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透视“县中现象”

楼主
[推荐]透视“县中现象”
  编者按:牵动着广大考生、教师、家长和全社会神经的一年一度的高考刚刚落下帷幕。高考前夕,记者深入到江苏、河北、山东、湖北等地的一些县(市)高中进行了调查采访。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些县倾全县之力来打造一两所重点中学,由于投入较多,学校的办学条件非常好;在管理上,学校大多实行封闭式管理,不但平时教学抓得紧,连双休日节假日也被充分地用来上课或补课,普遍在抓升学率上有一套办法。记者了解到,这几年,不但县里的孩子拼了命也要挤进县中,而且一批大城市孩子也被家长送进了县中,原因是在家长看来这些学校以追求高升学率为目标,实打实地能让孩子看到升入高校的希望。通过调查暗访记者打探到了县中取得高升学率的“法宝”,也捕捉到了一些在县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县中现象”。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县中都存在这样的现象,而且这一现象也并不只是在县中才有,只是更多地集中在了县级高中。

  我们看到,县中是县域内优质教育资源集中的地方,是农村孩子升入高等学府的通道,为我国各行各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在巩固“普九”成果以及给农民子女以公平受教育机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县中现象也折射出了诸多问题,在这些问题的背后,有高考制度和教育制度的原因,也涉及社会用人制度和评价制度尚存的缺陷,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值得研究和思考。

  从今天起本报连续推出“县中现象”系列报道,欢迎读者关注,更欢迎您就这一话题发表看法。

  (联系电话:010-62236808,E-mail:xum@edumail.com.cn)

    来源:[ 中国教育报 ]
1楼
[B]“县中”:值得深思的现象[/B]
 
LEARNING.SOHU.COM    2005年6月21日13:25   [ 王友文、赵小雅 ]  来源:[ 中国教育报 ]

  “我们学校去年高考一本和二本上线率达到60%多,考上名牌大学的也不少呢,一点不比北京一些重点中学差!”清华大学学生小张是从河南某县的一所重点中学考上来的。说起自己的母校,小张在颇有些自豪的同时,也流露出了一丝无奈,“不过说实在的,我们是苦出来的,高中三年的生活留在我记忆中的只有做题和考试!”

  小张的母校,是一所“县中”,就是县里最好的中学。这些为中国各行各业培养了无数人才的地方,在全国的中等学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见过小张,记者踏上了采访之路。

  [B]县域的“高等学府”[/B]

  走进江苏某市的一所县级中学,现代化的教学大楼,整洁的校园环境,有序的校园秩序,团结、紧张的学习氛围给记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校长如数家珍地告诉记者,从这所学校里走出去的学生,有的成了将军、有的成了院士,还有的在各个重要岗位上工作着……记者看到,这些值得学校骄傲的院士、将军的大幅照片就挂在教学楼的走廊里,激励着一届又一届学子努力学习,不断拼搏。

  据一位县教育局局长介绍,在当地,县中可是老百姓心目中的“高等学府”,是全县优质教育资源的集中地,在当地的人才培养和文化建设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农村的孩子要想出人头地,绝大多数都得经过县中这个渠道,在我国广大农村许多人就是通过县级中学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因此,县中为高等学校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人才,而且这些人才在我国各行各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县中就是当地基础教育的旗舰,当地文化教育的中心,在我国中等教育发展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功不可没。正因如此,县里对县中是非常重视的,在资金投入等方面一般都是大开“绿灯”,一些地方还出现了举全县之力来建县中的现象。

  “在我们县里,能在县中上班可是值得骄傲的事情,因为学校在老百姓心目中太重要了。”一位县中的教师这样告诉记者。“不过,话说回来,可能正因为大家太重视了,我们的压力就更大了!”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也发现了一些县中高升学率背后值得深思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县中现象”。

  [B]被学习填满的生活[/B]

  “我们学校实行的是封闭式管理,全体学生都要寄宿,哪怕你家离校门口只有几十米。三个星期才允许回家一次,平时也不能出校门。”河北某县中的一名学生这样告诉记者。“军事化的封闭管理”,是大多数县中采用的做法,这是记者在山东、湖北、河北、江苏等地的一些县中采访时所了解到的。

  “你们学校升学率那么高,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在河北一所中学,一名副校长对记者的问题回答得很干脆,“就在一个‘严’字。”他举例说:“就拿对学生进出校门的管理来说,学生出校门,必须要先找年级主任开条子,然后到学校政教处盖章,再找班主任签字。有了这些还不行,家长必须在门口等着。如果家长在,门卫检查完学生的假条后,押下学生卡,家长签完字后才能领走孩子。同样,如果要返校,学生自己回来不行,必须由家长送到校门口并签完字后,学生才可以进校门。”

  一名县中校长告诉记者,封闭式管理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据记者调查,在许多县中,学生三四个星期才能放假回家一次。学生每天有16个小时的时间被规定在课程表上。山东某县中一名高三学生向记者介绍了他一天的时间表:早晨5∶30起床,上早操,6∶00早读,7∶00吃饭,7∶40上第一节课,上午四节课,中午一个半小时休息,下午又上四节课,晚饭后再上三节自习课,10∶00回宿舍。苏北某县中用一天只有“4个40分钟”来说明学生作息时间的紧张:早上起床吃饭、吃午饭和晚饭、睡觉前的准备各40分钟,除此之外,就是睡觉和学习。

  一名县中校长这样认为:“我们这些学校地处农村,孩子上学机会少,我们要竞争过别人,只有拼时间、拼体力!”

  [B]备战高考的流水线[/B]

  “高中只要能考到我们学校,就等于上了‘流水线’,在这条‘流水线’上,我们什么都设计好了,只要肯吃苦,坚持三年,你就会成功!”一名校长这样说。记者了解到,这些学校大多瞄准高考,设计了“入轨—稳住—冲刺”“流水线”,高一打基础,高二重提高,高三突出应考能力。

  一名在县中工作的班主任说:“很多孩子以为高中生活应该是五彩缤纷的,至少高一、高二会这样,其实不然!”从高一起,学校就要求学生进入为高考作准备的轨道,不仅在言行举止、行为习惯方面,包括学习方法和方式都要对他们进行“矫正”。还有一条相当关键的措施,就是尽可能让学生集中住宿,这样,学校就获得了对学生时间最大的调配权。

  某县中一名教师介绍,从高二开始,学生就分了科,学生的学习内容就变得很单纯。“我学文科,物理、化学这些课不听课老师不管,作业不交老师也很少问。”一名学生这样说。同时,学校用不断考试的办法作为稳住学生的一项措施。“期中期末不说,几乎每月都有考试,那些小测验更是随时随地”。河北的一名校长告诉记者:“考试就是要让学生处于一种紧张的竞争状态,而且全市都要划线排名。”记者在山东某县中的一个教室里看到了一张最近一次考试的排名表,班里的第一名学生在全市排名是第241名,最后一名学生排在1673名。在名次的压力下,学生们只有把所有精力投入到考试中。

  “进入高三,我们就成了学校的宝贝,别说是年级主任,就是校长也整天围着我们转!”一名男生告诉记者:“高三生活就是一节课接着一节课,一张试卷接着一张试卷,就是做了讲、讲了做,我的试卷都可以用麻袋装了!”

  回忆起高中三年,不少正在读大学的学生都认为,从高一起,他们就在众多力量的推动下登上了隆隆作响的战车,此后三年,这辆战车绝不会停下来。“坐在车上,我常常找不到自己,但是想下来又根本不可能。我一方面在不停地讨厌它,但另一方面又在担心会不会被它从上面甩下来?现在想想,那是一场恶梦!”一名名牌高校的学生这样描述自己“在车上”的感受。

  [B]辛苦的不只是学生[/B]

  走进一间高三年级教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堆在桌子上“高高的书山”,如果不是努力抬起头来张望,几乎看不到学生的脸。记者随机数了一下摞在一名学生面前的书本,大约有60本,在这些大大小小的书本中,大约有1/3是教材,2/3是练习册、习题集,还有一沓沓做过和没做过的试卷。

  学生如此“苦”学,教师和校长也不轻松。河北的一名教师说:“像我,午饭和晚饭都在教室里吃,我们的压力说一千道一万,就是升学,如果搞不好,他们埋怨谁,还不是我们?”她告诉记者,其实学校领导也很苦,“每天早晨5∶30之前,校长就在校门口等着我们了。”冬天披星戴月,夏天风雨无阻,平均一个星期至少三个晚上住在学校,这就是大部分县中校长的生活。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如今很多县中都建起了崭新的教学楼,硬件甚至超过了许多大城市的重点学校。但一名校长却认为,校园好看了,压力却变得更大了。“县里投了这么多钱,如果升学率再搞不上去,真的没法向县里交代,我们只能加强管理,狠抓升学,没有退路!”

  毫无疑问,努力让学生能考上大学、能有一个更好的发展肯定是没错的,但是不是就需要把追求升学率当成学校唯一的任务呢?是不是就要为此而让学生牺牲休息、健康,牺牲除了分数以外其他方面的发展呢?升学考试是教育的功能之一,但不是教育的唯一功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应该说,许多县中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教育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如何尊重教育规律,让学生走出死读、苦读的困境,如何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育教学效益,走轻负担、高质量之路,都值得深入研究。如此看来,我们要真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现代理念转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刻不容缓。
2楼
[B]“县中现象”系列报道之无奈中的坚守 [/B]
 
LEARNING.SOHU.COM    2005年6月22日14:13   [ 赵小雅、王友文 ]  来源:[ 中国教育报 ]  

  “都什么时代了,我们还被封闭在学校里,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除了学习就没有其他的生活内容,只有一个月回一次家才能感到一点生活的气息。这样的方式只会把我们变成考试机器。”“我认为学校的这种严格管理是为了让我们能考上大学,是为我们好”……记者在山东的一所县中采访时,一名被父母从省城送到这里来学习的高一女生与一名当地的男生辩论起来。

  那么,县中的学生、校长、教师以及家长都是如何看待他们所处的境况呢?

  [B]学生承受巨大身心压力[/B]

  无休止的学习、考试、排名给县中的学生带来了巨大的身心压力,但大多数学生都表示可以理解。“我们已经习惯了,学校和老师也是为我们好,我们只有这样,才能考上大学,才能有好的未来。”“您知道吗,我们省每年考大学的有好几十万人,竞争太激烈了,如果我们不刻苦学习,只能回家呆着”,就连那位省城来的女生说起县中的“艰苦”生活也眼泪汪汪地认为父母是对的,来到县中以后自己的学习意识比原来强多了,变得勤奋爱学习了,关键是成绩也提高了。在理解的背后,学生们表现出的还有无奈。一名高一的男生说:“如果星期六能放一天假就好了,这样就可以睡一个懒觉。”“我真是特别矛盾,高三马上就要毕业了,一方面很留恋高中生活,另一方面真希望这种枯燥、压抑的日子快点过去。”

  一位县中的校长认为,与城市比起来,农村各方面的机会都少,就连县里的化肥厂招工都要参照高考分数。虽然这些年农业技术逐步推广,但从事农业生产仍然是大多数学生所不愿意的,而要跳出“农”门升入高校,走一条与父辈们不同的人生道路,分数对他们来说意义重大。

  [B]应该与现实之间的无奈选择[/B]

  一位在县中教了十几年书的教师感慨地说:“学生的压力太大了,这些都是成人的压力转嫁给孩子的。”据山东某县一位校长介绍,每逢高考前夕,个别学生会因压力出现某些心理问题,学校总会对这些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其实老师的压力也不比学生少多少,每天也要与学生一样拼时间、拼体力,“八小时之内拼命干,八小时之外作奉献”,老师也为每一次考试忧心忡忡。

  一位县中的校长在谈到自己的办学理念时说,我们就是要胸怀素质教育目标,走应试教育之路。他坦言,素质教育应该是自己追求的办学目标,他希望自己的学校在一切可能的情况下朝着这个方向走,但现实只允许他把重点放在高考升学上。他认为,社会上对高考的高度看重,使当前的教育成了功利的教育,教育的功能成了单一的教学功能,而教学成了单一的知识灌输,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有的校长认为,现在就是“高考考知识,社会考能力,先让学生上了大学再说吧”。

  有位县中校长说起自己的生活非常无奈,他说,在这样的学校里,校长面临的压力至少来自四个方面:一是家长与学生强烈的升学愿望,孩子考不上大学,校长觉得没法向家长交代;二是政府的压力,政府虽然也有对学校的综合评估,但到最后还是要看升学率;三是自身的压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校长觉得自己有责任让学生有更好的出路;四是学校发展的压力。“在我们这个地方,如果高考升学率低,就会没有学生来上学。没有生源,我还当什么校长呢?”

  [B]身在其中才知个中滋味[/B]

  这两年,县中得到了一些来自城市家长的追捧。据报道,在去年的“南京高考之痛”以后,南京的许多家长纷纷把孩子送到苏北的县中。其实,在每个省都有这样的家长,他们不远千里把孩子送到县中,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那里顺利进入高校。在河北某县,一位家长与记者说起孩子在县中的学习情况时,十分肯定地说:“我的孩子接受的不是素质教育,分数、分数,还是分数,孩子很累,我也很心疼,但是没办法,还得走这条路。”

  一名在上海某高校读书的来自县中的学生,谈起自己的大学生活,他觉得许多方面都不如城里来的同学,总觉得很压抑。而长期在高校担任教学工作的北京师大教授肖川认为,目前的高考对农村孩子来说是希望,但对人的和谐发展却是不利的。他发现,县中升入高校的学生普遍朴实、善良,但一般不善人际沟通,有的学生还比较孤僻,在情绪方面存在障碍,自学能力与研究能力相对也薄弱一些。

  县中现象反映出的到底是怎样的问题?其原因何在?又该如何破解?这成为当前许多教育工作者,包括县中的校长和教师非常关注的问题。
3楼
[B]透视“县中现象”之县中现象谁承其咎?[/B]
 
LEARNING.SOHU.COM    2005年6月27日14:38   [ 续梅 ]  来源:[ 中国教育报 ]  
 
  “要想不苦一辈子,就苦高中一阵子!”“要想今后有出路,就看今天苦不苦!”在许多县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类似醒目的大标语。无可辩驳的是,靠着这样的激励,学生们在朝五晚十的苦日子里坚持着、奋斗着。这样的励志名言有错吗?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县中现象的出现?谁来为县中现象中的种种问题承担责任?

  [B]“历史地来看县中”[/B]

  对举全县之力来建县中这一问题,国家督学总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认为,不能简单看成是近几年才出现的现象。他分析说,从历史发展来看,我国重视高中的发展曾有几个关键点:1953年,中央提出要办好重点中学,全国开始有了国家级的重点中学和省级重点中学;1980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分批分期办好重点中学的决定》,很多县响应号召办出了一所或两所好的中学;1994年,《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提出“全国重点建设1000所左右实验性、示范性的高中”的目标;1995年召开的全国普通高中教育工作会上,原国家教委又推出了关于实验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评估标准。所以从历史发展来看,曾经在政策导向上,提出了先办好一批学校。这是县中发展的大背景。

  陶西平认为,毫无疑问当时提出这样的目标是对的,符合当时社会发展和老百姓的需要。事实上,多年来县中培养的大批人才在各行各业发挥了巨大作用,其中也不乏各方面非常优秀的杰出人才。而目前县中出现的一些所谓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有政策导向方面的原因。再比如目前一些省在评星级中学、示范中学等,这在政策导向上无疑都强化了举全县之力来办县中的行为。

  [B]“激烈升学竞争下移到了高中”[/B]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给我们介绍了一组数据:2003年,我国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了92.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只有42.1%,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大学录取的比例已经高于80%;2003年,普高在校生有1964万人,高校在校生也有1900多万人,2004年,普高和大学在校生都有2000多万人。他认为,这组数据说明,激烈的升学竞争下移到了高中,高中成为当前升学的瓶颈,也就意味着,考高中比考大学还难!因此在他看来,县中现象的出现与当前高中发展相对滞后有很大关系。

  应该说,从政府到学校对普通高中都非常关注。一些地方政府都会把发展高中作为主要的政绩。对全国大部分地区而言,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以后,腾出力量发展高中教育也是客观发展的需要,不管是普通高中、职业高中,还是中专都需要有较快的发展,这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柳斌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把关注焦点放在发展县中上是可以理解的。

  [B]“精英主义教育制度是残酷的”[/B]

  北京大学附中校长康健分析说,就县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而言,本质还是源于当前这种教育制度。“精英主义的特点是把整个教育制度看成筛子。”康健说。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是要不断筛人的,最后剩在筛子里的才是教育的成果。各种升学考试就成了一个个筛选的程序。那么被筛掉的学生的心情和命运如何?我们提供的教育对他们的未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如果以牺牲绝大多数人的发展机会与权利作为代价去换取少数精英;如果以牺牲精英们的个人兴趣与选择,剥夺其广阔活动空间,去换他们的高分,难道这就是我们教育所追求的理想吗?康健对此表示了重重忧虑。

  康健认为,基础教育的独立价值在于基础,是让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获得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基础的劳动技能。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三维的,包括要培养健康的人,培养会劳动、会工作的人,培养会学习的人。在他看来,县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已经改变了基础教育应有的性质。他分析到,县中现象之所以出现而且越发严重,是因为这些现象和现行教育制度是一致的。他强调说,县中现象的板子不能打在学校身上,这不是校长和教师所情愿的。

  [B]“高考指挥棒是根本原因”[/B]

  前几年,重点中学互相攀比的是升学率,如今的重点中学相互之间的较量集中在重点高校的升学率上,有的甚至是比哪所学校出来的地区状元多!为了迎合这种攀比,重点中学为了招来好的生源,有的面向全国招生,有的甚至出现了以高额奖学金引进好生源的现象。应该说,教育功能的异化表现得淋漓尽致。专家们指出,异化的原因就是因为高考指挥棒还在发挥着巨大作用。合理科学的评价手段应该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但目前还没有被社会完全认同。

  华东师大教授吴刚认为,县中的学生采用苦读的方式,源于师生和家长对学习的理解。在他们看来学习就是通过重复性的劳动,以达到熟练掌握,强调的是量的积累,而不是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式的转换。究其根源,是高考取向决定的。历来的考试都是重视做题的效率,要求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一定量的题,这必然就强化了重复训练。

  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川看来,目前高考的评价体系对农村学生而言还算是公平的。如果像美国那样,除了知识的考试还要考查社区工作能力等,中国的农村孩子就更不具有竞争力了。而目前的考试方式至少可以让他们通过苦读占据优势。但不少专家也指出,现在的统一高考并不具备太多实质上的公平,因为在分数竞争之前,计划分配已经先行确定了各省级区域考生的命运。有限公平只在一个省级区域内得以实现,而且还要防范各种教育腐败的袭击。但是,老百姓还是愿意维持这种虚弱公平,因为毕竟还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B]“教育资源分布还不均匀”[/B]

  陶西平认为,目前大城市孩子高考的机会多一些,而农村孩子考大学难度要大。

  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相比,在教育的投入、师资力量等方面,都要相差不少,这是历史原因形成的。吴刚认为,农村相对是在以自身的朴实的方式来寻求提高教育质量。比如说,信息技术在农村学校还很少用到,但城市已经广泛使用。根本的原因在资源配置的不均匀上,在资源的拥有量不足上。在肖川看来,农村师资力量的不足也是导致县中现象的重要原因,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等原因,这两年好教师都“孔雀东南飞”了,剩下的大多只有和学生一起拼体力、拼时间、拼题海了。

  记者从采访中感受到,县中现象所反映出的应该是一种综合症。而且这不仅仅是教育内部应该关注的话题,更涉及到社会用人制度、评价制度的改革。
4楼
[B]中国教育报:县中现象该如何看待?[/B]
 
LEARNING.SOHU.COM    2005年6月23日13:00   [ 续梅 ]  来源:[ 中国教育报 ]  
 
  县中的学生们在应对高考的流水线上苦苦拼搏着;家长们也把县中作为孩子考上大学的希望;而县中的一些校长和教师则在无奈与压力之下尽着责任,拼着体力。对于县中,从政府部门到校长、教师、家长、学生都有着各自的衡量标尺,因此出现了追捧者趋之若鹜,批判者也不乏其人的局面。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B]县中现象之表象[/B]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并不赞成社会上把在一些县中出现的现象称为“县中模式”,他赞同记者把其称作“县中现象”。在他看来,这些现象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倾全县之力打造一所中学,作为“精品”从投入到具体办学条件等方面给予了高度重视,有的地方动辄用几个亿来包装一所学校;二是学校实施封闭式的管理办法,严格要求,严格管理,靠严格出成效;三是学校不但抓紧上课时间,而且充分利用节假日及休息时间为学生上课、补课,使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四是这些学校普遍以追求升学率为主要目标。柳斌强调并不是所有县中都这样,具有这些特征的只有部分县中,而且这些特征同样也在一些城市学校出现,当然在部分县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应该辩证地来看县中现象。”国家督学总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这样强调。在他看来,县中对于巩固“普九”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他分析说,中西部地区为什么在巩固“普九”上难度很大?因为当地学生在接受完义务教育后没有途径继续发展,不知道可以去做什么,实际上也就是没有给农民以希望。而农村的学生大多是通过县中升入高校的;同时县中也是县里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是当地优质教育集中的地方。因此应该肯定的是,县中更贴近农民的利益,保证农民也有发展的机会。在建设和谐社会中,阶层的沟通很重要,如果没有合理的渠道,社会就会出现凝固,阶层之间无法流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县中给了农民发展的希望。

  华东师大教授吴刚则认为,对县中现象没有必要批判,也没有必要提倡,存在就有它的合理性。这些学校靠其过硬的指标赢得了一定的品牌效应,老百姓认可的就是这一点。

  在更多的人看来,学习哪有不刻苦的道理呢?人的生命历程中,总得集中一段时日、一些精力去学习,“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少年光阴寸寸金,不抓紧怎么得了!因此,对于县中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很多人包括教育专家是持肯定态度的。

  [B]高升学率背后的巨大代价[/B]

  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人才、优秀人才,是县中天经地义的任务。但关键是如果讲教学质量言必称升学率甚至言必称清华北大率,而置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于不顾,这样一种倾向将把我们的教育引入歧途,柳斌这样强调。

  “经过县中的严格管理进入高校的这部分学生就一定是精英吗?这些孩子的视野如何?在这种闷罐式的、圈养式的、流水线式的培养之下,我很怀疑造就出的精英是素质全面的。”北京大学附中校长康健表示了这样的担忧。北师大教授肖川直言,县中的这种军事化的管理对学生人格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在他看来,县中现象就是典型的应试教育!

  在康健看来,青春期对一个人来讲非常重要。一个人从生物人转变成为一个社会人,关键点就是青春期。青春期决定人的一生,决定人的命运,决定人的性格,决定人的家庭,乃至他一生的幸福。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在这样的年龄,从早到晚,披星戴月,过着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没有娱乐,没有应有的身体锻炼,没有自己支配的时间,他认为这样的后果实在是很可怕的。他举例说,女生到了这个年龄,就会出现特殊的生理周期,其间会影响身体的变化以及心理的变化;男生也一样,在青春期也有很多需要调整的方面。但谁会关心他们呢?青春期过不好,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不仅仅是对这些孩子个人,而且对整个社会将是一种非常大的影响。

  “一些县中的校长在巨大的压力下,只有倾注全力来抓升学率,在现有师资条件下,采取了一些违反教育规律的手段,结果是加剧了升学竞争,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应试反弹。这对素质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柳斌这样强调。

  实际上,不仅县中的学生是“眼睛一睁,忙到熄灯”,对县中的校长和教师而言,他们比学生还要辛苦,而且要承受巨大的压力。有人认为,当地县中的校长是“老大”,很多家长都得求他,似乎很有权力,很是风光。但他们的苦恼和压力又有谁知道?他们何尝不想让学生得到身心全面发展?他们心中的教育理想在现有条件下又如何去实现?一些专家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B]县中现象拷问公平[/B]

  “事物都有两面性,在目前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部分县市利用现有政策,通过政府、社会、家庭等多种渠道筹款(包括贷款)建校,估计总筹款额达几百亿元,有力推动了高中校舍建设,大大增加了高中阶段教育资源,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好事。”柳斌说。但他同时认为这也带来了另一方面的影响,就是扩大了学校之间的差距,影响了教育发展的公平性。

  陶西平认为,对县中投入比例大,会影响到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对还没有普及义务教育或者普及得比较差的地方,投入就会失衡。职业高中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县里大多把精力、物力和财力集中在办好县中上,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就会相对重视不够。据记者了解,在县级市,一般科级以上干部的孩子大多集中在县中就读,凭着权力进入县中的学生占了很大比例,再加上部分县中收取不低的择校费用,使一部分有钱人的孩子才能进入学校。陶西平坦言,只有少数人能接受优质教育的结果就会给社会上带来不满情绪,而且从某种角度上讲,也为不正之风的盛行提供了市场。
5楼
[B]透视“县中现象”之县中现象怎样破解? [/B]
 
LEARNING.SOHU.COM    2005年6月27日14:21   [ 续梅、王友文 ]  来源:[ 中国教育报 ]  
 
 
  “应试不能完全不要,但如果把整个教育缩小到应试这么个小圈子里,就会出现教育之内皆应试,应试之外无教育,教育等于应试,应试等于教育这样的恶果。”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等专家学者对县中现象给予了高度关注,同时对如何破解县中现象,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B]持续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务之急[/B]

  北京大学附中是一所北京知名中学,一般人认为像这样的学校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压力。但是校长康健却始终被一种双重的导向困惑着。他说,当前的基础教育价值是双重的,一方面是素质教育,一方面是高考,谁服从于谁?他的应对办法就是“两手都要硬”。但对一般学校而言,尤其是条件艰苦的农村学校而言,素质教育相对是软性的,不会对学校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在有限的时间里只好先将其放一边;但高考不抓是绝对不行的,这是关系孩子一辈子的事情啊!谁敢松这个绑呢?

  对于康健的困惑,柳斌表示,现在基层校长和教师顶着压力推进素质教育,所处的环境还很艰难,但来自各方面的鼓励和支持并不够。他担忧地说:“应试教育目前出现了反弹,素质教育的声音小了,讲的人少了,抓典型不够,交流经验也不够。”对此,他认为持续推动素质教育是当务之急。他建议各级政府要加强引导,继续推进改革的深化,要为一线坚持搞素质教育的学校和教师呐喊助威。在他看来,素质教育作为一个科学而又长远的教育大计,需要由政府甚至最高领导来推动。

  “为什么应试倾向目前还很严重?事实上理论上也有呼应,现在就有为科举制度翻案的言论。”柳斌认为,作为学校的领导班子,应该站得更高一点,必须对教育的本质、目标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要有自己的教育理念。

  [B]改革评价制度是治本之策[/B]

  提出县中现象的破解之道,就不能回避高考这个瓶颈问题,在不少人眼中,现行的高考是导致所有现象发生的万恶之源。但在国家督学总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看来,高考从选拔功能来讲,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公平,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应该反思高考,不但要体现它的选拔功能,还要让高考实现监测功能和导向功能。他认为,高考的导向应该更全面,不能以分数为唯一标准,应该实现从多角度评价学生,比如从社会实践、思想品德等多个方面,要有利于和素质教育实现对接。但他同时表示,实现高考功能的多元化相当复杂,操作难度很大,因此应当积极稳步地推进。他认为,只有逐步实现高考的多元化评价功能,才能从根本上影响县中的育人模式,缓解县中当下的困境。

  在柳斌看来,现在的人事、干部制度还是单纯以学历文凭作为人才评价标准和单位用人依据,这种制度导致了家长、学生乃至政府部门的急功近利,他认为应该从根本上改革人才评价标准。他说,在2003年中央召开的人才工作会议上,中央提出了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不以文凭为核心的人才观,提出评价人才的标准有四个: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提出了四不: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要不拘一格出人才。他表示,在这样的大前提下,深化改革是大有希望的。

  对于县中究竟应该如何定位,柳斌提出了一个口号:创全面发展之优,示素质教育之范。他认为,要为县中确立一个新的评估标准,这个标准应当是科学、立体和多元的。升学率是一方面,还应考虑未能升学的学生就业怎么样?作为一个公民是否合格?这些都应作为评价内容。陶西平认为,对县中一定要因势利导。要把县中的优质资源办成先进教育思想的改革典范,把他们一时走偏了的方向扭过来,从而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领头羊。

  [B]教育均衡发展已刻不容缓[/B]

  “中央和省级政府必须加大对县以下教育的投入,现在的状况是数量不够,投入不多。”陶西平这样认为。他表示,还应当改变县级教育的经费、资源投入过于集中到县中等一些重点学校上的投入体制。正如许多校长所言,这种县里对县中疼爱有加的教育发展策略,人为地扩大了校际之间的差距,也从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强化了县中的应试功能。许多专家呼吁,各级政府应当把更多的钱投入到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上,扶持薄弱学校,从资金投入、办学条件、师资配备和校领导班子建设上,采取必要措施,缩小校际差距。

  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川看来,要改变县中所出现的这种局面,提高教师的素质最重要。因为教师的素质对学生而言实在太重要了。但是农村经济条件的不足让教师培训很难真正搞起来。他认为,应该加强对农村地区教师队伍的建设,要加大对教师培训的资助力度,通过培训更新他们的教育思想,教给他们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育教学效益,从而走上轻负担、高质量的路子,帮学生从死读、苦读的困境中解脱出来。

  此外,一些专家还建议,在当前形势下,要采取一些应急举措,遏制县中现象的继续强化和蔓延。陶西平认为,应该果断地、严格地限制一些学校的那些非正常的、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做法。康健表示,国家应当对学校行为进行立法限制,用法律的方式来规定学生每天接受教育的时间应该限制在多长时间内,总课时应该有多少,最多不能超过多少,等等。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d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