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37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27
    • 经验3596
    • 文章111
    • 注册2012-08-02
    [P]很好,收益很多[/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8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积分1859
      • 经验63897
      • 文章1829
      • 注册2011-06-11
      [P][B][COLOR=#3b1772][SIZE=5]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说做学问的人,乃至一辈子没有人了解,也“不愠。”[/SIZE][/COLOR][/B][/P][P][B][COLOR=#3b1772][SIZE=5]    人能够真正做到了为学问而学问,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问自己,为什么我站不起来?为什么我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是自己的学问、修养、做法种种的问题。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内心里并不蕴藏怨天尤人的念头。[/SIZE][/COLOR][/B][/P][P][COLOR=#3b1772][SIZE=5]    感悟:南先生这样一解释,让我们感到君子的心态和行为并不难达到,遇到困难和挫折,不怨天、不尤人,反问自己,从学问、修养、做法上找原因,心境拓宽了,一切都变得朗润起来了,什么误会呀,压抑呀,挫折呀,困难呀,甚至别人的使绊子也都变成考量自己心量的机会,然后通过调整和努力让自己进步。这样才算得上是真正做学问,为学问而学问,这不是精神胜利,而是打扫自己的灵魂,开始讲究一点人生哲学了。[/SIZE][/COLOR][/P][P][COLOR=#3b1772][SIZE=5]    [COLOR=#ff0000]非常受用,谢谢!我还应该读给我的学生听。[/SIZE][/COLOR][/COLOR][/P]
      不断学习,充实自我,才能获得幸福。
      在线情况
      39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积分1859
        • 经验63897
        • 文章1829
        • 注册2011-06-11
        [P][COLOR=#3519a2][FACE=宋体][SIZE=14pt]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COLOR][/FACE][/SIZE][/P][P][COLOR=#3519a2]       [SIZE=5]南先生说:[/COLOR][B][FACE=华文新魏][SIZE=14pt]连贯这三句话的意义来说明读书作学问的修养,自始至终,无非要先能自得其乐,然后才能“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以这三句话的重点,在于中间一句的“不亦乐乎”。我们现在不妨引用明代陈眉公的话,作为参考:“如何是独乐乐?曰: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如何是与人乐乐?曰: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如何是众乐乐?曰: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有此胸襟,有此气度,也自然可以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了。不然,知识愈多,地位愈高,既不能忘形得意,也不能忘形失意,那便成为“直到天门最高处,不能容物只容身”了。[/FACE][/SIZE][/B][/SIZE][/P][P][COLOR=#3519a2][SIZE=5]    [/SIZE][/COLOR][COLOR=#3519a2][SIZE=5]感悟:首先要修持自己,自得其乐。一个不达观的人,没有修养的人,即使拥有很多知识,也不能拥有快乐,所以要读好书,与高人进行精神交流,做到精神豁达;其次,格局要大,人如果只是考虑自己,无非一个独乐乐,而当我们愿意与别人分享的时候,进一步让自己的心里装着更多的人,想影响别人的时候,心中涌动的就是强大的力量。[/SIZE][/COLOR][/P][P][COLOR=#3519a2][SIZE=5]    [COLOR=#f70909]做学问先要修持自己,自得其乐,其次格局要大,与人分享。佩服![/SIZE][/COLOR][/COLOR][/P][P][COLOR=#3519a2][B][FACE=华文新魏][SIZE=14pt][/COLOR][/FACE][/B][FACE=宋体][SIZE=14pt][/FACE][/SIZE][/SIZE] [/P]
        不断学习,充实自我,才能获得幸福。
        在线情况
        40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财富4
          • 积分2856
          • 经验98578
          • 文章2804
          • 注册2008-05-22
          感谢止于至善老师的光临,我们共同学习!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1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财富4
            • 积分2856
            • 经验98578
            • 文章2804
            • 注册2008-05-22
            [B][SIZE=5]教育是没有用的》读书笔记和感思2

            [/SIZE][FACE=宋体 ][SIZE=2][SIZE=4]第一章[/FACE][/SIZE][SIZE=2] [/SIZE][SIZE=2][FACE=宋体 ]教育之困[/SIZE][/FACE][SIZE=2][/SIZE][/SIZE][/B]
            [SIZE=4][B][SIZE=2][FACE=宋体 ]每个孩子都具有主动性,协助拓展孩子的主动发展可能,应当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呈现为这样的教育过程:当孩子隐约感觉到了发展可能,还没有来得及产生具体动机时,会产生一种独特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叫美感。一位教育者,就是能不断提供给孩子这些美感,也就是不断展示给孩子发展的各种可能性,这时候,孩子的内心就会油然生发出实现那些可能性的冲动与激情,就开始了自主学习的旅程,教育因此实现。相反,如果只强调[/SIZE][/SIZE][SIZE=2]"[/SIZE][SIZE=2][FACE=宋体 ]灌输[/SIZE][/FACE][SIZE=2]"[/SIZE]的作用,实际上就是对孩子的这种高级本能的蔑视和控制,他们被动地学,被动地接受你的影响,就会逐渐失去对学习的热情。([COLOR=#c00000][FACE=楷体_GB2312 ]一届届带下来,我也有明显的感觉,孩子们厌学的人数越来越多,很多刚来到初中就不愿意学习了。用林格的这种说法就是这些孩子没有了内心的美感的心理体验。而毕业回来的学生和我谈起最多的也不是我吗老师教给他们哪些知识,引起他们感兴趣的往往就是一些活动,那些在活动中展示出来的语言和能力留给他们印象更深刻。这真是值得我们反思。)[/FACE][/COLOR][/B][/FACE]
            [SIZE=4][B][SIZE=2]     [/SIZE][SIZE=2][FACE=宋体 ] 厌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的[/SIZE][/SIZE][SIZE=2]"[/SIZE][SIZE=2][FACE=宋体 ]癌症[/SIZE][/FACE][SIZE=2]"[/SIZE][/B][/FACE]
            [SIZE=4][B][SIZE=2][FACE=宋体 ]  教育者过度强调控制,[/SIZE][/SIZE][SIZE=2]"[/SIZE][SIZE=2][FACE=宋体 ]摁着牛头吃草[/SIZE][/FACE][SIZE=2]"[/SIZE][SIZE=2][FACE=宋体 ],其结果就是大量孩子不爱学,然后不会学,然后更加不爱学,如此恶性循环,使得教育的生产力极为低下。[/SIZE][/FACE][SIZE=2][/SIZE][/B][/FACE]
            [SIZE=4][B][SIZE=2][FACE=宋体 ]  据全国养成教育总课题专家在北京市[/SIZE][/SIZE][SIZE=2]20[/SIZE][SIZE=2][FACE=宋体 ]多所学校的调查,由于不爱学、不会学而烦恼的孩子,初中达到了[/SIZE][/FACE][SIZE=2]58.6%[/SIZE][SIZE=2][FACE=宋体 ],高中达到了[/SIZE][/FACE][SIZE=2]72.4%[/SIZE][SIZE=2][FACE=宋体 ],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这些孩子又不得不学,长期压抑,痛苦不堪。[/SIZE][/FACE][SIZE=2][/SIZE][/B][/FACE]
            [SIZE=4][B][SIZE=2][FACE=宋体 ]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家长着急,老师也着急,可是我们也许忽略了,最痛苦的是孩子本人。他能体会到周围所有人对他的不满,能感知到周围所有人对他的失望,这种痛苦即使是成年人也很难承担。[/SIZE][/SIZE][SIZE=2][/SIZE][/B][/FACE]
            [SIZE=2][COLOR=#993366][FACE=华文新魏 ][SIZE=4][B](这么高的厌学率,这么多人的痛苦,真应该引起相关的人士的重视。)[/B][/SIZE][/FACE][/COLOR][/SIZE]
            [SIZE=4][B][SIZE=2][FACE=宋体 ]厌学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SIZE][/SIZE][SIZE=2]"[/SIZE][SIZE=2][FACE=宋体 ]癌症[/SIZE][/FACE][SIZE=2]"[/SIZE][SIZE=2][FACE=宋体 ]。我们通过大量研究得出,导致当前中国学生厌学有三个非体制原因:[/SIZE][/FACE][SIZE=2][/SIZE][/B][/FACE]
            [SIZE=4][B][SIZE=2][FACE=宋体 ]  一是教育者按照自己一厢情愿的教育设计,迫使孩子们[/SIZE][/SIZE][SIZE=2]"[/SIZE][SIZE=2][FACE=宋体 ]就范[/SIZE][/FACE][SIZE=2]"[/SIZE][SIZE=2][FACE=宋体 ],忽视甚至控制了人的主动性,而进行被动教育,造成孩子对学习产生消极抵抗的心理。[/SIZE][/FACE][SIZE=2][/SIZE][/B][/FACE]
            [SIZE=4][B][SIZE=2][FACE=宋体 ]  二是教育者过于执著用大脑教育孩子,而忽略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应另外一颗心灵,这就导致很多老师和父母,说的话都是好话,但就是说不到孩子心里去。[/SIZE][/SIZE][SIZE=2][/SIZE][/B][/FACE]
            [SIZE=4][B]  三是教育者过于迷信教育模式与技术,或者盲目地把舶来的心理教育方法奉为圭臬,而不是从生命发展规律出发,顺其自然地激发生命本来的潜能。([COLOR=#c00000][FACE=楷体_GB2312 ]对照导致孩子厌学的三个原因,我们教小学科的老师总是有更明显的感觉:同样的一节课,在这个班用这种模式,同学们很受用,而到了另一个班就很别扭,甚至是效果很不理想,所谓的因材施教,就是要我们老师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即使是同一节课,也要根据班级的不同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和模式。表面上看起来是有点麻烦,会增加工作量,但是仔细想想,我们老师在这样做的时候一来可以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心灵的互动,把话说到学生的心里,二来可以创造性的完成千篇一律的工作,再者,学生没有抵触,能开心地“配合”老师,实际上我们得到的就是愉悦和轻松了。看来转变观念的确很重要!)[/SIZE][/COLOR][SIZE=2][/SIZE][/B][/FACE]
            [SIZE=4][B][SIZE=2][FACE=宋体 ]如果说教育是[/SIZE][/SIZE][SIZE=2]"[/SIZE][SIZE=2][FACE=宋体 ]生产人才[/SIZE][/FACE][SIZE=2]"[/SIZE][SIZE=2][FACE=宋体 ]的事业,那么类似以上三种产能低下的[/SIZE][/FACE][SIZE=2]"[/SIZE][SIZE=2][FACE=宋体 ]生产方式[/SIZE][/FACE][SIZE=2]"[/SIZE][SIZE=2][FACE=宋体 ]确实到了该彻底颠覆的时候了。或者说,我们的教育到了换[/SIZE][/FACE][SIZE=2]"[/SIZE][SIZE=2][FACE=宋体 ]发动机[/SIZE][/FACE][SIZE=2]"[/SIZE][SIZE=2][FACE=宋体 ]的时候了。这个[/SIZE][/FACE][SIZE=2]"[/SIZE][SIZE=2][FACE=宋体 ]发动机[/SIZE][/FACE][SIZE=2]"[/SIZE][SIZE=2][FACE=宋体 ]就是[/SIZE][/FACE][SIZE=2]--[/SIZE][SIZE=2][FACE=宋体 ]回归心灵深处,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建立[/SIZE][/FACE][SIZE=2]"[/SIZE][SIZE=2][FACE=宋体 ]健康、自然、无污染[/SIZE][/FACE][SIZE=2]"[/SIZE][SIZE=2][FACE=宋体 ]的教育价值观。[/SIZE][/FACE][SIZE=2][/SIZE][/B][/FACE]
            [SIZE=4][B][SIZE=2][FACE=宋体 ]怎样把学习变成孩子内心真正的渴望,是所有教育者最为困惑的问题。为孩子购置一些具有娱乐功能的学习机,解决的仍然是表面问题。要真正地改变人,必须从人的内心深处下工夫,那就是[/SIZE][/SIZE][SIZE=2]--[/SIZE][SIZE=2][FACE=宋体 ]利用人的生命发展中的主动性规律。[/SIZE][/FACE][SIZE=2][/SIZE][/B][/FACE]
            [SIZE=2][COLOR=#993366][FACE=华文新魏 ][SIZE=4][B](“江山易改禀性难移”,我越来越感到改变一个人非常困难,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跟随我们初中的老师最多也不过三年而已,想依靠一己之力去改变某个孩子可以说是难上加难。仔细回顾和自已一起行走的那些孩子,他们之所以转变可以说多数不是我们老师的功劳,究其原因,的确是因为某些事情和言语触发了他们内心的那个想改变的神经,他们才慢慢改变的。可见,人的生命发展中的主动性规律大有用处。)[/B][/SIZE][/FACE][/COLOR][/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th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