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华涛:我的一亩三分地(2012年春)

12楼
     我欣赏您的坚持!其实教育就是一种认识!正确的认识,一定会有收获。不断积累,不断思

考,不断探索,您自然就有提高!您说呢?
13楼
     我欣赏您的坚持!其实教育就是一种认识!正确的认识,一定会有收获。不断积累,不断思

考,不断探索,您自然就有提高!您说呢?
14楼
我的教学日志(6)

2012年2月20日星期一天气:阴转小雨

引导孩子说完整一件事

安徽芜湖 庄华涛

早晨,赶到班级,孩子们已经到齐。外面泥地里比较湿,所以大多数孩子都在教室。等上课铃打响,便领着孩子们读书。这星期的早读课决定还是自己领着读好,因为有很多当时已经快纠正的问题,在一个假期过后又都重新出现了。比如唱读现象。

领着从识字一读到第三课《邓小平爷爷植树》,在读的过程中,发现子健的嘴型不对,等读完了,轻轻问他是不是嘴里有糖,他点点头。这孩子,难怪那么受罪地跟着读。让他去后面吐掉后,接着领读课外阅读材料《春天的图画》中的文章。

这本课外阅读材料中关于春天的文字,个人感觉第二篇《春天在哪里》孩子们读起来有点拗口。陈伯吹先生的这首小诗,虽体现了儿童视角下的春天,但明显诗的分节不太适合学生朗读。但不管怎么说,也还是从第一课领读到了第四课。

第四课是《春天的雨》,儿歌挺不错的,也适合于孩子们仿写。不过还是不加重负担,再等一段时间挑几篇最好的儿歌让孩子们仿写。不要求整首仿写,能仿写一个片段就行。

今天的语文,第一节是新课,内容就是《邓小平爷爷植树》,虽领着孩子们读了几遍,但明显孩子们对这样的文章的兴趣不是很浓,读起来也不是很流畅。

上课一开始,我便在黑板上板书上课题,问孩子们知不知道邓小平爷爷是谁,孩子们都直摇头。也难怪,邓小平去世时,这些孩子还没出生呢。加上农村孩子的阅读面与信息来源的窄小,更是导致了他们对很多事物的无知。于是简介了一下邓小平。之后便让他们自读课文。

读完课文,让孩子们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以好反应最快,马上举手说道:“写了邓小平爷爷植树这件事。”
顺着以好的回答,便来训练孩子们完整叙述一件事的能力。先是肯定以好的积极与认真,表扬他说的很完整,再问孩子们:“谁能再来加上时间完整地说一说?”振华举手道:“1985年邓小平爷爷植树。”一听我乐了,说道:“嗯,振华给加上了时间,真不错。不过时间还得再精确点,1985年有365天,总不能说邓爷爷植了365天的树吧。”孩子们一听也乐了,不过这种善意的笑声并没影响到振华的心情,他补充道:“1985年的植树节,邓小平爷爷植树。”这下便齐全了,便好好地表扬了他,说他能够知道“植树节”也是一个非常具体的时间。至于植树节是哪天,问问孩子们,都不知道,又顺便增加了他们一个知识——3月12日为植树节。

补充完时间便引导孩子们继续完善这句话。“那么,我们还能不能将这件事表达的更完整些呢?”孩子们有些不假思索的摇摇头,而有些思索以后点点头。摇头的就不去喊他们回答了,不想让他们有挫败感,虽然这样并不好,但我仍愿意用其他孩子得到表扬来触动他们。王芳举手了,便让王芳来说:“还能加上再哪儿植树。”我高兴地点点头,故意一本正经地说:“不说清这个问题,别人还以为邓爷爷来我们这儿植树了呢。”孩子们也乐了。于是再请孩子完整的说一说,朝乐说道:“1985年的植树节,邓小平爷爷植树,在天坛公园。”问孩子们,还可以怎么调整一下语言让句子更通顺,胡萤站起来说:“1985年的植树节,邓小平爷爷在天坛公园植树。”至此,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就在这样的不断提示与完善中顺利加以解决。

接下来,便是课文的学习。我只提了一个问题:“读课文,想想你认为邓小平爷爷是个什么样的人。”孩子们读文去思考。几分钟后,反馈问题时还是挺不错的,娜娜告诉大家,她认为邓爷爷是个爱植树的人。不过让说理由,一下子还是不知道怎么去表达。于是提醒孩子们从课文中找依据,有孩子便举手读了第二自然段中那后面一个句子。我假装不太理解问:“这里面哪儿可以看出来他爱植树啊。”这个还真没难住孩子们,他们告诉我:“脸上那么多汗珠都不休息,还不是爱植树啊。”

顺便让孩子们再去读读前一句话,特别提出“格外”与“引人注目”两个词。在说“格外”一词时,让他们说说可以用什么词换一下而意思不变,我认为非常简单,但没有孩子能够回答。孩子就是如此,成人也许认为对他们比较难的,他们能够理解,但有时认为是特简单的,他们却不一定能够理解。所以永远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孩子。只得打个比方,拿文静做例子:“文静今天格外听话。”有孩子就理解了,说:“文静今天特别听话。”行了,有这个就够了,孩子们也就马上醒悟过来了。其实这个词在《小松鼠找花生》中曾经说过,只不过是回生了而已。而引人注目这个词还真没难倒孩子们,他们都知道中非常醒目,让人一下子就会注意到这个意思。

一节课,这样一篇课文居然没有上完。可能还是拓展的太多的缘故吧。不过感觉对孩子们来说应该还是有帮助的,最少他们理解了什么样才能算是将一件事说完整,什么样叫联系课文与生活实际理解词语之类的。

课间,忽然发现念祖狠狠地用胳膊肘撞了恒云,一下子将他撞跌倒了。不过没大碍。狠狠地批评了念祖一顿,告诉他有什么事儿必须先对老师说,不允许打架。这孩子有那么点暴力倾向,也曾向他父母提过多次,不过效果不太大。看来,还是有必要哪天再深入地谈一次。

第二节课,没再继续上课文,安排了一些作业,边做边改,改完后讲解。

一天,又这样忙忙碌碌中过去了。虽忙碌,但充实。

今日感受:1、能力的形成基于有效的引导,而不是教师直接告诉他们答案。

2、孩子就是如此,成人也许认为对他们比较难的,他们能够理解,但有时认为是特简单的,他们却不一定能够理解。所以永远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孩子。
15楼
我的教学日志(7)
2012年2月21日星期二 天气:阴
“不很直”与“很不直”
安徽芜湖 庄华涛
到校,上三楼打印了一点材料,等早读预备铃响后下楼,赶到班上,孩子们已经在早读了。真不错,比我领读时还精神,想想就让他们自己读下去了。原来还准备再给他们正正音的。
直到快下课时,孩子们才显得有点疲乏,不再强求他们再读,再次提醒了一下他们的读音问题。
这几天孩子们的画依然送的极勤,每天都能收个六七张。这大概也还能说明孩子还是能认可咱的,心里还是挺美的。
今天继续上《邓小平爷爷植树》一文,孩子们不知咋地,总感觉没精打采的一样。可能是这篇课文的没童话儿歌类的吸引他们吧。上课开始,便让他们大声读一读课文。可是声音还没几个孩子的声音大,怎么办?不提,直接开始上课。
从复习昨天的“完整表达一件事”开始,让孩子们再来复述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棒极了。接下来,便继续完成“你认为邓小平爷爷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
先板书上“爱植树”,但后面就没有同学再谈谈自己认为邓爷爷是个什么样的人了。怎么办?降低难度,直接告诉他们:“老师认为邓爷爷还是一个做事情非常认真的人,大家再读读课文,看你有没有发现。”这样一来,就有孩子敢尝试了。
以好举手说道:“老师,我从这儿看出来了。‘他站到几步之外仔细看看’。”这小子,还是挺不错的,每次都那么积极,而且还真能领会到那么个意思。决定再“为难为难”他们。“怎么这儿可以看出来他很认真?你注意到了哪个词?”有孩子举手说道:“仔细。”这就有了那么点问题,提醒道:“我们得将话说完整,好吗?”于是补充道:“我注意到了仔细这个词。”那就行了,再问,就超过孩子的能力范围,成了刨根问底了。一年级能够大概知道是什么意识就可以了。再让他们读读前一句,说说从哪些词中也可以体会到邓爷爷的认真,孩子们就敢回答了:“挑选”、“小心”“扶正”。再逐一提示说完整。就这样让孩子们明白了邓爷爷做事情的认真。
后面就比较好玩了。课文中写了“不很直”,我将这个词板书到黑板上,再写上“很不直”这个词,问孩子们:“这两个词的意思一样吗?”有几个小急性子想都没想就回答:“一样。”其他孩子非常犹豫,不急,等着他们。后发声的孩子小声说:“不一样。”不够自信。我笑着说:“大家再想想,到底一样不一样?不要急着说,想好了再告诉大家。”想半天后,有孩子就敢于大声告诉大家“不一样”了。
为什么不一样呢?孩子们还是不理解。于是我拿娜娜做例子道:“娜娜妈妈问老师,娜娜成绩怎么样,老师便告诉她,‘娜娜成绩不很好。’”听到我拿她做例子,娜娜害羞地笑了。呵呵,这样的例子只能拿成绩很好的孩子做,如果成绩不太好的,会不自觉伤着她的。有孩子就接上来就说:“那就说明娜成绩很差呗。”“真的吗?”于是我紧接着问道:“假如老师说‘娜娜成绩很不好’,与前面的说法谁更差一些?”胡萤就说了:“很不好说明已经非常差了,而不很好只是说不太好,但也不太差。”呵呵,已经差不多理解了。
于是我又问道:“不很直与很不直呢?”“很不直就是快要倒了。”文静一脸高兴地说道。“不很直其实是说虽然不直,但也离不了多少了。”王芳补充道。这时,再去引导孩子们从课文的内容中找出可以说明“不很直”的地方,有孩子就找到了“他站到几步之外仔细看看”中的“仔细看看”。对了,不仔细看都看不出来,这就说明在他人的眼中树已经很直了,而正是邓爷爷的认真,才看出“不很直”的。我相信,虽然我没有再去讲解这个问题,但只要关注到了“仔细看看”才“不很直”,孩子们也就一定能够感受到“邓爷爷的认真”的。
后面的两个自然段中,顺便关注了一下比喻句,领着孩子们读熟就算了。
一节下课,恒云在操场上摔了一跤,弄得一身泥水。孩子们将他搀到办公室。于是赶紧打电话通知他爷爷来换衣服。好在家就在附近,一会儿也就给带回家换衣服去了。这孩子,年龄小,又调皮,总是会出现这样的事儿的。
第二节课,便是书写本课的生字。让孩子们认真观察后教我笔顺。现在我只要求孩子们自己去观察,书写时去随时检查提醒,而不再口头说占格情况了。
告诉他们我很笨,得先书空一遍给我看我才知道怎么写。孩子们高兴地笑了,之后,便一边说笔画名称,一边书空。一不小心,有孩子将“爷”字的第二画说成了“捺”,我便笑着说:“虽然我很笨,但有同学将第二画说成了‘捺’,所以我不会写。再告诉我一遍。”孩子们又乐了。但他们明显知道了自己的问题,第二遍时没再说错。于是,我便在黑板上书写,他们在背后再次书空。接着再口头组词。
就这样,将六个字都一一书写了几遍,之后描红。
都还不错,字体都非常工整,这时,再发下了配套的“写字”课本,让孩子们再描一次。本来应该分散开来写字的,但课时的紧迫,不得已让他们再写一下。加起来一个字要书写有七八遍了,够辛苦孩子们的。书写完,现场改,现场评价。
晚上,有网友就提出了自己教生字书写时孩子们纪律不好,没有精神,便指上这一招,不过,不知道他在班级实践时会是怎么样。因为,每个人的风格都是不一样的,每个班的孩子也都是不一样的。再我班级有效,但对于他的孩子们就不敢肯定了。
今日感受:当孩子们不懂时,教师得将知识先迁移出去,让他们联系生活;懂了后再迁移回来,让他们理解文本。
将自己的姿态放低点,让孩子们站在一个高度上,那么,发展的就是他们的能力,培养的就是他们的自信。
16楼
对不起,庄老师,恕我直言,你的文章不适合放在此版,因为你写的是教学日记,可考虑放到连载或班级管理等!请见谅,说我有点直!
17楼
呵呵,您说的有道理。放在此版也只是为个人更新提供点方便。
在这版里面,我得随时看帖。
谢谢您的提醒。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d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