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关于假课文
    [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COLOR=#2b2bd5]关于假课文[/COLOR][/SIZE][/COLOR][/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心影自拍(98)[/SIZE][/FACE][/COLOR][/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 [/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近日媒体关于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假课文讨论挺多。那课文确实太离谱了,比如说爱迪生7[/SIZE][/FACE]岁能做盲肠炎手术救人,实际上那时还根本没有人做过此种手术。[/COLOR][/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据说这类例子还不少。我们可以说这是教材编审者的学养问题或者责任心问题,但我想说,这里面有个思维方式问题。我敢保证所有这些假课文在有一点上是共同的,都是“劝善”的,在道德方面说得过去,实际上在教材编审者的意识和潜意识里,认为这就行了,至于真假,不大要紧。[/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只要善,不要真。善驱逐了真。或者换句话说,文学思维方式占领了教材编审阵地,把科学思维方式挤下去了。[/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这与儒家传统有关。中国自古以来的文人笔墨,第一要求就是卫道,劝善。对于名人,祖宗,长辈,只要说好话就行,真假在其次。所以你会发现,自古被人称道的正面人物都是几乎没什么缺点的,他们都逐渐被完美化,以致神化了。为了善,为了更善,就不得不掩盖一些真相,刻意忽略或忘记一些真相,甚至有枝添叶地编造一些事实。我们的文化对于善,追求得太执着了,顾不得实事求是了。[/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细想,这与我们没有宗教有关。有宗教就会有一个人格神,人们就可以把所有的美好的东西都弄到他身上去,怎么编造都可以,反正他都能承受,无所谓真假。善都交给神了,人类就可以多求真了。咱们不行,咱们没有这个神,却又必须有善的榜样,因为人总得崇拜点什么才有精神支柱。怎么办呢?我们祖先想出的办法是选一些优秀人物,把他们神化。所以你看关公,诸葛亮,妈祖,本来实有其人,后来逐渐抬升成神仙了。这是一种精神需要。当这些人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之时,你再以求真的态度披露这些人的缺点,就变得“政治不正确”了,就有可能“破坏权威”,“动摇军心”。儒家讲“为尊者讳”,就是出于此种考虑。“为尊者讳”从科学角度看是荒谬的,但从社会管理角度看自有它一定的道理。人有大节小节,大节光辉即是伟人,对于伟人,没完没了地寻找他的缺点是否有必要?[/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真实的情况是:求善到了疯狂的程度,就会妨碍真;求真到了痴迷的程度,也会妨碍善。道德和科学都不可或缺,道德主义和科学主义都要不得。[/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回到课文,你不是要劝善吗?何必非拿爱迪生,另外找一个名人,实有其事,不就完了吗?若找不到,选个普通人,有何不可?何必编瞎话?编瞎话扬善,自己先“不善”了。物极则反,此之谓也。[/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 [/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COLOR=#2b2bd5][FACE=宋体][SIZE=14pt]              [/SIZE][/FACE]         2017[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4[/SIZE][/COLOR][/FACE],8[/COLOR][/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26
      • 经验228915
      • 文章12341
      • 注册2012-12-04
      王老师从假课文这种现象分析到了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信仰宗教等问题,真的是真知灼见,学习了,谢谢!
      本人新书《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源创图书公众号及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322
        • 经验137281
        • 文章6134
        • 注册2015-01-28
        [P]读有所思:[/P][P]    我也相信这是编校者思想方面的取舍,并且如外界所谈的是这些人的水平问题,他们是读不出来所选文章科学上的漏洞吗,肯定不是这样的,更多的应该是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觉得这些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选文的价值衡量是什么。[/P][P]    用名人效应来炒作一件事,是中国几千年的思维习惯,也许和王老师所说的没有宗教信仰的关系吧,他们的美化能力,也就是对善的追求和对真的追求融合到了一起,翻开《二十四史》可以说是鳞次栉比的放在那里。[/P][P]    尽善尽美不只是一个成语,更多的是一种追求,毫无瑕疵的生活追求在社会的反方面面俯仰皆是,这好像也成了中国所独有的一种真,一种用用价值追求所孕育出来的真,却和我们时代的科学精神背道而驰了,不如像王老师最后的建议,选个不太有名的,真实地,足够善的事,更有价值。[/P]
        在教育中,我刚刚开始,请多指教,谢谢!我只想写下去,用自己的执着和爱杜撰一个教育故事,写成一个教育传奇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th 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