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关于工读学校
    [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关于工读学校[/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yanghaijian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k12[/SIZE][/FACE]班风小论坛)[/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本文转自《教育导报》微信公众号。李镇西转发说明:[/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今天去成都52[/SIZE][/FACE]中(工读学校)参加一个论坛,和几位专家争论起来了。现场没有一个人支持我,我非常孤立,但因此也非常自豪。所谓“四面树敌,八面威风”。没想到记者这么快就“捅出来”啦!《教育导报》就这么牛![/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如果是少管所,我没意见,因为那些孩子已经犯罪;如果是针对那些自闭症或有特别严重的心理问题,或者智障等孩子的特殊学校,我也能理解;工读学校是专门针对有严重品德缺陷的“特殊孩子”的学校,我就有疑问了:我们所有学校不都担负着教育这样孩子的任务吗?我长期和“后进生”打交道,是不是都把这些孩子往工读学校推呢?有了工读学校,不少教师有了退路——反正不行就往哪里送;也多一句吓唬学生的话:“你再这样,我把你送到工读学校去,你信不信?”这是我们普通学校的耻辱!任何一个有良知的教师都会不安的。[/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相比之下,我对全中国工读学校的每一位老师都肃然起敬。遇到任何一个“无可救药”的孩子,他们都毫无“退路”可言。面对每一个孩子,并尽力转化,这是他们唯一的选择。他们的付出还不一定有诸如“学生考上大学”那样的成就感。能够和工读学校的孩子长期打交道并取得成就的老师,也是真正的优秀教师![/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其实,就现实需要而言,我当然知道工读学校存在的必要性。我也不是认为在普通学校就“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实际上,在工读学校也有“教不好的学生”。我只是觉得,我们不应该轻易把“后进生”往那里送。[/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当然,我知道会有人说我把教育理想化了,但教育本身就意味着“理想”。中国的教育就是太“现实”。1996[/SIZE][/FACE]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一本《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序言的题目便是《教育——必要的乌托邦》。[/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我也知道无论台上台下,或网里网外,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支持我。甚至可能会有人说我“站着说话腰不疼”。幸好我长期在一线当班主任,幸好我长期和“后进生”打交道,而且也转化了不少非常顽劣的学生,正是这些经历让我有了这样的教育信念:教育当然不是万能的,但作为普通中学的老师,我们的确不应该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是的,有人说,把特殊学生送到工读学校也是挽救而不是“放弃”,这是“因材施教”,但你想过孩子的内心吗?[/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吵起来了!李镇西“一挑三”,就工读教育与专家发生争论[/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教育导报》记者 胡敏[/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11[/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月9[/SIZE][/FACE]日,在中国教育学会工读教育分会年会的高峰论坛在成都52中举行,作为唯一一名基础教育界的代表,著名教育学者李镇西与法官、社会工作者、犯罪心理学专家就“工读学校有没有必要”等话题吵了起来。[/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当主持人提了第一个问题,李镇西就和三位专家发生了争论。[/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三位专家一轮解答后,李镇西却执着地说:“我的问题还没解决”[/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在资深媒体人、沙龙主持人朱煦明确要进入下一个议题时,李镇西甚至“怒了”:“我还要继续说,既然是自由论坛,围绕这个话题都是可以的。主持人不一定要顺着你的逻辑往前推。”[/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是什么话题,让李镇西非要打破沙锅谈到底?[/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教育导报》记者在一线发回实录:[/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主持人  [/SIZE][/FACE]资深媒体人 朱煦 [/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嘉宾阵容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  [/SIZE][/FACE]陆士桢[/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  [/SIZE][/FACE]李玫瑾[/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全国法院模范、北京市海淀区法院法官 尚秀云[/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著名教育学者、武侯区教科院新教育实验办公室负责人  [/SIZE][/FACE]李镇西[/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争论焦点一:要不要办工读学校?读了是不是给孩子贴“标签”?[/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朱煦:工读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的份额不大,学生不多,但对社会来讲重要。都到今天了,有人说工读教育还在吗?中国还有工读学校吗?我们还需要工读教育吗?要不要办工读学校?[/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陆士桢:肯定需要,从司法保护讲,我国没有一个对“预犯”少年,(要犯但还未犯,或者犯了点还不至于要刑事处罚的孩子)的完整的保护和矫治体系。我觉得越来越凸显工读学校的重要性,源于社会整个风险点在发生变化,过去是自然风险,包括社会风险,现在进入人为的风险社会,这个社会最容易受到侵害的是孩子。我有个观点,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的儿童物质环境越来越好,而生存环境越来越差。不说别的,只说家庭,离婚率上升,不正常家庭的出现,包括婚恋观的变化,比如留守儿童。举近两年的事件,湖南三个杀了老师的孩子,因为没有办法处置他们,他们没满16[/SIZE][/FACE]岁,最后上了一个民办的工读学校。另外,今年刚发生的,7个孩子把老师打重伤,被学校开除了,结果没有人来管这些孩子。我们制度上没有一个不要司法处罚但有教育性质的机制,这是非常严重的事,对社会稳定来说是个大隐患。[/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尚秀云:最高法院曾说我是从事未成年人审判时间最长,判孩子最多的法官,我从事少年审判29[/SIZE][/FACE]年。因为海淀这种特殊的区情,曾经审理过1000多件少年犯罪的刑事案件。从我审理的案件过程中,我亲身感受到工读学校太重要,也太必要了。工读学校非常适合未成年人的特点和需要。拿海淀工读学校来说,1955年成立到现在60年,越办越好,挽救了一大批学习有困难,品行有缺点的初中孩子,培养出来的孩子有的成为解放军少将。也有反面的,应该送工读学校,但没有送,后来发展成非常严重的刑事案件,给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社会损失。2012年的“蓝极速”网吧纵火案,案子是两个14岁孩子、一个13岁孩子、一个16岁女孩,造成了建国以来最大的群死群伤案件。我对此案深入调查,这些孩子当时都是学校要建议送工读的,但是有“家长、学校、学生三同意”的规定,家长不同意,后来这4个孩子在社会上“流浪”,后来惹了这么大一个事情,未成年犯罪的特点是不计后果。如果能及时送工读学校,就不会有这样的案件发生。[/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李镇西:刚才听几位专家讲的时候,我觉得我是个“门外汉”,虽然我从事教育36[/SIZE][/FACE]年,但工读教育对于我来说是新的领域,用现在时髦的话说,我是个“吃瓜群众”。当然,从理论上讲还是现实上讲,工读学校都是有必要存在的,因为对许多“后进生”,常规学校好像现在无能为力;从因材施教的角度上讲,好像应有专门的学校从事专门的教育。但我有个疑惑,可能有点外行,这些孩子发展到这一步,本身就是通过我们的教育应该避免的,这是一;第二,任何学校都有比较极端的学生,对于这样的学生,是不是都要送到工读学校去?会不会给这些孩子贴上标签,考虑了孩子心里的感受吗?[/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争论焦点二:工读学校是对普通教育的补充,还是对普通教育的否定?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尚秀云: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虑,但从司法角度讲,我们还没有专门的未成年少年司法制度,像国外发达国家有少年法院,有完整的少年司法制度,对有行为问题和心理问题的孩子有早期干预,社区可以提供,法院可以受理,法院可以调解或判决监护人应当承担什么责任。我国司法制度尚不健全,当孩子出现行为问题、心理问题,学校管不了,家长管不了,需要国家成为未成年人的最高监护人。但我们司法等方面制度不健全,暂时还达不到,那么办好工读学校减少犯罪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法官开玩笑,现在有“养肥了再打”的现象,14[/SIZE][/FACE]岁犯罪才构成刑事责任,满了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对8种严重犯罪追究刑事责任,这些孩子有了不良行为,如果及早矫治,就不会到了14岁,直接抓起来、关进去。[/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陆士桢:工读学校是中国特色的,在司法范畴内属于“预犯”(离犯罪或者审判很近了)的孩子与一般有不良行为的是两个概念。但送进来应该是什么标准,有没有评估,招收是什么样的标准,是我们要解决的。[/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李玫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的人,需要几个要素:第一,情感培养,是在家庭中完成,由父母完成,有情感的孩子才有人性;第二,性格培养,主要是生活中的习惯,很基础,应由家庭操作,但事实上,家庭不健全、或者家庭健全但教育不得当时,这两个方面就会出现问题。第三,进入到学校之后,要解决能力问题,以智力为核心,也有绘画等特长占优势的孩子。这三个因素,会在12[/SIZE][/FACE]岁之后显现问题,小时候怕父母、长辈,过了12岁,三个问题就会不同程度显现。没有情感的孩子,会表现冷漠,伤害周围人;习惯不好,会不好好学习,能学不学,甚至肆意妄为;还有孩子,能力决定想学学不了,学得不快乐,三种情况统一叫行为问题或品行问题。放在普通学校做,很难实现,普通学校提供更多的是知识的教育,特殊教育学校就更有针对性,亲情不够就有寄宿制让孩子有稳定的温暖的成长环境,甚至老师可以替代家长行使爱护和帮助。性格有问题,说明父母教育有缺陷了,如果再指望它父母去补救很难,通过特别的教育改变品行。第三,工读学校教育针对孩子的特长,有足球、雕刻等,可以发展孩子的特长,往往孩子有问题,就是因为他不擅长普通的智力教育,学语文不擅长,但特长是音乐、体育。工读学校是常规学校之外的特殊教育,弥补了常规教育中不及的问题。但如果把普通学校办成又管亲情又管习惯,可能会让没有这方面问题的孩子受到影响。[/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李镇西:青春期的问题不只是少数学生才有的,如果只要有青春期问题就要放到工读学校去,那所有学校都该成工读学校。第二,对自闭症、智障这些特殊孩子建立特殊学校,我是能理解的,现在工读学校主要是行为矫治、培养习惯,这些也应该是普通学校应该承担的任务,把这些孩子往工读学校推,我作为老师感到是一种耻辱!是我没尽到责任![/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争论焦点三:工读学校是无奈的选择,还是主动作为?[/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朱煦:反过来问吧,从现实角度上讲,您刚才强调工读教育应该在普通学校完成,那么完成好了吗?解决问题了吗?而更大的问题还存在吗?[/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李镇西:所以我说它是个无奈的选择。[/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陆士桢:我就举一个例子,刚才的13[/SIZE][/FACE]、14岁孩子杀了他们的老师,您认为他还能在普通学校继续读书吗?[/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李镇西:这是结果,而不是主动的选择,所以这是无奈的选择,没办法的事,是家庭教育和普通学校教育失职之后的事。家庭教育和普通教育做好了,是不需要工读学校的。[/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尚秀云:我见过有一个孩子,只要他说同学们不准进教室,没有人敢进教室,副校长的儿子就在班上也不敢进,老师没有办法,最后学校骗他,放一周假让他出去玩,然后把他开除了。您也承认有这样一些老师没有办法管教的孩子。[/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朱煦:您刚才说青春期问题都要送到工读学校,这个本身是不成立的,只有非常严重的,影响大多数,并且可能涉及犯罪的才需要送到工读学校。您认为工读教育是无奈的教育,我认为,几十年的发展,工读教育恰恰是主动积极的作为,否则就变成守株待兔,成了最后出了事才来接受教育的接受单位。成立之初到今天,60[/SIZE][/FACE]所到90所仍在增长,也看出了工读教育的认可度在提高。[/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陆士桢:接受工读教育的孩子是弱势群体,我们需要帮助他们,他跟聋哑、残疾是一样的,需要我们帮助他们。[/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争论焦点四:工读教育应有专门学校开设,还是与普通学校融合?[/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李镇西:听三位老师讲,扩大了我的思考。但我的问题还是没解决。真正的教育,本身就不应该只是传授知识的智育。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其次才是培养医生和工程师。真正的教育本身就包含了对各种“后进生”的教育功能。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现在学校完不成这些功能,所以不得不采取这样的方式。我就可以理解成工读教育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这是第一。第二,我们现在很多时候,尽管有工读学校存在,并没有减轻普通学校的压力,任何学校都有这样的学生,所以很多老师一谈到工读学校,就成了一种威胁,不行,就送你到工读学校,或给家长做工作,让家长把孩子送到工读学校。既然工读学校不是一种法律惩罚,也还是一个普通学校,那为什么不能在原来的学校呢?何况现在心理有问题的孩子,有人都不主张单独弄到一个地方,比如自闭症,就放在普通学校,甚至有些轻微的聋哑,父母都不主张弄到专门的聋哑学校。可能我的想法有点极端,我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供大家碰撞交流。[/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陆士桢:现有学校、家庭教育无法纠正的、甚至是极端的恶习,需要用一些非常规的方式来矫治,这与我们强调随班就读,强调多元化发展的环境不矛盾,一定有些孩子需要在特殊的机构,通过特殊的手段,完成他在青春期的成长。[/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朱煦:我们在整个教育分类中,会按照年龄分成高中低种类教,也有普教、职教,我们工读教育应不应该在教育体系中有它专门的位置?[/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陆士桢:我觉得工读学校,跟聋哑学校、残疾学校是同类的,只不过这些孩子是思想上、行为上的“残障”,我们通过行为的矫治来改变他们。[/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李玫瑾:根据我国调查,12-16[/SIZE][/FACE]岁的青春期是发生问题是高发时间段。有些学者提出,有些孩子是限于青春期的问题,有的孩子是青春期显现但伴随终生的问题,有没有必要单独以工读学校的方式教育,我认为非常有必要,打一个比喻,不是想不想贴标签,而是已经发病了,要不要把你送到医院的问题,如果送到医院,住过院了就说你身体不好了,不应该这样理解。医院就是治病的地方,孩子特别教育的目的,就是把他变成“好的人”“合格的人”,我认为,与其贴标签,也比最后问题扩大,危害社会更好。[/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李镇西:我曾在《中国教育报》提出这个问题:为什么一流医院收的都是别人治不好的病人,而中国一流的名校教的都是最好教的学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工读学校的老师非常优秀。我在学校看到了这里学生的状态,刚才在校园,有孩子很有礼貌地给我问好,我真是惊讶和感动,因此对工读学校的老师肃然起敬,但目前我们对工读学校的学生和老师有很多误解,我们的宣传仍然不到位。[/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海蓝蓝6384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从对话来看,李镇西老师原先之所以不赞同工读学校是因为他遇到的学生还不是很恶劣的学生。所以他以为学校的教育可以转化一切孩子,当如果我们在底层的学校里呆久了,就知道李镇西老师说的和他在其他文章里的发言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很多的学生学校是解决不了,虽然说工读学校也不是能解决所有学生的问题,但此“不能完全解决”和彼“不能解决”不是两个概念。就像学校老师有心理学知识,但处理的问题学生和咨询师处理不一样。[/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李镇西老师觉得他一个问题似乎这个社会很难回答:[/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为什么一流医院收的都是别人治不好的病人,而中国一流的名校教的都是最好教的学生?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在他看来,似乎学校和医院在道德水平上有巨大的差别,可惜的是,我们网络上可以看到,自己亲身也可以感觉到,这二者应该并没有很大的差别。[/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李镇西老师看问题,很喜欢从道德角度来看,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从经济利益来看,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首先,基层的医院,那些治不好的病人它们根本没有能力收进来,即使想收进来,病人和家属愿意去吗?显然不是它们不想收,而是根本没地方收病人。[/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其次,一流的医院为什么肯收别人治不好的病人。要知道这样的病人动辄几万几十万,里边的利润有多少?曾经和一个医院的医生说,她医院里一天的收入是一两个亿,一个医生看一个感冒伤风能赚多少?假如说“别人治不好”病人他们也只给感冒伤风的医药费或者说医院不能多收入,这些一流的医院恐怕也马上没有动力了,更不用说一些黑箱的东西,病人能给治疗感冒的基层的医生送礼吗?像我们本地的一个医院,听说有一次因为医药回扣,如果真的追究起来,医院里的医生差不多就要被抓光了,所以,也点到为止地抓,这一次,因为建设问题,从院长往下抓了六七个,这在基层医院或者卫生所里根本是没办法发生这样重大的案件。[/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当然,我并不是说技术水平高的医生和医院多收入就不好,毕竟,人家前期投入了很多,像一个博士和一个本科,投入就差了很多,有的人在网络上说老师老是讲加工资,我们工厂里的工人做的比老师累,时间又长,到哪里喊加工资……我回答说:“当我们在加班加点做作业的时候,你在看电视,当我们上课认真听讲的时候,你在睡大觉,当你家里投资你到初中毕业的时候,我们家庭还要继续投资,而且投资的风险还是很大,能不能录取是很大的未知数,你轻松的日子过完了,现在在工资如果还应该和我们并列提,你不觉得很不公平吗?”有的说他们的老板学历也不高,可是也赚了很多钱,我回答说,因为你老板投了许多钱进去,他们每天都要为企业生存发展而忧心忡忡,你可以一下班就拍拍屁股走人,他们能吗?他们如果收入不高于你们,谁去当老板?……[/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所以,和医生一样,这是社会的回报,和什么道德水平、社会公平是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李镇西老师因为价值取向不同,回答就不同。[/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一流的名校为什么教最好的学生?原理一样,一流的名校教最好的学生效益最高,如果教末流的学生,比如说,国家给补贴教差劲的学生的老师,一个学生几万元,我可以想象,一流学校里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的恐怕都是末流的学生吧?[/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海蓝蓝6384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接着闲聊几句:[/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李镇西老师可能不大知道李玫瑾老师她是一个专门描摹犯罪心理学的一个教授,对于青少年的研究尤其是幼儿时期的教育,人格形成的研究只会比他多不会比他少。[/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李玫瑾曾经谈到犯罪人格问题,在心理学材料,我们能看到,就是一些人是天生的犯罪胚子,你怎么教育他们都是要往犯罪的道路上走,他们缺乏正常人所应该有的理解他人感情的能力。像这一类的学生如果放在学校里——李镇西老师可能关注的某个学生,动辄想的是给他们类似宗教情怀的爱,认为他们有问题如果不是家庭问题,就是我们没有关心他们,没有爱好他们,而没有注意到这实际上是把其他的学生置身于危险的境地里,把这类反社会而且出现了反社会行为的的人隔离是对正常社会的保护。教育不单是家庭问题学校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这是谁都知道,但问题是社会施以援手的时候,李镇西老师反而迷糊了?为什么,习惯了社会不支持,习惯了学校对教育的大包大揽。[/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当然,对于这样极端犯罪人格的学生来说,我们是很容易辨别出来,像这样反社会人格的学生,来到世间,蹦跶不了几天,就要进监狱。我们一般教师面临的问题当然不是这类学生,而是接近这类学生的学生,也就是说相似度达到百分之五十六十七八十,老师鉴别就困难了,我们就搞不清楚我们工作上限在哪里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还有一些学校,这类学生太多了,就算一些老师还行,也根本做不过来,把一些呼风唤雨的学生开除出去,当然可以节省老师很多的精力,做一些更有效益的事情。对于这类学生,我觉得我们很难说他们缺乏对孩子的爱,也很难说是属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不好说,就像医生要节约一些资源给有更大存活希望的人那样,和伦理没有关系,和资源不足有关。但有些人可能像晋惠帝那样很惊讶地问:“饥荒没有饭吃,那为什么不吃肉?”[/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什么是“能做和不能做,想做和做不到”有时候我们不是那么容易分得清楚的。[/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夸克7292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        [FACE=楷体][SIZE=14pt]谈李镇西老师的理想化与泛道德化[/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李镇西老师号称“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的爱是毫无置疑的。[/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我看过李镇西老师的著作,听过他的讲座,也了解他对教育的一些看法。[/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李镇西老师在教育中的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功之处有两个:[/SIZE][/FACE]一是对学生的爱和尊重,二是集体教育。这两个成功源于李镇西老师的那个教育时代背景,我看李镇西老师的著作,听李镇西老师的讲座,想起了我读书的那个年代。那个时候的教师权威性比现在强,学生比现在单纯,信息比现在闭塞,社会风气比现在好。在那个教育时代下,李镇西的以师生关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能够取得成功,是很正常的。那个时代的教师几乎都是靠自己的满腔热情和无条件的付出来取得成绩的。[/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李镇西老师在讲座的时候列举两个例子:带第一届高中,经常组织春游等活动,结果高考成绩一般。带第二届学生,还是坚持组织班级活动,结果高考成绩非常好,李镇西老师也一举成名。学校领导也评论说:[/SIZE][/FACE]看来搞活动对成绩并没有危害!我当时在台下的想法就是:李镇西老师糊涂地失败,糊涂地成功。到如今他也说不出同样两届,以相同的特色带班,为什么两届成绩相差那么大?这就从侧面反映出李镇西老师的不足之处。[/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我个人的看法:李镇西老师在继承苏霍姆林斯基的爱与集体教育的时候,同时也忽略了一些同样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思维的论述以及背后潜藏的知行观。或者可以这样说,李镇西老师学到的主要是感性的一面,如爱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关于理性的一面,如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手段,对教育现象背后理性的分析和追踪等,李镇西老师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种忽略,可能与其个人的性格有关,可能与其受到的教育有关,也有可能与其成长史有关。然而重视苏霍姆林斯基感性部分忽略其理性部分既是李镇西老师的实际短板,也是国内目前大部分教师普遍存在的现象。[/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个人观点:具体来说,李镇西老师目前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有两个问题:[/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一是理想化:不管是工读学校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性,还是李镇西之问“为什么一流医院都收最难治的病人而一流学校却收最好的学生?”,我们都看到了李镇西老师的理想化色彩。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我们先来谈一下工读学校的问题:首先我们要对这种理想化表示敬意,因为多一些这样的人呼吁,学校教育就不敢轻易地把问题学生都往工读学校推,学校教育就要重新思考问题学生的诊疗。其次我们要看到,工读学校也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外延补充。海蓝蓝老师说得好,一个学校教育无法转化的学生,让他在这里读书其实是对其他正常学生的一种不公平。李镇西老师从教育的转化功能来说,设立工读学校本身就是学校教育的耻辱,反映了学校教育的无能,这是对学校教育的理想化。且不说大部分教师达不到李镇西老师的境界和水平,即使全国教师都能达到李镇西老师的水平,也肯定有无法转化的学生。因为在学生教育中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生的自我教育也占了一部分比重,有一些是学校教育无法改变的。强如雷夫老师,提出并践行道德成长六阶段,他也讲到有两个学生,感觉在学校教育得挺好的,后来毕业之后居然回到学校砸玻璃,这也是他教育史上的一个失败。雷夫老师也经常为不能转化学生而彻夜难眠。[/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所以有关工读学校的争论,其实李镇西老师和三位专家不在同一层面讨论问题。三位专家是从事实出发,讨论工读学校存在的必要性。而李镇西老师是从理想出发,说明工读学校的存在是教育的失败,岂不知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经常失败的职业。如果要求同存异的话,他们论坛的话题注意力应该放在如何界定工读学生?就是说,怎么证明这个学生在普通学校无法教育了而要送到工读学校?这样,既可以防止一线学校和教师简单地责任外推:不去想办法诊疗和转化学生,而是想办法将学生退出自己的责任范围外(这是一个常见的现象),也可以有效的支持学校教育,让学校教育有精力来教育绝大部分需要学校教育的学生。[/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我们再来谈一下李镇西之问:“为什么一流医院都收最难治的病人而一流学校却收最好的学生?”其实这个问题王老师之前谈过,标题为“最好的学生由**[/SIZE][/FACE]来教”,而海蓝蓝老师也分析得很清楚。这个问题,利益是最主要的。一流的医院收最难治的病人既可以扩大名声又可以增加收益,因为他具备这个医疗水平。而且,西医他是允许不治好病人,允许手术风险和死亡的。治好了可以增加名声和收益,治不好不需要承担责任,这个事情谁都会去做。而一流的学校,收了差生,转化好了是应该的,转化不好还要承担责任。收了好学生,成绩好升学率高既有名又有利。我们可以这样说,一流医院收难治的病人和一流学校收最好的学生本质上是一样的,李镇西老师只看到了表面的不同,没有看到本质的相同。所以李镇西之问是一个理想化的发问,经不起推敲。[/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二是泛道德化:从李镇西老师的著作可以看出,李镇西老师对待学生的任何问题,都是要求学生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从而解决学生的问题,在那个时代,由于社会风气好。李镇西老师本身也具备这种道德模范水平,所以能够出成绩。别人是用管理手段解决专业教育问题,李镇西老师则是用道德手段解决教育专业问题。这个思路和传统文化中儒家思路类似:什么社会问题出现,我都是一招:[/SIZE][/FACE]明明德。要求大家把道德水平都提高,社会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李镇西老师的这个思路还有一一丝丝“向前”的意思,但是是无意识的“向前”。这种用集体教育和提高道德修养的“无意识向前”的做法,对学生的个性教育是有一定的危险性的。这种“无意识向前”的做法,暗含了儒家集体压人的思想,学生有可能为了迎合集体和权威而造就说假话或屈从的不良习惯,个别厉害学生还可能钻空子,利用集体达到私人目的。如文革,如希特勒。相比之下,雷夫老师的道德成长六阶段就科学理性得多,让学生从他律到自律,最后养成“我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并并行不悖”,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最高境界“慎独”。这个“有意识向前”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才是我们需要研究和学习的。[/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COLOR=#2b2bd5]王晓春读后:[/COLOR][/SIZE][/COLOR][/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COLOR=#2b2bd5][FACE=宋体][SIZE=14pt]     [/SIZE][/FACE][FACE=宋体][SIZE=14pt]我就不细说了,补充几点:[/SIZE][/FACE][/COLOR][/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COLOR=#2b2bd5][FACE=宋体][SIZE=14pt]     [/SIZE][/FACE]1[FACE=宋体][SIZE=14pt]、李老师问:“你想过孩子的内心吗?”他说的这个孩子,指的是被送往工读学校的孩子,我也想问:“你想过孩子的内心吗?”我指的是一个班级里的大多数孩子,他们往往被一个问题生弄得苦不堪言,班级乌烟瘴气。就像一个传染病人,对他实行隔离,他肯定很痛苦,但是考虑到大多数人的利益,也只能暂时这么做。不能只照顾极少数人的权利,爱不能偏颇。[/SIZE][/FACE][/COLOR][/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COLOR=#2b2bd5][FACE=宋体][SIZE=14pt]  [/SIZE][/FACE]  2[FACE=宋体][SIZE=14pt]、李老师认为出了工读生就是教师的耻辱,愚以为这太武断了,事实上只有教师的错误确实是学生变成工读生的主要原因时,才是教师的耻辱,但要证明这一点极为困难,据我个人的经验,学生成为工读生,主要责任一般都在家庭,不在学校。作为教师,我们坚决承担自己应承担的那份责任,而且愿意总结经验接受教训,但是我们拒绝背锅,因为那并非实事求是的态度,有故作高尚之嫌。[/SIZE][/FACE][/COLOR][/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COLOR=#2b2bd5][FACE=宋体][SIZE=14pt]     [/SIZE][/FACE]3[FACE=宋体][SIZE=14pt]、李老师问:“为什么一流医院收的都是别人治不好的病人,而中国一流的名校教的都是最好教的学生?”愚以为这是很不恰当的比方。不错,学校和医院在一点上是相同的,都是要使人变得比原来更好一些,但是它们起点完全不同。如果我们把“正常”看作纵向数轴的0[/SIZE][/FACE],则医院面对的病人起点都是负数,医院的任务是尽可能把他们提高到0点,就成功了。学校不一样,学生的起点都是正数,学校的任务是尽量提高他们,没有上限。医院是有天花板的事业,学校不是,所以好学生进名校,疑难杂症进名医院,合乎逻辑,李老师的疑问忽略了医院与学校的本质区别。再说好学生准好教吗?未必。教好学生另有难处,李老师的话不合实际。[/COLOR][/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COLOR=#2b2bd5][FACE=宋体][SIZE=14pt]     [/SIZE][/FACE]4[FACE=宋体][SIZE=14pt]、但是李老师主张不要轻易把学生送工读我是赞成的,我主张送学生送工读之前要有严格的审查论证和批准程序,且要征得学生本人和家长的同意,依规行事,避免随意性。[/SIZE][/FACE][/COLOR][/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COLOR=#2b2bd5][FACE=宋体][SIZE=14pt]     [/SIZE][/FACE]5.[FACE=宋体][SIZE=14pt]为了照顾学生自尊,工读学校的名称我觉得也可以改一改,比如叫特许学校、康复学校等等。[/SIZE][/FACE][/COLOR][/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      [/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COLOR=#2b2bd5][FACE=宋体][SIZE=14pt]                    [/SIZE][/FACE]2016[FACE=宋体][SIZE=14pt],11[/SIZE][/FACE],13[/COLOR][/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27
      • 经验228915
      • 文章12341
      • 注册2012-12-04
      [LINE-HEIGHT=28px][FACE=arial][COLOR=rgb(43, 43, 213)][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LINE-HEIGHT=2][SIZE=14pt]"如果我们把“正常”看作纵向数轴的0[/SIZE][/BGCOLOR][/COLOR][/FACE][/LINE-HEIGHT][/SIZE][/LINE-HEIGHT][LINE-HEIGHT=28px][FACE=arial][COLOR=rgb(43, 43, 213)][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则医院面对的病人起点都是负数,医院的任务是尽可能把他们提高到0点,就成功了。学校不一样,学生的起点都是正数,学校的任务是尽量提高他们,没有上限。医院是有天花板的事业,学校不是,所以好学生进名校,疑难杂症进名医院,合乎逻辑,李老师的疑问忽略了医院与学校的本质区别。"[/SIZE][/BGCOLOR][/COLOR][/FACE][/LINE-HEIGHT][P][LINE-HEIGHT=28px][FACE=arial][COLOR=rgb(43, 43, 213)][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王老师这个解析非常科学绝妙,让我对这个问题的疑惑茅塞顿开,谢谢![/SIZE][/BGCOLOR][/COLOR][/FACE][/LINE-HEIGHT][/P]
      本人新书《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源创图书公众号及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322
        • 经验137281
        • 文章6134
        • 注册2015-01-28
        [P]读有所思:[/P][P]    把有问题的孩子提前挑出来,让他们在自己适宜的环境里生存,而不是继续让他待在一个他和环境都不舒服的空间,这是一种极大的尊重,是对因人而异的时代性理解,并且也达到了发展每一个孩子的教育追求。[/P][P]    而所谓的普通教育的耻辱,我想是李镇西老师到德化的看待教育了,其实教育的问题还是需要使用教育的手段,把更多孩子的发展和每一个孩子的自我完善作为教育的终极追求,而不是抱着一个空泛的教育理念,进行好没意义坐而论道。[/P][P]    其实,对普通教育的尊重应该是因人而异,把适合普通教育的孩子教的好一点,让需要进工读学校的孩子不带上任何的道德的压力,寻求更加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但前提就是不要让一切都成为一个借口和理由。[/P]
        在教育中,我刚刚开始,请多指教,谢谢!我只想写下去,用自己的执着和爱杜撰一个教育故事,写成一个教育传奇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10 seconds with 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