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作者中心,文本中心,读者中心
    [SIZE=3][/SIZE][P][FACE=Calibri][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COLOR=#2b2bd5]作者中心,文本中心,读者中心[/COLOR][/SIZE][/COLOR][/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Calibri][SIZE=14pt][COLOR=#2b2bd5]——佐藤学教改思想学习笔记(6[/SIZE][/FACE])[/COLOR][/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Calibri][SIZE=14pt][COLOR=#2b2bd5] [/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Calibri][SIZE=14pt][COLOR=#2b2bd5]有这样一种文学批评理论,认为西方文学批评界依次形成了“作者中心”、“文本中心”和“读者中心”批评范式。它们形成了前后衔接、相互否定的历史性转换过程,他们各自都有着自己的特点,也都各自存在缺点,[/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Calibri][SIZE=14pt][COLOR=#2b2bd5]“作者中心”批评范式从“作者”角度出发,把文本看成作者的影子,认为文学批评的目的是要挖掘作者的创作意图,其任务就是找出文本和作者之间的关系。这种范式重视作者的智慧、情感、心情对创作的影响,他所属的种族和国家、所生活的时代、出身的家庭、幼年的环境、所受的教育等等,以此作为依据来评论文本,并由此挖掘作者的创作意图及对文本的影响。对于这种范式的缺点,有人指出:如果作家成功地表现了自己的创作意图,其文本本身就体现了创作意图,那么只关注文本就可以了;而如果作家没有通过文本实现他的创作意图,那么,再通过文本挖掘作者的创作意图就没有意义。[/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COLOR=#2b2bd5][FACE=Calibri][SIZE=14pt] [/SIZE][/FACE][FACE=Calibri][SIZE=14pt]“文本中心”批评范式则确信文学的意义就在文本本身,文学的意义只应该在文本中寻找,不应到作者、现实或读者身上寻找。为此,“文本中心”批评范式高扬文学本体的独立性,认为文本是一个完整的语言构造,是绝对的、无条件存在着的独立实体,文本的价值就存在于自身之中,存在于它的审美特性中。因此,在对文本进行阐释和评价时,一切所谓的背景材料都是多余的。这种范式完全切断了文学与历史、现实生活,以及作者、读者之间的联系,躲进了象牙塔,传统文学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启蒙功用、教化意义都丧失了,这也就决定了它的必然衰落。[/SIZE][/FACE][/COLOR][/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Calibri][SIZE=14pt][COLOR=#2b2bd5]“读者中心”批评范式源自对“文本中心”批评范式的反拨,它以关注文学阅读行为和效果代替了关注文本自身,认为文本的意义就存在于文本与读者的相互作用之中。在这种范式中,一部文本只有一个客观的结构和确定意义的看法被废弃了,文本被视为一个事件,它只能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展开自身。“读者中心”范式注意到了传统批评观中很少或是没有关注的读者问题,这是它的一大贡献。但对读者感受的过分张扬,其弊端也就显现出来。当一个读者认定文本意义就是他所理解的意义时,实际上是把文本的意义看成了他对文本的感知,他在文本中感知到了什么,文本的意义就是什么,而对于他没有感知到的,文本的意义也就是不存在的,从而文本的意义就变成了读者的任意感知。[/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Calibri][SIZE=14pt][COLOR=#2b2bd5]可以看出,我们学校的阅读教学,实际上也类似的情况。传统的语文教学,可以说是“以文本中心为主,作者中心为辅”的思路。讲一篇课文,关键是要讲清它的中心意思(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这都属于文本中心。同时也要介绍一下文本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属于作者中心。至于每个读者(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感悟(读者中心),那是基本上被抹杀的。你对这篇文章的个人看法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参中权威人士对文本的评价你必须记住,考试考的就是这个。[/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Calibri][SIZE=14pt][COLOR=#2b2bd5]可是如今时代变了,对文本的崇拜变成了对读者崇拜,正如对集体的崇拜变成了对个人的崇拜,对秩序的崇拜变成了对自由的崇拜。代表性的语言就是那句“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对一刀切、标准答案、灌输主义的反驳、逆反,本来是很有积极意义的,是好事情,在某种上,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解放。然而这种思路一经被采纳,就迅速走向另一个极端,越来越离谱了。就是说,我不管你作者在说什么,我也不管作者想说什么,我关心的只是我自己的感觉。(哲学上称此为“感觉主义”)。我只跟着我的感觉走,管你作者往哪儿走。[/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Calibri][SIZE=14pt][COLOR=#2b2bd5]可以看出,佐藤先生所推崇的滨野先生的这堂《魔奇树》的教学方式,是很典型的感觉主义,“读者中心”思路。学生的发言说的都是自己的感觉碎片,至于这篇课文作者到底想主要告诉我们什么,学生并不关心,教师也不在意。教师倒真是“尊重”了学生,学生呢,高度的自我中心,高度的主观主义。[/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Calibri][SIZE=14pt][COLOR=#2b2bd5]我想,传统语文教学那种“以文本中心为主,作者中心为辅”的思路虽然有严重缺点,但它还算“靠谱”,而滨野老师这种语文教学方式,虽然有优点,却是离谱了。“谱”是什么?“谱”就是课文。佐藤先生可能也意识到了这种危险,所以提醒老师要“反刍”,我理解就是不断返回课文。但我看这种返回并不是返回课文的“主旨”,而是返回课文的“文字片断”,只把那这些片断作为引起学生“感觉”的由头。这堂课把课文讲“碎”了,甚至可以说讲“没”了,剩下的只有满教室的“感觉”。[/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Calibri][SIZE=14pt][COLOR=#2b2bd5] [/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COLOR=#2b2bd5][FACE=Calibri][SIZE=14pt]                     [/SIZE][/FACE]2016[FACE=Calibri][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2[/SIZE][/COLOR][/FACE],3[/COLOR][/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322
      • 经验137281
      • 文章6134
      • 注册2015-01-28
      王老师系统地解读佐藤学教改的实际意义和思想意义,为我们认识课堂改革找到了路径,向往老是这样客观真实地记录课堂,然后再进行独到的分析,最后做出总结,给我们探讨课堂的范式树立了榜样
      在教育中,我刚刚开始,请多指教,谢谢!我只想写下去,用自己的执着和爱杜撰一个教育故事,写成一个教育传奇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2
        • 财富2
        • 积分26128
        • 经验247301
        • 文章25533
        • 注册2011-06-16
        一切都在外面观察入微,内面(实质)还需要观察力的嵌入。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2
          • 财富2
          • 积分26128
          • 经验247301
          • 文章25533
          • 注册2011-06-16
          一切都在外面观察入微,内面(实质)还需要观察力的嵌入。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