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1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33
    • 经验84866
    • 文章613
    • 注册2010-10-18
    [P][QUOTE][B]下面引用由[@逆风轻飏]发表的内容:[/B]

    我们需要静待花开   应该说文中的孩子是幸运的,她不仅得到了老师的帮助,也找到了自己前行的方向。但现实中,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这么幸运,也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懂得教师的苦心与善意。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需要静...[/QUOTE]
    [/P][P]真好。这个角度除了写评析,也是可以写成论文的。[/P]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z8829080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33
      • 经验84866
      • 文章613
      • 注册2010-10-18
      [P][ALIGN=center][FACE=宋体][SIZE=3]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什么?[/FACE][/SIZE][/ALIGN][/P][P][FACE=宋体][SIZE=3]读孙老师的这个文,很是为孙老师能注意呵护孩子的心灵而感动。面对孙老师在内心认定的孩子出现了问题的现象,她没有急着批评孩子,或是直接找孩子来谈话,而采用了相对较为复杂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我想,这是孙老师知道,有时简单直接的方式代表的是强势粗暴的方式,可能会伤害到孩子。因而,在文中我们能看到一个为解决问题而想了很多办法,做了很多工作的老师。[/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为了这件事,孙老师找来所涉及的孩子,侧面调查情况,并积极进行反思;为了帮孩子认识到问题,策划了让提意见的孩子当小老师的活动。而在水到渠成之后,孙老师才开始了自己一开始的工作,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过程的细致,考虑的周全,让人很是敬佩。也只有将教育真正放在心上,将孩子放在心头的教师,才能做到这样的。[/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但并不是说孙老师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绝对正确的。甚至,个人认为孙老师对于这个案例的处理是有着很大的失误的。失误之处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也不在解决问题所用的策略,而是最根源的——对所出现问题的认识。[/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当孙老师接到孩子的信后,第一反应是孩子不理解自己,给自己的工作挑刺来了,所以才会“五味杂陈”“一股无名火”蔓延全身。当然,这并不是孙老师才会出现的问题,是我们很多教师面对这样的现象都会出现的近乎于“本能”的反应。在这样的情绪支配下,孙老师的思维便呈现出直线型的趋势——孩子提意见,便是孩子挑刺,孩子挑刺,我便需要找到相应的反制措施,我找到了反制措施,就证明了我的一贯正确……其实,在孙老师的潜意识里,这时已经不在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而演变成了师生之间的较量了。[/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这样,才会出现后面的这些让人感到叹息的处理过程。当找来郑XX[/FACE]、王XX来了解情况时,郑XX叙述了一个细节:“老师,你昨天好像在上课时说了一句再也不管我的话。”对于这个细节,孙老师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或者说即便认识到问题所在,也并不愿意承认这是自己的失误,所以,她以问孩子“那你现在还难过吗?”而当孩子回答“不难过”时,孙老师便按照自己的直线思维来为自己打掩护,认为自己并没有对孩子造成伤害,那么旁观孩子提意见便是挑刺。其实,在一贯“绝对正确”的老师面前,作为四年级的孩子,有了一定察颜观色能力的孩子,又有几个孩子敢于当面说自己“很受伤”。[/SIZE][/P][P][FACE=宋体][SIZE=3]为了进一步证明自己的“正确”,孙老师想到了让提意见的孩子“岗位体验”一下,让她尝尝当老师的滋味。而在孩子按自己的要求执行不下去时,孙老师这时开始了自己的教育——“那你想想,一个他已经让你受不了了,44[/FACE]个他会让你怎么样?”孙老师这儿的教育,与孩子所提的意见一致吗?粗看区别不大,但细细分析便知其中有着很大的区别。孙老师所要孩子做的,是按自己的工作方式下工作的压力之大,而孩子所希望的,并不是加大教师的工作压力,而是改进教育方式——孩子所希望的,是老师能够以“更合适、独特”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老师所回答的,是类似于“我的压力很大,所以别再挑刺”。这样的回答,与孩子的期望一致吗?而这样让孩子“换位思考”,也可以表露出孙老师这时的心态是在与孩子较量,所以采用让孩子做超出他们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来证明自己的正确而已。[/SIZE][/P][P][FACE=宋体][SIZE=3]因而,个人认为,虽然孙老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着种种的考虑,也确确实实在尽自己最大努力来保护着孩子的心理健康。但基于所采用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都建立在一个并不正确的认识之上,这个案例中的教育也还只能算是失败的。[/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这,其实也在警醒着我们,面对孩子表露出自己的意见时,作为教师该怎么办。我想,作为教师,面对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我们所需要的第一反应不是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的面子,保护自己的尊严,保护自己的利益。而是先得去想想,孩子为什么会提这样的意见状况,在孩子所提意见中有没有合理之处,作为教师的我又有什么应该反躬自省的。想好了这些,再去想自己该怎么处理,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处理更为适当,也更有真实的教育意义。[/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我一直在想,如果一开始时,孙老师在从自己老师角度看过问题之后,再让自己换到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一下,会不会对事情有着更全面的认识呢?会不会有着“我的教学过程中还有不足,我眼中所看到的只是孩子的‘分数’,我还可以有什么样的方式来激励孩子,让他有更好的表现”等思考呢?如果思考到这些,孙老师后面的处理会有所变化的。比如,写封信给提醒自己的孩子,向孩子表达谢意,感谢她提醒自己,并顺便解释一下自己的这样做的原因,也不妨邀请孩子当一下自己的小助手,在帮助自己多关照一下那两个学生的同时,体验一下自己的处境。而写完这封信后,再去思考自己还可以有着什么样的改变,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更加适合眼前的孩子们……[/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也只有这样的思考,并将思考积极践行于实践,孙老师才会在不知不觉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便自己真正获得长足的进步。要知道,这样的改变虽然是艰难的,但也只有这样的改变,才能让自己跳出以往的局限,找到最为适合自己、适合孩子的教育教学方式。而这样的教育教学方式,才是真正鲜活的,有着自己鲜明个性,可以为自己带来质的飞跃的方式![/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因而,看到文章结尾孙老师所写的,“我的教育目的也就达到了”时,内心也就多了一份感慨——作为老师,我们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一贯正确,也不是顺着自己的思维采用各种方式诱导、逼迫孩子认同自己的观点,而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引导孩子,在保护他们身心健康的同时,让他们得到应有的发展。而在这个的过程中,教师自身也会得到应有的成长,以更好地担负起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FACE][/SIZE][/P]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z8829080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17 seconds with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