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培养有诊断意识的教师
    [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COLOR=#1a1ae6]培养有诊断意识的教师[/COLOR][/SIZE][/COLOR][/FACE][/P][COLOR=#1a1ae6][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1a1ae6] [/COLOR][/SIZE][/FACE][/P][COLOR=#1a1ae6][SIZE=3][/SIZE][/COLOR][P][COLOR=#1a1ae6][FACE=宋体][SIZE=12pt]      [/SIZE][/FACE][FACE=宋体][SIZE=12pt]王晓春[/SIZE][/FACE][/COLOR][/P][COLOR=#1a1ae6][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1a1ae6]     [/COLOR][/SIZE][/FACE][/P][COLOR=#1a1ae6][SIZE=3][/SIZE][/COLOR][P][COLOR=#1a1ae6][FACE=宋体][SIZE=12pt] [/SIZE][/FACE][FACE=宋体][SIZE=12pt]这里谈的是教师的专业培训问题。[/SIZE][/FACE][/COLOR][/P][COLOR=#1a1ae6][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1a1ae6]“诊断”这个词本为医学专用,现在用途扩大了,比如在公司管理中,就有组织结构诊断、企业文化诊断、生产运作能力诊断、人力能力诊断、信息化能力诊断等。教育界现在也常用诊断一词。我感觉在医学之外用到“诊断”一词,就是“探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情况作出判断”的意思。我这里所说的“教师的诊断意识”,其实就是研究意识,就是像医生给病人看病那样搞清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治疗的意识。不过医生的诊断是单纯针对病人的,不针对健康人,而我们这里说的教育诊断,则包括所有的人、事和理念,范围更大。你可能会问,用“具体以问题具体分析”就行了,为什么非用“诊断”一词?[/SIZE][/FACE]我想这样可能比较容易激活教师的专业意识,而且新颖醒目,有利于吸引眼球。[/COLOR][/P][COLOR=#1a1ae6][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1a1ae6]现在的教师培训,讲课人往往集中在两端,一端是高校教师或科研人员,善讲理论,一端是优秀教师,介绍自身经历、经验。这两种人的讲课内容有一个共同特点,出发点都是“自己手里有什么货色”,而不是“学员想解决什么问题”,他们都是在宣讲自己的好东西,而不是从学员的需要出发,帮助学员学会分析眼前的问题,加以解决。培训者的思路是宣讲式的,而不是诊断式(探究式)的。这种培训方式也是有意义的,可以传播一些正确的理念和经验,缺点是缺乏针对性,如此培养出来的教师,遇到具体的教育问题,自然不会有探究和诊断的习惯。[/COLOR][/SIZE][/FACE][/P][COLOR=#1a1ae6][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1a1ae6]在教育论坛上,不少老师提出自己遇到的问题,希望能得到网友的帮助,但是他们提问的方式往往有问题。比如一位新手班主任问:“[/SIZE][/FACE]今天有个学生趴桌子,已经上课了,我扒拉了一下他,他就不乐意了,怎么处理此事呢?[/COLOR][COLOR=#1a1ae6]”
       这个问法,实际上隐含着两种预设的假定:1.这种事情有统一的对策,从小学到高中,男女生,不同性格的学生,都适用。2.读者像这位班主任那样知道这个学生的基本情况,知道此生几年级,知道他的一般表现,知道他的脾气秉性。如果没有这样的假设,从逻辑上说,就不能这样发问。然而这两种假设都是不成立的。第一,这种事并无标准答案,第二,如果这位班主任老师不交代这个孩子的基本情况,网友无从猜测,材料太简单了,没法分析,也就很难回答“怎样处理此事”的问题。正如你劈头问一位医生:“我肚子疼怎么办?”他是没有办法回答的,答案只能在检查和诊断之后。[/COLOR]
    [COLOR=#1a1ae6]   [/COLOR][COLOR=#1a1ae6]我在网上和教育杂志上见到的案例提问者,大多如此,三言两语,读者摸不着头脑。更多的案例叙述者,说得比较细致,但往往是没必要的抒情和议论一大堆,没必要叙述的细节一大堆,而真正重要的情况却没提,或者一笔带过。比如问题生,说到最后不知其人几年级,不知道他各方面的全面表现,也不知道家长的职业和文化水平,这些都是诊断不可或缺的。总之给人的感觉他的案例叙述更像是学校里的“记叙文”,而不是专业讨论的发言。可以看出,这样提问的老师,几乎完全没有诊断意识,他们发问的方式,和普通百姓遇到问题求助于人的方式毫无二致,根本不像专业人员。作为专业人员,他应该知道起码要提供哪些材料,别人才有可能进行诊断。这样提问的老师,我们可想而知他们是平日是怎么工作的,那肯定都是一些习惯性动作或者情绪化的应对。可是这种老师比例是相当大的。造成这种情况原因自然很多,但我想,专业学习和专业培训没有着力培养教师的诊断意识、诊断习惯和诊断能力,是一个重要原因。[/COLOR][/P][COLOR=#1a1ae6][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1a1ae6]有鉴于此,我主张教师培训中应该开一门“案例分析”课。这门课不干别的,只分析教师遇到的实际问题,研究如何诊断,如何确诊,如何开药方,如何反馈效果,如何进一步诊疗。要讨论很多案例,要讨论各种不同类型的案例。我认为这种培训方式至少应该占培训时间的三分之一,因为这才是“实战”。这样培养出来的教师,才可能有诊断意识、诊断习惯和诊断能力,才有希望成为名副其实的专业人员。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打仗时从来不看书,就是分析情况。毛泽东酷爱读书,为什么打仗时不看书?因为打仗时需要的是能力,你平日读书如果没有消化吸收变成自己可以灵活运用的能力,你的书就白读了,没有用。案例诊断是理论与实践的相交之处。如果你不能用你的理论解释和指导我每日遇到的真实情境,我就有权怀疑你的理论是空谈,或者你其实自己并没整明白,你不过是在背书。可见,拿出案例诊断来将一军,谁有多少真才实学,就鉴别出来了。案例分析是教育水平的试金石。[/COLOR][/SIZE][/FACE][/P][COLOR=#1a1ae6][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1a1ae6]教师参加案例分析课程最好是自愿。学员要提供案例,供大家共同诊断(合作学习)。每个案例一般都要有以下具体内容:[/COLOR][/SIZE][/FACE][/P][COLOR=#1a1ae6][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1a1ae6] [/COLOR][/SIZE][/FACE][/P][COLOR=#1a1ae6][SIZE=3][/SIZE][/COLOR][ol][li][FACE=宋体][P][FACE=Calibri][FACE=宋体][SIZE=12pt][COLOR=#1a1ae6]学生姓名(化名),性别,年龄(年级)。[/COLOR][/SIZE][/FACE][/FACE][/P][/FACE][/li][li][FACE=宋体][SIZE=12pt][P][FACE=Calibri][SIZE=10][FACE=宋体][SIZE=12pt][COLOR=#1a1ae6]父母职业,文化水平,家庭结构,家长之间关系,孩子6[/SIZE][/FACE]岁之前谁带。[/COLOR][/SIZE][/FACE][/P][/SIZE][/FACE][/li][li][FACE=宋体][SIZE=12pt][P][FACE=Calibri][SIZE=10][FACE=宋体][SIZE=12pt][COLOR=#1a1ae6]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各科教师对他的评价,各科学习成绩。[/COLOR][/SIZE][/FACE][/SIZE][/FACE][/P][/SIZE][/FACE][/li][li][FACE=宋体][SIZE=12pt][P][FACE=Calibri][SIZE=10][FACE=宋体][SIZE=12pt][COLOR=#1a1ae6]如有必要,可以做点心理测验。如果树图,五项图,词语联想,早期记忆等。[/COLOR][/SIZE][/FACE][/SIZE][/FACE][/P][/SIZE][/FACE][/li][li][FACE=宋体][SIZE=12pt][P][FACE=Calibri][SIZE=10][FACE=宋体][SIZE=12pt][COLOR=#1a1ae6]学生表现,有关事件。[/COLOR][/SIZE][/FACE][/SIZE][/FACE][/P][/SIZE][/FACE][/li][li][FACE=宋体][SIZE=12pt][P][FACE=Calibri][SIZE=10][FACE=宋体][SIZE=12pt][COLOR=#1a1ae6]想做哪方面的诊断?打算解决什么问题?[/COLOR][/SIZE][/FACE][/SIZE][/FACE][/P][P][FACE=Calibri][SIZE=10][FACE=宋体][SIZE=12pt][COLOR=#1a1ae6] [/COLOR][/SIZE][/FACE][/SIZE][/FACE][/P][P][FACE=Calibri][SIZE=10][FACE=宋体][SIZE=12pt][COLOR=#1a1ae6]初诊:提供案例的老师介绍情况之后,大家讨论,参加讨论者三五个七八[/COLOR][/SIZE][/FACE][/SIZE][/FACE][/P][P][FACE=Calibri][SIZE=10][FACE=宋体][SIZE=12pt][COLOR=#1a1ae6]个即可,不要太多,更多的人可以观摩或者看直播、录像。要选有独立见解敢于坚持自己意见的教师参与讨论。所谓初诊其实就是估计出几种可能,然后告诉提供案例的老师继续调查哪些情况,以便复诊。初诊的结果,可以在网上广泛征求意见。[/COLOR][/SIZE][/FACE][/SIZE][/FACE][/P][P][FACE=Calibri][SIZE=10][FACE=宋体][SIZE=12pt][COLOR=#1a1ae6]复诊:一段时间(一周、半月)之后,组织复诊。先由案例提供者介绍情况的最新进展和调查到的新情况,主持者综述网上意见,大家继续讨论,争取能达到某些共识。如果分歧不大,就可以看成确诊。如果分歧较大,应该把不同意见都作为结论。即使是个别人的意见,也不可忽略。案例分析到此可以告一段落,但要跟踪观察,过一段时间(比如一个月一个学期),案例提供者要再向大家报告事情的进展,以便总结经验教训。如果发现治疗没有效果或者反而更糟了。那么原班人马就需要进行第三次诊断,重新检视当初的诊断及治疗。[/COLOR][/SIZE][/FACE][/SIZE][/FACE][/P][P][FACE=Calibri][SIZE=10][FACE=宋体][SIZE=12pt][COLOR=#1a1ae6]参加案例培训的每个教师,若能参与几十个案例诊断,期间个人提供几个案例,估计就有可能成为一名有诊断意识的教师了。时间大概需要几年,可以平日少做,假期多做。[/COLOR][/SIZE][/FACE][/SIZE][/FACE][/P][P][FACE=Calibri][SIZE=10][FACE=宋体][SIZE=12pt][COLOR=#1a1ae6]因为中国教育有一刀切、盲目推广、翻烙饼等顽症,所以要培养诊断型教[/COLOR][/SIZE][/FACE][/SIZE][/FACE][/P][P][FACE=Calibri][SIZE=10][FACE=宋体][SIZE=12pt][COLOR=#1a1ae6]师,万不可急于求成,万不可列入政绩考核,否则一哄而起,一拥而上,不久就会把“诊断型教师”的名声搞臭。要自愿,要先培养那些最有悟性的少数教师,逐渐自然地扩大影响。为了避免误解,我还要重复一遍,我并不完全否定目前流行的宣讲式的培训方法,不是说“彼可取而代也”。我只是说,光有清一色的宣讲式的培训方法是不够的,缺乏实战性,要提倡案例培训的方法,使它占一定的比例。[/COLOR][/SIZE][/FACE][/SIZE][/FACE][/P][P][FACE=Calibri][SIZE=10][FACE=宋体][SIZE=12pt][COLOR=#1a1ae6] [/COLOR][/SIZE][/FACE][/SIZE][/FACE][/P][P][FACE=Calibri][SIZE=10][COLOR=#1a1ae6][FACE=宋体][SIZE=12pt]                    [/SIZE][/FACE]                   2016[FACE=宋体][SIZE=12pt],7[/SIZE][/FACE],28[/COLOR][/SIZE][/FACE][/P][P][FACE=Calibri][SIZE=10][FACE=宋体][SIZE=12pt][COLOR=#1a1ae6] [/COLOR][/SIZE][/FACE][/SIZE][/FACE][/P][P][FACE=Calibri][SIZE=10][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COLOR=#1a1ae6]注:这是我8[/SIZE][/COLOR][/FACE]月11日在《班主任之友》杂志曲阜笔会上的发言。[/COLOR][/SIZE][/FACE][/P][/SIZE][/FACE][/li][/ol][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24
      • 经验228915
      • 文章12339
      • 注册2012-12-04
      读了王老师这篇文章,受益匪浅,谢谢!
      本人新书《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源创图书公众号及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322
        • 经验137281
        • 文章6134
        • 注册2015-01-28
        [P]读有所思:[/P][P]    看到王老师的这篇文章,我一下子明白了我的差距,我总是在描述和抒情,却很少对背景进行介绍对案例进行分析,所以我一直都做的深入不了,更不要说能够发现让人惊奇的东西了,还是要好好学习王老师这篇文章啊。[/P][P]    其实我倒想起了陈锡老师的文章,围绕一个案例系统而全面地展开,背景介绍清晰明了,中间的教育过程历历在目,而分析的深刻更能让人见到很多东西,希望自己可以静下心来,慢慢地读一读陈锡老师。[/P][P]    我也希望自己以后踏上教学岗位,可以实现自己教育论文写作的飞跃,而不是像现在这般浮游在上面,做一些作用不大的日记式行走,整个就是个人情绪的文字化记录,而立自我提升有多远的距离啊,把这篇文章打印下来,让自己前行![/P]
        在教育中,我刚刚开始,请多指教,谢谢!我只想写下去,用自己的执着和爱杜撰一个教育故事,写成一个教育传奇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24
          • 经验228915
          • 文章12339
          • 注册2012-12-04
          [QUOTE][b]下面引用由[@王书朋]发表的内容:[/b]

          读有所思:     看到王老师的这篇文章,我一下子明白了我的差距,我总是在描述和抒情,却很少对背景进行介绍对案例进行分析,所以我一直都做的深入不了,更不要说能够发现让人惊奇的东西了,还是要好好学习王老...[/QUOTE]
          [P]王老师,您是非常有教育情怀的好老师,愿以后继续在论坛这里互相学习,互相提升![/P]
          本人新书《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源创图书公众号及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322
            • 经验137281
            • 文章6134
            • 注册2015-01-28
            [P]读有所思:[/P][P]    我已经习惯了,我说的是把自己的感悟写成两条,虽然这样有点刻板,不过总有一些东西需要补充似的,当然我要叙述的是对我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就像上边王老师的帖子让我一直反思自己的教育书写一样。[/P][P]    我是在跟随王老师的脚步中渐渐深入进去的,当然论坛上其他老师也给了我很多启迪,只是没有王老师的这样深入肌理,他让我深刻认识到李镇西老师所说的“有技巧的爱”,也就是师爱是一种教育的智慧,而不是盲目的一爱了之。[/P][P]    成长也是这样的,一个教育者自我生命的成长和完善,需要一个科学而合理的过程,在这篇文章里我找到了一些印记,这是我所急需的,我始终都在教育科研的外围徘徊,让自己游走的既劳累无比,又毫无建树,这和我习惯于不加分析的记录不无关系。[/P]
            在教育中,我刚刚开始,请多指教,谢谢!我只想写下去,用自己的执着和爱杜撰一个教育故事,写成一个教育传奇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322
              • 经验137281
              • 文章6134
              • 注册2015-01-28
              [QUOTE][B]下面引用由[@晨曦中的陈锡]发表的内容:[/B]

              王老师,您是非常有教育情怀的好老师,愿以后继续在论坛这里互相学习,互相提升![/QUOTE]
              我是紧跟王老师和您学习思考的,可惜远离了课堂,要不我也可以邯郸学步的走上一走。
              在教育中,我刚刚开始,请多指教,谢谢!我只想写下去,用自己的执着和爱杜撰一个教育故事,写成一个教育传奇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