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夸克:教育诊疗两个方向的优劣势
    [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夸克7292 [/SIZE][/FACE](k12班风小论坛)[/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教育诊疗两个方向的优劣势[/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在教育诊疗中,有两个不同的方向可以选择:[/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一是“向后”,即追溯学生的过去。一般的做法是对学生的成长史和家庭情况调查清楚,搞清楚问题学生所出的问题的时间节点,并对问题学生采集早期记忆,做词语联想,通过专业的心理诊疗手段搞清楚学生出问题的原因,然后再“对症下药”。[/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使用“向后”的教育诊疗手段时,通常要调查一下问题:[/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1.[FACE=楷体][SIZE=14pt]学生的成长史:学生0-3[/SIZE][/FACE]岁时谁带大的,带大他的人性格怎样?[/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学生现在这个问题时什么时候有的?如果是中途有的,在出现问题的那个节点上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学生小时候有没有受过重大的伤害?经历过重大的事情?[/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2.[FACE=楷体][SIZE=14pt]学生的家庭情况:学生父母的职业和文化水平怎样?对孩子教育的问题观点是否一致?小孩教育以谁为主,谁说了算?[/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3.[FACE=楷体][SIZE=14pt]如有必要,可以采集学生的早期记忆,做一些词语联想,画出家庭图和五项图等与心理学有关的资料。(这个比较专业,有兴趣的可参考王晓春老师著作《给教师一件新武器》)还有可能对学生经常做的梦进行调查,以便发现问题。[/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这个“向后”的思路重点在“诊”,认为不经过详细分析,没有找到原因就没有办法解决问题。背后的心理学依据以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为主,其中也渗透了其他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和思路。例如词语联想就是受荣格的“词语自由联想”启发而创,而五项图则是由目前心理界比较流行的“房树人”图升级而来,而梦的解析则根据教育者自己的学习背景而有不同的理论依据,可以使弗洛伊德理论,可以是荣格理论,也可以是弗洛姆理论等。[/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二是向前:即重点不在追溯学生的过去,不用调查太多的资料,只要使用一些专业的手段让学生和自己的潜意识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使用专业手段去消化和解决这些问题。一般来说,“向后”的教育诊疗方向是在意识层面解决问题,而“向前”的教育诊疗方向是在潜意识的层面解决问题。[/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这个“向前”的思路重点在“疗”,一般是在“疗”的过程中可以边疗边分析出原因,甚至不分析出原因也可以解决问题。背后的心理学依据以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为主,在国内具体体现为NLP[/SIZE][/FACE]。也有朱建军老师的意向对话疗法,背后的心理学依据以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为主。NLP与意象对话的共同点在于强调调动潜意识的力量,用潜意识解决问题。[/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在教育诊疗中,这两种思路各有其优劣势,现在比较如下:[/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一、门槛高低上“向后”思路占优势:教育诊疗中“向后”的思路对一线老师要求较低,即使没有基础,从零开始也是可以边观摩边实验边学习,通过观察前行者的一些案例分析,自己再有针对性的阅读一些相关书籍,就可以慢慢入门再提高;教育诊疗中“向前”的思路对一线老师要求较高,必须参加现场授课才有可能掌握,有时候光看书没有用。然而,非专业老师无法采用心理学专业“向前”手段,却可以自己钻研教育学“向前”手段,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我曾经写过一遍文章《教育的两个方向和三个层次》专门论述过教育中“向前”的思路和手段,之前K12[/SIZE][/FACE]班风小论坛也就雷夫老师的做法研讨过“向前”的课程设置思路和方法,但是同样对教师的教育学专业水平要求挺高。[/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二、诊疗过程上“向前”思路占优势:教育诊疗中“向后”的思路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收集各种资料,而且要做出各种假设,并且制定转化措施来验证假设,如果转化措施没有效果,就要推翻假设重新进行新的假设。整个过程比较漫长,而且不敢保证对学生有效果,好处在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本身思维进步,得到成长。教育诊疗中“向前”的思路不需要这么长的准备工作和诊疗工作,只要和学生建立信任关系后,教师利用专业手段进行现场辅导即可,整个过程比较短,有时几分钟可以化解学生的情绪。[/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三、保护隐私上“向前”思路占优势:教育诊疗中“向后”的思路由于要调查大量的资料,尤其牵涉到一些家庭的隐私,这样的话,一来是不容易调查出真实情况,家长和学生可能在一些问题上不会透露实情;二来调查出隐私后如果要组织诊疗尤其网络诊疗就不利于家庭隐私的保护;教育诊疗中“向前”的思路由于不需要调查大量的资料,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疗”的过程中往往就可以发现学生的问题所在并顺势而为解决问题,这样不需要了解一些家庭隐私,双方都轻松。[/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四、会诊上“向后”思路占优势:教育诊疗中“向前”的思路中,有一个严重的不足就在于学生不一定跟你走。在外面的心理治疗中,都是来访者去求心理治疗师帮忙做心理辅导,来访者不但有求助意向,也付出了时间和金钱,所以会非常配合心理治疗室。而在学校教育中,有时候是学生出了问题,但是并没有求助意识,他没有主动来找老师做心理治疗,很多时候是老师感觉学生出了问题,主动去找学生,想治疗学生,这种情况下,同样一句话,对主动求助者帮助很大,对被动接受者可能就没有作用,这也是很多著名心理治疗时主动进军教育界失败的一个原因。如果学生是被动接受者,“向前”的思路有时候就不起作用,比如你让他想一个房子,他说想不出来,你让他说出自己的感受,他说没什么感受。这样就让教师很被动。而且这样的个体治疗你还只能一对一进行,你不好求助别人。教育诊疗中“向后”的思路中,不管学生想不想跟教师走,教师只要采集早期记忆,做词语联想,通过专业手段精准判断出学生的问题,再利用学校或老师,班级的力量介入,解决问题或缓解问题的几率还是比较大的。另外,教育诊疗中“向后”的思路中,只要有足够的资料,可以发到网上,求助其他专业人士,或组织会诊,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其他人的一句话可能就点醒了大家,从而找到办法。这是教育诊疗中“向前”的思路中不具备的优势。[/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目前想到这几点,请王老师和大家补充批评指正。 (16,12,22)[/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322
      • 经验137281
      • 文章6134
      • 注册2015-01-28
      [P]读有所思:[/P][P]    很专业,也很具体,“向前”利用现在营造未来,“向后”是在寻找过去改变现在,这样看起来,对问题不太严重的可以任选一个,但对问题较为严重的,似乎只可以“向后”,找到病灶因人而异的对症下药。[/P][P]    所以,我认为不是心理学知识运用的水平问题,而是一个心理教师所应该具有认为情怀,应该少“向前”多“向后”,心理诊疗的严重性很多时候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而很多孩子看起来问题并不严重,一旦走进就会发现需要谨慎对待。[/P][P]    心理学往往决定一个教育者的个体教育水平,即对单个学生而言,只有细致入微的分析,才能为正确深刻地把握创造条件,进而成功地影响到孩子的成长,而不是把问题在诊治中制造成更大的伤害,“向前”需慎用。[/P]
      在教育中,我刚刚开始,请多指教,谢谢!我只想写下去,用自己的执着和爱杜撰一个教育故事,写成一个教育传奇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322
        • 经验137281
        • 文章6134
        • 注册2015-01-28
        [P]读有所思:[/P][P]    我总认为自己是严重缺乏专业素养的,所以在这里我的感悟大多是从阅读中学习过来的,这样可以帮助我更好地认识学生和教育,唯有专业化的思考才能让我们不止深入而且科学,而这篇文章在心理诊疗方面的专业性更是可圈可点。[/P][P]    我原来是习惯于“向前”的,我看很多教育中的灭火者都习惯于“向前”,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不去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源,而是仅仅关注怎么样最快的把问题给解决,这种解决往往是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上让问题尘埋。[/P][P]    就像作者所说的这需要很深的心理技巧才能成功的向前,而向后往往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加容易地走进专业化的语境里,也能更好地影响和拯救学生,再向后找出了问题,再向前帮助学生实现发展,我想向后和向前还是建立在王晓春老师所说的案例评析上,诊断需要两者实现结合。[/P]
        在教育中,我刚刚开始,请多指教,谢谢!我只想写下去,用自己的执着和爱杜撰一个教育故事,写成一个教育传奇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