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什么是“学习”?
    [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COLOR=#2222dd]什么是“学习”?[/COLOR][/SIZE][/COLOR][/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222dd]——佐藤学教改思想学习笔记(35[/SIZE][/FACE])[/COLOR][/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楷体][SIZE=14pt][COLOR=#2222dd] [/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COLOR=#2222dd]我们先来看看左藤先生的定义:[/COLOR][/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我将“学习”[/SIZE][/FACE]定义为,透过与事物的相遇与对话——构筑世界;与他人的相遇与对话——构筑同伴;与自己的相遇与对话——构筑自我,实行三位一体“关系与意义不断编织”的永续过程。[/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学习的革命——从教室出发的改革》台湾天下杂志股份有限公司2012[/SIZE][/FACE]年4月第一版58页  原文为繁体字,竖排)[/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COLOR=#2b2bd5]然后看看我国教育专业人员的传统观点:[/COLOR][/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可分为四个层次。[/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最广义的学习是动物和人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简单地说即条件反射的建立。[/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高一级的指人类的学习,是一种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过程,除获得个体经验外,还要掌握社会历史经验。[/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再有指学生的学习,在教育系统中,学生接受教师所传授的前人经验,形成能力和品德的过程。[/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最狭义的学习指知识、技能的获得与形成。[/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以上原文均在一个自然段内,为了阅读方便,我把它们分成了5[/SIZE][/FACE]个自然段——王晓春注)[/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王焕勋主编《实用教育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SIZE][/FACE]年10月北京第一版  560页)[/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COLOR=#3333cc]再看看“学习”这个词的通常意义[/COLOR]:[/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现代汉语词典》(第6[/SIZE][/FACE]版)[/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学习:[/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①[/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 [/SIZE][/FACE] [FACE=楷体][SIZE=14pt]②[/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效法[/SIZE][/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COLOR=#3333cc]比较上述三种定义,愚以为佐藤先生的提法值得商榷。学习这个词的含义,在佐藤先生那里,被泛化了,同时又被窄化了。[/COLOR][/SIZE][/COLOR][/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3333cc]为什么说是泛化了呢?因为很显然,要做到佐藤先生所说的三个“相遇”,三个“对话”,无须进校园,任何人在校园之外的任何地方,都可以“构筑世界,构筑同伴,构筑自我”,比如大妈们在那里跳广场舞,就完全可以同时做到这三个“对话”,也就符合了佐藤先生“学习”的定义。这当然也算学习,但并非“学生的学习”,而属于广义的学习。然而佐藤先生讨论的是“从教室出发的改革”,校园里面的“静悄悄的革命”,如此给“学习”下定义,等于给一个小脑瓜戴了一顶大帽子。在学校尚未取消,教室尚未停用的今天,佐藤先生应该给学生在校园里的学习,教室里的学习下一个更准确的、狭义的定义才是。据我看,把学习的含义泛化,是当今一种世界性的通病,甚至形成了一种思维方式。比如现在人们谈到学科教学,一张口就是“人文精神”,殊不知培养人文精神是所有学科的共同任务,不能以此替代和挤压具体学科的具体教学目标。话,不是说得越大越好,“政治正确”不能代替专业探讨。[/COLOR][/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3333cc]为什么我又说是窄化了呢?因为佐藤先生所说的对话,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式或者认识方式,把学习这么大的事情归结为一种具体的学习方式,显然是窄化了。事实上学习绝不止对话这样一种方式,接受性学习(例如背诵),独处的思考,甚至冥想(逍遥游),其重要性一点也不低于佐藤先生所说的“对话”。把某种学习方式绝对化成标准答案,即使单从教学方法或学习方法的角度看,也已经是窄化了,更何况还把它上升到整个学习的层面,作为学习的定义来处理呢![/COLOR][/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3333cc]学习不但有个“怎么学”的问题,还有一个“学什么”的问题。我注意到《实用教育大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关于学习的定义,都谈到了学习的内容,(经验,品德,能力,知识,技能),而佐藤先生的学习定义,绝口不谈“学什么”,只在学习方法(对话)上做文章。这样给学习下定义合适吗?前面我们学习过佐藤先生书中很多案例,发现果然佐藤先生注意力的重点不在“学什么”,而在“怎么学”。佐藤先生很少提到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也不在意,在佐藤先生看来,一个课,只要学生纷纷在那里“对话”,就是好课了。这种导向是否正确,长远看会导致何种结果,我有疑问。[/COLOR][/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3333cc] [/COLOR][/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COLOR=#3333cc][FACE=宋体][SIZE=14pt]                              [/SIZE][/FACE]2016[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4[/SIZE][/COLOR][/FACE],14[/COLOR][/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322
      • 经验137281
      • 文章6134
      • 注册2015-01-28
      [P]读有所思:[/P][P]    在王老师的精辟解析下,慢慢的读懂了佐藤学的教育思想,我尝试以一个新的视角认识自己原来的教育教学,原来教育的迷失时你已身在习惯性教育的场景中却不自觉,把学生完全陷进了知识灌输的世界里而没有自省,对话和建构的无限延伸是一种人的成长方式,但却是了相应的内容和一定的营养,只是方式是毫无价值的。[/P][P]    而我们的教育不缺内容,少的是方式,所以佐藤教育学的价值便极其明显,把我们的内容用佐藤学的方式进行教育,应该是一个可以探讨的尝试,既不迷失于以往,又不游离于现在,来个古为今用兼收并蓄,在重读佐藤学教育思想的同时,读读王晓春老师的中国式研讨,其价值将不言而喻,也可以说,王老师以自己的视角给我们解析了教育。[/P][P]    我们只需拿来,再分析一下学生,只要不是生硬的照搬照抄,灵活一点善加利用不断总结,于自己的教学和教育将功不可没,能彻底改变以往的习惯性错误而不自知,进入一个教育正常的快速提升空间,是教育不再像以前那样漫无目的,只要行为变了思想也将渐渐的改变,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过程,请相信自己的选择。[/P]
      在教育中,我刚刚开始,请多指教,谢谢!我只想写下去,用自己的执着和爱杜撰一个教育故事,写成一个教育传奇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322
        • 经验137281
        • 文章6134
        • 注册2015-01-28
        [P]读有所思:[/P][P]    学习的研究当成为教育的核心,这是一个教育界共识,而佐藤学对教育的研究主要关注在了学习,特别是对学习方式的关注和解读,堪称经典之中的经典,我们应该在充分认清教学实际的同时,有借鉴的审读,而不是盲目的追随,更不能狭窄的模仿,中国人爱走偏,于思想领域更是屡见不鲜,所谓挢抂过正层出不穷。[/P][P]    所以,我们应该有审慎的拿来,像鲁迅在上一世纪三十年代说的,合理科学的拿来,而不是不加辨别,没有分析的生吞活剥,把教育逼近另外一个死角,从一个极端走进另外一个极端,要学习也要舍弃,要借鉴还要批判,是双向的也是科学的,只有这样才有成长才能吸收,进而实现自我的建构和超越,达到学习的目的。[/P]
        在教育中,我刚刚开始,请多指教,谢谢!我只想写下去,用自己的执着和爱杜撰一个教育故事,写成一个教育传奇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th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