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27
    • 经验228915
    • 文章12341
    • 注册2012-12-04
    [TABLE=transparent,0,0,962.727px,left,rgb(255, 255, 255),0,none][tr][TD]温故与知新
    ——心影自拍(167)

    设若在青春期所步入的学习过程中,青少年们不断接触新的东西,领受新鲜的刺激,则不会全面地落入“习惯化”的心理状态中。因为前天和昨天遭遇的新事物给了他们巨大刺激和快感,对今天和明天即将碰面的新事物,他们会满怀期待,那是一种按捺不住的热忱和欢愉。反之,如果他们没完没了地沉浸在陈旧内容的复习中,那内容对他构不成任何刺激,久而久之,他们不仅厌倦某个科目的学习,而且将会反感任何一项学习,最终完全丧失了对新知的好奇和热忱。
    卡斯特说:
         对无聊进行了多年研究的肯恩写道:“日复一日的,我们让自己感到无聊,让他人感到无聊,因为我们始终只发挥了自己人格潜力的十分之一,而且每次都是同样的十分之一。”(卡斯特,2001,189)
        接触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是发挥我们潜力的平台。如果学习的过程不能让我们有所发挥,无聊必将淹没我们。卡斯特又说:
        人越老,重复的东西就越多。一个五十多岁的妇女对人变老这个话题若有所思地说道:“生活也有好的方面,至少在我这个年龄还是这样的。但遗憾的是,人们所做的一切都不再是第一次了。”(同上书,188)
        青少年的学习过程本应该每日接触新内容,所谓平生第一次遭遇的东西。而频繁的复习,就是一再温故,拒绝知新。高三年级,即17到18岁这整整一年,“所做的一切都不再是第一次了”。乃至我们的青少年在精神上像老人一样。
      好的学习方法应该是以新带旧,绝不应该做太多的复习。
      比如说,孩子每学期要学习一些新字,我们完全没有必要通过不断复习,要求他在每个学期、甚至每周,记住所有刚刚学到的新字。大多数成年人都能够熟练写出3千个汉字,这不是上学期间每天复习的成效,而是长期阅读的结果。在学习新内容的过程中就可以完成对已学过内容的复习。因为这过程包含新内容,如此不经意的、非专门的复习,不会造成无聊、扼杀好奇心。
      中国教育中高三这一年完全是用于复习的。这一年还不如取消,不如在高二期末事先不通知的情况下,高考突然降临。也不如打工、务农、从军一年,这些活动毕竟无伤心智。复习的一年是“拉磨”的一年,一年下来,学生再也不会像马驹一样狂奔了。
    (郑也夫著《吾国教育之病理》125——126 中信出版社)

    [COLOR=Blue]孔子曰,温故可以知新,郑先生说,温故扼杀好奇心,无法知新。谁对?
    愚以为,这其实是各自强调了事情的一个侧面,两种说法都有依据,也都不足以完全否定对方。
    老话说:熟能生巧;书读千遍,其意自现。哲学家告诉我们,量变可以产生质变。重复,复习,不但能温故,能巩固已有的知识、技能,而且有可能知新。最极端的例子是敲木鱼念佛经,那是完完全全的重复,没完没了的重复。我曾经以为,这纯粹是浪费生命,后来我才逐渐认识到,这是我的浮躁。修炼必须重复,重复可以静心,逐渐达到新的境界。
    从日常生活的角度看,重复是稳定之母。实际上人生命的绝大部分活动都是重复而不是创新,这很重要。你可以想象,如果人每时每刻都生活在“新”之中,一切都变动不居,人生就会全都变成莫名其妙的飞驰的碎片,那可真是解构了,全散了。正因为人类社会变中有不变,才有大家基本正常的生活。早晨你到车站看到的是公共汽车,而不是恐龙,收到的外卖是吃食,而不是火山岩浆。
    不能把复习完全看成重复。学生集中一段时间复习,有知识整合的作用,最后的结果未必是简单的“又来一遍”,而有可能是一种升华,达到了新的境界。
    但是我们得承认,重复有必要的,也有不必要的,有建设性的重复,也有磨损性的重复,有的令人安心,有的令人厌倦。需要具体分析,因人而异的指导。我们学校里现在有很多重复和复习,确实对学生有伤害,促使他们厌学,比如作业错了抄一百遍。记得我当年指导儿子高考时,是这样做的。我买几本练习册,第一本要求他全做,第二本我就告诉他,那些他显然已经掌握而且比较熟练的题型就不要做了,到第三本,剩下的更少了。我这么做,就是尽量发挥重复的正面作用而减少重复的负面作用。
      看到重复的负面作用,大声疾呼加以提醒,这件事有一定的意义,但是意义不大。重复有负面作用,谁不知道?教师们之所以搞很多无意义的重复,除了图省事之外,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因材施教的能力,他们需要的是具体的指导,而不是笼统的提醒。
      新与旧,温故与知新,保守与创新,变与不变,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不是截然对立的关系。所谓对立统一,一个是谁也离不开谁,一个是可以互相转化,一个是需要依据具体情况决定各自的定位。我见到很多文章,却反其道而行之,总是把二者割裂,把它们的对立绝对化,否定或忽略它们的内在联系,不承认它们可以互相转化,而且只会抽象笼统地肯定否定,不去分析具体情况。这种文章很多,它们充其量只有提醒作用,对实践没什么指导作用。要知道,教育绝对是实践性的事业。这种文章还有负面作用,就是无意中普及了不正确的思维方式。这种对立式的、割裂式的思维方式,很容易催生网络喷子,催生各种极端言论。

                                2017,12,15[/COLOR][/td][/tr][/TABLE]
    本人新书《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源创图书公众号及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078 seconds with 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