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科学思维在教育中的体现(2)
    [SIZE=3][/SIZE][P][b][FACE=Calibri][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COLOR=#2b2bd5]科学思维在教育中的体现(2[/SIZE][/COLOR][/FACE])[/COLOR][/b][/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Calibri][SIZE=14pt][COLOR=#2b2bd5] [/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COLOR=#2b2bd5][FACE=Calibri][SIZE=14pt]2[/SIZE][/FACE][FACE=Calibri][SIZE=14pt]、要有一种分析的态度,避免整体化。[/SIZE][/FACE][/COLOR][/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Calibri][SIZE=14pt][COLOR=#2b2bd5] [/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Calibri][SIZE=14pt][COLOR=#2b2bd5]“分析”这个词,它的意思是把一个东西从整体分成几部分。汉字“分”字,下面是一把刀,把上面的东西分成了两半;“析”字,右边是一把斧子(“斤”是斧子),把左边的木头劈开。总之分析是要把一个东西破开。在我看来,分析这个词通常的含义有两个:一个是把整体拆开,这是横向的拆分;另一个是搞清楚后一个事物与前一个事物之间的关联(特别是因果关系),这是纵向的拆分。分析是思维的基本功,人类的一切知识和思想都来源于分析。你要思考任何问题,首先就要把它拆开。很多人说中华文化强调“合”,属于“整体思维”,但这“合”,这“整体思维”,也需以“分”为前提。比如所谓“阴阳”,所谓“五行”(金木水火土),所谓“仁义礼智信”,不都是“分”吗?没有“分”,哪来的“合”?我们认识一个人也是如此。你要全面了解一个人的人品,起码要从德和才两方面观察,这就已经是拆分了。要了解一个人生理情况,更要从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循环系统等方面分别了解了之后,才能整体上有个认识。中医没有这些说法,但也有五脏六腑和经络穴位之说,也是“分”。任何一个东西,如果你不把它拆开,是无法深入认识它的。小孩子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们见什么拆什么,想看看里面怎么回事。如果对事物不加分析,我们对它的认识固然可能比较“完整”,但肯定是笼统的,表面的,多是囫囵吞枣的印象。很多教师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对一个个学生的认识,正是如此。没有分析也就没有思考,也就没有科学。我甚至觉得,近代西方科学的兴起,与他们的文化比我们的文化对“分”更加执着和狂热有关。在这一点上,西方人比我们更“儿童”,咱们的文化太老成持重了。好像有学者指出过中华文化是早熟的文化,我觉得有点道理。[/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Calibri][SIZE=14pt][COLOR=#2b2bd5]回到教育。总体上说,中小学老师们分析意识和分析习惯都不强,这就把科学精神釜底抽薪了。所以教师培训有个迫切的任务,培养广大教师的分析习惯和分析能力。空说不行,结合具体案例来做效果较好。下面我们就举一个例子:小学生的告状问题。[/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Calibri][SIZE=14pt][COLOR=#2b2bd5]小孩子喜欢告状。小学生的告状几乎无穷无尽,你教师浑身是嘴,也未必应付得过来。人非圣贤,谁也有被弄烦了的时候,烦了就难免发脾气,发脾气就容易说错话做错事。勉强控制自己的情绪吧,时间长了会造成心理问题(焦虑),早晚出更大的事情。所以面对小孩子告状,教师不可陷入两个极端:一个是不理不睬,一个是事无巨细一律“解决他们的诉求”。前一种办法会造成师生隔阂,形成矛盾隐患,后一种办法会弄得老师心力交瘁,吃力不讨好。养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对学生的成长不利,事无巨细地管,其实就是溺爱。[/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Calibri][SIZE=14pt][COLOR=#2b2bd5]那怎么办呢?我想比较好的思路是“分”:对学生告状要区别情况,分类处理,目标则是逐渐减少告状的数量,提高其质量。[/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Calibri][SIZE=14pt][COLOR=#2b2bd5]有些孩子社会化程度比较低,遇到很多同龄人可以处理的矛盾自己不会,于是求助于老师。这种情况老师当然要伸出援手,但这是不够的,最重要的任务是要具体地教他,以后遇到类似情况怎么样自己解决,单纯“主持公道”属于治标不治本。[/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Calibri][SIZE=14pt][COLOR=#2b2bd5]有些孩子告状,其实是趁机会亲近老师,对于这种孩子,告状是一种“讨好老师”甚至“示爱”的方式。这种孩子,教师如果对他的告状表示不耐烦,你会发现他的表情有一种特殊的委屈,有点像“失恋”的样子。这种孩子教师如果平时注意对他们表示一些亲切的爱意,他们的告状就会减少。[/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Calibri][SIZE=14pt][COLOR=#2b2bd5]有些孩子比较孤独,同学和老师都很少注意他,他自己又不甘心,于是就可能借告状的手段来“刷存在感”。这种孩子不难鉴别。只要老师多关注他一点,或者鼓励同学关注他,你就会发现他很少再告状了。[/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Calibri][SIZE=14pt][COLOR=#2b2bd5]还有些孩子表达欲特别强,上课总是争着发言,下课也是说个不停,找个茬就说,没话找话也要说。他似乎不大在意别人的反应,只要能说话,就能得到满足。这种孩子的告状,恐怕多半就是把告状当成一种说话的机会了。教师如何对待这种孩子的告状呢?我想,一个是要告诉他,告状是件严肃的事情,不可轻易为之,另一个是教他们学学控制点自己的表达欲。[/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Calibri][SIZE=14pt][COLOR=#2b2bd5]还有一种孩子要注意,他们告状并不是要解决自己的困难,而是要达到某种目的,比如让老师对某学生印象不好,或者通过告状借教师之手打击对手。他们的告状有时是诬告,但更多的确有其事,只不过是“选择性地向老师汇报”。对这种告状,教师当然也要秉公处理,但要警惕,别被利用,同时要教育这种孩子,别用告状法谋私。这属于德育工作。[/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Calibri][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COLOR=#2b2bd5]以上几种学生,只要教师区别对待,告状的数量就可能逐渐减少,而质量却会慢慢提高,于是教师就可以“有钢使在刀刃上”了。教师还要注意经常告状与偶尔告状的区别。一般说来,偶尔告状要比经常告状的质量高,宜加注意。经常告状的学生如果态度不同往常,也要注意,那可能是真有点事了。完全没人告状未必是好事情。如果班风较好,还可以考虑设立“班级小法官”,同学之间一些小矛盾由他们处理(要自愿)。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负担,又可以锻炼学生能力,增强其法律意识,是个好办法。[/COLOR][/SIZE][/COLOR][/FACE][/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24
      • 经验228915
      • 文章12339
      • 注册2012-12-04
      [LINE-HEIGHT=24px][FACE=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宋体][COLOR=rgb(47, 47, 47)][BGCOLOR=rgb(229, 237, 242)][SIZE=16px]我们古代曾经产生过灿烂的四大发明,为什么到了近代科学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呢?这应该跟我们国民缺乏深入的分析分类的科学思维有关,我们对于“分”的研究还是太肤浅了。如果我们的祖先能对四大发明等科技成果一直分析研究下去,也许我们近代就可以摆脱被西方列强欺负的命运。西方学者尼斯贝特曾经指出:“中国人在任何场合都不会用极为精确的字眼把类别分得十分清楚。”也许他的批评有点尖锐和极端,但是却道出了我们国人思维普通的一个缺陷:概念不清,分析分类能力低。如此就很难产生抽象思维的推理办法,难以发展出分类明确的自然科学体系。为了民族的振兴,我们必须学习西方科学的思维方式,作为教育者,在教育中首先得具备一定的科学分析分类思维,在这方面,王老师的著作《问题学生诊疗手册》可以说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科学的分析分类的典范。[/SIZE][/BGCOLOR][/COLOR][/FACE][/LINE-HEIGHT]
      本人新书《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源创图书公众号及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322
        • 经验137281
        • 文章6134
        • 注册2015-01-28
        读有所思:[P]    上一个说了要尊重事实,这里边就提到了分析,也就是你不能光单一的把事实摆在了那里,让问题呈现出来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是要解决问题的,是要把教育事实变成能教育契机的,所以要接着深入下去,向纵深处寻找更好的教育。[/P][P]    这就是要分析了,要把问题和事实一点一点的看清楚,就要先从整体到局部,再有结果找原因,局部有可能是是一系列很复杂的元素,而原因往往比逻辑上的一目了然要复杂得多,有可能是一个事件引起了另一个事件,也有可能是后边的事件导致了前边的结果。[/P][P]    这就是科学的态度,科学是要面对和解决问题的,也是在帮助我们走进事实,和研究与改进事实的,所以在学习的时候要学到一些思想和方法,角度和手段,最主要的还是思维逻辑和精神要素,这往往比空乏的言说更有意义。
        [P]
        [/P][/P]
        在教育中,我刚刚开始,请多指教,谢谢!我只想写下去,用自己的执着和爱杜撰一个教育故事,写成一个教育传奇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th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