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关于道德教育的困境 [/FACE][SIZE=3]([/SIZE][SIZE=3]续[/SIZE][SIZE=3]3)[/SIZ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德育是[/SIZE][SIZE=3]“[/SIZE][/COLOR][/FACE][SIZE=3]要把普通人变为好人[/SIZE][SIZE=3]”[/SIZE][SIZE=3]?[/SIZ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SIZE=3] [/SIZE][SIZE=3] [/SIZE][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王晓春[/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苹果[/FACE][SIZE=3]7516 [/SIZE][SIZE=3]([/SIZE][SIZE=3]k12[/SIZE][SIZE=3]教育评论)[/SIZ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1[/FACE][SIZE=3]、我说词典中定义的陈旧,是因为我翻了一下,回头把完整的定义贴上来,就更能看出其陈旧了。新的定义,我还没考虑,也可能以我的能力定义不出。[/SIZE][b][SIZE=3]不过前面我有一个通俗的界定,道德就是教人做好人。[/SIZE][/b][SIZE=3]好人又是一个很难定义的名词,那么把人分三等吧,好人、坏人、不好不坏或者又好又坏的普通人。[/SIZ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FACE][SIZE=3]假定人性既不善又不恶或者既善又恶,那么社会中的自然人就假定为普通人。我的意思是自然成长的社会人,大部分是普通人,少部分会成为好人,少部分会成为坏人。这里的坏人仅指未违法犯罪的那一部分道德上的坏人。[/SIZ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FACE][SIZE=3]那么,德育的目标,是不是就是让坏人尽量少,让好人尽量多?[/SIZ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FACE][SIZE=3]如果假定人性为恶,那么德育的目标定为让大多部分人成为普通人就很高了。我觉得还是折衷或者倾向于人性善更好一些。[/SIZ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2[/FACE][SIZE=3]、学校德育的目标是什么?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成为好人?如果这一目标没问题,那么,我们凭什么要把普通人变为好人?一个自私的学优生私徳不好,我们有什么权利通过教师的权威、班级的舆论给他自私的私德施压?让他不情愿不高兴的帮助学困生?这种舆论环境应该说是我们学校中常见的,问题是,作为老师应该维持、强化这一环境,还是让自私的学优生能轻松选择帮与不帮?换种说法,他有拒绝并且不因这种拒绝而受到道德压力的权利吗?老师应该怎么做?公开支持他的自由选择权还是教育他成为一个好人?他的自私完全是私德。[/SIZ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3[/FACE][SIZE=3]、上文中关于公德和私德的区分并不清楚。遇上一个老人摔倒,你扶不扶,这不是发生在家人、亲戚、朋友之间的,但显然是私德。我感觉公德是对大家都产生了影响,比如上课期间大声喧哗,影响全班同学听讲,这是公德问题,但你故意拿小说诱惑比你学习好的同位,希望让他不听讲从而学不好就是私德。[/SIZ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FACE][SIZE=3]所以,我的直觉,影响的是集体还是个体,是公德与私德的界限。[/SIZE][SIZE=3] [/SIZ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王晓春读后:[/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苹果[/SIZE][SIZE=3]7516[/SIZE][/COLOR][/FACE][SIZE=3]老师问:“我们凭什么要把普通人变为好人?”这样把“普通人”和“好人”对举,是什麽意思?这等于说“普通人”不是“好人”,或者“普通人”比“好人”要低级。愚以为这种对举不伦不类,十分荒谬。从逻辑上说,“普通人”是与“特殊人”(不普通)相对而言的,“好人”是与“坏人”相对而言的,这两组概念参照系不同,根本不在一个平面上。后一组概念包含善恶判断,前一组则不包含善恶判断。一个普通人可以是好人,也可以是不大好的人,一个好人既可以普通,也可以不普通,这都是人们的生活常识。把普通人与好人对举,属于不该出现的逻辑错误。[/SIZ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但是苹果[/SIZE][SIZE=3]7516[/SIZE][/COLOR][/FACE][SIZE=3]老师有自己的概念系统,他把“普通人”定义为“不好不坏或者又好又坏的人”。我们暂且使用这个概念。那么,学校德育的任务是把“不好不坏或者又好又坏的普通人”都变成“好人”吗?愚以为这种说法似是而非。事实上学校德育的任务是提高每一个学生的道德水平,至于提高到什么水平,因人而异,并无指标。其中有些人不但会成为好人,还可能成为君子、贤者、道德楷模、圣人。德育有方向而无指标,把德育任务说成“变普通人为好人”,太狭窄了。[/SIZ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接着要问:谁给学校的这个权利?你凭什么非要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答曰:这是国家、社会、家长赋予教师的权利和职责。教师不这么做,就愧对教育者的职业,社会不答应,家长不答应。有些学生、有些家长不愿接受这种教育,不想提高道德水平,这种人什么社会都有,那是他的自由,但是只要你进入学校这个单位,学校就要朝这个影响你,否则它就不是学校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学校都有德育,其德育都必须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事实上无论学校怎样加强德育,终究会从校园走出不少坏人,反过来,虽然校园中走出不少坏人,学校还是会一如既往搞德育。为什么?因为这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常态和需要。其实在远古时代学校尚未出现的时候就有品德教育了,其方向也是向上、向善,而不可能相反。这就好像知识教育,只能向增加知识、提高知识水平的方向教育,不可能向减少知识、降低知识水平的方向教育。作为教师,怀疑德育的必要性,是很奇怪的事情,违背常理。[/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再说“自私”。什么是自私?《现代汉语词典》:“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别人。”[/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一个人在集体环境中表现自私,属于公德不良,在私人场合(如夫妻关系中)表现自私,属于私德不良,怎么说都是缺点。苹果[/SIZE][SIZE=3]7516[/SIZE][/COLOR][/FACE][SIZE=3]老师的行文给我一种感觉,似乎“私德”就是“我自己的事情,别人管不着”,这是很大的误解,“私德”一词不是这个意思。世界上根本没有“别人管不着”的品德问题,凡属品德,必定涉及他人,单独的一个人可以说不存在品德问题。既然涉及他人,人家就要“管”,有时用行动来管,有时用语言来“管”,“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是也。但我认为让学生帮助学困生必须自愿,不愿意的人,不可以断定人家自私。此事他有权选择。[/SIZ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SIZE=3] [/SIZE][SIZE=3] [/SIZE][SIZE=3]2014[/SIZE][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SIZE][SIZE=3]11[/SIZE][/COLOR][/FACE][SIZE=3],[/SIZE][SIZE=3]30[/SIZ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