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育儿

0楼
[P][FACE=黑体][SIZE=4][B]【育儿经5】如何教养出优秀男孩[/B][/SIZE][/FACE]
        [SIZE=3]一个有教养的男孩最基本的素质不外乎这几点:谦和大度、爱护弱小、阳光自信、热爱生活、不卑不亢、仪表整洁……如何把男孩教养成一个优秀的男孩,父母可从以下六个方面来把握:

[B]01 不妨让男孩过点“苦日子”[/B]

    过于看重优越的物质生活,是葬送男孩志向的第一杀手,很容易滋生好逸恶劳、攀比之心等。

    由于父母的教育缺失,有不少男孩患上了“富裕病”:他们不思进取、毫无志向、厌烦学习、对父母的依赖性越来越大。有人把他们称之为“巨婴”。
    从教育上来说,这样的“巨婴”是教育失败的产物。不管岁月如何变迁,他都好像永远长不大,只知坐享其成,自私到了极点。

    男孩到了这一步,追本溯源,父母负有推卸不了的教育责任。大多数可以归根于小时候家长对男孩的各种要求无原则的满足和迁就。

    为了避免男孩花钱无度,家长要控制好男孩的开销,必要的成长、学习开支是不能少的。

    家长对男孩的不当物质上的要求一定要慎重应允,更不能用拿考多少名次、考多少分数等作为享受物质的交换条件。

[B]02 让男孩体验挫折教育[/B]

    温室里的花朵承受不了狂风暴雨的侵袭,男孩不经历任何的人生风雨,就很容易在挫折面前一蹶不振。

    我们知道,男孩在未来是家庭中的顶梁柱,能不能经受得住生活的磨砺,直接关系到家庭的幸福感。

    当男孩遇到挫折时,比如学习成绩突然大幅下滑、某个比赛失败等等,不要把这种挫折看作是一件坏事。
    [/SIZE][/P][P][SIZE=3]    当然,让男孩体验挫折教育,并不是说父母对男孩的困难放任不管,也不是说父母故意拿困难来难倒孩子,而是要引导和鼓励男孩面对挫折时,依然能保持着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态。

    面对男孩的挫折,家长采取何种态度很关键。原则上要让男孩自己去处理所面临的的挫折,知道如何凭借自己的能力去解决好问题,让男孩知耻而后勇,只有扛得住人生压力和挫折的男孩,才能在未来成为无惧人生风雨的真正男子汉。

[B]03 教男孩学会独立生活[/B]

    拥有独立生活能力的男孩,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上有足够的底气和自信去享受生活带来的美好。

    一个没有任何独立生活能力的人,怎么看,都让人有一种担心:一旦父母老去,男孩将来如何生活在这个世界中?

    在男孩小时候就要培养他学会独立承担力所能及的事。家长不妨适当偷个懒,从小就有意识地放手让男孩自己穿衣穿鞋、收拾个人内务等。

    家长要敢于放手,不要怕孩子做不好。家长越早放弃对男孩无微不至的照顾,男孩越能尽快独立起来。

[B]04 要对男孩进行规则教育[/B]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要有规则意识。不过,在常人眼中,男孩都天性顽皮,又精力充沛,更需要父母对男孩培养规则意识,否则男孩就会成为爱闯祸的熊孩子。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世上每个男孩如果都能有规则意识,对别人家的女孩也是一种保护,至少让人家女孩有一半的安全感。

    家长要清楚地告诉男孩,要有边界感,如果任意破坏规则,就要受到一定的惩罚。

    一个讲规则意识的男孩,就是大家眼中有教养的男孩。

[B]05 让男孩学会承担责任[/B]

    责任心是男孩日后立足社会、取得事业成功乃至家庭幸福的关键。

    一个缺乏责任感的男孩,做事会变得被动、拖延。对日后生活与学习都会有所影响。换句话说,一个没有责任感的男孩,在将来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在男孩成长的关键时期,家长要重视对其责任意识的培养。不少父母为男孩做得过多,若长此以往,男孩将缺乏责任意识,容易依赖别人。

    对男孩要承担哪些责任,父母可以按照男孩的不同年龄阶段,给他列出一份具体的责任清单。

    父母应该放手让男孩承担自己的责任,而不能去包揽本该由男孩承担的责任。

    要想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父母自己要以身作则,勇于承担责任,不互相推诿。

    以上五个方面都是男孩成长不可或缺的,父母唯有与孩子一路共成长,才有可能成为最好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心目中优秀的男孩。[/SIZE][/P]
1楼
[P][FACE=黑体][SIZE=4][B]【育儿经6】养育孩子,是父母的一场自我修行![/B][/SIZE][/FACE]
[SIZE=3][/SIZE][/P][P][SIZE=3]    合格的家长,应把教育的重心由教育孩子放到教育自己上来。

    对于已经觉悟的家长来讲,教育孩子只是个借口,自我教育才是真的。

    当你把自己教育好了,孩子只是美好的你的反映,他自然会好。“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是真正有意义和起作用的。

    孩子身上的问题,是自己的投射。对于一个家庭来讲,你是树根,孩子是花朵。如果花朵有问题,多半是树根也有问题。家长们常常“看到”的孩子的问题,其实是他自己的问题在孩子身上“开花”,孩子是你的投射银幕。

[B]01 “有问题的孩子”是如何出现的?[/B]

    家长意味着“头脑”,孩子代表着“心”。当生命的存在看似出现问题时,那是“头脑”出了问题。“心”一直健康,“心”怎么可能有问题呢?

    没有你的角度、判定、认为,你眼中会有有问题的小孩吗?是你创造了一些问题概念,然后投射在孩子身上,把一块美玉看成丑陋的石头。

    如果你是一个恐惧的家长,你肯定有一个有问题的小孩。

    你的恐惧越大,你眼中小孩的问题就越多。恐惧导致掌控。你越恐惧,你越倾向于去把握住某种东西,以让你自己有安全感。

    你的恐惧越多,你要求孩子就越多,因而眼中小孩的问题也就越多。没有你的恐惧,没有你的压制或判断,他真的很难教育吗?

[B]02 成为一个完全无惧的家长[/B]

    人们都期待自己的小孩长大以后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如何才能使他呈现出“最大”的智慧和能力呢?那就是适当的放手,让他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式成长。

    放一匹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自由奔放地成长,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小马的主人需要多大的无惧的心啊!

    他会担心小马在道路上遇到这样那样的危险,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会担心,放任小马,它以后会怎样,它长大会如何。

    你怎么敢对你的小孩撒手?你没有那么大的勇气。

    在一个小孩的自由形态上,可以看出一个家长无惧的心到底有多大。不是像老天一样大胆的人,他的小孩无法享受那纯然无边的天空大地。

[B]03 我们总在无意识中扮演上帝[/B]

    我们以为,我们知道什么东西对他最好,我们知道什么样的道路对他最好。但是,从一生的长远角度来看,真的知道什么对他最好吗?

    你确定什么样的道路才是你的孩子该走的最好的人生道路?你是上帝吗?如果你真的是上帝,那就像上帝一样去做,彻底撒手让孩子自己成长。

    看,那天底下的众生——老虎、狮子、蚂蚁、蜜蜂,哪一个不是它们自己在成长,上帝可没有操控它们的人生道路哦。

[B]04 要求、期望、负责,并不意味着爱[/B]

    我们衡量自己对一个人是否有爱或爱有多深,往往会看对他有没有要求、期望,或负不负责、那程度有多深。

   当我们对一个人要求越多、期望越高、掌控得越狠——我们越负责时,我们就越爱那个人;反之,我们就不爱他,或爱他不深。这是真的吗?

    这是一个错误。

    要求、期望或所谓的负责,仅仅是恐惧的另一种化身,另一个名字。

    因为我们自己有恐惧,当我们对另一个个体要求、期望或负责时,能使我们感到与对方联结得更深、更紧,使我们自己感到安全。

[B]05 心存恐惧,会让孩子成为“人质”[/B]

    你必须变成优秀和美好的,否则我就不安全;你必须变得有能力,否则我怎么能够安心?

    瞧,家长们在把孩子变成他们内在安全的要挟物。

    当一个小孩是家庭中的“人质”时,你猜,这个小孩能否受到真正的良性教育?小孩变成了家庭内在恐惧之河上的波涛,他当然无法获得那生命中真正需要的。

    当你恐惧,他能感受到恐惧,即使他很小;当你放松或自信,他也能感受到。小孩是一个敏感的接收器,他在反映你的声音和信息。

    一个合格的家长,应把教育的重心由教育孩子放到教育自己上来。

    对于已经觉悟的家长来讲,教育孩子只是个借口,自我教育才是真的。当你把自己教育好了,孩子只是美好的你的反映,他自然会变好。

    来检点一下你自己,盘查你内心的恐惧,是你真正想教育出好小孩的开始。

    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治疗,它治疗的正是人类之心的恐惧和愚痴,从更深的层面来理解教育。

[B]06 所有的关系,都是与自己关系[/B]

    其实,整个生命存在中,根本就不存在一个你与他人的关系。所有关系(包括所谓的亲子关系),本质上都是你与自己关系的投射。

    你与你念头的关系是你与整个世界关系的母体。你所有外在的关系,都是这一关系的投射。

    如果你与你的小孩关系混乱了,如何处理好你与他的关系?处理好你和你信念的关系即可。

    请深入你自己的内部,理解你真正的想法,这才是解决人际关系的根本要点。

[B]07 教育孩子,就是自省[/B]

    我们对人生问题深入探索就会发现:当你没问题了,整个世界的问题就结束了。如果我发现世界是有问题的,那一定是我还有问题。

    当我不能百分之百地接纳这个世界的时候,那说明我的心还没有实现它自己的圆满。看到世界是圆满的,只是见证自己内在圆满的一个结果。

    教育是一种自省,是一种人类的自省,一种你的自省。

    在完成自身生命圆满之途上,孩子及其教育是一座桥。踩着这座桥,你回到了你自己。借着你有一个小孩和教育他,在你自己身上下工夫吧,以此来实现整个存在的圆满。

    教育是一种自省的途径,向外劝导你的孩子,向内劝导你自己![/SIZE][/P]
2楼
[FACE=黑体][SIZE=4][B]【育儿经7】小学里,有这7个特点的孩子,学习后劲十足!请父母细读[/B][/SIZE][/FACE]

[SIZE=3]     教育孩子,是父母这一辈子最值得“投资”的一件事情。一来,祖国的发展,需要优秀的人才;二来,父母老年的喜怒哀乐,都与孩子息息相关。
     很多初中成绩优异的孩子,能一直保持下去,直到考取优秀的大学。所以,初中阶段的成绩,可以说是一个关键点。

     那么,在小学阶段,孩子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和习惯,才更有可能在初中取得一个好成绩呢?一位资深老校长,总结了以下7点,请父母参考:

[B]一、写一手好字[/B]

    小学阶段,是各种能力打基础的最好阶段。写一手好字,益处有三点:

第一点,能提高孩子的自身修养,陶冶心性;

第二点,生活中,一直有“字如其人”的说法,一手好字能给孩子的个人形象加分;

第三点,电脑阅卷越来越普及,工整的字体,能保证在考试中不丢“冤枉分”,这一点尤为重要。

[B]二、精准的运算能力[/B]

    很多人认为,以后考试允许用“计算器”,所以计算能力不再重要。这种说法,其实存在很大误解。精准的计算能力,能培养孩子的“数感”及逻辑思维能力。很多理科公式的推导,都需要较强的计算能力。计算能力弱,只能是工具的使用者;计算能力强,就有可能成为工具的创造者。所以,小学阶段,父母一定要重视孩子计算能力的培养。

[B]三、多听多读学“英、语”[/B]

    语文、英语等文科类科目的学习,离不开大量的阅读、背诵和听力练习。没有一定的时间保证,是学不好这两门学科的。很多孩子学习英语时,过多注重语法结构的练习,认为这是一条“捷径”。其实,这样做反而学了一门“哑巴英语”,口语、听力这些使用能力,一项也不及格。小学阶段的“童子功”,对英语的学习,至关重要。


[B]四、不拖延,日事日毕[/B]

    “学霸”们向来有一个共同的优点:不拖延。有一位老师回忆自己的“清华学生”时说:“这个孩子,有一个特点——每天回到家,不像其他孩子一样先吃东西、看电视,而是进门就写作业,写完作业就去看自己的课外书。”而成绩差的孩子,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拖延症患者。


[B]五、学会高效学习[/B]

    不仅要爱学习,“会学习”也很重要。写作业的时候,专注的程度,也影响知识的吸收程度。班级里,会经常出现一类学生:上课时专注,下课后疯玩,从来不报补习班,成绩依然优秀。这就与课堂上的听课效率有关。反而是一些上课听讲、下课做题的同学,成绩却不好。


[B]六、提高受挫能力[/B]

   学习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不放弃,是学霸的另一优秀品质。现在的孩子,多在表扬与赞美中长大,一旦遇到失败,就容易气馁。较强的受挫能力,能让孩子在失意时不气馁,正确面对挫折,越战越勇,直到攀上学习的顶峰。


[B]七、优化“朋友圈”[/B]

    同学的影响,对孩子来说,比父母的说教更管用。如果孩子身边是天天刷抖音的同学,孩子就很难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如果孩子身边是酷爱知识的小伙伴,孩子想不热爱学习都难。父母应平时多跟孩子聊天,了解一下孩子的“朋友圈”,多引导孩子交一些正能量的好朋友。


    教育孩子,就像栽培一棵小树。越是在幼苗的阶段,越容易扶正。如果在幼苗的阶段,忽视成长的方向,等到长成参天大树时,想要扶正,恐怕很难办到。

    所以,无论对于孩子的习惯还是价值观,父母都是越早培养越好。在小学阶段,一旦养成好习惯,父母孩子都受益![/SIZE]
3楼
[P][FACE=黑体][SIZE=4][B]【育儿经8】心理学研究发现:这4件事由爸爸做,孩子以后更出色[/B][/SIZE][/FACE]

[SIZE=3]    教育好一个孩子,不光要妈妈一个人付出,爸爸更应该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在很多传统观念里,男人的职责是赚钱养家,而女人才是负责教育子女、照顾子女。实际上,这样“丧偶式”的育儿方式,并不利于宝宝成长。
    [/SIZE][/P][P][SIZE=3]    父亲是孩子勇敢的教科书,更是引领孩子走向世界的引路人,这个角色任何一个人都不能代替。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有些事必须由爸爸来做,孩子才会更出色。比如下面几种:

[B]1、爸爸要爱护自己的妻子[/B]

    爸爸对待自己妻子的态度,孩子看在眼里、学在心里。他们将来成家后,跟伴侣之间的关系,跟原生家庭父母之间的关系有很大相关性。如果父亲是一个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的人,那么孩子学到的也是暴力相向,家庭氛围势必会变得“鸡飞狗跳”。

    如果是女孩,看到不合格的父亲,对自己的母亲不尊重或是经常吵架,那么她将来遇到渣男的概率也会更高。因为她不知道怎样辨别渣男,很可能会认为男人都是这样的。

[B]2、带孩子体验户外生活[/B]

   现在很多新手爸妈带孩子的方式,就是给孩子一个平板电脑或手机,让他们自己看动画片,认为这是陪伴孩子最好的方式,互不打扰。

    实际上,孩子需要更多的是父母的有效陪伴,爸爸带孩子多去体验户外生活、多做运动,可以让孩子变得更加勇敢、坚强,在以后生活中,不管遇到多大的挑战和磨难,也不会被轻易打倒。

[B]3、给孩子更多的肯定[/B]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否定式教育,殊不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是肯定和鼓励。有研究发现,孩子心目中最崇拜的人一般都是自己的爸爸,他们更希望得到爸爸的肯定。

    虽然中国的爸爸很少去鼓励自己的孩子,实施更多的都是批评式教育,但是适当地改变自己的做法,多给孩子一些肯定,孩子可能比你想象得更优秀。

[B]4、在孩子面前示弱[/B]
     [/SIZE][/P][P][SIZE=3]    很多父亲认为,自己要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严,所以总是板着一副面孔,对孩子说话更是命令式的口气。其实在每个孩子心中,爸爸都是英雄,你适当地示弱,会让孩子更加有信心,变得自信、勇敢。[/SIZE][/P]
4楼
[P][SIZE=4][FACE=黑体][SIZE=18px][b]【育儿经9】[/b][/FACE][/SIZE][B]谈“自律”
[/B][/SIZE]        [/P][P]     [SIZE=16px]最近和一个宝妈聊起带孩子的话题,她说:“孩子真是越大越难带啊!”然后她举了几个例子:
    她和孩子定好规矩,每天只看半个小时的动画片,但半个小时一到,孩子总是哭着不肯关电视机;
    去逛超市前,和孩子约好一次只买一个玩具,但孩子到了超市,看到玩具就走不动步,既想要这个也想要那个,不满足就不走,最后往往要强制拖走;
    孩子下雨天喜欢出去玩,一开始她是允许的,但出去玩时,孩子偏偏就喜欢往水坑中踩,说了无数次都不管用。后来她就不让孩子下雨天出去了,孩子向她承诺不往水坑踩了,她就带着孩子去了,但一旦出去,孩子就把自己的承诺抛到脑后去了……
    听完这位宝妈的描述,我告诉她,她家的孩子是典型的缺乏自控能力,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 “不够自律”。

    要想指望一个孩子具备很强的自控能力是不现实的,这种能力需要在后天的环境中进行培养。

[b]自律的人成功的概率更大[/b]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做过一个“棉花糖”实验:

    他找来400名儿童,把他们带到一个大房间,每人面前放一颗棉花糖,然后告诉孩子,他要暂时离开一会儿,等他回来的时候,没有吃掉自己的棉花糖的孩子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如果吃掉了就得不到奖励。

    然后,他离开了房间,15分钟后再次回到房间时,他发现有些孩子吃了棉花糖,有些则一直坚持忍着没吃。
     [/SIZE][/P][P][SIZE=16px]    14年后,这位心理学家再次对当年参加实验的孩子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发现,忍不住吃掉棉花糖的孩子,普遍具有行为问题,而能够等待15分钟的孩子,SAT成绩平均要高出210分。

     等孩子30岁之后,心理学家又发现,那些不能够忍耐和等待的孩子,成年后更容易体重超标、沾染毒品,而坚持等待的那些人,则普遍取得了更大的成就。

    很多人认为,智商高、聪明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但通过这个实验,我们显然可以看出,在智力水平没有太大差别的前提下(实际上极聪明和极笨的人很少,80%的人智力均为中等水平),能够自我控制的孩子变得优秀的概率要更大一些。[/SIZE][/P][P][SIZE=16px]
     我认识一位小有名气的作家,她是那种并不太聪明的人,上学的时候成绩也并不突出,高中毕业后只考取了普通的二本大学。但她自从上大学后,就一直坚持一个习惯:每天至少看一个小时书,大学毕业后,她又多了个习惯:每天坚持写2000字。有时候工作忙到很晚,她也坚持熬夜把每天的“任务”完成,有时候生病实在难受,她也挣扎着起来看书、写文章。

    看书的习惯坚持了十多年,写文章的习惯也有十余年了,她现在已经出了好几本书了,还开设了网络写作班,教更多的人如何在工作之余坚持写作。

    如今,她的高中同学、大学同学中,在事业上比她成功的不超过5人,但当年,她的学习成绩不过是班里的中等水平而已,可以说,她的成功离不开她十几年来坚持的那两个习惯。我们很多人,在为前途焦虑,觉得自己该改变现状做点什么的时候,最喜欢做的三件事是:办健身卡、买书和学英语。然而,办了健身卡后,大多去了几次后就再也不去了,买完书后翻了几页就放在一边吃灰了,英语字典翻来翻去,发现最后记住了的,还是那个“abandon(放弃)”。

    这就是普通人和那些取得成就的人的区别,碌碌无为是因为定了目标也坚持不了,而走向优秀的人都能高度自律。

[b]父母信守承诺有助于孩子培养自控能力[/b]

    在棉花糖实验之后,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Celeste Kidd对这个实验进行了改良,她在棉花糖实验之前,加入了另外一个实验。

    她将孩子们分为A、B两组,让她的同事们和孩子一起画画,然后,其中一位同事告诉孩子们,她去拿一些新的蜡笔,让他们需要等待一会儿。几分钟后,A组的成年人拿着新蜡笔回来了,B组的成年人则空手而归,告诉孩子新蜡笔用完了。

    实验接下来,同样的事情又重复了一次,只不过这次许诺的是新的纸,A组的孩子同样得到了新纸,而B组的孩子再一次两手空空。

    在这两次实验之后,Celeste Kidd将棉花糖实验重复了一次,这一次的实验结果让人震惊,他们发现,A组的孩子通过测试的比例要比B组的孩子高出整整4倍!
    这个实验说明,孩子的自控能力并非完全来自于天生,而是后天获得的,它和孩子的父母是否对孩子信守承诺有着很大的关系。

     我们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做某件事,总是喜欢采用“哄骗”的方式:“你把饭吃完我就给你买玩具”,“你把作业写完我们就出去玩”,“这次考试拿100分,爸爸妈妈带你去旅游”,然而,在孩子乖乖完成了这些事之后,父母却要么把自己的承诺忘了,要么找一堆借口来搪塞孩子,时间一久,孩子们明白了父母的承诺不过就是一张“空头支票”,所以,当“棉花糖”摆在面前时,他们就会想着 “先吃了再说”。

    但是,一个人的成就有多大,跟他能在多大程度上推迟现有欲望是成正比的。

    当孩子们眼前的那颗棉花糖变成了看电视、玩、睡觉、享乐,而奖励而来的那颗棉花糖变成了好成绩、好习惯、金钱、事业上的成功,那些缺乏自律的孩子,依然会迫不及待地吃下“第一颗棉花糖,从而失去“奖励而来的棉花糖”。

    而信守承诺的父母,懂得延迟满足孩子,最终会让孩子获得一种克制欲望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让他们将来在简单、享乐、诱惑、欲望面前不为所动,最终获得更大的成就。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孩子将来能够“有出息”,这就必须让孩子学会自律,要树立孩子的自律意识,就必须要让他们对安全感产生信任,要树立孩子的安全感,父母就要信守承诺、以身作则。

    所以,那些还在责怪孩子“怎么就是不听话”的父母,先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把对孩子的每一个承诺都兑现了再去教育孩子吧![/SIZE][/P]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273 seconds wid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