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55
    • 经验1227
    • 文章153
    • 注册2010-08-22
    蚂蚁啃骨头之一——《给教师的建议》
    [P][SIZE=5][/SIZE][/P][P][FACE=黑体]   [SIZE=5][B] 结识张万祥师近五年,今夏庐山相会再睹尊颜。小兵虽忝列师门屡屡受教,无奈天资中人,加之以疏懒,竟无所成。环顾众位师兄师姐,皆术业精进,多能自成一家,每大有悔之无及之感。然恩师不弃,庐山之上,对小兵温言劝勉,令吾如沐春风,重拾信心。[/B][/FACE][/SIZE][/P][P][FACE=黑体][SIZE=5][B]   张万祥师对苏霍姆林斯基甚为推崇,曾选编苏氏教育名言以飨读者,并有书赠我,此为吾教育专著阅读之始。去岁小兵曾以批注法细读苏氏名著《给教师的建议》,虽才疏学浅,不无管窥蠡测之憾,但愚者千虑能无一得乎!故不揣冒昧将此批注发于恩师宝地,以就教于大方,权充上交恩师的课业。[/B][/FACE][/SIZE][/P][P][B][FACE=黑体][SIZE=5]   是为序。[/FACE][/SIZE][/B][/P][P][P][ALIGN=right][B][FACE=黑体][SIZE=5]2012年9月20日夜[/FACE][/SIZE][/B][/ALIGN][/P][P][/P][P][P][P][ALIGN=center][FACE=黑体][SIZE=12pt][FACE=宋体][/FACE]1[/SIZE][/FACE][FACE=黑体][SIZE=12pt]、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FACE][/SIZE][/ALIGN][/P][P][/P][P][/P][P][P][P][ALIGN=center][FACE=黑体][SIZE=12pt][/FACE][/SIZE][/ALIGN][/P][P][/P][P][/P][P][SIZE=12pt]   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的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SIZE][COLOR=blue]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COLOR][SIZE=3][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这个问题其实存在于任何学段、任何学科,恐怕也是任何教育背景下的根本性问题。很多时候我都会在“求同”还是“存异”之间徘徊——是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而保存、尊重、鼓励学生的个性,还是漠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拿一把尺子来衡量、校正、打击学生的个性。孔子思想的精髓之一就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其实也是区别“和谐”与“同化”的标准。这种思想体现在孔子的教育实践中,就是那比金子还要宝贵的“因材施教”。苏氏从反面,从教师的实践操作的层面,提出这一问题。我认同孔子和苏氏的观点,但是我也得遗憾地承认,我还缺乏必要的耐心、技巧、修养、胸怀、境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另外这段文字以设问开头提出问题,开门见山的写法,也是值得借鉴的!)[/SIZE][/FACE][COLOR=red][SIZE=12pt][/COLOR][/SIZE][/COLOR][/P][P][SIZE=12pt][/SIZE][/P][P][SIZE=12pt]  [/SIZE][COLOR=blue][SIZE=12pt]我们不妨打个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COLOR][/SIZE]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去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里去。[SIZE=3][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这个“妙喻”,浅显之至,联系到所谈问题,深刻之至。体力的不同显而易见,脑力的差别大多被我们熟视无睹了。)[/SIZE][/FACE][SIZE=12pt]儿童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这样各不相同的。一个学生对教材感知、理解、识记的快,在记忆中保持的长久而牢固;而另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进行的就完全不同:对教材的感知很慢,知识在记忆中保持的不久而且不牢固。虽然到后来([/SIZE]这是很常见的事),正是后一个学生在学习上、在智力发展上,比最初学习较好的那个学生取得了大的多的成就。[COLOR=blue]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COLOR][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我又浮想联翩了,也许是胡言乱语:经常犯这种错误的有两种老师,一种是刚走上岗位的教师,在他们眼里绝大多数学生都是“抽象”的,他们其实是在对自己脑海中印象中甚至想象中的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根本没有心思意识去观察思考学生之间的这种必然存在的差异;还有一种是已经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的有经验的教师,因为惯性,也因为对自己的教学经验的自信,大多数学生在他眼里也越来越“抽象”,他们深信自己的那一套东西可以应付所有的学生,可以解决所有学生的问题。显然,我已经不是第一种教师了,但是我是不是第二种教师,不好说,我得对自己提高警惕。其实后一种教师对学生的危害也许更大,因为他身上“权威”的光环,更容易使学生的放弃自己。)[/FACE][/COLOR][SIZE=12pt]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COLOR=blue]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SIZE][/COLOR][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这难道仅仅是一种技巧吗?我觉得是一种极其高超的教育艺术。我以前是这样认为的。不过现在我不会轻易地认为它是一种“艺术”了。因为很多时候,当我们将一项能力认为是艺术的时候,其实潜意识中在承认自己根本达不到,从而放弃努力。所以,现在我认为这就是一个成熟的教师,一个专业化的教师必备的教育技巧,也应该是我努力的方向!)[/FACE][/COLOR][COLOR=blue][SIZE=12pt][/COLOR][/SIZE][/COLOR][/P][P][SIZE=12pt]  [/SIZE][COLOR=blue][SIZE=12pt]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COLOR][/SIZE][SIZE=12pt]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COLOR=blue]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的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SIZE]有的孩子在一年级时就已经能完全独立地读出和解出应用题,而另外一些孩子直到二年级末甚至三年级末才能做到这一点。[/COLOR][SIZE=3][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现在有一种观点越来越成为大家的共识:教育是慢的艺术。是啊,教师要学会等待,“静等花开”。等待的前提是理解和宽容。)[/SIZE][/FACE][COLOR=blue][SIZE=12pt]教师应当善于确定:要通过怎样的途径,要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困难,才能引导儿童接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水平,以及怎样才能在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具体地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COLOR][/SIZE][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静等花开”,不是无事可做,平静的海面下激流汹涌,一个负责人的真正专业化的教师正在像苏氏上面所说得那样精心备课!)[/FACE][/COLOR][/COLOR][/P][P][SIZE=12pt]  [/SIZE][COLOR=blue][SIZE=12pt]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COLOR][/SIZE][SIZE=3][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我们总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兴趣”只取决于学生自身,那偶然性也太小了。教师的一个基本责任是什么,我想应该是让学生你所教的这个学科“感兴趣”。这需要我们有智慧,有激情,有积累,有口才。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SIZE][/FACE][FACE=宋体][COLOR=red]“学困生”从哪里来?说实话,在一定程度上,学困生正是我们教出来的——教师未真正从思想上承认并接纳学生的差异性,未针对这种差异性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除了挫折打击,根本无法“[/FACE][/COLOR][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FACE][/COLOR][FACE=宋体][COLOR=red]”,从而使他们丧失学习的兴趣和进步的勇气。[/FACE][/COLOR][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FACE][/COLOR][SIZE=12pt]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SIZE]作业的性质),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有经验的教师,在一节课上给一个学生布置2、3道甚至4道应用题,而给另一个学生只布置1道。这个学生做的是比较复杂的应用题,而另一个学生做的则是比较简单的。这个学生在完成语言的创造性作业(例如写作文),另一个学生则在学习文艺作品的片断。[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这种差异化的学习任务的前提是师生之间的互相信任和充分沟通,否则也有打击部分自尊心特别强的学生的可能。另外老师还有两项工作要做,一是精选习题,哪怕只做一道,那一道应该是本节课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的载体;二是巧设梯度,可以以“必做题”和“选做题”的形式布置下去,鼓励学生在完成“必做题”之后积极思考,争取完成“选做题”,但并不强硬地要求所有学生。)[/FACE][/COLOR][SIZE=12pt][/SIZE][/COLOR][/P][P][SIZE=12pt]  [/SIZE][SIZE=12pt]在这种做法下,所有的学生都在前进——有的人快一点,另一些人慢一些。儿童完成作业而得到评分时,从评分中看见了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学习给他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有所发现的欢乐。[COLOR=blue]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关心与相互信任相结合。[/SIZE][/COLOR][SIZE=3][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这很关键!)[/SIZE][/FACE][SIZE=12pt]学生就不会把教师单纯地看成严厉的监督者,也不会把评分当成一种棍棒。他可以坦率地对教师说:某某地方我没有做好,某某地方我不会做。他的良心是纯洁的,他不可能去抄袭别人的作业或者考试时搞夹带。他想树立起自己的尊严。[/SIZE][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其实,这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智育”,它已经具有“德育”的显著特征。我们每节课,每一次作业,都可以成为“无痕的德育”。)[/FACE][/COLOR][/COLOR][/P][P][SIZE=12pt]  [/SIZE][SIZE=12pt]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COLOR=blue]教师要爱护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SIZE][/COLOR][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SIZE=3](苏氏的这一见解,我无言评论,只需记住它,将它深刻地印在自己的脑海中。)[/FACE][/COLOR][/SIZE][/P][P][SIZE=12pt]  [/SIZE][SIZE=12pt]我有一个朋友伊·格·特卡琴柯,他是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他谈到自己备课的情况时说:“我周密地考虑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做些什么。我给所有的学生都挑选出这样的作业,使他能在作业中取得成就。如果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SIZE][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SIZE=3](相形之下,我很惭愧!我能在每节课后,问问自己“学生获得哪些进步”,也问问学生“你们得到哪些提高”吗?什么是“有效课堂”?我不敢下定义,但我确定,有效课堂一定是师生都能正面地自信地上面两个问题的课堂。)[/FACE][/COLOR][/SIZE][/P][P][SIZE=12pt]  [/SIZE][SIZE=12pt]让我们看看帕夫雷什中学教师阿·格·阿里辛柯和姆·阿·雷萨克的数学课吧。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SIZE]而解题占用上课的90%的时间),他们所教的班好像分成了好几个组。在第一组里,是学习最好的儿童,他们无需任何帮助就能很容易地解出任何应用题;其中还有一、两个学生能够即席口头解答,不需要做书面作业:教师刚刚读完条件,学生就举手要求回答。对这一部分学生来说,除了教学大纲规定的题目外,教师还要挑选一些超过大纲要求的习题:应当给这些学生的智慧以力所能及的、但并不轻松的、要求紧张地动脑的工作;有时候,需要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习题,使他不能独立地解答出来,但是教师给予的帮助只能是以稍加指点和提示为限。[/P][P][SIZE=12pt]  [/SIZE][SIZE=12pt]第二组里是一些勤奋努力的学生,他们能很好地完成作业,是和进行一定程度的紧张的脑力劳动、探求和克服困难分不开的。教师们常说,这—部分学生是靠付出劳动和用功学习而取胜的,他们能顺利地学习,是因为他们勤奋用功和坚持不懈。[/SIZE][/P][P][SIZE=12pt]  [/SIZE][SIZE=12pt]第三组学生,能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完成中等难度的习题,但是对复杂的习题则有时解答不出。在他们做作业的过程中,对这些学生的帮助要有高度的教育技巧。[/SIZE][/P][P][SIZE=12pt]  [/SIZE][SIZE=12pt]第四组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很慢,解答也很慢。他们在一节课上所能完成的作业,要比第二组、第三组学生所做的少一半到2[/SIZE]/3。但是教师无论如何不要催促他们。[/P][P][SIZE=12pt]  [/SIZE][SIZE=12pt]第五组是个别的学生,他们完全没有能力应付中等难度的习题。教师要为他们专门另选一些题目,始终只能指望他们在一节课上有所进步,哪怕一点点进步也好。[/SIZE][/P][P][SIZE=12pt]  [/SIZE][SIZE=12pt]这些组的学生并不是停滞不动、凝固不变的,凡是给人以成功的乐趣的脑力劳动,总是会收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结果的。[/SIZE][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SIZE=3](我不能不再次深感惭愧,我在备课时,完全没有如此深入细致地“备学生”“备教法”。当然我明白这种分组应当是一种“隐性分组”,而不应该是“显性分组”,否则,会被学生误解为“歧视”!)[/FACE][/COLOR][/SIZE][/P][P][SIZE=12pt]  [/SIZE][SIZE=12pt]有些教师能够做到使他的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取得进步。应当去仔细看看这些学生在上课时的脑力劳动的情况。[COLOR=blue]在这里,充满着上面所说的那种师生间相互体谅的气氛,有一种智力受到鼓舞的精神,每一个学生都在尽量靠自己的努力去达到目的。你从儿童的眼光里就能看出那种紧张地、专心致志地思考的神色:—会儿发出快乐的闪光([/SIZE]正确的答案找到了!),一会儿又在深沉地思索(从哪里入手来解决这道应用题呢?)。教师在这样的气氛里工作确是一种很大的享受。[/COLOR][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SIZE=3](确实,想想都是一种享受,师生共同的享受!这样的课堂学生怎会不喜欢,怎能不进步,教师怎会不兴奋,怎能不幸福!)[/FACE][/COLOR][/SIZE][SIZE=12pt]我亲爱的同行,请你相信:无论教师在这样的课堂上的劳动是多么紧张,他都会有喘息一下的时间,否则,要连上4[/SIZE]、5节课是很难的。[/P][P][SIZE=12pt]  [/SIZE][SIZE=12pt]我在五至七年级教过几年数学。确实,这些和文学课、历史课交叉安排的数学课,对我来说是真正的休息。只要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取得成功的个人的、人格上的欢乐,那么这种课就不会把教师弄得心情焦躁、精疲力尽。教师不必紧张地等待着会发生不愉快的事,他不必去监视那些由于无事可做而不时地用调皮行为来“招待”教师的那些机灵而坐不安稳的孩子们,因为在这样的课上,他们的精力都被纳入了正当的轨道。[COLOR=blue]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多么勤奋地、专心致志地学习啊![/SIZE]这些学生在紧张的劳动中显示他们那积极活动的精神,他们变得跟以前完全两样了,因为他们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更好地完成作业上。[/COLOR][/P][P][SIZE=12pt]  [/SIZE][SIZE=12pt]有些教师经常抱怨说,儿童在上课时调皮,做小动怍……这些话总使我觉得困惑莫解。[/SIZE][/P][P][COLOR=blue][SIZE=12pt]如果你们,亲爱的同事们,能够认真地思考一番,怎样设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在进行脑力劳动,那么上述的情况是绝不会发生的![/COLOR][/SIZE][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SIZE=3](谢谢大师!作为您远隔万里的年轻的中国同事,我接受您的建议!我会尽可能地精心备课,精研教法。我不会再“目中无人”,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各不相同的人,他们有不同的基础因而具有不同的需要,他们会遇到不同的困难因而需要不同的帮助。我记住了,在我的课堂上“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谢谢您,也请接受我的敬意!)[/FACE][/COLOR][/SIZE][/P]
    [ 此贴最后由济源杨兵在2012-9-25 7:19:16编辑过 ]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声望+1
    • 财富2
    • 积分1548
    • 经验56461
    • 文章1403
    • 注册2009-06-10
    [SIZE=2]写得好!学习了[/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55
      • 经验1227
      • 文章153
      • 注册2010-08-22
      [P][ALIGN=center][FACE=黑体][SIZE=14pt]2[/SIZE][/FACE][FACE=黑体][SIZE=14pt]、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SIZE][/FACE]一昼夜只有24小时[/ALIGN][/P][P][SIZE=3] [/SIZE][/P][P][SIZE=3]这句话是我从克拉斯诺达尔斯克市的一位女教师的来信中摘抄下来的。是的,没有时间啊!——这是教师劳动中的一把利剑,它不仅伤害学校的工作,而且损及教师的家庭生活。教师跟所有的人一样,他也要做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因此就需要时间。我有一些十分确切的资料可以证明,许多中学毕业生害怕报考师范院校,因为他们感到干这一行职业的人没有空闲时间,虽然每年有相当长的假期。[/SIZE][/P][P][SIZE=3]我有一个有趣的统计数字。曾经向500名有子女在上大学的教师作过调查,询问他们:“你的孩子进的是什么学校?上哪个系?”只有14人的回答是:“师范学院”或者“培养教师的综合大学”。接着又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你的孩子不愿意当教师呢?”486人的回答是:“因为他看到教师的工作太辛苦,连一分钟空闲的时间都没有。”[/SIZE][/P][P][SIZE=3]    那么,总的来说,能不能使教师的工作中有一些空闲时间呢?——这个令人很伤脑筋的问题往往是不得不用这个说法来表达的。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语文、数学教师每天在学校上课3、4小时,加上备课和改作业5、6小时,另外每天还得至少有两小时被课外工作所占用。[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一封来信,一个数据,苏氏的文章大多单刀直入开门见山,现实针对性极强。说实话,本文所谈的这个问题其实正是困扰了我好几年的大难题。刚上班的几年,只是班主任工作琐碎繁杂,接着教研组长的职务又占去一些时间,因为平时喜欢写些东西,就被一些领导和同事认为是什么都可以写的人,各种替他人作嫁衣的材料报告纷至沓来,我不得不在电脑中专门设置了一个“助人为乐”文件夹。有时,静下心来想想,每天花在备课上的时间,远远不够,内心的愧疚、焦急和恼火又不能对人言!当然,我也知道,可能自己在时间管理上还存在问题,效率不高,这也是一大问题。关于苏氏的这个数据,我也有一点材料,我已经送毕业的四百多个学生中只有5[/COLOR][/FACE]人报考师范院校,其中还有两人不是师范专业。我曾经问过大家,他们说看着自己的老师这么辛苦,他们也就丧失了学师范的勇气。)[/SIZE][/P][P][SIZE=3]    怎样解决这个时间问题呢?[COLOR=blue]这个问题也像学生的智力发展问题一样,是涉及整个学校生活的综合性问题之一[/COLOR],它是完全取决于学校的全部活动是怎么安排的。[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能如此重视这一问题的校长能有几人!如果教师的精力被一些可有可无的事务,无法回避的形式主义,领导一时的心血来潮所挤占的话,怎么能有充裕的时间去研究教学,亲近学生,探索个人专业化发展的路径。也许有人会说,“时间是海绵里的水”,可是我想说大人先生们,你们能不能少挤一点,给我自己多留一点。)[/COLOR][/FACE][/SIZE][/P][P][SIZE=3]    这里最主要的是要看教师工作本身的方式和性质。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区培训班的学员、区教育局视导员都来听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SIZE][/P][P][SIZE=3]    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SIZE][/P][P][SIZE=3]    [COLOR=blue]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COLOR]分钟。”[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这是一个极具震撼性和说服力的经典故事。教师的工作更像一种修炼,修为高,功力深的教师,大多能四两拨千斤,将对教材对教法的钻研,对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很巧妙地融入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去。)[/COLOR][/FACE][/SIZE][/P][P][SIZE=3]    这段答话启开了一个窗口,使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像这位历史教师这样的人,我在自己的区里只知道有30人左右。他们从来不抱怨没有空闲时间。他们中间的每一个人,谈到自己的每一节课,都会说是终生都在备这节课的。[/SIZE][/P][P][SIZE=3]    [COLOR=blue]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COLOR]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又是一段极经典的论述,“为什么要读书”,“读书与教学的关系”,“读那些书”,“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苏氏在一段文字中对这四个问题一一解答,语言生动且深刻。不只听一位老师谈到苏氏语言的魅力:平实生动,见解独到,思想深刻,是真正的大师级的语言。参照这一段文字,我似乎领略到了一点,我想这是应该背诵下来的一段文字。)[/COLOR][/FACE][/SIZE][/P][P][SIZE=3]    [COLOR=blue]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COLOR]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变得越来越小。[COLOR=blue]这里的问题还不仅在于教师的理论知识在数量上的增长。[/COLOR]数量可以转化为质量:衬托着学校教科书的背景越宽广,犹如强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点小光束,那么为教育技巧打下基础的职业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COLOR=blue]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COLOR]叙述、演讲)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例如,教师在讲三角函数,但是他的思路主要不是放在函数上,而是放在学生身上:他在观察每一个学生怎样工作,某些学生在感知、思维、识记方面遇到哪些障碍。[COLOR=blue]他不仅在教书,而且在教书过程中给学生以智力上的训练。[/COLOR][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这一段文字中,我用蓝色标注的部分特别重要,这是我之前读本篇文字所忽略的,现在我明白了。这是对上一段文字的极其重要的补充,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教师的不间断地阅读并不是要成为教育理论家,而是让自己能够从学科知识中解放出来,为自己争取更多的自由空间来研究教法,来关注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并对之进行有效地思维训练。简单说,就是从“教教材”提升至“教学生”。其实这不正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终目标之一吗?今夏在郑州参加河南省骨干教师培训时,华东师大的戚业国教授讲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不在学科知识水平的提高,而在于教育教学的经验、技巧、策略和方法的改进”。与苏氏的通过阅读极大丰富教师的学科知识的观点并不矛盾,我觉得正可以互相补充。苏氏讲教师要首先具备“一桶水”,实现这个目的之后要做的正是戚教授所说的“教育教学的经验、技巧、策略和方法的改进”。在此也感谢教育局安排我到郑州参加培训,收获颇丰!以后会将一些零星感受整理出来。)[/COLOR][/FACE][/SIZE][/P][P][SIZE=3]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关于这一点,还得另外再提几条建议。[/SIZ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P][P][ALIGN=right] [/ALIGN][/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积分83
        • 经验16234
        • 文章77
        • 注册2012-09-14
        前辈的文字,让我读到了教育的另一番的理解,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更进一步接近教育,谢谢!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声望+2
          • 财富1
          • 积分2971
          • 经验9034
          • 文章2891
          • 注册2011-10-25
          我就是缺少这样的反思和干劲。
          工作九年,班主任八年,对乡村的教育有清醒的认识。经过阅读《班主任之友》7-8期,才发觉自己的浅陋无知。希望来到这里得到大家的指导,让自己在不断的学习中成长起来!初来咋到,请各位多多关照!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55
            • 经验1227
            • 文章153
            • 注册2010-08-22
            [P][ALIGN=center][FACE=黑体][SIZE=14pt]3[/SIZE][/FACE][FACE=黑体][SIZE=14pt]、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性[/SIZE][/FACE][/ALIGN][/P][P][SIZE=3] [/SIZE][/P][P][SIZE=3]这条建议主要是向小学教师提出的。敬爱的小学教师们,你们的工作做得怎么样,这直接影响着中年级(初中)和高年级(高中)教师的时间预算表。如果仔细观察一下中学第二阶段(四至八年级)和第三阶段(九、十年级)的教学过程,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这里,为了无休无止地然而却又完全徒劳地把那些“尾巴学生拉上来”,这件事无情地吞噬了教师的许多时间。教师刚刚开始讲解新教材,就发现一部分学生无力掌握它,与其说是考虑怎样沿着认识的崎岖小路前进,倒不如说是首先得考虑如何克服一部分学生跟不上的状况(有时候,这个“一部分”相当大,弄得教师不得不几乎是给全班学生进行补课)。这就侵占了教师的许多时间——包括在校的时间和回家后的时间。[/SIZE][/P][P][SIZE=3]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即教学过程要被这项似乎是无法避免的工作(克服许多学生的落后状况)而拖住后腿呢?这里想给小学教师提出几点建议。[/SIZE][/P][P][SIZE=3]    亲爱的同事,请你记住:所有中年级和高年级教师的时间预算表都取决于你,你在教学和教育工作中是[COLOR=blue]创造精神的缔造者[/COLOR]。[COLOR=blue]小学面临着许多重要任务,而其中占据首位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儿童学习[/COLOR]。你主要操心的事情之一,就是要在儿童应当掌握的理论知识分量跟实际技能和技巧之间,确定一个正确的相互关系。[/SIZE][/P][P][SIZE=3]    请你记住:[COLOR=blue]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在学业上落伍,这主要是他们不会学习、不会掌握知识的结果[/COLOR]。[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怎样才算“会学习”?)[/COLOR][/FACE]当然,你应当关心使儿童的一般发展达到较高的水平,但是,[COLOR=blue]你应当首先教会儿童熟练地读和写。[/COLOR][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这是前一个问题的最直截了当的答案。)[/COLOR][/FACE][COLOR=blue]学生如果没有学会迅速地、有理解地、有表情地阅读和感知所读的东西,没有学会流利而正确无误地书写,那么,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谈不上顺利地学习[/COLOR],[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这是一个信息的“输入——编码——输出”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阅读——思考——表达”的过程。)[/COLOR][/FACE]也就是说,教师就不得不没完没了地给学业落后的学生做“拔高”的工作。[COLOR=blue]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COLOR]。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是人们从小到大终生学习过程中最常用的学习方式,也是最重要的能力,许多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是可以归结为这一点的,他们读不懂那些文字、图形或符号所承载的信息之间的联系,难以发现其隐含的需要调动知识储备来获取的信息,从而无从下手。同时这句话也提醒我,有时在课堂上应多给学生一些静静地阅读和思考的时间,学生之间过多的讨论和教师没有必要的引导,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有时一节看起来热热闹闹的课有可能对学生的思维的一种钳制和对学生学习权力的一种剥夺。老师讲得精彩不如学生学得扎实!)[/COLOR][/FACE]前一种能力超过后一种能力的程度越大,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思考的能力就越精细,——而这一点正是顺利地学习和整个智力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条件。我坚定不移地相信,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能不能顺利地学习,首先就取决于他会不会有理解地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因此,小学教师应当仔细地研究,每一个学生的这条能力是怎样发展的。[COLOR=blue]30[/COLOR][COLOR=blue]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个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比起不掌握这种乍看起来很简单的迅速阅读能力的学生来,就显得能够更迅速、更顺利地应付任何作业。[/COLOR][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由此可见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多么重要!新教育实验团队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毛虫与蝴蝶”儿童阶梯阅读的实践与研究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COLOR][/FACE]在他的脑力劳动中就没有死记硬背。他阅读教科书或别的书籍时,比起那种不会同时阅读和思考的学生来,情形就完全不同。他在读过以后,能够清晰地领会对象的整体和组成部分、相互依存性和相互制约性。[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就我所熟悉的高中课堂里,有两类学生接受新知的能力和自学能力比较强,一种是理科思维训练比较扎实的学生,一种是阅读积累比较深厚的学生。他们都能比较迅速地理解新的学习内容在该学科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比较准确地把握重难点,并善于与旧知取得联系。这样学习效率自然高出其他同学,学习也就不会只靠“死记硬背”。)[/COLOR][/FACE][/SIZE][/P][P][SIZE=3]    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实践证明,如果阅读对于学生成为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这样,教师就有可能跟某些儿童进行个别谈话,但这种谈话不是长时间的讲解,而是加以指点和提些建议,告诉他们怎样独立地掌握知识,预防不及格和学业落后。[/SIZE][/P][P][SIZE=3]    如果学生并不知道他究竟在哪一点上落后,以及需要何种程度的帮助,那么教师就应当主动地找他个别谈话。[/SIZE][/P][P][SIZE=3][COLOR=blue]学生在中年级和高年级能否顺利地学习,还有赖于他在低年级时,在多大程度上学会了迅速而有理解地书写,以及这种技能怎样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阅读相配合的书写,——这是儿童借以掌握知识的工具。[/COLOR]这种工具处于何种状态,决定着能否有效而合理地使用时间。我建议小学教师提出这样一个努力目标:到四年级结束时,一定要使儿童掌握迅速地、半自动化地书写的能力,——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他才能够顺利地学习,教师也就不必经常操心去克服学业落后的现象了。[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在孩子10[/COLOR][/FACE]岁之前,应当特别注意培养他们的读写能力?这对我这个当父亲的是一个提醒!)应当努力做到,使学生在书写的同时进行思考,使字母、音节、词的写法不要占据于他的注意的中心。[COLOR=blue]你还可以向自己提出一个更具体的目标:你给学生讲述一点什么,让他们一边听讲一边思考你所讲述的内容,而同时还要把他自己的思想简明扼要地写出来。应当在三年级就教会学生做到这一点。[/COLOR][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我怎么觉得这个活儿,高中老师也得多干。就我身边的学生这一关都还没过:听课抓不住重点,记笔记不知道记什么。)[/COLOR][/FACE]如果你达到了这一目的,我敢向你保证:你的学生永远也不会成为落伍的、不及格的学生,他们学会了自己去获取知识,这也就节约了中、高年级教师的时间,保护了他们的健康。[/SIZE][/P][P][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SIZE=3]总结:苏氏教过不同学段,不同学科,还做过教育管理者,在思考儿童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时,果然别具只眼,有高度有深度。作为一线专业教师,囿于自身知识结构和工作环境,我真是太缺乏这样思考自己教学的眼光和角度。看来以前朦胧意识到的应当跨学科、跨学段听课交流实在是很有必要的。现在有了工作室这个平台,真做起来就方便多了。即使不便于进课堂听课,也可以看看大家的课堂实录。[/COLOR][/FACE][/SIZ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P][P][ALIGN=right] [/ALIGN][/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55
              • 经验1227
              • 文章153
              • 注册2010-08-22
              [P][ALIGN=center][FACE=黑体][SIZE=14pt]4[/SIZE][/FACE][FACE=黑体][SIZE=14pt]、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SIZE][/FACE][/ALIGN][/P][P][SIZE=3] [/SIZE][/P][P][SIZE=3]在学校工作的30年,使我发现了在我看来是一项重要的秘密——也可以说是一条特殊的教育学规律性: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没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牢记终生的程度。不妨设想一下,我们盖一座漂亮的楼房,可是把墙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浆不断地剥离,砖头也在脱落;人们每天都忙于消除工程中的毛病,可是始终处在楼房倒塌的威胁之下。许多四至十年级的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正是处在这样的状况之中:他们在盖楼房,可是墙基在裂缝。[/SIZE][/P][P][SIZE=3]    [COLOR=blue]小学教师们![/COLOR]你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的地基。这个地基要这样牢固,使得接你们的班级的教师不必再为地基而操心。譬如你正准备教一年级。那就请你看看四年级的教学大纲——首先看语文和数学教学大纲,也要看看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大纲。请你看看阅读课本里有关历史、自然、地理的教材,再看看四年级的这些学科的教学大纲。请你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起比较一下。请你想一想,要使学生以后的四年级和五年级顺利地学习,那么他在三年级时应当知道些什么。[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这对我们一线教师实在是一个重要而实际的提醒。可是遗憾的是有多少老师研究过教学大纲,更别说在教本年级本学段的同时研究其他年级和学段的教学大纲,从而把握本学科的宏观的知识框架和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有哪些要求和提醒。而且我还觉得这种研究还应该是双向的,也就是说不应该仅仅是低年级教师研究高年级的教学大纲,高年级的教师也应该熟知低年级的教学大纲中对学科学习的要求,从而了解学生已获得哪方面的知识和训练,应该已经掌握哪些方法和能力。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和训练。当然一些有经验的老师还能够在新学期或新学段开始之后,通过学生的课堂反映和作业反馈甚至个别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COLOR][/FACE][FACE=楷体_GB2312][/FACE][/SIZE][/P][P][SIZE=3]    首先要注意基本读写能力。在语言里,有2000到2500个写法正确的字,它们是知识、读写能力的“骨架”。经验证明:如果儿童在小学里牢牢地记住这些字,他就成了一个有读写能力的人。但是其意义不仅如此。[COLOR=blue]在小学里获得的读写能力,又是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后掌握知识的工具。[/COLOR][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实际上,越到高年级,学生在学习中越来越依赖于对这一工具的掌握程度。中高年级后,学习材料的语言表述会越来越讲究逻辑性和科学性,而且还涉及到更多的术语和概念。一个读写能力强的学生,在理解术语和概念方面,在分析学习材料所表达的思想意图方面,以及把握老师课堂授课语言方面,当然具有相当的优势。时间一长,是否具有良好的读写能力的学生之间的差别就会显现出来。那些在小学阶段依赖于机械记忆和重复训练才掌握知识的孩子,升入高年级后,学习将越来越吃力,越来越被动,可能他们的学习时间都不够用。可以设想一下,他花了别人两倍甚至三倍的时间才能有其他同学的收获,他的心情一定是沮丧的,自信心一定是受打击的,他还能坚持多久就不好说了!)[/COLOR][/FACE][/SIZE][/P][P][SIZE=3]    [COLOR=blue]我在教小学儿童的时候,始终注意自己面前的一张“最重要词汇表。”这张表好像是一份特殊的“基本读写能力教学大纲。”我把2500[/COLOR]个词分配如下:每个学习日平均学3个词。孩子们把它们抄在本子里并且记住。这项作业每天只占几分钟。[COLOR=blue]在童年时期,记忆是很灵活、很敏感的,如果你善于使用它,不使它负担过重,它就会成为你的第一个助手。学生在早年记住的东西,常常永远不会忘记[/COLOR][COLOR=blue]。[/COLOR][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我自己就是一个例子,我已经很长时间不学英语了,现在仍留在脑海中的单词,绝大多数是在初中时期掌握的,高中和大学学的几乎全忘了。另外中国古代教育特别重视孩子的背诵功夫,什么“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还有“四书五经”,先背下来再说,等背得滚瓜烂熟之后,在由老师和长辈略加指点,更主要是通过以后自己的学习和体验来领悟。古人读书不可能多过今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是一种夸张,孔夫子学《周易》“韦编三绝”才是古人勤奋的真实写照。可是由于他们背诵了大量经典,同时在背诵是训练了记忆能力,以后再学什么天文地理诸子百家就容易得多了。因此,我也主张孩子在幼年时期应该多背诵记忆一些经典之作。我觉得背诵就像滚雪球,背得越多雪球越大,再接着滚下去就容易了。清人涨潮说“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能用不难,能记为难”。诚如斯言!)[/COLOR][/FACE]“使用记忆的技术”,在这里表现如下:在学习日开始的时候(第一节课上课前),我在黑板上写下今天要学的3个词,例如,“草原”、“温度”、“沙沙响”。孩子们一进教室,就立即把这些词抄到词汇本里,这种词汇本他们要连续地记录三年。他们对这些词进行思考,在它们旁边写几个同根词。这项作业总共花3、4分钟时间。孩子们都逐渐地养成了习惯。[/SIZE][/P][P][SIZE=3][COLOR=blue]接着,作业就带有游戏的性质,这种游戏里鲜明地表现出自我教育、自我检查的成分。我对孩子们说:“在回家的路上,你们回想一下,今天我们抄了哪3[/COLOR]个词,它们是怎样写法的。你们在记忆里回想一下这些词的模样儿。明天早晨一醒来,马上就来回想这些词的写法,靠记忆把它们默写在练习本里。”(这里说的是一般的练习本,它好比是词汇本的副本。)如果这种游戏从一年级就开始,如果教师相信这件事情一定成功,如果他一生中从来没有对学生所做的任何事情感到过厌烦,那么就不会有任何一个儿童不对这项游戏着迷的。[/SIZE][/P][P][SIZE=3][COLOR=blue]在一节又一节的课堂上,进行各种各样的练习,务必使儿童已经记住的词经常复习,反复使用。我还认为,让学生记住400[/COLOR]个修辞性的成语是很重要的练习之一,我相信,400个修辞性的成语也是基础言语训练的一种独特的“骨架”。在小学的四年教学时间里,我让儿童记住400条修辞性的成语,因为由于日常言语实践的各种影响,对这些成语的运用经常容易犯带有典型性的错误。[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苏氏在这里展示的关于小学生语言学习的方法真得很简单,记忆——复习——运用——记忆,问题时这种简单的方法我没有没有坚持做,重复做。“成功就是将简单的事情重复做”!)[/COLOR][/FACE][/SIZE][/P][P][SIZE=3]    我再一次强调指出:游戏成分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我有600个“童话用的”词,也就是那些在儿童的童话里经常重复出现的词。在小学的四年时间里,我和孩子们画出几十幅童话式的图画,让他们给这些画题词,这600个词就包含在这些题词里。这是巩固最低限度词汇量的很成功的一种形式。[/SIZE][/P][P][SIZE=3]数学方面,在小学的四年教学时间里,孩子们要牢记这样一些运算,这些运算由于经常重复出现,好像已经变成习惯使用的数学公式,如果每一次用到它们的时候都得花费脑力,那是很不上算的。[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每个学科是不是都存在这样的一些基本的知识点?我想应该是的。我觉得我应该好好梳理一下高中语文学习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再研究一下这些知识和能力与高考考纲中所要求的,有哪些是重合的,那些是应当补充的。在日常教学中凸显它们的地位,强化对它们的训练,应该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COLOR][/FACE]这里不仅包括乘法表,而且包括千数以内的最常使用的加、减、乘、除的运算题。这里还包括最典型的测量和量的变化。[COLOR=blue]我的出发点是: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时,不要再让单调的运算塞满他们的头脑,而应当把尽可能多的智慧精力用到创造性劳动上去。[/COLOR]当然,全部工作都是建立在自觉地掌握教材的基础上,可是也不能不注意到:[COLOR=blue]并不是一切东西都要解释的。[/COLOR]我竭力做到,使随意注意、随意识记跟不随意注意、不随意识记结合起来。[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蔡林森在谈到指导自己的孩子学数学时有一个做法,就是在将一些基本的规则和方法讲过之后,随时随地让孩子进行运算的训练,错了也不解释,继续做,直到算对为止。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如果孩子每一次算错,他都解释的话,孩子就会产生一种依赖心理,不愿意自己去探索了,错过多次之后算对了,孩子一定会自己总结对的方法,学习的主动性就培养出来了。我想学生自己学会的知识,肯定要比老师教会的掌握得更牢固!)[/COLOR][/FACE][/SIZ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P][P][ALIGN=right] [/ALIGN][/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8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55
                • 经验1227
                • 文章153
                • 注册2010-08-22
                [P][ALIGN=center][FACE=黑体][SIZE=14pt]5[/SIZE][/FACE][FACE=黑体][SIZE=14pt]、“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SIZE][/FACE][/ALIGN][/P][P][SIZE=3] [/SIZE][/P][P][SIZE=3]教师感到时间不够用,首先是因为儿童学习有困难。[COLOR=blue]我多年间都在思考,怎样才能减轻儿童的劳动。[/COLOR]把实际技能作为掌握知识的基础,这还只是这个问题的开端。知识的识记和把知识保持在记忆里——是这个问题的继续。[COLOR=blue]我建议每一位教师:请你分析一下知识的内容,把其中那些要求学生牢牢记住和长远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明确地划分出来。教学大纲里有一些“关键”的知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运用知识的能力,就取决于这些“关键”知识是否牢固。因此教师正确地确定这些知识的能力就十分重要。这里所说的“关键”,就是指反映本门学科特点的、重要的结论和概括、公式、规则、定理和规律性。[/COLOR]在有经验的教师那里,学生都备有专门的本子,用来抄录那些必须熟记和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在上一篇的批注里,我开始反思这样一个问题,“每个学科是不是都存在这样的一些基本的知识点”,在这里苏氏又给了肯定的回答。昨天的批注中我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觉得我应该好好梳理一下高中语文学习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凸显它们的地位,强化对它们的训练,应该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这里,苏氏是从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的角度强调这样做的必要性,对我是一个很好的提醒。我想老师能否准确地把握学科教学中的“关键知识”,并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应该是区分老师是否有经验的一个重要标准。)[/COLOR][/FACE][/SIZE][/P][P][SIZE=3]    必须识记的材料越复杂,必须保持在记忆里的概括、结论、规则越多,学习过程的[COLOR=blue]“智力背景”[/COLOR]就应当越广阔。换句话说,学生要能牢固地识记公式、规则、结论及其他概括,[COLOR=blue]他就必须阅读和思考过许多并不需要识记的材料。[/COLOR]阅读应当跟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如果通过阅读能深入思考各种事实、现象和事物,它们又是应当保持在记忆里的那些概括的基础,那么这种阅读就有助于识记。[COLOR=blue]这种阅读就可以称之为给学习和识记创造必要的智力背景的阅读。学生从对材料本身的兴趣出发、从求知、思考和理解的愿望出发而阅读的东西越多,他再去识记那些必须记熟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就越容易。[/COLOR]考虑到这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律性,我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始终把握住[COLOR=blue]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COLOR][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这既是学习方法,又是教育规律。说是学习方法,因为它涉及一个“精”与“博”的关系,要想精确、精深地掌握一个知识点,应该有更广阔的阅读经历和“智力背景”。说是教育规律,因为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我们越是能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有助于学生思考和理解的学习资料和阅读材料,我们的教学就越扎实有效。华南师大刘良华教授在《教师专业成长》一书中提出教师应该具有“课程智慧”,也就是“吃透教材、补充教材、更新教材”的能力,这“吃透教材”指的不正是苏氏所说得“把握第一套大纲”的能力,而“补充教材、更新教材”实际上就是能给学生提供“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我们确实不能过于拘泥于教科书的讲授,我们应当明白教科书只不过是学科知识的载体之一,远不是唯一,还是那句话“课本只不过是个例子”,如果我们教师还可以有更好更多的“例子”,为什么不博采众长呢?这个问题,各个学科都会面对,语文学科尤甚!我想一个教师有没有课程开发的意识,并进而拥有这种能力,应该可以决定这个教室今后的专业成长的速度和质量。)[/COLOR][/FACE][/SIZE][/P][P][SIZE=3]    物理是一门对识记和在记忆中保持来说最感困难的学科之一,特别是六至八年级的物理。这一教学阶段的大纲里包含着大量的概念。[COLOR=blue]我教这门学科教了6[/COLOR]年,我总是尽量设法让课外阅读跟新学的每一个新概括相配合。在某一时期所学的概念越复杂,我推荐给学生阅读的书籍就应当越有趣,越有吸引力。在教电流定则这一部分教材时,我搜集了一个专题的图书架,供学生们个人在课外时间阅读。这个图书架有55种图书,都是讲自然现象的,而这些自然现象的原理都跟物质的各种电的性能有关系。[/SIZE][/P][P][SIZE=3]    我使学生们的思维积极性高涨起来了。他们向我提的问题简直多极了: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在他们所提的全部问题中,约有80%的问题是用“为什么”这个词开头的[COLOR=blue]。他们有许多不懂的东西。他们对周围世界中不懂的东西越多,他们求知的愿望就表现得越鲜明,他们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COLOR]。[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人的天性,儿童的这一天性更是明显,教师应当保护好、发展好、培养好学生的这一天性。“填鸭式的教学”最大的弊端就是扼杀了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和冲动。学习就变成了一种痛苦的“刑罚”,学校就变成了一座禁锢天性的“监狱”,教师就变成对学生实施“改造”的“狱警”。这是对师生心理和生活的严重扭曲。只是,“樱桃好吃树难栽,小曲好唱口难开”,教师要想具备这种“课程开发”的智慧与能力,从而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COLOR][/FACE]孩子们对我所讲的一切东西,简直是“一听就明白”。当我们第一次讲到电流是自由电子的流动这一科学概念时,发现学生们正是对这一复杂的物理现象有许多问题。[COLOR=blue]可是学生们在阅读的基础上和以前所获得的知识的基础上,好像脑子里已经构成了一幅世界地图,我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好像只要用小块的积木放在图上空白的地方就行了[/COLOR]。[/SIZE][/P][P][SIZE=3]    我在高年级教过3年生物学。这门课程里有大量很难理解的、因而也是很难识记和在记忆里保持的理论概念。当学生第一次学习如生命、生物、遗传、新陈代谢、有机体等科学概念时,我先从科学和科普性杂志、书籍和小册子里给他们专门挑选一些(课外)阅读材料。这个“第二套教学大纲”里,就包括阅读这一类小册子、书籍和文章,[COLOR=blue]读了这些材料,激发起学生对一系列科学上的复杂问题以及对新的书籍的极大兴趣。[/COLOR]青年学生们通过学习生物学,引起了对周围自然现象(特别是各种各样的代谢现象)的兴趣。[COLOR=blue]我的学生们提出的疑问越多,他们获得的知识就越深刻[/COLOR][COLOR=blue]。[/COLOR][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学生在小学时提问很积极,到了初中在老师的鼓励和启发下部分学生比较积极,到了高中,相当多的课堂成了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学生提不出也懒得提问。更别说能有那种高质量具有创新性的问题。)[/COLOR][/FACE]他们中没有一个人所得的评分是低于“四分”的。[/SIZE][/P][P][SIZE=3][COLOR=blue]我想建议所有的教师们:尽力为你们的学生识记、记熟和在记忆里保持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而创造一个智力背景吧。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请你们考虑一下,怎样才能把现在学习和即将学习的东西,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吧[/COLOR][COLOR=blue]。[/COLOR][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这是一个教育家关于学科教学的忠告,同时在我看来也是对所有想获得专业发展的教师的提醒,当我们能把握第一套大纲,并能开发出第二套大纲的时候,我们就是该学科教学领域的“专家型”教师了。我在我们济源市名师培养对象交流会上看到小学语文老师张小娟关于师生共读《哈利·波特》的系列做法,觉得这就是一个课程开发的可敬的探索者!)[/COLOR][/FACE][/SIZE][/P][P][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SIZE=3] [/SIZE][/COLOR][/FACE][/P][P][ALIGN=right][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SIZE=3]批注1100[/COLOR][/FACE]字[/SIZE][FACE=楷体_GB2312][COLOR=blue][/COLOR][/FACE][/ALIGN][/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9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55
                  • 经验1227
                  • 文章153
                  • 注册2010-08-22
                  [P][ALIGN=center][FACE=黑体][SIZE=14pt]6[/SIZE][/FACE][FACE=黑体][SIZE=14pt]、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SIZE][/FACE][/ALIGN][/P][P][SIZE=3] [/SIZE][/P][P][SIZE=3]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恐怕没有哪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有那么一些学生,他们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比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多2、3倍;头一天学过的东西,第二天就忘;为了防止遗忘,需要在教过教材后3、4个星期(而一般是3、4个月)就进行巩固性的练习。[/SIZE][/P][P][SIZE=3]    [COLOR=blue]30[/COLOR][COLOR=blue]多年的教育工作使我深信,对于这类儿童,正是前面说过的“第二套教学大纲”能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COLOR]对这些儿童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COLOR=blue]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COLOR][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死记硬背的习惯为什么会让这些学生变得更加迟钝?因为对他们来说,由于对这些知识根本没有理解,也就缺乏思考的空间和发现的乐趣,学习在他们哪里就成了纯粹的体力劳动,而且是难以负荷的体力劳动,这种劳动带来的疲劳感和挫败感会使他们越来越畏惧,产生抗拒的心理,思维自然活跃不起来。)[/COLOR][/FACE][COLOR=blue]我曾试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COLOR]是的,必须使这些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些书。我在三至四年级和五至八年级教过书,我总是注意[COLOR=blue]给每一个“后进生”挑选一些供他们阅读的书籍和文章[/COLOR],这些书刊都是用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揭示各种概念、概括和科学定义的含义的。应当让这些儿童的头脑里产生尽可能多的关于周围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疑问,让他们带着这些疑问来问我,——这是对他们进行智育的十分重要的条件。[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关键在于,老师得愿意且能够提供这样的书籍和文章。孔子说的“因材施教”,既是一种教育方法,也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只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能在多大程度上做到这一点呢?每一次考试,每一次考试后的教师考评,使我们在看待那些“后进生”的时候,连心平气和都做不到,又怎会像苏氏这样想尽办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大班教学,频繁考评,再加上教师本身缺乏耐心和智慧,像苏氏这样的转化“后进生”的教学策略,在中国的普通学校中难觅踪影。“后进生”的形成,谁的责任?)[/COLOR][/FACE][/SIZE][/P][P][SIZE=3]    [COLOR=blue]在“后进生”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从周围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COLOR]。在对“后进生”的教育工作中,我总是努力达到这一要求,并且也向所有的教师提出这个建议。[COLOR=blue]用惊奇、赞叹[/COLOR]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现在还很难说明,当儿童面前出现某种使他惊奇和赞叹的东西时,他的头脑里究竟发生着什么变化。但是,千百次的观察使我们得出结论:[COLOR=blue]在儿童感到惊奇、赞叹的时刻,好像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着大脑,迫使它加强工作[/COLOR]。[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如果我们能做到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这门学科,让他们“惊奇”于该学科的神奇,“赞叹”于该学科的美妙,我想“后进生”的数量应该可以大大减少的吧!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尤其是到了初高中,学科门类众多,如果每一学科都产生几个“后进生”,那数量也就相当可观了。反过来,我觉得对初高中的“后进生”来说,我们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性,从提升他对某一学科学习的兴趣入手,培养习惯,训练思维,增强信心,一步步转化和提高。)[/COLOR][/FACE][/SIZE][/P][P][SIZE=3]    有一个叫费佳的学生是我永远难忘的。我教过他5年——从三年级到七年级。费佳遇到的最大障碍是算术应用题和乘法表。我断定,这孩子简直是来不及记住应用题的条件,在他的意识里,来不及形成关于作为条件的依据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当他的思想刚刚要转向另一件事物的时候,却又忘记了前一件事物。在其他年级里也有和费佳有某种相似之处的孩子,虽然他们的总数不算多。[COLOR=blue]我给这些孩子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习题集里约有200[/COLOR]道应用题,主要是从民间搜集来的。其中的每一道题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它们的绝大多数并不需要进行算术运算;解答这种习题首先要求动脑筋思考。下面从我编的《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里举出两道习题为例。[/SIZE][/P][P][SIZE=3]    1.有三个牧羊人,由于天气炎热而疲倦了,他们在一棵树底下躺下休息,接着就睡着了。调皮的放牧助手用橡树枝烧成的炭灰,把睡熟的人的额头上都涂上了黑。三个人醒来后,都哈哈大笑,每一个人都以为另外两个人是在互相嘲笑的。突然,有一个牧羊人停住不笑了,他猜到了自己的额头也被涂黑了。他是怎么想出来的?[/SIZE][/P][P][SIZE=3]    2.古时候,在辽阔的乌克兰草原上,有两个相距不远的村庄——一个叫“真话村”,另一个叫“假话村”。“真话村”的居民都说真话,而“假话村”的居民总是说假话。假若我们当中有谁突然来到这两个古代村庄中的一个村庄,只允许向第一个碰到的当地居民提一个问题,打听自己来到的是哪个村庄,那么这个问题应该怎样提法?[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这两个习题,我也没有答出。呵呵!)[/COLOR][/FACE][/SIZE][/P][P][SIZE=3]    起初,我们只是简单地读读这些习题,就像读关于鸟兽、昆虫、植物的有趣的故事一样。过了不久,费佳就明白了:这些故事就是习题。这孩子对其中一道最简单的习题思考起来,并且在我的帮助下解答出来了。解题原来是这么普通的事,这一点使费佳感到惊奇。“这么说,这些习题中的每一道,也是可以解答出来的?”——费佳问道。于是,费佳整天整天地抱住那本习题集不放了。每解出一道题,他都感到是一次巨大的胜利。他把解出的习题抄在一个专门的练习本里,而且在文字题的旁边他还用了画习题的办法——画的有小鸟、动物、植物等。[COLOR=blue]我还给费佳搜集了一套专门供他阅读的书籍,大约有100[/COLOR]本书和小册子,可供这孩子从三年级读到七年级。后来又给费佳配备了另一套图书(约有200本)。这一套书,在两年内,除费佳以外,还有另外三个孩子利用过。有些书和小册子是跟课堂上所教的内容有直接联系的,另一些书并没有这种直接联系,不过我认为读这些书是一种智力训练。[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苏氏不愧是一位教育大师,他居然能积累收集这么多书籍和小册子。这些教学资源实在是教师的财富!)[/COLOR][/FACE][/SIZE][/P][P][SIZE=3]    到了五年级,费佳的学业成绩就赶上来了:他能和别的学生一样,解答同样的算术应用题。到六年级,这孩子突然对物理发生了兴趣。费佳成了“少年设计家小组”的积极成员之一。[COLOR=blue]创造性劳动引起的兴趣越大,他读书就读得越多[/COLOR][COLOR=blue]。[/COLOR][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阅读得越广泛,他学习的能力就越强,兴趣就越大。通过阅读和个性化的训练,小“费佳”的学习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而且他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积累和提升,恐怕要比那些每一步都能跟上老师的进度的学生还要多!)[/COLOR][/FACE]他后来在学习上还遇到过困难,特别是历史和文学。但是,每一次困难都是靠阅读来克服的。[/SIZE][/P][P][SIZE=3]    七年级毕业后,费佳进了中等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专家——机床调整技师。[/SIZE][/P][P][SIZE=3]    我从来没有、一次也没有给这样的学生补过课,那种补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在正课上没有掌握的教材。[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对有些学生来说,教师的单独辅导是有效的。这种单独辅导为什么会有效,不还是因为在一对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能更加明确地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情况,然后采取与课堂教学不同的方法和策略实现的吗?但我还是怀疑这在“治标”的同时能否像苏氏的方法那样“治本”。也就是说,一旦学生缺乏你的单独辅导,他还能不能完成其他学习任务。)[/COLOR][/FACE][COLOR=blue]我只教他们阅读和思考。阅读好比是使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它的觉醒。[/COLOR][/SIZE][/P][P][SIZE=3]    请记住:[COLOR=blue]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COLOR]。[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这一观点,我记下了,我会积极培养自己的孩子和学生的阅读和思考的习惯的!)[/COLOR][/FACE]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SIZE][/P][P][ALIGN=right][SIZE=3][FACE=Times New Roman]批注[/FACE][FACE=Times New Roman]700[/SIZE][FACE=Times New Roman]字[/FACE][/FACE][/ALIGN][/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0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55
                    • 经验1227
                    • 文章153
                    • 注册2010-08-22
                    [P][ALIGN=center][FACE=黑体][SIZE=14pt]7[/SIZE][/FACE][FACE=黑体][SIZE=14pt]、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SIZE][/FACE][/ALIGN][/P][P][SIZE=3] [/SIZE][/P][P][SIZE=3][COLOR=blue]我千真万确地深信: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在他们那里常常变成了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好像就是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知识没有加以运用([/COLOR]首先是用来获取新的知识)。在教学和教育工作实践中,在许多教师看来,“知识”这个概念就意味着会回答提出的问题。这种观点就促使教师对学生的脑力劳动和能力做出片面的评价:谁能把知识储藏在记忆里,一旦教师要求,立刻就能把它“倒出来”,那么他就被认为是有能力、有知识的学生。这在实践中会造成什么结果呢?其结果就是:[COLOR=blue]知识好像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了他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对学生来说变成了一件讨厌的、令人苦恼的事,最好能够尽快地摆脱它。[/COLOR][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正如我在上一条建议的批注里说的一样,学习知识变成了一项“体力劳动”,让人倦怠,令人畏惧!)[/COLOR][/FACE][/SIZE][/P][P][SIZE=3]    必须首先改变对“知识”这一概念的实质的看法。[COLOR=blue]知识——这就意味着能够运用。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COLOR][COLOR=blue]。[/COLOR][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这是一个很难达到的境界,教师需要很深厚的专业素养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才能引导学生达到这种境界,可是这不也正是教师的意义和价值吗?)[/COLOR][/FACE]知识的积极性、生命力,——这是它们得以不断发展、深化的决定性条件。而只是不断发展、深化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COLOR=blue]只有在知识不断发展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这样的规律性: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他的学习就越容易。[/COLOR]遗憾的是,在实践中常常是适得其反:每向前一年,学生就感到学习越来越困难。[/SIZE][/P][P][SIZE=3]    从这些道理中能引出什么样的实际建议呢?[/SIZE][/P][P][SIZE=3]    请你努力做到,[COLOR=blue]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不可能设想有完满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COLOR][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孔夫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者”的境界客观、理性,没有温度,缺乏色彩,难以激发对所了解的知识的热爱,最终在实际操作中难以保障效果。就像吸烟的人都知道烟草有害健康,会诱发哪些疾病,可是还不是照样喷云吐雾。“好之者”的境界就高一些了,能对学习投入一定的情感,但这种情感不一定深厚,或许还有很强的功利性色彩,这样就不够稳定。只有那种将学习当做一种精神享受,深深陶醉其中的人,才算达到了“乐之者”的境界。从成人的角度来看,我承认这很难,但是学生的情绪情感是相对来说容易投入到他们喜欢的事情中去的。小孩子很容易对一个玩具或一种游戏入迷,茶不思饭不想,让成人觉得很难理解。所以我想作为教师,不能忘了学生的这种特征,努力让学生为自己的学科学习着迷,获得这种精神享受,从而实现苏氏所说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我想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教师要无比热爱自己所任教的学科,用自己的热忱感染学生,同时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艺术,以深深地吸引学生,并能给学生以恰当的指导,引导他们不断探索知识的奥秘和美妙。)[/COLOR][/FACE][/SIZE][/P][P][SIZE=3]    怎样才能实际地做到这一点呢?[/SIZE][/P][P][SIZE=3]    [COLOR=blue]在低年级,从教学的最初步起,知识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词,更确切地说,就是词里面所反映的现实的周围世界;词在儿童面前展现出新的、在他入学以前完全陌生的那许多个方面。[/COLOR]儿童在知识的梯子上攀登时,使他迈出最初的、在我看来也是最宽阔的步伐的,就是通过词来认识世界。让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欢蹦乱跳,使词成为儿童借助它去掌握知识的工具,这是多么重要啊。如果你想使知识不致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那就请你把词变成进行创造的最主要的工具之一。[/SIZE][/P][P][SIZE=3]    在经验丰富的教师的实际工作中,教学和教育的这一方向性体现为:[COLOR=blue]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借助词去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并且与此联系地认识词本身的极其细腻的感情色彩。[/COLOR][U]我领着孩子们来到秋天的果园里。[/U]这是初秋的一个晴朗而明媚的日子,柔和的阳光温暖着大地,照耀着披着各色盛装的苹果树、梨树、樱桃树的纹丝不动的枝叶。我给孩子们讲述金色的秋天,讲解自然界中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怎样准备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讲到树木、落在地上的种子、留下来过冬的鸟类、昆虫等等。当我深信孩子们已经体会和感觉到词和词组的意思和丰富的感情色彩时,我就建议他们谈谈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我亲眼看到,儿童当场就产生了关于周围自然界的惊人地细腻而鲜明的思想。他们说:“一群白天鹅渐渐在蔚蓝色的天空里消失了”;“啄木鸟敲击着树皮,整棵树都发出响声”;“路边开着一棵孤零零的野菊花”,“鹳鸟站在巢边上,向很远很远的地方眺望”;“一只蝴蝶落在菊花上,它在晒太阳……”孩子们没有重复我的话,他们说的都是自己的话。[COLOR=blue]思想在活动,在丰富,儿童正在养成思考能力,于是他们体验到一种无法比拟的思考的乐趣和认识的享受。他们感到自己变成了思想家。[/COLOR][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苏氏的这一做法值得每一位教授语言的中小学教师深思,语言直接联系的是思维,语言有着无比广阔的创造空间,当我们帮助学生进入到一定的情境中去的时候,学生会迸发出高明的创造力。而他们在这种情境下获得的知识和体验会长久地沉淀在大脑中,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情景可以是自然和社会,也可以是一种情绪的渲染,一种氛围的营造。这样师生就可以创造出一种诗意的课堂!这也许就是苏氏所说得“手段”吧!)[/COLOR][/FACE][/SIZE][/P][P][SIZE=3]你们是否观察到(或者从别的教师那里听说过),儿童有时候对教师的话抱着一种爱听不听的、无动于衷的态度?譬如,您给儿童讲述一件很有趣的事,可是他目光黯淡,木然地坐着,您的话并没有触动他的心。[COLOR=blue]您完全有根据为此而感到不安:这种对于词的冷淡和不易接受性,是学习上的一大缺点,如果这个缺点扎根很深,一个人就会对学习越来越疏远。[/COLOR][/SIZE][/P][P][SIZE=3]    这种缺点是从何产生的,它的根源何在呢?[/SIZE][/P][P][COLOR=blue][SIZE=3]如果词不是作为一种创造的手段而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如果儿童只是记诵别人的思想,而不创造自己的思想并用词把它们表达出来,那么他就会对词采取冷淡、漠不关心和不易接受的态度。[/COLOR][/SIZ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P][P][ALIGN=right][SIZE=3][FACE=Times New Roman]批注[/FACE][FACE=Times New Roman]650[/SIZE][FACE=Times New Roman]字[/FACE][/FACE][/ALIGN][/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1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55
                      • 经验1227
                      • 文章153
                      • 注册2010-08-22
                      [P][ALIGN=center][FACE=黑体][SIZE=14pt]7[/SIZE][/FACE][FACE=黑体][SIZE=14pt]、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SIZE][/FACE][/ALIGN][/P][P][SIZE=3] [/SIZE][/P][P][SIZE=3][COLOR=blue]我千真万确地深信: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在他们那里常常变成了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好像就是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知识没有加以运用([/COLOR]首先是用来获取新的知识)。在教学和教育工作实践中,在许多教师看来,“知识”这个概念就意味着会回答提出的问题。这种观点就促使教师对学生的脑力劳动和能力做出片面的评价:谁能把知识储藏在记忆里,一旦教师要求,立刻就能把它“倒出来”,那么他就被认为是有能力、有知识的学生。这在实践中会造成什么结果呢?其结果就是:[COLOR=blue]知识好像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了他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对学生来说变成了一件讨厌的、令人苦恼的事,最好能够尽快地摆脱它。[/COLOR][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正如我在上一条建议的批注里说的一样,学习知识变成了一项“体力劳动”,让人倦怠,令人畏惧!)[/COLOR][/FACE][/SIZE][/P][P][SIZE=3]    必须首先改变对“知识”这一概念的实质的看法。[COLOR=blue]知识——这就意味着能够运用。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COLOR][COLOR=blue]。[/COLOR][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这是一个很难达到的境界,教师需要很深厚的专业素养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才能引导学生达到这种境界,可是这不也正是教师的意义和价值吗?)[/COLOR][/FACE]知识的积极性、生命力,——这是它们得以不断发展、深化的决定性条件。而只是不断发展、深化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COLOR=blue]只有在知识不断发展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这样的规律性: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他的学习就越容易。[/COLOR]遗憾的是,在实践中常常是适得其反:每向前一年,学生就感到学习越来越困难。[/SIZE][/P][P][SIZE=3]    从这些道理中能引出什么样的实际建议呢?[/SIZE][/P][P][SIZE=3]    请你努力做到,[COLOR=blue]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不可能设想有完满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COLOR][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孔夫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者”的境界客观、理性,没有温度,缺乏色彩,难以激发对所了解的知识的热爱,最终在实际操作中难以保障效果。就像吸烟的人都知道烟草有害健康,会诱发哪些疾病,可是还不是照样喷云吐雾。“好之者”的境界就高一些了,能对学习投入一定的情感,但这种情感不一定深厚,或许还有很强的功利性色彩,这样就不够稳定。只有那种将学习当做一种精神享受,深深陶醉其中的人,才算达到了“乐之者”的境界。从成人的角度来看,我承认这很难,但是学生的情绪情感是相对来说容易投入到他们喜欢的事情中去的。小孩子很容易对一个玩具或一种游戏入迷,茶不思饭不想,让成人觉得很难理解。所以我想作为教师,不能忘了学生的这种特征,努力让学生为自己的学科学习着迷,获得这种精神享受,从而实现苏氏所说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我想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教师要无比热爱自己所任教的学科,用自己的热忱感染学生,同时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艺术,以深深地吸引学生,并能给学生以恰当的指导,引导他们不断探索知识的奥秘和美妙。)[/COLOR][/FACE][/SIZE][/P][P][SIZE=3]    怎样才能实际地做到这一点呢?[/SIZE][/P][P][SIZE=3]    [COLOR=blue]在低年级,从教学的最初步起,知识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词,更确切地说,就是词里面所反映的现实的周围世界;词在儿童面前展现出新的、在他入学以前完全陌生的那许多个方面。[/COLOR]儿童在知识的梯子上攀登时,使他迈出最初的、在我看来也是最宽阔的步伐的,就是通过词来认识世界。让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欢蹦乱跳,使词成为儿童借助它去掌握知识的工具,这是多么重要啊。如果你想使知识不致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那就请你把词变成进行创造的最主要的工具之一。[/SIZE][/P][P][SIZE=3]    在经验丰富的教师的实际工作中,教学和教育的这一方向性体现为:[COLOR=blue]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借助词去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并且与此联系地认识词本身的极其细腻的感情色彩。[/COLOR][U]我领着孩子们来到秋天的果园里。[/U]这是初秋的一个晴朗而明媚的日子,柔和的阳光温暖着大地,照耀着披着各色盛装的苹果树、梨树、樱桃树的纹丝不动的枝叶。我给孩子们讲述金色的秋天,讲解自然界中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怎样准备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讲到树木、落在地上的种子、留下来过冬的鸟类、昆虫等等。当我深信孩子们已经体会和感觉到词和词组的意思和丰富的感情色彩时,我就建议他们谈谈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我亲眼看到,儿童当场就产生了关于周围自然界的惊人地细腻而鲜明的思想。他们说:“一群白天鹅渐渐在蔚蓝色的天空里消失了”;“啄木鸟敲击着树皮,整棵树都发出响声”;“路边开着一棵孤零零的野菊花”,“鹳鸟站在巢边上,向很远很远的地方眺望”;“一只蝴蝶落在菊花上,它在晒太阳……”孩子们没有重复我的话,他们说的都是自己的话。[COLOR=blue]思想在活动,在丰富,儿童正在养成思考能力,于是他们体验到一种无法比拟的思考的乐趣和认识的享受。他们感到自己变成了思想家。[/COLOR][FACE=楷体_GB2312][COLOR=red](苏氏的这一做法值得每一位教授语言的中小学教师深思,语言直接联系的是思维,语言有着无比广阔的创造空间,当我们帮助学生进入到一定的情境中去的时候,学生会迸发出高明的创造力。而他们在这种情境下获得的知识和体验会长久地沉淀在大脑中,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情景可以是自然和社会,也可以是一种情绪的渲染,一种氛围的营造。这样师生就可以创造出一种诗意的课堂!这也许就是苏氏所说得“手段”吧!)[/COLOR][/FACE][/SIZE][/P][P][SIZE=3]你们是否观察到(或者从别的教师那里听说过),儿童有时候对教师的话抱着一种爱听不听的、无动于衷的态度?譬如,您给儿童讲述一件很有趣的事,可是他目光黯淡,木然地坐着,您的话并没有触动他的心。[COLOR=blue]您完全有根据为此而感到不安:这种对于词的冷淡和不易接受性,是学习上的一大缺点,如果这个缺点扎根很深,一个人就会对学习越来越疏远。[/COLOR][/SIZE][/P][P][SIZE=3]    这种缺点是从何产生的,它的根源何在呢?[/SIZE][/P][P][COLOR=blue][SIZE=3]如果词不是作为一种创造的手段而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如果儿童只是记诵别人的思想,而不创造自己的思想并用词把它们表达出来,那么他就会对词采取冷淡、漠不关心和不易接受的态度。[/COLOR][/SIZ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P][P][ALIGN=right][SIZE=3][FACE=Times New Roman]批注[/FACE][FACE=Times New Roman]650[/SIZE][FACE=Times New Roman]字[/FACE][/FACE][/ALIGN][/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2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声望+1
                      • 财富2
                      • 积分1548
                      • 经验56461
                      • 文章1403
                      • 注册2009-06-10
                      [SIZE=4]谢谢楼主的精彩上传[/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th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