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1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55
    • 经验1227
    • 文章153
    • 注册2010-08-22
    [COLOR=#000000][FACE=黑体][SIZE=14pt][P][ALIGN=center][FACE=黑体][SIZE=14pt]8[/SIZE][/FACE][FACE=黑体][SIZE=14pt]、关于获取知识[/SIZE][/FACE][/SIZE][/FACE][/ALIGN][/P][P][FACE=宋体][SIZE=3] [/COLOR][/P][P][FACE=宋体][SIZE=3]关于学生脑力劳动的积极性,人们已经谈论得很多了。但是可能有各式各样的积极性。学生把读过的东西或者教师讲述的东西背得烂熟,回答得很流畅,——这也是一种积极性,然而[COLOR=blue]这种积极性未必能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教师应当努力达到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知识在运用中得到发展[/COLOR]。[/SIZE][/FACE][/P][P][SIZE=3][FACE=宋体][COLOR=blue]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COLOR]。[/SIZE][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老子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指导比知识结论更有益于学生继续学习和发展,更有益于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新课程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并重,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好的启示。)[/COLOR][/FACE][FACE=宋体][COLOR=blue]我在听课和分析课的时候,正是根据学生脑力劳动的这一特征,来给教师的教育技巧下结论的[/COLOR]。[/FACE][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这也是现在优质课公开课评比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COLOR][/FACE][FACE=宋体]怎样才能做到,使学习成为一种思考活动,从而有利于获取知识呢?在这里,什么是最重要的呢?    [/FACE][/SIZE][/FACE][/P][P][SIZE=3][FACE=宋体]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COLOR=blue]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COLOR]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那么简单。[COLOR=blue]在备课的时候[/COLOR],你要从这样的角度对教材进行深思熟虑:找出因果联系正好在那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觉察的那些[COLOR=blue]交接点[/COLOR],因为正是在这些地方会出现疑问。而[COLOR=blue]疑问则能够激发求知的愿望[/COLOR]。[/SIZE][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在这里苏氏又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提醒,这些“疑点”应该在老师备课的时候预设到,设计好,不能在课堂上完全由学生去发现,因为学生知识的系统性和对知识点的理解毕竟有限,尤其是在课堂上现场提出有价值的疑问,这对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如果我们能像苏氏所说“找出因果联系正好在那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觉察的那些交接点”,不仅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慢慢养成发现问题的习惯,更有益于知识的深化。)[/COLOR][/FACE][/FACE][/P][P][SIZE=3][FACE=宋体]    譬如,我面前摆着“光合作用”这一课的教材。应当给学生讲清楚植物的绿叶里所发生的变化。这一切都可以讲得合乎科学的可靠性、理论的彻底性和教学论的循序性,但是却有一项任务没有完成:没有引起学生的一定的智力积极性。我深入地思考教材:那因果联系挂钩的交接点究竟在哪里呢?啊,就在这儿,最主要的交接点就在于:无机质怎样变成了有机质。[COLOR=blue]这是一幅令人惊异的、神秘莫测的图画:植物从土壤和空气里吸取无机质,而在自己的复杂的机体里把它们变成了有机质。[/COLOR]这个制成有机质的过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在植物机体这个复杂得难以捉摸的“实验室”里,在阳光照射下,把矿物肥料这种无生命的东西,变成了西红柿的甘美的肉汁,变成了玫瑰的芬芳的花朵,这一切都是怎样进行的?[COLOR=blue]我在讲述的时候,尽量引导学生意识到这个疑问,使他们感到激动:“这一切就在我的眼前发生,可我却怎么没有认真思考过它呢?[/COLOR]”[/SIZE][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我从苏氏问题的设计感受到了思考的乐趣、自然的神奇和科学的美感,这是什么原因呢?一方面是苏氏自己思考很深入,另一方面他对问题的表述那么形象美丽,在这样的启发下学生怎能不对这节课感兴趣呢?他们一定能从中获得探索的冲动,发现的成就感。在这样的情境下获得的知识将是终身难忘的吧!)[/COLOR][/FACE][/FACE][/P][P][FACE=宋体][SIZE=3]    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呢?[/FACE][/SIZE][/P][P][SIZE=3][FACE=宋体]    [COLOR=blue]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知道:哪些东西要讲,而哪些东西则留着不要讲完[/COLOR]。[/SIZE][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中国绘画技法中讲究“留白”,那留下的就是想象的空间,就是再创造的乐趣。齐白石画虾,往往在白纸之上仅有几只或碰乱跳活灵活现的虾,什么碧波,什么绿藻,什么奇石,很少出现,但就是觉得白石老人的虾屈伸之间寓满生意,因为他给欣赏者留下了再创造的余地。我们在课堂上也应当适当“留白”,给学生留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有的应当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能解决的问题,有的是与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有密切联系的部分。“此时无声胜有声”,既是音乐表演的艺术,也是课堂教学的艺术。当我们力求在课堂上将所有问题都解决的时候,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考的习惯就难以培养了,因为他们很可能对教师产生很强的依赖心理!谢谢大师!我受益匪浅!)[/COLOR][/FACE][FACE=宋体][COLOR=blue]没有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给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引火线”。在这里,没有任何适用于一切场合的现成方案。一切都取决于具体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现有的实际知识。同样的教材,在这个班里在这一点上不要讲完,而在另一个班里,却要在另一点上有所保留[/COLOR]。[/FACE][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这种原则性下的灵活性也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COLOR][/FACE][/FACE][/P][P][FACE=宋体][SIZE=3]    现在,譬如说,学生的思想里产生了疑问。[/FACE][/SIZE][/P][P][SIZE=3][FACE=宋体]    于是我就进一步努力做到,从学生以前在生物课上、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以及在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的全部储备里,把解决面临的疑问所需要的那些知识都抽取出来。这种抽取已有的知识来解决疑问的办法,就是获取知识。[COLOR=blue]在这里,不一定要把学生一个接一个地喊起来回答问题,听他们说些什么,然后从他们的零散的回答里凑成一个总的答案。这样的做法只能造成表面上的积极性,而不一定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真正的思维积极性;有些学生在回想和回答问题,而另一些只是在旁听。[/COLOR][/SIZE][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这多么像我们的课堂,而这样的课堂通常被认为“气氛活跃”“活动充分”,这其实是以部分学生的真积极掩盖了另一部分,也许是大部分学生的假积极或不积极!)[/COLOR][/FACE][FACE=宋体]而我需要的是[COLOR=blue]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进行思考,进行紧张的脑力活动[/COLOR]。因此我常常用这样的做法;一旦引起学生的疑问之后,我就自己来讲解教材,而不喊学生起来回答一些个别的、零碎的小问题。[/FACE][/FACE][/P][P][SIZE=3][FACE=宋体][COLOR=blue]为了使学生从思考中获取知识,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COLOR]可能一个学生记住了所学的东西,而另一个学生却有所遗忘。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得充当学生脑力劳动的指导员,使每一个学生在听我的讲解时,都能按照他自己的路子,从意识的仓库里把所储存的东西抽取出来;[COLOR=blue]而如果在意识的仓库里的某个地方正好是个空白,如果有些人的思路在某处断了线,那我就得补充讲解,填补这个空白,克服思路脱节的现象。[/COLOR]但这一点也是需要有高度的技巧和艺术的。[COLOR=blue]我努力寻找重复讲解已经学过的教材的最恰当的形式,以便使学得最好的学生也能从中发现某些新东西。[/COLOR]凡是学生的知识并没有什么空白和脱节的地方,我就只加以简短的讲解。[COLOR=blue]这里没有那种表面上的积极性,学生们虽然没有开口,没有回答问题,没有相互补充,但这是真正的获取知识[/COLOR][COLOR=blue]。[/COLOR][/SIZE][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大师的深刻令我惭愧!对大师的阅读让我兴奋!我在读苏氏,更实在读自己!)[/COLOR][/FACE][FACE=宋体]我想,这种获取知识的形式,可以称之为学生对自己思想的“回顾”,对自己的知识仓库的“清点”。[/FAC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P][P][ALIGN=right][SIZE=3][FACE=Times New Roman]批注[/FACE][FACE=Times New Roman]700[/SIZE][FACE=Times New Roman]字[/FACE][/FACE][/ALIGN][/P][P][ALIGN=center][/FACE][/ALIGN][/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4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201
      • 财富1
      • 积分4780
      • 经验80380
      • 文章3418
      • 注册2005-09-15
      [P][ALIGN=left][SIZE=3][B][FACE=Arial][COLOR=black]杨兵的帖子《蚂蚁啃骨头之一[/COLOR][/FACE][/B][B][FACE=Arial][COLOR=black]——[/COLOR][/FACE][/B][B][FACE=Arial][COLOR=black]〈给教师的建议〉》一发表,让我眼睛一亮,至今他已经发表了[/COLOR][/FACE][/B][B][FACE=Arial][COLOR=black]7[/COLOR][/FACE][/B][B][FACE=Arial][COLOR=black]则,我把这些凝聚了小兵的智慧,反映了小兵的追求,表现了小兵的勤奋的帖子一一下载收藏起来。[/COLOR][/FACE][/B][B][FACE=Arial][COLOR=black][/COLOR][/FACE][/B][/SIZE][/ALIGN][/P][P][ALIGN=left][SIZE=3][B][FACE=Arial][COLOR=black]单就帖子题目而言,就能充分反映出一位青年有为的教师的志向和决心,他要发扬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去钻研名著,去进行教育思考,去攻克一个个难关。[/COLOR][/FACE][/B][B][FACE=Arial][COLOR=black][/COLOR][/FACE][/B][/SIZE][/ALIGN][/P][P][ALIGN=left][SIZE=3][B][FACE=Arial][COLOR=black]他的形式也非常引人。他结合苏氏的教育名言,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结合自己的思考。这样的学习是入木三分的。把教育名著化为自己的教育思考,转变为自己的教育行动。小兵在教育的征途上一定会凯歌高奏。[/COLOR][/FACE][/B][B][FACE=Arial][COLOR=black][/COLOR][/FACE][/B][/SIZE][/ALIGN][/P][P][ALIGN=left][SIZE=3][B][FACE=Arial][COLOR=black]许多人-当然也包括自己-总是高喊-一定要认真学习教育名著,其实,只落实在口号上,成为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我一定要向小兵学习,发扬“蚂蚁啃骨头”的精神,真正变成为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巨人。[/COLOR][/FACE][/B][B][FACE=Arial][COLOR=black][/COLOR][/FACE][/B][/SIZE][/ALIGN][/P][P][ALIGN=left][SIZE=3][B][FACE=Arial][COLOR=black]把我对苏氏名著的认识的文章发在此。[/COLOR][/FACE][/B][FACE=Arial][COLOR=black][/COLOR][/FACE][/SIZE][/ALIGN][/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5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201
        • 财富1
        • 积分4780
        • 经验80380
        • 文章3418
        • 注册2005-09-15
        [P][B][SIZE=3][FACE=Times New Roman]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是一座巍峨的“教育丰碑”[/FACE][/SIZE][/B][/P][P][ALIGN=center][B][SIZE=3][FACE=Times New Roman]张万祥[/FACE][/SIZE][/B][/ALIGN][/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人生下来,并不是为了像无人问津的尘埃那样无影无踪地消失。人生下来是为了在自己身后留下痕迹――永久的痕迹。”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生前总爱重复的一句话。几十年过去了,历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这位杰出的教育家“身后留下痕迹―永久的痕迹”却日益深刻、隽永,迸射出越来越耀眼的光芒。[/SIZE][/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苏霍姆林斯基于[/FACE][FACE=Times New Roman]1918[/SIZE][FACE=Times New Roman]年[/FACE][FACE=Times New Roman]9[/FACE][FACE=Times New Roman]月[/FACE][FACE=Times New Roman]28[/FACE][FACE=Times New Roman]日[/FACE][FACE=Times New Roman]出生在乌克兰一个叫瓦西里耶夫卡村的一个贫苦家庭里。[/FACE][FACE=Times New Roman]1970[/FACE][FACE=Times New Roman]年[/FACE][FACE=Times New Roman]9[/FACE][FACE=Times New Roman]月[/FACE][FACE=Times New Roman]2[/FACE][FACE=Times New Roman]日[/FACE][FACE=Times New Roman]病逝。留下了包括[/FACE][FACE=Times New Roman]41[/FACE][FACE=Times New Roman]部专著和小册子,[/FACE][FACE=Times New Roman]600[/FACE][FACE=Times New Roman]多篇论文,约[/FACE][FACE=Times New Roman]1200[/FACE][FACE=Times New Roman]篇文艺作品(供孩子们阅读的故事和童话)这座教育宝库――这就是他“身后留下痕迹――永久的痕迹”。[/FAC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杰出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和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是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中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的、高度天才的教育者,是其著作永远进入先进教育科学思想宝库的学者。”他“实质上是一位诗人和文学家。他总是尽心揭示教育的诗意,揭示教师创造性活动的诗情美意。”“是儿童心灵的深入研究者,是青年人的敏锐指导者,是体现了无限忠于党和人民的教师的最优特征的教育家。”“是具有自己独立见解和创造风格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阿·泽韦林《苏联杰出的教育家》)[/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苏霍姆林斯基首先是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忠诚地热爱教育事业,把心都献给了孩子,在平凡而伟大的教育岗位上,真真切切地奉献出自己;他勇于求索,在历经磨难的艰辛路途上,不畏劳苦去攀登,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地写出蜚声海内外的教育诗篇;他品德高尚、心地纯美,放着高官不做,只求默默无闻,脚踏实地地在一所农村中学工作。苏霍姆林斯基在短暂的一生中,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永远留在人们心中的人,身后留下永久痕迹的人,深受人们敬仰与爱戴的人,成为一个真正‘大写’的人。”[/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是一座巍峨的“教育丰碑”,永远屹立在世界各国人们的心中。[/SIZE][/FACE][/P][P][B][SIZE=3][FACE=Times New Roman]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巨著以其经典性给人以震撼。[/FACE][/SIZE][/B][/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几十年间,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样培养真正的人》、《给教师的[/FACE][FACE=Times New Roman]100[/SIZE][FACE=Times New Roman]条建议》、《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帕夫雷什中学》、《和青年校长的谈话》等等著述走上了一代代教师的案头,走进了世界各个角落千千万万教师的心灵,这些教育著述成为教师心目中的教育经典。他的许许多多教育论述广为引用,成为广大教师镌刻于心的经典名言。[/FAC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这样的教育经典名言在其著作中比比皆是。例如,对教育的作用,他说:“教育才能的基础,是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儿童。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和男女青年。要知道,我们面前的这个人才刚刚开始生活在世界上,我们可以使这个幼小的人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善良的、人性的东西不受压制、伤害和扼杀。因此,每个决心献身于教育的人,应容忍儿童的弱点。如果对这些弱点仔细地观察和思索,不仅用脑子,而且用心灵去认识它们,就会发现这些弱点是无关重要的,不应对它们生气、愤怒和加以惩罚。”[/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对爱国主义教育,他说:“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无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他对孩子们的认识,成为“经典性”的认识,他说:“在思想、对周围世界的理解以及在智慧、意志和性格的个性特点方面,没有完全相同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只有在了解了这个‘世界’,了解了它的全部奥秘以后,培养个性,形成人的精神风貌才会成为可能。”他突出强调:“能激发出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怎样认识教育工作的性质,他的诠释也成为“经典”。他说:“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而教育艺术的全部复杂性,是要善于感觉到一个人身上那种纯属个性的东西。”[/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怎样引导学校形成读书的氛围,他的名言是:“一所学校,第一件事就是应该有书籍。”[/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关于教学的论述,教师耳熟能详,他说:“教师上好一堂课要作毕生的准备。我们这行职业和劳动工艺的精神基础和哲学基础就是这样:为了在学生眼前点燃一个知识的火花,教师本身就要吸取一个光的海洋,一刻也不能脱离那永远发光的知识和人类智慧的太阳。”他说:“每个教师应当成为自己学科的出色专家。他应密切注视所授学科的科学‘前沿’。”……[/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几十年前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话依然符合教育规律,依然生机勃勃,处处时时开花结果,闪耀着教育经典的光辉。[/SIZE][/FACE][/P][P][B][SIZE=3][FACE=Times New Roman]二、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巨著以其全面性给人以教诲。[/FACE][/SIZE][/B][/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苏霍姆林斯基“广泛地研究了各种具体问题,包括学生的智育、德育、美育、体育问题,劳动教育问题和综合技术教育问题,教学理论、孩子家庭教育、自育与自学等问题,教师的职业技艺问题,普及教育的实施、学校的管理领导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著述涉及到教育的方方面面;正面的论述、反面的告诫,理论的研究、实践的探索……极其丰富,教师、学校领导者、学者以及学生的父母都可以找到可资借鉴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形成了一套教育理论体系,完全可以称之为“教育百科全书”。[/SIZE][/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对许多重要的教育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全面的思考,提出全面性的理论认识。在探讨“[/FACE][FACE=宋体]怎样认识教育的力量”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上,他提出这样的观点―“[/FACE][FACE=Times New Roman]培养美好情感和品质是学校教育的起码目标”。那么,美好情感具体指哪些情感呢?他进行了全面分析:他说“需要培养细腻的感情”、“特别重要的是启迪青少年的良心”、“要激起孩子们为别人创造幸福的愿望”、“要培养孩子们的欢乐和善心”、“要在青少年的思想意识中播下善良的种子”、“真正的精神力量表现在善良、敏锐和宽宏大量上”、“[/FACE][FACE=宋体]疾恶如仇的情感是需要培养的”、“[/FACE][FACE=Times New Roman]要培养青少年的耻辱感”、“力求使学生从童年早期起就怜悯和同情一切有生命的东西”、“要让学生体验到为天下人之忧而忧的心情”、“青少年要从爱母亲做起培养爱自己身边人的情感”、“要培养孩子满腔热情地去敬爱老人”、“让学生迷恋上祖国”……[/FACE][/SIZE][/P][P][B][SIZE=3][FACE=Times New Roman]三、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巨著以其现实性给人以借鉴。[/FACE][/SIZE][/B][/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1945[/SIZE][FACE=Times New Roman]年[/FACE][FACE=Times New Roman]8[/FACE][FACE=Times New Roman]月[/FACE][FACE=Times New Roman]25[/FACE][FACE=Times New Roman]日[/FACE][FACE=Times New Roman]苏霍姆林斯基在一份名为《突击劳动》的报纸上发表了第一篇教育文章《在新学年之前》,[/FACE][FACE=Times New Roman]1970[/FACE][FACE=Times New Roman]年[/FACE][FACE=Times New Roman]9[/FACE][FACE=Times New Roman]月[/FACE][FACE=Times New Roman]1[/FACE][FACE=Times New Roman]日[/FACE][FACE=Times New Roman]发表生前最后一篇文章《致学生们的一席话》。其教育思想产生并发展于[/FACE][FACE=Times New Roman]20[/FACE][FACE=Times New Roman]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末期。历史已经证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对当时的苏联教育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COLOR=black]对时代的要求极其敏感,总是考虑社会与科学进步的前景,善于根据今天与明天的条件及其教育任务来把过去最重要的成果予以现实化、予以创造性地运用――这应该是[/FACE]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特点。[/COLOR][/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当今天,我们再次重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述时,竟然发现他的教育论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SIZE][/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例如,他说:“只有当每个少年从教育者那儿得到‘活水’,他们的才干才能发挥出来。没有‘活水’,素质就枯竭、衰退。智慧培养出智慧,良心培养出良心,有效地为祖国服务培养出对祖国的忠诚。”他一再号召:“必须让少年去经常接触大自然,让他们在大自然中生活。”他痛心地说:“有时由于教师把教育看成是尽量多地往孩子头脑里灌输知识,孩子正常的生活就被打乱。看到孩子的正常生活不仅在上课时而且也在长日班里遭受破坏,不能不令人感到极大的内心痛苦。遗憾的是,有这样的学校,孩子们上过[/FACE][FACE=Times New Roman]5[/SIZ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6[/FACE][FACE=Times New Roman]节课之后还要留在学校[/FACE][FACE=Times New Roman]4[/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5[/FACE][FACE=Times New Roman]小时。留校不是让他们作游戏、休息和在大自然中活动,而是又坐下来念书。孩子在校的时间变为漫无止境的、令人生厌的上课。决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他指出:“真正的人是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这些话语几乎是针对当下教育情况而发的。[/FACE][/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如今,我们常常为德育低效而困惑,殚精竭虑于提高德育实效性,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述就为我们提供了“怎样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案,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提出了如下[/FACE][FACE=宋体]观点:“道德教育是一项专门的具有特殊性的教育工作”、“先进的进步的思想和观念是个人优秀品质的源泉”、“人要有一种精神是道德教育的红线”、“引导学生把兴趣的中心放在做人上”、“让学生迷恋上祖国是教师的教育理想”、“应该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少年的思想成长”、“没有发现,就没有教育工作的创造性”、“要教育人珍惜生命,也就是珍惜人、爱护人、保护生命”、“使祖国语言的财富从孩子们学校生活一开始就展现在他们面前”、“要使孩子意识到他是明天的成年”、“要培养女孩子的道德尊严”、“要使男孩成长为真正的男子”、“要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和预防不良习惯”、“培养青少年健康心理素质是非常必要的”、“教育工作的目的是使每个青年男女作好劳动的准”、“告诉青少年忘恩负义是一种最恶劣的行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需要灌输”、“为了培养学生集体,首先要培养教师集体”、“要让每一个少年想去做似乎难以做到的事”、“要注意利用课余教育孩子”……[/FACE][/SIZE][/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6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201
          • 财富1
          • 积分4780
          • 经验80380
          • 文章3418
          • 注册2005-09-15
          [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再如,“要最大限度地发展每个学生的天赋”、“教育必须保护孩子们的欢乐和幸福”、“应当使年轻一代生活得艰苦一些”、“教育者应当成为真正的大写的人”、“教育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教师要善于总结和勤于学习教育理论”、“教师若没有读书的需求,这个教育制度就会垮掉”、“应引导孩子们进行积极活动”、“分数不是唯一的标准”、“教育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形式主义给教育工作带来极大的危害[/FACE][FACE=Times New Roman]”[/SIZE][FACE=Times New Roman]、“不要为青少年树立某种神话了的偶像[/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无需向少年繁琐絮叨地阐述十分了然的东西”、“教育不存在小事”……这些振聋发聩的观点都是苏霍姆林斯基几十年前思考解答的教育问题,也是我们今天正在孜孜以求的教育问题。看到他的论述,我们会有豁然开朗的感慨。[/FACE][/FACE][/P][P][B][SIZE=3][FACE=Times New Roman]四、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巨著以其尖锐性促人以反思。[/FACE][/SIZE][/B][/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苏霍姆林斯基敢于正视现实,从不掩饰矛盾,在经典性著作《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他直言不讳地号召:“对于现实不要去粉饰,不要去掩盖。”所以,他总是以犀利的文笔尖锐地批评教育中的弊端,针对一些老教师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情况,他尖锐地批评道:“遗憾的是,有些具有多年教龄的教师,说得形象些,就像干枯了的花朵:仅仅在外形上像朵花,实际上早已失去了鲜艳的色彩和芳香,失去了生命的气息。这种现象虽然令人不愉快,却实际存在着。”“如果教师死抱住一个教案,‘以不变应万变’,那么他是什么也做不好的。更确切地说,他将使学生变得无知。”[/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针对教师疏于读书的情况,他尖锐地指出:“书籍和个人藏书,对人民教师来说有如空气般重要。没有书,没有阅读的渴望就不成其为教师。阅读乃是教师思想和创造的源泉,乃是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没有读书的需求,整个教育制度就会垮掉。”[/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针对学校管理上存在的弊端,他尖锐地指出:“如果校长不定期去听课,或因忙于开会和其他事务性的工作而无法走进教室,去接触教师和学生,那么他的其他一切工作都会失去意义,无论是开会还是干其他工作,都将毫无价值。”[/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对教育上形式主义泛滥的问题,他尖锐地批评道:“哪里把精力全都花费在各种突击的活动上,哪里的教育工作就要失掉远景目标。”“谈论道德的响亮辞藻,儿童是难以理解的。要少使用这种辞藻,多关心人道行为的磨炼和优良习惯的培养。”“那些认为对共产主义的建设者进行道德规范教育只要照搬我们现成的道德规范的条文,每天跟他们谈谈话就完事大吉的人,大错特错了。”“让孩子们不要经常去空谈崇高的理想,让这些理想存在于幼小心灵的热情激荡之中,存在于激奋的情感和行动之中,存在于爱和恨、忠诚和不妥协的精神之中。尤其不能教孩子们去说他们还没有理解的词语。否则,那些为人们视为神圣的东西会因此而变为毫无意义的空谈。”……[/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针对苏霍姆林斯基的尖锐批评,我们难道不应该进行反思吗?结合他的批评,我们的反思必定会入木三分。[/SIZE][/FACE][/P][P][B][SIZE=3][FACE=Times New Roman]五、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巨著以其实用性教人以方法。[/FACE][/SIZE][/B][/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实用性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重大特点。他的教育思想是来自现实,服务于现实。即使是几十年过去了,他总结的一些教育做法还是行之有效,立竿见影的。因为它的实用性,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在“如何塑造美好的心灵”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上,苏霍姆林斯基提供了诸如:“要让伟人的形象铭刻在少年的头脑和心灵中”、“童话、游戏和幻想是儿童思维活动、情操和志向的源泉”、“要使男孩子能赞赏女孩子”、“要发展儿童笑的能力”、“用书籍和智慧去驯服桀骜不驯的学生吧”、“别让教室的四壁把儿童与斑斓绚丽的世界隔开”、“班主任要善于利用艺术作品”、“要保护儿童力图通过好好学习而给父母带去快乐的心愿”、“重要的是让每个孩子都有一个亲近的知心朋友”、“要引导每一个青年男女都找到一本在他们心灵中终生留下深刻痕迹的书本”……这些都是具体可行的实用方法措施。很多困惑我们的症结,我们都可以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著作中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SIZE][/FACE][/P][P][B][SIZE=3][FACE=Times New Roman]六、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巨著以其深刻性给人以启迪。[/FACE][/SIZE][/B][/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他的教育思想是深刻的入木三分的,例如,爱孩子这个观点的敞开与深入。他说:“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说:爱孩子。”他没有停留在口头上,而是继续说明为了爱孩子,就必须了解孩子,就必须深知孩子们的精神生活及其发展特点。然后,他又指出,没有抽象的孩子。每个受教育者除普遍、典型的品质之外,还固有特殊的、不重复他人的个人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继而,他进一步论述孩子们的教育者应行使明智的权力、应善于珍视孩子们的信任、应善于怜惜孩子们的无力自卫等思想,而且,语重心长地告诫不应把孩子们理想化,必须从他们上学的最初日子起就向其提出准确的、清晰的、硬性的要求,首先是行为文明方面的要求。他并且从反面劝告说,不可在所有的场合都把儿童的淘气和顽皮视为心怀恶意地破坏秩序,把儿童的注意力不集中视为懒惰,把儿童的健忘性视为不诚实。[/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在众多场合,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强调必须尊重人格、提高人品。怎这样阐述“爱孩子”的教育思想走出了肤浅,走进了深刻。[/SIZE][/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巨著以其经典性、全面性、现实性、尖锐性、实用性、深刻性构成了这座“教育丰碑”,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当之无愧的“教育百科全书”,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宝贵的教育财富。[/FACE][FACE=宋体][COLOR=black]如果我们认真学习[/COLOR][/FACE][FACE=Times New Roman]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巨著,就一定会[/FACE][FACE=宋体][COLOR=black]体味教育情结,激发教育灵感,反思教育行为,提高理论素养,引发深层思维,生发教育智慧,提升教育质量,创造教育的辉煌。[/COLOR][/FACE][/SIZ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7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55
            • 经验1227
            • 文章153
            • 注册2010-08-22
            [P]师傅的鼓励,小兵何以承受,我这只不过班门弄斧,无知者无畏罢了。但有了师傅的肯定,我更加有信心了!谢谢师傅,谢谢师傅将大作发在我的帖子后,我知道这是您在指导我要更加深入系统地学习和思考!小兵一定努力。[/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8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55
              • 经验1227
              • 文章153
              • 注册2010-08-22
              [P][ALIGN=center][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9[/FACE][/SIZE][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怎样把学生从事实引导到抽象真理[/SIZE][/FACE][SIZE=12pt][/SIZE][/ALIGN][/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你们一定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很好地记住[/SIZE][/FACE][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FACE][/SIZE][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背会[/SIZE][/FACE][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FACE][/SIZE][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了规则、定理、公式、结论,但是却不会实际运用自己的知识,有时候还简直并不理解他背会的东西的内容实质是什么。这种有害的现象特别明显地表现在语法、算术、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等科的学习中,因此这些学科的内容都是一些有体系的概括,而这些学科的知识则首先表现为要能够把这些概括在实际作业中加以运用。[/SIZE][/FACE][FACE=宋体][SIZE=12pt][/SIZE][/FACE][SIZE=12pt][/SIZE][/P][P][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    [/FACE][/SIZE][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SIZE=12pt]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平常会说:“这是学生没有理解而死背出来的。但是为什么学生会死背呢[/SIZE][/COLOR][/FACE][COLOR=blue][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FACE][/SIZE][/COLOR][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SIZE=12pt]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死记硬背这种有害的现象呢[/SIZE][/COLOR][/FACE][COLOR=blue][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FACE][/SIZE][/COLOR][FACE=宋体][SIZE=12pt][/SIZE][/FACE][FACE=宋体][COLOR=red][SIZE=12pt](于无疑处生疑,多问一问“为什么”,多想一想“怎么办”,这大概是普通人和有心人之间的区别吧!教师,实际上任何研究型的职业,都应该有这种“问题意识”。)[/SIZE][/COLOR][/FACE][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SIZE=12pt][/SIZE][/COLOR][/FACE][/P][P][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    [/FACE][/SIZE][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SIZE=12pt]识记[/SIZE][/COLOR][/FACE][COLOR=blue][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FACE][/SIZE][/COLOR][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SIZE=12pt]记熟[/SIZE][/COLOR][/FACE][COLOR=blue][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FACE][/SIZE][/COLOR][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SIZE=12pt]应当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你应当引导学生,通过理解[/SIZE][/COLOR][/FACE][COLOR=blue][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FACE][/SIZE][/COLOR][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SIZE=12pt]认识[/SIZE][/COLOR][/FACE][COLOR=blue][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FACE][/SIZE][/COLOR][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SIZE=12pt]、弄懂大量的事实、事物和现象以后再进行识记。[/SIZE][/COLOR][/FACE][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不要让学生去记诵那些还不理解、没有完全弄懂的东西。由弄懂事实、事物和现象,到深刻理解抽象真理[/SIZE][/FACE][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 ([/FACE][/SIZE][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规则、公式、定理、结论[/SIZE][/FACE][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FACE][/SIZE][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的道路,一定要经过[COLOR=blue]实际作业[/SIZE][/FACE],而完成实际作业就正是掌握知识。[/COLOR][FACE=宋体][SIZE=12pt][/SIZE][/FACE][FACE=宋体][COLOR=red][SIZE=12pt](作业的作用在于有益于学生的理解,进而记忆。)[/SIZE][/COLOR][/FACE][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SIZE=12pt][/SIZE][/COLOR][/FACE][/P][P][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 [/SIZE]   [/FACE][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有经验的教师在对儿童进行教学时,能[COLOR=blue]使识记在思考[/SIZE][/FACE][/COLOR][COLOR=blue][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FACE][/SIZE][/COLOR][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SIZE=12pt]即思想深入到事实、事物、现象中去[/SIZE][/COLOR][/FACE][COLOR=blue][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FACE][/SIZE][/COLOR][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SIZE=12pt]的过程中进行[/SIZE][/COLOR][/FACE][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譬如学生要学会俄语中硬音符号的正写规则。教师就先让学生分析大量的事实——分解包含硬音符号的词,解释这些词的写法,引导他们识记和自觉地运用这一规则。实质上,这就是[COLOR=blue]用越来越多的新事实让学生多次地思考这一规则[/SIZE][/FACE]。学生们逐渐地意识到,他们接触到一种有概括性的真理。这一真理能运用到许多词上,这就是规则。[COLOR=blue]这一规则之能够熟记,正因为它经过了多次思考[/COLOR]。[/COLOR][FACE=宋体][SIZE=12pt][/SIZE][/FACE][FACE=宋体][COLOR=red][SIZE=12pt](“讲透”,然后“练够”。作业的选择要能体现课堂讲授的规则的运用,但又不能是机械的重复,每一道训练题都要促使学生对这一规则、原理的相关要素进行思考。这种高质量的作业在理科教学中是很重要的,然而,高中阶段的语文老师不太注意这一点,我不想将责任推脱为“学科特点”,就像我们总是把我们不符合国际惯例和现代规范的东西称之为“中国特色”一样。实际上,高中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讲的与练的与考的脱节太严重。这是我今后的教学中应当特别注意的地方。)[/SIZE][/COLOR][/FACE][SIZE=12pt][/SIZE][/P][P][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    [/FACE][/SIZE][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并不让学生花专门的功夫去记诵规则和结论:对事实的思考,同时也就是对概括的逐步的识记。[/SIZE][/FACE][FACE=宋体][COLOR=blue][SIZE=12pt]思考和熟记的统一表现得越鲜明,学生的知识就越自觉,他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就越强[/SIZE][/COLOR][/FACE][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SIZE][/FACE][FACE=宋体][COLOR=red][SIZE=12pt](苏氏在谈教学时,特别强调学生在学习中是否“思考”,“思考”得积极不积极,深入不深入,让学习回归其脑力劳动的特性,让学生在脑力劳动中思维得到训练,理解力变得敏锐深刻。我们经常说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什么动起来?当然是学生的大脑!)[/SIZE][/COLOR][/FACE][FACE=宋体][COLOR=red][SIZE=12pt][/SIZE][/COLOR][/FACE][FACE=宋体][COLOR=red][SIZE=12pt][/SIZE][/COLOR][/FACE][/P][P][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    [/FACE][/SIZE][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这是教育过程的一条十分重要的规律性。多年的经验使我得到一个结论:[COLOR=blue]如果学生在小学里就能在思考事实、现象的过程中掌握抽象真理,他就获得了脑力劳动的一种重要品质—他能用思维把握住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事物、事实、情况、现象和事件,换句话说,就是他学会了思考各种因果的、机能的、时间的联系。[/SIZE][/FACE]许多事实使我深信:学生会不会对算术应用题的条件进行思考[/COLOR][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FACE][/SIZE][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特别是在四、五年级[/SIZE][/FACE][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FACE][/SIZE][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正是取决于他是怎样掌握抽象概括的。[COLOR=blue]那些没有思考过足够数量的事实而单纯背诵抽象概括的学生,就不会思考应用题,不能用思维把握住各个数量之间的依存关系。[/SIZE][/FACE]相反地,如果学生在脑力劳动中对抽象真理的识记是以深入思考事实为基础的,如果他不是死背式地识记,那么他在算术应用题里所看到的就不是一大堆数字,而是各个数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学生把应用题的条件读一遍,先撇开数字不管而对它进行思考,先不进行具体的算术运算,而是先设想一个总的解答步骤。[/COLOR][FACE=宋体][SIZE=12pt][/SIZE][/FACE][FACE=宋体][COLOR=red][SIZE=12pt](我在小学三四年级时的数学老师是一位老太太,她腿脚不太灵便,上课时经常让学生站起来讲题,将自己对条件的分析和解题的思路,表述出来,最后再念出答案。一开始我们都很害怕,慢慢习惯后觉得课本和练习册上的应用题根本不在话下。现在想起来,老师是再用这种办法逼我们积极思考。后来我发现到了初中、高中之后,不仅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许多题的解题方法都是这样,分析已知条件之间的联系,分析已知条件背后隐藏的信息,分析问题的设置所提示的解题的角度。如果自己的思考严密的话,看完条件就知道问题是什么,甚至答案是什么。)[/SIZE][/COLOR][/FACE][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SIZE=12pt][/SIZE][/COLOR][/FACE][/P][P][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    [/FACE][/SIZE][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根据我所看到的无数事实和儿童的遭遇,得到这么一条信念:许多学生在算术上[/SIZE][/FACE][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FACE][/SIZE][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以后又在代数上[/SIZE][/FACE][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FACE][/SIZE][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的学习落后,这是我们这里所谈的脑力劳动中许多难以捉摸的缺点所造成的结果。人们关于学科间的联系谈论得很多。每一个教师都很清楚,应当在自己所教的学科里找出与其他学科教材相互交织的那些点。[COLOR=blue]但是学科间的联系不仅在此。我深信,最深刻的联系与其说在于实际教材内容上的联系,不如说在于脑力劳动性质上的联系。[/SIZE][/FACE]如果学生的脑力劳动建立在科学原理的基础上,那么数字也会有助于儿童掌握历史,历史也会促进数学才能的发展。[/COLOR][SIZE=12pt][/SIZE][/P][P][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    [/FACE][/SIZE][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大家知道,许多小学教师和中学语言、文字教师遇到的一大障碍,就是要为学生自觉地掌握语法规则而斗争。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写错别字,是学校的一大苦恼。我知道这样一件事实:一个学生在初学俄语教材时,没有牢固地掌握前缀[/SIZE][/FACE][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pa3-[/FACE][/SIZE][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和[/SIZE][/FACE][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pac-[/FACE][/SIZE][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SIZE][/FACE][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6[/FACE][/SIZE][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е[/SIZE][/FACE][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3-[/FACE][/SIZE][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和бес的正写规则。他在这条规则上犯了许多错误。教师力求消除这种落后状态,经常给学生布置一些运用有关规则的练习。他教给学生:先把规则好好复习一下,然后再完成练习。这种作业似乎应当带来良好的效果的,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这个学生在十年级的作文考试里,还了这[/SIZE][/FACE][SIZE=12pt][/SIZ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样的错字:“разчветает”,“расбежагся”。[/SIZE][/FACE][SIZE=12pt][/SIZ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这是怎么回事呢[/SIZE][/FACE][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FACE][/SIZE][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这种奇怪的现象的原因何在呢[/SIZE][/FACE][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FACE][/SIZE][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多年的经验使我得出结论:在学习语法时,会不会运用知识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对于事实的思考之间的依存性表现得最为明显。在这里,[COLOR=blue]对抽象真理、概括[/SIZE][/FACE][/COLOR][COLOR=blue][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FACE][/SIZE][/COLOR][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SIZE=12pt]如语法规则[/SIZE][/COLOR][/FACE][COLOR=blue][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FACE][/SIZE][/COLOR][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SIZE=12pt]的第一次认识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但是,要做到在第一次学习教材时就不让学生犯许多错误。同时做到使他能熟记规则并且能正确地表述出来,这并不是一项初看起来那么简单的任务。[/SIZE][/COLOR][/FACE][FACE=宋体][COLOR=blue][SIZE=12pt][/SIZE][/COLOR][/FACE][FACE=宋体][COLOR=red][SIZE=12pt](心理学有一个概念,“首因效应”,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让学生在第一次接触某一个知识点时就准确掌握非常重要,否则在以后的学习下很大功夫也很难更正。我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体会,某个汉字写了几十年,知道一个偶然的机会才发现自己原来是写错了几十年。呵呵!)[/SIZE][/COLOR][/FACE][SIZE=12pt][/SIZ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因此,我们得专门谈谈第一次学习教材的问题。[/SIZE][/FACE][SIZE=12pt][/SIZE][/P][P][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 [/FACE][/SIZE][/P][P][ALIGN=right][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批注[/SIZE][/FACE][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700[/FACE][/SIZE][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字[/SIZE][/FACE][SIZE=12pt][/SIZE][/ALIGN][/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9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55
                • 经验1227
                • 文章153
                • 注册2010-08-22
                [P][ALIGN=center][SIZE=3][FACE=Times New Roman]10[/SIZE][FACE=Times New Roman]、第一次学习新教材[/FACE][/FACE][/ALIGN][/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学生学业落后、成绩不及格的根源之一,就是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没有学好。[/FACE][FACE=宋体][COLOR=red](还是“首因效应”。同时我觉得在新的学期,尤其是小升初、初升高的起始年级的第一学期的开始时教师一定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本门课程的信心,第二是指导学生培养学好本门课程的习惯。就我观察,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高一下学期就对有些学科丧失了信心,成绩很难提高。这种阴影通常会一直伴随整个高中阶段。以后可能会有所改变,有所进步,但学生和后来的教师要付出的太多了。)[/COLOR][/FACE][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COLOR][/FACE][/SIZ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    [/SIZE][FACE=Times New Roman]我这里说的“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术语是否能够成立呢[/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我想,这个术语是可以成立的。大家知道,知识是在不停地发展的,对某段教材的学习将持续一个长时间,对知识的每一次运用,同时也就是知识的发展和深入。[/FACE][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很多学科,尤其是数理化等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是比较强的,之前学的知识直接关联着后来要学习的内容,或者就像苏氏所说是“知识的发展和深入”。因此学生在学习的开始时累积下来而未解决的问题越多,后期学习的困难就越大。)[/COLOR][/FACE][FACE=Times New Roman]而第一次学习新教材,这是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理解事实、现象、性质、特征的实质而迈出的重要的第一步。[/FACE][FACE=宋体][/FACE][/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    [/SIZE][FACE=Times New Roman]例如,学生在许多课上都要用到简便乘法的公式。经验证明,许多事情都取决于在学习该教材的第一次课上,学生对某一公式的理解是否深刻。首先就是,这一公式是否能够经常处于有准备的状态,可以随时用作获取新知识的手段,换句话说,就是以后再轮到每一次学习新的、后面的定理时,顺利与否也取决于此。[COLOR=blue]这也是一条重要的规律性:在学生的意识中,不明确的、模糊的、肤浅的表象越少,压在他肩上的学业落后的负担就越轻,他的思想对于以后再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的准备就越充分,他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就越好。[/FACE]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的课应当有些特点,——这就是说,这里需要特别的明确性,学生的独立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在这里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你要尽量设法做到,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你就能看出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COLOR=blue]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极其重要的是要看出“学习困难的”学生的独立工作如何,因为这些学生思考和领悟比较缓慢,为了使他们理解教材的实质,必须给以较多的事实和较长的时间[/COLOR][/COLOR][COLOR=blue][FACE=Times New Roman]([/FACE][/COLOR][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有时候,提供他们思考的事实也要跟给一般学生的事实有所不同[/COLOR][/FACE][COLOR=blue][FACE=Times New Roman])[/FACE][/COLOR][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宋体][/FACE][FACE=宋体][COLOR=red](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性的东西,那就是教师必须将课堂的注意力从自己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在本文的后边苏氏提到教师在备课时应当预见到学生会出现什么样的错误,甚至具体到那些学生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另外老师要在课堂上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以及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和练习的情况,及时发现学生遇到的困难。然后老师要根据这些情况,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COLOR][/FACE][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COLOR][/FACE][/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    [/SIZE][FACE=Times New Roman]有经验的教师们,在第一次教新教材的课上,总是力求看到:学生是怎样独立地完成作业的。[COLOR=blue]在这种课上,一定要有学生的独立工作,使学生在独立工作过程中思考事实,得出概括性的结论[/FACE][/COLOR][COLOR=blue][FACE=Times New Roman]([/FACE][/COLOR][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这里指的是自然学科的课和语法课[/COLOR][/FACE][COLOR=blue][FACE=Times New Roman])[/FACE][/COLOR][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宋体][/FACE][FACE=宋体][COLOR=red](只有让学生独立工作,对老师而言才能有最真实的教学反馈,对学生而言才能有真正的运用知识的机会。“大合唱”式的课堂会掩盖学生存在的问题,频繁的提问回答必然将学生分成“表演者”和“观众”两部分,这都使学生部分学生没有时间和空间去独立思考、运用知识。)[/COLOR][/FACE][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COLOR][/FACE][/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    [/SIZE][FACE=Times New Roman]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在思考过程中就已经包含着运用知识的因素。[COLOR=blue]这里也应当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工作。应当走到这些学生的每一个人跟前去,看看每一个人遇到什么困难,给每一个人提出专门为他准备好的作业题[/FACE]。有时候在课堂上就能看出,有必要给某一个学生布置一点家庭作业,那么有经验的教师通常就当堂布置给他。学习较差的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首先取决于他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即当堂能否正常地、有系统地工作;千万不要让他光是听别的学生的流利的回答,把黑板上的东西照抄下来。[COLOR=blue]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促使他[/COLOR][/COLOR][COLOR=blue][FACE=Times New Roman]([/FACE][/COLOR][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要做得耐心、机智[/COLOR][/FACE][COLOR=blue][FACE=Times New Roman])[/FACE][/COLOR][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取得哪怕一点点进步也好[/COLOR][/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宋体][/FACE][FACE=Times New Roman]  [/FACE][FACE=Times New Roman]我在教语法的时候,总要设法做到,使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的课上和直接在课后,就不许在自己的书面练习中有错误。可能,这话听起来有些荒谬,但这是真理:只有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犯任何一个错误,他才能够成为读写无误的人。如果能够做到在课堂上没有错误,才能做到在家庭作业中没有错误[/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或少犯错误[/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语文教师工作困难的基本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在课堂上所做的书面作业里就有错误。而教师的缺点正在于,他并没有提出这个目标:一定要使课堂上没有错误[/FACE]。[/COLOR][FACE=宋体][/FACE][/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    [/SIZE][FACE=Times New Roman]然而实际上怎样达到使学生书写无错误,从而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呢[/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这一点取决于许多因素。也许,首先取决于学生的阅读是否流利。[COLOR=blue]要做到正确无误地书写,学生先要学会流利地阅读。也有其他方面的条件——即还取决于课的结构、课堂上的工作方法和方式等。我在备语法课的时候,尽量预先估计一下,在什么地方,在哪一个词上,学生可能犯错误,以及这个学生具体地可能是谁。对任何一个“可疑的”词,我都预先加以详细地解说。[/FACE][/COLOR][FACE=宋体][COLOR=blue][/COLOR][/FACE][FACE=宋体][COLOR=red](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教法”,更要“备学生”。)[/COLOR][/FACE][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COLOR][/FAC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我向你建议: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对事实、现象、规律性做出肤浅的理解,不要使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就在语法规则上犯错误,不要使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数学规律性时就解错例题和应用题,等等。[/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P][P][ALIGN=right][SIZE=3][FACE=Times New Roman]批注[/FACE][FACE=Times New Roman]500[/SIZE][FACE=Times New Roman]字[/FACE][/FACE][/ALIGN][/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0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55
                  • 经验1227
                  • 文章153
                  • 注册2010-08-22
                  [P][ALIGN=center][SIZE=3][FACE=Times New Roman]11[/SIZE][FACE=Times New Roman]、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FACE][/FACE][/ALIGN][/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大概每一位教师都遇到过这种现象:昨天上课时,大家都很好地理解了所学的规则[/FACE][FACE=Times New Roman]([/SIZE][FACE=Times New Roman]定义、定理、公式[/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回答得也很好,还举出了例子;可是今天上课时,你瞧,班上大半的学生对学过的东西就有些模糊了,个别的竟把教材全忘了。还发现,许多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而在昨天上课时,并没有察觉到这些困难呀。[/FACE][FACE=宋体][/FACE][/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    [/SIZE][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COLOR][/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宋体][/FACE][FACE=宋体][COLOR=red](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学生觉得自己“懂得”和“理解”的只不过是一个个孤零零的知识点,并未深入思考其内在的深层次的联系,不能在脑海中绘制出这张知识网络,不能用纸和笔演绎出知识的推导过程,所以这种“懂得”和“理解”本质上跟死记硬背没有太大差别。)[/COLOR][/FACE][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COLOR][/FACE][/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    [/SIZE][FACE=Times New Roman]思考的意思是什么呢[/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就是学生对所感知的东西要[COLOR=blue]想一想[/FACE],[COLOR=blue]检查一下[/COLOR]他理解得是否正确,并且尝试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COLOR=blue]实践[/COLOR]。[/COLOR][FACE=宋体][/FACE][/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    [/SIZE][FACE=Times New Roman]举一个例子来说。在几何课上,学生第一次获得了关于三角函数的表象。教师讲了两种函数关系——正弦和余弦的概念。教材并没有多大困难,好像学生们马上就理解了。但是理解并不意味着已经牢固掌握。在讲解以后,教师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新讲的材料。学生们打开草稿本,画一些直角三角形,把教师所讲的东西都记录下来,复习正弦和余弦的定义,并且自己想出例子来表明函数关系。在这里,好像把知识的复习跟知识的初步运用结合起来了。原来,[COLOR=blue]经过这样的自我检查,许多学生发现自己不能复现教师的讲解过程,不能把它重复一遍。学生在深信自己忘记了讲解中的某一个环节时,就去翻看教科书,但是在这样做以前,他还是竭力自己把一切都回想一下。[/FACE][/COLOR][FACE=宋体][COLOR=red](老师一定要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自我检查和整理回顾的时间,引导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COLOR][/FACE][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COLOR][/FACE][/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    [/SIZE][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对学习最“差”的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对新教材的这个专门思考的阶段尤其必需。[/COLOR][/FACE][FACE=Times New Roman]有经验的教师都特别重视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集中注意教材中的一些“点”,这些“点”实质上就是因果联系,即知识的基础。[COLOR=blue]多年的经验证明,学习困难的学生的知识不够巩固,其根源就在于他们没有看出、没有理解各种事实、现象、真理、规律性之间相互交接的那些“点”,正是在这些“点”上产生了各种因果的、机能的、时间的及其他的联系的。[/FACE]正是对这些“点”,应当引导学习困难的学生加以注意。[/COLOR][FACE=宋体][/FACE][/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    [/SIZE][FACE=Times New Roman]例如,教师给学生们讲解俄语的副动词短语。这里的难以捉摸的“点”,就在于副动词在有了谓语[/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动词[/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的情况下,好像又充当着第二个次要的谓语。我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并提醒学习困难的学生注意:在造带有副动词短语的句子时,应当设想有同一个主体在完成两种动作,其中一个动作是主导的、主要的,而另一个动作是从属的、次要的。学生一边思考着现实的动作一边造句。[/FACE][FACE=宋体][/FACE][/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    [/SIZE][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不管课堂上所学的教材是怎样的纯理论性材料,总还是有可能提出一些实际作业,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它。[/COLOR][/FACE][FACE=Times New Roman]在历史课和文学课上,对新教材的思考,多半是让学生寻找刚刚讲过的教材中的因果联系和意义联系。例如,教师讲解了[/FACE][FACE=Times New Roman]1861[/FACE][FACE=Times New Roman]年俄国农民摆脱农奴制束缚的情况。为了让学生思考[/FACE][FACE=Times New Roman](5[/FACE][FACE=Times New Roman]至[/FACE][FACE=Times New Roman]7[/FACE][FACE=Times New Roman]分钟[/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假如沙皇政府不解放农民,俄国的农业发展会走什么道路[/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在[/FACE][FACE=Times New Roman]1861[/FACE][FACE=Times New Roman]年以前,俄国农业和工业中资本主义的发展的相互联系如何[/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农民解放后这种相互关系的表现如何[/FACE][FACE=Times New Roman]?1861[/FACE][FACE=Times New Roman]年以后,是什么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俄国农业中封建主义残余[/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甚至在[/FACE][FACE=Times New Roman]1861[/FACE][FACE=Times New Roman]年改革以后[/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依然存在的原因是什么[/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这些问题写在一大张纸上,讲完新课后立即挂在黑板上。我深信,[COLOR=blue]课的一个最紧张、最有兴趣的阶段从这时开始了。学生们回想以前学过的各章节的材料,在教科书里“翻阅”资料[/FACE][/COLOR][COLOR=blue][FACE=Times New Roman]([/FACE][/COLOR][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顺便指出,在人文学科的课上,教科书首先是为了思考新教材而使用的[/COLOR][/FACE][COLOR=blue][FACE=Times New Roman])[/FACE][/COLOR][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在我看来,这时候进行的是学习过程中最必要、最有益的事——不用通读全文而复习以前学过的教材。这种复习是最有效的,因为就实质而言,这种复习就是思考[/COLOR][/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问题的设置是教师能力和水平的最重要的体现。教师能不能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设计问题,而不是一口气讲到底;教师设计的问题能不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而不是简单的“大合唱”式的回答;教师设计的问题能不能帮助学生对本课内容获得新的体验和理解,而不是机械的复述教师的讲解。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此。)[/COLOR][/FACE][/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这么说来,[COLOR=blue]请你毫不犹豫地在每一节课上尽量留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FACE][/COLOR][COLOR=blue][FACE=Times New Roman]![/SIZE][/COLOR][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这些时间会得到百倍的补偿[/COLOR][/FACE][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思考知识时的脑力劳动越有效,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所需的时间就越少,下一节课上检查功课所花的时间就越少,因而可用来讲解新教材的时间就越多。[/FACE][/COLOR][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看到这几句话,我有些脸红,因为我的课堂一直以来就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教学内容安排太满,往往下课了还讲不完,很少给学生时间去消化掌握。现在我意识到了,我累得半死,可是那些只是还是我的,并没有转化为学生的,而且更为严重的问题在于学生没有养成思考的习惯,也不知道如何整理和消化所学。日积月累,学习效果可想而知!)[/COLOR][/FACE][FACE=Times New Roman]如果你弄懂了这种依存关系的实质,你就能解开那个“连环套”:学习新教材的时间不够用,是因为时间花在检查家庭功课上了,而检查家庭功课占用很多时间,又是因为教材没有充分学透。[/FACE][/FACE][/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1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55
                    • 经验1227
                    • 文章153
                    • 注册2010-08-22
                    [P][ALIGN=center][SIZE=3][FACE=Times New Roman]12[/SIZE][FACE=Times New Roman]、怎样使检查家庭课业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FACE][/FACE][/ALIGN][/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检查家庭课业的那种很不顺利的状况,使我苦恼了不止一年:在这一部分工作上,经常是把时间白白浪费了。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很熟悉这种情景:当被提问到的学生刚刚开始回答问题的时候,所有其余的学生就各干各的事情了;对回答进行思考的,顶多也不过是少数几个有可能被提问的学生。一个疑问使我长期得不到安宁:[COLOR=blue]怎样才能在检查功课的时候,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以便使教师对全班的工作都能检查到呢[/FACE][/COLOR][COLOR=blue][FACE=Times New Roman]?[/SIZE][/COLOR][FACE=宋体][/FACE][FACE=宋体][COLOR=red](苏氏会产生这个疑问有两个原因,一是他对学生思考习惯培养的重视,他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养成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同时,还因为他对课堂效率的重视,他希望在课堂上教师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学生参与进来,而不是与部分或单个学生对话,而其他学生游离于外。)[/COLOR][/FACE][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COLOR][/FACE][/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    [/SIZE][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使用草稿本是一个挽救的办法[/COLOR][/FACE][FACE=Times New Roman]。譬如上几何课。全班都准备好让老师检查家庭课业。教师向全班提出两道作业题:求出圆面积的公式,自编一道求圆面积的应用题并解答出来;扼要说明三角形相等的特征。全体学生都把题目抄到草稿本里。[/FACE][FACE=Times New Roman] [/FACE][FACE=Times New Roman]在这里,草稿本代替了黑板,教师并不喊任何人到黑板上来做题。教师注意地观察着每一个学生的工作情况。如果他想了解,某一个学生对求出的公式是否深刻理解,就让学生解释一下他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等等。这时候没有必要把学生叫起来回答。每一个学生都在工作,就像他被叫到黑板跟前做题一样。教师随时[/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在完成作业的某一个阶段上[/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可以让全班或一部分学生停止作业。[/FACE][FACE=宋体][/FACE][/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    [/SIZE][FACE=Times New Roman]这种工作形式的优点,[COLOR=blue]首先在于检查知识时用不着把学生都懂得的知识高声地重复一遍[/FACE]。[/COLOR][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这里所否定的正是我们在热热闹闹的课堂上经常见到的那种“大合唱”。)[/COLOR][/FACE][FACE=Times New Roman]教师有可能好像以简便的形式取得关于学生知识情况的信息。同时,[COLOR=blue]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完全独立地工作[/FACE]。这里有两个重要因素:[COLOR=blue]第一,把检查知识变成了知识的积极运用;第二,教师有可能密切注视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工作情况,考虑到他们的个人能力和特点[/COLOR][COLOR=blue]。[/COLOR][/COLOR][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我觉得这是一种很朴素,也很经济的做法。齐答不如单独回答,单独回答不如全体练习。我在想以后自己的课堂上,如非必要,要尽可能地让学生使用笔记本将问题的答案写下来。)[/COLOR][/FACE][FACE=Times New Roman]现在,我们学校在检查家庭课业时,三至十年级的所有学生都使用草稿本。我们感到不这样做就没法检查学生的功课。[COLOR=blue]经验证明,这种检查法能训练学生压缩地、经济地表达思想,防止他们死记硬背[/FACE]。那种拼命死记硬背的学生,永远也不能学会简明扼要地回答问题,抓不住要点。我们的检查方法则能训练学生在阅读和记诵的同时进行思想。[/COLOR][FACE=宋体][/FACE][/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如果用新的事实对各种概括进行新的思考,借这个办法来检查学生的知识[/COLOR][/FACE][COLOR=blue][FACE=Times New Roman]([/SIZE][/COLOR][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规则、公式、定理、结论[/COLOR][/FACE][COLOR=blue][FACE=Times New Roman])[/FACE][/COLOR][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在检查知识时的脑力劳动的效果[/COLOR][/FACE][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在小学各年级,我们一般地不在上课开始时专门留出一段时间用来检查知识。我们把检查知识跟加深、扩充和运用知识密切结合起来[/FACE]。[/COLOR][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这也应该是“高效课堂”的特征之一,不是对知识的简单重复和机械记忆,而是能不断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COLOR][/FACE][FACE=Times New Roman]例如,教师想要检查学生掌握下列定义的情况:句子的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主语和谓语之间的语法关系、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之间的语法联系等。教师让学生把草稿本打开,给他们布置一道实际性的作业题:造六个句子,句子里要用上“道路”[/FACE][FACE=Times New Roman](~opora)[/FACE][FACE=Times New Roman]这个词的第四格和其他各间接格,并确定句子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之间的语法联系。有的学生很快完成了这道作业,教师就给他再出一道作业:造[/FACE][FACE=Times New Roman]3[/FACE][FACE=Times New Roman]个句子,这些句子里各包含[/FACE][FACE=Times New Roman]1[/FACE][FACE=Times New Roman]个、[/FACE][FACE=Times New Roman]2[/FACE][FACE=Times New Roman]个、[/FACE][FACE=Times New Roman]3[/FACE][FACE=Times New Roman]个同等的谓语。[COLOR=blue]学生通过完成这种作业,既运用了知识,又对这些知识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FACE]。[/COLOR][/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千万不要把打个分数作为检查知识的唯一目的[/COLOR][/FACE][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应当尽量把知识的评定跟其他目的[/FACE][/COLOR][COLOR=blue][FACE=Times New Roman]([/SIZE][/COLOR][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首先是知识的重新思考、扩充和加深[/COLOR][/FACE][COLOR=blue][FACE=Times New Roman])[/FACE][/COLOR][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结合起来[/COLOR][/FACE][FACE=Times New Roman]。也不要走极端——对学生的每一次回答、每一份书面作业都评定分数,这样做会引起不良后果。至于其中的道理,有待加以专门解释。[/FACE][/FACE][/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55
                      • 经验1227
                      • 文章153
                      • 注册2010-08-22
                      [P][ALIGN=center][SIZE=3][FACE=Times New Roman]13[/SIZE][FACE=Times New Roman]、评分应当是有分量的[/FACE][/FACE][/ALIGN][/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不应当把知识的评定作为某种孤立的东西从教育过程中分离出来。[COLOR=blue]只有当教师和儿童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相信任和怀有好意的基础上[/FACE]时,评分才能成为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脑力劳动的刺激物。[/COLOR]可以说,评分是教育上最精细的工具之一。[COLOR=blue]根据学生对教师所给的评分所抱的态度,我们就可以准确无误地作出结论,断定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如何,是否相信和尊重教师[/COLOR]。[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学生对教师评分的重视程度,取决于教师的重视程度和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苏氏说“评分是教育上最精细的工具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到底怎么样,其实完全可以由教师的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左右。)[/COLOR][/FACE][FACE=Times New Roman]我想就知识评定的问题向教师提几点建议。[/FACE][FACE=宋体][/FACE][/SIZ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    [/SIZE][FACE=Times New Roman]第一,[COLOR=blue]评分宁可少一些,但是每一个评分都要有分量、有意义[/FACE]。在我的漫长的教育生涯中,我教过中学教学计划里几乎所有的学科[/COLOR][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制图除外[/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可是我从来没有凭学生在一节课上的回答[/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甚至所提的问题达[/FACE][FACE=Times New Roman]2[/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3[/FACE][FACE=Times New Roman]个甚至更多[/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就给学生打分数。[COLOR=blue]我给的评分总要包括学生在某一时期内的劳动,并且包含着对好几种劳动的评定——包括学生的回答[/FACE][/COLOR][COLOR=blue][FACE=Times New Roman]([/FACE][/COLOR][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也可能是好几次回答[/COLOR][/FACE][COLOR=blue][FACE=Times New Roman])[/FACE][/COLOR][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对同学的回答的补充、书面作业[/COLOR][/FACE][COLOR=blue][FACE=Times New Roman]([/FACE][/COLOR][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不太长的作业[/COLOR][/FACE][COLOR=blue][FACE=Times New Roman])[/FACE][/COLOR][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课外阅读以及实际作业等[/COLOR][/FACE][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我用一段时间来研究学生的知识[/FACE],学生也感到这一点。[/COLOR][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在对学生进行评价之前,教师要先全面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既要看到反映在卷面和作业上的结果,更要看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的表现和遇到的困难。评价不仅是教学流程中重要环节,还会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对自我的评价,是一个很重大的事情。)[/COLOR][/FACE][FACE=Times New Roman]到了一定的时间,我就对他说:“现在我要给你评分了。”于是又开始了研究他的知识的下一个阶段。这样学生也很明白:他的任何情况都逃不出我的注意。也许读者中会有人提出疑问:难道教师能把这一切都记在头脑里吗[/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也许,有些人会感到,要把有关学生脑力劳动的一切情况都记住有困难,但是我总觉得记住这些是一件最重要的事。难道把值得注意的事也忘记了,还能够对学生在教育中进行教学、在教学中进行教育吗[/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宋体][/FACE][/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    [/SIZE][FACE=Times New Roman]第二,[COLOR=blue]如果学生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和情况而没有能力掌握知识,我是从来不打不及格分数的[/FACE]。[COLOR=blue]如果学生感到没有努力的方向,觉得自己什么也不行,这对他的精神是最大的压抑[/COLOR]。心情苦闷和精神抑郁,这种情绪会对学生的全部脑力劳动打下烙印,使他的大脑好像变得麻木起来。[COLOR=blue]只有那种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才是滋养着思想的大河的生机蓬勃的溪流[/COLOR]。[COLOR=blue]郁郁不乐、情绪苦闷所造成的后果[/COLOR],就是使掌管情绪冲动和思维的情绪色彩的皮层下中心停止工作,[COLOR=blue]不再激发智慧去从事劳动,而且还会束缚智慧的活动[/COLOR]。[COLOR=blue]我总是尽一切努力使学生相信自己的力量。如果学生愿意学习而不会学习,就应当帮助他哪怕前进很小的一步,而这一步将成为他的思维的情绪刺激[/COLOR][/COLOR][COLOR=blue][FACE=Times New Roman]([/FACE][/COLOR][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认识的欢乐[/COLOR][/FACE][COLOR=blue][FACE=Times New Roman])[/FACE][/COLOR][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的源泉[/COLOR][/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宋体][/FACE][/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COLOR=blue]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FACE]。[/COLOR][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很多学生放弃某些学科的学习,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从中找不到成功的欢乐,体验不到进步的成就感,渐渐丧失了信心,最后陷进了上文所说的“郁郁不乐、情绪苦闷”,结果自然就是“不再激发智慧去从事劳动”。)[/COLOR][/FACE][FACE=Times New Roman]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COLOR=blue]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FACE]。[/COLOR][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取得哪怕很小的进步,并让他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的进步,给他希望,让他相信自己的力量。)[/COLOR][/FACE][/SIZ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第三,如果你看出,学生的知识还比较模糊,在他们关于所学的事物和现象的表象中还有些不明确的地方,那你就根本不要给予任何评分。在我所教的第一个班里,都有一个学生,我对他的精神生活进行过精细的研究,我从他的眼光里就能看出,他对于我所提问的东西是否理解。如果这个学生的眼光表明他还没有做好回答问题的准备,那么我就不评定他的知识——应当首先设法让学生学会知识。[/FACE][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可是我们现在的统一考试制度,缺乏这种灵活性,老师也缺乏这种自主权。无论学生是否已经掌握知识,到时间都得参加考试,结果每考一次都成一次打击,或者因为学习的周期还不够长,学生的进步还没有巩固,信心还不够坚定,就被一次如期而至的考试给摧毁。基于此,我总是觉得高中从高一就开始的月考弊大于利!)[/COLOR][/FACE][/SIZE][/P][P][SIZE=3][FACE=宋体][/FACE][FACE=Times New Roman]  [/SIZE][FACE=Times New Roman]第四,[COLOR=blue]应当避免提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要求学生准确无误地重复教师所讲的东西或者从书本里背诵的东西[/FACE]。在教育过程中有一样非常有趣的东西,——我想把它称之为“知识的转化现象”。这里指的是思维逐步地深入到知识中去的情况,即当学生每一次回头来看已经学过的东西时,都能在各种事实、现象、规律性中看到某种新的东西,研究和分析这些事实、现象、规律性的某些新的方面和新的属性及特点。[COLOR=blue]应当把知识的转化作为复习的基础[/COLOR]。关于这一点,拟另外提出单独的建议。[/COLOR][/FACE][/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55
                        • 经验1227
                        • 文章153
                        • 注册2010-08-22
                        [P][ALIGN=center][SIZE=3][FACE=Times New Roman]14[/SIZE][FACE=Times New Roman]、不要把学习之母变成后娘[/FACE][/FACE][/ALIGN][/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民间教育学常说:[COLOR=blue]复习是学习之母。可是,善良的母亲常常变成凶狠的后娘[/FACE]。当学生被迫在一天或几天之内做完曾经在几个星期和几个月里所做的事情,譬如说,一下子要复习完[/COLOR][FACE=Times New Roman]10[/SIZE][FACE=Times New Roman]节、[/FACE][FACE=Times New Roman]20[/FACE][FACE=Times New Roman]节甚至更多节课所教过的教材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COLOR=blue]大量的事实和结论一下子压到学生肩上,在他的头脑里把一切都搅和在一起了。何况,要复习的不只是一门学科的教材,还有其他许多学科哪[/FACE][/COLOR][COLOR=blue][FACE=Times New Roman]![/FACE][/COLOR][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正常的脑力劳动无法进行,学生的力量被使用得过了头[/COLOR][/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  [/FACE][/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怎样从教育学的观点来正确地组织复习呢[/FACE][FACE=Times New Roman]?[/SIZE][FACE=Times New Roman]首先,我建议考虑到学科和具体材料的特点。譬如说,在九年级,复习几节物理教材跟复习几节历史教材,就远不是一码事。在布置学生复习诸如物理、化学、代数、几何这一类学科的规则、定律、公式和结论时,有经验的教师总是主要地让学生完成实际作业——练习、应用题、画图、制表等等。同时,教师特别注意:学生要想完成一道实际作业,他就得熟悉两条或更多的原理。在完成这种性质的作业时,就在[COLOR=blue]进行着一种对智力发展来说非常重要的知识迁移的过程——即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对概括性的真理进行重新思考的过程[/FACE]。学生应当从新的、以前对他来说是未知的角度来看各种事物和现象。例如,数学教师为了复习而给学生布置一些应用题,学生要解答这些应用题,就得在头脑中既复习几何形的体积,又复习三角函数。[COLOR=blue]多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如果一条理论概括能跟另一条理论概括相接触、相联系、“挂起钩来”,那么就好像在知识的迁移上发生了飞跃:两条真理都被更深刻地理解了,学生在这些理论概括中看出了他以前没有看到的东西,似乎明白了其中的一条,也使另一条变得更加明白了[/COLOR]。[/COLOR][FACE=宋体][/FACE][FACE=宋体][COLOR=red](这与苏氏关于课堂教学、作业检查中的教育思想是一致的,那就是追求“效率”,课堂上要千方百计地通过新的练习和问题使学生都思考起来,积极主动地将学过的知识加以运用和迁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这是“高效课堂”的显著特征。这里所讲的复习也是一种“高效复习”。与其让学生机械地简单地回顾这些学科的“[/COLOR][/FACE][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规则、定律、公式和结论[/COLOR][/FACE][FACE=宋体][COLOR=red]”,不如让学生通过解答一些实际的练习题来运用这些东西。说实话,考试时不也很少用填空题直接考察对这些东西的记忆,还不是用应用题来考察学生的运用能力。)[/COLOR][/FACE][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COLOR][/FACE][/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    [/SIZE][FACE=Times New Roman]就代数、几何、物理这一类学科来说,我建议采用我校优秀教师们在实际工作中使用的一种所谓[COLOR=blue]综合复习[/FACE]。这种复习有许多变式。例如,让每个学生制作一个几何图形的模型,借助这个模型可以复习一系列重要的公式。或者教师指定学生们做出一些几何图形的示意教具,用它们可以直观地说明好几种定理。[/COLOR][FACE=宋体][COLOR=red](这是理科学习和复习时应当引起重视的方法!)[/COLOR][/FACE][FACE=宋体][COLOR=red][/COLOR][/FACE][/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    [/SIZE][FACE=Times New Roman]历史、文学等人文学科的复习具有另一种性质。要把[/FACE][FACE=Times New Roman]7[/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8[/FACE][FACE=Times New Roman]节课所讲的教材复习一遍,那就等于要读[/FACE][FACE=Times New Roman]40[/FACE][FACE=Times New Roman]到[/FACE][FACE=Times New Roman]50[/FACE][FACE=Times New Roman]页书。在这里,当然不能用讲解新教材过程中所用的办法来进行复习。[COLOR=blue]要复习分量很大的教材,就必须好像站得远一点来看它,以便使主要的东西看得更清楚,而次要的东西则不那么显眼。如果学生在复习的时候把所有的东西从头至尾地反复地读,那就不仅会出现负担过重现象,而且更重要的是材料的中心思想会被学生忽略过去,从而削弱了它们的教育作用[/FACE]。[/COLOR][/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    [/SIZE][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应当教给儿童从教材中解脱出来——即放过细节,抓住要点[/COLOR][/FACE][FACE=Times New Roman]。你可以花几节课的时间来复习历史、文学的某些章节,具体地做给学生看,怎样不用从头到尾地读材料而进行复习。学生的知识面越广,其中能跟课堂上[/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以及课外[/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所要复习的材料“挂上钩”的知识越多,对于教材的领会就越深刻。[COLOR=blue]你要教给自己的学生[/FACE][/COLOR][COLOR=blue][FACE=Times New Roman]([/FACE][/COLOR][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特别是高年级学生[/COLOR][/FACE][COLOR=blue][FACE=Times New Roman])[/FACE][/COLOR][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能从次要的东西中抽象出来,而把注意力集中到主要的东西上。这种技能是形成世界观的基本功之一[/COLOR][/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宋体][COLOR=red](这是文科复习时极其重要的方法!要指导学生理清该学科知识的结构,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一个纲要性的复习成果,纲举目张嘛!我清楚地记得我高三时复习政治就是用白纸整理出了三四张这样的类似“知识树”的材料,最后几乎能随时清晰地画出全部或局部的内容。有了这一经历之后,不仅对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入了,还形成了一种习惯或思维方式,我认为任何一门成熟的学科一定有其严密的逻辑,甚至在读一篇文章时都能很轻易地理清其写作结构,从而准确地把握其核心思想。)[/COLOR][/FACE][/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还有一种复习方式。我在教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的时候,始终遵循一种在我看来是很重要的要求:[COLOR=blue]让学生在每门学科的听课笔记里画一条竖线,在页边上留下一条空白地方,把那些必须永远牢记的东西用红铅笔写下来[/FACE]。[/COLOR][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这是一个很有必要的补充,那就是苏氏并不是不重视基础知识,只不过他将基础知识的记忆和复习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就牢牢记下了。)[/COLOR][/FACE][FACE=Times New Roman]学生应当在翻阅听课笔记的时候,着重复习这些规则、公式、定理及其结论[/FACE][FACE=Times New Roman]([/SIZE][FACE=Times New Roman]数学和物理——每周复习一次,化学——每两周复习一次,生物——每三周复习一次[/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4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55
                          • 经验1227
                          • 文章153
                          • 注册2010-08-22
                          [P][ALIGN=center][SIZE=3][FACE=Times New Roman]15[/SIZE][FACE=Times New Roman]、怎样检查练习本[/FACE][/FACE][/ALIGN][/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检查练习本吞没了我所有的空闲时间。”这是一位女教师在来信里所说的话。在这封信的下面,大概有成千上万的教师都会签名同意的。[COLOR=blue]只要把那一叠一叠的待批改的练习本看上一眼,没有一个教师不为之寒心的[/FACE]。这倒不单是因为要付出好多个小时的劳动,而令人烦恼的是这种劳动是[COLOR=blue]那么单调乏味,没有创造性[/COLOR]。[/COLOR][FACE=宋体][COLOR=red](没有做过一线教师的人,是很难将这种感受用这么准确的词表达得这么真实的。)[/FACE][/COLOR][COLOR=red][/COLOR][/SIZ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    [/SIZE][FACE=Times New Roman]许多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都迫切希望最大限度地压缩批改练习本的时间,但是,“毫无结果”。这是为什么呢[/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因为学生的练习本里有大量的错误[/COLOR][/FACE][FACE=Times New Roman]。检查练习本的问题是学校的待解决的许多问题之一,这些问题的解决则取决于几百条条件和前提。这里不可能提出某种单一的建议:“如此这般就行了。”但是,如果在整个学校、全体教师的工作中能遵循[COLOR=blue]几条固定的要求,那么毕竟还可以把花在批改练习本上的时间减少[/FACE][/COLOR][COLOR=blue][FACE=Times New Roman]2[/FACE][/COLOR][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COLOR][/FACE][COLOR=blue][FACE=Times New Roman]3[/FACE][/COLOR][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左右[/COLOR][/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宋体][/FACE][/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    [/SIZE][FACE=Times New Roman]首先,学校里应当有一种高度的言语素养,有一种对词的高度敏感的气氛:一个说错或者写错的词,不仅教师,而且学生听起来都会感到它不谐调,就好像一个具有高度音乐听觉的人,听到一个错误的音符时感到那么不入耳一样。应当向小学各年级的教师提个建议:你们要[COLOR=blue]培养儿童对词的感情色彩的敏感性[/FACE],你们要使学生像对待音乐那样对待词的音响[/COLOR][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形象地说,学生应当成为“词的音乐家”,[COLOR=blue]珍视词的正确、纯洁和优美[/FACE]。[COLOR=blue]你可以把孩子们带领到大自然中去,把各种花朵、声音、动作的极其细微的色调指给他们看,把人们的劳动作为一种创造活动展示在他们面前,并且让这一切都通过词、通过色彩细腻的言语反映出来。我们上一些专门的课来教这些词,如朝霞,傍晚,草原,田野,河流,潺潺,闪烁,隆隆……我们就每一个词跟儿童一起编写作文。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他学习用词来表达最微妙的感情,用词来反映从周围世界得来的印象。这是学校里很不容易的,甚至可以说是最复杂的一门科学[/COLOR]。[/COLOR][FACE=宋体][COLOR=red](这种形象直观的认知不仅有利于儿童对字词的理解和记忆,并且伴随着审美和思考,是将智育与美育以及德育结合在一起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儿童的生活方式。如果儿童能经常性地以这种方式学习,学习的兴趣,思维的品质,都可以得到极大地提高。我还想说的是,这不仅是学校的老师应该做的,家长也要经常性地随时随地地给孩子创造这样的学习和生活的机会,引导孩子用眼睛观察,用心灵感受,用语言表达。)[/FACE][/COLOR][COLOR=red][/COLOR][/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    [/SIZE][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你要把自己的学生从书本和思考引导到活动,再由活动引导到思维和词。活动应当转变为学生自己的思想,而自己的思想则应当通过词表达出来[/COLOR][/FACE][FACE=Times New Roman]。[COLOR=red](这是问题的关键)[/FACE]这在实践上可以归结为如下的做法:[COLOR=blue]尽可能经常地把学生自己的活动变成他思考和判断的对象。应当让你的学生讲故事,发表议论,汇报他亲手做过的事情,讲述他所观察到的事物[/COLOR]。往往学生用词混乱,是因为这些词没有跟他自己所做、所见、所观察和所想的东西联系起来。应当布置这样一些作业,这些作业要求学生一定要讲述、汇报和报告,要求他把现有的知识“投入周转”,也就是说,[COLOR=blue]使词成为进行创作的手段[/COLOR]。[/COLOR][FACE=宋体][COLOR=red](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觉得即便是高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应当伴随着“讲述”“议论”“研讨”等形式。能准确、生动、严谨地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不仅是小学生、中学生,现今社会,有多少成年人都难以做到这一点。这是工作和生活中一项必不可少的能力。作为教师的确应当在组织本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尽量为学生创造训练这方面能力的机会。在设计教学环节,检查学习效果方面,多让学生思考、交流、表达。)[/FACE][/COLOR][/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    [/SIZE][FACE=Times New Roman]为什么学生的作业里有许多错误,写得文理不通呢[/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我认为,[COLOR=blue]毛病的根源就在于能力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失调。在绝大多数的学科[/FACE][/COLOR][COLOR=blue][FACE=Times New Roman]([/FACE][/COLOR][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特别是像语法、文学阅读、数学这类学科[/COLOR][/FACE][COLOR=blue][FACE=Times New Roman])[/FACE][/COLOR][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的学习中,学生的能力落后于知识。当能力“软弱无力”,不能为知识“提供服务”的时候,知识就变成了一种沉重的、不能胜任的负担[/COLOR][/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宋体][COLOR=red](这也是苏氏竭力避免的现象——学习变成学生的一项“沉重的、不能胜任的负担”。因为一旦变成这个样子,学习也就没有任何乐趣可言,学生的思维也就变得被动甚至停滞,得不到发展!)[/FACE][/COLOR][COLOR=red][/COLOR][/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减轻批改练习本的工作,涉及到教学的一系列根本问题。但是在某几项前提下,还是能有所减轻的。第一,在每一节语法课上,都分出一段时间,让学生把那些容易犯语法错误的词抄录下来,并加以识记。第二,让学生对于完成家庭作业先做好仔细、周密的准备,以预防错误。第三,可以说,凡是有经验的语言、文学、数学、物理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检查练习本的方法。经验证明,最合理的一种方法是定期抽查:[COLOR=blue]教师每隔一段时间收几个学生的练习本进行检查。只有测验作业才需要全部检查。[/FACE][COLOR=red](这最后两点提醒很好。“定期抽查”可以避免全批全改给教师带来的压力和负担,同时也可以给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这样学生能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认识更加深刻,还能从老师那里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和鼓励,较之不见面的批改更加有效。)[/COLOR][/COLOR][COLOR=red][/COLOR][/SIZE][/P][P][COLOR=red][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COLOR][/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COLOR=red]素读启示:[/COLOR][/FACE][COLOR=red][/COLOR][/SIZE][/P][P][FACE=Times New Roman][COLOR=red][FACE=Times New Roman][SIZE=3]1、[/FACE]  [/COLOR][/FACE][/SIZE][SIZE=3][FACE=Times New Roman][COLOR=red]儿童的学习要更多地借助于自然和生活,要多为他们创造接触自然和社会的机会。[/COLOR][/FACE][COLOR=red][/COLOR][/SIZE][/P][P][FACE=Times New Roman][COLOR=red][FACE=Times New Roman][SIZE=3]2、[/FACE]  [/COLOR][/FACE][/SIZE][SIZE=3][FACE=宋体][COLOR=red]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当伴随着“讲述”“议论”“研讨”等形式。能准确、生动、严谨地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COLOR][/FACE][COLOR=red][/COLOR][/SIZE][/P][P][FACE=Times New Roman][COLOR=red][FACE=Times New Roman][SIZE=3]3、[/FACE]  [/COLOR][/FACE][/SIZE][FACE=Times New Roman][COLOR=red][SIZE=3]“定期抽查”加上“面批面改”比劳累低效的“全批全改”更有利于学生的进步。[/SIZE][/COLOR][/FACE][COLOR=red][/COLOR][/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469 seconds with 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