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轻率的归因是做无用功的重要原因
    [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今天你做无用功了吗?(38)[/SIZE][/COLOR][/P][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                        [/SIZE][/COLOR][/P][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 [/SIZE][/COLOR][/P][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王晓春[/SIZE][/COLOR][/P][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                                     [/COLOR][/SIZE][/P][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 [/SIZE][/COLOR][/P][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 [/SIZE][/COLOR][/P][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轻率的归因是做无用功的重要原因[/SIZE][/COLOR][/P][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 [/SIZE][/COLOR][/P][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 [/SIZE][/COLOR][/P][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思考,快与慢》这本书,我是在海蓝蓝老师的帖子中听说的。作者丹尼尔·卡尼曼,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我看了海蓝蓝老师的介绍,觉得这本书值得细读,就买了一本,每天看一点。我的计划是,等我把“无用功”和“习惯”两个专题的研究告一段落,下一步就写这本书的读书笔记。可是昨天,当我读到“回归平均值”这部分内容时,我觉得这与无用功的问题联系很紧密,而且这个观点太重要了,有可能引起教育理念的重大变化,所以就提前把我的这一则读后感写出来,供大家参考。先请看作者的有关论述:[/SIZE][/COLOR][/P][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 [/SIZE][/COLOR][/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我曾经为以色列空军的飞行教练们讲授过关于高级训练的心理学课程,那次经历为我带来了职业生涯中最引以为豪的发现。当时我告诉他们关于技能训练的一条重要原则,对良好表现的嘉奖比对错误的惩罚更有效。不管是对鸽子、老鼠、人类,还是其他什么动物的研究,都给这个说法提供了证据。[/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就在我结束了激情洋溢的演说之后,经验最为丰富的一位教练举手示意,发表了一番自己的意见。他先是承认奖励对鸟确实管用,但他认为那不是训练飞行员的最佳选择。他说道:“在很多情况下,我会赞许那些完美的特技飞行动作。不过,下一次这些飞行员尝试同样飞行动作的时候,通常都会表现得差一些。相反,对那些没执行好动作的学员我会大声怒吼,但他们基本上都会在下一次表现得更好。所以说,别告诉我们嘉奖有用而惩罚没用,因为事实恰恰相反。”[/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这条统计学原则我已经讲授了很多年,而这一次我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认识了它,这的确是一个顿悟的时刻。那个飞行员是正确的,但同时他也彻底彻底地错了。他的观察是精明且到位的,被他表扬之后,很多学员很有可能会表现得很糟糕,惩罚反而会促使他们进步。但是就他的推断而言,奖励和惩罚之间是毫无关系的。他所观察到的,就是众所周知的“回归平均值”现象,这种现象与表现质量的随机波动相关。一般说来,只有学员的表现远远超出平均值时才能得到这位教练的表扬。但也许学员只是恰巧在那一次表现得很好,而后又变差,这与是否受到表扬毫无关系。同样,或许学员某一次非同寻常的糟糕表现招来了教练的怒吼,因此接下来的进步也和教练没什么关系。这个教练把不可避免的随机波动与因果解释联系起来了。[/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我用粉笔在地上画了一个靶子。我请房间里每一位教练都转过身去,背对着靶子向里面接连扔两枚硬币。接着我们分别测量了靶子到两枚硬币的距离,并写在黑板上。然后,我们又将这些数据按第一次投掷的距离远近排列。很明显,第一次投掷得比较好的人第二次大都做得不好,而第一次没有投掷好的人第二次大都有了进步。我告诉这些教练,他们在黑板上看到的数据其实和飞行员的表现是一致的:糟糕的表现常常会有提高,而好的表现则会变得糟糕,这跟表扬与惩罚都没有关系。[/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 【美】丹尼尔·卡尼曼 《思考,快与慢》中信出版社2012[/COLOR][/FACE]年7月第一版 156——157页)[/SIZE][/P][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 [/SIZE][/COLOR][/P][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学员的进步、退步,与教官的表扬批评无关,这只是一种“回归平均值”现象。这种观点太雷人了。若真是这样,教师教育工作的大部分,就被颠覆了,都是无用功。教师和很多专家写的教育论文也都成垃圾了,你的赏识呀,惩罚呀,都与学生进步退步没啥关系,那么你的种种论述,不都成了“煞有介事”了吗?[/SIZE][/COLOR][/P][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愚以为,事情恐怕不是这样单纯。学员也好,学生也好,他们的进步与退步,原因都是很复杂的,单纯归因于表扬和惩罚固然不行,单纯归因于“回归平均值”也不对。事实上很多学生的进步与退步,与教师的表扬和惩罚确实有关,至于相关到什么程程度,那是另一个问题。卡尼曼先生用投硬币的方法证明其“回归平均值”现象与飞行员培训中教练的表扬惩罚完全一样,说服力不够,因为投硬币只是游戏,充其量是个实验,而飞行训练则是工作,是飞行员赖以养家糊口安身立命的事情。在飞行训练中,学员的动机、意志、情绪会起很大的作用,扔硬币则完全不同,把这两者混为一谈,说不过去。我认为,学员的进步与退步,与教练的表扬批评不是无关,而是“可能有关,也可能无关”,关联或大或小,需要具体分析。[/SIZE][/COLOR][/P][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我这里就有例子。几年前,我们大学同学聚会,少不得要照相。事后,由一位学兄负责把照片通过网络发给大家。我收到了照片,却忘记了回复。过了些日子,这位学兄打电话给我,问清情况之后,骂我一顿。我自知理亏,一声也不敢吭。后来他仍然不断给我发邮件,内容多种多样。这下我可不敢怠慢了,每收到一个邮件,恨不得内容还没看(有的我也确实没时间细看)就先发个回复,说是“学兄:收到了,感谢!”你能说我的进步与这位大师兄的惩罚无关吗?你能说我这是“回归平均值”吗?没有大师兄这一骂,或许我也能“进步”,但是绝不会像现在这样兢兢业业。这就是惩罚的力量。还有一个我儿子的例子,更有趣。我儿子是低龄生,他比同班同学约小三岁,啥也不懂,每天心像长草一样,完全不能静下心来。平时我们不管他,但临到期末考试得有点临时性措施,让他踏实一点,否则他敢把考试卷子扔着玩。怎么办呢?我和夫人经过论证,决定由我来执行预防性惩罚。一般是在考试头一天晚上,我板着面孔说:“你太闹了!踏实点!”然后打几下屁股。据我们的经验,打一巴掌能提高成绩5分左右。如果不采取此种措施,其成绩就可能招致班主任找我们告状了。小学低年级是这样,到了高年级,他懂点事了,就不这么办了。可见,惩罚确有作用。[/SIZE][/COLOR][/P][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但是,我仍然觉得卡尼曼先生的“回归平均值”理论对于教育有重大意义,它打破了我们对表扬惩罚等教育手段的迷信,动摇了我们习惯性的轻率归因,不啻一次启蒙。我见过无数篇教师的文章都是这样推理的:某个学生犯错了,教师谈一次话,讲一个故事,或者给一个惩罚,他就进步了。某问题生有个“闪光点”被教师挖掘出来了,教师一表扬,学生就进步了。某学生刚考一个高分,老师一表扬,下次他就退步了,没问题,这是他“骄傲”了;反之,要是某学生成绩大大下降,教师给家长打个电话,家长训他一顿,下次考试他成绩就上升了,可见打电话有用。这中间的真有因果关系吗?我们以前对此是很少怀疑的,现在有了卡尼曼的理论,我们至少不敢这么肯定了。我们会想:这个学生的进步,也许和我的工作有关,也许无关,即使我没做工作,说不定他也会进步的,我不能想当然,事情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这就是一个飞跃。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我们对世界的理解,都前进了一步。我说过,如果你发现你本来明白的事情现在糊涂了,那未必是坏事,说不定是你的思想深入了一步。接触了卡尼曼的“回归平均值”理论之后再看那些“赏识教育”、“惩罚教育”、“爱的教育”等等理论,你就会发现它们有多么武断。世界上上哪有那么容易的事情!这就是科学的力量。科学经常会质疑甚至否定我们的常识,科学正是用这种方法启迪我们智慧的。[/SIZE][/COLOR][/P][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我的意思当然不是要否定我们曾经做过的所有工作。因为轻率归因,我们误把天道当人道,误把天之功当成了人之力,可能做了很多很多无用功,但是这其中却很可能有一些“有用功”,可能有些因果关系是确实存在的。如果一点没有,这个世界就没有任何规律可言了,那也未免太荒谬了,科学也就毫无用处了,所谓科学,不就是探求规律的吗?没有因果关系,谈何规律?因此,我们反思了自己的轻率和自负,不必陷入自卑,我们要做的是以后小心点,不要急忙下结论,多来点论证和质疑。某个学生进步了,真的是我表扬的结果吗?我得仔细探究一番,得到证实,我才能知道我做的不是无用功。怎么探究呢?询问本人,是个重要方法,正反两种做法相比较,也是个重要方法。搞清楚我们在学生教育中究竟有多大的真实的“贡献率”,以后我们就不盲目了,如此才能真正少做无用功。[/SIZE][/COLOR][/P][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 [/SIZE][/COLOR][/P][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                              2014,3,12 [/COLOR][/SIZE][/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关注体验(k12[/COLOR][/FACE]班风小论坛)[/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轻率的归因是做无用功的重要原因》之读后感[/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从毛骨悚然到理所固然[/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王晓春老师这篇文章,读得我先是毛骨悚然,后是感觉理所固然。[/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我有个体会,一个现象,一般超出我习惯视野的时候,我总是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这个感觉屡试不爽,起码对我如此。别人也许也是这样,只是他们未必像我这么从感觉角度总结。[/SIZE][/COLOR][/FACE][/P][SIZE=3][/SIZE][P][SIZE=3][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 [/COLOR][/FACE][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比如看电视吧,一个夜晚卧室门无声打开,一个黝黑的身体,一张惨白的面孔,冒着绿光的两颗眼睛进来。。。。这样的特写镜头,总是让我毛骨悚然,因为它超出我的日常习惯之外。[/COLOR][/FACE][/SIZE][/P][SIZE=3][/SIZE][P][SIZE=3][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 [/COLOR][/FACE][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再比如,前些日子,2012[/COLOR][/FACE]年来着吧,看一些报道说,人类发现了上帝粒子——希格斯粒子,我当时也是这种毛骨悚然的感觉。因为若果真如此,据说它将彻底改变现有的物理学科体系,揭开宇宙充斥暗物质的神秘本质。最为令人震撼和不能让我忍受的是——物理学可是我们认为最具科学性的人类文化基石之一啊。若果真如此,那我们目前对所生活的世界的认识,就可能要整个地全部颠覆。那我们几千乃至上万年来最聪明的人们不也都成为糊涂蛋了吗?我们给孩子讲的,学校里学的,将都会成为谬论。我之所以感觉毛骨悚然,就是因为它远远超出了我的习惯之外,这感觉就如本来很踏实的脚下大地一下子悬空了,如恐高症的感觉一样。[/SIZE][/P][SIZE=3][/SIZE][P][SIZE=3][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 [/COLOR][/FACE][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试想,如果人的成长与表扬和批评根本无关,假设人的成长真的一切归结为“[/COLOR][/FACE]回归平均数”,那我们教育界从古至今所从事的活动都在瞎忙活什么?一种教育人生千古荒谬令人毛骨悚然的感觉任谁能不充斥心田?[/SIZE][/P][SIZE=3][/SIZE][P][SIZE=3][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 [/COLOR][/FACE][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好在王老师说了自己的让我有些心安的观点:“[/COLOR][/FACE]我认为,学员的进步与退步,与教练的表扬批评不是无关,而是可能有关,也可能无关,关联或大或小,需要具体分析。”[/SIZE][/P][SIZE=3][/SIZE][P][SIZE=3][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 [/COLOR][/FACE][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脚下总算有了块实地,有点踏实的感觉了。[/COLOR][/FACE][/SIZE][/P][SIZE=3][/SIZE][P][SIZE=3][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 [/COLOR][/FACE][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踏实了就好吗?[/COLOR][/FACE][/SIZE][/P][SIZE=3][/SIZE][P][SIZE=3][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 [/COLOR][/FACE][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世界是变动不居的。假设上帝粒子真的存在,那么,我们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所有知识,不过是观看提线木偶本身演出的活剧的总结,而对提线人却一无所知。人类也太可怜了。现实的残酷性提醒着我们要弄明白这背后的道理。这有利于我们重整旗鼓,不僵化不死板,时刻准备着修改我们错误的观点。[/COLOR][/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那么,不踏实就好吗?[/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纵观人类科学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基本现象,就是凡是属于范围扩大视野扩展的新理论的产生,往往是建立在旧有科学成就之基础上的。比如由自然数到分数和小数,从正数到负数,从有理数到无理数,从实数到虚数。。。。。从牛顿的三定律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康德黑格尔。。。。没有不是基于原有成就而扩展而成的。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确也不必面对振聋发聩的新观点就感觉一失足千古恨似的采取历史虚无主义态度。所以,心里还是应该在绝不拒绝而是竭力欢迎新事物新观点以求发展的前提下踏实一点好。[/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那么,接下来就是该如何鉴别新观点和新理念,才不致于使自己陷于迷惑之域?[/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我一般是习惯使用三种方法分别运用用于不同类别领域内的鉴别。[/SIZE][/COLOR][/FACE][/P][SIZE=3][/SIZE][P][SIZE=3][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 [/COLOR][/FACE][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一是对自然界的,用规律和逻辑来鉴别。有些是冲击最基础规律的现象,如上所述的上帝粒子,还有最近霍金提出的世界没有黑洞只有灰洞的观点等等之类,即使其突破了最基础的规律的适用条件,但是它必须符合逻辑和可以验证。咱作为不是专业人员,但是有相关专业人员来替我们证明。[/COLOR][/FACE][/SIZE][/P][SIZE=3][/SIZE][P][SIZE=3][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 [/COLOR][/FACE][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二是对社会的,用人类总体发展规律和观察对象所属地域人群的根本利益来鉴别。这里不再赘述。[/COLOR][/FACE][/SIZE][/P][SIZE=3][/SIZE][P][SIZE=3][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  [/COLOR][/FACE][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三是对个人成长的,用反观自己来鉴别。通过王晓春老师的上文,可以看出,王老师也是从自己经历角度来验证所读书目提供观点的效用的。它的好处是,一自己是不是在骗自己,自己知道真相所在;二是自己因为明白自己的个性特点从而能够相应的自觉扩展至其它个性角度考察,从而得出验证结论。[/COLOR][/FACE][/SIZE][/P][SIZE=3][/SIZE][P][SIZE=3][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 [/COLOR][/FACE][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当然,“[/COLOR][/FACE]认识你自己”,这一千古名训做到不易。但是,验诸自己,确为利器。[/SIZE][/P][SIZE=3][/SIZE][P][SIZE=3][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 [/COLOR][/FACE][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换个角度,对同一领域内,我一般采用的鉴别办法有:[/COLOR][/FACE][/SIZE][/P][SIZE=3][/SIZE][P][SIZE=3][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 [/COLOR][/FACE][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一是观察对象内部因素作用的鉴别;[/COLOR][/FACE][/SIZE][/P][SIZE=3][/SIZE][P][SIZE=3][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 [/COLOR][/FACE][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二是观察对象外部因素作用的鉴别;[/COLOR][/FACE][/SIZE][/P][SIZE=3][/SIZE][P][SIZE=3][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 [/COLOR][/FACE][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三是观察对象内外因素关系作用的鉴别。[/COLOR][/FACE][/SIZE][/P][SIZE=3][/SIZE][P][SIZE=3][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 [/COLOR][/FACE][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当然,大家知道,一个事物具有无数的侧面,我们考察事物是不可能包罗万象的所有侧面都进行考察的,但是,任何一事物,你要考察它,那么,就一定有你要考察的重点侧面,这些侧面也许是一个,也许是几个,而这是我们必须要给与足够重视的因素。[/COLOR][/FACE][/SIZE][/P][SIZE=3][/SIZE][P][SIZE=3][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 [/COLOR][/FACE][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说上述解释性废话的原因在于,想说明任何人都不会穷尽所有关系,都是抓其主要侧面进行考察和思索的。所以,一般说来,任何人都可能会有失察而失误的。[/COLOR][/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回到人的成长与表扬批评的因果关系的话题上来。[/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王老师告诉我们,这样鉴别,至少可以减少盲目归因:“[/COLOR][/FACE]我们要做的是以后小心点,不要急忙下结论,多来点论证和质疑。某个学生进步了,真的是我表扬的结果吗?我得仔细探究一番,得到证实,我才能知道我做的不是无用功。怎么探究呢?询问本人,是个重要方法,正反两种做法相比较,也是个重要方法。搞清楚我们在学生教育中究竟有多大的真实的贡献率,以后我们就不盲目了,如此才能真正少做无用功。”[/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3]显然,王老师提示的方法,可以纳入我所习惯的第三类方法之内。由此想来,理所固然。[/SIZE][/COLOR][/FACE][/P][SIZE=3][/SIZE][P][SIZE=3][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 [/COLOR][/FACE][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谢谢王老师这篇文章,因为它促使我对自己的一些感觉和习惯作了上述第一次系统整理。这有利于我对自己感觉和习惯的自觉化和清晰化,有利于我突然面对类似情况时能头脑清醒有条不紊少做无用功。[/COLOR][/FACE][/SIZE][/P][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 [/SIZE][/COLOR][/P][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王晓春读后:真是好文章!思路清晰流畅,有见解。[/SIZE][/COLOR][/P][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 [/SIZE][/COLOR][/P][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 [/SIZE][/COLOR][/P][SIZE=3][/SIZE][P][COLOR=#0070c0][SIZE=3] [/SIZE][/COLOR][/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4]关注体验(k12[/COLOR][/FACE]班风小论坛) [/SIZE][/P][SIZE=4][/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4] [/SIZE][/COLOR][/FACE][/P][SIZE=4][/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4]谢谢王老师的肯定和鼓励![/SIZE][/COLOR][/FACE][/P][SIZE=4][/SIZE][P][SIZE=4][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 [/COLOR][/FACE][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前一篇谈话记录的文章里,没有写对学生的处理结果,是因为具体处理操作我没有参与,是由王寿涛主任办理的,结果是对学生做了回家一周以认真反省自己是不是还愿意上学和是不是还愿意接受学校教育以及向老师道歉乃至相关纪律处分的处理。这些我觉得很常规。所以,没有记述。但是,我觉得这事给我最大的启示和留下的最大的任务是如何让班主任老师们走上更健康更科学更有效一点的管理之路。所以,才补做了谈话记录和相关反思乃至再反思。不过,学校工作正常调整时,从2010[/COLOR][/FACE]年9月起到现在,我又开始抓教学了。[/SIZE][/P][SIZE=4][/SIZE][P][SIZE=4][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 [/COLOR][/FACE][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这一篇,是我读了您的文章之后,本来是拟了个题目,想写《科学归因技巧之我见》来着,可是写着写着,就成为了现在的模样,于是,觉得还是换成现在的题目更符合文本具体内容。[/COLOR][/FACE][/SIZE][/P][SIZE=4][/SIZE][P][SIZE=4][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 [/COLOR][/FACE][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现在单位正在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其中有句话,叫照镜子,正衣冠,洗洗脸和治治病。我想,也可能是我在这个环境氛围内不由自主的偏向于自照镜子自正衣冠洗脸治病了吧。[/COLOR][/FACE][/SIZE][/P][SIZE=4][/SIZE][P][SIZE=4][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 [/COLOR][/FACE][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我是真的觉得,凡是借用外物对自己某个侧面进行的每次整理,都会使自己有种自我清醒和自我成长的感觉。不过,我也要实事求是的说,若是我手中有你读的书,若是我也读到了你感悟很深的内容,我想,很有可能我会忽略过去的。就是人们说的有眼不识金香玉。但是,一旦经你点出,才引起我足够重视,并发现其巨大价值。这,也许就是我总是愿意默默跟读或偶尔压不住情绪即开始发言的原因吧。[/COLOR][/FACE][/SIZE][/P][SIZE=4][/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4] [/SIZE][/COLOR][/FACE][/P][SIZE=4][/SIZE][P][SIZE=4][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 [/COLOR][/FACE][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最后,再次谢谢王老师给我们广大网友带来的智慧享受![/COLOR][/FACE][/SIZE][/P][SIZE=4][/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4] [/SIZE][/COLOR][/FACE][/P][SIZE=4][/SIZE][P][COLOR=#0070c0][SIZE=4] [/SIZE][/COLOR][/P][SIZE=4][/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4]一阵风990[/COLOR][/FACE](k12班风小论坛) :[/SIZE][/P][SIZE=4][/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4] [/SIZE][/COLOR][/FACE][/P][SIZE=4][/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4]我对所有表现都会回归平均值的理解[/SIZE][/COLOR][/FACE][/P][SIZE=4][/SIZE][P][SIZE=4][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所有表现都会回归平均值是一个基本规律。这和量子的波动规律差不多,但我们对它要尽可能正确的理解。比如《思考,快与慢》的作者丹尼尔[/COLOR][/FACE][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COLOR][/FACE][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卡尼曼所列举的那位教练所描述的情况基本上就是平均值回归问题。我们会赞许那些完美的特技飞行动作,同样也会赞许那些偶然取得的满分学生,但这一赞许不会带来下一次的完美或满分继续,因为真实情况一定会回归到平均值附近。同理偶然的失误也会在无需加任何处罚的情况下回归较好情况,变得不那么糟。这种现象常有,要是教师都知道这个规律,或许能减少好多无用功。比如学生成绩的起伏,行为表现的起伏,情绪变化的起伏等等,由于教育界的过度跟风,对起伏的态度太过敏感,对学生取得的好成绩大加赞许,对成绩的下降急于找原因,谈话,有很多是不必要的。优秀射击选手的射击平均值很高,但也不能排除个别情况下的飞靶。[/COLOR][/FACE][/SIZE][/P][SIZE=4][/SIZE][P][SIZE=4][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 [/COLOR][/FACE][b][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那么教师更应该关注什么呢?当然是起伏范围之外的变化,完全离开轨迹的变化。回归平均值现象给教师指出,一定范围内的退步和进步并不是教育的结果,也不受教育的约束,所以教师没必要自责或自豪,而且这种变化一定要发生。[/COLOR][/FACE][/b][/SIZE][/P][SIZE=4][/SIZE][P][SIZE=4][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 [/COLOR][/FACE][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由于自己的孩子上小学,我参加过好几次家长会,教师和家长一致认为孩子太粗心,这次错了这个,那次错了那个,但也有个别孩子好像从不粗心,我以为教师和家长所指出的粗心是一种平均值,它并没有特定的位置,但总会发生。而且有家长抱怨说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就是不听,我曾给一位家长说过:你说的这种情况是一种必然情况,根本就不是孩子听不听话的问题。这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回归平均值问题。所以我对自己孩子的这类粗心不以为然。[/COLOR][/FACE][/SIZE][/P][SIZE=4][/SIZE][P][SIZE=4][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 [/COLOR][/FACE][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那么教育到底能起什么作用呢?当然是很大的作用。它维系了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转,按社会所需要的平均值培养了学生,使他们大多成为合格公民。这和回归平均值现象相一致,当然里面包括优秀和劣质。[/COLOR][/FACE][/SIZE][/P][SIZE=4][/SIZE][P][SIZE=4][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 [/COLOR][/FACE][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不管你是在哪里受过教育,但每个人一生总有很多地方是通过外在的作用使自己发生了改变。教育就要通过外在的作用造成内在的变化,只是个体的人有主观意志,有自由意志,不能像机器一样接受改造,所以教育者要学会看人下菜,因时因地下菜,尤其是要会从沟通中触及人的内心及体会他人内心的感受,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有所作用。而[b]恰好教师的教育是从自己的印象中学生的平均值入手,等于教师在自己印象中有一个学生的平均值模型,他的绝大多数教育实施就是以此为参照做出的,这样他的教育对大多数学生是起作用的,但对偏离平均值太大的学生作用就微乎其微了。[/b][/COLOR][/FACE][/SIZE][/P][SIZE=4][/SIZE][P][SIZE=4][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 [/COLOR][/FACE][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至于有人有些文章里常常把学生的偶然变化说成是自己教育的结果,我时常有所怀疑。 [/COLOR][/FACE][/SIZE][/P][SIZE=4][/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4] [/SIZE][/COLOR][/FACE][/P][SIZE=4][/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4] [/SIZE][/COLOR][/FACE][/P][SIZE=4][/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4] [/SIZE][/COLOR][/FACE][/P][SIZE=4][/SIZE][P][COLOR=#0070c0][SIZE=4] [/SIZE][/COLOR][/P][SIZE=4][/SIZE][P][COLOR=#0070c0][SIZE=4] [/SIZE][/COLOR][/P][SIZE=4][/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4]关注体验:(k12[/COLOR][/FACE]班风小论坛)[/SIZE][/P][SIZE=4][/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4] [/SIZE][/COLOR][/FACE][/P][SIZE=4][/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4] [/SIZE][/COLOR][/FACE][/P][SIZE=4][/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4]统计学上的回归平均数与教育的作用之关系[/SIZE][/COLOR][/FACE][/P][SIZE=4][/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4] [/SIZE][/COLOR][/FACE][/P][SIZE=4][/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4] [/SIZE][/COLOR][/FACE][/P][SIZE=4][/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4] [/SIZE][/COLOR][/FACE][/P][SIZE=4][/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4]在上篇读后感中,我主要是借用王老师的文章作为磨刀石把自己的一些感觉和习惯进行了整理;而并未对统计学上的回归平均数和教育的作用之关系作出全面的理解性的说明。下面,我想正面谈下对两者关系的一点看法。[/SIZE][/COLOR][/FACE][/P][SIZE=4][/SIZE][P][SIZE=4][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 [/COLOR][/FACE][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统计学上的回归平均数,这一概念首先应该是单个时间段条件下的总体概念。否则,在无边界的动态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进行统计学上的统计,一般情况下首先就无法确定样本总量,还罔论什么平均数?即使是自然科学里毫无规则的粒子运动(大概叫布朗运动吧),那也是有一定时空边界之后才来概括其平均状况的。[/COLOR][/FACE][/SIZE][/P][SIZE=4][/SIZE][P][SIZE=4][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 [/COLOR][/FACE][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就单个时间段条件下回归平均数的意义上来看教育的作用,我们能够得出的结论,应该说的确很泄气。因为无论你学习什么新东西,无论是知识性的还是能力性的(包括技能性的)等等,基本上每一次的教育活动的作用会更多的显示为与测试总体结果无关或者很微弱的相关。[/COLOR][/FACE][/SIZE][/P][SIZE=4][/SIZE][P][SIZE=4][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 [/COLOR][/FACE][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原因很简单,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区间内对考察对象无论你进行了多少次的测试,测试的总体结果一定是无限趋向于甚至等于这个时间区间内考察对象能够表现出来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的平均值。这样的例子应该是大家的常识。[/COLOR][/FACE][/SIZE][/P][SIZE=4][/SIZE][P][SIZE=4][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 [/COLOR][/FACE][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当然,测试的单次结果之间或许会有这样那样的差异,其背后原因是多种因素同时性的综合作用。其中,教师每一次的表扬批评灌输或者启发的作用与考察对象自身的应激反应程度乃至于前两项条件下的每一次的测试结果,单就这三个主要因素之间的关联来看,也会非常纷繁复杂,极有可能难以存在规律性的恒定的总体一致性的结论。[/COLOR][/FACE][/SIZE][/P][SIZE=4][/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4]对这两种情况的这个判断,应该是大家都能够接受的道理。[/SIZE][/COLOR][/FACE][/P][SIZE=4][/SIZE][P][SIZE=4][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 [/COLOR][/FACE][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既然无论老师每一次的教育行为怎么努力,在限定的时间区间内考察对象的测试表现就是无限趋向测试总体结果的平均值,那还要教育干什么?因此,说教师往往存在贪天之功为己有的问题,不能说没有道理。王老师在其文章中的意思之一实际上就是批评这种倾向的。[/COLOR][/FACE][/SIZE][/P][SIZE=4][/SIZE][P][SIZE=4][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  [/COLOR][/FACE][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然而,就多个时间段条件下回归平均数比较的意义上来看教育的作用,我们能够得出的结论,就应该说有点自豪意味了。这是因为:[/COLOR][/FACE][/SIZE][/P][SIZE=4][/SIZE][P][SIZE=4][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 [/COLOR][/FACE][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你在第一次有时间边界(比如假设小学一年级只学加减法)的考察对象的测试总体结果中会发现,无论你怎么测试,学生至多是在加减运算范围内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徘徊,最终趋向于加减成绩类的平均值。[/COLOR][/FACE][/SIZE][/P][SIZE=4][/SIZE][P][SIZE=4][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 [/COLOR][/FACE][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但是,当你在第二次有时间边界(比如小学二年级要学乘除法)的考察对象的测试总体结果中会发现,无论你怎么测试,学生至多也是在乘除运算范围内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徘徊,最终趋向于乘除法成绩类平均值。[/COLOR][/FACE][/SIZE][/P][SIZE=4][/SIZE][P][SIZE=4][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 [/COLOR][/FACE][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而一旦这时你把这两次的平均值进行比较时会发现,它们有着成绩含金量上的质的不同(一个是加减、一个是乘除),而这,恰恰就是教师教育作用的充分体现。不自豪么?尽管在这里学生自己学是内因,教师的教育行为只是积极性的外因条件。[/COLOR][/FACE][/SIZE][/P][SIZE=4][/SIZE][P][SIZE=4][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  [/COLOR][/FACE][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这样,我们的结论很明显,就是:以单个时间段条件下回归平均数为依据来完全否定教师作用是片面的,尽管在这里的确可以显示教师每一次的教育教学行为与总体测试结果呈现的相关性很低;用多个时间段条件下回归平均数比较为依据来让教师贪天之功为己有也是不可取的,尽管在这里的确可以显示教师全部的教育教学行为与这不同的总体测试结果呈现的相关性很高。一句话,教师教育行为总体上看是有积极作用的,贬低、抹杀或者夸大这积极作用都是不适当的看法和做法。[/COLOR][/FACE][/SIZE][/P][SIZE=4][/SIZE][P][SIZE=4][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 [/COLOR][/FACE] [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回归平均数与教师教育行为关系中,最令人头疼的问题情况在于,教师的每一次教育行为同学生每一次的成绩之间的关联度如何。这个最为麻烦的核心问题,王老师的文章里已经有了初步回答,我没有更多的赘述。[/COLOR][/FACE][/SIZE][/P][SIZE=4][/SIZE][P][SIZE=4][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 [/COLOR][/FACE][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我认为,弄明白了如上道理对教师的作用在于:[/COLOR][/FACE][/SIZE][/P][SIZE=4][/SIZE][P][SIZE=4][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 [/COLOR][/FACE][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一是教师先要坚定地相信,自己的教育行为总体上看是有必要的,不是无价值。[/COLOR][/FACE][/SIZE][/P][SIZE=4][/SIZE][P][SIZE=4][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 [/COLOR][/FACE][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二是教师也要坚定地相信,自己的每次教育行为未必都有必要、未必都有价值。[/COLOR][/FACE][/SIZE][/P][SIZE=4][/SIZE][P][SIZE=4][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 [/COLOR][/FACE][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三是教师更要坚定地相信,调研、反思、验证之后的教育行为一定会更为优化。[/COLOR][/FACE][/SIZE][/P][SIZE=4][/SIZE][P][SIZE=4][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 [/COLOR][/FACE][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若老师们真能树立起上述三条信念,特别是第二、三条,我相信,老师们的职业生涯的进步感和轻松感乃至于幸福感会比不树立上述信念获得的更加多一点。[/COLOR][/FACE][/SIZE][/P][SIZE=4][/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4]上述看法,不知大家是否认同。[/SIZE][/COLOR][/FACE][/P][SIZE=4][/SIZE][P][COLOR=#0070c0][SIZE=4] [/SIZE][/COLOR][/P][SIZE=4][/SIZE][P][COLOR=#0070c0][SIZE=4] [/SIZE][/COLOR][/P][SIZE=4][/SIZE][P][COLOR=#0070c0][SIZE=4]王晓春读后: [/SIZE][/COLOR][/P][SIZE=4][/SIZE][P][COLOR=#0070c0][SIZE=4] [/SIZE][/COLOR][/P][SIZE=4][/SIZE][P][COLOR=#0070c0][SIZE=4]二位的发言都很精彩。尤其是关注体验老师的三条:[/SIZE][/COLOR][/P][SIZE=4][/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4] [/SIZE][/COLOR][/FACE][/P][SIZE=4][/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4]一是教师先要坚定地相信,自己的教育行为总体上看是有必要的,不是无价值。[/SIZE][/COLOR][/FACE][/P][SIZE=4][/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4]二是教师也要坚定地相信,自己的每次教育行为未必都有必要、未必都有价值。[/SIZE][/COLOR][/FACE][/P][SIZE=4][/SIZE][P][FACE=楷体][COLOR=windowtext][SIZE=4]三是教师更要坚定地相信,调研、反思、验证之后的教育行为一定会更为优化。[/SIZE][/COLOR][/FACE][/P][SIZE=4][/SIZE][P][COLOR=#0070c0][SIZE=4] [/SIZE][/COLOR][/P][SIZE=4][/SIZE][P][COLOR=#0070c0][SIZE=4]这是经典的概括,有大家风范。佩服![/SIZE][/COLOR][/P][SIZE=4][/SIZE][P][COLOR=#0070c0][SIZE=4] [/SIZE][/COLOR][/P][SIZE=4][/SIZE][P][COLOR=#0070c0][SIZE=4]                           王晓春14,3,13[/COLOR][/SIZE][/P][SIZE=4][/SIZE][P][COLOR=#0070c0][SIZE=4] [/SIZE][/COLOR][/P][SIZE=4][/SIZE][P][COLOR=#0070c0][SIZE=4] [/SIZE][/COLOR][/P][SIZE=4][/SIZE][P][COLOR=#0070c0][SIZE=4] [/SIZE][/COLOR][/P][SIZE=4][/SIZE][P][COLOR=#0070c0][SIZE=4] [/SIZE][/COLOR][/P][SIZE=4][/SIZE][P][COLOR=#0070c0][SIZE=4] [/SIZE][/COLOR][/P][SIZE=4][/SIZE][P][COLOR=#0070c0][SIZE=4] [/SIZE][/COLOR][/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声望+7
          • 积分3275
          • 经验182501
          • 文章3970
          • 注册2014-01-23
          读了王老师的文章,我想自己以后不会偏信盲从了。谢谢
          我相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我更相信没有严格要求就没有好习惯。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27
            • 经验228915
            • 文章12341
            • 注册2012-12-04
            [QUOTE][B]下面引用由[@王晓春][URL=a.asp?b=914&id=535099]发表的内容[/URL]:[/B]

            今天你做无用功了吗?(38)                         王晓春                                       轻率的归因是做无用功的重要原因  《思考,快与慢》这本书,我是在海蓝蓝老师的帖子中听说的。作者丹尼尔·卡尼曼,诺贝尔...[/QUOTE]
            [SIZE=5]对啊,很多事情还得真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刀切。[/SIZE]
            本人新书《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源创图书公众号及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