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几个案例的读后感
    [SIZE=3][/SIZE][P][FACE=Calibri][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COLOR=#2b2bd5]几个案例的读后感[/COLOR][/SIZE][/COLOR][/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Calibri][SIZE=14pt][COLOR=#2b2bd5]——佐藤学教改思想学习笔记(15[/SIZE][/FACE])[/COLOR][/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Calibri][SIZE=14pt][COLOR=#2b2bd5] [/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Calibri][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COLOR=#2b2bd5]夸克老师提供了几个很好的案例,我来说点感想。[/COLOR][/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夸克7292 [/SIZE][/FACE]:(k12班风小论坛)[/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王老师对滨野老师课堂质疑颇多,我先转发我上午找到的几个教学案例,然后请大家对比一下,就会发现问题所在:[/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吴冬梅《你的课堂存在霸权现象吗?》    [/SIZE][/FACE]文章来源:《人民教育》2004(3-4)[/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案例1[/SIZE][/FACE]:请按老师给你的句式说  [/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这是一节小学二年级语文课《美丽的丹顶鹤》,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之后,为了回归“第二整体”,让学生产生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说道:“同学们,你们想对丹顶鹤说些什么?[/SIZE][/FACE]”随即又出示了一个补充句子:丹顶鹤,你真        !这时,课堂上小手如林,有的说:“丹顶鹤,你真美丽!”有的说:“丹顶鹤,你真高雅!”……突然,一位小男孩站起来:“老师,我……我觉得丹……”还没等这位小男孩说完,教师就立即示意:“嗯,想好了,请按老师给你的句式说。”小男孩究竟想说什么,也就无从知道了。[/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COLOR=#2b2bd5]王晓春读后:[/COLOR][/SIZE][/COLOR][/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     [/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COLOR=#2b2bd5]这位老师起码应该让孩子把话说完,而且应该认真听,这样打断不合适。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最好不要限定句式。这位老师“管”得太多了,太细了。[/COLOR][/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案例2[/SIZE][/FACE]:大家学她读一读[/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这是一节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教师初步引导学生感知了一段散文诗《家》后,说:“小朋友们,下面老师给大家范读一下这首诗,怎么样?[/SIZE][/FACE]”“好!”学生齐声欢呼。这位女教师拉长音调,提高音量,十分温柔而抒情地读着:“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就这样,学生着迷了。教师刚一读完就问:“谁愿意学着老师的样儿读一读?”小手立即举起。一位小女孩被点中了,她也如此这般忘情地读着。“她读得怎样?”“很好!”“表扬她!”“棒,棒,你真棒!”随后,教师说:“大家学她读一读,愿意吗?”“愿意!”于是,小男孩、小女孩都在教师一声令下之后,坐得端端正正,十分熟练地拿起课本,大声朗读起来。声音挺高,气势也挺大,教师脸上不由露出愉悦的神情。[/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COLOR=#3333cc]王晓春读后:[/COLOR][/SIZE][/COLOR][/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COLOR=#3333cc]这位老师是把自己的朗读当成样板了,不好。学生是否模仿老师,应该让他自己选择,而不应该限制,只要他的朗读并无不规范之处就行了,不要统一个人风格。教师的教学,是要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不是复制教师本人。这位老师太“自我”了。[/COLOR][/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案例3[/SIZE][/FACE]:他为什么不敢说[/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这是一节小学五年级语文课《三借芭蕉扇》。教师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随即提出一个问题:“读了这篇课文后,你们知道孙悟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SIZE][/FACE]”问题一出,举手的同学寥寥无几。片刻,教师赶紧补充一句:前后四人小组可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唧唧喳喳,教室里顿时“活”起来,接着是小组长分别站起来汇报。有的说:“孙悟空是一个不怕困难的人。”有的说:“孙悟空本领大,敢于斗争。”……教师满意地点点头,开始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刚下课,无意中听见两位学生在悄悄议论:“其实,我倒觉得孙悟空有些六亲不认,铁扇公主是他‘嫂子’,他一次未借成,怎能就钻到嫂子肚里大闹呢?”“那你课上为什么不说?”“怕说错,我不敢。”这位学生眨眨眼,跑了。[/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COLOR=#1a1ae6]王晓春:能不能容忍不合教师心意的意见,是区别一个教师教学思想是否先进的重要标志。这个学生不敢发言,说明这个老师平日教学不够民主,如果她一贯愿意倾听不同意见,这个男孩肯定就敢说话了。[/COLOR][/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小学语文教学2004[/SIZE][/FACE]年02期陈少海《论“对话”的有效性》)[/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案例1[/SIZE][/FACE]:只能自己说[/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一位老师在执教小学人教版第七册《钓鱼的启示》中“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晚上10[/SIZE][/FACE]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这一段课文时,有这样一组对话: [/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师:请大家好好读读父亲说的话看看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一个学生举手,师让其回答)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生:我想问个问题,父亲明明知道离钓鲈鱼还有两个小时,为什么开始要同意“我”钓鱼呢?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师:(露出失望的神情):你听清老师刚才的要求了吗?坐下!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生不好意思地坐下,整节课再也没有发言)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生:我觉得爸爸对“我”的要求很严格。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师(表情严肃的追问):仅仅是要求严格吗?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生语塞,其它同学没人举手)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师:“我”在没有人看见,没有人知道的情况下钓到了从未见过的大鲈鱼,父亲却坚决要求放掉,表现了他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社会规定的高尚人格……[/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课后这位老师抱怨说:我给了学生说的机会,但他们就是不会说,说不到点子上,有什么办法呢?只能我自己说。[/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COLOR=#2222dd]王晓春读后:[/COLOR][/SIZE][/COLOR][/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222dd]这位老师的表现很典型,就是那种竖起一个靶子,寻找能打中十环的学生射手。如果没有,就很失望,不得已,只好自己上阵。这种老师没有本领从学生当前的认识出发,引导他们进行更深的思考,他们的提问实际都是一个个小型的考试,都有标准答案,[/SIZE][/FACE]这种人其实算不上教育者,他们只是考官。这种教学方法确实对学生的创造性有很大的杀伤力,可惜,这种教师还很多。在这个意义上,佐藤先生提倡的“大胆说地,认真地倾听”是很必要的,切中时弊。[/COLOR][/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COLOR=#2222dd]再有就是学生发言“出圈”问题。处理“出圈”的发言,最见教师的功力。其实“出圈”未必就有创造性,但创造性一般都表现为出圈(突破思维定势)。传统教学禁止“出圈”,固然维护了“安定”,然而压抑了创造性。为了克服这种弊端,有些改革者索性就主张把“圈”拆毁,学生爱说什么说什么,一律支持。用这种办法冲击传统教育,确有革命性,但一种倾向掩盖着另一种倾向,走极端者就可能导致“教学无政府主义”,我觉得滨野老师的课,就有这个问题。对于“出圈”,我主张具体分析,该支持的支持,该宽容的宽容,该沉默的沉默,该制止的制止。但这种应对方法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一味支持好办,放羊就是了,然而这其实是不动脑筋的懒办法,是新的一刀切。[/COLOR][/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案例2[/SIZE][/FACE]:逼供式提问[/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一位教师在执教《荷花》一课时有以下的一段对话(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后);师:同学们!你们觉得文中荷花怎么样?[/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生(脸无表情)荷花很美;[/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师:你说得很对,还有谁来说呢?[/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生:(声音很低)我觉得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这种形状;[/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师:除了美和漂亮外,你们就没有别的感受了吗?[/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生:。。。。。。。。。[/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COLOR=#3333cc]王晓春读后:[/COLOR][/SIZE][/COLOR][/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3333cc] [/COLOR][/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COLOR=#3333cc][FACE=宋体][SIZE=14pt]     [/SIZE][/FACE][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我觉得这是问题本身提得不好,不符合儿童心理,学生答题如猜谜语。这不属于“逼供”。我发现电视台的记者们常提这类傻问题,使被采访者难以回答。[/SIZE][/COLOR][/FACE][/COLOR][/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夸克7292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我在转发两个国内课堂片段,请大家结合前面我转发的5[/SIZE][/FACE]个案例,对比后思考一下,我们强调“学什么”的思路比人家强调“怎么学”的思路是不是要落后很多?[/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案例1[/SIZE][/FACE]: 乌鸦嘴再插嘴老师再也不请你了[/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在刚开学的第一个月,听了一位青年教师的课,该教师素质相当不错,不管是粉笔字还是普通话都无可挑剔。课堂上也力求关注每个孩子,让每个孩子都有发言的机会,一会儿同桌学习,一会儿小组讨论。但在小组汇报的时候,一个孩子争先恐后地边举手边喊:“老师,我,我,我!”“乌鸦嘴,再插嘴老的话师再也不请你了。”。。。。。。课后,与该教师进行了沟通,原来他担忧的是“课堂常规”。一年半载后,我们的老师也许会发出感慨:唉,怎么回事,我班的学生都不爱发言?殊不知原因就在自己。。。。。。[/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COLOR=#3333cc]王晓春读后:[/COLOR][/SIZE][/COLOR][/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COLOR=#3333cc]这位老师担心教学秩序混乱并不错,他错在急躁,简单。他应该和学生商量一下,如何让每一个人都有发言机会,而且有秩序。这其实不难。[/COLOR][/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案例2[/SIZE][/FACE]:老师是裁判,我说对就对[/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有位青年教师在上拼音复习课时,设计了红黄两队闯关的方式开展教学,应该说教学形式非常适合儿童的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在做“摘果子”游戏时,许多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同意他人的意见。可老师为了赶时间却说:“老师是裁判,我说对就对![/SIZE][/FACE]”结果学生一个个都瘪了。[/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COLOR=#3333cc]王晓春读后:[/COLOR][/SIZE][/COLOR][/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3333cc] [/COLOR][/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COLOR=#3333cc]如果时间确实有限,教师这么做也可以,但是要给学生解释一下:“因为时间关系,无法让每个人都畅所欲言,今天我先‘独裁’一回,以后有机会再争论。”有这个解释,副作用就小多了。不能认为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照顾学生情绪,都不可以扫学生的兴。不能讲一面理。[/COLOR][/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案例3[/SIZE][/FACE]:学完《狐假虎威》课文,教师让学生说说认识到了什么道理。教师的话音一落,几十只小手举起来。[/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学生甲:“不要仗势欺人……”老师:“他回答得对不对?”众学生:“对!”这时,学生乙大声说“老师,我不同意他的看法!”[/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老师:“那说说你的看法。”[/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学生乙:“仗势欺人,是仗着势力欺负别人的意思。狐狸借老虎的威风,不是仗着老虎的势力;它是欺骗别人,不是欺负别人。所以,不能说是仗势欺人。”[/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老师高兴地问学生:“他的认识对吗?”[/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众学生:“对!”[/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老师带头鼓掌,并示意让学生乙坐下,可他不坐,说“老师,我还有……”[/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老师:“你还有?那你接着说。”[/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学生乙:“这篇寓言还告诉人们,狐狸虽然狡猾但非常聪明,也值得学习……”[/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老师没有想到这一点,问:“狐狸也值得学习吗?”[/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学生乙:“狐狸让老虎逮住了,可它一点儿也不慌张,还骗了老虎,说明它很聪明,保护了自己,所以,也值得我们学习。”[/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老师感到意外地说:“可你想想,这篇寓言主要告诉人们的道理是什么?”[/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学生乙:“我……我认为这两个都有。”[/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老师:“可多数人会怎样认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学生乙有些犹豫,但还是说:“反正……反正我这么认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学生乙无话了,自己坐下……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COLOR=#3333cc]王晓春读后:[/COLOR][/SIZE][/COLOR][/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COLOR=#3333cc][FACE=宋体][SIZE=14pt]      [/SIZE][/FACE][FACE=宋体][SIZE=14pt]这位老师做得基本不错,但最后的总结不好。他最好说:“这位同学的意见可供大家参考。”别总想“统一思想”。[/SIZE][/FACE][/COLOR][/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3333cc] [/COLOR][/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3333cc]最后,我总结一下。我说过,教学,既不能任教师的性,也不能任学生的性。夸克老师所举的上述案例都属于一个极端:教师任性。这种偏向应该纠正。佐藤先生所举的滨野老师的课例(魔奇树)则属于另一个极端,任学生的性。后一种情况在我国可能比较少见,但我们应该提前预防,以免教改来回翻烙饼。我认为正确的教学方法应该在这两个极端之间,但并无固定模式,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而前提是教师要有较高的自身素质。教学方法没有教师素质重要。既然教无定法,灵活掌握就看教师的本事了。[/COLOR][/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3333cc] [/COLOR][/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COLOR=#3333cc][FACE=宋体][SIZE=14pt]              [/SIZE][/FACE]               2016[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2[/SIZE][/COLOR][/FACE],14[/COLOR][/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322
      • 经验137281
      • 文章6134
      • 注册2015-01-28
      读王老师帖子,谈我本人浅见[P]    几个生动的例子,几句深刻的点评,发人深省,引人深思,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教学,影响学生的心灵,甚至与限制了他们习惯的养成和科学素质的构建,把我们的关注点带进了一个科学层面。[/P]
      在教育中,我刚刚开始,请多指教,谢谢!我只想写下去,用自己的执着和爱杜撰一个教育故事,写成一个教育传奇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322
        • 经验137281
        • 文章6134
        • 注册2015-01-28
        读王老师帖子,谈我本人浅见[P]    课堂没有学生是没有价值的,而丢掉了培养目的的教学更加没价值,只有科学合理的认识学生的课堂地位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才是一种成功的实践和探索,也将能更好地创造课堂教学环境,以利于学生积极健康的成长。[/P]
        在教育中,我刚刚开始,请多指教,谢谢!我只想写下去,用自己的执着和爱杜撰一个教育故事,写成一个教育传奇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2
          • 财富2
          • 积分26128
          • 经验247301
          • 文章25533
          • 注册2011-06-16
          王老师的见地很深,语言表达很通俗。这样的点评,恰到好处!祝福王老师!
          好老师就是好人,做好自己,就是负责的人生!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夸克7292(K12[/SIZE][/FACE]班风小论坛): [/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王老师总结说:教学,既不能任教师的性,也不能任学生的性。夸克老师所举的上述案例都属于一个极端:教师任性。这种偏向应该纠正。佐藤先生所举的滨野老师的课例(魔奇树)则属于另一个极端,任学生的性。后一种情况在我国可能比较少见,但我们应该提前预防,以免教改来回翻烙饼。我认为正确的教学方法应该在这两个极端之间,但并无固定模式,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而前提是教师要有较高的自身素质。教学方法没有教师素质重要。既然教无定法,灵活掌握就看教师的本事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其中大部分观点我赞同。[/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然有两个地方值得再商榷:[/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1.[FACE=楷体][SIZE=14pt]现阶段恐怕我国课堂内教师任性的现象还是占绝大多数。所以滨野老师的课堂对我国小学课堂其实有启发借鉴作用。我是教中学的,然我感觉中学的很多问题其实根源在小学。现在我国小学把教学任务,教学进度看得太重,小学一年级就开始考试比较分数,以各种奖惩方式鼓励小孩拿高分,对鼓励小孩大胆表达用心倾听这一块从来就没有注意过,也没有哪个老师注意指导家长如何关注小孩的思维方式。我国小学最大的问题就是唯知识论,经过小学老师6[/SIZE][/FACE]年勤勤恳恳地抓分数,到了中学基本上很多孩子已经养成定势思维和习惯,例如上课不发言,一根筋地学,中学想做一点改变都很困难。如果小学低段都像滨野老师这样“走极端”,让孩子大胆表达用心倾听,而且感受到课堂的安全与快乐。我想,即使很多知识点没有掌握也没有关系。一些民间教育者考证,当前官方的小学6年教材,其实在高年级一年时间可以完成,其他年级段纯粹是折腾。很多本来要成为社会精英的在小学低年级就折腾成“问题学生”了。我想,如果小学低段大部分课堂和滨野先生的课堂一样,其实对将来高段学习是有利的。当然,我国小学班级动辄50多人,内地70多人的班级是常态,肯定是用不了滨野老师的这种课堂模式,然而学习一下其中的精神是必须的。[/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2.[/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王老师说:既然教无定法,灵活掌握就看教师的本事了。这可能就会走上虚无主义:大家各搞各的,随便用什么法,反正一千个读者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教无定法后面还有一句“贵在得法”。我之所以提出“教什么怎么教与学什么怎么学”就是想揭示一些一规律,教无定法但是你要全面研究科学论证做到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像前面我列举巴班斯基书中的3[/SIZE][/FACE]个教学案例一样。以物理为例,物理实验就分为操作性实验,测量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不同的实验内容所采用的教学思路是不同的,探究性实验的实验过程结论和操作性实验的实验过程结论就不一样。这些是需要备课组讨论,这就体现了“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然而,同样的实验,以探究性实验为例,不同班级的探究方式可以不一样,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能力定位全开放探究,半开放探究和小专题探究等,这就体现了“怎么学”比“学什么”更重要。这是需要事先研究,这个研究建立在教师的感觉和经验之上的,但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所以虽然“教无定法”,却注意要“贵在得法”,而“得法”却是可以建立在一定规律上的,灵活掌握也是建立在一定的框架之内的。[/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我个人觉得:评一堂课要建立在课堂背景和教学目的之上。滨野老师的课堂是小学低段小班20[/SIZE][/FACE]人,滨野老师的目的可能就是培养学生听说的能力。如果站在我们国内大班,以知识论为教学目的的基础上进行评价,是否对滨野老师不公平?[/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新课标三维目标讲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滨野先生这堂课,知识确实没到位,然而学生会听,会说,这属于“技能到位”,整个过程中学生能说,敢说,会从文中找出实例来论证,这属于“方法到位”,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没有考虑看老师的脸色,没有迷信权威,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在说的过程中相互尊重,这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小学低段,这堂课应该属于新课标课改中的好课。[/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如果中学这样上,那肯定是不行的。首先,知识没有到位,学生全部在闲扯。其次,学生发言和听的习惯不是中学课堂最主要的任务,学生讨论占用课堂时间太久。第三:教师主导地位没有体现,指导性太弱。[/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以上是个人看法,敬请指导。 [/SIZE][/FACE][/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322
              • 经验137281
              • 文章6134
              • 注册2015-01-28
              [P]读王老师帖子,谈我个人浅见[/P][P]    教学是渐进的,性格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甚至于知识的获得,都是渐进性的,没有小学时代的积累,到了中学在谈什么人格的建造和品质的构筑都是可笑的。我甚至认为小学时让孩子少学一点没有什么不好,多点有价值的游戏,多点有挑战的活动,在这个童心未泯的时间段,知识没有养成重要,只是可以以后再学,可素养是没有办法弥补的,一旦错过终生遗憾。[/P]
              在教育中,我刚刚开始,请多指教,谢谢!我只想写下去,用自己的执着和爱杜撰一个教育故事,写成一个教育传奇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322
                • 经验137281
                • 文章6134
                • 注册2015-01-28
                [P]读王老师帖子,谈我个人浅见[/P][P]    王老师的很多书写发人深省,让人深思,使我们不得不进入对教育的深层次和细节化追寻,把我们的教育引向纵深处,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灵,和他们在课堂上的点滴变化,也就离真实的课堂更近,离孩子的成长更近了。[/P]
                在教育中,我刚刚开始,请多指教,谢谢!我只想写下去,用自己的执着和爱杜撰一个教育故事,写成一个教育传奇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