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读且思

楼主
且读且思
[P][P][SIZE=4]身边的“平等”[/SIZE][/P][P][SIZE=4]  ——读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有感[/SIZE][/P][P][SIZE=4]  [/SIZE][SIZE=3]假期,得以有大把大把的时间给自己补充能量。这些天,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成为我细细咀嚼的对象。读着读着,看到某段文字,电光火石间,会有些许所谓的灵感迸发出来,略作记录,为自己今后的发展廖作参考。[/SIZE][/P][P][SIZE=3]  读到《在平等中培养平等》这一章节,我被李老师的细腻与敏锐打动了。他通过学生到他办公室借杯子和他向学生借笔的两件小事进行对比,说明学生对老师有多么的热情与尊敬,而老师就不尽然了。按理说,李老师,做到让学生课下向你借杯子这份上,说明他在学生心目中已经有相当的亲近感,他的学生应该是很喜欢他,才会有此举动。可是,李老师,还是为自己没有亲自找杯子递给学生而自责,一连几个反问都是质疑自己没有真正尊重学生,没有做到和学生给他等同的“平等”。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李老师善于从细微处发现问题,正是对千千万万个这样的细节的关注与反思,李老师才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李老师![/SIZE][/P][P][SIZE=3]  而在我身边,诸如此类的“不平等”事例,一天不知要上演多少次,可是,我又何曾关注过,又何曾对它们进行深思过,我们已经习惯了师道尊严,对学生对老师的认为理所当然,然而,如果偶有一两个“刺头青”跟你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你肯定会耿耿于怀:这倒霉孩子,怎么专门跟我过不去?可曾静下心来,像李老师一样思考过,这些孩子为什么会有如此言行,他们就不可以有些民主、平等的觉悟吗?[/SIZE][/P][P][SIZE=3]  记得上次,我们学校承担一次大型的县际之间的开放交流任务,我上了一堂公开课。因为学校资源、场地有限,一堂课只能带40名学生。第一次试教,我用的是别班的40名学生,上课时,发现孩子们死气沉沉,没有人主动举手发言,任我急得身后直冒汗,他们却金口难开,可想而知,那堂课的互动有多糟糕。课后,我问该班授课老师,是按什么标准选拔的。他说得标准令我“感动不已”,他说按考试成绩,月考成绩前40名的,最后,还不忘跟我邀功,怎么样,为了大力支持你上公开课,我这一招效果非常好吧。我能说什么呢?口头感谢他,心里却在思考:难道成绩好就代表一切好吗?有些学生本来就是口头表达能力强、笔答弱一些,还有,一些平时表现活跃的学生,可能那一次没考好呢?[/SIZE][/P][P][SIZE=3]  不过,今天,读了李老师的书,现在,我想的却是,那个班来了40人,剩下的35人,他们那一节课在班上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我们凭什么就剥夺了他们平等学习那一堂课的机会呢?这节课,给孩子们的心灵留下什么样的印记,我不得而知。只是,今后,一定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从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出发,我们的身边就会有真正地平等![/SIZE][/P][/P]
1楼
[P]视贺明月新贴开张[EM43][EM43][EM43][/P]
2楼
[P]在阅读中思考。好帖子,学习![/P]
3楼
[QUOTE][B]下面引用由[U]wangbowen2010[/U]发表的内容:[/B]

视贺明月新贴开张[/QUOTE]
呵呵,谢谢你呀,想和美女老师——您,走近一点嘛,呵呵,这就来了!
4楼
[P][QUOTE][B]下面引用由[U]阿凡[/U]发表的内容:[/B]

在阅读中思考。好帖子,学习![/QUOTE]
谢谢邝老师的鼓励与捧场,献丑了![/P][P]自打今年元月驻足班刊论坛以来,书影吧是我常常流连的地方,我喜欢到这里淘金,但是因为自己才疏学浅,见识平常,一直不敢开自己的主题帖。[/P][P]今天,一落户,就得到版主和好友的鼓励,很是感激,谢谢了![/P][P]在此,感谢温情的版主,您的鼓励是对我最大的褒奖![/P]
5楼
[P][SIZE=4]化人为己  真正阅读[/SIZE][/P][P][SIZE=4] ——读李镇西老师《“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有感[/SIZE][/P][P][SIZE=4]  对于陶行知老先生的认识,从那句最耳熟能详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话语开始,然后,就是关于他的晓庄师范,关于他的乡村教育,在一次次为数不多的快餐式教育期刊的阅读中,我只能了解些陶老先生教育思想的皮毛,只知道,他是我们中国的一名有前瞻性的教育家,他当年的很多思想与现在我们很多教育人追寻的教育理想正好不谋而合。[/SIZE][/P][P][SIZE=4]  可是,在李镇西老师的这篇学习陶老先生的文章中,我看到了经过李镇西老师的提炼与思考,陶老先生的思想精髓是那么的清晰明了。文中,李老师总结出陶老先生的“四颗心”精神:一、奉献之心。代表名言:“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二、理解之心。代表名言:“我们要懂得儿童。”三、平等之心。代表名言:“拜孩子为师。”四、责任之心。代表名言:“创造出自己崇拜的学生。”这里,每一颗“心”都是陶老先生伟大师爱的体现。在敬仰陶老先生的同时,我也对李镇西老师的敬佩之情更胜一步。李镇西老师读书读得有多么透彻,才可以读出书中的精华,直接提炼成一篇现代陶研的经典。进而,让我这样的凡人,能够轻松地理解,转而吸收陶行知老先生的思想精髓,也可以把这“四颗心”或多或少地带到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去,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SIZE][/P][P][SIZE=4]  联系起自己上学期自己也曾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牵强附会地、东拉西扯地赶出了一篇所谓的陶研论文,我很惭愧。那篇论文,我一度不敢在同事前提起,因为它实在是“四不像”。虽然,也勉强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但理论是陶老先生的话语直接引用,实际倒是我与孩子相处的动人片断,只是,从理论到实际之间,一点没有自己的思想串联,整篇文章只能说是陶老先生的思想,我的做法的两相拼凑的“怪胎”。(到现在,提起这件事,我的脸还是不由自主地红了。)更有甚者,我一好友,也让我结合陶老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帮她代笔一篇关于数学课堂教学的论文。可怜的我,本来对陶老先生的思想就钻研不够,就算是临时捧上《陶行知教育文献集》(当然,由于时间的紧迫,连这点也没有做到)恶补三天三夜,恐怕也挤不出像样的文字来,到了最后,也只能勉为其难地再凑合了一篇,一切只为应付。可想而知,这样写出来的东西质量有多“高”?![/SIZE][/P][P][SIZE=4]   从我的陶研论文诞生经历中,不难看出我失败的原因。“书到用时方恨少”,平时就是积累贫乏,储备稀缺,此其一。其二,就算是读过某本书,也很少有自己的真正的思考,没有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把读到的文章思想经过内化,化人为己,这也算不上真正的阅读。[/SIZE][SIZE=4] [/SIZE][/P][P][SIZE=4]  希望以上不足,在今后的阅读中有所改变,也是我不顾自己思想浅薄,敢于在书影吧开此主题帖的勇气所在吧!  [/SIZE][/P]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d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