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西方与东方:不同的学习姿态
    [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COLOR=#3333cc]西方与东方:不同的学习姿态[/COLOR][/SIZE][/COLOR][/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3333cc]——佐藤学教改思想学习笔记(37[/SIZE][/FACE])[/COLOR][/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3333cc] [/COLOR][/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3333cc]本来这个学习笔记写到上一则就截止了,近些天又有点想法,补充一下。[/COLOR][/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3333cc]我多次问自己,西方教育界如此强调合作学习,[/SIZE][/FACE]与他们的文化传统有没有关系?我的答案是肯定的。西方在古希腊就有个人主义的传统。有个口号叫做“认识你自己”,这是希腊古城阿波罗神殿上镌刻的七句名言中流布最广、影响最深,以至被认为点燃了希腊文明火花的一句。苏格拉底把这句话作为自己哲学研究的核心命题。我相信中华古代文明不会提出这样的格言,即使有类似的思想,也不会受重视,更不会普及。中华文明强调的不是个人,而是整体。所以我们这里最响亮的口号不是“认识你自己”,而是“管控你自己”,孔夫子称之为“克己”,文革时期则叫做“斗私”。[/COLOR][/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3333cc]人是社会动物,所谓人的本质,即是人的社会关系之总和,可是每个人同时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是一件事情的两面。过分强调人的群体性或者个体性,越出合理范围,都会出问题,而人类生存的逻辑一定会来纠正这两种偏颇。你会发现凡是强调个人的地方,那里的人们一定会热衷参与各种社团活动,个人主义者特别爱抱团取暖。这就是人的社会性出来了,纠正极端的个人主义,很少有人会“享受孤独”。[/COLOR][/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3333cc]中华文明相反,这里的群体主义非常发育,常常淹没个人。然而个性不可能永远被压制,它会想尽办法冒出来。中国人用什么办法体现个人独立性的一面呢?一个是做隐士,脱离体制,至少在精神上独立一阵(逍遥游),这是老庄的思路。可见,没有孔子不行,没有老庄也不行,它们相辅相成,进可攻退可守,保障了国人的心理平衡。还有一个办法是,把个性化的特权交给第一把手,特别是皇帝。手里有权了,就可以展示个性,甚至推广自己的个性了,在这之前你若展示个性,就很危险,杨修,嵇康,都是这么死的。古人讲“藏锋”,是符合中华文化特点的智慧。[/COLOR][/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3333cc]回过头来谈教育,说学习。东西方文化其实都重视人际关系,只不过西方文化强调横向的人际关系,东方文化强调纵向的人际关系。强调横向的人际关系,容易走向交流学习,合作学习,这很合乎逻辑。而强调纵向的人际关系,就容易走向“传道授业解惑”式的传承式学习。我国古时候也不是没有横向的讨论,但很不突出,读《论语》,这一点看得很清楚。《礼记》中讲学习方法,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博学之,[/SIZE][/FACE]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相当好的学习方法,但是你会发现,这里没有突出交流和讨论。中国人一说学习,就要找一个比自己强的人,“古之学者必有师”是也。我到《辞源》中去查了四个词:“交流,合作,讨论,研究”。“交流”一词《辞源》未收,可见这个词是近代才出现的,我估计是外来语。“合作”一词有,但含义与今不同。一个是“共同创作”,一个是“合于法度”。“讨论”和“研究”两个词都有,且古义与今义差不多。说明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本没有“合作学习”这种东西。说来有趣,以个人主义为本的西方,学习方法却强调合作,实际上等于强调群体的作用,反过来,以群体主义为本的中国,学习方法却强调个人博学,个人审问,个人慎思,个人明辨,个人笃行,当然,前提是要跟着老师。看来事物发展是有辩证规律的。[/COLOR][/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3333cc]近代以来,西方教育学强势进入中国,有彻底颠覆国产学习方法之势。佐藤先生的教改思路,差不多就是这样。这叫做“脱亚入欧”,是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改革基本思路。我不赞成这么极端,我觉得这两种学习方式各有优缺点,不应搞非此即彼,不能说我们传统的学习方法都已经过时。中国不是日本。中国根本没法“入欧”,日本实际上也只入了半个身子,现在卡住了。中国块头这么大,历史这么悠久,中国文化已经被证明生命力极强,其必有超常之处,我们不可妄自菲薄。但是我们也得承认,中华民族要复兴,非开放不可,非学西方的好东西不可,万不可再犯老祖宗妄自尊大的错误。所以我很赞成“合作学习”的思路和方法,主张老师们都试一试。这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个性,特别是创造性,都大有好处。我只是不赞成用合作学习一统天下,我觉得把它看成诸多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比较好,目前可以积极提倡,至于它将来在我们的课堂中有多大的生命力,教学实践会告诉我们。[/COLOR][/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COLOR=#3333cc][FACE=宋体][SIZE=14pt]                     [/SIZE][/FACE]2016[FACE=宋体][SIZE=14pt],4[/SIZE][/FACE],27[/COLOR][/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 [/SIZE][/COLOR][/FACE][/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