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点评之“最后一招”

6楼
我想说:永远不会是“最后一招”
呵呵
7楼
赖老师写得真不错,非常有震撼力!我想说:不可能是最后一招!爱可以改变不可改变的一切,爱可以创造一切!相信明天的好招在不远处等着我们有爱心的老师们。
8楼
[P]占位思考[/P][P][/P][P][COLOR=#ff00ff][SIZE=4]                  挑战生命教育的极限
[/COLOR][/SIZE]                                                      河北饶阳中学  王杰英   053900
[/P][P][/P][P][/P][P][P][P][P][P][P][P][P][P][ALIGN=left]   读了赖老师的案例,尤感于他多次提到的“这是我的最后一招了”,不禁想问:“真的是我们的最后一招了吗?”掩卷沉思,却矢口否认……
    案例中赖老师精妙刻画了几个典型潜能生的特点,给人如在眼前之感……是啊,教学工作中,我们碰到的学困生无数,但无论何时回忆起来,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往往还是这些学生,我们恨铁不成钢,我们为之心痛,但任凭我们为之捶胸顿足亦无济于事,多年以后才醒悟,这些孩子才是最需要我们关爱的,也是最挑战我们教育智慧的,面对他们我们应该勇于挑战生命教育的极限,而不该总是蒙生这种消极的心理暗示,毕竟我们是孩子生命奇迹的创造者。
    中国的教育现实,让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的教育大背景下,好像除了成绩,其他什么都是空的。再加上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过度强调“老师的尊严”,老师和学生的距离自然就远了,师生距离一旦远了,台上台下师生间复杂的情绪,便很难得到细腻的关照。在现实生活中,“无法真诚演自己”、“没有自己”的老师将越来越难适应教学工作。在当代的孩子们面前,如果老师还是不食人间烟火地固守着教师尊严,师生冲突、人格及情绪教育的空转几乎难以避免;所以从某种程度而言,这些“四大天王”孩子们,成了目前教育体制下的“牺牲品”……甚至一学年只对老师讲过一句话,三个字……在《好老师在这里》这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请老师从云端走下来,能哭、能笑、也能疯狂,能和学生用同样真实的感情感受问题,面对世界。管他庄严与否,让师生有诚实的互动,或许才是成就好老师、优质教学的真实道场!”真的,请老师们从云端走下来,心不过来,我们过去!
    一、转变教育观念和态度
    诚然,赖老师为了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采取了很多有特色的方法和措施。如印制了“超级喜报”; 特殊评语;奇特礼物;甚至别出心裁地推出针对某一事或某一人的激励措施,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但遗憾的是,对于他苦心经营的一切,“四大天王”及众多有“天王”潜质的学生来说,只是偶见成效,多数时候他们“涛声依旧”……那么,有没有想过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师生间缺乏有效的沟通,老师只是在学习上想方设法,没能走入孩子们的心灵,所以无法唤起孩子们的共鸣,他们仍然沉寂……课堂是别人的,与他们无关。问题出在学生身上,根源仍要问我们自己。
    “四大天王”的孩子及有“天王”潜质的孩子们,最需要的就是我们的关爱。爱就是教育。当然,“他们的一些不良积习由来已久,正常的授课对于他们中的一些人也已经完全失去了意义,上课和折磨对他们来说,几乎等同于同义词”。我了解赖老师的这种感受,更了解孩子们如坐针毡,如听天书的感觉。可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除了学习,他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包括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能力。所以,我们没有理由放弃他们。这一点,赖老师做得很好,他做到了“不问收获,但问耕耘”。但我想,这也多少有消极的成分,为什么我们不问收获呢?有句话,只要真正付出就一定会真正收获。[/ALIGN][/P][P][/P][P][/P][P][/P][P][/P][P][/P][P][P][P][P][P][P][ALIGN=left]   二、抓住心灵,缩短距离
    赖老师的案例,其中几个场景,让我的这种感受特别强烈,那就是我们怎样才能抓住孩子们的心,缩短我们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如把“四大天王”放在老师的眼皮底下;“中间后排的小蓝,整日笑眯眯的,一学年来只与我说过一句话,三个字——赖老师(其时我已经受宠欲惊)”;“可是我苦心经营的这一切,对于‘四大天王’,以及众多有‘天王’潜质的学生来说,只是偶见成效,多数时候他们‘涛声依旧’”……不知为什么读到这些,感觉很悲哀,为这些孩子们,也为我们的老师们,更为我们目前的教育……
    巴西著名的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提出,没有交流就没有对话,没有对话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你有没有让学生了解你的苦心?案例中老师苦心经营的这一切学生是否了解呢?如果老师很少和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和沟通,学生又怎么会知道老师的良苦用心呢?显然学生冷漠的表情和呆滞的情感,“一学期只说了三句话”,让我们感觉他们并不领情。也正因为教育的隔膜,造成师生之间“南辕北辙”……
    我想赖老师可以试一试运用赏识教育的方法,对这些孩子多一些关注,主动创设沟通交流的通道,多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将他们沉睡的心灵唤醒。或者运用一些特殊策略,如针对他们的特长设置一些特殊岗位,发挥他们旺盛的精力和能力,以此转变他们的态度和情感。如我经常有事没事找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心理需求,适时刺激他们的渴望上进的欲望,消除他们对老师的和同学们的误解,走进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真正帮他们出谋划策,使他们从心理上认同和接受我们的帮助,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发挥出它应有的效益。所以,我们要多赏识孩子们,尊重差异,走进孩子们的心灵。
    三、让研修铺设智慧之路
    不要总是觉得这是你的最后一招,人的智慧是会在实践中不断增长的,你有没有转变你对他们的态度和策略?你应该如何掌握转变的策略和方法?教育智慧从何而来?走专业研修之路吧。个人的力量很微小,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能永不干涸,所以为了不再发出“最后一招”的长叹,就去寻求更加智慧的生活吧。
    当今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给我们进行个人能力的提升和学习提供了多彩的空间和途径。如阅读教育专著、组建QQ群、网络研讨、研修学习、反思写作、组建网络共同体、加入网师学习、与专家名人对话、教育行走等等,为了寻求教育的源头活水,我们孜孜不倦。
    如与书籍为友,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为了摆脱教育的困境,你可以读一读张万祥老师的《班主任工作创新艺术100招》、《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郑立平老师的《把班级还给学生》、郑学志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招招鲜》、万玮老师的《班主任兵法》等,太多了。这些书会帮我们开阔知识的视野,启迪我们的智慧。
在班主任之友论坛,我们也可以向众多网络的同行学习和探讨教育的真谛,一起反思,一起写作和探讨,将德育工作化腐朽为神奇,揭开教育的精彩篇章!
    与专家对话,接受他们睿智的语言和艺术的方法,避免我们少走很多弯路,在名师大家的引领之下,我们更加自信和充实的生活,又怎么会总是发出“最后一招”的绝望呼喊呢?!
    就像赖老师说的,教育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是需要等待的艺术。所以,当我们面对这些如“四大天王”等拥有无限潜质的孩子们时,要相信石头也能开花,用激情点燃孩子们青春的烛火,勇敢挑战生命教育的极限,不断寻求教育的真谛,教育的源头活水才永远不会枯竭!

[/ALIGN][/P][P][/P][P][/P][P][/P][P][/P][P][/P][P][/P]
9楼
                                  永远的“最后一招”
                                  ——读《最后一招》有感
    今天有幸拜读了赖老师的《最后一招》这篇文章,深有同感。在我从教的11年里,也曾遭遇过类似的“调皮大王”。一学期下来,我用完浑身的招数,可这些学生的进步不太明显,与自己预期目标还相差甚远,也时常在不断反思和责问自己:这群孩子的“光明大道”究竟在何方?难道就这样不断地传递新招数吗?当某一天招数用尽又该咋办呢?这一连串的问题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我试着尝试网络规劝发,完完全全地挽救了这群“野孩子”。
    一是摸清底细。每接手一个新班,我的运气总是这么“好”,总要遇上几个“顽童”(顽固不化的学生称为顽童),在他们中间有优等生,也有差等生,他们不是身有恶习,就是搞恶作剧的“高手”等。对于这样的孩子,我第一时间总要将他们分门别类的作为转化对象,不同的类别,我就采用不同的药方加以诊治。有一年开学初,我遇到了一群“后进生”,初步了解了他们的具体情况,一个叫王茂江,一个叫向太平,他们主要是一至四年级最基础的知识都没有掌握,就连20以内的加减法做起来都很困难,何况他们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了,每次作业要么干脆不交,要么做得一塌糊涂,成绩差也就罢了,可表现也很差,经常课堂捣乱,惹得课堂乱如一团麻。他们两个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可都不太奏效。后来,我突发奇想——利用网络,旁敲侧击。说干就干——
    二是建特殊QQ群。我通过四处打听,很快从其他学生那里获得了他俩的QQ号码。我迅即组建起了QQ群,我做群主,并迅速将他俩吸纳称为我的成员。QQ群起名为“画龙点睛”。而后,我准确掌握他俩周末或晚上上网的具体时间,我也按照这个时间按时上线,有意无意与他俩套近乎,和他们谈谈心,讲讲有趣的小故事。久而久之,我们三人就成为了网络好朋友,大家称兄道弟。就这样我就顺理成章地做起了他们的“大哥”,向太平做起了“二哥”,王茂江做起了“小弟”。就这样,他俩就进入了我的预定轨道——
    三是以心换心。我们三人经过一个多月的沟通交流,彼此都交谈起来都毫不顾忌,大家畅所欲言,把心中的不快全盘拖出。也就是这样,我才真正走进了他俩的真实内心世界。他俩本来一、二年级成绩很好,表现也很好,经常受到老师的夸奖和学生的青睐。好景不长,二年级下学期,王茂江的父母离异,他就跟着父亲,可父亲一直在外打工,他只好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隔代教育”和父母离异的心理阴影一直成为他学习的“绊脚石”,渐渐地,他性格变得越来越古怪与倔强,在家经常与爷爷奶奶“顶嘴”,在学校经常与老师发生“摩擦”。不到半年,他的成绩一落千丈。向太平从三年级上期开始,父母下海打工,至今音信全无,只好与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由于外公外婆年事已高,根本无法管,他也就开始四处惹是生非,招摇撞骗,弄得班上鸡犬不宁,就这样,老师也无心管,他也就破罐子破摔了!得知这一情况后,我首先给他们讲一些名人故事,结束后还给他们做精彩点评,并然他们谈谈感想与收获。我每周总要通过QQ与他们讲一个这样的感人故事,潜移默化地从情感上去感化他们,这个过程=大约进行了两个多月,然后我们每次就围绕一个有趣的话题进行热烈的交流,如“怎样做才对得起爸妈?”、“怎样学会谦让与忍让?”、“自己给自己挑毛病”、“学习是为了啥?”等话题,从他俩的交流中,我发现他俩知道自己表现差,成绩差,可就是没有勇气去面对,看到其他同学快乐的生活与学习,他们何尝不想呀!于是,我们班上开展什么活动时,我总要安排他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从劳动中得到成就感,慢慢地、慢慢地,这两个“顽童”就这样被我拿下了!
    可我也一直在想,今天这样的“顽童”解决了,可明天遇到新的“顽童”又该咋办呢?我想,我们唯有修炼到“永远的最后一招”,让这些招数永无止境,永不枯竭才是上策!

         四川省宣汉县七里学校 李能 636162
         联系电话:13541805973

                        
10楼
[FACE=黑体][SIZE=6]是什么让“最后一招”失效?
[/SIZE][/FACE]      [SIZE=3]赖老师遇到了一群恶习惯满身的孩子,在他们身上随时可以发现懒惰、自大、霸道、缺乏自控、性格怪僻等问题。赖老师用生命激发生命,用心灵激荡心灵,用常规招数和特殊招数拨动生命的琴弦,点燃着理想的圣火,却事得其反,这些招数并没有震撼“四大天王”等的灵魂,“黔驴技穷”的赖老师大伤脑筋。面对如此具有“抗药性”的“四大天王”教育这剂良药的药效却显得那样苍白无力。我们应明白这样的道理,当洪水来临时,我们如何防治洪水,方法可能不唯一,但最有效的应是抓住问题的要害——卡住洪水的源头。所以作为一名老师,在管理上在有法,处理问题要得法,解决问题要依法。
   读罢“最后一招”一文,我在思考是什么让“最后一招”失效的,我没有找到标准答案,只能谈谈我对问题的粗浅认识:
[FACE=黑体][SIZE=4][B](1)班级制度的执行情况如何?[/B][/SIZE]
    班集体应建立健全班级制度用来约束学生的言行,为学生的正常学习保驾护航,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邓小平曾说过,好的制度,坏人也可以做好事,坏的制度,好人也可能做坏事。“四大天王”如此顽劣,并没有受到制度的约束,而是感受到到教师浓浓的情和深深的爱——那些可爱的激励措施。在错误面前,老师的沉默助长了他们顽劣;在错误面前,老师的那份特别的爱并没有唤醒他们,重病需要用猛药。在处理问题学生时,该表扬的一定要表扬,该批评的一定要批评,在遇到“四大天王”时,老师应当迅速表明自己的态度,而不能一味沉默与宽容,对于班级中不良的倾向和不好的苗头,教师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及时依法采取有效措施,将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
[B][FACE=黑体][SIZE=4](2)学生的成长环境怎么样?
[/SIZE][/FACE][/B]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个成语在强调环境对人影响作用。学生不是独立于班级之处的个体,而是班级中的一分子,受环境的影响很大,受其他同学的影响也是在非常大的。小学生自控能力弱,模仿性极强,当“四大天王”横空出世时,那些潜在的“天王巨星”也不甘示弱,兴风作浪。在这种不良环境中,人的本性中不好的一面就会完全暴露出来,而且因不良环境而放大,使环境更糟,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好的老师一定要注重班风建设,好的环境和风气对学生的影响是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四大天王”的成长让我们看到了他们所处的环境,加强班风建设已迫在眉睫。
[FACE=黑体][SIZE=4][B](3)常规招数和特殊招数是否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潜能?[/B][/SIZE][/FACE]
    教育是以爱传递爱,以火点燃火的事业。赖老师殚精竭虑、皓首穷经用一些招数激励学生,旨在唤醒学生心中的理想,激发学生沉睡的热情,激发学生向上的愿望,赖老师像保护幼苗一样保护学生的上进心,但因招数太多已让“天王巨星”们“眼花缭乱”而无法接招。众所周知人的潜能是无穷的,教师应懂得心理学,应当善于激发学生向上的愿望,招数太多了,对于“天王巨星”们来说也就等于无招了。我觉得要想重塑“天王巨星”金身,首先得让他们接受老师,这样老师的那些招数才能真正发挥神效,他们才会在老师招数的影响下发生改变。
[/SIZE][/FACE]
11楼
[ALIGN=left][FACE=楷体_GB2312][SIZE=4][FACE=楷体_GB2312][SIZE=4]         [ALIGN=center]“最后一招”为谁而叹?[/ALIGN]
    读完案例,心里有一个疑问:赖老师到底对谁感叹“这是我的最后一招”?是对优秀的学生?好像不大可能。是“四大天王”这一类的问题学生?好像也没有太充足的理由。
    不可否认,在赖老师的班级,确实有着很多的问题学生。典型的莫过于“四大天王”。但窃以为,正因为他们是问题学生,与同年段学生相比,在学习、行为、心理等方面偏离了常态,所以更需要老师的特别帮助。但纵观案例中,赖老师煞费苦心所做的工作中,却找不到对这些问题学生什么特别帮助的措施。[/ALIGN]
    比如发“超级喜报”、盖“读书俱乐部的印章”、打“报喜电话”、写“特殊评语”、送“奇特礼物”“优质书刊”等等。这些措施中的奖励多给了谁?不言而喻,是学习好的学生。因为大家都可以看出,获得这些奖励的条件是“作业品质优良”、“ 学业出色”、“ 获得明显进步”、“ 日记优秀”、“ 优异”等等。要知道,这样的条件对于中等的学生尚且有难度,更何况“四大天王”这些问题学生。也就是说,对于这些学生来说,这些“奖励”只是空中楼阁,并没有什么实质的帮助的。现实中,他们依然属于“另类”。
    如果真的要算的话,可能只有“偷看”还勉强可以称上为“天王”们精心设计的。但真的能给这些学生以帮助吗?我想,这恐怕也只是老师的一厢情愿罢了。
    不错,通过“偷看”这样的措施,可能给学生以“成功”的机会。但这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实现的呢?这是在把这些学生先归到“差生”一栏内进行的。试问一下,赖老师会不会给自己心目中的优秀学生“偷看”呢?因此,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这些学生心里可能会想:老师知道我不行,所以先给我看看。在某种意义上,这样的做法是在无形中让这些孩子自己给自己贴上了的“差生”的标签!
    那么,既然这些工作并没有为这些问题学生带来什么质的帮助,赖老师又有什么理由去埋怨对这些孩子“无招可使”呢?如果真的抱怨,那是典型的给“糖”给优秀学生吃,却奢望问题学生能说一声“甜”。
    要想让这些孩子真正能说一声“甜”,得给他们也有“吃糖”的机会。即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使他们有转变的动力。赖老师可以换种思维——把平时的激励机制中的“质量优先”改为“态度优先”。即对学生评价时,关注点放在学生的态度方面。包括学习、劳动、守纪等方面的态度上。而且,评价要做“短线”“长线”相结合,既要及时,又要有连续性。
    比如上课较以往遵守纪律了,作业较上次认真了,错别字较以往少了,甚至是劳动积极了,与同学发生冲突时及时向老师汇报了,做了好事了等等,都可以给他们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与鼓励。而每周还要进行本周的阶段评价。这些评价再与“星星榜”“超级喜报”等形式结合起来,实行适当的“加分制”。
    这样,才能让所有的孩子都有机会摘到“果子”,才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长期坚持下去,必定可以从量变达到质变。我想,这样做即使不能使所有的孩子优秀起来,但至少可以比以往有进步,也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自尊与自信。
    总之,只感叹这是“最后一招”其实对自己的工作是毫无帮助的,我们与其感叹,不如静下心来想想,我的“招”里还有什么可改进的。这样,我们才能使自己的“招”有更强的指向性与目的性,才能更符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反思对于学生的成长、自我的成长都是必不可少的。 [/FACE][/SIZE][/FACE][/SIZE]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d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