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心理辅导技巧改善班主任工作专题贴

楼主
运用心理辅导技巧改善班主任工作专题贴
[P][SIZE=4]   从教10余年,虽在处理学生问题上积淀了一定经验,掌握了一些技巧,在别人看来很多问题处理的还算恰到好处,但自己总感觉还欠缺技术含量,没有理论支撑,不能把已有的经验和方法回归于理论。偶尔遇到棘手的问题,时常显得不知所措,甚至处理的很盲目,一般只能是尝试着做。学点心理学知识,用心理学技术解决问题的想法在心里由来以久,今天在这里建一个主题贴,收集一些心理学知识或用心理学技术解决问题的案例和大家一起学习,一同进步,同时也欢迎有这方面知识的老师,能将其贴过来,教刚不胜感激![/SIZE][/P]
1楼
[P]                    [SIZE=5] [/SIZE][SIZE=4]班主任可以做的心理辅导 (转载)[/SIZE][/P][P][SIZE=4]   当今教育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一是时代变迁、社会正在发生急剧而深刻的变化,使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二是当今学生的身心成长需求比之过去更趋于多元与多样。因为这样的教育背景,学校教育面对的学生发展性问题比以往更为复杂。
    笔者曾经遇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学生把手机带到学校,班主任老师发现后将其叫到办公室谈话。当学生不配合时,班主任老师自然地提出要通知家长,而这个学生一听到这就一下子冲出办公室,然后不知从哪里拿出一把剪刀放在自己的脖子上,情绪激动大声的要求老师、同学走开。一件看起来简单的事情就这样引发了轩然大波。最后,在辅导老师以及另一位与这位学生关系较好的任课老师的努力下,这位学生情绪缓和下来。在此后的交流中,我们才了解到这位学生之所以反应这么激烈是因为他的父亲比较暴力,当老师告状后会把学生往死里打,学生感觉无路可走了。从这个案例里,我们不难发现几点:首先班主任老师的传统做法越来越体现出局限性;在网络文化下长大的这一代学生,吸收和了解到的信息相当繁杂,一方面权利意识十分浓厚,敢于反抗、敢于质疑,另一方面自我中心,忽视他人感受,忍耐力差,承受挫折的能力相对较弱。我们以往强调权威,强调服从的方式不太容易产生效果,甚至于容易造成新的矛盾。其次,心理辅导老师的作用也很有局限性;学校辅导老师有限,与学生日常接触少,尤其不可能很多的进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很多问题和事情心理辅导老师都无法发现更谈不上及时处理,其对学生的发展影响有限。
    事实上,当我们去关注现在的教育现实,我们可以发现类似这样的案例已经越来越常见,班主任老师在面对学生问题时越来越不知如何是好,如履薄冰,战战兢兢。而相对而言,心理辅导这种方式十分注重对学生的尊重,以协助学生自我成长为目标,与现在学生的状况相适应,比较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同和接受。班主任老师平时与学生接触得最多,对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征、学习情况最为了解,最能够对学生产生影响。如果班主任老师自己还能再懂点心理辅导的知识,知道使用心理辅导的方式来应对学生日常出现的问题,那么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出现类似的状况,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同时也能帮助班主任摆脱现在面临的教育困境。

   一、班主任老师做的心理辅导与传统辅导的区别
   班主任老师要做心理辅导,往往有两个方面的担心:一是担心专业知识不够,没法按照心理辅导的专业要求来进行辅导;二是担心身份有冲突,管理和辅导不能很好的协调。的确,传统的心理辅导需要较强的专业素养,班主任老师日常事务十分繁多,时间精力都有限,要求班主任老师掌握较多的专业知识,进行传统的心理辅导显得不太现实。
因而,班主任老师进行的心理辅导应该要与传统辅导相区别,一方面辅导内容有区别。帮助学生解决其成长中的心理困惑,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是班主任心理辅导的主要任务,如帮助学生探索自我、培养学生健康个性与情绪、帮助学生突破学习困境、帮助学生应对青春期烦恼、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行为方式等。心理障碍、心理问题这些则应该交给专业辅导老师来处理;此外,就辅导方式而言,班主任老师专业知识有限,时间也不充裕,采用短时间的以谈话为主的方式来进行辅导显得比较符合实际,而这也就会导致缺乏严格的辅导架构。因此,简单、易学、好用,对专业知识要求较少、对辅导架构要求不严格的辅导模式更适合班主任老师。

    二、适用于班主任老师的个别心理辅导模式
    结合班主任老师的实际情况,笔者在实践中总结了一种以意向性会谈为基础,结合NLP(身心语法程式学)对话技巧的辅导模式,该辅导模式强调谈话的艺术,强调关注学生的心灵故事,与班主任老师本来就会的许多操作技巧吻合,同时又充分体现了辅导的内涵,十分适合班主任老师学习使用。为便于理解,笔者将该辅导模式分为四个步骤,分别阐述如下:
   (一)表达尊重——尊重学生的价值选择,形成平等的对话氛围
    辅导本质上就是一种交流,面对发展中的学生,辅导要有成效,从内心深处尊重学生,给学生表达想法的机会并且尝试去理解是基础。如下面的对话:
案例:不想读书的学生
学生:我不想念书了!
老师:那怎么行?
学生:学习没用……
老师:谁说没用?不学习你怎么考大学?
学生:考大学干什么?出来也不一定找到工作。
老师:不考大学就能找到工作啦?告诉你,考大学是你们的唯一出路。
学生:那可不一定,没考上大学成功的人可多了,比尔.盖茨就没上大学。
老师:你能和他比吗?象他这样的人全世界能有几个?别异想天开了!
学生:反正我不想念书了。
老师:你可不能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不听老师家长的话,你将来肯定会后悔的。
……
    很显然,在这段对话中老师学生各说各话,没有形成良好的沟通。这时候的沟通无效,并不是缺乏爱心、缺乏耐心、缺乏能言善辩的智慧,而是因为老师站的角度不同,总是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希望学生接受我们的价值观,希望以我们的观点去改变对方。
班主任老师进行辅导,首先就要改变理念,能尝试着站在学生的立场看问题,能够理解学生的行为都有他的原因和出发点。表现在交流中,那就是学会表达尊重,不急于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不急于表述自己的观点。例如上面的对话也可以这样进行:
学生:我不想念书了!
老师:哦!
学生:学习没用……
老师:你这么认为吗,我想应该有你的理由,能说说吗?
学生:现在考上大学也不一定找得到工作。
老师:嗯!现在是有不少这样的事情,还有其他吗。
学生:还有我自己读的也很没意思
老师:奥,最近有什么事情发生吗?
……
    很多时候,当学生有不同意见时,老师说上一句“我想你应该有你的理由”,师生的交流就能较好的开展下去,因为学生感觉到自己被尊重,感受到交流的可能。表达尊重不仅仅是在交流的开始阶段,他更多的是一种理念,在整个交流的过程中都应该贯彻。此外,行为上的小细节也需要注意。如与学生谈话时邀请学生坐下,不一边谈话一边做其他的事情。班主任老师的确很忙,但是如果不能专心的谈话就很难有效果,有时反倒起反作用,还不如干脆不谈。注意了这些,班主任老师也就能够十分迅速的与学生建立起较好的辅导关系,为此后谈话的顺利进行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积极聆听——倾听学生的情绪情感,协助其表述自己独特的心灵故事
建立好关系后,下一步就是引导学生更好的表述自己的意见和感受,学生在进行表达的过程中,常常会表达不充分,有时是因为表达能力的欠缺,有时则是还有一些犹疑,而这就需要班主任老师运用一些协助表达的技巧。如下面的案例:
案例:要换座位的男生
学生:老师我要换座位,我一定要换回去,现在的座位我一天都不想呆了,你一定要给我换。
老师:哦!现在这个座位影响你了(重述)
学生:嗯,就是。坐这里这一个星期我都很烦,读书一点心情也没有,这一个星期都浪费啦。
老师:哦!很烦。(重述)这个座位的什么让你很烦?
学生:应该是人吧。我这人不是很擅长交朋友,朋友本来就不多,以前的同桌坐久了,感觉还不错,还有话说,而现在这个一点也不熟,没话好说。
老师:你觉得和现在的同桌坐一起,没话好说,很孤独,你不喜欢这种孤独的感觉,想摆脱他却找不到办法!是这样吗?(共情)
学生:嗯,就是这样。
老师:能具体说说你和两位同桌平常交往的情况吗
学生:    ……
    在班主任老师习惯的谈话中,教师往往表现强势,谈话过程很容易就变成了一连串的追问,学生只是被动的回答,很难表述自己的感受。而实质上,很多时候学生的问题都是情绪的产物,只有感受被充分的接纳,学生才有可能真的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行为,才有可能改变。这里班主任老师可以尝试使用意向性会谈中倾听的技巧,如鼓励(教师用简短的字句,如“哦,原来是这样子。”或“还有呢?”,这类表示愿意倾听的话鼓励学生继续表达)、重述(用自己的言语重述对方所说的话,澄清对方的意思或向对方表示你真的明白他的意思)、共情(在言语上反映出他的感受,不但能使学生知道教师产生了同感,能够处于他的位置去感受事物,更可帮助学生充分消化、处理自己的感受。)等,这些技巧能够推动学生更自如的表达自我,从而让老师有可能更好的读懂学生的心灵故事。
   (三)先跟后带——探索学生的心灵故事,引导其发现更多的选择方向
    在学生表达故事的同时,老师就可以适当的进行引导,引导学生从更多的角度来探索故事,发现故事中深层次的意义,从而带动学生产生新的领悟和发展。这里的引导可以采用先跟后带的方式,即:避免否定或批判对方所说的话,找出对方话语中所表达的意义、价值、感觉,从中找出你可以接受的内容,给予肯定,表示接受,然后再引导对方去关注其他选择。
案例:青春期恋情的女生
学生:他说他喜欢我,我觉得我也有点喜欢他了。
老师:嗯,喜欢他了,那是不错的感觉吧,从什么时候开始你觉得对他的感觉是喜欢了,有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情吗?(下切)
学生: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大概就是他特别照顾我吧
老师:被人照顾,感觉是会很特别。那这种感觉给你带来了什么。(上堆)
学生:快乐,可能是快乐吧。
老师:奥,那你试着回想一下,最近自己情绪怎样,如果比较一下的话是高兴的时候多还是不高兴的时候多。
学生:仔细想想,好像还是不高兴的时候多,以前不吵架,现在好了反倒要吵架。
老师:吵架的确是会令人不高兴,交往的快乐有的时候也会因为吵架而冲淡。除了这个方面,还有其他事情也会给你带来快乐的感觉吗?(平行)
学生:那肯定有,和朋友一起就很快乐,考试成绩好的时候也很快乐。
老师:奥,看来快乐的来源还是很广的。现在仔细想想,你觉得你们的交往可能有哪些发展的可能性?怎样发展你会觉得最好?
学生:我想要么是继续,要么是中断。
老师:嗯,的确就这两种,那么你觉得这两种选择分别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能试着列举一下吗。
……
    先跟后带技巧中后带的部分,还可以具体表述为上堆、下切、平行。也就是运用询问的技巧,引导来访者的思想上升至一个更具意义(上堆)、抽象、众人认同的层面,或者引导他看到同等意义的其他选择(平行),抑或下降到所说的话中更细致的部分(下切),这些技巧都是为了把导致困扰的深层结构资料呈现出来,帮助来访者有效思考,打破一些自设的局限性思想,发现过去忽略了的意义及方法,有效改变他以后的观念和行为,顺利解决问题。
   (四)促进行动——激发学生的正向力量,发展其立足现实的行动能力
    思想上有了促动,有了认识,如果没有行动的改变,那还是没有意义的。成功的辅导一定需要落实在行动上。而这就需要班主任老师通过促进行动的技巧激发学生的正面力量,发展出现实的行动力。
案例:一位受委屈的班长
学生:它们这样冤枉我,这对我是不公平的
老师:说得也是。你觉得怎样才能避免这种不公平的事再次发生呢(关注行动)
学生:我自己尽早做好作业,省得他们抓着我的短处
老师 :这方法很实用,你真会动脑子!(正向力量)除此之外你还可以再做些什么,消除同学对你的不满呢!或者说同学对你还有哪些不满呢?
学生 :那就是有的时候与同学讲话时的语气比较过了点,
老师 :那具体该怎么做呢。(具体化引导)
学生 :对同学温和一些;早读课自己不讲话,自己以身作则
老师 :这方法可以一试,如果你做到了,同学对你的态度可能会有哪些变化?
学生:可能会对我友好一些
老师:那就去试试吧!坚持一段时间或许会有惊喜。(正向力量)对了,说话时态度、语气可以作哪些改变呢?
学生 :叫同学做事,不用命令的口气,用请字开头
老师:要不,我们来试着练习一下。怎么表达……
学生:请你把黑板擦干净点,好吗
老师 :没问题!我马上去做。
学生 :谢谢配合
老师 :不用的
学生 :我今天明白了,要改变同学对我的看法,还得从改变我自己开始。
    这个部分老师需要加强指导和鼓励,同时时刻不忘关注学生自身的正向力量。此外,像班主任老师平常使用的表扬和激励的方式都可以拿来使用,同时也需要注意学生的反复,不断的提醒和巩固。
    上述四个阶段既可以作为一个完整辅导模式来处理个案,也可以分开来单独应用到班主任老师与学生的谈话中。这种谈话一般也不需要太长的时间,而且往往能马上见效。班主任老师上手应该是比较容易的,而当班主任老师在使用中感受到了这一模式的价值,进一步的主动实践,那么必将带动学校心理辅导深入开展。


[/SIZE][/P]
2楼
主题帖中的“理论知识及技巧”会不会把人家吓跑。可以换一种表达方法,如运用心理辅导技巧改善班主任工作”,一点想法,只供参考。
3楼
[QUOTE][B]下面引用由[U]一路追梦[/U]发表的内容:[/B]

主题帖中的“理论知识及技巧”会不会把人家吓跑。可以换一种表达方法,如运用心理辅导技巧改善班主任工作”,一点想法,只供参考。[/QUOTE]
感谢蒋老师的指导,马上就改。
4楼
好帖子!把心理辅导知识运用到班主任工作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5楼
[P][QUOTE][B]下面引用由[U]阿凡[/U]发表的内容:[/B]

好帖子!把心理辅导知识运用到班主任工作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QUOTE] [/P][P]感谢邝老师的鼓励![/P]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000 seconds wid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