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脑科学对教育者的启示(31)
    [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脑科学对教育者的启示(31[/COLOR][/FACE][/SIZE][SIZE=3])[/SIZ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认知错觉[/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王晓春[/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魔术是产生认知错觉的源泉,也许能帮助科学家分辨负责认知功能的神经回路。最近,神经科学家就借用魔术技巧使受试者对两个事件推断出错误的因果联系,同时用脑成像技术记录他们的脑部活动。当事件A[/FACE][/SIZE][SIZE=3]发生在事件[/SIZE][SIZE=3]B[/SIZE][SIZE=3]之前时[/SIZE][SIZE=3],[/SIZE][SIZE=3]我们常常会做出[/SIZE][SIZE=3]A[/SIZE][SIZE=3]导致[/SIZE][SIZE=3]B[/SIZE][SIZE=3]的结论,而不去管这个结论是否正确。老练的魔术师会利用这种倾向性,刻意让事件[/SIZE][SIZE=3]A[/SIZE][SIZE=3](比如说往一个球上浇水)总是发生在事件[/SIZE][SIZE=3]B[/SIZE][SIZE=3](那球消失了)之前。实际上[/SIZE][SIZE=3]A[/SIZE][SIZE=3]仅仅是发生在[/SIZE][SIZE=3]B[/SIZE][SIZE=3]之前,并不是造成[/SIZE][SIZE=3]B[/SIZE][SIZE=3]的原因,魔术师却借此使[/SIZE][SIZE=3]A[/SIZE][SIZE=3]看起来就像是[/SIZE][SIZE=3]B[/SIZE][SIZE=3]的原因。认知心理学家把这种效应称作错觉关联。[/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环球科学》杂志社编《大脑与认知》  [/FACE][/SIZE][SIZE=3]电子工业出版社[/SIZE][SIZE=3]  [/SIZE][SIZE=3]2012[/SIZE][SIZE=3]年[/SIZE][SIZE=3]8[/SIZE][SIZE=3]月版[/SIZE][SIZE=3]43[/SIZE][SIZE=3]页)[/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迷信大多是这类错觉关联。早晨我出门听见一只乌鸦叫,心里想我今天要倒霉。一边走一边心神不宁,不小心滑了一跤,我就更加认定造成这个倒霉结果的原因是乌鸦叫。其实这二者根本没有关系,只是因为我滑一跤发生在听见乌鸦叫之后,我就把它们错误地关联在一起了。可怜的乌鸦是被冤枉的。迷信和科学一样,都想知道事物的因果关系,以便趋利避害,它们的区别只在于,迷信的做法不是探寻和研究,而是简单联想,其归因是错误的,经不起追问的,而科学的做法是研究和实验,归因是符合实际的,经得起质疑和检验的。[/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认知错觉、错误的归因在生活中多极了。我觉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前因与后果完全没有关系,一种是前因与后果有点关系,但不完全匹配,归因过于简单化了。我在央视科教频道看过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说某山村有一处“喊泉”,据当地人说,只要有品德高尚的人冲着那个泉眼喊几声,它就会冒出水来。考察人员到那里经过一番研究,发现这是地下水是虹吸现象造成的,不管有没有人喊,每六分钟就会出水一次。也就是说,这个泉水上涌与喊不喊完全没有关系,与喊泉者的道德品质就更连不上了。第二个例子与第一个正相反,说某山村里有一处水塘。每当有上千人在周围大喊大叫、敲锣打鼓,有些人跳下去搅动塘水的时候,那个水就会逐渐退下去,直到见底,过后,水位又会逐渐升起来。这种神奇的现象竟然使当地产生了一个节日,叫做“赶水节”。每年正月十五,都会有几千人来赶水祈福,欢声雷动,热闹非凡。村民们都以为那个塘里的水是被人赶下去的,很有些“天人感应”的满足。实际上经过科考队员的分析,这个水塘是个漏斗,其底部有个出水口,只是基本上被泥沙堵住了,人们一闹腾,搅动了漏斗底部的泥沙,出口出现空隙,水就慢慢流下去了。如此而已。那么,人们的“赶水”活动与塘水下降有没有因果关系呢?当然有,但不是人们想象的那种“天人感应”式的因果关系,“赶水”的活动,是通过水塘本身的地质构造起作用的。我国古代的很多天人感应的说辞,可能都是这样产生的。在前科学时代,人们基本上不掌握自然变化的客观规律,又很想知道其中的因果关系,只好这样把前后发生的两件事主观认定为因果关系。[/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回到教育。在教育实践中,这两类错误归因也是常见的。比如说我们班昨天开了一个励志班会,今天我就发现某个问题生进步了,我于是认定这是班会在他身上起作用了。然而可能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他的变化可能与班会并无关系,甚至他这种变化到底是不是真进步,都成问题。过了几天,我发现他又是老样子了,于是我就感叹道,他出现了反复。其实这也未必符合实际。因为问题生的表现,一般都是波浪式的,有可能这种曲折是他的“内在规律”,或者是另有原因造成的,我作为班主任,一厢情愿地都算在某些工作的账上,很不科学。学生的变化,有些和我们的工作并无关系,这和“喊泉”的情况差不多。还有一种情况是,学生有变化,进步了或退步了,与教师的工作有关,但不是完全匹配的关系,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教师这时候如果把自己的工作看成学生变化的唯一原因、全部原因,也属于错误归因。这类事情类似“赶水”的例子。还有些老师有了成绩就归功于自己,工作不见成效就归罪于家长不配合,或者说教育体制糟糕、考试制度不好、社会风气太差等等。这些都不是没有道理,但都属于“不完全归因”,令人难以信服,也不利于改进工作。[/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认知错觉,说穿了就是无意的、甚至有意的自我欺骗,把自己给忽悠了,得到了暂时的心理平衡。然而问题并没有解决,到头来还得面对,吃亏的还是自己。“喊泉”和“赶水”这种事情,只要进行科学考察,就能真相大白,教师遇到因果关系不清可怎么办呢?我的体会是,不要急于下结论,去调查一下。比如某学生近日很有进步,我先不忙沾沾自喜,去问问他本人和他的朋友“最近他为什么有进步?”一般说来,这么一问就知道他进步的真正原因了。如果确实与自己的工作有关,或者有一部分的关系,那是宝贵的成功经验,如果无关,可以使自己头脑清醒。总之是永远不要欺骗自己。这样工作,才能学到真本领,才称得上具备科学态度,比较专业了。[/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SIZE=3]2014,11,11[/SIZE][/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声望+7
      • 积分3284
      • 经验182826
      • 文章3978
      • 注册2014-01-23
              王老师说的还真是这么回事。[P]        上个学期发现学生不带写字工具,我曾想了一些办法,罚站不行,我就让他们写作文;还是不见起色,我跟班主任说,开家长会跟家长说……我能想到的办法,都试过了。最后是三(3)班带工具的情况好些,我认为是班主任负责,因为学生告诉我班主任老师让班长把带工具的事情写到黑板上,提醒学生们。[P]        今年的新三年级又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因为有前面的经验。这个学期,我上第一节写字课就告诉班长和写字课代表把带工具的事情写到黑板上。比如,硬笔课,就写“带钢笔”;软笔课,就写“带毛笔”。效果比较明显。今天下午一班有三个没带毛笔的。四班有七个没带钢笔的。不带工具的人数已经锐减到个位数了。上课时,我问过了,一班的班长中午下学的时候写了提醒的话,四班的班长和课代表都没有写。当我问学生时,没带钢笔的学生还埋怨班长没有写呢!当我问他们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学生告诉我,没有班长,等着选举呢。我只好跟课代表又强调了这件事,也不知道下节课会怎么样。[/P][/P][P]        每节课,我都会记下不带工具的学生,从统计的结果看,有些学生是罚站起作用了,有些学生是写作文管用了,而有些学生是黑板上的提示起作用了。[/P][P]        有几个学生,无论我做什么,他们就是[SIZE=9pt]带不来工具。原因就俩字“忘了”。这成了我最大的困惑。[/SIZE][/P]
      我相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我更相信没有严格要求就没有好习惯。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海蓝蓝6384(k12[/FACE][/SIZE][SIZE=3]班风小论坛[/SIZE][SIZE=3])[/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这些胡乱归因固然和思维有关系,更重要和当事人的思考问题的原点有很大的关系,比如,一个人觉得大自然中有鬼神,他就会不断地把自己不理解的事物归为鬼神作怪,一个人觉得大自然中无鬼神,他就会摒弃用鬼神的解释转而寻找其他的解释之道。[/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同样,一个老师如果觉得自己对学生能起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学生的变化他就会归结为自己的功劳,学生没有变化他就会烦恼不已。也同样,一个老师如果觉得自己对学生无能为力,他就不会花精力去做“无用功”了。如果一个老师觉得学生是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醍醐灌顶之力而改变,他就可能更多的采取速效的办法,如果一个老师认识到教育是慢功夫,速效的方法多是有较多的后遗症,他就会尽可能避免使用速效的办法……[/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我们姑且把这类行为的源头称之为原点吧。如果能找出学生各种思想的原点,有利于在学生打交道时候迅速做出判断并采取的恰当的方式。(11,12[/FACE][/SIZE][SIZE=3])[/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王琴杰 (班主任之友)[/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FACE]        [/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王老师说的还真是这么回事。[/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上个学期发现学生不带写字工具,我曾想了一些办法,罚站不行,我就让他们写作文;还是不见起色,我跟班主任说,开家长会跟家长说……我能想到的办法,都试过了。最后是三(3[/FACE][/SIZE][SIZE=3])班带工具的情况好些,我认为是班主任负责,因为学生告诉我班主任老师让班长把带工具的事情写到黑板上,提醒学生们。[/SIZE][/P][SIZE=3][/SIZE][P][SIZE=3][FACE=楷体] [/FACE][FACE=楷体]今年的新三年级又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因为有前面的经验。这个学期,我上第一节写字课就告诉班长和写字课代表把带工具的事情写到黑板上。比如,硬笔课,就写“带钢笔”;软笔课,就写“带毛笔”。效果比较明显。今天下午一班有三个没带毛笔的。四班有七个没带钢笔的。不带工具的人数已经锐减到个位数了。上课时,我问过了,一班的班长中午下学的时候写了提醒的话,四班的班长和课代表都没有写。当我问学生时,没带钢笔的学生还埋怨班长没有写呢!当我问他们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学生告诉我,没有班长,等着选举呢。我只好跟课代表又强调了这件事,也不知道下节课会怎么样。[/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每节课,我都会记下不带工具的学生,从统计的结果看,有些学生是罚站起作用了,有些学生是写作文管用了,而有些学生是黑板上的提示起作用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有几个学生,无论我做什么,他们就是带不来工具。原因就俩字“忘了”。这成了我最大的困惑。(11,12[/FACE][/SIZE][SIZE=3])[/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王晓春读后:[/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SIZE=3][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     [/COLOR][/FACE][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海蓝蓝老师所说的“原点”,我觉得很重要,其实这是基本的教育理念,这些理念对教师的问题归因起着指引方向的作用。这地方就看出理论的重要性了,很多人都觉得理论是虚的,其实不然,一个人的行动总是被某种理论指导着,区别只在于你是否意识到了。提高理论水平,树立正确的基本教育理念,是教育工作专业化的基本功之一。[/COLOR][/FACE][/SIZE][/P][SIZE=3][/SIZE][P][SIZE=3][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     [/COLOR][/FACE][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王琴杰老师的优点是在归因方面不主观,不匆忙,不武断,而采取一种开放的、探究的态度。王老师说:“有些学生是罚站起作用了,有些学生是写作文管用了,而有些学生是黑板上的提示起作用了。”这样的归因,可能比较符合实际。王老师如果做进一步的研究,搞清哪种类型的学生罚站有效,哪种类型的学生写作文有效,哪种学生黑板提示有效,这工作就有比较强的专业性了,因为其他行业的人们,没有这样的本领。[/COLOR][/FACE][/SIZ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COLOR][/FACE]               [/SIZE][SIZE=3]2014,11,12[/SIZ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声望+7
          • 积分3284
          • 经验182826
          • 文章3978
          • 注册2014-01-23
                  王老师,谢谢您的提示![P]        这些问题我从来没有想过。将学生的名字记下来,是想在家长会的时候请求家长的帮助。现在好了,我知道自己接下来该做什么了。[/P][P]        我跟着您学习做一个专业的老师。[/P]
          我相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我更相信没有严格要求就没有好习惯。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积分517
            • 经验11298
            • 文章483
            • 注册2013-02-02
            [P][COLOR=#0070c0][SIZE=3]“一个人的行动总是被某种理论指导着,区别只在于你是否意识到了。”我们都是在有意识和无意识地做事。[/SIZE][/COLOR][/P][P][COLOR=#0070c0][SIZE=3]学习后,认识更清晰了。[/SIZE][/COLOR][/P][P][COLOR=#0070c0][SIZE=3][/SIZE][/COLOR] [/P]
            学生的成功才是老师的成就。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17 seconds wi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