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49
  • 头像
  • 级别
    • 声望+200
    • 积分12242
    • 经验147698
    • 文章7989
    • 注册2005-08-13
    [QUOTE][B]下面引用由[U]乐山[/U]发表的内容:[/B]

    三更有梦书做枕  名字起得太好了,学习学习。[/QUOTE]
    谢谢您!天晚了,现在我要做梦去了,用书做枕头呢。

    《李迪文集》包含《我班有女初长成》(上、下)《涉江采芙蓉——李迪教育随笔》、《她不仅仅只叫“刺麻苔”》
    邮购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海淀西大街31号籍海楼210  邮编:100083  单位名称:北京悠缘华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电话:01062532932
      13911210281
    在线情况
    50
    • 头像
    • 级别
      • 声望+200
      • 积分12242
      • 经验147698
      • 文章7989
      • 注册2005-08-13
      [QUOTE][B]下面引用由[U]人生是有色彩的[/U]发表的内容:[/B]

      这么高品位的书我肯定是读不下去的,佩服师姐,要向师姐学习呀![/QUOTE]
      只要你静心,一定能读下去的!相信自己啊!

      《李迪文集》包含《我班有女初长成》(上、下)《涉江采芙蓉——李迪教育随笔》、《她不仅仅只叫“刺麻苔”》
      邮购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海淀西大街31号籍海楼210  邮编:100083  单位名称:北京悠缘华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电话:01062532932
        13911210281
      在线情况
      51
      • 头像
      • 级别
        • 声望+200
        • 积分12242
        • 经验147698
        • 文章7989
        • 注册2005-08-13
        七、盛唐之音
        (一)青春、李白
        “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从高门到寒士,从上层到市井,在初唐东征西讨、大破突厥、战败吐蕃的太宗年代里,一种为国立*****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弥漫在社会氛围中。文人也出入边塞,习武知兵。初、盛唐的著名诗人们很少没有亲历过大漠苦寒、兵刀弓马的生涯。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文武全才、生活浪漫的巨人们相似,直到玄宗时的李白,依然是“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一副强横乱闯甚至带点无赖气的豪迈风度,仍跃然纸上,这决不是宋代以后那种文弱书生或谦谦君子。
        ……如果说,西汉是宫廷皇室的艺术,以铺张陈述人的外在活动和对环境的征服为特征;魏晋六朝是门阀贵族的艺术,以转向人的内心、性格和四边为特征;那么盛唐也许恰似这两者统一的向上一环:既不纯是外在事物、人物活动的夸张描绘,也不只是内在心灵、思辨、哲理的追求,而是对有血有肉的人间现实的肯定和感受,憧憬和执著。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想像,渗透在盛唐文艺之中,即使是享乐、颓丧、忧郁、悲伤,也仍然闪烁着青春、自由和欢乐,这就是盛唐艺术,他的典型代表,就是唐诗。
        ……其实,初唐的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一种“独上高楼,望短天涯路”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它上与魏晋时代人命如草的沉重哀歌,下与杜甫式的饱经苦难的现实悲痛,都决然不同。
        如果拿晚唐杜牧的名句来比,例如:“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也极其空灵美丽,非常接近盛唐,然而毕竟更柔婉清秀,没有那种阔大气质了。
        (二)、音乐性的美
        (三)杜诗颜字韩文
        如果说,以李白、张旭等人为代表的“盛唐”,是对旧的社会规范和美学标准的冲决和突破,其艺术特征是内容溢出形式,不受形式的任何束缚局限,是一种还没有确定形式、无可仿效的天才抒发;那么,以杜甫、颜真卿等人为代表的“盛唐”,则恰恰是对新的艺术规范、美学标准的确定和建立,其特征是讲求形式,要求形式与内容的严格结合和统一,以树立可供学习和仿效的格式和范本。如果说,前者更突出反映新兴世俗地主知识分子的“破旧”、“冲决形式”;那么,后者突出的则是他们的“立新”、“建立形式”。
        “少陵诗法如孙吴,李白诗法如李广”。李广用兵如神,却无兵法;孙、吴是有兵法和遵循的。李白、张旭等人属于无法可循的一类,杜诗、韩文、颜字属于有法可依的一类。后者提供了后世人们长久学习、遵循、模拟、仿效的美的范本。
         
        感悟:
        这是否和教育学一样?许多老师成*****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班级问题,但他们的教法是没有法规可遵循的,只是随意而做,潇潇洒洒。

        《李迪文集》包含《我班有女初长成》(上、下)《涉江采芙蓉——李迪教育随笔》、《她不仅仅只叫“刺麻苔”》
        邮购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海淀西大街31号籍海楼210  邮编:100083  单位名称:北京悠缘华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电话:01062532932
          13911210281
        在线情况
        52
        • 头像
        • 级别
          • 声望+200
          • 积分12242
          • 经验147698
          • 文章7989
          • 注册2005-08-13
          八、韵外之致

          (一)、中唐文艺

          真正展开文艺的灿烂图景,普遍达到诗、书、画各艺术部门高度成就的,并不是盛唐,而毋宁是中晚唐。……百花齐放,名家辈出;诗坛之盛,确乎空前。散文也是如此。韩愈、柳宗元固然是后代景仰不已的“宗师”,然而当时更为知名和流行的,却是元、白。与他们的通俗诗歌一样,白居易、元慎的散文也曾万口传诵。但更有意思的是,与古文运动并行不悖,传统的 体四六这时大放异彩,更为美丽。足见当时文坛也是百花齐放,各有风度的。

          书法也是如此。这里既是颜真卿的成熟期,又有柳公权的楷体、李阳冰的篆书……各有特征,影响久远。

          画依然。

          ……韦应物:“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虽不乏潇洒风流,却总开始染上了一曾薄薄的孤冷、伤感和忧郁,这是初唐所没有的。

          感悟:

          幼稚、热情的,颇俱生命力;而完美、纤细、精致的,却更俱美学价值。

          (二)、内在矛盾

          原文:

          就在这批“文以载道”、“诗以采风”的倡导者们自己身上,便已经潜藏和酝酿着一种深刻的矛盾。作为食宿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这些卫道者们提倡儒学,企望“天王圣明”,皇权巩固,同时,自己也做官得志,“兼济天下”。但是事实上,现实总是不那么理想,生活经常是事与愿违。皇帝并不那么英明,仕途也并不那么顺利,天下也并不那么太平。他们所热心追求的理想和信念,他们所生活的奔走的前途,不过是官场、利禄、宦海沉浮、上下倾轧。所以,就在他们强调“文以载道”的同时,便不自觉得形成和走向与此恰好相反的另一种倾向,即所谓“独善其身”,退出或躲避这种种争夺倾轧,结果就成了既关心政治、热衷仕途而又不感兴趣或不得不退出和躲避这样一种矛盾双重性。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些千古传送的新词丽句,这里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主体已完全不同于盛唐,而是沿着中唐这一条线,走进更为细腻和艺术主题和吟咏描绘的体裁。……与盛唐的边塞诗比,这一点便十分清楚:时代精神已经不在马上,而在闺房;不在世间,而在心境。所以,这一时期最为成*****的艺术部门和艺术品是山水画、爱情诗、宋词和宋瓷。……不是对人世的征服进取,而是从人世的逃遁退避;不是人物或人格,更不是人的活动、事业,而是人的心情意绪成了艺术和美学的主题。……胡应麟说:“盛唐句如海日升残夜,江春入旧年;中唐句如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晚唐句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皆形容景物,绝妙千古,而盛、中、晚界限斩然。故知文章关气运,非人力。”

          ……那么词的时代内容的特征又是什么呢?李商隐诗曰:“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日落黄昏、云霞灿烂、五彩缤纷、眩人心目,但已无旭日东升时的蓬勃朝气,也不是日中天时的耀眼光芒了,它正好和“向晚意不适”的心情相适应。

          (三)、苏轼的意义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像的正统迂腐气。但他留给后人的却是另一面。苏一生并未隐退,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隐退”、归田,遁世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表达出来的隐退情绪,已经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在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只有陶潜,才是苏轼愿意顶礼膜拜的对象。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

          ……这也许就是苏轼的理想化了的人格标本吧!总之,不要富贵,不合流俗,在当时“太平盛世”,苏轼却憧憬着这种任侠居山、弃官服仕进的“异人”,不也同他的诗一样,表达着一种独特的人生态度吗?

          《李迪文集》包含《我班有女初长成》(上、下)《涉江采芙蓉——李迪教育随笔》、《她不仅仅只叫“刺麻苔”》
          邮购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海淀西大街31号籍海楼210  邮编:100083  单位名称:北京悠缘华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电话:01062532932
            13911210281
          在线情况
          53
          • 头像
          • 级别
            • 声望+200
            • 积分12242
            • 经验147698
            • 文章7989
            • 注册2005-08-13
            九、宋元山水意境

            (一)、缘起

            如果说,雕塑艺术在六朝和唐达到了它的高峰,那么,绘画艺术的高峰则在宋元。这里讲的绘画,主要指山水画。中国山水画的成就超过了其他许多艺术部类,它与相隔数千年的青铜礼器交相辉映,同为世界艺术史上罕见的美的珍宝。

            中国山水画不是门阀贵族的艺术,而是世俗地主的艺术。这个阶级不像门阀地主与下层人民那样等级森严、隔绝严厉。但世俗地主作为占有者与自然毕竟处在一种闲散、休息、消极静观的关系之中。他们最多只能是农村生活的享受者和欣赏者。这种社会阶级的特征也相当清晰地折射在中国山水画上:人与自然那种愉悦亲切和牧歌式的宁静,成为它的基本音调,即使点缀着负薪的樵夫、泛舟的渔夫,也决不是什么劳动的颂歌,而仍然是一副掩盖了人间各种痛苦和不幸的、懒洋洋慢悠悠的封建农村的理想图画。萧条寂寞而不颓唐,***宁平静却非死灭。

            感悟:

            是的,我所向往的田园生活,其实也是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以欣赏者的身份参与的闲散。若真的让我像一个真正的农民一样在田野里挥汗,我能承受吗?不知道。

            (二)无我之境

            外在的形似并不等于真实,真实就要表达出内在的气质韵味。

            真山水如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它没有直接表露或抒发某种情感、思想,却通过自然景物的客观描写,极为清晰地表达了作家的生活、环境、思想、情感。画的“无我之境”由于根本没有词语,就比上述陶潜诗歌还要宽泛。但其中又并非没有情感思想或观念,它们仍然鲜明地传达出对农村景物或山水自然的上述牧歌式的封建士大夫的美的理想和情感。

            (三)、细节忠实和诗意追求

            从形似中求神似,由有限(画面)中出无限(诗情),与诗文发展趋势相同,日益成为整个中国艺术的基本美学准则和特色。对称走向金衡,空间更具意义,以少胜多,以虚代实,计白当黑,以一当十,日益成为艺术高度发展的形式、技巧和手法。讲究的是虚实相生,无画处均成妙境,这与“意在言外”、“此时无声胜有声”完全一致。并且由于这种山水是选择颇有局限的自然景色的某个部分某些对象,北宋画那种地域性的不同特色便明显消退。哪里没有一角山水、半截树枝呢?哪里没有小桥流水、孤舟独钓呢?哪里没有春江秋月、风雨归舟呢?描绘的景物尽管小些,普遍性反而更大了,抒发的情感观念尽管更确定些,却更鲜明强烈了。

            (四)有我之境

            草木敷荣,不待丹绿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粹。

            远山一起一伏则有势,疏林或高或下则有情。

            诗境深厚宽大,词境精工细巧,但二者仍均重含而不露,神余言外,使人一唱三叹,玩味无穷。曲境则不然,它以酣畅明达,直率痛快为能事,诗多无我之境,词多“有我之境”,曲则大都非常突出“有我之境”。

            《李迪文集》包含《我班有女初长成》(上、下)《涉江采芙蓉——李迪教育随笔》、《她不仅仅只叫“刺麻苔”》
            邮购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海淀西大街31号籍海楼210  邮编:100083  单位名称:北京悠缘华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电话:01062532932
              13911210281
            在线情况
            54
            • 头像
            • 级别
              • 声望+4
              • 财富2
              • 积分5158
              • 经验351457
              • 文章5022
              • 注册2008-07-31
              惊叹于初荷妹妹的横空出世,看过之后也佩服你的勤奋耕耘,这也是耐住寂寞后的爆发吧,向你学习。

              http://blog.sina.com.cn/jinchengli
              1、拙著《教师怎样说话才有效》深受好评。新作《不怕学生搅局——教育机智修炼之道》、《优秀班主任是怎样炼成的》、《校长最有效的激励艺术》、《有效处理学生问题的25个心理学智慧》陆续出版。
              在线情况
              55
              • 头像
              • 级别
                • 声望+200
                • 积分12242
                • 经验147698
                • 文章7989
                • 注册2005-08-13
                [QUOTE][B]下面引用由[U]乐山[/U]发表的内容:[/B]

                惊叹于初荷妹妹的横空出世,看过之后也佩服你的勤奋耕耘,这也是耐住寂寞后的爆发吧,向你学习。[/QUOTE]
                让我惭愧了啊!哪里有什么横空出世?
                但是还要谢谢您!

                《李迪文集》包含《我班有女初长成》(上、下)《涉江采芙蓉——李迪教育随笔》、《她不仅仅只叫“刺麻苔”》
                邮购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海淀西大街31号籍海楼210  邮编:100083  单位名称:北京悠缘华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电话:01062532932
                  13911210281
                在线情况
                56
                • 头像
                • 级别
                  • 声望+200
                  • 积分12242
                  • 经验147698
                  • 文章7989
                  • 注册2005-08-13
                  十、明清文艺思潮
                  (一)、市民文艺
                  纵观前面,如可说汉代文艺反映了事*****、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四边,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那么,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却是世俗人情。
                  艺术形式的美感逊色于生活内容的欣赏,高雅的趣味让路于世俗的真实,这条文艺河谷发展到明中叶,便由涓涓溪流汇为江湖海河,由口头的说唱发展为正式的书面语言。
                  版画与小说戏曲一样,并不去逼真地创造感觉的真实,而更多诉之于理解、想像的真实。
                  (二)浪漫洪流
                  每人均自有价值,自有其可贵的真实,不必依据圣人,更不应装模作样假道学,文艺之可贵,就在于个人表达这种自己的真实,而不在其他。不在“代圣人立言”,不在模拟前人。
                  感悟:
                  其实平常普通的日常生活描写,自然风景描写,更让人有清新朴素、平易近人的感觉,是我应该好好学习的。
                  (三)从伤感文学到《红楼梦》

                  《李迪文集》包含《我班有女初长成》(上、下)《涉江采芙蓉——李迪教育随笔》、《她不仅仅只叫“刺麻苔”》
                  邮购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海淀西大街31号籍海楼210  邮编:100083  单位名称:北京悠缘华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电话:01062532932
                    13911210281
                  在线情况
                  57
                  • 头像
                  • 级别
                    • 声望+200
                    • 积分12242
                    • 经验147698
                    • 文章7989
                    • 注册2005-08-13
                    2008年9月7日         小雨
                    “青涩”的魅力
                    ——《美的历程》读后感(一)
                    一向不认为青涩、天真、幼稚是大毛病,甚至曾经在暑假所写的《做一个未完成的人》一文里说:“夏天到了,我们常常去挑选西瓜。最好的西瓜当然是刚刚成熟的瓜,又新鲜又甜美。但很多时候,我们不巧会挑选了生的西瓜或熟过了的西瓜。如果让我必须在生瓜和熟过了的西瓜中挑选一种,我宁肯选择生瓜。生瓜虽然生,却不失新鲜,如同一个未完成的人;熟过了的西瓜,却就让人讨厌了……”
                    这些话自然是我说说而已。我从没想过为自己这一看法找理论依据,但这次看《美的历程》,似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似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的意外。
                    纵观《美的历程》全书,从青铜饕餮到汉代陶塑,无不让人感受到稚拙的魅力。
                    书中说,青铜饕餮之所以美,不在于这些形象如何具有装饰风味,而在于这些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凸出的铸造刻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配上了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极为成*****地反映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那进入文明时代所必须的血与火的野蛮年代。这种种凶狠残暴的形象中,又仍然保持着某种真实的稚气,从而使这种毫不掩饰的神秘狞厉,反而荡漾出一种不可复现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的美丽。因此李泽厚说,这些饕餮尽管极力夸张狰狞可怖,但其中仍然存留着某种稚气甚至妩媚的东西,有一种原始的、天真的、拙朴的美。而近年战国中山王墓的大量铜器很标准,格外精巧,玉器也逐渐失去远古时代的象征意义,而更多成为玩赏的对象,或赋予了伦理的含义。那祭祀礼器,尽管也有龙有凤,却不能令人起任何崇高之感……
                    所以,在青铜饕餮的最后一个段落,李泽厚说:“当青铜艺术只能作为表现高度工艺水平的艺术作品时,实际便已到达它的终结之处。战国的青铜巧则巧矣,确乎可以眩人心目,但如果与前述那种狞厉之美的殷周器物一相比较,则力量之薄厚、气魄之大小,内容之深浅,审美价值之高下,就判然有别。十分清楚,人们更愿意欣赏那狞厉神秘的青铜饕餮的崇高美,它们毕竟是那个‘如火烈烈’的社会时代青神的美的体现。它们才是青铜艺术的真正典范。”
                    反复阅读着这一章节,我沉思良久,感慨万千:创造美是需要真情实感的参与的。这样的创造就如同我们写文章,最感人的文章不是运用了多少华丽的辞藻,讲述了多少真理名言,而是这些话是否发自作者的内心。一篇平淡朴实的文章,只要字字句句发自肺腑,自然就有可读性。至于后世的狞厉作品之所以缺乏美感,据我分析,是因为青铜时期所有人都非常信奉巫师的话——包括国王和巫师自己,所以他们所创造的饕餮,饱含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而后期那些造型,制作者里许多人也许本身就是无神论者,或怀疑论者,他们的作品即使非常夸张、恐惧,也缺少了因真情而带来的美。因此,远不是任何狰狞神秘都能成为美。恰好相反,后世那些张牙舞爪的各类人、神造型或动物形象,尽管如何夸耀威吓恐惧,却依然只显其空虚可笑而已。它们没有青铜艺术这种历史必然的命运力量和人类早期的童年气质。
                    时代发展了,技术提高了,制作精致了,但从美学的角度看,战国的青铜反不能成为青铜艺术的代表。稚拙的饕餮更俱美学价值。这种情景绝非偶然,它同样出现在汉代的陶塑、陶俑等艺术上。
                    汉代的陶塑特征在不事细节修饰的夸张姿态,和大型动作中,在粗轮廓的整体形象的飞扬流动中,表现出力量运动以及由之而形成的“气势”的美。由于粗轮廓的写实,缺乏也不需要任何细部的重视描绘,便构成汉代艺术的古拙外貌。如果拿汉俑和唐俑相比较,如果拿汉代雕刻与唐代雕刻相比较,汉代艺术尽管由于处在草创阶段,显得幼稚、粗糙、简单和拙笨,但还是上述那种运动、速度的韵律感,那种生动活跃的气势力量,就反而由之而愈显其优越和高明。汉代艺术那种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那种整体性的力量和气势,是后代艺术所难以企及的。
                    这真的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唐的三彩马俑何等鲜艳夺目,比起汉代古拙的马,那造型的气势,力量和运动感就相差很远,自然要逊色许多。思索这这一现象,我不禁婉尔,由此想到:汉代的艺术如同一个淳朴的女孩子,虽然偶尔笨笨的,不做任何修饰,却自有清新可爱之处,自身魅力胜出那脂粉气极浓、矫揉造作的人千百倍;
                    我还想到了原汁原味的山歌,没有那么多的作曲讲究,似乎也不够精巧,但它给人的却是难得的真挚和深情,每每引起人心灵的震撼:“你是我的哥哥就招一招手,不是我的哥哥走你的路……”;“提起亲亲跑口外,止不住小妹妹泪蛋蛋流……”这些歌曲的歌词、旋律,无不显示出稚拙而野性的美,虽然不如作曲家的旋律工整优美,却因给人清新感而世代流传,为广大老百姓所喜爱;
                    我又想到了我们的班级管理。很多时候,我在和学生的交往中是没有什么技巧的,我更相信真情,我更相信“无招胜有招”,而且,这真情,这淳朴,这单纯,这不做掩饰的孩子气,包括生气、恼怒、玩笑、发恨……很多时候也确实帮助了我。
                    这,应当就是青涩的魅力、蓬勃的源泉吧!人们说“教师越老越不吃香”,是否就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再像年轻时一样激情满怀?李镇西老师身上总有一种孩子气,是否也是在保持青涩的魅力,开发蓬勃的源泉?


                    《李迪文集》包含《我班有女初长成》(上、下)《涉江采芙蓉——李迪教育随笔》、《她不仅仅只叫“刺麻苔”》
                    邮购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海淀西大街31号籍海楼210  邮编:100083  单位名称:北京悠缘华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电话:01062532932
                      13911210281
                    在线情况
                    58
                    • 头像
                    • 张开鹏飞的翅膀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3327
                      • 经验90377
                      • 文章3197
                      • 注册2008-01-13
                      [QUOTE][B]下面引用由[U]初荷[/U]发表的内容:[/B]

                      2008年9月7日         小雨
                      “青涩”的魅力
                      ——《美的历程》读后感(一)
                      一向不认为青涩、天真、幼稚是大毛病,甚至曾经在暑假所写的《做一个未完成的人》一文里说:“夏天到了,我们常常...[/QUOTE]
                      青涩的魅力来自无心,所谓童言无忌。但青涩总会成熟,其魅力又何在呢!读初荷的文章,时常会想起很多,时常会感慨许多。
                      鹏飞,是因为有了展翅的空间;倾诉,是因为有了倾听的伙伴。张开鹏飞的翅膀,让我们共同翱翔!
                      http://blog.cersp.com/7932058.aspx
                      在线情况
                      59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
                        • 经验0
                        • 文章1
                        • 注册2008-09-20
                        感动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60
                        • 头像
                        • 级别
                          • 积分40
                          • 经验1001
                          • 文章33
                          • 注册2008-09-28
                          得书之精髓,悟读之技巧;可谓善读者也!一、将厚书读薄,得书中妙处;二、将他人之意转为己之意,任自己点拨、发挥……呵呵,向你学习
                          教者善教,教天下难教之人;
                          学者乐学,学人间难学之书!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225 seconds wi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