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25
  • 头像
  • 级别
    • 积分399
    • 经验79716
    • 文章421
    • 注册2010-11-18
    [QUOTE][B]下面引用由[U]陋室鸿鹄[/U]发表的内容:[/B]

    郑老师从不轻易亮“剑”,一旦出手就一“剑”封喉,让我们无话可说。[/QUOTE]
    希望陋室鸿鹄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让我这把宝剑更得心应手。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6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355
      • 经验7241
      • 文章323
      • 注册2011-03-28
      对问题的分析与认识到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具有可操作性。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7
      • 头像
      • 级别
        • 积分399
        • 经验79716
        • 文章421
        • 注册2010-11-18
        [QUOTE][B]下面引用由[U]济宁一中田素海[/U]发表的内容:[/B]

        对问题的分析与认识到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具有可操作性。[/QUOTE]
        后继内容还在整理中,望田老师多多指点呀!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8
        • 头像
        • 级别
          • 积分399
          • 经验79716
          • 文章421
          • 注册2010-11-18
          [SIZE=3][FACE=楷体_GB2312][B]    (2)留有空间——让惩戒充满丰盈的弹性
          [/B]    班级中,我与学生几经讨论,最终确定根据错误大小,制定惩罚“自助餐”,选择以下一种或几种方式执行惩罚:(1)为过错行为做好补救工作,并视情节轻重上交300—600字心理感受一篇;(2)搜集相关的哲理故事3篇,课间饭后能流畅地演说给同学听,为班级文雅地助兴;(3)根据事情经过,编写情景剧并进行表演,也可以是创作漫画等才艺形式;(4)做一件有益的事情,或参加一个有益的公益或文体活动,记录过程并写下感触;(5)放学后剥夺自由半小时,利用这时间反省或背诵《论语》等国学经典;(6)为相关方面构思一个可行的金点子或提出合理化建议;(7)制作小礼物向受伤害者表示诚意;(8)讲述一个名人的成长传记及对自己的启示;(9)展示自己的拿手好戏,并教会全班同学。(注:情节恶劣的将附带取消评优资格)
          [/SIZE]    留心观察,发现固定的死板的惩戒方式一旦成为形式,久而久之,势必给学生一种前后因果的必然的思维定势,一旦犯错,早有思想准备,这实际上已经达不到惩戒的效果了,惩戒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一些学生看到一些过于人性化的惩戒措施,甚至会创造条件犯点小错,然后接受惩戒,正好遂了他的心愿,这样的惩戒已走向了反面,成了学生犯错的一个诱因。而案例中,这种“自助餐”式的惩戒方式,其思想内核是竭力维护规则的权威及权威所认定的秩序,既灵活机动,又不损规则的威严。
          [/FAC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9
          • 头像
          • 级别
            • 积分399
            • 经验79716
            • 文章421
            • 注册2010-11-18
            [SIZE=3][FACE=楷体_GB2312]    [B](3)平等遵守——使惩戒具有普遍约束力[/B]
                我们班的惩戒措施均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设定,值得一提的是,还专门为班主任量身定做了惩戒措施。班主任如出现下列行为:无故对学生发火;拖堂两分钟以上;错批评学生一次;用不文明语言辱骂学生;未经同学允许擅自占用自习课或其他课程;上课随意等。将从以上的惩戒“自助餐”中选择一种或几种方式执行惩罚。(注:对教师的惩戒,由班长执行,全班同学监督。)
            [/SIZE]    在这样的集体中,班主任和学生都遵循共同的“规则”,而没有任何凌驾于集体规则之上的特殊成员。只有对所有规则所约束的人执行统一的标准,这个集体中的所有成员才会口服心服,进而愿意遵守这些规则。案例中,教师率先垂范,身教言传,塑造的不再是“铁腕”、“专制”和“强权”的形象,而是以平等的姿态展现在学生面前,于是,规则成了来自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内的集体意愿。无疑,充满了师生之间平等关系的民主意识和法治精神,成了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平等、民主、协商精神的现代公民的重要途径。
            [/FAC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0
            • 头像
            • 级别
              • 积分399
              • 经验79716
              • 文章421
              • 注册2010-11-18
              [SIZE=3][FACE=楷体_GB2312][B]    (4)助力家长——做家长的有力同盟军
              [/B]    我们班的惩戒规则中,还为学生在家庭中所犯的错误(如恶语顶撞父母)提供惩戒参考,家长一旦反馈给班主任,班主任要无条件地扮演“第三人”,积极搭桥牵线,让父母学生彼此握手言欢,有时也可积极支持父母实施一些惩戒措施,诸如:罚减少零花钱、取消带他出游的计划、减少甚至减除看电视或玩电脑的时间等。当然,有时我也会主动联系家长,据实反馈学生所犯错误的经过,提出家庭惩戒的具体方式,让家长成为惩戒的监督者。如此一来,家校一条心,充分赢得家长的力量。
              [/SIZE]    联合家长,不是为了推卸教育责任,而是为家长助力,赢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最终形成合力,使惩戒教育更有成效。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规则意识,让他们明白规则不仅在班级中存在,还在生活中普遍存在,于是家庭惩戒成了使学生走向社会、走向成熟的有效的“实习基地”。同时及时与家长沟通,还可以预防家长片面相信孩子的一面之词;可以了解家长对自己所实施惩戒的具体看法;取得家长的信任,并让家长在惩戒实施中给予积极配合。
              [/FAC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1
              • 头像
              • 级别
                • 积分399
                • 经验79716
                • 文章421
                • 注册2010-11-18
                [SIZE=3][FACE=楷体_GB2312]   [B](5)划定边界——为惩戒划出清晰的界线
                [/B]   我们班的惩戒规则中还特别说明:“此条例只适用于过错行为,不能简单针对糟糕结果(如学习能力弱而导致成绩差等情况就不试用),其最终解释权归班级管理委员会所有。”有了这一条例,惩戒规则就像悬崖峭壁旁的栏杆或者是桥上的护栏,正是因为有它们的存在,学生才有充分的安全感,才得以在它所规定的范围内“自由活动”。
                [/SIZE]    马卡连柯曾说:“只有集体利益真正被破坏,并且破坏者轻视集体的要求,公然而且有意地破坏的时候,才应当使用。”可见,惩戒有它严格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这就是它的慎用性。所以我们在实施惩戒前,一定要帮助学生认真分析其连串行为中,糟糕结果和错误行为之间清晰的因果关系,然后惩戒过错行为。这样,将惩戒明确清晰地指向错误行为,而不是一个笼统的行为结果,更不是这个人本身,这永远是我们实施惩戒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如果经常对非故意过错行为采取惩戒措施,将会使今后的教育行为因信任危机而面临窘境。
                [/FAC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399
                  • 经验79716
                  • 文章421
                  • 注册2010-11-18
                  [SIZE=3][B][FACE=楷体_GB2312]    2.语言责罚——进行有意味的言说
                  [/SIZE][/B]    法国大作家雨果说:“语言就是力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语言——这是能触摸到人性最细微特点的最精致的道具。善于运用语言是一门伟大的艺术。语言可用来塑造心灵的美,也可以使心灵丑陋不堪。让我们掌握好这把刀具吧,使从我们手中出来的只有美。”所以,我们需重视语言责罚的力量,有时轻轻一句点拨可让学生泪流满面,有时重重一声棒喝可惊醒梦中人。如何言说才能打动学生?有效的言说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以下提供几种仅作参考。
                  [FACE=楷体_GB2312]    [B](1)借喻反衬——于无声处听惊雷
                  [/B]    一学生小错不断,并习惯于事后辩解而不是事先预防,在他又一次前来解释时,我告诉他“巧执于后,不若拙守于前”,该生竟发生不小的变化。另有一学生每次犯了错误总是归因于他人,认为自己遭受了不公正待遇,我如此应对:“古人有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意思是:沧浪之水清啊,可以洗我帽子上的红缨,沧浪之水浊啊,可以洗我的脚。)那水用来洗帽缨还是洗脚,全凭它自己是清还是浊。”该生竟幡然。
                  [/FACE]    “言不在多,达意则灵”,借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也可作为重要的语言惩戒手段,它要语不繁,简洁利落,却又意蕴深远,悄无声息中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可谓是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它有时比单刀直入的训诫更为有效,曾见过一学生遭受狂风暴雨的轰炸后,当着教师的面摔门而去的场景;更不是苦口婆心的劝说所能比拟的,曾见过一位教师和蔼耐心地对一名学生作了两个多小时的思想工作,而结果却是学生差点睡着。当然,这一方式对教师的语言功底有着很高的要求,若平时不勤于仰取俯拾,很难发挥其功力。
                  [/FAC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399
                    • 经验79716
                    • 文章421
                    • 注册2010-11-18
                    [SIZE=3][FACE=楷体_GB2312]    [B](2)反唇相讥——点其痛处促警醒
                    [/B]    一学生近期小错不断,忽儿忘带作业、忽儿迟到、忽儿没带红领巾、忽儿试卷找不到、忽而背诵未过关……每件事分开看,不算严重,可如此高密度得发生在同一人身上,是需要高度重视的,少不得批评谈心一番。该生心有不服,刚巧学了《木兰诗》,随即在本子上留言:“批评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摘自《宇珉后悔录》。”明为自嘲,实则暗讽,抱怨我批评他太多。我当下留言反击:“小事不断,错错错。悔而不改,莫莫莫!——《摘自郑英警示录》。”该生果真不再横生枝节。
                    [/SIZE]    恰当的反诘犹如一帖良药,点其痛处,可以使犯了错误的学生觉醒,使他们知耻而后勇,深刻认识到错误并接受惩戒,从而有助于他们了解道德责任并进一步发展道德意识。反之,如果学生不能或不愿正视问题,那么他就难以在正确的道路上大踏步地前行。教育中,不免会遭遇学生推诿、挑衅的情况,对此教师若恼羞成怒,大发雷霆,那就是“螃蟹”了。案例中,想不到打嘴仗这种重口味的菜肴也可以有着文雅的味道,令人回味绵长。这里,教师的语言没有一点个人泄愤的色彩,笼罩着一种诗意的美丽,闪烁着人文主义的光辉色彩。
                    [/FAC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4
                    • 头像
                    • 级别
                      • 积分399
                      • 经验79716
                      • 文章421
                      • 注册2010-11-18
                      [FACE=楷体_GB2312]   [B] (3)相机作料——樯橹尽作灰烟灭
                      [/B]    班里一名叫“吕鸣”的男孩,大大咧咧,没心没肺,酷喜讲小话,批评几句只在一时起作用,转身就重犯。在一次男生节(班级自定义的节日)的庆祝班会上,我根据学生的名字精心设计了几个谜语,诸如:一张老照片——陈影;外星人——宇珉(宇民);进口乐器——杨浩(洋号)等,学生饶有兴趣地猜着。当我出示“一只多嘴鸟”的谜面时,吕鸣同学顿时红了脸,羞羞地不作声。其他学生再三猜测,未中,我也不公布谜底,倒是此后吕鸣同学的小话明显减少。
                      [/FACE]    惩戒不一定非得大要动干戈、风刀剑霜,使用一些充满麻辣味的游戏式的惩戒又有何妨?相信这也无伤大雅,不会减弱惩戒的威力。案例中,变威严的批评为轻松的游戏,把惩戒的严肃性和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二者并重。相信这种调侃式的、作料式的语言责罚更容易获得全体同学的认同和支持,也缩短了施罚方与受罚方的心理距离,从而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当然,这种惩戒方式的最终结果往往是对方的感觉在起作用,所以一定要根据对象判定是否采用,而且采用的前提是已经与对方建立了“自己人”的关系,否则,将会适得其反。
                         [FACE=楷体_GB2312] [B](4)当头棒喝——狂风暴雨猛洗礼
                      [/B]    一绩优生很自以为是,张扬显摆,课堂上频频插嘴,屡屡打断老师的讲解,科任教师自然懊恼不已,而该生非要等到老师厉声制止或同学侧目才罢休。于是我问他:“生活中我们常听到‘臭美’一词,你们可知道何为臭美?”他一时摸不着头脑。我继续:“我们看‘臭’字怎么写,一个‘自’,一个‘大’,再加‘一点’,所以臭美可理解为多了一点自大。”该生终于低头不语,此后也未在课堂随意言语。
                      [/FACE]    教室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但并不是说,学生犯错就可以听之任之,当温和说理不起作用的时候,必需辅之惩戒手段,进行狂风暴雨般地洗礼。类似的著名故事是:宰予上课睡觉,孔夫子当即停止授课拍案怒骂:“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而何诛!” 正是这样的棒喝,使宰予成为七十二贤之一。棒喝还是禅宗开悟的重要手段,比较激烈的有德山的棒和临济的喝,“如雨点,似雷奔”,在出其不意处直劈对方的内心深处,使他们在刹那之间进入禅境。从这个角度看,得当的棒喝确实是一种有效的语言惩戒手段。
                      [FACE=楷体_GB2312]    [B](5)反话正说——言此意彼自意会
                      [/B]    一学生抄袭了他人的试题卷,关键的破绽是连名字都“拷贝”过来。于是,我不动声色地说:“班里有同学的作业真是认真。”我顿了顿,只见学生个个挺了挺身子,期待着有自己的名字。我继续:“能够一字不落,连人家的名字都不轻易放过。”其他同学顿时笑得前合后仰,相顾环视,猜寻着这个主人公到底是谁,而那位学生红着脸低头不语。
                      [/FACE]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语言惩戒方式,目的在敲山震虎,让学生自我意会、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这样既保护其面子又让他认识到错误,可谓“利于病”也“利于行”。案例中,“连人家的名字都不轻易放过”的言说,运用的是逻辑推理中的归谬法,清晰明朗,意蕴深刻。当然,反话正说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取决于班主任说了些什么,而是取决于班主任怎样说和在什么场合说。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立场,认清对象,区别对待,同时注意语言环境,在遣词造句时掌握分寸。
                         [FACE=楷体_GB2312] [B](6)和言悦色——柔声细语润无声
                      [/B]一学生迟到了,拿着早点大步飞奔上楼。我赶紧迎上去,接过他的早点:“睡过头了吧,东西给我,快去上课,下课来吃吧。”该生羞红着脸回教室。下课,他过来,尴尬地接过早点,我说:“早起10分钟不就解决了?”该生更是羞愧地低下头。
                      [/FACE]    当学生不以小错为过时,教师就该狂风暴雨,电闪雷鸣,寒光闪闪;当学生犯错后已对过错有充分的认识,并为此不安和愧疚时,教师用柔和的暖色语言加以抚慰和体谅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惩戒手段。案例中,寥寥数语,没有疾言厉色,却是入情入理,通情达理,极富人情味。这样的惩戒没有冷峻的面孔、激烈的言辞,但它不经意间温暖了学生的心,也撼动着学生的心。它源自对学生真诚的爱,也只有让学生体验到被爱时,他们才会在心里深初接受惩戒,在教师的深切期望和真诚的关爱面前反躬自醒,进而改正不足。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5
                      • 头像
                      • 级别
                        • 积分399
                        • 经验79716
                        • 文章421
                        • 注册2010-11-18
                        [B][FACE=楷体_GB2312]    3.引导担责——将惩戒落实于行动
                        [/FACE][/B]    有这样一个故事被人津津乐道:美国前总统里根年少时,一次由于踢球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一块玻璃,这需赔偿 12.5美元。少年里根只好找到父亲,父亲说是你打碎的你就赔,没有钱,我借给你,一年后还。一年里,里根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终于挣回了12.5美元还给父亲。当他回忆起此事时,说正是通过这件事让他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这个故事为惩戒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注解——那就是为过错行为承担责任。
                           [FACE=楷体_GB2312][B] (1)合理代偿——让学生为错误行为付出代价
                        [/B]    一些学生若是学习态度问题,诸如不完成作业、逃避背诵任务、课堂上频频插嘴接话影响了教师的上课进程等,我除了让他按要求补好任务外,还布置适量的背诵任务,从《论语》、《老子》中指定篇章,当天完成背诵,有时我还与他们一起比赛看谁背得快讲解得好。若有同学值周不认真,除了补救之外,还安排他在校园做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诸如制作环保标语、清扫泔水桶边上的饭菜、拣草坪或操场上的垃圾等,以此作为代偿式任务。
                        [/FACE]    必须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尤其在违背规则后,就要为违规行为付出代价;同时还须让他们明白,人的自由是相对的,当侵害到他人的自由时,自己的自由就要受限制,这些就是惩戒的力量。当然,惩戒一般只能制止或减少不良行为的再次发生,并不能消除这些行为,真正要消除不良行为有待于调动学生的内在力量。案例中这些代偿式的做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惩戒手段,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向上、向善,所以不能轻率地将它们一刀切,将其贬为变相体罚或不当代偿,低估了它们的正面教育意义。
                            [FACE=楷体_GB2312][B](2)扬其所长——让学生发挥长处以求将功补过
                        [/B]    一学生又咬伤了同学,正是因为这一点,班级同学与他格格不入,他也与集体渐行渐远即将看不见。但他有一梦想,长大后当一名出色的木匠,所以在他的抽屉里,小锯子、榔头、钉子、铁丝……一应俱全。面对他那咬人的“顽疾”,单靠语言的惩罚已不大见效,于是为他量身定做了一个惩戒方法:让他为班级做一个黑板擦盒子,以此将功补过。第二天,他就送来了,用木片作框架,中间来回穿插铜丝。有了这个黑板擦盒子,班级的讲台一尘不染,也是因为这个盒子,他找回了在班级中失落的价值感。[/FACE]
                            很多时候,单纯的说服引导往往是轻描淡写的,在惩戒的基础上说服引导,动之以情,才能憾动他的心灵。学生在自己的群体里,谁都想树立起自己的光辉形象,案例中的教师顺着这个规律努力为当事学生树立这种意识,帮他搬掉成长的绊脚石,充分理解他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诉求,让他在群体里找回尊严树立形象,同时处处对这种珍贵尊严和形象予以精心地呵护。这里的将功补过,不是以功抵过,这样的惩戒不但不会留下心灵伤疤,还能从中获得积极体验,形成正确的心理价值趋向,从而为后继的成长跨出关键一步。
                            [FACE=楷体_GB2312][B](3)还治其人——让明知故犯者有苦难言
                        [/B]    头一天课间操,一男生脚伤请假,没想第二天多人集体告假,理由都是身体不适,而且都是感冒了嗓子很痛。联想到他们下课时那般生龙活虎的鲜活样,不难猜想这是怎么一回事。可我苦于没有证据,于是我关照他们要好好休息,然后去医务室拿来开水和板兰根给他们服用,学生面面相觑,只好硬着头皮服下去。此后这类事件再未上演。
                        [/FACE]    如果对这种瞒天过海的做法予以默许或视而不见,让他们伎俩得逞,就会助长其侥幸心理,相信以后定会故伎重演,那么后继的出操率就可想而知了。这里,教师顺水推舟的表示关心反倒让那些请假逃避做操的同学萌生羞愧之心,哑巴吃黄连,只好硬着头皮“享受”教师合乎情理却让他们消受不起的关照。这样的过程,虽未揭穿学生的谎言,却在不动声色中,惩戒了学生的撒谎行为,可以说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当然,如果学生确实身体不适,那自然另当别论,这需要教师一双明察善辨的慧眼。
                           [B] [/B][FACE=楷体_GB2312][B](4)剥夺机会——“暂停”犯错者的某些权利
                        [/B]    一学生周一上学迟到,我平静地看了他一眼,示意他回教室。第二天又迟到,在他不安地看着我时,我看了一眼挂钟后让他回教室。第三天又迟到,我询问原委,说是忘调闹钟,保证本周内不再迟到。结果第四天又迟到了,我脸色严肃地凝视着他,半晌才让他回班级。那天临近放学,恰好学校指定我们班组织同学为报告厅搬桌椅并清理场地,其他学生欣然领命而去,看着名额一一减少,该生急切地看看我,我视而不见。最后,他还是去为擦桌子的同学洗抹布,看他卖力,我也感动。第二天,他在《学习手册》内给了我一份长长的留言,核心内容包括:一是向我道歉,二是回家第一件事是调好闹钟,三是用行动赢回劳动的机会。[/FACE]
                            最深重的惩罚就是剥夺一个人的快乐和自由,所以当学生犯了重大过错损害了集体利益,可采用剥夺其某种权利、限制某种精神上的需求与欲望、不允许做他想做的事、不满足他的正当需求等惩戒方式,使其深刻感受到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恶果,印象至深,不易再犯。苏霍姆林斯基就曾剥夺一位违纪学生外出郊游的机会,让他在家反省,结果该生懊丧不堪、悔不当初。这种“暂停”式的办法好处多多,提供机会让犯错学生冷静下来,检点自己的违规行为,进而悔过,不失为一种平静而有效的“冷处理”方法。
                            [FACE=楷体_GB2312][B](5)自食其果——让学生遭受自然结果的惩罚
                        [/B]    某学生酷爱睡懒觉,每天早上都是由妈妈催促再三才悻悻起床,为此常抱怨妈妈烦人,将矛头指向妈妈而不是自己;真要是迟到了,又责怪妈妈该早点叫醒自己,落得妈妈里外不讨巧,苦恼不堪。我建议她,给孩子买个闹钟,告诉她从今往后,起床上学是她自己的事,妈妈从此不再过问。学生起初还嘴硬“我自己会起来”,可事实却是经常忘了调闹铃,或闹铃一响总是随手按掉再睡个回笼觉,自然又睡过了头,由此挨了我的不少批评。她不得不用心解决这个问题,每晚记得调好闹钟,铃声一响立即起床,久而久之,自成习惯,母女俩不再为此时伤神不和,关系竟日渐融洽。
                        [/FACE]    一个人的成长往往不是源自被告诉,而是源自他的亲身体验和经历。比如我们告诉孩子不要触摸火,可他终究按捺不住好奇之心,将手伸向那团红色的抖动如绸的火焰,自然被灼伤,相信他以后看到火便会避而远之,这便是“自然结果”的惩罚,在痛苦体验中“吃一堑,长一智”。案例中的惩戒结果不再是人为给予的,而是让学生自己承受过失行为带来的后果,由此而产生不愉快甚至痛苦的心理体验,进而悔恨,自觉纠正错误。正如卢梭所说:“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学生而惩罚学生,应该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结果。”
                            [FACE=楷体_GB2312][B](6)引导补过——为破洞绣上美丽的花
                        [/B]    课间,一学生在教室内打嗒嗒球,一不小心,将球拍挥到玻璃上,脆弱的玻璃应声化为碎骨。我得知后赶紧跑进教室,首先急切地问:“伤到人没有?”“肇事”学生嗫嚅道:“没有。”我这才吁了一口气。紧接下来便是如何惩处该学生的问题,因为在教室内打球是班规所不许的,既然违反规则就不可不了了之,但他不是有意打破,所以也不可上纲上线。经过思索,最后的方案是让他自己量好尺寸去购买,同时考虑到玻璃的不安全性,不忘偷偷给他父亲打电话说原委,并建议协助运送。该生说,通过这事让他明白心存侥幸必致不幸。
                        [/FACE]    通过惩戒,让学生从错误中学习并吸取教训,以免日后犯相同的错误,远远胜过空洞的说教,也胜过简单粗暴的训斥。它既不伤人自尊,又能使人辨明是非;既让学生知其然,又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更让学生从中有所收获,进而还有助于更高层次道德认识的形成。正如美国知名教育家简•纳尔逊博士认为:“错误是很棒的学习的机会,当你犯了错误不要苛责自己,而要从中受益。找出原因,诚实地对待自己的感受,看看你能从中学到什么,发现现在你能做什么。做你真心想做的事,成功自然会跟随而来。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6
                        • 头像
                        • 级别
                          • 积分399
                          • 经验79716
                          • 文章421
                          • 注册2010-11-18
                             [B][FACE=楷体_GB2312]4.心灵责罚——通过惩戒震撼心灵
                          [/FACE][/B]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1987年,美国某审讯室,因伪造母亲签名冒领1600美元被判了两年徒刑的19岁青年,啜泣不止地背起诗来:“假如我被悬于高峻悬崖/我知道,谁的爱仍会伴我飞向天涯/啊,妈妈,我的妈妈/假如我被打入地狱,身首异处/我知道谁还会不断祈祷为我祝福/啊,妈妈,我的妈妈。”原来,法官考虑到他的悔改态度良好,决定缓期执行,同时要求他把吉卜林名诗《我的妈妈》当众背诵一遍。正是这温柔的“心罚”让迷途青年幡然知返,这对我们的惩戒教育,无疑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惩戒讲究方法,但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对心灵的震撼。
                             [FACE=楷体_GB2312] [B](1)自我施惩——教师通过惩罚自己震撼学生
                          [/B]   某教师像往常一样巡视,突然发现班级的垃圾桶内有半个用塑料袋包装着的饼,他平静了一下情绪,严厉地问:“这大饼是谁吃的?怎么扔了?多可惜!”全班同学面面相觑,但人站出来承认,局面僵持。老师默默走到垃圾桶跟前,弯下腰伏下身子,拣起那半个大饼,对学生说:“你们没人承认那我就吃了。”当着大家的面,他一下一下地嚼着,然后使劲咽下去。那饼很干,老师清瘦的脖子都冒出青筋来了!全班学生见此情景都惊呆了,那位扔饼的学生猛地站出来,满脸泪水,冲去阻止老师,向老师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老师把饼分一半给他,就这样,师生俩在讲台上一人一半地将饼吃掉,台下的学生泪留满面。
                          [/FACE]   案例中,教师的行为决不是临场表演,而是内心世界那种坦荡、认真、执着品质的真实写照。他用无声的自我惩戒行为为学生上了生动一课,强烈的感召力震撼了在场每个人的灵魂,也震撼了每一个有着同样亲身经历的学生和社会大众,无怪乎学生用“震撼”、“沉重”、“影响一生”来形容自己对这件事的感受。想起《天龙八部》中一情节:聋哑老人奉师之命布下一“玲珑棋局”,天下高手云集,但无人能解,最后虚竹下了一子,竟把自己的棋杀死一大片,却不料,局面顿时开阔。可见,惩戒自己不是一种无能,而是以退求进的迂回前进。
                              [FACE=楷体_GB2312][B](2)间接施惩——通过惩戒同伴让学生遭受内心拷问
                          [/B]   美国人兰妮•麦克穆林写的一篇题为《难忘的体罚》的回忆文章,文中的那位弗洛斯特女士有她的惩戒绝招——让犯错误的“我”和“同伙”都闭上眼睛,然后用“那块著名的松木板子”狠狠地抽打,“我”听着那重重的抽打声和“同伙”的哭声,实在受不了让“同伙”受罚的痛苦,请求老师别打了。板打结束,“我们”惊讶地发现老师是在狠狠地抽打椅子上的坐垫。这便是“我们”所受到的“体罚”,并无肌肤之痛,却记忆至深。
                          [/FACE]   惩戒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为了让学生产生心灵上的痛苦,引起内心震动,在思想意识上留下深刻的记忆。可以说,没有学生心灵上的自我惩戒,针对学生所犯过错的任何教育都很难产生良好效果。因为人的行为是否再次发生与紧跟行为之后的结果密切相关,如果结果是消极的,他们就会自觉避免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案例中,犯错者坦言,经历了这次惩戒,自己反成了老师的崇拜者,可见这种形似“体罚”的惩戒手段,已深深地烙在了当事学生的心中,哪怕时间的推移也是历久弥新。
                              [FACE=楷体_GB2312][B](3)擦拭心灵——让学生保持一颗透亮的心
                          [/B]   一次,我象往常一样提前两分钟进班级,未到门口,只听教室里有一个男生在大声地骂着脏话,我闻声而入,是王某某。我径直朝他走过去,因为他是背对着我,对我的到来浑然不觉,仍投入地骂着,任凭周围同学努嘴、挤眼、咳嗽、打手势。直到我拍了拍他的肩膀,他才惊觉,立刻闭嘴,讪讪地看着我。我先让他一一列举班级获得的所有荣誉,并写下感受,并罚他去擦班级的镜子,并告诉他:“心灵也是这样的一面镜子,需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事后,该学生说,他再也不会让自己的话语污染自己的形象,污染班级的形象。
                          [/FACE]   惩戒的关键是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后果,让他有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所以说,惩戒重在教育。惩戒结束,而教育并没有结束,所以教师尤其要做好惩戒之后的跟踪观察和帮扶转化,让他们明是非、辨善恶,使之觉醒、反思、认识、悔恨,还可促使其学会用意志去战胜“心魔”。案例中,教师给学生一个台阶,让他站稳脚跟,把自己看得清楚一些,并用自己的行动擦亮心灵的明镜。这无疑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触动学生的心灵,其产生的精神力量不得不让人叹服。
                              [FACE=楷体_GB2312][B](4)引导反省——引导学生进行内心自我对话
                          [/B]   一学生喜欢上课插嘴,而且基本都是跑题,打断教师的讲课思路或是将思路引向别处,部分同学开始还跟着瞎附和,经引导渐渐对这种行为心生反感,有时会提醒该生,但他依然我行我素。于是为他量身定做惩罚措施:一节课上无聊插话一次,让他描述事情的经过,这是记叙文;第二次无聊插话,请他论述当时引发他做该行为的原因及其危害,这是议论文,这就是别开生面的自我反省方式。该生果真大有长进,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要求,时间限度由一节课改为一天,再后来是一个星期,最后是一个月。经过这样登门槛式的惩戒,那位学生已基本改变过去的“顽疾”。
                          [/FACE]   心理学的研究早就证明了,来自个体内部动机的惩戒是最有效和最持久的,所以惩戒的重心目的应该是唤起学生的内心自省,惟有如此才能促使其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并重建自己的道德判断。案例中,教师匠心独具地以写作来反省自己,通并过反思来矫正自己的错误,从而自觉地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当然,在学生反省的同时,教师也切莫忘了反思自己,因为学生的过错有时与自己有一定的关系,可能是自己之前的教育无效,可能是自己未及时关注,没有把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中等。师生共同反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惩戒教育。
                             [FACE=楷体_GB2312] [B](5)察而不扬——巧妙点出破绽而不揭穿
                          [/B]   回想自己的学生时代,那是小学三年级,我的数学成绩总是独占熬头。可有一次“阴沟里翻船”,只考了第5名,看着老师把那个刺眼的“5”字写在试卷的页首,心中很不是滋味。想到外公也是我的语文老师一定会过问名次,于是我先下手为强,把前两次的试卷拿来,用糨糊糊上页首的位置,以此盖住那个“5”字。果真,外公过问,我故做挠头状,说忘了名次。外公笑而不语,径直走到太阳底下,对着阳光一照,那个“5”字赫然在目,我顿时羞愧得无地自容。多少年过去,我一直清晰地记得那一幕,从此,再不敢有谎言。
                          [/FACE]   案例中,外公入微观察,分明察觉出我在撒谎,但他只是巧妙地点出我的破绽而不揭穿,让我由原先的忐忑瞬间转为羞愧,以此为自己刷洗心灵的污垢,个中道理,让我一生受益。这样的心灵惩戒与于漪老师的一个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效:发现一学生偷了钢笔,很是痛心,但还是不动声色地把他叫到办公室,将自己心爱的钢笔赠给他,说我知道你很需要一支钢笔,留着它,用它写好人生的每一步。许多年后,已做了某部门经理的学生回头看望恩师,竟感动地长跪不起。此二者都在以高尚的人格和超凡的智慧在心灵惩戒中感化了对方。
                              [FACE=楷体_GB2312][B](6)计算成本——通过计算犯错成本让学生心疼
                          [/B]   班级规定不得带手机,但一男生还是带了。于是我让他们“预算”一下该行为将要花费的成本:手机可能被收缴;一旦被收缴损失的不是钱,更是面子;若没被收缴,其他同学见可以全身而退,将会彼此竞相带来,由此可能引发攀比之风;用途可能会发生变化,说不定有人会用于作业抄袭;用途多,费用也高起来,零花钱告急……学生越算越心虚,越算越心疼,表示自己太得不偿失了。
                          [/FACE]   惩戒要起到良好作用,前提是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在此基础上才能在认识、行为与情感上都不再重复类似的错误。同时惩戒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的自我惩戒上,这种自我惩戒即是心灵的惩戒,是集结惭愧、负疚、自责、后悔等消极体验所带来的心理上的折磨、痛苦和自省,这样,犯错学生获得的就不是教训,而是成长了。案例中,教师这样的责罚,强调的是自悟,既是出于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尽可能多的对学生做要求,于是教师与学生保持“同体观”的关系,在学生看来教师的责罚这是为他好,自然欣而受罚。
                              综上,过于倚重惩戒的教育是“粗暴”的教育,完全摈弃惩戒的教育是“缺钙”的教育。当然,各惩戒方式需要充分考虑其适用条件,因为“某一教育真理,用在这种情况下是正确的,而用在另一种情况下就可能不起作用,用在第三种情况下甚至会是荒谬的。——苏霍姆林斯基。”同时它不能孤立地使用,必须与整个教育方法体系诸如说理、沟通、感化、激励等结合起来使用,既严厉又包容,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但愿在教育这片沃土上,赏识教育的大旗高高飘扬,而惩戒教育的威力丝毫不减。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