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难出大师?

12楼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大不一样[/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心影自拍(174)[/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王晓春[/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我国号称家庭教育专家的人,有文学家,编辑,记者,社会工作者,心理工作者,优秀家长等,但最多的还是高校教师和中小学的名师。人们通常认为,教师嘛,自然是懂教育的,包括家庭教育,而这些教师自己,也觉得此事顺理成章,更糟糕的是,这些教师在指导家庭教育的时候,往往习惯性地用学校教育的规律方法往家庭教育上套,所谓家庭教育学校化,据我看这是我国家庭教育指导的突出缺点。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此语误导了无数人。这本是一个比喻,不想很多人真以为家长就是教师,于是,家庭教育指导就往往变成了第二任、第三任、第四任教师对第一任教师的品头论足,埋怨指责和教诲乃至指挥。后任教师要和前任教师算账,要给前任开课,告诉前任如何教育孩子,其实他自己的孩子还不知怎么样呢。这是什么?这是教师犯了职业病,被思维定势害惨了。[/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足鼎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是同一门学门,它们虽有相通之处(都是教育),但各有各的特殊规律。家长不是教师,家长与教师的角色要求完全不同,家长不能以教师的姿态教育孩子,家教指导也不应培养家长成为二老师或助教。[/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我给家长讲课多年,做家庭教育个案指导多年,现在有时还做。这中间,我渐渐理解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重大差别。我不敢说已经整明白了,但我这些心得,或可对家庭教育的研究者有些参考价值。愚以为这些差别是:1、教育内容不同;2、教育方法不同:3、教育目标有小异;4、人际关系不同;5、教育时限不同;6、教育连贯性不同。(待续)[/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2017,12,21[/SIZE][/BGCOLOR][/COLOR][/FACE][P][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内容不同[/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王晓春[/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传承知识,在校园里,师生的绝大部分时间是用来做这件事的。家庭教育显然不是这样。孩子在学校里的身份是“学生”,在家里则是子女,是儿子或女儿。“学生”这个名称,主要定位于人与知识的关系,百姓称上学为“读书”,“念书”,是很有道理的。而“儿子”、“女儿”这些名称,则显然完全是以人际关系定位的。[/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和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是“非知识性的”,“非学科性的”,学校是一个“知识大拼盘”,你去看看课表就知道了。家庭教育完全不是这样,这里只有浑然一体的“生活”,就是“过日子”。家庭教育的重点是人格教育、性格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当然学校也有这些方面的任务,但是学校不可能以此为校园的主要活动,一般只能在各科教学中渗透之。所以,在非智力因素培养方面,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有更大的责任和优越性。如果说学校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好学生”,家庭教育的任务则是培养“好孩子”,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书”,家庭的主要任务是“育人”。[/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于是你就明白为什么我对家庭教育的学科化持怀疑态度了,因为这不符合家庭教育的本性。家庭教育是浑然一体的生活,把它切割成一块块的知识(学科化必然要切割),就没有家庭味了。连家庭味都没了,还有什么家庭教育?老师都有这个经验,那些令人头痛的问题生,你到他家家访,多半会发现那个家庭气氛不对,不正常。这就可见,家庭教育失误的关键并不是家长缺乏知识,而是那个家庭整体上“不对劲”。[/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家庭教育确实有一些原则和理念,把它们编排串联成一本教材并不困难,称之为《家庭教育学》也行,但它们不可能成为数理化那样严格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家长读了这种教材,并不能因此学会教育孩子,弄不好还可能适得其反。我的意思是,家庭教育的本领,原则上是无法作为知识来传授的,当然有些招数也可以教,但那是细枝末节,对大局没太大影响。[/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有不少老师之所以把孩子弄糟了,重要原因一就是他们满脑门子“家教知识”,然后就在家里继续充当老师,每天给孩子“上课”,美其名曰“讲道理”,把孩子弄得烦透了。他们不知道这叫角色错位。在家庭中,你只是家长,不要当什么老师。在家庭教育中,“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恰恰没有多大力量。[/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有一种很不好的现象,很多教师竭力把家长“教师化”,指挥家长伴读,监督孩子写作业,检查作业。这种办法也许眼前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长远看不但侵害家庭教育,而且是挖学校教育自己的墙脚。我说过了,家庭教育的重点是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培养,你让家长经常反串二老师的角色,实际上就削弱了家长的“本职工作”,他将很少有精力用在培养孩子性格方面。结果你就会发现,孩子成绩虽然一时上去了,但自觉性越拉来越差,不能自律,没有毅力。这时候教师往往只会埋怨家长,殊不知其中教师的“功劳”也许并不小于家长,你给家长派活,家长敢不干吗?曹操当年“挟天子以令诸侯”,如今我们的老师是“挟小皇帝以令家长”。这不是指导家庭教育,而是“入侵”家庭教育,前任教师提前拆后任教师的台,小学老师提前拆中学老师的台。遇到这样的老师,真懂家庭教育的家长非常难办。因为这类老师,虽然有些是只顾自己的“业绩”,有私心,但也有不少是真心为学生好,他只是不明白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家庭教育,决不能把知识放在主要位置,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家长。[/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待续)[/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2017,12,22[/SIZE][/BGCOLOR][/COLOR][/FACE][/P]
13楼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方法不同[/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王晓春[/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学校是学习的地方,它的教育方式,主要是教学的,虽然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基本上都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手段,教育的内容决定了教育方法。家庭教育不是教学式的,而是生活式的,没有课程表,没有教科书,没有作业和考试。如果说孩子的收获在学校是“学得”的,在家里则是“习得”的,学校里的学习是有计划有目标的,家里的学习则多是自然而然的。学校里的学习是“有意栽花花须活”,家庭教育则多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教师的教育姿态是培养塑造,家长的教育姿态则主要是影响与交流。[/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教师必须刻意给学生做榜样,这是一种职业规范,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教师必须演戏,如果你的某些言行对教育不利,你就必须加以控制,此事没商量。按说家长也应该以身作则,但家长因为与孩子生活在一起,要演戏很困难,所以家长的榜样属于本色榜样,家长在孩子面前的表现,比教师更真实,更立体,瞒也瞒不住。真实的东西对人感染力最大,所以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正面的和负面的)远远超过教师。人们常说孩子是家长的镜子,很少有人说学生是老师的镜子。潜移默化的渗透,远比一本正经的教学更能在孩子身上打下深刻的烙印。正规的教育一般只在传承知识技能方面有优越性,而在培养学生性格和非智力因素方面,本来就不敌非正规的家庭教育方式。教师若能认识到这一点,可以减少很多焦虑和自责。[/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学校教育教育与家庭教育在方法上还有一个重要的差别:学校教育是集体教育,家庭教育是个别教育。要说“面向个体的教育”,家庭教育远比学校教育更名副其实。因为儿童和青少年都爱模仿、有从众心态,所以在集体中教育孩子,相对容易一些。学校教育在这一点上很有优势,班级舆论可以给教师很大帮助。即使在家庭中,两个孩子也比一个孩子好教育。一个孩子不好好吃饭,两个孩子就抢着吃了,他们实际不是在吃饭,而是在吃人际关系,在游戏。家庭中缺乏同龄人群体(独生子女家庭尤其突出),这给家庭教育造成了很大困难。教师要充分理解家长的这个困难,否则就会给家长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因为教师水平不同,学生基础不同,学习同样课本,学生最后学业成绩会有很大差距,但是差距再大,也没有不同家庭出来的孩子性格素养差距那么大,他们的有的几乎是天壤之别,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为什么?因为学校教学有统一教材,能标准化,有章可循,再差也有个边界。家庭教育则不然,家庭教育无法标准化,几乎全靠家长的素质起作用,而家长的素质,人与人可就相差太多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家庭教育的关键并非方法问题,关键在那个家长是什么样的人。而这一点,恰恰是学校无法掌控的,也是很难改变的。我常对老师们说;“你连孩子都改变不了,还想改变他们家大人吗?”所以我劝老师们和指导家庭教育的专家们,对于家长学校,切不可期望值过高。以为家长可以像学生一样,给他们上几节课他们就学会教育孩子了,然后就给学校送来一个合格的好孩子,太天真了。家长学校肯定有用,但不会有奇迹发生。[/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2017,12,23[/SIZE][/BGCOLOR][/COLOR][/FACE]
14楼
一直在研究和思考家庭教育,也感觉自己已经想通了一些东西,如今一看王老师的思考,却忽然发现自己还在门外。
15楼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目标有差异 [/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王晓春[/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大目标相同,都是帮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实现自我,造福社会。然而教师与家长因为所处地位不同,在教育目标上是存在差异的。[/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学校教师在设置教育目标上最常见的毛病,一个是一般化,一个是应试化。这也可以理解。既然是班级教学,教师就很难针对一个个学生设计教育目标,因材施教事实上难以做到,他只能设置一个对大家都适用的目标,比如升学。我们的教育体制和上级导向也是这样的。结果教师就会把教育目标简化为考试指标,除了少数有远见卓识的教师,一般都是这样的。[/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老师们总是喜欢责备一些家长短期行为,其实教师的这种毛病一点都不比家长轻,还往往更重一些。真正为学生一生着想的教师并不多,多数人想得更多其实的是学生眼前的考试分数。他们也许认为,眼前考个好分数,就等于有光明的未来,其实事情远不是如此简单。[/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对于教育目标,家长反而容易替孩子想得更远一些,针对性更强一些。毕竟教师是“铁路警察——只管这一段”,家长则要陪孩子过完自己一辈子。然而家长们多数是跟着教师走的,他们也相信眼前考试分数的重要性。[/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不过最近几十年教育新理念不断输入,社会逐渐富裕也使家长的想法发生了一些变化,于是教师与家长在教育目标上的分歧也越来越突出了。一些家长不再和老师保持一致了,他们不认同学校的教育目标,也不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他们另有想法。他们与教师成了“同路人”,最终目标已经不同了。[/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愚以为,家长与教师在教育目标上分歧扩大,这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必然趋势,作为教育者,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必做扼腕叹息状。[/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比如有些家长声称,只要孩子活得快乐就行,不求高分,也不求未来成功。教师当然可以对此表示不同意见,但最好尊重家长的这种选择。还要注意,有的家长这么说,其实是阿Q主义,他的孩子总是学不好,就以此说来遮羞。[/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教师总是希望自己的学生未来学历越高越好,家长就不一定这么想。有的孩子按成绩完全可以考上名牌大学,孩子却偏要去学一门手艺,家长也支持。教师于是就痛心疾首了。其实可能孩子的这种选择更有利于他实现自我奉献祖国。是教师自己犯了职业病。我接触过很多硕士博士,感觉他们当年若不去读什么硕士博士,其能力可能比现在强很多,幸福感也会增加不少。读傻了。那些剩男剩女们,若学历低一点,可能会得到爱情和更多的快乐。[/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开窍晚的孩子(这可以从他家长童年经历看出),个性突出、智力类型特殊的孩子,创造性特别强的孩子,总是不招老师待见。遇到这种情况,我常常会建议家长最好给孩子找一个工作负责心不强的班主任,这种老师对孩子伤害最小。千万不要去找模范班主任,什么名师,这种人往往自以为是得很,他们多半会和孩子拼命较劲,最后把孩子毁掉。若他把孩子弄得服服帖帖了,害处可能更大,孩子失去了自我,可能迷茫一生。类似情况,家长在教育目标上,不可盲目与老师保持一致。不得已宁可让孩子休学转学。[/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还有一种孩子,家长有的是钱,存款足够孩子吃一辈子的,就觉得学习没什么用处了,学校的教育目标,家长就觉得没什么意义,不过是把孩子暂存学校而已。这种家教理念当然是错误的,这是在培养败家子。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正告家长,他不但会毁掉孩子,而且会毁掉家庭、家族。你可以走自己的路,但别走向深渊。[/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总而言之,家长的教育目标与学校不一致,应该看作正常现象,教师对此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要硬把家长的意愿纳入学校的轨道。教师应该尊重和引导家长和学生自主选择目标,发现确实走了歪路的,也要敢于提出异议,听不听,那就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了。[/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2017,12,24[/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待续)[/SIZE][/BGCOLOR][/COLOR][/FACE]
16楼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人际关系不同[/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王晓春[/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中华文化是关系文化,我们把什么都放在某种关系中观察理解。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都是关系。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除了“智”有点独立色彩之外,全是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人都是天生的哲学家,因为哲学的要义之一就是在联系中观察事物。而对于中国人,所有这些联系中,人际关系是首位,这是儒家的基本特点。法家从儒家脱出,也注重人际关系,只有道家墨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比较注意,但终于没能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中国人对人际关系的执着和投入,几乎近似“强迫症”。[/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这里我们来说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人际关系之区别。[/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人际关系的差别,可以一言以蔽之:血浓于水。父母与子女有血缘关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再好,也不是血缘关系。血缘关系是中华文化之根,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血缘关系是一种无法解除的永恒关系,夫妻可以离婚,家长和孩子没法脱离关系。所以你会发现,凡事只要一涉及到孩子,差不多就是头等大事。家长看孩子吃饭,比自己吃着还香;孩子摔个跟头,家长比孩子还疼;孩子在学校得个奖状,比家长自己获奖还要得意。这是一种捆绑式的生存,或者说是“你我合一”的生存状态。于是你就明白为什么学校给老师派活,家长不管多么不情愿,也会忍辱负重地去完成,这与其说是畏惧学校,不如说是“为孩子两肋插刀”。世界各民族,凡重视家庭的,必重视教育。在中国人心目中,孩子的学历既是里子,又是面子。中国的迅速崛起,这是重要原因之一。百姓本来就自发地重视教育,政府再重视,这个国家不可能不崛起。[/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可见,亲子关系是学校最宝贵的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但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凡事有利就有弊,这种血缘关系,同时也给教育造成了很大麻烦。突出表现是溺爱。家长包办代替,迁就放纵,该管的不管,结果是孩子不能自律,意志薄弱,注意力分散,缺乏好习惯,总是长不大,甚至成为 “妈宝男、妈宝女”、 “巨婴”。我在指导家庭教育时,常常要费很大精力与家长的溺爱作斗争。有些家长完全不知道自己在溺爱,有的坚称“孩子离开我不行”,有的明知道自己在溺爱,就是改不了,因为心软。都是血缘关系惹得祸。如果你老是觉得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你还怎么能在教子时保持理智? [/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危害不小于溺爱的是“用爱压迫人”和“用爱控制人”。可能有更多的家长爱犯这个毛病。就是说,因为我爱你,我为你做了那么多奉献,我全是为你好,所以你必须听我的,按我的安排,奔向我给你制定的目标。这样,基于血缘关系的亲子之爱就成了手段和武器。不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爱就会就变味。[/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说完了家庭的人际关系,再说学校。学校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是介于家庭人际关系和社会人际关系的中间形态。学校人际关系要比家庭人际关系“凉”一些,“淡”一些,又比社会上的人际关系“热”一些,“浓”一些,是介于血和水之间的状态。这个火候很不好掌握。我们看一位教师水平高低,能不能掌握这个火候,是一个重要标准。可惜的是,我国迄今中小学女老师比例太大,整个教育洋溢着女性色彩,有大批的“班妈”式的班主任。这种老师嘴上永远挂着“爱生”,实际上比孩子妈妈更善于用爱压迫孩子、控制孩子,学生若不听,她们就埋怨孩子“不知感恩”。我给教师培训班讲课时,针对此种现状,往往劝老师们在学校里不要扮演母亲的角色,这也是角色混乱。如果硬要教师像家长,他与其像母亲,不如稍像父亲。母亲如水,父亲如山。如果教师都像妈妈,则孩子或者总是长不大,或者往死了气你。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角色,三分之一像家长(更像父亲),三分之一像指导者,三分之一像朋友,一般说来,这样可能比较好。[/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2017,12,25[/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待续)[/SIZE][/BGCOLOR][/COLOR][/FACE]
17楼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时段不同[/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王晓春[/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家庭教育是全程的。从孩子出生(甚至母亲怀孕)就开始了,直到父母离世,家庭教育一直存在。即使父母不在,孩子的其他长辈也可能继续进行家庭教育。[/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社会教育是半程的,在人生后半程,学校教育结束之处,就是社会教育开始之时。这其实也不算准确,在这之前,孩子也可以从不同渠道受到社会教育,比如旅游,访友等,上网也可以受到社会影响。[/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学校教育则是在全程的家庭教育中横插了一杠子,上不接天,下不落地,学校教育只是在人生的中间阶段与你相伴,启程和后半程,它都不管。[/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所以,学校教育一定要头脑清醒,冷静评估自己的贡献率。[/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孩子绝不是一出生就入学的,他进入学校之前,已经在世界上活六七年了,受到了很多的家庭熏陶,而心理学和生活经验都告诉我们,人生头六年,他的人格框架就已经形成了(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先入为主啊!可见,把小学生看成“一张白纸”很离谱。可是有很多小学老师真就这么看,甚至还有不少中学老师也这么想。就是说,他们一开始就错估了孩子,难怪他们工作总是碰钉子。所以我劝老师们,遇到任何一个孩子,都要先调查研究,搞清他已经有了什么样的雏形,如此才可能因材施教。你要提高一个孩子,先得搞清他目前的高度吧,否则你不就是瞎“提”一气吗?你连抓手都不知道在哪儿,怎么提?然而你会发现,有大批的老师,正是在这样盲目地工作。[/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学校教育既是后来者,又只是孩子所接受教育的一部分,可想而知,学生若有出息,就不可能单是学校的功劳,学校也就不该居功。我的学生,长大后不管有什么成绩,我都不认为那是我的功劳。当然,若其中有人犯了法,我也不主动去背锅。实事求是地说,有些学生,你接触一下他的家长就可以看出,这孩子将来错不了,上哪个学校都会有出息。另有些学生,你和他的家长一打交道,就不得不担心他的未来。其实教育者心里都明白这个道理,否则怎么会有生源大战?重点学校拼命抢好学生,实际上是对自己教育能力的坦白,这等于告诉大家,基础不好的学生,我也弄不好。既然如此,有学生考上了清华北大,学校在吹嘘的时候,就最好悠着点,不要让人误以为都是贵校的功劳。[/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以上是从学校角度说的,若从家长角度说,你也要正确看待学校的作用。要知道,你家的孩子是从你家这块土壤中长出来的苗,他是带着你们家风的烙印走进学校的,你不能要求学校像在一张白纸作画那样,一定培养出一个你所希望的孩子。教育不是定制产品,花钱买不来好孩子。只要学校教师尽力就行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个人修不修,根子在家庭。孩子成才与否,教师是无法负全责的。[/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这也就可见,教师工作的准确评价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顶多能做个大致的评估。很多科研人员毕生研究教育评价,很多校长热衷于精细化的评估,我对他们深表同情。[/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中国教育有一大怪:家长指望教师(疯狂择校),教师指望家长(动辄打电话给家长)。据我看双方都有一定道理,但也都缺乏主体性,都对自己缺乏信心。我希望这种现象未来有所改变。[/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总之,学校教育的时段,本来就是中间横插一杠子,一个教师,则是插这大杠子里面大批小杠子之一,所以,甭管您是中小学教师还是大学教授,都要实事求是地摆正自己的位置,清楚自己的作用,不要夸大,也不必缩小,千万不要以为自己能包打天下。[/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2017,12,26[/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待续)[/SIZE][/BGCOLOR][/COLOR][/FACE]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149 seconds wid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