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西方与东方:不同的学习姿态
    [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COLOR=#3333cc]西方与东方:不同的学习姿态[/COLOR][/SIZE][/COLOR][/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3333cc]——佐藤学教改思想学习笔记(37[/SIZE][/FACE])[/COLOR][/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3333cc] [/COLOR][/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3333cc]本来这个学习笔记写到上一则就截止了,近些天又有点想法,补充一下。[/COLOR][/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3333cc]我多次问自己,西方教育界如此强调合作学习,[/SIZE][/FACE]与他们的文化传统有没有关系?我的答案是肯定的。西方在古希腊就有个人主义的传统。有个口号叫做“认识你自己”,这是希腊古城阿波罗神殿上镌刻的七句名言中流布最广、影响最深,以至被认为点燃了希腊文明火花的一句。苏格拉底把这句话作为自己哲学研究的核心命题。我相信中华古代文明不会提出这样的格言,即使有类似的思想,也不会受重视,更不会普及。中华文明强调的不是个人,而是整体。所以我们这里最响亮的口号不是“认识你自己”,而是“管控你自己”,孔夫子称之为“克己”,文革时期则叫做“斗私”。[/COLOR][/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3333cc]人是社会动物,所谓人的本质,即是人的社会关系之总和,可是每个人同时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是一件事情的两面。过分强调人的群体性或者个体性,越出合理范围,都会出问题,而人类生存的逻辑一定会来纠正这两种偏颇。你会发现凡是强调个人的地方,那里的人们一定会热衷参与各种社团活动,个人主义者特别爱抱团取暖。这就是人的社会性出来了,纠正极端的个人主义,很少有人会“享受孤独”。[/COLOR][/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3333cc]中华文明相反,这里的群体主义非常发育,常常淹没个人。然而个性不可能永远被压制,它会想尽办法冒出来。中国人用什么办法体现个人独立性的一面呢?一个是做隐士,脱离体制,至少在精神上独立一阵(逍遥游),这是老庄的思路。可见,没有孔子不行,没有老庄也不行,它们相辅相成,进可攻退可守,保障了国人的心理平衡。还有一个办法是,把个性化的特权交给第一把手,特别是皇帝。手里有权了,就可以展示个性,甚至推广自己的个性了,在这之前你若展示个性,就很危险,杨修,嵇康,都是这么死的。古人讲“藏锋”,是符合中华文化特点的智慧。[/COLOR][/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3333cc]回过头来谈教育,说学习。东西方文化其实都重视人际关系,只不过西方文化强调横向的人际关系,东方文化强调纵向的人际关系。强调横向的人际关系,容易走向交流学习,合作学习,这很合乎逻辑。而强调纵向的人际关系,就容易走向“传道授业解惑”式的传承式学习。我国古时候也不是没有横向的讨论,但很不突出,读《论语》,这一点看得很清楚。《礼记》中讲学习方法,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博学之,[/SIZE][/FACE]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相当好的学习方法,但是你会发现,这里没有突出交流和讨论。中国人一说学习,就要找一个比自己强的人,“古之学者必有师”是也。我到《辞源》中去查了四个词:“交流,合作,讨论,研究”。“交流”一词《辞源》未收,可见这个词是近代才出现的,我估计是外来语。“合作”一词有,但含义与今不同。一个是“共同创作”,一个是“合于法度”。“讨论”和“研究”两个词都有,且古义与今义差不多。说明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本没有“合作学习”这种东西。说来有趣,以个人主义为本的西方,学习方法却强调合作,实际上等于强调群体的作用,反过来,以群体主义为本的中国,学习方法却强调个人博学,个人审问,个人慎思,个人明辨,个人笃行,当然,前提是要跟着老师。看来事物发展是有辩证规律的。[/COLOR][/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3333cc]近代以来,西方教育学强势进入中国,有彻底颠覆国产学习方法之势。佐藤先生的教改思路,差不多就是这样。这叫做“脱亚入欧”,是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改革基本思路。我不赞成这么极端,我觉得这两种学习方式各有优缺点,不应搞非此即彼,不能说我们传统的学习方法都已经过时。中国不是日本。中国根本没法“入欧”,日本实际上也只入了半个身子,现在卡住了。中国块头这么大,历史这么悠久,中国文化已经被证明生命力极强,其必有超常之处,我们不可妄自菲薄。但是我们也得承认,中华民族要复兴,非开放不可,非学西方的好东西不可,万不可再犯老祖宗妄自尊大的错误。所以我很赞成“合作学习”的思路和方法,主张老师们都试一试。这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个性,特别是创造性,都大有好处。我只是不赞成用合作学习一统天下,我觉得把它看成诸多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比较好,目前可以积极提倡,至于它将来在我们的课堂中有多大的生命力,教学实践会告诉我们。[/COLOR][/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COLOR=#3333cc][FACE=宋体][SIZE=14pt]                     [/SIZE][/FACE]2016[FACE=宋体][SIZE=14pt],4[/SIZE][/FACE],27[/COLOR][/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 [/SIZE][/COLOR][/FACE][/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322
      • 经验137281
      • 文章6134
      • 注册2015-01-28
      [P]读有所思:[/P][P]    我没有办法让自己不坚持,总有一种冲动想要说点什么,关于教育的和关于人生的一些粗浅的思考,总被王老师巧妙地点燃,抑制不住的记录冲动只想留下自己的真实印记,如果这就是成长的话,我希望自己可以一如既往。[/P][P]    至于中国的教育传统,经历了几千年,说自成一家应该不算为过,培养出了那么多的人才,创造了那么辉煌的历史,经过了历史的洗礼和积淀,早已经深入到了民族的血脉,和每个炎黄子孙达到了亲密无间的融合。[/P][P]    想彻底改变完全推翻,先不要说其可能性,只是可能出现的不适应,已经是每个身在其中的人忧虑万千,想一下历史吧,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两次结合,无论是毛泽东思想,还是邓小平理论,都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影子,带了黄河长江的气息,那种所谓的全盘接受只不过是一个悲剧的开演。[/P][P]    缺陷是有的,棱角也很明显,可是任何东西不都是瑕瑜互见短长共存吗,十全十美的东西,毫无缺憾的东西,应该是在臆想和预设中吧,只要符合孩子的成长,并能促进孩子的成长,借鉴也好,改进也罢,总要有一个度吧。[/P]
      在教育中,我刚刚开始,请多指教,谢谢!我只想写下去,用自己的执着和爱杜撰一个教育故事,写成一个教育传奇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322
        • 经验137281
        • 文章6134
        • 注册2015-01-28
        [P]读有所思:[/P][P]    学习方式完全是性格和历史的选择,像西方的人习惯于个人主义一样,中国人的集体主义家国情怀也是历史的累积,而孔老夫子的教育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对话和讲解在《论语》中无处不在,何必要定个时尚的名字让我们无所适从。[/P][P]    合作学习如果是研究的话,我倒真的赞成,可是用来接受新的知识,或者进行行为培养,还是在自我意识完全确立以后,最起码应该是拥有了个人成熟思维以后,再去想法设法来推进吧,我感觉教育的浮躁,和各种思想的你方唱罢我登场不无关系。[/P][P]    教育应该守住讲台,应该关注每个学生,与其畅所欲言不如专项指导,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好吗,干嘛要在一片鼎沸中让孩子自我迷失,再说知识的吸收更多时候是一种内化,静思和冥想比华而不实的讨论要好得多。[/P]
        在教育中,我刚刚开始,请多指教,谢谢!我只想写下去,用自己的执着和爱杜撰一个教育故事,写成一个教育传奇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26
          • 经验228915
          • 文章12341
          • 注册2012-12-04
          [LINE-HEIGHT=37.31][FACE=arial][COLOR=rgb(51, 51, 204)][BGCOLOR=rgb(255, 255, 255)]“我只是不赞成用合作学习一统天下,我觉得把它看成诸多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比较好,“非常赞同王老师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BGCOLOR][/COLOR][/FACE][/LINE-HEIGHT]
          本人新书《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源创图书公众号及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声望+7
            • 积分3275
            • 经验182501
            • 文章3970
            • 注册2014-01-23
            [COLOR=#3333cc][SIZE=5]古人讲“藏锋”,是符合中华文化特点的智慧。[/COLOR][/SIZE][P][COLOR=#3333cc][SIZE=5]王老师认识独到!学习了。[/COLOR][/SIZE][/P]
            [ 此贴最后由 王琴杰 在2016-5-24 21:17:31编辑过 ]
            我相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我更相信没有严格要求就没有好习惯。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