[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脑科学对教育者的启示(31[/COLOR][/FACE][/SIZE][SIZE=3])[/SIZ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认知错觉[/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王晓春[/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魔术是产生认知错觉的源泉,也许能帮助科学家分辨负责认知功能的神经回路。最近,神经科学家就借用魔术技巧使受试者对两个事件推断出错误的因果联系,同时用脑成像技术记录他们的脑部活动。当事件A[/FACE][/SIZE][SIZE=3]发生在事件[/SIZE][SIZE=3]B[/SIZE][SIZE=3]之前时[/SIZE][SIZE=3],[/SIZE][SIZE=3]我们常常会做出[/SIZE][SIZE=3]A[/SIZE][SIZE=3]导致[/SIZE][SIZE=3]B[/SIZE][SIZE=3]的结论,而不去管这个结论是否正确。老练的魔术师会利用这种倾向性,刻意让事件[/SIZE][SIZE=3]A[/SIZE][SIZE=3](比如说往一个球上浇水)总是发生在事件[/SIZE][SIZE=3]B[/SIZE][SIZE=3](那球消失了)之前。实际上[/SIZE][SIZE=3]A[/SIZE][SIZE=3]仅仅是发生在[/SIZE][SIZE=3]B[/SIZE][SIZE=3]之前,并不是造成[/SIZE][SIZE=3]B[/SIZE][SIZE=3]的原因,魔术师却借此使[/SIZE][SIZE=3]A[/SIZE][SIZE=3]看起来就像是[/SIZE][SIZE=3]B[/SIZE][SIZE=3]的原因。认知心理学家把这种效应称作错觉关联。[/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环球科学》杂志社编《大脑与认知》 [/FACE][/SIZE][SIZE=3]电子工业出版社[/SIZE][SIZE=3] [/SIZE][SIZE=3]2012[/SIZE][SIZE=3]年[/SIZE][SIZE=3]8[/SIZE][SIZE=3]月版[/SIZE][SIZE=3]43[/SIZE][SIZE=3]页)[/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迷信大多是这类错觉关联。早晨我出门听见一只乌鸦叫,心里想我今天要倒霉。一边走一边心神不宁,不小心滑了一跤,我就更加认定造成这个倒霉结果的原因是乌鸦叫。其实这二者根本没有关系,只是因为我滑一跤发生在听见乌鸦叫之后,我就把它们错误地关联在一起了。可怜的乌鸦是被冤枉的。迷信和科学一样,都想知道事物的因果关系,以便趋利避害,它们的区别只在于,迷信的做法不是探寻和研究,而是简单联想,其归因是错误的,经不起追问的,而科学的做法是研究和实验,归因是符合实际的,经得起质疑和检验的。[/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认知错觉、错误的归因在生活中多极了。我觉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前因与后果完全没有关系,一种是前因与后果有点关系,但不完全匹配,归因过于简单化了。我在央视科教频道看过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说某山村有一处“喊泉”,据当地人说,只要有品德高尚的人冲着那个泉眼喊几声,它就会冒出水来。考察人员到那里经过一番研究,发现这是地下水是虹吸现象造成的,不管有没有人喊,每六分钟就会出水一次。也就是说,这个泉水上涌与喊不喊完全没有关系,与喊泉者的道德品质就更连不上了。第二个例子与第一个正相反,说某山村里有一处水塘。每当有上千人在周围大喊大叫、敲锣打鼓,有些人跳下去搅动塘水的时候,那个水就会逐渐退下去,直到见底,过后,水位又会逐渐升起来。这种神奇的现象竟然使当地产生了一个节日,叫做“赶水节”。每年正月十五,都会有几千人来赶水祈福,欢声雷动,热闹非凡。村民们都以为那个塘里的水是被人赶下去的,很有些“天人感应”的满足。实际上经过科考队员的分析,这个水塘是个漏斗,其底部有个出水口,只是基本上被泥沙堵住了,人们一闹腾,搅动了漏斗底部的泥沙,出口出现空隙,水就慢慢流下去了。如此而已。那么,人们的“赶水”活动与塘水下降有没有因果关系呢?当然有,但不是人们想象的那种“天人感应”式的因果关系,“赶水”的活动,是通过水塘本身的地质构造起作用的。我国古代的很多天人感应的说辞,可能都是这样产生的。在前科学时代,人们基本上不掌握自然变化的客观规律,又很想知道其中的因果关系,只好这样把前后发生的两件事主观认定为因果关系。[/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回到教育。在教育实践中,这两类错误归因也是常见的。比如说我们班昨天开了一个励志班会,今天我就发现某个问题生进步了,我于是认定这是班会在他身上起作用了。然而可能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他的变化可能与班会并无关系,甚至他这种变化到底是不是真进步,都成问题。过了几天,我发现他又是老样子了,于是我就感叹道,他出现了反复。其实这也未必符合实际。因为问题生的表现,一般都是波浪式的,有可能这种曲折是他的“内在规律”,或者是另有原因造成的,我作为班主任,一厢情愿地都算在某些工作的账上,很不科学。学生的变化,有些和我们的工作并无关系,这和“喊泉”的情况差不多。还有一种情况是,学生有变化,进步了或退步了,与教师的工作有关,但不是完全匹配的关系,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教师这时候如果把自己的工作看成学生变化的唯一原因、全部原因,也属于错误归因。这类事情类似“赶水”的例子。还有些老师有了成绩就归功于自己,工作不见成效就归罪于家长不配合,或者说教育体制糟糕、考试制度不好、社会风气太差等等。这些都不是没有道理,但都属于“不完全归因”,令人难以信服,也不利于改进工作。[/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认知错觉,说穿了就是无意的、甚至有意的自我欺骗,把自己给忽悠了,得到了暂时的心理平衡。然而问题并没有解决,到头来还得面对,吃亏的还是自己。“喊泉”和“赶水”这种事情,只要进行科学考察,就能真相大白,教师遇到因果关系不清可怎么办呢?我的体会是,不要急于下结论,去调查一下。比如某学生近日很有进步,我先不忙沾沾自喜,去问问他本人和他的朋友“最近他为什么有进步?”一般说来,这么一问就知道他进步的真正原因了。如果确实与自己的工作有关,或者有一部分的关系,那是宝贵的成功经验,如果无关,可以使自己头脑清醒。总之是永远不要欺骗自己。这样工作,才能学到真本领,才称得上具备科学态度,比较专业了。[/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SIZE=3]2014,11,11[/SIZE][/P][SIZE=3][/SIZ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