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为什么我们听不懂别人的话?
    [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冰山[/FACE][SIZE=3]7091[/SIZE][SIZE=3]:([/SIZE][SIZE=3]k12[/SIZE][SIZE=3]班风小论坛) [/SIZ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为什么我们听不懂别人的话?[/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前些天,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讲的是德国在占领青岛期间,在青岛修建的地下排水系统,到现在还在发挥巨大的作用,如果下大雨,老城区路面绝对不会有积水,而新城区却往往积水严重。青岛市政施工时把德国人埋设的地下水管挖出来,居然砸不破,而德国人之后埋设的地下水管,已经锈损严重。德国人设计的下水道口盖子,到现在还有许多在使用,既没坏,也不容易被盗。看到这则消息,我忍不住在办公室,对德国人铺设的地下排水系统赞不绝口。[/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此时一位同事听到我在那称赞,说道:“不以去羡慕外国。也许有许多外国人在羡慕中国。”我说:“我没有羡慕外国啊,我只是说德国人在青岛修建的地下排水系统好而已。”他说:“你在说德国人好呢,不就是在羡慕外国人呢。”我说:“我只说德国人在青岛修建的地下排水系统好,没有说别的,只是就事论事,你不要把话题扯太远了好不好。”同事再没说什么。[/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上周五早饭后,在办公室,同事们聊天谈到了国际油价大跌的事,说这让中国少花不少钱。我随声附和,表示赞同。然后一胖同事马上说,对老百姓也不见得是好事。我说:“今年国家油价多次下调,就跟这国际油价有关,应该对我们老百姓还是有些好处的。”胖同事马上反驳道:“那这几年来,为什么国内油价涨得这么高。跌得慢,涨得快,老百姓享受到什么好处?”我说:“不要把话题扯太远了,我只说这次国际油价下降,对老百姓有些好处。你却说没有好处。你凭什么断定这次下降没有好处呢?”胖同事继续说:“那你说,原来油价那低,现在涨这么高,每次跌一点(指国内),然后又涨那么多,国际油价跌的时候(指以往)也没见跌,你说,国际油价跌,(对才百姓)有么事好处。”我说道:“我只说这次的,没说以往的。”胖同事还要说,我就不愿意继续啰嗦下去了,然后就去听公开课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以上这种小事,其实在平时的生活中是经常碰到的。往往我们在讲一件事时,别人会与你争论,但仔细一分析,就会发现,我们许多人其实根本听不懂别人的话,争论的内容根本就不是同一话题,往往是他说他的,你说你的,成了自说自话。我在想,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其实是我们许多人没有耐心去听别人的话,往往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听取别人的话时,断章取义,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反驳,以显示自己的才华。这其实是当下人们一种浮躁心理的反应。这种心理应该是导致这种现象经常不断漫延扩大的原因吧。[/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这种情况,应该引起我们教师的警惕。如果我们教的学生,都听不懂别人的话,那是非常可怕的事情,那学生与人交流时就会出现障碍,会产生很多误会,会影响学生的人生发展。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别人话的意思,要虚心地听,耐心地听,不要时刻想着反驳别人的话,更不要时刻想着展现自己的才华。要让学生养成这样的习惯。[/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2014[/FACE][SIZE=3]年[/SIZE][SIZE=3]12[/SIZE][SIZE=3]月[/SIZE][SIZE=3]15[/SIZE][SIZE=3]日[/SIZE][/SIZ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王晓春读后:[/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为什么我们听不懂别人的话?冰山老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研究起来,文章甚多。你观察平日人们发言,会发现其中真正的沟通很少,多数情况下是围绕一个题目在各说各话,甚至还有很多时候连有一个共同的话题读说不上,只是逮着一个话茬,各自乱侃。聊天摆龙门阵这种情况是难免的,糟糕的是正经的讨论、研讨,也常常出现这种局面。我参加过一些研讨会,就是围绕某个题目各说各话,有些意见重复,有些意见有差别、有矛盾,但没有交锋,每个发言者都处于一种“讲课状态”,真是教师的职业病大发作。散会了,你脑子里横七竖八塞了一堆互不相干的材料,回家了。[/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出现这种情况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一般是自我中心的,与自我感觉无关的事情,一般不会去关心。且多数人不具备“以问题为中心”的思考习惯,也就是说,当发言的时候,人们关心的常常不是“这个问题究竟怎回事”,而是关心“我认为”这个问题怎么回事,换句话说,发言者“表达自我”的冲动远远高于“探究问题”的愿望,这样发言,自然会各说各话。听起来似乎很热闹,实际上发言一哄而起,其后一哄而散,众人离开会场之时思想水平和进入会场时相同,并无进步,等于参与了一次“语言嘉年华”。因此,我对参与各种所谓的“研讨会”越来越没兴趣,觉得还不如在家抱孙子。其实我是很喜欢讨论问题的,奈何真正的讨论者比较稀缺。[/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真正的讨论者最在意的不是自己的观点,而是他人与自己不同的观点,看其中是否有合理成分,以便纠正或提高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参加一次讨论,如果事后发现我对问题的看法毫无变化,那就亏了,浪费时间了。我不是说每次讨论后都要改变自己的观点,有时候讨论后我的观点更坚定了,但它和讨论前相比,应该是更丰富了,更有活力了,更深一步了,不然我何苦来讨论!那就不是讨论,而属于宣传了。我发现有相当多的人分不清讨论与宣传的界限,他们总是在宣讲自己那一套,滔滔不绝,热情洋溢,遇到不同意见怎么办?装没听见,接着讲,反正备好课了。怎么看怎么像街头播送广告的播音员。[/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冰山老师说的是人们“听不懂别人的话”,我的意思是,他们在更多的情况下是根本没打算认真听人家的话,他们不愿意、不善于换位思考。和这种人讨论问题太累了,最好敬而远之。[/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关于青岛下水道问题,我见到了不同的材料,说是德国建造的排水管道在今日青岛所占比例很小,青岛下雨不淹,德国人的功劳也很小。还有一个类似的事情是说某桥梁已建百年,收到西方某国送来的保修部件,说明人家企业何等诚信。有人披露,此事是编造的。究竟如何,我不清楚。网上现在信息很乱,我都不敢轻易相信,一般都要看到不同的材料再说,而且说的时候留有余地。[/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关于倾听和交流的问题,很有讨论价值,我的这点意见仅供参考。[/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SIZE=3]2014[/SIZE][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SIZE][SIZE=3]12[/SIZE][/COLOR][/FACE][SIZE=3],[/SIZE][SIZE=3]16[/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91
      • 经验230026
      • 文章12402
      • 注册2012-12-04
      [SIZE=4]是啊,讨论应该以问题为中心,值得好好反思。[/SIZE]
      欢迎关注拙著《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及《做一个幽默的老师:让学生在欢笑中成长》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声望+7
        • 积分3284
        • 经验182826
        • 文章3978
        • 注册2014-01-23
        [b]学习了。谢谢王老师的分享![/b]
        我相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我更相信没有严格要求就没有好习惯。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
          • 经验416
          • 文章6
          • 注册2014-12-16
          说的太深刻了,深深赞同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2
            • 财富2
            • 积分26128
            • 经验247301
            • 文章25533
            • 注册2011-06-16
            听不懂:1、乱弹琴;2、傲慢型;3、偏袒型;4、点滴型。
            好老师就是好人,做好自己,就是负责的人生!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一阵风[/FACE][SIZE=3]990 (k12[/SIZE][SIZE=3]班风小论坛[/SIZE][SIZE=3])[/SIZ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关于对话[/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FACE][SIZE=3]近期几位老师在讨论别人听不懂自己的观点或自己的言论所表达的含义。这是真的吗?如果是这样,这又是为什么?[/SIZ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FACE][SIZE=3]先从我参与的一次数学教研说起。我发现授课教师在屏幕上打出的两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但从课堂表现情况看没什么区别。于是当我发言时我便向授课教师询问:你设计的自主探究和后来的合作探究区别在哪里?授课老师略感惊讶。别人马上帮腔,当然主要讲的是我不了解数学学科,它的特点与我所教学科不同。我直截了当的回答,不能满意他的答复。另一个教师又发言了,说这两个环节是掰不开的。总算是在围绕问题回答,我勉强接受。我只好稍作解释,但没人真正明白我的问题。[/SIZ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FACE][SIZE=3]又是一次物理教研活动,在评课阶段,我提出了本节课的三个知识难点。刚说这节课第一个难点时,有老师马上插话说:书上是这么写的。我回答:我没说书上没这么写。我问:这算不算难点?她们无语。后面两个问题遇到了同样的打断,我只能承认与她们沟通有困难。[/SIZ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FACE][SIZE=3]鉴于教师无法理解我的问题,我只好自己下来认真思考总结了这些问题,并把这些问题和在课堂处理上难点的突破情况作了对比,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和解决方法。[/SIZ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FACE][SIZE=3]可见听不懂别人问题是一种普遍现象,绝非偶然。那这又是为什么呢?[/SIZ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FACE][SIZE=3]在和其他教师谈话,我常常以提问的方式,目的是把问题引向深处。但也能发现,相当多的教师在回答时会避开问题,或不面对问题,尤其是争论时更是如此。据说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国文化最发达的是告密文化,而不是对话文化,更不是相互辩论,这和我国自古没有公审及当堂辩论有关。包括我在内绝大多数人通常对一些问题或观点特别是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不作正面回应。总是有意无意要把问题岔开,免得尴尬,免得冲突,免得伤了和气,最后又回到维护人与人关系上来了。久而久之,自己也不习惯听别人直接指出或回应自己了,特别是不同观点的回应。[/SIZE][b][SIZE=3]因此,我们的语言中话外之音变得发达了,话里有话,话外有音。这也是中国人经常说外国人脑筋少弦的原因。因为外国人听不懂中国人的话外之音,他们只能听懂话的本来含义。[/SIZE][/b][/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FACE][SIZE=3]因此,我理解中国人通常的对话需要多费脑力去解读另外的意思。至少不能简单从所表达的语言本身去理解。又由于每个人能听到的都是自己理解加工后的,所以与表达者已经有了距离。这个在日常交往中影响不大,但讨论起来就费事了。[/SIZ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FACE][SIZE=3]我说的是这意思,但不是你理解的那个意思。那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我们经常面临的对话。[/SIZ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王晓春读后:[/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我认为一阵风老师的这些话很有启发性。确实如此,你会发现国人讨论问题的时候,其关注的重点往往不是问题本身,只是问题之外的“人际关系”。我发言其实不是在讨论那个问题,而是在帮一个人,或者反对一个人,或者保住自己的面子,或者贯彻某个领导的意图……总之其发言的本意都在“意在言外”,弦“内”之音只是一个由头,一个话茬,一个平台。我说过中国社会是关系社会,此种现象正是关系社会在人际对话中的表现。一阵风老师说此事与我国自古缺乏公开辩论有关,我同意这种说法。“文革”中提倡大鸣大放大辩论,按说有助于改变民风,可惜那时的大辩论几乎都是“大批判”,也就是说,我在发言之前先已断定你是错的,我是对的,剩下的只是千方百计证明我对你错。后来电视节目上的所谓大专院校辩论会,也搞这一套。这本质上不是讨论和辩论,而是先“选边站”,然后耍嘴皮子。于是你就明白我们近代科学技术为何落后了,因为科学技术的讨论需要一种超越人际关系的中立态度,不管人际关系,唯真理是瞻,我们缺乏此种习惯。我上网十几年来,和一些勇敢的青年人发生过多次争论,这些人都是恨文革恨得牙根痒的,可是我惊奇地发现他们讨论问题的发言方式和文革期间人们写大字报的办法几乎完全一样,只不过立场不同。我指出了这一点,他们无比愤怒,认为我是污蔑。或许这种人年龄大一些才能明白,我说的是实话。人在讨论问题(尤其是非自然科学类问题)的时候,难免有立场在起作用,但是如果你真打算追求真理,你就应该自觉减少其干扰,力争直面问题,客观看问题,尤其要注意排除人际关系的影响。任何私心杂念都会妨碍真理的追求,我们一定要注意这一点。[/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关于教师讨论和对话的问题,应该写一本书。我未必有那么多精力了。希望有网友收集一些材料,认真研究,写一本。但愿几十年后,多数老师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属于名副其实的讨论。[/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SIZE=3]    [/SIZE][SIZE=3]    [/SIZE][SIZE=3]2014[/SIZE][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SIZE][SIZE=3]12[/SIZE][/COLOR][/FACE][SIZE=3],[/SIZE][SIZE=3]18[/SIZE][/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2
                • 财富2
                • 积分26128
                • 经验247301
                • 文章25533
                • 注册2011-06-16
                呵呵,王老师在建议后学者写书。好,我也支持@!
                好老师就是好人,做好自己,就是负责的人生!
                在线情况
                8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为什么我们听不懂别人的话?(续[/SIZE][SIZE=3]2[/SIZE][/FACE][SIZE=3])[/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冰山[/SIZE][SIZE=3]7091 :[/SIZE][/FACE][SIZE=3]([/SIZE][SIZE=3]k12[/SIZE][SIZE=3]班风小论坛)[/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FACE=楷体][SIZE=3]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争鸣最繁荣的时期,不过各家争鸣,也大都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反对别家的观点,而不管自家观点是不是有缺陷,也不管别家观点是否有可取之处。诸子百家的典籍,是我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一个源头,从那时起,我国文化的后学,在学习前人文化知识的时候,一般都选择一家,而不会认同采纳别家有用的思想。儒家思想因为大部分内容符合官僚阶级统治的需要,而得到大力推广,其它各家则被打压。道家提倡无为,与统治者的需要无大的冲突,所以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儒家讲究中庸,要维护各方面关系,所以人们在说话时,也就要顾及各方感受,而缺乏对真理的坚持了。纵观我国春秋以后的知识分子,鲜有为坚持追求真理,而与自己所师从的老师或学派决裂的了。再看看欧美,这样的例子还少吗。所以说,文化传统,决定了人们的语言习惯。正如一阵风老师所说,我们许多人听别人说话,得考虑言外之意。而不似外国人,话里话外,一个意思。王老师说的,中国是一个关系社会,其实也是这种传统文化造就的吧。[/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FACE=楷体][SIZE=3]如此看来,想要改变人们这种语言表达习惯,确实不大容易。我们能教给学生的,一是要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辨别话里话外的意思,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学会追求真理,坚持真理,不能因过于中庸,而否定了真理,教育他们虚心听取别人意见,懂得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SIZE][SIZE=3](12,18)[/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冰山[/SIZE][SIZE=3]7091 : [/SIZE][/FACE][SIZE=3]([/SIZE][SIZE=3]k12[/SIZE][SIZE=3]班风小论坛)[/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突然想到罗伯特议事规则。[/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FACE=楷体][SIZE=3]我们中国人在一起讨论问题时,往往不讲规则,自己想怎样说,就怎样说,不管时间长短,不管有没有对别人存在人身攻击,不管有没有尊重别人的发言权利。我觉得这也应该是国人不会倾听的一个重要原因。相比之下,西方现代文明十分讲究讨论的规则问题。[/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FACE=楷体][SIZE=3]罗伯特议事规则对开会、讨论、辩论时,各种不同意见的提出都有明确的规则,保护各种人和人群的权利,包括意见占多数的人,也包括意见占少数的人,甚至是每一个人,反对人身攻击,反对离开当前议题的发言,意见相左的双方应轮流得到发言权。[/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FACE=楷体][SIZE=3]例如,辩论有四大铁律:[/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a. [/SIZE][/FACE][FACE=楷体][SIZE=3]文明表达:禁止人身攻击,质疑动机,扣帽子,贴标签。[/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b. [/SIZE][/FACE][FACE=楷体][SIZE=3]一时一件:不跑题。[/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c. [/SIZE][/FACE][FACE=楷体][SIZE=3]限时限次:不超时,禁止一言堂,比如设定每人只能发言[/SIZE][SIZE=3]n[/SIZE][/FACE][SIZE=3]次,每次[/SIZE][SIZE=3]m[/SIZE][SIZE=3]分钟。[/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d. [/SIZE][/FACE][FACE=楷体][SIZE=3]发言完整:不得打断别人的正常发言。[/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FACE=楷体][SIZE=3]面向主持人规则:参与者之间不能直接辩论,只能对主持人发言。人们在一赶快开会、讨论、辩论时,都能遵循规则进行。[/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FACE=楷体][SIZE=3]罗伯特议事规则中关于发言的许多规则,非常值得我们平时发言讨论时借鉴使用,尤其是研讨性的讨论辩论。这样可以有避免我们平时说话讨论时一些低效率的现象,如人身攻击、跑题、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挤占他人发言时间、争论不休而没有任何结果、讲废话、当和事佬等不良现象。[/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FACE=楷体][SIZE=3]如果我们每个人发言讨论时都能遵守一定的议事规则,不会倾听的现象会好很多,讨论的效率会高很多。[/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资料:[/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罗伯特议事规则:美国国会开会规则[/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罗伯特议事规则》([/SIZE][SIZE=3]Robert's Rules of Order[/SIZE][/FACE][SIZE=3],[/SIZE][SIZE=3]RONR[/SIZE][SIZE=3])是一本由美国将领亨利·马丁·罗伯特于[/SIZE][SIZE=3]1876[/SIZE][SIZE=3]年出版的手册,搜集并改编美国国会的议事程序,使之普及于美国民间组织,也是目前美国最广为使用的议事规范(英语:[/SIZE][SIZE=3]Parliamentary authority[/SIZE][SIZE=3])。说到开会的规矩,世界上恐怕没有人比得上美国人的规矩大了。《罗伯特议事规则》本质上属于对社团和会议进行有效率的民主化运营的操作手册,可以为制度设计提供一套编码,可以为不同群体间交换意见、达成和谐提供约定俗成的语法。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罗伯特议事规则》历经百年修改,最新版本(第[/SIZE][SIZE=3]11[/SIZE][SIZE=3]版)于[/SIZE][SIZE=3]2011[/SIZE][SIZE=3]年发行,由丹尼尔·希柏德([/SIZE][SIZE=3]Daniel E. Seabold[/SIZE][SIZE=3])、萨谬尔·葛柏([/SIZE][SIZE=3]Shmuel Gerber[/SIZE][SIZE=3])等议事学者参与修订。[/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海蓝蓝[/SIZE][SIZE=3]6384 : [/SIZE][/FACE][SIZE=3]([/SIZE][SIZE=3]k12[/SIZE][SIZE=3]班风小论坛)[/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罗伯特议事规则有一个前提,是大家都有平等的发言地位,显然我们周围的环境就比较缺乏这样的前提。[/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FACE=楷体][SIZE=3]另外,国外讨论式教学法是最常见的教学法,这一套教学法就教学生如何讨论,比如怎么扣住主题,怎么把自己的发言和前人发言的内容联系起来,检查是否跑题,如何鼓励别人发言,如何容忍别人的不发言,如何把主题引向更深的地方,如何把学习的内容和自己生活联系起来等等……如果这些方法用了九年十二年,我看,我们老师说话就不会如此地三句不着二。[/SIZE][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关注体验 [/SIZE][SIZE=3]: [/SIZE][/FACE][SIZE=3]([/SIZE][SIZE=3]k12[/SIZE][SIZE=3]班风小论坛)[/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FACE=楷体][SIZE=3]读着王老师和大家讨论的文章,心中越来越感觉到听不懂别人的话的重要性。[/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FACE=楷体][SIZE=3]听不懂别人的话,这件事,首先要解决如何才算听懂了别人的话的问题,也就是如何才能有效交流的问题。[/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FACE=楷体][SIZE=3]在我看来,听懂别人的话,起码有以下几个要点。[/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FACE=楷体][SIZE=3]第一,要听懂别人使用的概念的含义。连概念都听不懂的,自然听不懂别人的话。比如,对于不懂外语的,你给他说了一通外语,他就不知所云。这很正常。纵使使用汉语吧,也有个概念简单和复杂的问题。你是用了个概念,纵使是简单概念,也会发生概念歧义甚至偷换的情况,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同类相近概念之间。这一点大家一般比较熟悉。但是,还有种特殊情况,就是,由于地域不同,也可能发生歧义。比如,据说四川人叫鞋子的发音为普通话里的孩子,他要说他的孩子掉河里了,你听了之后所理解的意思,与他头脑中要表达的意思,差距何止千里。对于复杂概念,这种理解上的差异就更容易发生了。比如,咱们中国古代文言诗歌中,许多概念是复杂概念,不了解这一点,有时根本就无法理解作者和作品。比如,屈原的兰花,徐志摩的丁香,就绝不仅仅是种植物而已那么简单。所以,要听懂别人的话,首先要听懂别人所用的概念。就是,首先要明白别人使用概念的本义是什么,弄明白对话情景下其所使用的含义有无借指、象征和反语之类的意思。弄明白了这些,基本上就可以算作是明白了对方所使用的概念了。这是对话的基础。无此无对话与交流。[/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FACE=楷体][SIZE=3]一阵风老师在教研活动中谈及课堂三个难点时,有老师打断说,书上就是这么写的。这是什么意思?他的意思是书上摆明了是难点的才是难点,而且有根有据。而一阵风老师的追问说,“我没说书上没这么写。我问:这算不算难点?她们无语。”这一过程很明显的说明,一阵风老师认为,难点不全是书上摆明了的难点才是难点,从结合课堂的学生实际出发才会得出准确的难点所在。这是一个对于什么是难点的对话交锋,也是一个弄明白难点应有含义的澄清过程,更是一个老教师不拘于课本教参而能坚定地从课堂实际出发来确定难点的典型示范。[/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FACE=楷体][SIZE=3]我觉得,在教育教学教研中,这个澄清概念明晰界限过程是很必要的,也是常见的,不必为一时一些人理解起来有难度而放弃,也不必为一些人一时“无语”、不响应而气馁。敏锐抓住概念分歧点,明晰分歧界限,坚持正确方向,耐心解释清楚,坚定地走下去,必有成果。[/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FACE=楷体][SIZE=3]第二,要听懂别人的判断的含义。如果对别人的判断的含义听不懂,自然对话就会成为各说各话。这里也有几种情况需要大致了解。比如,你的判断是特称判断,他非要在全称概念上去理解;你的判断是全称概念判断,他非要借口依据你所举实例角度从特称概念上去理解;你的判断是或然判断,他非要以必然判断与你争论;你的判断是必然判断,他非要以或然判断来与你理论;你的判断是定性于甲,他的理解非要按定性于(和甲有联系但却有重大区别的)乙来争论;等等不一而足。造成一些争论的事例,很有一部分是在这里出的问题。其实,对这些问题,我们做老师的,应该很熟悉,你看我们的试卷命题,不往往就是这么命题吗?[/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FACE=楷体][SIZE=3]海蓝蓝老师所举实例中说:“教师不宜有要学生感恩的心态,因为有了学生,你才有一口饭吃。”甘肃的一个老师就转了一个话题,说:“这个我不赞同,不感恩老师可以(我不知道他不赞同什么,既然都同意不感恩老师可以了),但要感恩对他有帮助的身边人,尤其是父母。”大家看这个甘肃的老师,就是把本来局于学生是否该感恩教师的话题范围自行扩大典型。他把海蓝蓝老师特定的学生是否该感恩教师的判断,推延到了父母与帮助过他的人的范围了。在我看来,这种扩大,是一种另立论题,而不再是原有论题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FACE=楷体][SIZE=3]再看海蓝蓝老师的聊天。本来,海蓝蓝老师在和人争论教师该不该感恩学生的问题,结果,何老师郁闷了:“怎么听着有种奴性的声音呢?”商老师也同意何老师关于奴性的感觉:[/SIZE][SIZE=3]"[/SIZE][/FACE][SIZE=3]我也有这种感觉。[/SIZE][SIZE=3]"[/SIZE][SIZE=3]在这里,教师对学生存在的感恩,变成了教师对学生存在奴性。这就是典型的你本来定位于甲,他非要按定位于乙来理解。之所以有此理解的根源,还是在于论者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所致,虽然其语言表现为反等级([/SIZE][SIZE=3]=[/SIZE][SIZE=3]反奴性)的追求平等的形式。因为他们心中想的是学生的感恩行为越多越好,而老师哪怕是对学生有一点点的感恩想法,就变成了奴性,这里存在的关系与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关系可谓相反相成,一脉相通,换汤不换药。[/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FACE=楷体][SIZE=3]第三,还要听懂别人的推理的逻辑。一般说来,交流和讨论问题要遵守以下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率。如果不遵守上述规律,那么,交流和讨论是无法顺利进行的。其中,违背同一律和充足理由率,导致无谓争吵,危害甚巨。由于很常见,不再赘述。[/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FACE=楷体][SIZE=3]但是,这里有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交流过程中的回应问题。大概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正面回答,这不用多说了。二是侧面回答,比如记者招待会上记者一般要问一些消息,新闻官有时回答是你可以到某某部门咨询确切信息。三是似答非答,比如陈毅元帅回答记者问美国造的[/SIZE][SIZE=3]U_2[/SIZE][/FACE][SIZE=3]飞机是怎么被大陆打下来的?他说我们使用长竹竿子捅下来的。总理回答央行存款时说有十八块八毛八。这里,回答是外交礼仪所要求;不据实回答是为了保守国家机密。四是顾左右而言他的回答,比如尼克松向毛主席提出要中美建立各自安全发展的世界结构时,毛主席说你的《六次危机》写的不错;结束谈话时,尼克松不死心,再次提出说我们在一起可以改变世界,毛主席回应说,我就不送你了。毛主席之所以不回应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不能做大国沙文主义的事情。上述第三四种情况的例证,我特意采用的是外交领域的事例,意在说明似答非答和答非所问有其适当范围内存在合理性;但是,正如王老师所说,在探讨真理的研讨环境中,如果采用这种躲闪和照顾人情的方式,也许其负面作用会大一些,因为这样无益于向真理更走近一步,空费时间。[/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FACE=楷体][SIZE=3]第四,涉及价值判断时要注意听懂其基本立场、核心观点和基本方法。因为人们面对简单事实判断时一般还相对比较容易鉴别,将观点和事实一比较就出来了;面对宏大而复杂的事实时,就相对比较难以鉴别,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一般不掌握更广泛和更精准的材料与技能的人来说,更是如此;但是,最为困难的是,面对世界观和价值观对立人员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时,如果不能清醒认识和听懂其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那么,基本上就可以肯定,那种讨论特别是深入到细节价值判断的讨论,基本上就是两股轨道上跑着的车箱,很难碰面的,除非其中一方试图转轨到另一方来。[/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FACE=楷体][SIZE=3]比如,上述海蓝蓝老师与人聊天讨论教师也要感恩学生时,有老师就说听出了奴性。那么,反过来,学生感恩老师,有奴性么?正如王老师所说,根子在等级观念。由于材料较少,我没有充分依据来判断听出奴性的老师是持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但是,仅仅一讲教师要感恩学生,就叫嚷存在奴性的现象,可以预猜该老师可能是个将很多观念实用主义性地杂混在一起的人。一方面,他要自由,但只是要学生感恩教师的自由,不要教师感恩学生的自由,由此可见其基本立场;另一方面,他要平等,即反奴性,但他只是不知道自己也是被传统等级奴性观念的所统治着,由此可见,其基本观点和方法是实用主义性质的观点和方法。弄明白了这些,如果我们要与之讨论的话,就要考虑讨论的实效,即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影响其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否则,我觉得尽力弃之,也许是个办法,虽然,我们也要尽力宣传正确的观点。目前,网络上这类人很多,在价值选择多元的背景下,与之讨论时,我们尽力即可。[/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FACE=楷体][SIZE=3]也许有人不服气,说毛泽东与尼克松这两个最大的立场观点方法对立的人不是谈得也很有效么?的确,但是,不要忘记,他们之所谈是在其求同(共同的战略需求)存异(各自的意识形态)的前提下进行的。比如毛主席开场白的第一句话,昨天你在飞机上给我们出了一个难题。说是我们几个要吹的问题,限于哲学方面(中美战略关系方面——作者注)。这是在求同;在谈到“大概我这种人放大炮的时候多”时,实际是指国家生存利益战略要超越意识形态上的差异。这是在存异。没有这一求同存异的把握,肯定是无法谈得拢也更无法有效交流的。[/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FACE=楷体][SIZE=3]过去,我们主张在人民内部特别是党内要进行积极的思想斗争。现在这样的观点基本上不提了。人们也许淡忘得差不多了。在价值选择多元化的今天,在网络上,实际上,名为价值多元化实则取消正确思想观点的斗争横行于世,否则,就是文革遗老遗少帽子满天飞。好在党内重启群众路线教育活动,重拾批评与自我批评作风,期望风气会有好转。但是,在进行积极的思想斗争时,做好话题考证案头工作,听懂别人所讲语言,辨明是非曲直,则是前提性的要求,否则,离题万里,信口开河,不会有讨论和交流的有用功,甚至会产生无用功,乃至滋生有害功。[/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FACE=楷体][SIZE=3]上述意见,敬请批评指正。[/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夸克[/SIZE][SIZE=3]7292: [/SIZE][/FACE][SIZE=3]([/SIZE][SIZE=3]k12[/SIZE][SIZE=3]班风小论坛)[/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FACE=楷体][SIZE=3]情绪在前,意识在后[/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看了大家的有关听懂话的发言,想说一下自己的一些感悟。[/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FACE=楷体][SIZE=3]所有老师的发言,都是讲理性的层面,我来谈一下感性的层面。[/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FACE=楷体][SIZE=3]有时候,我们听不懂别人的话,并不是我们听懂别人使用的概念的含义,别人的判断的含义,别人的推理的逻辑,而是我们根本没有去听。听懂要建立在听的基础上。在别人说话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去听呢?原因如下:[/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SIZE=3]1.[/SIZE][FACE=楷体][SIZE=3]有时候我们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急于说服对方,就不管对方在说什么了。这主要是自己的情绪在影响。如果你发言不是为了辩论和学习,出发点不是提高自己,你就会先入为主的设定观点,想说服对方。你越想说服对方,就越会带情绪说话。不管对方说什么,你只会一味的强调自己的观点,或一味地找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不想别人的观点是否理性。从这一点来看,当面辩论比网上发言辩论要难很多。网上发言辩论你可以慢慢思考,理清思路。当面辩论你不但要理清对方的逻辑思路,还要监控自己的思维过程。否则就变成无意义的争辩甚至吵架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SIZE=3]2.[/SIZE][FACE=楷体][SIZE=3]有时候别人一发言,无意中就激发了你的某些负面情绪。当你的情绪一激发后,接下来你的发言几乎就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了,变成以情绪发泄为主的宣泄式发言。比如海蓝蓝老师发言:教师要感恩学生。观点一出,就激发了办公室老师的负面情绪,带着情绪来讨论问题,接下来的场面可想而知。所有有时候学生吵架,教师要他先深呼吸,再用笔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记录下来。最后学生冷静下来发现其实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不需要老师处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FACE=楷体][SIZE=3]故我观察,我们这里的老师都是讲理性的,所以对情绪这一块没有注意。如果我们注意一下,观察到对方是因为情绪而反对你的观点,这个时候处理情绪比处理问题更重要。所以[/SIZE][SIZE=3]NLP[/SIZE][/FACE][SIZE=3]里面强调: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绝大部分人遇事的反映都是情绪反应在前,意识判断在后。一旦情绪处理好了,很多问题其实是不用处理的。[/SIZE][SIZE=3](12.19)[/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9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2
                    • 财富2
                    • 积分26128
                    • 经验247301
                    • 文章25533
                    • 注册2011-06-16
                    情绪在前,问这题在后,个提法很新颖。
                    好老师就是好人,做好自己,就是负责的人生!
                    在线情况
                    10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为什么我们听不懂别人的话?(续[/FACE][SIZE=3]3[/SIZE][/COLOR][/SIZE][SIZE=3])[/SIZ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FACE][/COLOR][/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双雕弧 ([/FACE][SIZE=3]k12[/SIZE][/SIZE][SIZE=3]教育评论)[/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我从我学习的角度来看[/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无基础或基础弱时的学习,这个时候看、听、思考,要多一些。几乎自己不阐述,偶尔的发言也多是问问题。[/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对事物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的时候,在学习过程中感觉讨论的作用就比较大,这时我也很喜欢参与讨论。[/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发生辩论的时候实在认为自己的底气比较足,或者对方的言论和自己的观点有比较突出矛盾的地方。在辩论中学习的目的就几乎没有体现了,在辩论后的反思倒是很有作用。[/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听不懂别人的话”或“看不懂别人的事”我感觉双方在对“话”、“事”认识的层面上差异比较大也是原因。[/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朵朵老师 ([/FACE][SIZE=3]k12[/SIZE][/SIZE][SIZE=3]教育评论)[/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在平时,有些教师在交流的时候通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不管你跟他交流什么问题,他都不会关注问题本身,而是在揣摩你和他说话的意图,有什么深意,让人很费解;有时候你和他的观点稍有异议,他就会觉得你对他有意见,你在反驳他,结果只能是同事的礼仪相待,不知道是不是这些老师太聪明的缘故,还是我们这些小年轻不喑世事的缘故。[/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zoujack [/FACE][/SIZE][FACE=楷体][SIZE=3]([/FACE][SIZE=3]k12[/SIZE][/SIZE][SIZE=3]教育评论)[/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听不懂得别人的话,要看是真听不懂,还是听得懂而只取自己的想法。[/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真听不懂,听者和说者都有责任,没表达清楚或没理解到位。[/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听得懂但却只取自己想法的,则是最难以沟通和交流的,因为自己的心中已有执念,认为自己是对的,而别人是错的,他跟你交流的目的就是要证明自己是对的,这种对话实际上已跟你要说的内容相去万里。但这又恰恰又是真实的人性,人是一种很奇特的动物,当他树立一种观点和态度的时候,别人是很难动摇的,他会用各种方法去证明自己的想法或者是观点是正确的。[/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FACE][/SIZ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2222dd][SIZE=3]王晓春读后:[/FACE][/SIZE][/COLOR][/P][COLOR=rgb(119, 136, 126)][SIZE=3][/COLOR][/SIZE][P][FACE=宋体][COLOR=#2222dd][SIZE=3]    [/FACE][/SIZE][/COLOR][/P][COLOR=rgb(119, 136, 126)][SIZE=3][/COLOR][/SIZE][P][FACE=宋体][COLOR=#2222dd][SIZE=3]我国的教育,自古以来基本上是“我讲你听”的模式,学生用在“听”的方面的时间极多,然而最后的结果却是多数人缺乏倾听的习惯和能力[/FACE][SIZE=3].[/SIZE][SIZE=3]说起来不可思议,但确实如此。我想这里可能有个主体性的问题,一个人只有自己愿意听的时候才会真正专心倾听,而我们从小听到的话,多半是不得不听的东西,这实际是在训练我们“拒绝倾听”的能力,久而久之,我们就真的学会“不听”的本事了,关闭了倾听之窗。[/SIZE][/COLOR][/SIZE][/P][COLOR=rgb(119, 136, 126)][SIZE=3][/COLOR][/SIZE][P][FACE=宋体][COLOR=#2222dd][SIZE=3]现在所谓“小组学习”很流行,我建议教师在小组学习时,特别留心学生是否真的互相倾听了,发言的时候是真的扣紧了别人的发言内容,还是兀自滔滔不绝做宣讲状。这是非常重要的训练,其重要程度甚至超过小组讨论的最后结果。还可以考虑把小组发言录下来重放,让学生评论一下,谁真正倾听别人了,而且听明白了,谁只是在那里自我表现。学会倾听,是做人的基本功,一定要让老师和学生都明白这一点,虽然这很难。最常见的情况是,大家都以为在听别人说,其实根本没听。[/FACE][/SIZE][/COLOR][/P][COLOR=rgb(119, 136, 126)][SIZE=3][/COLOR][/SIZE][P][FACE=宋体][COLOR=#2222dd][SIZE=3] [/FACE][/SIZE][/COLOR][/P][COLOR=rgb(119, 136, 126)][SIZE=3][/COLOR][/SIZE][P][COLOR=rgb(119, 136, 126)][COLOR=#2222dd][FACE=宋体][SIZE=3]                      [/COLOR][/COLOR][SIZE=3]     [/SIZE][SIZE=3]2014[/SIZE][FACE=宋体][SIZE=3],[/FACE][SIZE=3]12[/SIZE][/SIZE][SIZE=3],[/SIZE][SIZE=3]25[/SIZE][/FACE][/SIZE][/P][COLOR=rgb(119, 136, 126)][SIZE=3][/COLOR][/SIZE][P][FACE=宋体][COLOR=rgb(119, 136, 126)][SIZE=3] [/FACE][/COLOR][/SIZE][/P][COLOR=rgb(119, 136, 126)][SIZE=3][/COLOR][/SIZE][P][FACE=楷体][SIZE=3] [/FACE][/SIZE][/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1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91
                        • 经验230026
                        • 文章12402
                        • 注册2012-12-04
                        [P][COLOR=#2222dd][SIZE=3]“最常见的情况是,大家都以为在听别人说,其实根本没听。”[/SIZE][/COLOR][/P][P][COLOR=#2222dd][SIZE=3]王老师提出的问题值得好好反思,谢谢![/SIZE][/COLOR][/P]
                        欢迎关注拙著《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及《做一个幽默的老师:让学生在欢笑中成长》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在线情况
                        1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5
                          • 经验1946
                          • 文章4
                          • 注册2014-12-23
                          我是一名高中英语老师,我今年教的是普通理科班,高二英语,现在我们班级班风很差,大部分不学习,整天玩手机,班主任不靠班,不管班,班风差,我说学生不听,上英语课睡觉的很多,昨天还有学生上课打睡觉打呼噜,班里有的人都笑,我也听见了,我很生气但一点表情没有,我曾经在班里训过打呼噜的,这名男 生好像很生气,烦感,哟我也和班主任说过,可是他也没管,我现在都要放弃了。 我们学校是县城一中,学校还分了七个重点班,我们是普通班,学生英语基础差,不爱学习英语,我换管理比较严格,背不下单词,要站一节课,在去找我背,可是他们从不找我,课后也不背,我该怎么办?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