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我对《陀螺》一课中“事件”的看法(续)
    [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COLOR=#2222dd]我对《陀螺》一课中“事件”的看法([/SIZE][/COLOR][/FACE]续)[/COLOR][/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222dd]——佐藤学教改思想学习笔记(28[/SIZE][/FACE])[/COLOR][/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222dd] [/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222dd]现在谈谈“四道裂痕”问题。[/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222dd]据佐藤先生说,这第一道裂痕就是,对于石井老师,“教师=[/SIZE][/FACE]教的人、学生=被教的人”这种制度性关系遭到破坏,从此他才真正确认“从孩子身上学习”这句话内在的意义。我理解,此事促进了石井老师对于师生平等的深入理解。在此事中,他是切实地而不只是在口头上了感觉到学生和教师一样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和教师一样有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情感生活,体现着人性。石井老师的这个感悟有正面意义。教育者确实容易有意无意地只把学生看成“工作对象”,而非与教师同样的活人,这样定会造成交流障碍,影响师生关系,降低教学效果。石井老师的这种感悟虽然并无新意,却是好的。[/COLOR][/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222dd]不过我想说明一点:师生平等与各种平等一样,都有特定的含义,不是抽象的,不是绝对的。也就是说,师生无论平等到何种程度,总是教师与学生的那种平等,教师还是教师,学生还是学生,不会是哥们之类的关系。这不是教师非要摆架子,而是教师的社会定位决定的。也就是说,“教师=[/SIZE][/FACE]教的人、学生=被教的人”这句话,在已知的学校生活中和可以预见的未来,不能说是全错了。它可以出现“裂痕”,不可以被彻底“颠覆”。这句话朝一个方向走到极端(这是比较常见的,尤其在东方),会变成教师专制主义,朝另一个方向走到极端,会变成迁就主义,放任主义(这是正在兴起的校园现象),我认为都是应该反对的。[/COLOR][/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222dd]第二道裂痕。石井老师认识到了每一位孩子身上都有一个独一无二、无可取代的世界。看来他原来没有真切地认识到这一点,他没有想到像M[/SIZE][/FACE]这样一个十岁、十一岁的孩子,竟然有着与教师相匹敌的深刻体验。有鉴于此,他就决定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把以“大家”为对象的课堂,转换为与每一个“孩子”对话的课堂。我国教育界近年来流行的话语来说,就是要搞“面向个体的教学”了。[/COLOR][/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222dd]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个性,这是很好的思路,我们原来的教学太大拨轰了,太一刀切了,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显然更进步,也会更有效率。但是我对“面向个体的教学”这个口号一直有疑问,石井老师关于这个问题的提法,我也觉得需要推敲。[/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222dd]请问,《陀螺》一文引起学生M[/SIZE][/FACE]的共鸣,进一步引起了石井老师的共鸣,此事是发生在“面向个体的教学”环境中吗?按石井老师自己的介绍,应该不是,此事发生在石井老师“就像被重重一击”之前或之中,这就可见,出现这种“事件”,与实行某种特定的教学方法未必有必然联系。我的学生曾有不少人说过在我的课上他们受震感的“事件”,有的源于课文某个情节,有的源于我说的话。这种事其实是很平常的,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正像看电视剧,某人忽然落泪了,他触景生情,想起了自己的经历或境遇,你能说这是因为那个电视剧采用了“面向个体的教学”了吗?[/COLOR][/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222dd]“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这类话近年在我国教育界也已经成了廉价的广告词了,很多人想都不想,人云亦云。请问,小野夫妇、学生M[/SIZE][/FACE],石井先生这三方面的共鸣,是因为他们各自都“独一无二”吗?正相反,恰恰是因为他们的个性或者经历有相似之处,才可能发生共鸣。共鸣的前提恰恰是某种共性,而不是个性。可见,尊重个性是对的,也是一种进步,但不可走极端。事实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共同点一般是大于不同点的,这正是开办学校这种机构的前提。若学生真的每个人都和别人完全不同,班级授课就无法进行了,只能一对一个别教学。一刀切确实不对,但一刀切绝对事出有因,而且包含着某些合理的成分。[/COLOR][/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222dd]教师应该尊重照顾个性,这是没有问题的,而且是应该提倡的,但是教师必须明白,完全做到“面向个体的教学”是不可能的,主观上真想彻底做到这一点,你就会发现,最后你的眼睛会只盯着个别人,把其他人忽略了。不信你看石井老师的叙述,几乎只剩下M[/SIZE][/FACE]了,那些与《陀螺》课文没有发生强烈共鸣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就被忽视了。班级教学,教师的着眼点,一般都应该是“多数学生”,你没有办法同时“面向每一个学生”。[/COLOR][/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222dd]因材施教不是私人定制。[/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222dd]后两道“裂痕”,下次再说。[/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COLOR=#2222dd][FACE=宋体][SIZE=14pt]                [/SIZE][/FACE]2016[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3[/SIZE][/COLOR][/FACE],13[/COLOR][/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26
      • 经验228915
      • 文章12341
      • 注册2012-12-04
      [P][COLOR=#2222dd][SIZE=3]“师生平等与各种平等一样,都有特定的含义,不是抽象的,不是绝对的。也就是说,师生无论平等到何种程度,总是教师与学生的那种平等,教师还是教师,学生还是学生,不会是哥们之类的关系。”[/SIZE][/COLOR][/P][P][COLOR=#2222dd][SIZE=3]王老师说得非常有道理,学习了。[/SIZE][/COLOR][/P]
      本人新书《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源创图书公众号及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th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