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沟里的老师和孩子们

楼主
深山沟里的老师和孩子们


 [COLOR=blue]                   这是一段幸福的记忆,
                    这是童话般的故事——
                    虽奇特而鲜见,
                    却原汁原味真实。[/COLOR]

1983年8月31日
              一、 这沟,这山,这路,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之间,就开学了。
  我早早吃了饭,骑自行车去大队学校上班。离大队有五里路,这是一条弯弯曲曲的紧靠沟的山路,路边的干沟有三、四丈深五、六丈宽,沟帮是立陡立陡的断崖。山外人来到这里,看一眼路旁的如墙似壁的沟帮,会吓得惊呼:“哎呀,这是路吗?这要一不小心掉下去,还不得摔成肉煎饼啊!”
  可我们山里人走惯了这样的路,不但不觉得危险,还觉得满有趣的。路与沟紧紧相依,像是一对恩恩爱爱的情侣,形影不离,时而牵手,时而亲吻,看着也满有意思的。不过,这样的山路也很危险,村里老张家的二闺女骑车子回来,遇到了大风,一下子被踅进了沟底,好歹是顺着沟帮滑了下去,没伤筋动骨,闹个有惊无险。可是,前几年一个春天,几匹马在山坡撒欢,一溜烟似在飞奔下山,一匹马收脚不住,一头栽下沟底,一命呜呼!
  走在家乡的路上,觉得既亲切又陌生。亲切是我从小就在这深山沟里摸爬滚打,每一条路都熟悉得像自己的手指一样;陌生是这几年我到镇上中学教学,离开家乡,有些生疏。不过,重返家乡,觉得天也亲,地也亲,山也亲,沟也亲……
  这是真正的名副其实的深山沟,山多沟多,山像老年人脸上密密麻麻的皱褶,沟像纵横交错的蜘蛛网。山高而陡,沟密而深。我刚念小学时,村里分配来一名城里的老师,没呆三天,就卷起铺盖回城了。按他的话说:“来到这里,我憋得受不了。甭说别的,就连天都窄得剩一条缝儿了。”是啊,在城里住惯了的人,来到这深山沟,怎受得了呢?
  山是越往沟里越高峻越险要,沟是越往沟外越宽越深。沟从山里伸出,是窄窄的,浅浅的,伸腿能迈过去,到了山外,已是宽五、六丈深三、四丈满沟底白亮亮大石头的干沟了。
路边或陡或缓的山坡上,种着各种各样的庄稼,小麦已一片金黄,谷子透着浓绿,荞麦白得如雪似云……条条块块,赤橙黄绿,像五彩斑斓的图画。习习的凉风送来五谷的芳香,令人神清气爽。
  干沟像一条弯弯曲曲的藤,紧靠沟边的四个自然村像藤上结的四个瓜。也像藤上结的瓜一样,越靠近根的瓜越小,越稍上结的瓜越大。紧靠沟外的第四个自然村有二百多户,分了三个队,依次往沟里是四队、五队、六队,六队在最沟里,也最小,只有三四十户。我住在五队,大队在四队,大队学校也自然而然地在四队。
  从家到学校只有五里路,骑车子十来分钟就轻悠悠地到了。
1楼
又看到村夫老师清新的文字了,好激动!这是您在描写自己以前的生活吗?真是栩栩如生,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他也在深上沟里教了一辈子书,我还写了一篇关于父亲的文章呢!回头给村夫老师看。只可惜我父亲去世早,我和他几乎没怎么交流过。
村夫老师,您的文字这么流畅、优美,真的值得初荷一看再看。还记得以前看您的《爱心曲》,我当时总是迫不及待。一转眼,一年多时间就过去了。现在,初荷又要紧紧跟在您后面学习了。
2楼
“干沟像一条弯弯曲曲的藤,紧靠沟边的四个自然村像藤上结的四个瓜。也像藤上结的瓜一样,越靠近根的瓜越小,越稍上结的瓜越大。”
描写如此形象生动,难为您是怎么想出来的!这样的文字,怎么能让人不喜欢呢?
3楼
领略到了村夫老师的文采,初荷没有虚夸。
4楼
[QUOTE][b]下面引用由[u]吴树叶[/u]发表的内容:[/b]

领略到了村夫老师的文采,初荷没有虚夸。[/QUOTE]
吴老师,村夫老师最擅长塑造人物形象了。真的让我佩服得不得了。
5楼
[QUOTE][b]下面引用由[u]吴树叶[/u]发表的内容:[/b]

领略到了村夫老师的文采,初荷没有虚夸。[/QUOTE]
  吴老师过夸了!我因为新来,才刚刚去了你的“家”,你的真诚勤奋,你的清新的文笔是我学习的榜样!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d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