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难出大师?

6楼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从拜把兄弟说起[/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心影自拍(168)[/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王晓春[/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拜把兄弟,又叫拜把子,也叫结为异姓兄弟,结金兰之好。“把子”是什么意思?有人说结拜的过程叫把子,我则以为“把子”是“团伙”的意思,拜把子就是结成团伙。拜把子是比较正式的,还有一种更常见的结拜方式是认干亲,干爹、干妈、干儿子、干姐妹、等等。干者,假也。干妈是假妈,干儿子并非真儿子,干股是假股份,不出真金白银的。拜把子,认干亲,可能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特色。我读过很多外国书,不记得外国(尤其是西方)有这样这样的风俗。[/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这种风俗是什么意思?它的本质是什么?它的本质是“化非亲属为亲属”,尽量给拓展的人际关系蒙上血亲色彩。[/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中国的人际关系是这样一个系列:个人——家庭——民族(国家)——天下。请注意,家庭与国家之间,缺少一个环节:社会。这和西方有很大差别,在西方国家,社会是很发达的,其重要性甚至超过家庭,对国家有重要影响。我国古代虽然有“社会”一词,但指的是节日演戏,或者社团,并无今日社会之含义。只有“江湖”一词,与现代“社会”一词有点接近,但“江湖”一词稍有贬义,旧时往往指流浪四方者的活动领域。人际关系的起点当然是个人,但中国的人际关系,核心却不是个人,而是家庭。中国人所谓个人,是镶在家庭中的个人,他的存在,他的价值,都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于家庭。家庭是靠什么纽带连接起来的?血缘。人们习惯了家庭关系,就默认了只有血缘关系才是最亲近、最可靠的关系,于是,当他们走出家庭,处理家庭之外的人际关系时,就会很自然地寻找“不是亲人的亲人”,这就是拜把子认干亲的心理基础。中国人用这种办法寻找安全感和归属感。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就这样以家庭为核心,向外画一个同心圆,再画一个同心圆,涟漪式地向外扩散。开始是族亲,后面是拜把兄弟、认干亲,后面是邻居,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拓展能力最强的人,甚至会以治家的姿态治理国家,把天下人都当做亲属,这就是孔子的“仁”了,整个儒家学说的基石就是人与人的血缘关系。古代皇帝称百姓为“赤子”,称官员为“父母官”,都是这个思路。[/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这种文化基因是如此强大,以致中国人很少有能摆脱的。中国的四大名著,都离不开这个基因。《红楼梦》说的就是四大家族,当然,它主要是暴露家族统治的弊端,巴金的《家》、《春》、《秋》是其逻辑的延伸。《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则都突出了结拜兄弟的意义,那个一百单八将,那个桃园三结义,直可惊天地而泣鬼神。《西游记》里面的师徒关系,俨然一家,正应了那句话:“师徒如父子”。这四部小说,把中国式的人际关系,刻画到了极致,而其核心,就是个血缘关系。现实生活中如何?蒋介石很爱拜把子,他和张学良、冯玉祥都结拜过。孙中山可能是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的缘故,我没听说他有此举动,但孙先生很喜欢结社,对会党之类多有亲近,还当过某个会党的高级职务。毛泽东不讲结拜这一套,毛泽东时代,阶级感情挤压了亲情的空间,但那种人际关系并不是西方式的,它不强调血缘关系而强调阶级地位的一致性(河深海深不如阶级友爱深),这种人际关系曾起过巨大的革命作用。文革后,以血缘为纽带的人际关系迅速回潮,来势极猛,可见其根深蒂固。[/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按说,这种以家庭为中心向外推而广之的人际关系路线图是相当自然合理的。但是它也有明显的弊端。这种思路会导致社会和国家的家庭化,公和私,公德和私德,就容易混淆。外国的罗素,中国的梁启超,都曾经指出中国人私德好而公德差,严复则说这是群己权界不分。我觉得这件事本质上不是私德好公德差,而是二者混沌不分,还是严复看得更准。俗话说,人熟不讲理。中国人喜欢把非亲属关系亲属化,把生人环境变成熟人环境,然后就放肆了,所以你会发现很多人在国内公共场合像在家里一样随便,一点都不顾他人。这就是把社会家庭化的后果。腐败现象也常常与家庭、哥们、熟人圈子有关,道德也好,法律也好,在熟人圈子里,就都弱化了,个人利益,情感因素,面子因素,在里面起了很大作用。要做到拒腐蚀永不沾,真得“六亲不认”。可见,中国式的人际关系,对反腐是重大挑战,要准备打持久战。[/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圣人们的本意,是从家庭的亲缘关系出发,把人们的爱心推而广之,于是天下就亲如一家了。然而能有如此胸怀和移情能力的人很少,多数人的爱心随着人际距离的拓展而递减,离自己越远,情感越淡漠。严重的时候,他们的表现在熟人社会与生人社会,竟然如同两个人。比如某山寨的喽罗兵抓到一人,发现没什么油水,报告大王,大王说:“砍了!”此人喟然叹曰:“想不到我宋江死于此处!”大王一听,是及时雨哥哥,赶快松绑,倒头便拜。宋江则立刻从临死之人变成了座上宾。前后都是这一个人呀!都无怨无仇呀!但在山大王眼里,前一个人就不算人,可以随意杀戮,后一个则是“自己人”。这就是所谓“圈里圈外”。有些外国人指责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是双重标准,虽然他们不明就里,却也不是空穴来风。有些学者主张把《水浒》当成禁书,虽然我不赞成,但他们也不是全无根据。中国人确实缺乏普遍人权的观念,任何一个人都必须得到尊重,我们自古缺乏这种观念。文革中也有类似现象,人民内部,好,都是阶级弟兄,若是地富反坏右,那完了,你可能备受侮辱。中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像太阳系一样的结构,家庭是太阳,太阳照不到的地方,就只有冰冷了。[/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我们再来看看西方的人际关系。国人喜欢说自己是一盘散沙,其实我们的人文生态并非沙粒状的,而是一团一团的,像无数个小太阳系。自古以来,中国中央集权的大皇帝一失控,就会出现无数个小皇帝,不会散成沙粒状。倒是西方的人际关系,更像沙粒的联合体。他们个人与个人的距离比我们要大,相对疏远一些,各自的独立性、自由度、平等程度都比我们强,因此人际关系也相对简单。他们谁也不服谁,要有所联系就只能协商,只能搞契约,只能投票表决,这就是西方民主、西方政治制度的人际关系基础和心理基础。[/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他们的人际关系为什么会这样?可能与生产方式有关。中国是农业立国,我们本质上都是农民。西方早期是以采集和畜牧为主,后来商业很发达,这几种生产方式中人际关系相对于农业都比较松散,也相对平等。不过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更重要,那就是宗教。实际上人类社会是离不开权威的,没有权威就没有秩序,没有秩序人类就无法生存。中国的权威在人间,就是皇帝和家长;西方的权威在天上,就是上帝。西方人把权威挪到天上去了,这实际是把权威虚化了。在我国,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有实实在在的权威,人与人难以平等。有个上帝就不一样了,上帝说了,人人平等,在上帝面前,至少理论上大家是完全平等的。新教改革之后,更是宣布人人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无须经过神职人员转达,这就进一步松弛了人际捆绑,大家各自直接和上帝套磁去了。人与上帝联系紧密之日,就是人际关系松弛之时。宗教都有这个特点。人只要笃信宗教,他对世事、对现实的人际关系,就可能淡漠,佛教的四大皆空是也。挺好的一个人,信教之后,看见亲人都木然了,他的心跑到上帝或佛祖那儿去了。[/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于是你就明白西方为什么倾向个人主义了。这种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社会结构,有利有弊(任何社会制度都有利有弊)。它的最大麻烦是人心易分不易合。自由也好,民主也好,人权也好,这些东西都促分不促合。这种倾向不加节制,政党就会没完没了地恶斗,社会就会日益分裂,议会议而不决,政府效率低下。有钱的时候,问题还不显眼,经济一下滑,矛盾立刻尖锐了。西方有个口号:“人认为自己,上帝为大家。”人人为自己是实实在在的,上帝为大家则是虚幻的。西方现在情况正是如此,不知上帝对此有何感想。不过西方人学习能力是很强的,或许他们能逐渐解决这个问题也说不定。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拼命学习西方,效果明显,恐怕如今西方也该学点东方的优点吧?[/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中国人喜欢把社会家庭化,把相关者都变成兄弟亲戚,西方人则正相反,他们喜欢把家庭社会化,亲人也要平等独立。孩子直呼父母姓名,中国人觉得很别扭,西方人觉得很正常,他们的人际关系是以上帝为背景的,我们则是以祖宗为背景的。我因此想到了家庭教育立法问题。家庭教育立法,显然有西方色彩,这是把家庭社会化的一种思路。中国古来法律通常是不进入家庭的,家庭靠的是家法,不是国法。如今的家庭教育立法是要把家法与国法打通,我赞成这种思路,不过我希望做此事要慎重,要考虑中国国情和中国人的传统心理。我记得赵忠心老师(家庭教育研究的前辈)说过:“家教是私人的事情。”这话可能不算很准确,但我认为它有合理的内核,尤其在中国。[/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               2017,12,16[/BGCOLOR][/COLOR][/FACE]
7楼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关于“独立精神”[/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心影自拍(169)[/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王晓春[/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陈寅恪大热了一阵。我看过一些关于陈寅恪的文章,都极力推崇陈先生的“自由思想,独立精神”,然而同时几乎不约而同地都忽视了或者回避了一个问题:某人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为了谁,对谁人有利”?[/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在我看来,独立也好,自由也好,都是手段,不是目的。人不可能为独立而独立,为自由而自由。人其实都是通过独立自由的手段达到某种目的的:或者为自己谋利益,或者为某些人谋利益,或者为多数人谋利益。[/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脱离目的谈手段,脱离结果谈程序,这也是一种时髦。这种思维方式是先把目的与手段割裂,把程序与结果割裂,把手段与程序看成单独的东西,再神圣化,弄成普世价值。[/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在全国人民都主张抗日的时候,汪精卫周作人这些人却投靠了日侵略者,他们独立不独立?也算独立吧。自由不自由?也算自由吧。但这种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值得提倡吗?[/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独立永远需要有某种群体做背景,绝对的孤零零的一个人谈不到独立,也无须独立。所以我们会发现,主张独立精神的人,都只能走向反面,超越独立,走向群体,走向社会。或者写书,或者发微信,或者上电视,宣扬自己的观点,寻找知音,寻求支持。所谓独立精神,本质还是社会性的东西,所谓自我实现,本质上还是实现其社会价值。一个人若完全不与任何人联系地去搞“独立精神”,就不会有人理睬他,他的独立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意义产生于联系之中。[/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独立思想,独立思考,拒绝人云亦云,这当然很好。但是人们最终评判某人的时候,首先要看的,还是他的言行之结果是为少数人谋利益还是为多数人谋利益,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对陈寅恪先生的工作,也要如此评价,不能孤立地看他是否“独立精神,自由思想”。[/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还有,人们谈到独立,常含有“拒绝从众”的意思,极端的看法甚至会认为只有“和谁都不一样”才是独立,我觉得这也太绝对了。在很多情况下,和别人意见一致也未必是缺乏独立精神。鲁迅是何等具有独立精神的人,但写《呐喊》的时候,他说自己“须听将令”,这难道不是独立精神吗?只要确实是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决定的东西,就体现了独立精神。独立精神不等于逆反精神。[/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还有,是否具有独立精神,也不能仅在一个范围里观察。我的经验,要缩小一些看看,扩大一些再看看,才能看清。比如有些问题生,他们在班级里思想行为都很特殊,似乎具有独立精神,可是你到他们的小圈子里看看,却发现他们都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同质化严重,实际上这些人很缺乏独立精神。有些知识分子也是这样,你会发现他们在国内似乎很独立,但在他们小圈子里,也往往众口一词,再往台湾香港和西方媒体看看,你会发现他们常常是在跟风,鹦鹉学舌。(我怀疑对陈寅恪先生的热捧也是跟风之举)先不管他们的观点是否正确,起码独立精神的桂冠戴在他们中很多人的头上,不大合适。[/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我希望人们不要误会,我绝不反对独立之精神,我一生都在追求独立之精神,只是我心里明白为什么要独立,为谁独立。[/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2017,12,18[/SIZE][/BGCOLOR][/COLOR][/FACE]
8楼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家庭教育能否成为一门专业知识?[/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心影自拍(170)[/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王晓春[/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听说山东某市意欲建立家庭教育大学,引起了我的思考。[/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学嘛,总要传授一些学科的专业知识,此乃题中应有之义。家庭教育大学,自然要传授家庭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可是家庭教育能成为一门专业知识吗?[/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它恐怕“专”不了。家庭教育绝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只有少数人能成为内行的专业,它是人人都必然接触到的、人人都有发言权的一件事。即使你没有子女,你也曾作为子女,受到过家庭教育。如此普及的一件事似乎与“专业”不搭界。[/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也难以构建家庭教育的知识体系。凡是专业,总要有个知识体系,一般也有一些本专业特有的概念系统,外行人不熟悉,那才叫专业。家庭教育能搞出这么一个体系吗?我有怀疑。家庭教育本质上就不是个知识深浅的问题,而是个实践问题。当然家庭教育也需要一些知识,但关键不在于知识多少,而在于家长的性格、见识和实践能力,而且其相关因素非常复杂。所以文盲老粗照样可以把孩子培养得很棒,而教育学的教授也可以是很失败的家长。[/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所以我就搞不清这样的大学有没有教材,用什么教材,怎么教法。假如编一套教材,那个教材关于家庭教育有没有标准答案?如果有,那显然不合理,事实上很多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都能培养出优秀子女。如果教材只是罗列一些家教成功类型,总结出点一般性规律,那与目前社会上家教的宣传就没有多大区别,正无须办大学来做此事。[/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还有就是培养对象问题。什么人来上这个大学?未婚青年?他们恐怕不会来,因为这个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如何就业是个问题。已婚有子的家长?他们都有工作,怕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系统学习家教知识,他们关心的只是如何把自己那个孩子教育好(这么想也不算错),只有全职妈妈全职爸爸或有条件来入学,但这种人实在不多。家教大学有没有毕业一说?若有,那个毕业证书有啥子用?都是问题。[/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家庭教育当然是一门学问,但这门学问是否能在学校里作为一种专业知识来传授和学习,恐怕应该认真地、实事求是地讨论一番。[/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2017,12,19[/SIZE][/BGCOLOR][/COLOR][/FACE]
9楼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关于课改的三维目标[/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心影自拍(171)[/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Black][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夸克7292(k12班风小论坛)
请王老师点评一下这篇文章:
              
三维目标的批判性思考
                    查有梁
     首先,把“知识与技能”只作为“三维目标”中的“一维”,就决不是《纲要》的本意。知识重在“逻辑性”,是“认识世界”;技能重在“操作性”,是“改造世界”。知识与技能是有关联的,然而又决非是同一的概念,不能作为“一维”看待。我国教育界重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即所谓“双基”。从来没有人认为重视“双基”是错误的,也从来没有任何教育理论论证过重视“双基”是错误的。《纲要》是重视“打好基础”的。
       其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连在一起使用,这是从外国引进的。在中国,“价值观”是与“世界观”、“人生观”联系起来使用的。课程目标的“每一维”上都有“价值观”的问题。选择什么样的“知识”、“技能”、“态度”、“方法”对学生更有意义,都涉及“价值观”。“价值观”是一个哲学层次的大概念。在中文里,将“价值观”仅仅与“情感态度”相联,至少是词义搭配不当。
       第三,“过程与方法”作为一维,也不妥。在“科学方法论”中,没有这种看法。把重“过程”这种方法,上升到与“所有方法”等价的地位,是片面的。重“过程”可以认为是重“历史”,在“科学方法论”中,“历史”应当与“逻辑”相结合才是较为科学的方法。
       钟启泉教授最大的误导在于,他强调“真正使每一个课堂都成为落实三维目标的场所”。这绝对不是《纲要》的要求。《纲要》是从整体上提出这些目标。当前,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每一节课中,仅仅有40分钟,一定要落实“三维目标”,这必要吗?这可能吗?在基础教育中(1~9年级)一节课的教学,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这正是百年来广大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师们在过去学习了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都认识到教学要“从实际出发”,“抓主要矛盾”。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专一,不可能完成太多目标,目标过多,其结果必然是所有的目标都落空。哪有可能一节课面面俱到,要“落实三维目标”?这真正害苦了全国的中小学教师!一节课要求教师仅仅写“教学目标”这一项就要写上几百字。这是典型的“新八股”!教学是艺术,要在全国范围推行一种作法,不可能成功。“情感态度”,还有“价值观”,等这些目标,是长期目标,不是短期目标;是隐性目标,不是显性目标;是整体目标,不是局部目标。“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这些目标不可能在一节课内“落实”。一节课中,一定要求教师“写出”所有的“三维目标”,这几乎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标志性建筑”。这就难怪引起许多教师的反感。钟启泉教授公开声言:“现在绝大多数教师不合格”。无意之中就人为制造了“冲突”的隐患,这肯定远离了建构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
      以上内容摘自《查有梁-新课程改革需要“软着陆”》
[/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愚以为查老师此文,最有分量的是这句:[/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情感态度”,还有“价值观”,等这些目标,是长期目标,不是短期目标;是隐性目标,不是显性目标;是整体目标,不是局部目标。[/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打中了要害。课改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技能并列作为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不但脱离实际,而且有逻辑问题。[/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不过我的意见与查先生也不完全一致。我认为这不是长期短期问题,也不是整体局部的问题。没有短期,哪儿来的长期?长期是由短期积累而成的。没有局部,也无法成就整体。[/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我的看法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技能本不在一个层面上,前者是各科教学的共同任务,或者说是教育任务,后者才是本学科的具体任务,教学任务。就好象我们要求教师教好自己那门课,这是一个层面,我们也要求教师有良好师德,这是另一个层面,每个教师都应该做到的。[/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操作呢?查老师说,前者是隐性目标,后者是显性目标,此说很有见地。不过我还是习惯用自己的说法,在我看来,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软培养”,知识技能是“硬培养”,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对于知识技能,采取的是讲解作业,布置任务检查评比评分等具有行政色彩的办法培养,而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则更多地采用润物细无声的办法施加影响,可以有意为之,也可以无意为之。教师的人格特点,在软培养中作用就很大了。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我认为不必要写在每一课的教学目标中。那样很容易造成形式主义。[/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2017,12,19[/SIZE][/BGCOLOR][/COLOR][/FACE]
10楼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不同人眼里的不同世界[/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心影自拍(172)[/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王晓春[/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下面的文字是我11年前写的,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小说《一个人的遭遇》的课程设计。该小说曾选入高中语文教材。[/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有的老师讲这课书,基调是突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突出反战,突出和平的企盼,反对战争狂热。[/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我想,这种取向是有一定道理的,很少有人喜欢战争。[/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问题在于,侵略者绝不会因为你热爱和平就不打你。想当年中国人得罪日本人吗?没有。中国人煽动战争狂热了吗?没有。可是日本人还是打进来了,你不狂热他狂热。于是中国人只好抗日。也就是说,中国老百姓是被迫拿起枪的,如果说这是“战争狂热”,那也是敌人的烧杀抢掠激起来的,并非我们有此爱好。[/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所以我们不能一般地谴责战争的苦难,我们必须分清是什么性质的战争,否则可能会有负面作用——孩子们可能会无原则地恐惧战争。而对于侵略者来说,我存心想打你,你要是只会“企盼和平”,你要是特别害怕苦难,那是最理想的,我巴不得有这样的对手。[/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中国人好好地在自己的土地上过日子,结果硬是被人家侵略了上百年。这个历史,我们决不能忘记。谁也不敢保证中国以后不受侵略。现在的和平局面可不是“企盼”来的,而是打出来的。消灭侵略者就是热爱和平。[/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我觉得肖洛霍夫笔下的索科洛夫头脑是清醒的,他之所以能逃出法西斯的魔掌,不是因为他“认识到了战争的苦难”,而是因为他采取了反抗的行动。反抗就可能牺牲(不反抗的红军战士,不也很多都被枪杀了吗),反抗就要消灭敌人。敌人也是人,杀了敌人不也给敌人带来苦难吗?他家也有老婆孩子呀?打起仗来,没有谁是好过的,所以没有什么人喜欢战争这个东西。可是人类历史上又充满了战争,这就不是简单的认识问题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不一定符合人们的善良愿望。[/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有些东西比“和平”更重要,那就是生存、自由和尊严。[/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我国已经和平多年,民风日渐靡弱,一旦有敌人打进来,非常危险。所以,如果我来讲这篇课文,我不打算突出战争灾难的主题,我打算突出战争中人性的光辉。索科洛夫虽然不是高大的英雄,然而是非是知道的。他消灭敌人,仇恨叛徒,热爱同志,勇敢而善良。特别突出的是,面对苦难,他有一种极其顽强的忍耐性。他或许没有伟大的理想,但是他实实在在地生活着。我最感动的是他收养了一个孩子,光凭这一点,他就可以让一切侵略者惭愧。炮火和死神无法扑灭爱。战争给索科洛夫造成极大的伤害,但是没有压垮他。英雄总是少数,正是这种普通人,支撑着伟大的俄罗斯民族。中国人不也一样吗?[/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经常欺负人的民族中,如果有人反战,那是值得尊敬的;长期被欺负的民族中如果有人强调“战争的苦难”,也可以,但最好掌握一定的分寸。俄罗斯虽然在二次大战中是被侵略者,但从近代来看,它总的说还是一个欺负别人比较多的民族,所以愚以为,把肖洛霍夫的思想介绍到我国来,应该注意我国的具体情况。[/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以上说的是小说内容方面。[/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从课程内容开发的角度看,不应讲成“反战宣传课”,那样,意识形态诉求就多于语文学科的诉求了。[/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所以我若讲这课书,我会让学生用至少一半的时间研讨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用故事中套故事的方式展开这篇小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我的初步分析是:这样可以创造一种“倾诉”的氛围,让主人公用第一人称叙述和抒情,好像直接和读者对话,给人的感受非常真实。文中有很多主人公的自我心理表白,如果换成第三人称由作者来表说,效果就差远了。[/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2006-09-15[/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对于这篇课文,有些人强调战争中的个体心理。我觉得有必要说明:战争不是个体行为。[/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战争至少是一个集团对另一个集团的行为,多数是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行为。所以观察战争的时候,首要的问题不可能是个体的心理(除非这个个体对战争的走向作用巨大,如主要统帅),而应该是战争的起因,战争的性质,双方的力量对比,战争的过程,各自的战略战术等等。战争中的普通个体,他们绝大多数人的命运,是由战争的整体状况决定的。[/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文学家不是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当然可以从普通个体的角度切入来观察战争,但是他在描写战争中的个人命运的时候,不可忘记民族的命运。他必须注意战争的大背景、大趋势、大道德,否则他的描写就有可能成为这样:就主人公个人来说是很真实的,就整体来说则很不全面。比如某个人参加抗日战争,竟然在战场上被自己人误伤成了残废,对他个人来说,这当然是很灰暗的,很悲惨的。但是这决不等于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灰暗的和悲惨的。战争有惨烈的一面,也有威武壮美的一面,任何只夸大某一个方面的做法都是有害的。愚以为观察《一个人的遭遇》,也应该注意这一点。[/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有的老师担心语文课理性多了,形象就会少了。愚以为这种担心是完全多余的。中国的语文课,从来没有出现过理性多于形象的危险,在可预见的将来也不会有这种危险。过去语文课搞得很枯燥,根本不是因为理性多了,而是因为死板的“应试”多了,而应试的狂热恰恰是理性缺席造成的。[/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请各位相信,理性之美,逻辑之美,思维之美,绝对不亚于形象之美。[/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再说,并没有人规定语文课只能或主要张扬形象之美,我们只不过是习惯了如此而已。[/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形象很重要,思想比形象更重要。[/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2006-09-18[/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鲁迅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猛士眼里的世界。反之,若是一位懦夫,他眼里的世界会如何?显然,他会被人生的苦难和战争的血腥给吓破了胆。这种人若又有点文学艺术才能,则他们笔下和镜头下的人生什么样?你看看如今某些作家和艺术家的作品就知道了。[/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他们还觉得自己的东西是最真实的,最人性的,最深刻的,别人的作品都是在“装”,都肤浅,都不够人性。[/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他们是把自己的人性冒充成全人类的人性了,或者他们以为别人的想法都和他们一样,只不过不好意思承认就是了。[/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事实上他们的心理并非多数人的常态。我举个例子。唐山大地震,死了多少人,何其悲惨。可是你去看看如今的唐山,一片欣欣向荣。这就说明,人类的大多数,是不会被苦难吓破胆的。日子总要过下去,这是普通百姓最简单的世界观,也是最伟大深刻的世界观:生命必然战胜死亡,生活必然超越苦难。这就是“正能量”,是人间正道,是人类的主流心态。人类若不如此,不早就灭亡了?[/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而那些被苦难和血腥吓破胆的人,居然敢说多数人是肤浅,居然敢说他们自己的阴暗心理倒更真实,更深刻。何其大谬![/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这两句诗,才是真正的人类进步宣言。[/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落叶不是树的尸体。这是我写的一句诗。[/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2017,12,20[/SIZE][/BGCOLOR][/COLOR][/FACE]
11楼
[FACE=Tahoma, &quot][COLOR=Blue][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关于“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心影自拍(173)

王晓春[/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68, 68, 68)][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夸克7292:(k12班风小论坛)[/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68, 68, 68)][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请王老师点评这篇文章,辛苦了。[/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68, 68, 68)][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自主、合作、探究”不是中小学的主要学习方式[/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68, 68, 68)][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查有梁[/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68, 68, 68)][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对于中小学校的基础教育而言,“自主、合作、探究”新课改的理念,从教学理论上研究,是片面的!这一新课程理念本身就不合符基础教学的实际,不符合中小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新课程改革理念从“顶层设计”上看,就不科学。课程改革中的出现的种种问题,不能责怪广大一线的中小学教师。不能断言“绝大多数老师不合格”,不能指责教师“不读书、不研究、不合作”。教师们希望课改专家到中小学来示范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有案例表明,课改专家型教师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甚至连最基本的教学目标都没有达到。教师听课之后,一片哗然。[/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68, 68, 68)][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首先,在学校教育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应用,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其应用是有范围的,而不是普遍适用的。这是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并不普遍适合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中,特别是研究生的学习,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这是合理的。基础教育包括了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如果在基础教育中也广泛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大多数教师不能适应,大多数学生感到困难,大多数学科不宜采用这种学习方式。“新课改理念”是认识论上的“大跃进”,揠苗助长,适得其反,事半功倍,似是而非。[/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68, 68, 68)][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自主”方法,并不完全适合基础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所谓“自主”,自己做主,是不可能的,小学生还没有那种“自主”的基础。一旦真正让学生“自主”,在基础教育中常常容易导致“放任”,这不利于儿童成长。历史上,“儿童中心”的教学方式,幼儿园里也是在教师设计的“教学环境”中,引导儿童相对的做出“选择”,不能按照儿童的想法“随心所欲”。如果在整个中小学阶段普遍实施真正“自主”方法,已经被实践证明是行之不通的。[/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68, 68, 68)][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合作”方法,适合于社会科学的课程,并非普遍适合于所有课程。首先要强调“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在此基础上才会有较为有效的合作。小学中学的课堂教学中,分小组的“合作”学习,形式上,热热闹闹,内容上,效率低下。课堂上,可以观察到:有相当多的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无所作为,收获甚微。合作教育在前苏联和美国,实施结果,并不好。中小学的“核心课程”只能适度地渗透合作方法。学习必须个人努力,仅仅靠“合作”,不可能学好。[/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68, 68, 68)][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探究”的方法,适合于自然科学的课程,特别是理科的实验探究。但并不太适合于其他学科。实施探究方法,必须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而且,大多是在“小班”内进行。语文和外文的主要学习方法是“阅读和写作”,而不是“探究”;数学的主要学习方法是“思考与练习”;艺术课程的主要学习方法是“鉴赏和创作”;技术课程的主要学习方法是“设计和制作”。我们不能忘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68, 68, 68)][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新课程改革理念,在全国的中小学全面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新教学方式,已历经10年了。这明显违背了教学的基本原理,因而,必然导致教学效率降低,教学负担加重,教学质量下滑。[/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68, 68, 68)][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按照认识论,依学生学龄的成长顺序,由浅入深有八个基本学习模式:[/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68, 68, 68)][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1.婴儿时期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感知模式”:主体活动,感知中学;[/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68, 68, 68)][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2.幼儿时期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游戏模式”:游戏为主,从玩中学;[/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68, 68, 68)][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3.小学时期的主要学习方式是“具体模式”:形象为主,具体地学,情境交融,直观地学;[/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68, 68, 68)][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4.初中时期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抽象为主,形式地学,逻辑为主,历史地学;[/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68, 68, 68)][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5.高中时期的主要学习方式是:重视猜测,顿悟中学;[/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68, 68, 68)][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6.大学时期的主要学习方式是:重视结构,转换中学;[/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68, 68, 68)][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7.研究生时期的主要学习方式是:综合分析,创造中学;[/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68, 68, 68)][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8.博士后时期(专家)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比较包容,发展中学。[/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68, 68, 68)][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上述八种基本的学习方式是一个发展序列,是前后关联的,前面的学习方式要渗透、发展为后面的学习方式;后面的学习方式要包容、整合前面的学习方式。学生在一个特定的学龄是有较为适合的基本学习方式。但没有适合全部中小学生的统一的学习方式。当然,“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不可能成为中小学生普遍适用的学习方式。[/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68, 68, 68)][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从历史上看,孔子和柏拉图的教学模式,基本上属于“对话型”;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凯洛夫的教学模式,基本上属于“讲练型”;杜威和蔡元培的教育模式,基本上属于“自学型”;陶行知和前苏联合作教育学的教学模式,基本上属于“合作型”;朱熹和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的教学模式,基本上属于“研究型”。这些教学模式并不是势不两立,非此即彼;而是互为补充,连贯一致。这些教育学家从没有要求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一定要从“接受”转变为“探究”。从教学理论到教学实践,从历史经验到现实操作,都不可能支持中小学生就普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新课程改革理念”。[/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68, 68, 68)][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海蓝蓝6384:[/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68, 68, 68)][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我个人也做过这样的自主探究合作的课题,我觉得自主合作探究和其他的学习方式一样,都是有其限制之所,但不是说探究和合作没用或者不适合,比如我看到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确实能够增加,所以探究合作确实能提高学生的能力,但这种能力不一定都是体现在成绩上,而且很大程度是不利于考出好成绩(因为考试不可能考这么深入探究出来的结果,而且考试里的题目基本上和探究无关),就像思想品德、历史的探究,我都不知道是不是允许有不同的答案?考试时候不同的答案填进去会招致什么后果谁都知道。[/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Blue][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王晓春读后: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应用,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其应用是有范围的,而不是普遍适用的。”赞成。
“这是高层次的学习方式”。不赞成。这种方式在各种年龄段、各色人等中都可以用,它只是学习方法之一种,并不比其他方法更高级。谁都能探究,区别只在于探究能力不同。
“‘自主’方法,并不完全适合基础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所谓‘自主’,自己做主,是不可能的,小学生还没有那种‘自主’的基础。”不赞成。认为小孩子不可能自主或难以自主,很不妥,正是这种看法,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当然,孩子的自主性是逐渐成熟的,教育者的任务就是仔细分辨,哪些事情是孩子可以完全自主的,哪些是可以部分自主的,哪些是暂时需要教师安排的。要非常小心地保护孩子的自主性,有时即使明知道孩子自主可能会犯错误,也要让他自己去做,不可以越俎代庖。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都不是长大之后才有的。中小学打基础,大学再自主,再创造,是非常可怕的教育观念。
“‘合作’方法,适合于社会科学的课程,并非普遍适合于所有课程。”不赞成。什么课程都可以合作学习,问题只在于占多大比例,用什么合作方式。
“首先要强调‘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在此基础上才会有较为有效的合作。”赞成。没有独立思考做基础的合作,只是一种合作表演,现在学校里的很多小组讨论就是这样。
“‘探究’的方法,适合于自然科学的课程,特别是理科的实验探究。但并不太适合于其他学科。”不赞成。什么学科都可以探究,而且必须探究。只不过各学科的具体探究方式有所不同。比如语文课的阅读理解,有时就完全可以采用探究的姿态。
还有不少提法我有异议,就不细说了,感觉查先生把很多事情割裂了,绝对化了。
总之,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在中小学,一般情况下应该是次要的学习方式,这一点我赞成。绝不可以一哄而起一刀切什么都自主,什么都合作,什么都探究,那会闹出很多笑话。但是此种方法有与没有大不一样,其主要作用是激活学生的思想,防止学生大脑被应试弄成僵化的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是要命的事情)。
现在的主要问题是校长和教师们自己从小就很少体验过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找不到感觉,于是他们在落实此种学习方式时,就很容易做山沟老汉吃西餐用刀叉之状,自身不自然,学生也糊涂。这是难免的过程,急不得,也放弃不得。你去看看教师培训班,有几个真正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我看很多在台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专家教授们,自己就上不出这种课。他们不过是在背书。

                    2017,12,21[/SIZE][/BGCOLOR][/COLOR][/FACE]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151 seconds wid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