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知识中心与生活中心
    [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COLOR=#3c3cc4]知识中心与生活中心[/COLOR][/SIZE][/COLOR][/FACE][/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c3cc4]——《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26[/SIZE][/FACE])[/COLOR][/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c3cc4] [/COLOR][/SIZE][/FACE][/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c3cc4]           [/SIZE][/FACE]     [/COLOR][/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c3cc4]王晓春[/COLOR][/SIZE][/FACE][/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c3cc4] [/COLOR][/SIZE][/FACE][/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c3cc4]我觉得,学科学习与综合学习的差别,本质上是教学与知识体系,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问题。综合学习强调的是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而学科教学强调的则是教学与知识体系的关系。这是一个很老的话题了,同时它又永远新鲜。我在十几年前就讨论过这个话题,下面这篇文章,可供参考。[/COLOR][/SIZE][/FACE][/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c3cc4] [/COLOR][/SIZE][/FACE][/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c3cc4]   [/SIZE][/FACE]                         2016,1,16[/COLOR][/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c3cc4] [/COLOR][/SIZE][/FACE][/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c3cc4] [/COLOR][/SIZE][/FACE][/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c3cc4]强调知识体系,还是强调生活?[/COLOR][/SIZE][/FACE][/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c3cc4] [/COLOR][/SIZE][/FACE][/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c3cc4]王晓春[/COLOR][/SIZE][/FACE][/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c3cc4] [/COLOR][/SIZE][/FACE][/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c3cc4] [/COLOR][/SIZE][/FACE][/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COLOR=#3c3cc4][FACE=宋体][SIZE=12pt] [/SIZE][/FACE][FACE=宋体][SIZE=12pt]一·学科教学的两种指导思想[/SIZE][/FACE][/COLOR][/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c3cc4]自从班级授课制出现以来,在学科教学方面,有两种指导思想一直在互相竞争,此长彼消。一种是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为代表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另一种是杜威为代表的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内容是“预备,提示,连接,总括,应用”,整个教学都是围绕教材,围绕知识在旋转。杜威则有完全不同的教育思想。他说:“学校科目中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自己的社会活动。”(注1[/SIZE][/FACE])所以他主张“做中学”。我国陶行知先生受他的影响,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主张。可以说,十九世纪以来,各国的学科教育思想是在这两个端点之间摇摆,也有一些教育家提出折中的方案,或者是想尽可能使二者结合起来。[/COLOR][/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c3cc4]我国自兴办学校以来,也是如此。[/COLOR][/SIZE][/FACE][/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c3cc4]陶行知先生是由知识中心摆向生活中心的典型,这一点,我们从他把自己的名字由“陶知行”改为“陶行知”就看得很清楚了。[/COLOR][/SIZE][/FACE][/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c3cc4]叶圣陶先生是另一类型。1922[/SIZE][/FACE]年,叶先生曾说过这样的话:“理想的办法,最好不分学科,无所谓授课与下课的时间,惟令学童的全生活浸润在发生需求、努力学习的境遇里。这个境遇,范围自然很广,不仅为达某一学科的目的而设。可是分析地考查他的结果,则各科的目的无不达到。……一切学科所以有学习的必要,就因为吾人处于必要那些学科的境遇里。担任国文教授的教师呀,你们为儿童全生活着想,固当特设一种相当的境遇,即为国文教授的奏功着想,也当特设一种相当的境遇。儿童既处于特设的境遇里,一切需要,都从内心发出。教师于这个当儿,从旁导引,或竟授与。这个在儿童何等的满足、安慰、当然倾心领受,愿意学习。”(注2)这显然是以儿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思想。[/COLOR][/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c3cc4]但后来,叶先生观点逐渐变化。到1979[/SIZE][/FACE]年,叶先生在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书面发言《重视调查研究》就是另一个调子了:“特别需要调查与研究的是语文训练的项目和步骤。为了培养学生具备应有的听说读写能力,究竟应当训练哪些项目,这些项目应当怎样安排组织,才合乎循序渐进的道理,可以收到最好的效果。对于这些,咱们至今还是心里没个数。”(注3 )叶先生此时已是权威,后来的语文教学,就是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了。这明显地是向以知识体系为中心的方向摆动了。[/COLOR][/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c3cc4]我国师范学校讲的教学法一开始就是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先入为主。二、三十年代虽有所冲击,并没有改变其主流地位。建国以后,大学苏联,而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也以赫尔巴特为本的,凯洛夫有句名言:“以系统的科学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58[/SIZE][/FACE]年“教育大革命”,强调劳动,强调教育为政治服务,对于知识中心有所冲击。62年整顿教育,公布“小学四十条”,“中学50条”,规定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主,要按大纲教材上课,向知识中心摆回。“文革”期间,停课闹革命,复课后,批判“三中心”,搞“开门办学”,又冲击知识中心。“文革”后恢复高考,强调双基,向知识中心强烈反弹。此后,知识中心的倾向迅速强化,应试教育不断升温,终于把它的弊端暴露无遗,再加上国外新教育思想的引进,于是逼出了素质教育。教学上又开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主张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突出能力培养,再一次冲击知识中心。总而言之,所有变革教育的要求,不管来自哪个方向,也不管它要去哪个方向,都要触动知识中心,都要向社会、向生活求援,这是个规律。在极左思想的支配下,人们求助于阶级斗争、工农兵,现在,人们则求助于社会,求助于社区,求助于少年儿童的生活。当前,在素质教育旗帜下对知识中心的冲击,无论规模还是强度,都是中国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它会使我们的教育出现什么局面呢?会不会仍像以前那样,先造成学生学习质量的某种下降,终于又被否定掉,于是进入新一轮知识中心教育的热潮呢?我们得先来看看知识中心和生活中心各自的利弊,然后再预测其发展方向。[/COLOR][/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c3cc4]二·知识中心的利弊[/COLOR][/SIZE][/FACE][/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c3cc4]我们先来看知识中心的好处。[/COLOR][/SIZE][/FACE][/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c3cc4]各学科的知识体系,是几千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它是经过无数人的实践和研究,经过无数次的成功和失败,经过反复的选择和淘汰才形成的。有人甚至认为学科就是科学的浓缩。虽然不能它说完美无缺,不能说它是最终的真理,但它毕竟是人类智慧的阶段性的伟大成果。不把这份遗产接受下来,未免愚蠢,因为人不可能以短短一生重复人类数千年的认知过程。按照学科体系进行学习,实在是迅速掌握人类智慧的一条捷径。[/COLOR][/SIZE][/FACE][/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c3cc4]以知识为中心组织学科教学,对于教师是很方便的,知识体系都很系统、严密,一板一眼,便于教学,特别是便于考试和评估。考试问题非常重要。考试就要判分,按知识体系考试,答案清楚,阅卷方便,而以生活为中心的教法,答案不确定,后者显得不如前者“科学”。再有,知识体系是确定的,今年这样教,明年还照样,比较省脑筋。若以生活为中心,生活日新月异,很是麻烦。[/COLOR][/SIZE][/FACE][/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c3cc4]由此看来,知识中心的教育思想,确有存在的道理和价值。[/COLOR][/SIZE][/FACE][/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c3cc4]那为什么它总是不断遭人反对呢?原来它也有一些严重的缺点。[/COLOR][/SIZE][/FACE][/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c3cc4]容易僵化。因为各学科都是从某个特定的角度观察和认识事物的,它分析而不综合,抽象而不具体,讲共性而不讲个性,而且互相割裂,扭曲了生活。当然,所有这些都是有正当理由的,不割裂,不分析,不抽象,根本没法进行研究,但是,长时间进行这种割裂式的学习,容易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和死记硬背的毛病。[/COLOR][/SIZE][/FACE][/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c3cc4]见知识不见人。在以知识体系为中心的教学中,学生极容易被看成装知识的容器。教育界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口头禅:“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许多人还把它当成座右铭,殊不知这么以来,师生都异化成容器了,区别只是容量的大小。只要以知识为中心,教师首先关心的就是教学的进度和质量,而不会是学生的人格状况,这必然造成人文精神的流失。[/COLOR][/SIZE][/FACE][/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c3cc4]“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歌德语)如果说生活中的知识是“活知识”,“绿色知识”,那么学科知识就是“死知识”,“灰色知识”。要对这种东西感兴趣是不容易的,因此,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学必然伴随着厌学。[/COLOR][/SIZE][/FACE][/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c3cc4]而且,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也受到了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强烈冲击。信息技术的发展就给死记硬背当头一棒,你怎么也记不过电脑,“博闻强记”正在迅速贬值。还有,现在出现了学科融合强大潮流,各种边缘学科风起云涌,过去八杆子打不着传统的学科都“联姻”了,于是原来的学科分类也受到了挑战。[/COLOR][/SIZE][/FACE][/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c3cc4]三·生活中心的利弊[/COLOR][/SIZE][/FACE][/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c3cc4]如果以儿童的生活为中心,设计儿童生活的情境来组织教学,情况立刻就会发生变化。“要我学”,就会变成“我要学”。死知识会被激活,灰色知识将“绿化”,死记硬背马上解除,填鸭式教法立刻废弃,学生找回了自尊,教师找回了人文精神,大家都从知识的奴隶变成了自身的主人。知识将为能力服务,能力将为生活服务,“一刀切”将转变为发展个性,对教学计划的纵向的机械服从将转变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横向合作。这真的像当年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儿童既处于特设的境遇里,一切需要,都从内心发出。教师于这个当儿,从旁导引,或竟授与。这个在儿童何等的满足、安慰、当然倾心领受,愿意学习。”[/COLOR][/SIZE][/FACE][/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c3cc4]可惜,这只是理想的境界。[/COLOR][/SIZE][/FACE][/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c3cc4]不管你如何精心设计,你也很难使自己安排的情境覆盖各科的知识体系,你很可能弄得体系破碎,知识不完整,看起来课堂上很热闹,大家都兴高采烈,而实际上学生知识水平降低。二次大战以后,杜威的教育思想就因此受到了尖锐的批判,被认为是美国教育知识水平下降的祸根。[/COLOR][/SIZE][/FACE][/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c3cc4]另外,这种以学生生活为中心的教学法,确实不易管理和评估。弄不好,会造成对教师的放任和对学生的迁就。[/COLOR][/SIZE][/FACE][/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COLOR=#3c3cc4][FACE=宋体][SIZE=12pt] [/SIZE][/FACE][FACE=宋体][SIZE=12pt]四·几种对策[/SIZE][/FACE][/COLOR][/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c3cc4]知识中心不好,生活中心又太难。怎么办呢?[/COLOR][/SIZE][/FACE][/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c3cc4]至少有以下几种对策。[/COLOR][/SIZE][/FACE][/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COLOR=#3c3cc4][FACE=宋体][SIZE=12pt] [/SIZE][/FACE]1[FACE=宋体][SIZE=12pt]·坚持知识中心[/SIZE][/FACE][/COLOR][/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c3cc4]许多第一线的教育官员和教师都采取这种态度。你有千变万化,我有一定之规。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基本上是适应知识中心的,对学校实际教育工作影响最大的教研部门,其基本学科教育思想也是知识中心。还有许多名师,一辈子都是这样教过来的,多年形成的习惯思路,绝不可能很快改变,他们也确实有成绩,不可抹煞。坚持知识中心的力量,人数多,实力强。[/COLOR][/SIZE][/FACE][/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c3cc4]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渐深入人心,谁也不得不承认知识中心的负面效应,所以他们的思想正在起变化。可以说,在舆论上,批评知识中心的势力已占上风,而在实际生活中,知识中心还顽强地固守着已有的阵地,这种情况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有根本改变,也不必急于改变。因为经验告诉我们,变过去越快,变回来也越快。不如由少数人先研究、实验,取得扎扎实实的有说服力的成果,再向他们宣传(注意,是宣传,不是推广)。当然,体制上的改革是不能等的。体制变了,思想未变,会造成困惑、焦虑,这将是许多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麻烦。[/COLOR][/SIZE][/FACE][/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COLOR=#3c3cc4][FACE=宋体][SIZE=12pt] [/SIZE][/FACE]2[FACE=宋体][SIZE=12pt]·“焊接”。先教知识,后活动;或者先活动,后教知识。[/SIZE][/FACE][/COLOR][/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c3cc4]既然知识中心和生活中心各有优缺点,那么较好的办法是把二者结合起来。但是,在理论上、概念上把任何矛盾的事物结合起来都不难,而在实践中这样做可不容易。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二者“焊接”起来。有两种“焊接法”。一种是先把知识教会,然后组织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这些知识;还有一种是先创造某种氛围,让学生接触一些实际问题,然后用知识体系加以解释。这两种“焊接法”总比单纯讲知识活泼一点,且比较好操作,应该说是一种进步。但这毕竟是两张皮,油水分离。[/COLOR][/SIZE][/FACE][/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COLOR=#3c3cc4][FACE=宋体][SIZE=12pt]3[/SIZE][/FACE][FACE=宋体][SIZE=12pt]·将知识体系情境化[/SIZE][/FACE][/COLOR][/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c3cc4]这就深入一步了。这种办法是以原有的学科知识体系为本,设计一系列的活动把知识情境化。现在许多改革者都在努力做这件事情,而且应该说是有成绩、有希望的。这要求教师不但熟悉儿童生活,深知童心、童趣、童智,还须极富创造性,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枯燥的公式形象化,把需要认知的东西操作化:简言之,他必须是设计“高科技含量游戏”的专家。如果各学科都能改成这样,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力会有很大提高,同时基础知识也不会受损失。[/COLOR][/SIZE][/FACE][/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c3cc4]这种办法的困难是:找到一连串能体现该学科知识体系的序列活动非常困难,把学生的认知顺序和学科本身的逻辑顺序统一起来更困难,其间可能会出现很多棘手的问题。[/COLOR][/SIZE][/FACE][/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COLOR=#3c3cc4][FACE=宋体][SIZE=12pt]4[/SIZE][/FACE][FACE=宋体][SIZE=12pt]·将生活情境知识化[/SIZE][/FACE][/COLOR][/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c3cc4]此法与上一种方法相反,它是以学生生活为本,把知识体系拆散,挂到学生的生活上,用学科知识解释学生生活,帮助孩子学会生存,实际就是综合活动课。就是当年叶先生所说的:“这个境遇,范围自然很广,不仅为达某一学科的目的而设。可是分析地考查他的结果,则各科的目的无不达到。”这种办法,组织活动并不难,但活动完了,“各科的目的无不达到”却实在困难。教师是多面手还好,他知道孩子掌握了各科哪些基础知识。如果教师知识面不宽或责任心不强,那学习就可能蜕化成幼儿园的游戏课,学生当然也有收获,但知识水平会下降。[/COLOR][/SIZE][/FACE][/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c3cc4]这种思路,在我国,目前似乎没有人实验,因为没有这种条件。上级和家长都不愿冒这个风险。活动课虽然有,但都不是主科。那么,这种教学方法是空想吗?也不一定。当教育极其普及,教师水平普遍很高的时候,这种办法应该是可能的,特别是在小学。它的最大好处是“学者无意,教者有心”,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到很多东西,到一定的时候,用学科体系稍加整理,照样可以获得系统的知识,然而这种知识可就是活的了。[/COLOR][/SIZE][/FACE][/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COLOR=#3c3cc4][FACE=宋体][SIZE=12pt]5[/SIZE][/FACE][FACE=宋体][SIZE=12pt]·明暗两条线[/SIZE][/FACE][/COLOR][/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c3cc4]这是另一种目前可行的方案。它分两条线,一条明线,一条暗线。明线为学生活动,暗线为知识体系。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由一个个主题活动组成的,其主题贴近学生生活,由易而难,一个学期4[/SIZE][/FACE]-5个主题。在活动过程中,必须用到学科知识,用到什么学什么。这些知识在学生的眼里是不成系统的,好象是打遭遇战,但教师心中有数,教师心中的这个“数”,就是所谓暗线。[/COLOR][/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c3cc4]这种方法和上述第3[/SIZE][/FACE]种“将知识体系情境化”有些相似,但是不同。区别在于,“知识体系情境化”是用情境亦步亦趋地注解知识体系,而“明暗两条线”的办法则有更大的灵活性,它的基础知识的学习顺序是可以错动的,有时可能先学后边,后学前边,只是大致上有一个顺序。比如小学六年,可分两个台阶,有两级要求,1-3年级必须掌握哪些知识,4-6年级必须掌握哪些知识,这是统一的,便于检查,至于中间何时何处结合何种活动让学生掌握何种知识和技能,由教师酌情安排。[/COLOR][/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c3cc4]“明暗两条线”的办法比第3[/SIZE][/FACE]种“将知识体系情境化”要宽松,比第4种“将生活情境知识化”要严谨,是介于二者之间的将知识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办法。[/COLOR][/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COLOR=#3c3cc4][FACE=宋体][SIZE=12pt] [/SIZE][/FACE]6[FACE=宋体][SIZE=12pt]·改造现有知识体系[/SIZE][/FACE][/COLOR][/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c3cc4]上述方案除第4[/SIZE][/FACE]种以外,都有“知识体系崇拜”的嫌疑,其共同点是对现行的学科知识体系,不敢冒犯。现行的学科知识体系真的那么完美吗?真的“万世不易”吗?对此已经有人提出质疑。他们指出,现行学科知识体系是循序渐进,一环扣一环的,学生只有学完大学课程,才能显示出中小学课程的价值,而对不能上大学的学生来说,就学了很多无法在生活中直接运用的“知识”,近乎“读书无用”。而义务教育并不是英才教育,它的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这样看来,现行的各学科知识体系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就成问题了。所以,改革教材的呼声又高涨起来。我赞成对教材动手术,降低难度,只学最基础最核心的知识,而腾出大量时间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心理和“元学习能力”。未来的学习将是终身的事情,想在学校里“毕其功于一役”是很不明智的。如果现有的各科知识体系能朝这个方向变化,那无疑会给知识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COLOR][/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c3cc4]五·未来的学科教育[/COLOR][/SIZE][/FACE][/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c3cc4]上面我们说了面对知识中心和生活中心之争的几种对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必强求一致。那么,学科教育的发展,有没有一个总的趋势呢?我觉得还是有的。不管怎样摇来摆去,总趋势恐怕还是逐渐淡化知识体系意识,加强生活意识。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燕国材先生说:“回顾半个世纪的中国教育,在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方面,我以为是随着这么一条轨迹前进的,即由注重双基,发展到强调智力,再发展到重视非智力因素,最后发展到加强素质教育。”(注4[/SIZE][/FACE])知识体系的霸主地位正在动摇,大写的“人”字正在凸现。人的个性,人的生活,将成为教育者优先予以关注的东西,这是大势所趋。当然,学科教育以后还会在知识与生活之间摇摆,这很正常,教育从来都是这样摇摇摆摆往前走的,这就是所谓“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COLOR][/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c3cc4] [/COLOR][/SIZE][/FACE][/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COLOR=#3c3cc4][FACE=宋体][SIZE=12pt]                                                  [/SIZE][/FACE]1999[FACE=宋体][SIZE=12pt]·5[/SIZE][/FACE]·8[/COLOR][/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c3cc4]   [/COLOR][/SIZE][/FACE][/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c3cc4]注解 [/SIZE][/FACE][/COLOR][/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COLOR=#3c3cc4][FACE=宋体][SIZE=12pt]   [/SIZE][/FACE]1[FACE=宋体][SIZE=12pt]·杜威:《新旧个人主义》 215[/SIZE][/FACE]页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7年1月版[/COLOR][/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COLOR=#3c3cc4][FACE=宋体][SIZE=12pt]   [/SIZE][/FACE]2[FACE=宋体][SIZE=12pt]·叶绍钧:《小学国文教授的诸问题》 摘自《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170[/SIZE][/FACE]页  顾黄初李杏保 编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0年11月成都[/COLOR][/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COLOR=#3c3cc4][FACE=宋体][SIZE=12pt]   [/SIZE][/FACE]3[FACE=宋体][SIZE=12pt]·转引自  [/SIZE][/FACE]欧阳代娜 苏德林 田海蓝: 《21世纪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构想》。载《课程·教材·教法》杂志98·1[/COLOR][/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COLOR=#3c3cc4][FACE=宋体][SIZE=12pt]   [/SIZE][/FACE]4[FACE=宋体][SIZE=12pt]·燕国材:《中国教育一百年》 《党政论坛》杂志 1996[/SIZE][/FACE]·9[/COLOR][/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c3cc4] [/COLOR][/SIZE][/FACE][/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c3cc4]参考文献[/COLOR][/SIZE][/FACE][/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COLOR=#3c3cc4][FACE=宋体][SIZE=12pt]   [/SIZE][/FACE]1[FACE=宋体][SIZE=12pt]·江潮  [/SIZE][/FACE]吴奋奋:《“双基论”的回顾和反思》 载《中国教育学刊》1996·1[/COLOR][/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COLOR=#3c3cc4][FACE=宋体][SIZE=12pt]   [/SIZE][/FACE]2[FACE=宋体][SIZE=12pt]·杜时忠 :《教育学要走出“唯科学”的迷途》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SIZE][/FACE]1996·2[/COLOR][/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COLOR=#3c3cc4][FACE=宋体][SIZE=12pt]   [/SIZE][/FACE]3[FACE=宋体][SIZE=12pt]·王焕勋 主编 《实用教育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SIZE][/FACE]·10[/COLOR][/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COLOR=#3c3cc4][FACE=宋体][SIZE=12pt]   [/SIZE][/FACE]4[FACE=宋体][SIZE=12pt]·徐珍(台):《中外教学法演进》群言出版社 1996[/SIZE][/FACE]·1 北京版[/COLOR][/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 [/SIZE][/COLOR][/FACE][/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322
      • 经验137281
      • 文章6134
      • 注册2015-01-28
      [P]向王老师学习作现代化老师,追随王老师不断成长[/P]
      在教育中,我刚刚开始,请多指教,谢谢!我只想写下去,用自己的执着和爱杜撰一个教育故事,写成一个教育传奇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322
        • 经验137281
        • 文章6134
        • 注册2015-01-28
        知识中心和生活中心,教育的两个伟大命题,孰是孰非也许将决定教育的走向,王老师你说呢
        在教育中,我刚刚开始,请多指教,谢谢!我只想写下去,用自己的执着和爱杜撰一个教育故事,写成一个教育传奇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22 seconds with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