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13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财富4
    • 积分4987
    • 经验44056
    • 文章4989
    • 注册2008-05-25
    很佩服林先生,也谢谢一文先生给我们带来这么好的文章。
    快乐女人,精彩人生.
    在线情况
    14
    • 头像
    • 级别
      • 积分53
      • 经验9801
      • 文章43
      • 注册2008-11-13
      一文先生未经允许引用您的帖子,请别介意
      一文先生,您也是一位刚刚注册的新手,我也是。读了您的改革开放三十年系列之二《那栋楼房》,我感到很亲切,与我的《熟悉的母校有风景》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我们这些与三十年改革开放共成长者的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欣赏之余,鲁莽之下,我就把您的帖子引用到我的主题帖里让大家共同分享您的感受,后悔已来不及了,不知您是不是同意?如不同意,我可申请删除。在此向您道歉,欢迎你在百忙之中也能光临我的帖子:杏坛人生《30年教育沧桑巨变我见证》与我交个朋友,好不好!如你能把您的改革开放三十年系列帖子在我的主题帖后面进行跟帖的话,本人将感激不尽!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5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66
        • 经验1951
        • 文章185
        • 注册2008-11-19
        问好学兄.承蒙学兄厚爱,不胜感激.定当如兄所言.
        屠狗功名,雕龙文卷,岂是平生意!
        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

        http://mayi681012.2000y.net/
        在线情况
        16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66
          • 经验1951
          • 文章185
          • 注册2008-11-19
          那所学校  改革开放三十年系列之三 
           


                            远看十堰市竹溪县中峰镇中心学校



                                左中为教学楼,右为实验楼



                      逸夫楼,为学校的三用堂.学生老师食堂,大型会议室,老师办公室三用.



                                学校夜色,右侧为女生楼



                                雪中俯视学校



                                雪中平视学校






            站在操场上,看着眼前正在整修的水泥路面,谁个会想到,十年前,操场两边还是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团糟咧.
            那个时候,这所十堰市竹溪县中峰镇中心学校,还不叫这个名字,依然称呼为竹溪县花桥中学的.那时我刚刚调到这所学校任教,学校有三栋楼房,整齐明亮的教学楼有两栋,教职工宿舍楼一大栋,学生寝室依山而居,是一长排红砖平房.那时还有很多在教室里挤着的.今天却又有女生初会楼一栋,当年的教职工宿舍楼,如今整修给男学生住了.
            十年一瞬,弹指华年已逝,而我华发早生.
            如今的学校,召逸夫先生捐款修建的三用堂,是学校的一个亮点,国旗台正正的对着这栋楼,每天早晨,学生与教师们齐聚于国旗台前,歌声中,红旗冉冉升起,凝视着前方,凝视着那面国旗,队列齐整的老师与学生,近二千人的队伍,庄严沉重,肃穆冷冽.升旗台上,是国旗下讲话老师陈诉国情乡情校情的所在,在校团委政教处组织学生学习近日国内时事大政的讲台,是优秀学生站立着诉说自己对国旗的敬意的场所,是校长向老师向学生宣讲自己建校意向发展方向的教室……
            十年前,没有逸夫楼,那儿是一片杂草丛生的所在.没有女生楼,她们住在学校西面那排红砖房,逼仄狭长的砖房拦着,没有电教楼,自然没有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配置齐全的理化生实验室物理实验室的.
            那年我刚刚来到这所学校,这所学校是县内最有名气的学校,很多山里山外老师向往的地方,用一句很俗气的话说,是一所农村学校老师心目中的圣地.当时,我心里想着些什么呢?
            我想起十年前,也就是现在的二十年前,我刚刚调动到这个乡镇职业初级示范学校任教的情况.这个乡镇有三所中学,花桥中学是县内重点,似乎当时县内有两所重点中学,一所是阎坝中学,当时叫地区重点,一所就是花桥中学了.乡镇组织一次学习交流会,全镇三百余名老师集中到会议室.
            那所会议室,早已变成如今的后山学生寝室了.正中一间极大的空房子,是全镇老师集中学习的教室了.不知那一年,改建成学生寝室的.十名老师讲话吧?我似乎是第三名,心中又在想些什么呢?
            二十年前的花桥中学,那时没有一栋钢筋水泥教学楼的.现在男生初会楼,女生初会楼,三用堂所在的地方,是长长一排丁字拐平房.东头是老师寝室,是校长 办公室,丁字拐处在东头,中间有一个内走廊,两边各有六间老师寝室的.丁字拐最北头,内走廊的尽头,似乎有一门,下坡走一段烂泥路,就是食堂了.老师与学生的食堂建在一块.
            丁字拐平房,是青砖建成.
            平房正拐处,有一面墙,空空白白的墙面上,是一张张蝇头小字排列齐整的手抄报.那是课余闲暇老师学生最集中的地方,学生的优秀作文,老师的书法绘画,家长的要求建议,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那似乎是竹溪县独有的一份吧?
            没有钢筋预制结构的楼房,没有娱乐消遣的场所,没有城市灯红酒绿的花哨,自然也没有师生留恋不舍打发时间消磨生命的机会了.
            学习,似乎成为唯一的选择.那个年代,那个时期,二十年前的花桥中学,那是一个没有升学率没有严格坐班考核的年代,老师没有压力,学生没有压力,只是把学习当成一个娱乐方式,一种生命成长的方式,一种让自己提升品质为以后走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提供机会的方式.它让这所学校的老师大多走了各种各样进修的道路.也是这所学校以后成为县内升学率居农村学校榜首的基础吧?
            那时的一所普通中学,那个年代的农村中学老师,如我,在泥土砖坯建制的平房中,为学生为自己为社会打下了一种生活方式的根基.从那个年代走出很多老师,一如现在我所任教的学校,年青人中一半来自那个年代的学生们.
            那天站在会议厅里,第三个走上主席台,讲着一些现在基本上全忘记的话,有一忽而想起了十年前的花桥中学.从今天看来是三十年前了.
            那只有一眼的印象,三十年前的印象,大多不可靠的,小孩子看一眼,几十年后的记忆,谁能保证它的可靠呢?有多少是自己后来加入的想象呢?
            这所建成一九七五年的学校,几年的一个夏天午后,逃学的农家孩子悄悄地走过,只是一眼看去.一块木板放在土台上,木板上写着一些看不懂的符号.一排弯弯曲曲的树钉了几方木块放在土台前,长长的树正上露出一片平整的面,那就是学生坐凳吧?
            操场很大,学生很少,一排平房都是泥坯砖砌成的.十几间还是只有几间呢?那究竟是一个梦还是真正到过的地方?


            改革开放三十年系列之一  那根油条
            改革开放三十年系列之二  那栋楼房
            改革开放三十年系列之三  那所学校
          屠狗功名,雕龙文卷,岂是平生意!
          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

          http://mayi681012.2000y.net/
          在线情况
          17
          • 头像
          • 级别
            • 财富2
            • 积分1990
            • 经验12360
            • 文章1902
            • 注册2008-06-21
            [QUOTE][B]下面引用由[U]一文[/U]发表的内容:[/B]

            站在田埂上望北京  我侃林鄂平系列之一 
            http://xzf.2000y.net/admin/uploadpic/20081114175640962.jpg

              十一月十三日,在湖北省竹溪县...[/QUOTE]
            可是确实有人情在里面。
            做最好的自己。
            在线情况
            18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66
              • 经验1951
              • 文章185
              • 注册2008-11-19
              11月25日18:09  

               

              http://www.people.com.cn/GB/32306/33232/8408467.html
              屠狗功名,雕龙文卷,岂是平生意!
              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

              http://mayi681012.2000y.net/
              在线情况
              19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66
                • 经验1951
                • 文章185
                • 注册2008-11-19
                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boardId=24&treeView=1&view=2&id=89600851
                屠狗功名,雕龙文卷,岂是平生意!
                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

                http://mayi681012.2000y.net/
                在线情况
                20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66
                  • 经验1951
                  • 文章185
                  • 注册2008-11-19
                  那个货郎  改革开放三十年系列之四 

                            顶针,在硬布上拉针时,用它顶一下针,便于会穿过去.

                            拔子,当针不容易穿过时,用拨子拨一拔
                   
                            锥子,当针不容易穿过时,也可以用锥子钻一下.
                   
                            竹溪县中峰镇中学,一位女老师在拉鞋底.现在还有多少女老师会拉呢?


                    那个拨浪鼓声,是儿时的我梦中的最爱.
                    引起我想到它的,是今天看到"针头线脑"这种叫法,到了现在似乎很少有人知道了吧?
                    上世纪七十年代,是这种称呼最盛行的时候.十堰市竹溪县,一九七五年不再有大区小乡了,改区为公社.公社有供销社,那是公家人上班的地方,也是所有人向往的场所.似乎有一名老师成为供销社职员时,学校老师学生都为她庆贺的.
                    供销社是那个时代人的梦中情人.在物资紧缺年代,能够让你轻易的购回自己所需要的物品,能够让你生活上比别人好上一点点,你将成为别人的梦咧.但供销社,一个公社才一所,分销社也是很少的.似乎是一个小乡才一所,相当于今天好几个村一个小小的店铺吧.代购代销社,当时叫双代店的,也是在人口集中的地方才有.
                    于是,一种货郎鼓声,也进入了孩子的梦.
                    一柄长长的细柄,捏在老人的手中,另一端似乎圆圆地硬皮做球,里面或许有一粒或几粒硬核,圆球腰上系着两根绳,绳不长,刚好是球圆周长的一半,绳头系着一粒小球,硬球.当老人轻轻地转动时,那两粒线的小球围绕着大球转动,敲动在球皮上,球内的硬核也在敲打着吧?
                    那是货郎来了.
                    在我的记忆中,货郎似乎很老了.小小的挑子,两方箱子如抽屉,层层放着各种各样的物品,那些细微琐碎的东西,我们叫着针头线脑了.
                    木箱上端装的是玻璃,可以清晰的看见里面物什,诸如毛巾、肥皂、牙膏牙刷、火柴、水布、手电干电池、小电珠、小簿记、铅笔和一些便宜的儿童玩具、小糖果儿等等.当然也有挑着两个箩筐的,一伸手就可以拿到里面的东西,比如说美丽的梳子、发夹、小手巾,还有小镜子、香水、胭脂、耳环、橡皮圈以及针线、钮扣、信笺信封什么的.
                    货郎是供销社延伸出的枝叶,是农村紧缺物品的一个窗口,它让起早贪黑的农家人,在手头紧用的杂物急用时,不用走很远的路,到公社所在地,去大队部去公路边,才能购回.只是走到村头路边即可.老太太新媳妇,为手头针头线脑发愁时,货郎鼓声往往响起来了.
                    最眼热的,是孩子们,货郎担最上面,是红薯糖人,是花花绿绿的人物纸片,是小鞭炮,还有能够让自己手头的鸡毛鸭毛烂铁块换成喜爱物品的希望.
                    老货郎走不动了,那次他带着小货郎,据小货郎说,读书时头痛的很.只是几年时光,小货郎不再是货郎了.那已是十余年后的事.
                    那时公社又不叫公社了,换了个叫法,称呼为区.那时一九八四年前后吧,货郎渐渐淡出我们生活.以后,小货郎坐家里开了店.家里比起别人亮堂得多,白石灰刷墙,黄土掺石灰擂得平平整整地面,如一面旗帜,飞扬起来.
                    供销社不再成为热门的话题.大家很平常地说些家长里短,村头路边也不再有孩子仔细听着那鼓声,货郎挑儿不再走了我们的梦.
                    再后来,在家里开个店,摆一些针头线脑在自家屋内,似乎成为一种时尚.明亮的玻璃柜,四四方方的摆在当门处,一条刚好可以进出的紧挨着墙,柜台距离大门一米,那是客人进出看货的场所.小货郎家变得得更漂亮了.一栋红砖青瓦的房子拨地而起,依然是当地的一面旗帜,呼呼地飞扬在那一块天空中.
                    不经意中,供销社不再留存,代销店成为挂在大家口中的名词.不知不觉中,代销店也不再出现了.那又是十余年后的事了.而小货郎渐渐地老了.他的儿子也长大成人了.
                    而家,早已成为楼房,三层楼矗立在公路边,距离他们老屋十几里地的人员集中区.老老货郎坟头草也长满了吧?老货郎居住在老屋,没跟儿子住一块,是不是常常想起那些年,他走村串户的情境呢?他会不会不喜欢大家称呼他儿子为小货郎呢?
                    又是一声拨浪鼓声,那个老货郎的儿子,小货郎,开着一辆车,车上满载着"针头线脑"开进农村.
                    那辆车,小货郎称呼为"流动商店",农户人喜欢叫做吃油的铁货郎挑.



                    改革开放三十年系列之一  那根油条
                    改革开放三十年系列之二  那栋楼房
                    改革开放三十年系列之三  那所学校
                    改革开放三十年系列之四  那个货郎
                  屠狗功名,雕龙文卷,岂是平生意!
                  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

                  http://mayi681012.2000y.net/
                  在线情况
                  21
                  • 头像
                  • 展翅翱翔
                  • 级别
                    • 声望+3
                    • 财富5
                    • 积分5267
                    • 经验158569
                    • 文章5147
                    • 注册2008-05-02
                    外出归来,继续学习一文老师的精彩文笔。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url=http://www.bzrzy.cn/bbs/blog/MyBlog.asp?ID=13227][color=blue][B]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B][/color][/url]
                    论坛行走有困难请点击:[URL=http://www.bzrzy.cn/bbs/a/a.asp?B=202&ID=86679][color=red][B]论坛新手请进[/B][/color][/URL]
                    在线情况
                    2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66
                      • 经验1951
                      • 文章185
                      • 注册2008-11-19
                      问好高老师,谢谢关注.
                      屠狗功名,雕龙文卷,岂是平生意!
                      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

                      http://mayi681012.2000y.net/
                      在线情况
                      2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66
                        • 经验1951
                        • 文章185
                        • 注册2008-11-19
                        那架木桥  改革开放三十年系列之五 



                                     如今的钢筋水泥河堤,与竹溪校园诗人刘定荣同游



                                 昔日龙王庙处,如今成闹市,校园诗人汪是富正欣赏日常生活气息.



                            远处为西关桥,昔日为西桥,木板桥架立的地方.竹溪校园诗人汪是富与颜家海谈论写作与学习呢.


                          在十堰市竹溪县城南,有一条河,名叫竹溪河.以其发源于县西北龙坝东岱顶,其地多竹林,溪流潺潺于其间,听之四处宛然有水,视之俨然不见.故名竹溪河.竹溪河水与汇湾河相汇,进入竹山县,名之堵河,最终进入汉水.
                          在县城南,拦河护地有一堤,堤边多植白杨树,树高而直,亭亭立于河边,与堤相隔丈余.河堤南是一片果园.那就是竹溪县有名的马家菜园子.县城南一方,几百年来以马姓人居多,其所种菜远销陕西河南四川,尤以白菜最为有名,成为竹溪四大奇.中峰观的豆腐嫩,彭裕沟的稻米香,阎家坝的罗卜脆,马家菜园子的白菜无茎丝。
                          河水让城南菜园与县城遥遥相望.县城西头有一桥,名高桥,城东跃进桥,上下各距马家菜园子五六里地.进城极不方便.遂有木板桥两架.西桥与县城龙王庙隔河遥望,东桥与县城南校场遥遥相对.两桥间隔两里余地,又有南方山丛流下小沟水两条阻隔着.
                          春日融融,桃花梨树花开如雪似霞,秋意渐浓,累累地果实沉沉地挂在一片如绿茵的园地里.那桥,小小地桥,细长狭仄的桥在宽阔的河道中,似乎很小,一点也不起眼的摆在那儿,是守护着县城与菜农的通道么?
                          木板桥,在我的三十多年前的淡薄浅浅地印象中,似乎不到一尺宽,厚席大概两寸多一点,长不到两丈.每块木板由一桥墩相连接.那墩就是一高高的木架子,河中间的略显高大,河边的略小些.西桥就在我家门前不远处.没读书的小孩子最喜欢到这儿玩的.快步跑到桥上,轻轻地晃动着,很有韵律的一上一下,人就像神仙一样在云端飘飘然,悠悠然,过了桥,进城处是一道长长的阶梯,齐整的青石条把我们引领着上,上,上,就到了一口水井边.那就是县城了.
                          每到夏汛来时,队上男劳力在队长呼唤下,都以最快的速度跑到河边,飞快地折桥,一人一块桥板背到河堤上.河水汹涌地冲击着河堤,白杨树在河水中摇晃着.河汛消了,队长又招呼男劳力把桥架上.
                          我十岁那年,改革开放了,队上有了充足的钱财,那木板桥就变了样了.木板木桥墩全换装了.桥板厚度有三寸多,宽近两尺,桥墩做得极为牢实.又一次河汛来时,是两个男劳力抬着桥板的,那河中心的桥墩,竟然是三个男劳力才做完的.
                          桥板厚实宽大,小孩子在上面跳着,也没有晃动感,让我们失去了很多欢乐.河堤南果园的树,一棵棵全砍去了,更让我们不再喜欢在河边玩了.
                          到了读中学时分了,城关中学在县城北坡处,一到夏汛来时,大水把我们与家的联系生生的切断,中午饭可以不吃,带上一个馒头,一小块豆腐乳,或者带一时包豆酱,黑黑干干的豆粒佐以馒头,就可以了.可是,晚上到哪儿休息呢?早晨到校晚下自习后回家,又怎么办?
                          桥板显眼地摆在河堤上,很齐整很威武地样子.那还是一九八二年吧,正读初二那年,大水都漫上县城半片街了.浅浅的河水在街角轻快的流淌着.有几天不能回家,而学校是没有学生伙食的.第一天是脱下衣服,从龙王庙处下河,由西桥处下水,斜斜地顺着汹涌的河水跑,到得岸边时,人已在东桥边了.河水几次漫过嘴角,身子在河水中发抖,那种滋味,现在似乎还留存.
                          第二天就从跃进桥远远的走了.那得从大裕河公路处走,平时五分钟就可以到的路,那几天得近一个小时了.
                          一九八四年,毕业于城关镇中学那年,竹溪又一次大水,那河水又一次阻隔了县城与菜农的联系,三万余城里人吃菜咧.菜农们,挑着菜从跃进桥,从高桥进城,远远的绕路走.
                          几年后,那时我已经成为县职业高级中学的一名老师.又过得几年,东桥处,建起了坐大桥,名西关桥,东桥处建起一坐大桥,名南大桥.这时由城南进入县城就有了四条通道.往年的木板桥,再也没有人记得了.
                          又过得几年,城南马家菜园了没有菜地,成为建设路,所有的菜园都开发成楼房,菜地中一条长长的新街,把西关桥引桥到南大桥引桥连接起来,与竹溪河水,河堤成为平得线.又过了几年,河堤也换了一身衣服,水泥钢筋结构,堤内一条花带与堤相伴,从南大桥到西关桥,不离不弃地跟随着.
                          那桥,那堤,那花带,成为竹溪县人饭余茶后消闲玩耍的好地方,至于木板桥,再也没有人提起过.
                          它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


                        附注:
                          手机所拍照片效果不佳,聊以充数,略强于无而已.
                          改革开放三十年系列之一  那根油条
                          改革开放三十年系列之二  那栋楼房
                          改革开放三十年系列之三  那所学校
                          改革开放三十年系列之四  那个货郎
                          改革开放三十年系列之五  那架木桥
                        屠狗功名,雕龙文卷,岂是平生意!
                        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

                        http://mayi681012.2000y.net/
                        在线情况
                        24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9
                          • 财富2
                          • 积分5797
                          • 经验132171
                          • 文章5520
                          • 注册2006-10-28
                          呵呵,杏坛也可以搞个改革开放三十年庆祝系列了,就拿一文老师的文章做当家花旦。呵呵
                          做了《班主任工作新视角》《班主任工作招招鲜》《做一个会偷懒的班主任》等31部教育教学书籍,倡导自主教育管理实验,渴望和更多老师、学校交流自主教育话题,大家可实名加自主教育管理群号178772355。手机13874236639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