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13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27
    • 经验228682
    • 文章12339
    • 注册2012-12-04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大不一样[/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心影自拍(174)[/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王晓春[/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我国号称家庭教育专家的人,有文学家,编辑,记者,社会工作者,心理工作者,优秀家长等,但最多的还是高校教师和中小学的名师。人们通常认为,教师嘛,自然是懂教育的,包括家庭教育,而这些教师自己,也觉得此事顺理成章,更糟糕的是,这些教师在指导家庭教育的时候,往往习惯性地用学校教育的规律方法往家庭教育上套,所谓家庭教育学校化,据我看这是我国家庭教育指导的突出缺点。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此语误导了无数人。这本是一个比喻,不想很多人真以为家长就是教师,于是,家庭教育指导就往往变成了第二任、第三任、第四任教师对第一任教师的品头论足,埋怨指责和教诲乃至指挥。后任教师要和前任教师算账,要给前任开课,告诉前任如何教育孩子,其实他自己的孩子还不知怎么样呢。这是什么?这是教师犯了职业病,被思维定势害惨了。[/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足鼎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是同一门学门,它们虽有相通之处(都是教育),但各有各的特殊规律。家长不是教师,家长与教师的角色要求完全不同,家长不能以教师的姿态教育孩子,家教指导也不应培养家长成为二老师或助教。[/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我给家长讲课多年,做家庭教育个案指导多年,现在有时还做。这中间,我渐渐理解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重大差别。我不敢说已经整明白了,但我这些心得,或可对家庭教育的研究者有些参考价值。愚以为这些差别是:1、教育内容不同;2、教育方法不同:3、教育目标有小异;4、人际关系不同;5、教育时限不同;6、教育连贯性不同。(待续)[/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2017,12,21[/SIZE][/BGCOLOR][/COLOR][/FACE][P][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内容不同[/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王晓春[/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传承知识,在校园里,师生的绝大部分时间是用来做这件事的。家庭教育显然不是这样。孩子在学校里的身份是“学生”,在家里则是子女,是儿子或女儿。“学生”这个名称,主要定位于人与知识的关系,百姓称上学为“读书”,“念书”,是很有道理的。而“儿子”、“女儿”这些名称,则显然完全是以人际关系定位的。[/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和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是“非知识性的”,“非学科性的”,学校是一个“知识大拼盘”,你去看看课表就知道了。家庭教育完全不是这样,这里只有浑然一体的“生活”,就是“过日子”。家庭教育的重点是人格教育、性格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当然学校也有这些方面的任务,但是学校不可能以此为校园的主要活动,一般只能在各科教学中渗透之。所以,在非智力因素培养方面,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有更大的责任和优越性。如果说学校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好学生”,家庭教育的任务则是培养“好孩子”,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书”,家庭的主要任务是“育人”。[/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于是你就明白为什么我对家庭教育的学科化持怀疑态度了,因为这不符合家庭教育的本性。家庭教育是浑然一体的生活,把它切割成一块块的知识(学科化必然要切割),就没有家庭味了。连家庭味都没了,还有什么家庭教育?老师都有这个经验,那些令人头痛的问题生,你到他家家访,多半会发现那个家庭气氛不对,不正常。这就可见,家庭教育失误的关键并不是家长缺乏知识,而是那个家庭整体上“不对劲”。[/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家庭教育确实有一些原则和理念,把它们编排串联成一本教材并不困难,称之为《家庭教育学》也行,但它们不可能成为数理化那样严格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家长读了这种教材,并不能因此学会教育孩子,弄不好还可能适得其反。我的意思是,家庭教育的本领,原则上是无法作为知识来传授的,当然有些招数也可以教,但那是细枝末节,对大局没太大影响。[/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有不少老师之所以把孩子弄糟了,重要原因一就是他们满脑门子“家教知识”,然后就在家里继续充当老师,每天给孩子“上课”,美其名曰“讲道理”,把孩子弄得烦透了。他们不知道这叫角色错位。在家庭中,你只是家长,不要当什么老师。在家庭教育中,“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恰恰没有多大力量。[/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有一种很不好的现象,很多教师竭力把家长“教师化”,指挥家长伴读,监督孩子写作业,检查作业。这种办法也许眼前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长远看不但侵害家庭教育,而且是挖学校教育自己的墙脚。我说过了,家庭教育的重点是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培养,你让家长经常反串二老师的角色,实际上就削弱了家长的“本职工作”,他将很少有精力用在培养孩子性格方面。结果你就会发现,孩子成绩虽然一时上去了,但自觉性越拉来越差,不能自律,没有毅力。这时候教师往往只会埋怨家长,殊不知其中教师的“功劳”也许并不小于家长,你给家长派活,家长敢不干吗?曹操当年“挟天子以令诸侯”,如今我们的老师是“挟小皇帝以令家长”。这不是指导家庭教育,而是“入侵”家庭教育,前任教师提前拆后任教师的台,小学老师提前拆中学老师的台。遇到这样的老师,真懂家庭教育的家长非常难办。因为这类老师,虽然有些是只顾自己的“业绩”,有私心,但也有不少是真心为学生好,他只是不明白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家庭教育,决不能把知识放在主要位置,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家长。[/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待续)[/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2017,12,22[/SIZE][/BGCOLOR][/COLOR][/FACE][/P]
    本人新书《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源创图书公众号及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在线情况
    14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27
      • 经验228682
      • 文章12339
      • 注册2012-12-04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方法不同[/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王晓春[/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学校是学习的地方,它的教育方式,主要是教学的,虽然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基本上都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手段,教育的内容决定了教育方法。家庭教育不是教学式的,而是生活式的,没有课程表,没有教科书,没有作业和考试。如果说孩子的收获在学校是“学得”的,在家里则是“习得”的,学校里的学习是有计划有目标的,家里的学习则多是自然而然的。学校里的学习是“有意栽花花须活”,家庭教育则多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教师的教育姿态是培养塑造,家长的教育姿态则主要是影响与交流。[/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教师必须刻意给学生做榜样,这是一种职业规范,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教师必须演戏,如果你的某些言行对教育不利,你就必须加以控制,此事没商量。按说家长也应该以身作则,但家长因为与孩子生活在一起,要演戏很困难,所以家长的榜样属于本色榜样,家长在孩子面前的表现,比教师更真实,更立体,瞒也瞒不住。真实的东西对人感染力最大,所以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正面的和负面的)远远超过教师。人们常说孩子是家长的镜子,很少有人说学生是老师的镜子。潜移默化的渗透,远比一本正经的教学更能在孩子身上打下深刻的烙印。正规的教育一般只在传承知识技能方面有优越性,而在培养学生性格和非智力因素方面,本来就不敌非正规的家庭教育方式。教师若能认识到这一点,可以减少很多焦虑和自责。[/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学校教育教育与家庭教育在方法上还有一个重要的差别:学校教育是集体教育,家庭教育是个别教育。要说“面向个体的教育”,家庭教育远比学校教育更名副其实。因为儿童和青少年都爱模仿、有从众心态,所以在集体中教育孩子,相对容易一些。学校教育在这一点上很有优势,班级舆论可以给教师很大帮助。即使在家庭中,两个孩子也比一个孩子好教育。一个孩子不好好吃饭,两个孩子就抢着吃了,他们实际不是在吃饭,而是在吃人际关系,在游戏。家庭中缺乏同龄人群体(独生子女家庭尤其突出),这给家庭教育造成了很大困难。教师要充分理解家长的这个困难,否则就会给家长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因为教师水平不同,学生基础不同,学习同样课本,学生最后学业成绩会有很大差距,但是差距再大,也没有不同家庭出来的孩子性格素养差距那么大,他们的有的几乎是天壤之别,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为什么?因为学校教学有统一教材,能标准化,有章可循,再差也有个边界。家庭教育则不然,家庭教育无法标准化,几乎全靠家长的素质起作用,而家长的素质,人与人可就相差太多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家庭教育的关键并非方法问题,关键在那个家长是什么样的人。而这一点,恰恰是学校无法掌控的,也是很难改变的。我常对老师们说;“你连孩子都改变不了,还想改变他们家大人吗?”所以我劝老师们和指导家庭教育的专家们,对于家长学校,切不可期望值过高。以为家长可以像学生一样,给他们上几节课他们就学会教育孩子了,然后就给学校送来一个合格的好孩子,太天真了。家长学校肯定有用,但不会有奇迹发生。[/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2017,12,23[/SIZE][/BGCOLOR][/COLOR][/FACE]
      本人新书《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源创图书公众号及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在线情况
      15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322
        • 经验137281
        • 文章6134
        • 注册2015-01-28
        一直在研究和思考家庭教育,也感觉自己已经想通了一些东西,如今一看王老师的思考,却忽然发现自己还在门外。
        在教育中,我刚刚开始,请多指教,谢谢!我只想写下去,用自己的执着和爱杜撰一个教育故事,写成一个教育传奇
        在线情况
        16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27
          • 经验228682
          • 文章12339
          • 注册2012-12-04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目标有差异 [/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王晓春[/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大目标相同,都是帮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实现自我,造福社会。然而教师与家长因为所处地位不同,在教育目标上是存在差异的。[/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学校教师在设置教育目标上最常见的毛病,一个是一般化,一个是应试化。这也可以理解。既然是班级教学,教师就很难针对一个个学生设计教育目标,因材施教事实上难以做到,他只能设置一个对大家都适用的目标,比如升学。我们的教育体制和上级导向也是这样的。结果教师就会把教育目标简化为考试指标,除了少数有远见卓识的教师,一般都是这样的。[/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老师们总是喜欢责备一些家长短期行为,其实教师的这种毛病一点都不比家长轻,还往往更重一些。真正为学生一生着想的教师并不多,多数人想得更多其实的是学生眼前的考试分数。他们也许认为,眼前考个好分数,就等于有光明的未来,其实事情远不是如此简单。[/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对于教育目标,家长反而容易替孩子想得更远一些,针对性更强一些。毕竟教师是“铁路警察——只管这一段”,家长则要陪孩子过完自己一辈子。然而家长们多数是跟着教师走的,他们也相信眼前考试分数的重要性。[/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不过最近几十年教育新理念不断输入,社会逐渐富裕也使家长的想法发生了一些变化,于是教师与家长在教育目标上的分歧也越来越突出了。一些家长不再和老师保持一致了,他们不认同学校的教育目标,也不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他们另有想法。他们与教师成了“同路人”,最终目标已经不同了。[/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愚以为,家长与教师在教育目标上分歧扩大,这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必然趋势,作为教育者,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必做扼腕叹息状。[/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比如有些家长声称,只要孩子活得快乐就行,不求高分,也不求未来成功。教师当然可以对此表示不同意见,但最好尊重家长的这种选择。还要注意,有的家长这么说,其实是阿Q主义,他的孩子总是学不好,就以此说来遮羞。[/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教师总是希望自己的学生未来学历越高越好,家长就不一定这么想。有的孩子按成绩完全可以考上名牌大学,孩子却偏要去学一门手艺,家长也支持。教师于是就痛心疾首了。其实可能孩子的这种选择更有利于他实现自我奉献祖国。是教师自己犯了职业病。我接触过很多硕士博士,感觉他们当年若不去读什么硕士博士,其能力可能比现在强很多,幸福感也会增加不少。读傻了。那些剩男剩女们,若学历低一点,可能会得到爱情和更多的快乐。[/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开窍晚的孩子(这可以从他家长童年经历看出),个性突出、智力类型特殊的孩子,创造性特别强的孩子,总是不招老师待见。遇到这种情况,我常常会建议家长最好给孩子找一个工作负责心不强的班主任,这种老师对孩子伤害最小。千万不要去找模范班主任,什么名师,这种人往往自以为是得很,他们多半会和孩子拼命较劲,最后把孩子毁掉。若他把孩子弄得服服帖帖了,害处可能更大,孩子失去了自我,可能迷茫一生。类似情况,家长在教育目标上,不可盲目与老师保持一致。不得已宁可让孩子休学转学。[/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还有一种孩子,家长有的是钱,存款足够孩子吃一辈子的,就觉得学习没什么用处了,学校的教育目标,家长就觉得没什么意义,不过是把孩子暂存学校而已。这种家教理念当然是错误的,这是在培养败家子。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正告家长,他不但会毁掉孩子,而且会毁掉家庭、家族。你可以走自己的路,但别走向深渊。[/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总而言之,家长的教育目标与学校不一致,应该看作正常现象,教师对此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要硬把家长的意愿纳入学校的轨道。教师应该尊重和引导家长和学生自主选择目标,发现确实走了歪路的,也要敢于提出异议,听不听,那就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了。[/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2017,12,24[/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待续)[/SIZE][/BGCOLOR][/COLOR][/FACE]
          本人新书《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源创图书公众号及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在线情况
          17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27
            • 经验228682
            • 文章12339
            • 注册2012-12-04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人际关系不同[/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王晓春[/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中华文化是关系文化,我们把什么都放在某种关系中观察理解。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都是关系。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除了“智”有点独立色彩之外,全是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人都是天生的哲学家,因为哲学的要义之一就是在联系中观察事物。而对于中国人,所有这些联系中,人际关系是首位,这是儒家的基本特点。法家从儒家脱出,也注重人际关系,只有道家墨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比较注意,但终于没能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中国人对人际关系的执着和投入,几乎近似“强迫症”。[/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这里我们来说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人际关系之区别。[/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人际关系的差别,可以一言以蔽之:血浓于水。父母与子女有血缘关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再好,也不是血缘关系。血缘关系是中华文化之根,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血缘关系是一种无法解除的永恒关系,夫妻可以离婚,家长和孩子没法脱离关系。所以你会发现,凡事只要一涉及到孩子,差不多就是头等大事。家长看孩子吃饭,比自己吃着还香;孩子摔个跟头,家长比孩子还疼;孩子在学校得个奖状,比家长自己获奖还要得意。这是一种捆绑式的生存,或者说是“你我合一”的生存状态。于是你就明白为什么学校给老师派活,家长不管多么不情愿,也会忍辱负重地去完成,这与其说是畏惧学校,不如说是“为孩子两肋插刀”。世界各民族,凡重视家庭的,必重视教育。在中国人心目中,孩子的学历既是里子,又是面子。中国的迅速崛起,这是重要原因之一。百姓本来就自发地重视教育,政府再重视,这个国家不可能不崛起。[/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可见,亲子关系是学校最宝贵的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但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凡事有利就有弊,这种血缘关系,同时也给教育造成了很大麻烦。突出表现是溺爱。家长包办代替,迁就放纵,该管的不管,结果是孩子不能自律,意志薄弱,注意力分散,缺乏好习惯,总是长不大,甚至成为 “妈宝男、妈宝女”、 “巨婴”。我在指导家庭教育时,常常要费很大精力与家长的溺爱作斗争。有些家长完全不知道自己在溺爱,有的坚称“孩子离开我不行”,有的明知道自己在溺爱,就是改不了,因为心软。都是血缘关系惹得祸。如果你老是觉得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你还怎么能在教子时保持理智? [/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危害不小于溺爱的是“用爱压迫人”和“用爱控制人”。可能有更多的家长爱犯这个毛病。就是说,因为我爱你,我为你做了那么多奉献,我全是为你好,所以你必须听我的,按我的安排,奔向我给你制定的目标。这样,基于血缘关系的亲子之爱就成了手段和武器。不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爱就会就变味。[/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说完了家庭的人际关系,再说学校。学校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是介于家庭人际关系和社会人际关系的中间形态。学校人际关系要比家庭人际关系“凉”一些,“淡”一些,又比社会上的人际关系“热”一些,“浓”一些,是介于血和水之间的状态。这个火候很不好掌握。我们看一位教师水平高低,能不能掌握这个火候,是一个重要标准。可惜的是,我国迄今中小学女老师比例太大,整个教育洋溢着女性色彩,有大批的“班妈”式的班主任。这种老师嘴上永远挂着“爱生”,实际上比孩子妈妈更善于用爱压迫孩子、控制孩子,学生若不听,她们就埋怨孩子“不知感恩”。我给教师培训班讲课时,针对此种现状,往往劝老师们在学校里不要扮演母亲的角色,这也是角色混乱。如果硬要教师像家长,他与其像母亲,不如稍像父亲。母亲如水,父亲如山。如果教师都像妈妈,则孩子或者总是长不大,或者往死了气你。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角色,三分之一像家长(更像父亲),三分之一像指导者,三分之一像朋友,一般说来,这样可能比较好。[/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2017,12,25[/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待续)[/SIZE][/BGCOLOR][/COLOR][/FACE]
            本人新书《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源创图书公众号及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在线情况
            18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27
              • 经验228682
              • 文章12339
              • 注册2012-12-04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时段不同[/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王晓春[/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家庭教育是全程的。从孩子出生(甚至母亲怀孕)就开始了,直到父母离世,家庭教育一直存在。即使父母不在,孩子的其他长辈也可能继续进行家庭教育。[/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社会教育是半程的,在人生后半程,学校教育结束之处,就是社会教育开始之时。这其实也不算准确,在这之前,孩子也可以从不同渠道受到社会教育,比如旅游,访友等,上网也可以受到社会影响。[/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学校教育则是在全程的家庭教育中横插了一杠子,上不接天,下不落地,学校教育只是在人生的中间阶段与你相伴,启程和后半程,它都不管。[/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所以,学校教育一定要头脑清醒,冷静评估自己的贡献率。[/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孩子绝不是一出生就入学的,他进入学校之前,已经在世界上活六七年了,受到了很多的家庭熏陶,而心理学和生活经验都告诉我们,人生头六年,他的人格框架就已经形成了(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先入为主啊!可见,把小学生看成“一张白纸”很离谱。可是有很多小学老师真就这么看,甚至还有不少中学老师也这么想。就是说,他们一开始就错估了孩子,难怪他们工作总是碰钉子。所以我劝老师们,遇到任何一个孩子,都要先调查研究,搞清他已经有了什么样的雏形,如此才可能因材施教。你要提高一个孩子,先得搞清他目前的高度吧,否则你不就是瞎“提”一气吗?你连抓手都不知道在哪儿,怎么提?然而你会发现,有大批的老师,正是在这样盲目地工作。[/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学校教育既是后来者,又只是孩子所接受教育的一部分,可想而知,学生若有出息,就不可能单是学校的功劳,学校也就不该居功。我的学生,长大后不管有什么成绩,我都不认为那是我的功劳。当然,若其中有人犯了法,我也不主动去背锅。实事求是地说,有些学生,你接触一下他的家长就可以看出,这孩子将来错不了,上哪个学校都会有出息。另有些学生,你和他的家长一打交道,就不得不担心他的未来。其实教育者心里都明白这个道理,否则怎么会有生源大战?重点学校拼命抢好学生,实际上是对自己教育能力的坦白,这等于告诉大家,基础不好的学生,我也弄不好。既然如此,有学生考上了清华北大,学校在吹嘘的时候,就最好悠着点,不要让人误以为都是贵校的功劳。[/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以上是从学校角度说的,若从家长角度说,你也要正确看待学校的作用。要知道,你家的孩子是从你家这块土壤中长出来的苗,他是带着你们家风的烙印走进学校的,你不能要求学校像在一张白纸作画那样,一定培养出一个你所希望的孩子。教育不是定制产品,花钱买不来好孩子。只要学校教师尽力就行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个人修不修,根子在家庭。孩子成才与否,教师是无法负全责的。[/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这也就可见,教师工作的准确评价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顶多能做个大致的评估。很多科研人员毕生研究教育评价,很多校长热衷于精细化的评估,我对他们深表同情。[/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中国教育有一大怪:家长指望教师(疯狂择校),教师指望家长(动辄打电话给家长)。据我看双方都有一定道理,但也都缺乏主体性,都对自己缺乏信心。我希望这种现象未来有所改变。[/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总之,学校教育的时段,本来就是中间横插一杠子,一个教师,则是插这大杠子里面大批小杠子之一,所以,甭管您是中小学教师还是大学教授,都要实事求是地摆正自己的位置,清楚自己的作用,不要夸大,也不必缩小,千万不要以为自己能包打天下。[/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2017,12,26[/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待续)[/SIZE][/BGCOLOR][/COLOR][/FACE]
              本人新书《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源创图书公众号及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在线情况
              19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27
                • 经验228682
                • 文章12339
                • 注册2012-12-04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缘何大不一样?[/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王晓春[/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这一组文章,讨论的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差别。我是因为有人要办家庭教育大学而想到这个议题的。我谈到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内容不同,教育方法不同,教育目标不尽相同,人际关系不同,时段不同。不过最后有一个问题必须回答:既然都是教育,何以有这样的差别?[/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这是因为家庭与学校这两种社会组织功能不同。[/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家庭有生育功能,由此奠定了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这功能是学校所没有的,学校没有增加人口的任务。家庭有生产功能,家长要挣钱养家,在夫妻店、家庭承包、家族企业中,这一点尤其明显。学校则没有这个功能,学校没有养活学生的任务。家庭还有消费功能,抚养能能,养育功能。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孩子吃喝拉撒,老人养老送终,家庭都得管,这些事学校是不管的。[/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家庭当然也有教育功能,但是第一,教育功能只是家庭功能的一小部分,绝不是全部,甚至也不是当务之急。如果一个家庭经济拮据或者尚未脱贫,你让家长优先关注孩子上学问题,显然不合情理。第二,正因为家庭每天都要忙着与生产消费抚养养育,忙着过日子,所以家庭教育一般都融化在生活中,它很少单独以“教育”的形式进行,很少摆教育的架势。家庭教育再自然不过了。[/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学校教育完全不同。它的任务单纯而明确,只有教育。家庭是软教育,学校是硬教育。教室往哪儿一摆,教师往讲台上一站,就是一副“我非教育你不可”的架势。学生走进校门的感觉和走进家门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教师是教育专业人员,家长不是教育专业人员,可见老师一心想给学生当妈妈,是何等的不智。也可见有些教师把孩子放在自己的班里教,不是个好办法,可能造成孩角色混乱等心理问题。[/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仔细想想,你会发现,学校教育其实是最不自然的教育。现代学校大约16世纪产生于西方,其特点是把教育与家庭分开,让教育脱离生活,把孩子的学习从融于生活的习得变成生硬的任务和工作。孩子既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也不觉得这有多大趣味,但它是强制性的(义务教育即强制教育),孩子没奈何,只好去了。成人也不一定愿意工作,但工作能挣钱,只好去干了。你把孩子的学习变成了工作,又不发他工资,他图什么呢?老师家长教导他们,那是为了你长大后过好日子。可是在上中学之前,多数孩子的时间观念里是没有未来的,即使是中学生,也觉得未来很远。所以从孩子的本性来说,上课听讲写作业这些事,真的是“想说爱你不容易”。幸好那里有很多小伙伴,能满足他们游戏和交往的需要,于是你就明白为什么很多学生下课比上课更欢实了,那才是“纯天然”。教育家们也看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他们就主张把教育生活化(如陶行知“教育即生活”),或者竭力把教育游戏化(快乐教育),这无疑是聪明的办法,人性化。但任你有天大的本事,也无法把教育完全生活化游戏化,除非取消学校。所以,学校这种组织,学校教育这种教育形式,注定要这样不尴不尬地持续下去。不自然习惯了,或许就“自然”了?[/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如果上述分析符合实际,那么合乎逻辑的结论就是,在学校里,我们将不得不对学生有一定的强制,同时对学生的厌学倾向,又要适当地宽容。学校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我们不能等孩子真正明白它的意义之后再实施,那就晚了,所以,学校必须对学生施压。同时,学校教育又确实是不自然的,孩子厌学,事出有因,也就需要理解和宽容。关键是这两种矛盾态度的协调和火候掌握。有很多老师,一遇学生厌学,就做悲愤之状,似乎“国将不国”了,这种心态只能把事情弄得更糟,多在自身做文章,尽量想办法让孩子喜欢学习是正经。[/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人类文明史几千年,这中间大部分时间里,绝大部分孩子是不上学的,他们所受的教育,只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两个轮子。只是到了近代之后,学校才出现,近一二百年,才有义务教育,才出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三轮车。俗话说,后来者居上。学校教育自诞生以来飞速发展,迅速膨胀,近年竟然有成为霸主的趋势,好像家庭教育只应“配合”学校教育,好像社会教育也要变成学校教育的延伸。大家都在围着学校转,围着应试转,人类快变成“考试动物”了。这里面有“异化”的味道。学校本是人类发明出来促进自身发展的,现在学校似乎成了精,要压倒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反过来控制人类了。这种倾向值得注意。学习型社会不等于学校型社会。教育不可知识化。教育学,与其说是一套知识,不如说是一系列感悟。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比学校教育更自然,更本色。[/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我搞了一辈子教育,悟出了一个道理:教育这东西,只有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历史的长河之中,才能看清楚。我观很多教育专家和名师的文章,感觉普遍的有书卷气和匠气,视野狭窄,思路拘谨,远离实际生活。这大概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吧。[/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2017,12,27[/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续完)[/SIZE][/BGCOLOR][/COLOR][/FACE]
                本人新书《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源创图书公众号及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在线情况
                20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27
                  • 经验228682
                  • 文章12339
                  • 注册2012-12-04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所谓独立思考,就是用个性化的语言思考[/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心影自拍(175)[/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王晓春[/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若是这样,我们看一个人怎么说话,不就了解他的精神家园了吗?维特根斯坦说:“我们在说话,话也在说我们。”若是这样,你说的话不就塑造了你吗?[/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我们的古人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故有“文如其人”的说法。人基本上是用语言思考的,那么,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其语言也应该是很有个性的了。[/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真是这样。请先秦诸子。老子语言凝练深邃,孔子语言朴素雍容,庄子语言汪洋恣肆,韩非子语言简峭峻急,孟子语言磅礴锋利。你说是因为他们有独特的思想才会有独立的语言风格呢,还是因为有独特的语言风格才有独立思想呢?都是。[/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如果我们把人脑比喻成一个仓库,则其语言库存人人而殊。有一些词语,某些人是永远不会用的,因为没有库存,他提取不出来,而另一些词语,他会经常挂在嘴边,因为这类词语他脑子里存货充足。所以我们听人说话,可以听出他的文化水平、教养、甚至职业。同样道理,如果一个人说话作文总是在重复别人说过的话,他怎能独立思考呢?没有个性化的语言,哪里来的个性化想法?[/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因此,想知道一个人独立思考能力如何,有个简单的办法:你把他写的文章换个别人署名,若没感觉有什么问题,那此人就是独立思考能力比较差的。“人云亦云,千篇一律”指的就是这个。若是某人的文章即使没有署名,你也能感觉出它的作者是谁,那此人就比较厉害了,他的语言已经有了个人风格,这种人,一般独立思考能力都比较强。你像鲁迅,老舍,一见文章,其独特风格就扑面而来。鲁迅特别善用关联词语,这与他善于在事物的联系中观察事物有关,鲁迅尤其爱用“然而”,这与他特别善于在对立统一中观察事物有关。[/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有人可能会问,学术语言呢?学术语言是有规范的,怎能有个人风格?当然,你若写学术论文,口语就得少用。但是你仍然会发现,那些独立思考能力强的人,即使写论文,行文也会有个人特点,当他们做科普的时候,用第一人称写文章时,特点就更明显了。能深入才能浅出,真正的内行一般都能用普通人可以听懂的话解释自己的专业知识,做不到这一点的人往往是一些没吃透专业的人,三四流人才。他们不能用个性化的语言说清专业知识,只好背书。也就是说,他们只是“记住”了书上说的话,然后“搬运”给别人,他们只是知识二传手,在他们脑子运行的,都是别人的话,他的脑袋是一个“语言殖民地”。这种人可真不少。[/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所以,经常努力说点自己的话,好处多多。即使和别人意见相同,也要竭力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这有助于涵养独立思考的能力。[/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2017,12,28[/SIZE][/BGCOLOR][/COLOR][/FACE]
                  本人新书《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源创图书公众号及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在线情况
                  21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27
                    • 经验228682
                    • 文章12339
                    • 注册2012-12-04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关于“生长之外别无目的”[/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心影自拍(176)[/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王晓春[/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我在网上见到了周国平的《教育的七条箴言》,有些感想,写出来供大家参考。[/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Black][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第一条: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反对用功利尺度衡量教育
                    这个论点由卢梭提出,而后杜威作了进一步阐发。“教育即生长”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
                    “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是特别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衡量教育的。用功利目标规范生长,结果必然是压制生长,实际上仍是否定了“教育即生长”。生长本身没有价值吗?一个天性得到健康发展的人难道不是既优秀又幸福的吗?就算用功利尺度——广阔的而非狭隘的——衡量,这样的人在社会上不是更有希望获得真正意义的成功吗?
                    [/SIZE][/BGCOLOR][/COLOR][/FACE][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愚以为此说不妥。随便查一个词典,“教育”这个条目,都会告诉你,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按一定要求”培养人的活动。教育肯定是有目的的,没有目的就取消了教育。生长是过程,不是目的。用过程代替目的,不合逻辑。[/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有生长而无目的,这种事情存在吗?存在。动物和植物就是这样。小猫小狗每天都在生长,却没有目的,野草一岁一枯荣,有生长,没目的。没目的也就没意义。然而人不能如此,人是意义动物,人必须赋予生存某种意义,否则就是精神折磨。而赋予人生意义,或者说引导子女、学生找到人生的意义,正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责任。“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的说法,实际上是要把人动物化。把人动物化是西方流行的一种思潮,这种思潮过分强调人的动物本能,对“道德”二字特别警惕,来不来就抨击“道德绑架”。有生长而无目的,潜台词是“谁也别管我”,就把道德抛开了,终于达到了阿猫阿狗的生存境界。据报道某名牌大学新生有三分之一的人认为人生没有意义,我感觉他们是被“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类思想给洗脑了。失去人生目标,当然就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了,然而他们又做不到小猫小狗那样无思无想,于是就苦恼了,下一步就是抑郁。这事情其实很简单:你本不是动物,却非要学动物那样生活,怎能不尴尬?你肯定找不到北了。[/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教育即生长’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请问“天性”是什么?有人说人性本善,有人说人性本恶,争论几千年了。根本搞不清楚。你连天性善恶都没整明白,就就放手让它“生长”?按西方流行的观点,人性本恶,人生来有罪,生来有罪的人可怎么“健康成长”呢?如果说教育应该尽量让孩子自主成长,那倒是对的。但世界上并没有孤立的自主,任何自主本质上都是在和周围环境的交流中进行的,也就是说,要“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人文环境。如果周围环境不健康,你就很难指望他能健康成长。而这个环境,是需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创设的,这正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任务。教育者就是做这件事的。所以教育必须有目的。[/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不要把“灌输”妖魔化。实际上人的成长过程中谁也离不开灌输,灌输是简单易行节约资源的一种教育形式。孩子要闯红灯,家长制止道:“不行。等绿灯。”这是不是灌输?当然是。学校里有大量的知识性要求和非知识性要求需要直接告诉学生,不能样样都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否则一百年也学不到中学毕业。直接告诉,不就是灌输吗?我就不相信那些极力反对灌输的人们从来没干过灌输之事。问题不在于灌输不灌输,而在于掌握灌输的火候。[/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也不要把“功利”妖魔化。功利有一个含义是“功效和利益”,并无贬义。教育完全摆脱功利,可能吗?合理的功利考虑,有何不可?[/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你会发现,本文在思维方式上有个鲜明特点,对本来对立统一的事物只谈对立,不谈统一。本文把生长与目标绝对对立,把先天与后天绝对对立,把个人与环境绝对对立,把把灌输与自主成长绝对对立,把理想主义与功利绝对对立,只管撕裂,不管缝合,撕裂之后,就朝着一端狂飙突进,得出惊人的结论。这正是西方流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有一个很大的优点,能加深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比如把水分裂成氢氧两种化学成分,你对水的认识显然更深刻了。然而一旦形成了分裂再分裂思维定势和癖好,就可能导致很多极端的、荒谬的结论,在社会科学方面,害处尤大。[/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我们讨论七个箴言,后面还会多次与此种思维方式相遇。[/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2018,1,1[/SIZE][/BGCOLOR][/COLOR][/FACE]
                    本人新书《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源创图书公众号及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在线情况
                    22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27
                      • 经验228682
                      • 文章12339
                      • 注册2012-12-04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关于“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心影自拍(177)[/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王晓春[/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Black][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第二条: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用外部功利目的规范教育,无视生长本身的价值,一个最直接、最有害的结果就是否定儿童期的内在价值。
                      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仅仅是另一个阶段的准备。尤其儿童期,原是身心生长最重要的阶段,也应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然而,今天的普遍情形是,整个成人世界纷纷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驱赶他们到功利战场上拼搏。我担心,在他们未来的人生中,在若干年后的社会上,童年价值被野蛮剥夺的恶果不知会以怎样可怕的方式显现出来。
                      [/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我不知道各位网友注意了没有,这第二条箴言和第一条打起来了。第一条说的是“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第二条说的是“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于是问题就来了。这个可爱的儿童期,还需要不需要“生长”?如果生长,则这个有“内在价值”的时期很快就会过去,能保住其“价值”吗?如果不生长,谁能停留在儿童期不动?[/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真实的情况是:人一生的发展,既有连续性,也有阶段性,是二者的对立统一,或叫辩证统一。如果你强调其连续性,则儿童本来就是尚未长成的大人。法律不是称儿童为“未成年人”吗?以成人为参照定义儿童,没什么不对。不过,如果你强调其阶段性,你就会发现,儿童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教育者必须尊重儿童的特殊性,不能用对待成年人的办法对待他们。细致一点说,幼儿不同于小学生,小学生不同于中学生,中学生不同于大学生,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教育者要力争使每个阶段的未成年人不但学到未来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保证他们在每个阶段都是在“生活”,而不是单纯为生活“做准备”。未成年人生活的各个阶段,不是生活的“实习”阶段,那也是实实在在的生活。[/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中国自古缺少对儿童心理的研究,搞不清儿童的特点,就很容易把他们只看成“候补的成年人”。所以你去看中国的童蒙读物,《三字经》、《弟子规》等等,基本上都是从成年人的主观愿望编写的,没有照顾儿童的心理特点。游戏在很多家长教师心目中属于“不务正业”,也是这种意识的反映。[/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我们得感谢皮亚杰这些心理学家,他们对各个阶段的儿童心理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研究,让我们大开眼界,认识到了自己的无知。连续性主合,阶段性主分,这里我们看到了分分分的西方思维方式的卓越作用。不过我们的传统观念还是挺顽固的。为了强调人生的阶段性,说点走极端的话也是可以理解的,甚至矫枉过正有时也是不得已的。然而愚以为,在强调儿童与成人的差别之时,也应该提一提他们的连续性,应该承认,小孩确实是未来的大人。这样可以避免误解,避免走向另一个极端,产生另一种负面作用。这种负面作用已经不少了。一些家长教师,生怕不尊重孩子,觉得让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比什么都重要,这就很容易犯溺爱、迁就、甚至纵容的错误,实际上阻碍了孩子的成长。迎合是另一种阻碍方式,结果是很多孩子硬是长不大。另外,有讽刺意味的是,专家们在大声疾呼“捍卫童年”,孩子们却一心要赶快当大人,他们似乎不大热爱“幸福的童年”,早熟现象,儿童打扮成人化的问题很突出.描眉画眼,让家长和教师伤透了脑筋。[/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如何找到人生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平衡点,如何既尊重儿童的特殊性又不做此种特殊性的尾巴,不放弃教育者的指导、引导责任,愚以为这才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重点。[/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2018,1,2[/SIZE][/BGCOLOR][/COLOR][/FACE]
                      本人新书《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源创图书公众号及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在线情况
                      23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27
                        • 经验228682
                        • 文章12339
                        • 注册2012-12-04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关于“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心影自拍(178)[/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王晓春[/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Black][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第三条: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这是西塞罗的名言。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人在社会上生活,当然有适应现实的必要,但这不该是教育的主要目的。
                        蒙田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孔子也主张,学习是“为己”而非“为人”的事情。古往今来的哲人都强调,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当然,这只是一种内在自由,但是,正是凭借这种内在自由,这种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那些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对于改变人类社会的现实发生了伟大的作用。教育就应该为促进内在自由、产生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创造条件。

                        [/SIZE][/BGCOLOR][/COLOR][/FACE][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这第三条又和第一条打起来了,打得还很厉害。第一条说的是教育除了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第三条却针锋相对说,教育必须有目的,这个目的就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教育到底有没有目的?自相矛盾了。我们假设有些学生的“生长”方向主要是“适应现实”(这是完全可能的,因为适者生存),而不是所谓“摆脱现实的奴役”,这就违反了本句教育箴言所确定的教育目的,可怎么办呢?教育者是随他去呢,还是启发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愚昧,或强力扭转学生的生长方向呢?随他去,就放弃了教育者的责任,若加干预,又涉嫌“洗脑”和“灌输”。我不知道作者会怎样回答。[/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社会对于个人的发展,既有帮助作用,又可能有阻碍作用,这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可是作者却只强调阻碍的一面,而且升级为“奴役”。我们于此又看到了熟悉的西方思维方式,把统一的东西撕裂,然后对立起来,完全肯定某一方而否定另一方。实际上西塞罗和蒙田这些人,如果从小就老惦着“摆脱现实的奴役”,他们非夭折不可,我们哪里还有机会看到他们的宏论?社会可能“奴役”了你,但它同时也肯定有恩于你,还是实事求是为好。[/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学习是“为己”,而非“为人”。这是把适应外界与丰富自己撕裂,对立起来,把“为人”与“为己”撕裂,对立起来。我们有些专家学者太习惯于这种管撕裂不管缝合的思维方式了。真实的生活图景是,人只能在社会环境中丰富自己,而丰富了自己之后,将更有利于他适应和改造世界。人学习既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别人,否则孔子何必招收一大堆学生而且周游列国去弘道?宅在家里读易经不就齐了吗?[/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当然,侧重点不同。确实有些人是把实现自我看得高于一切的,他们不大在乎世俗的事情,一心追求真理,但是这有个前提,就是他们的基本生活要有保障,否则他们就清高不起来了。不过人类历史告诉我们,这种人历来很少,所以,把此种高大上的目标作为一般性的教育目的不合适,对中小学尤其不合适,还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更符合实际,还是“培养劳动者”更符合实际,你再高大上,也是劳动者吧。至于你是侧重适应社会还是喜欢和社会较劲,悉听尊便,不违法就行了。[/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2018,1,3[/SIZE][/BGCOLOR][/COLOR][/FACE]
                        本人新书《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源创图书公众号及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在线情况
                        24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27
                          • 经验228682
                          • 文章12339
                          • 注册2012-12-04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关于“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心影自拍(179)[/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王晓春[/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Black][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第四条: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这句话出自卢梭之口,由我们今天的许多耳朵听来,简直是谬论。然而,卢梭自有他的道理。如果说教育即生长,那么,教育的使命就应该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什么是最好的环境?第一是自由时间,第二是好的老师。卢梭为其惊世骇俗之论辩护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今天许多家长和老师唯恐孩子虚度光阴,驱迫着他们做无穷的功课,不给他们留出一点儿玩耍的时间,自以为这就是尽了做家长和老师的责任。卢梭却问你:什么叫虚度?快乐不算什么吗?整日跳跑不算什么吗?如果满足天性的要求就算虚度,那就让他们虚度好了。

                          [/SIZE][/BGCOLOR][/COLOR][/FACE][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浪费”这个词,含义是对人力、财物、时间等用得不当或没有节制。人们由于价值观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对一件事浪费不浪费看法常常不同。比如现在有人去美臀(就是打造2·0版的屁股),这在有些人看来,属于神经病级的浪费,但另一些人却说,这是追求高品质的生活,说浪费你老土。再比如红白喜事大操大办,有人认为是烧包,另一些人却认为,他这样才能实现自我,无可非议。你看,怎么能说清楚?[/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驱使孩子“做无穷的功课,不给他们留出一点儿玩耍的时间”,这件事按说明显是浪费孩子生命,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反对题海战术,就我个人的亲身经历来看,至少反了半个多世纪了,怎么就反不掉呢?在有些地方,还有有愈演愈烈之势。这恐怕就无法用“愚昧”来解释了。问题在于,无数人多年的经验证明,这种办法对于应试确有效果。老师和家长并不傻,他们当然知道这么办孩子太紧张了,实际上教师家长比孩子还要紧张。为什么大家还要这样玩命?他们算过账,他们认为这么做虽然有损失,但利大于弊,所得大于所失。他们也有理论:“学海无涯苦作舟”,“人生能有几回搏”,“熟能生巧”。你也不能说这些理论就一定不如卢梭的理论。卢梭认为自由最重要,中国老百姓却普遍认为,考上个好学校,以后能有个好工作最重要,你也不能说这都是愚昧。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卢梭的话有一定道理,中国的教师家长确有些做得过火了,应该纠正。不过纠偏的办法,只管大声宣讲卢梭的伟伦作用很小。据我的经验,此事除了宏观的体制改革、考试改革和提高认识之外,比较好的办法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你能有针对性地告诉学生和家长,你可以少做一些题,可以不做某些作业,这不会影响你的考试成绩,甚至还能提高成绩。如此学生和家长会反对吗?我相信他们不会反对的。教师若发现某些学生学习已现颓势,却努着劲强撑,有些学生精神过于亢奋,就应该和家长商量具体办法给学生减负,或者建议学生去看心理医生。但这些做法对教师的诊断能力要求比较高,所以,通过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诊断能力,才是实实在在的办法。空喊口号,顶多能吓人一跳,结果还是不知怎么办。[/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这话不错。可是问题在于教师与家长事先很难判断自己的教育是否正确。教育太复杂了,你会发现各种色彩完全不同甚至尖锐对立的教育办法都有成功的例子,还有一些奇葩教育方式,居然也有成功的。所以,是否“误用光阴”其实是很难判断的,真的按照周国平老师推荐的这七条箴言教育孩子,就一定能避免“误用光阴”之弊吗?也未必。教育,也要允许“试错”。事实上各种教育改革都不敢保证完全正确,当时似乎红极一时,事后却总能挑出毛病来,有的还会留下较大后遗症,日本的“宽松教育”就是例子。[/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这一则箴言,把勤奋与自由绝对对立起来,力挺浪费,语不惊人死不休。这种走极端的思维方式,我们已经很熟悉了。                   [/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2018,1,4[/SIZE][/BGCOLOR][/COLOR][/FACE]
                          本人新书《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源创图书公众号及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