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25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114
    • 经验1326
    • 文章94
    • 注册2009-12-29
    让孩子们“触摸知识”
    [SIZE=4]
        [FACE=楷体_GB2312][face=楷体_GB2312]这篇日记提出了一个概念——触摸知识。触摸知识和掌握知识不一样。我们当老师的,通常都要求学生掌握知识。所谓掌握,本意是攥在手心。这里其实隐含着一个前提:我已经把知识放到你手心了,现在你的任务就是抓住(记住),别让它跑掉(遗忘)。然而经验告诉我们,由别人送上门来的东西我们往往掌握不住,自己努力抓到手的东西才会攥住不放。自己努力去感悟、抓住的知识,便是“触摸知识”。——摘自《做学生欢迎的班主任》P013(李迪[/face])[/SIZE]

        大凡听课,尤其是低年级的“家常课”,经常会听到老师这样和孩子们谈话:“你们听懂了吗?”“你们学会了吗?”然后,孩子们便会张大了嗓门儿异口同声地答道:“听懂了。”“学会了。”就我而言,有时上课也会从嘴角漏出一两句:“你们听清楚了吗?”其实,我知道这问了也是白问,有人是真得听清楚了,而有的孩子呢则是凑个分贝罢了。

        我们可以大略地估算一下:一个孩子一天上七节课,如果每个老师每节课问两遍,那么一天就是14次。照这样计算,一周下来就得回答70次了,一年就得回答300余次。更何况,实际情况比这个还要多得多。孩子们从一年级入学起,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孩子们回答老师的此类问题时,简直可以说是“想都不用想”了,成了“脱口秀”了。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明确一个事实,那就是——听明白或听清楚了不等于学会了,学会了不等于理解了,理解了更不等于感悟了。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表面的口头热闹,而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检测措施。否则的话,就会出现“答得热闹,听得糊涂了”。

        在一次教学古诗的时候,我就采取了“三读二悟”法进行教学,效果还真不错。首先申明一点,这首古诗学生没有预习,我是临时安排的任务。

        第一,“一读”。找了三个层次不等的孩子,让他们在不熟悉的情况下做先朗读。其他孩子呢,则要求他们记住三个孩子读的状况,但不作点评。情况可想而知,孩子们都在忙着认字呐,哪会有思想感情呢。

        第二,“二读”。让孩子们自个儿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朗读古诗。接着,再让三名孩子朗读。然后,让孩子们点评,结论是:比刚才好多了,但还是不够好。和刚才相比较,情况确实好多了,基本有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第三,“一悟”。再让孩子们自由组合,理解诗意,练习朗诵。教室里立时热闹起来了:有的闭上双眼,或仰着头或垂着头,凝神朗诵;有的则三两个一块儿朗诵,互相纠正点评;有的面带微笑,摇头晃脑地朗诵着……

        第四,“三读”。大约10分钟后,第三次让那三名孩子起来背诵。结果出乎意料,三名孩子均能做到流利背诵了,而且还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你背诵的时候,心里想的是诗句呢,还是你对诗句的理解呢?”我试探性地问了一句。“我脑子里闪现的是一句句诗的理解,我通过自己的理解结合感情进行背诵的。”孩子答道。哦,原来是这样,看来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达到了。

        第五,“二悟”。最后,我又让孩子们自由组合,讨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大约经过五分钟的激烈讨论,我又找了几个孩子回答,真是让我大吃一惊:孩子们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和《教材全解》的理解殊途同归,如出一辙。

        想想以往,总会提心孩子们不能理解诗意,总会让他们逐句地把诗意抄下来,然后进行背诵。背功好的孩子倒是不在话下,可真难为了剩下的那些孩子。再说了,“有此一抄”极大地限制了孩子们与文本的对话,孩子们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那可真是“蜻蜓点水——浮于表面”了。

        看来,在“触摸知识”的过程中,孩子们真真正正地经历了“掌握知识——理解知识——感悟知识”的知识蜕变过程,从而最终建构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FAC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6
    • 头像
    • 级别
      • 财富2
      • 积分5561
      • 经验199245
      • 文章5460
      • 注册2007-08-06
      [QUOTE][B]下面引用由[U]笛拂烟柳[/U]发表的内容:[/B]


          这篇日记提出了一个概念——触摸知识。触摸知识和掌握知识不一样。我们当老师的,通常都要求学生掌握知识。所谓掌握,本意是攥在手心。这里其实隐含着一个前提:我已经把知识放到你手心了,现在你的任务...[/QUOTE]
      陈老师能把书中所读联系到自己的实际教学,这非常不错。三读二悟之法也非常不错,但是我觉得学生光依靠读和悟还是不够的,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有的时候由于距离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人所处的环境等等较远,所以不能很好地把握,只靠三读二悟无法实现。快乐也许刚开始接触语文教学,还没有做精的原因吧,但是还是斗胆把自己的一点疑问留下了,望兄多见谅!
      我自信、我快乐、我飞翔!
      在线情况
      27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114
        • 经验1326
        • 文章94
        • 注册2009-12-29
        [QUOTE][B]下面引用由[U]快乐相伴[/U]发表的内容:[/B]

         
        陈老师能把书中所读联系到自己的实际教学,这非常不错。三读二悟之法也非常不错,但是我觉得学生光依靠读和悟还是不够的,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有的时候由于距离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人所处的环境等等较远,所以...[/QUOTE]

            在尝试此种方法的时候,我用的的确是“三读二悟”法。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此法还是行得通的。一节课下来,效果还真不错。感谢你的光临,春节快乐!!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8
        • 头像
        • 级别
          • 积分3379
          • 经验296710
          • 文章3315
          • 注册2010-02-07
          [QUOTE][B]下面引用由[U]笛拂烟柳[/U]发表的内容:[/B]


              这篇日记提出了一个概念——触摸知识。触摸知识和掌握知识不一样。我们当老师的,通常都要求学生掌握知识。所谓掌握,本意是攥在手心。这里其实隐含着一个前提:我已经把知识放到你手心了,现在你的任务...[/QUOTE]
          好一个“触摸”——用脑、用心!
          好一种“触摸”的方式——任务驱动,自主完成!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颗星星,每一颗星星都会闪亮!
          贺华义教育博客:[URL=http://hi.baidu.com/fyszxsy]LeadBBS[/URL]
          个人邮箱:hehuayi2000@qq.com
          在线情况
          29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114
            • 经验1326
            • 文章94
            • 注册2009-12-29
            让生日之花遍校园
            [SIZE=4]
                每次经过蛋糕店,女儿总会问我:“爸爸,我什么时候过生日呀?”也难怪,她的小脑袋瓜里总装着无穷无尽的惦记。对她而言,生日之事大于地球上的任何一件事。想想也是呀,孩子总是会极力地去关注他们认为感兴趣的事,哪怕是一只蚂蚁,或是一块饼干。

                女儿刚上二年级,尚且如此关注生日,更何况其他孩子呢?对成人来说,经年的风霜或许冲淡了生日的渴望,因为我们都知道,每过一次生日,就意味着自己又老了一岁。那日,郑立平老师应某杂志的热烈邀请,特地让我们提交了“2010年的梦想和愿望”。“生日”之说再次浮现在我的眼前,在经历一番思索之后,继而是心灵和键盘鼠标的碰撞交流,我轻点鼠标“发送”了过去——

            [FACE=楷体_GB2312][ALIGN=center]让生日之花遍校园[/ALIGN]
                春之物语,春之记忆,我想让生日之花遍校园。一“建”,利用excel电子表格,建立在校所有孩子的生日资料库。二“组”,成立“生日精灵”小组,专门关注在校孩子的生日,并提前2天上报“小蓓蕾”广播站”。三“播”,在孩子生日到来时,利用校园广播系统播放“生日点歌”和生日祝福。四“送”,赠送生日孩子一份精美的小礼物。 [/SIZE]
                在洒满阳光的早晨,我泡上一杯“铁观音”,认真思索起来。借助网络和强大的搜索引擎,不一会儿我就找到了我所需要的资料。

                [FACE=楷体_GB2312]方法如下:设出生日期在A1,可在B1输入双引号内公式“=IF(AND(MONTH(A1)=MONTH(TODAY()),DAY(A1)>DAY(TODAY()),DAY(A1)-DAY(TODAY())<4),"很快生日",IF(AND(MONTH(A1)=MONTH(TODAY()),DAY(A1)=DAY(TODAY())),"今天生日",""))”,并把公式向下复制。

                然后选中B列,再选择菜单栏上的“格式”-“条件格式”,“条件1”选“单元格数值”,旁边选“等于”,再旁边输入“很快生日”,点开下边的“格式”按钮在“图案”选绿色。再点“添加”按以上操作进行,把“很快生日”改为“今天生日”,颜色就选红色,保存就行了。这样只要当天日期距离孩子生日在三天之内就会提示“很快生日”,并显示绿色,到了生日当天就会提示“今天生日”,并显示红色了。 [/FACE]
                借助我还算浑厚的电脑基础,几经咀嚼和测试终于完成了所有的调试工作。等到开学后,我还面临着最核心的两大问题:

                一是生日礼物。我想校长应该会支持这项行动的,一来可以让孩子爱上校园,二来可以唤醒孩子的感恩之心。再说花费也不多,每个孩子的身上最多投资1元足矣,全校孩子也就500元左右。

                二是建立生日数据库。这可是一项精细活儿,不容许有一个数据出错。鉴于此,我准备让高年级的孩子,且是会打字的孩子来完成这项统计工作,最好是五六个孩子在一星期内完成这项任务,由我来负责培训工作。

                “同学们,今天是XX班XXX的生日,XXX为他点了一首歌,祝他生日快乐,学习进步!”我想,当孩子听到这个消息时,肯定会欣喜万分的,其他孩子也一定会羡慕万分的。这一切,就是我所期待的效果。

                一个开满了生日之花的校园,应该是一个个孩子们心驰神往的理想王国。在这里,他们可以沐浴着浓浓的友情,享受着美美的祝福,燃烧着真真切切的感恩之心。[/FAC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0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114
              • 经验1326
              • 文章94
              • 注册2009-12-29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SIZE=4]
                  [FACE=楷体_GB2312]真正的教育首先是充满情感的教育。在学校、任何形式的体罚都必须根绝。因为离开了对学生的爱与尊重,就谈不上任何教育。但是,成功的教育却不能没有惩罚。这里的“惩罚”不是体罚,而且我们提倡“教育惩罚”应该充满现代民主精神。这样的“教育惩罚”使民主精神真正深入学生心灵:学生与班主任享有一样的权利,班主任与学生具有同等的义务。在这样的机制中,学生开始尝试着自我教育与民主管理的实践,切身体验着集体与个人、民主与法制、纪律与自由、权利与义务、自尊与尊他的对立统一关系,潜移默化地感受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尊严与人格的平等。这样的教育惩罚,实际上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民主精神、法治观念、平等意识、独立人格的启蒙教育——而这正是面向未来的现代教育所应该包含的基本要义。——摘自《做最好的老师》P162\163(李镇西)
              [/SIZE]
                  “我们就是想不通,做老师的能这样吗?请你们一定要给我们一个说法!”那日清早,小敏的爸爸妈妈找到了学校,一脸的阴沉和满腔的怒火。霎时间,办公室里的空气似乎显得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原来,就在前一天早晨的音乐课发生了一件令人不悦的一件事儿。小敏在课堂上老是和丁老师过不去,不是摸一下这个同学的头,就是在教室里一会儿跑前一会儿跑后的。临下课的时候,又冲丁老师怪叫了一声,还说了一句不该说的话。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了。已经是忍无可忍的丁老师立马走到小敏面前,伸手就是五六个耳光,霎时鼻血就顺着鼻孔流了下来。那小敏也是个“刺儿头”,当即捏起拳头欲和丁老师过招。这样一来,丁老师更是气急败坏了,迅速从教室后面寻了根拖把棍儿,向小敏的身上腿上招呼了过去。未曾想,小敏一把将拖把棍儿夺了过去,冲出教室,奔到樟树下丁老师的电动车旁,举起棍子,使劲儿砸了下去……

                  事后,孩子们向我报告了这件事儿。在班里,这可算得上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儿,我立即找到了小敏。当我问他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从他面无血色的表情上,我可以判断出他知道自己错了,不知道该怎样收场,可嘴里仍然倔强地说着:“我不知道。”在我面前,小敏还算老实,从没和我顶撞过。经过再三地工作,小敏流着泪说:“我错了!”并且答应去向丁老师道歉,可三番五次地找了找没找到。最后,我责成他回家去好好想想,将这件事儿也向父母好好说说。

                  一夜无事。未曾想,第二天一大早我刚来到办公室,小敏的父母就义愤填膺地寻来了。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末了,丁老师当众向小敏及其父母道了歉,电动车则自个儿去修理。

                  在这件事情当中,我有错。我没预料到事情的后果会如此的严重,加之那天事情有些多,竟然忘了知会他的父母,未能及时将“第一把火”灭了。而且,在和科任教师的沟通上,仍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是不是语文课上孩子们规矩就行了?是不是只要不和我顶撞就行了?今后,在处理此类孩子的问题时,我是不是应该考虑得再周全一些?

                  在这件事情当中,丁老师有错。千错万错,错在体罚责骂。其错有三:一是不该在班里动手抽孩子耳光;二是不该动手用棍子抽打孩子;三是在教育高年级的孩子,尤其是小敏此类的孩子有欠冷静。就教学来说,丁老师可说是尽职尽责,有时连吃午饭的时间也舍弃了去辅导学生补作业。教师,并没有权利打骂孩子。纵然孩子有千错万错,但这些并不是教师体罚孩子的理由。

                  在这件事情当中,小敏和其父母亦有错。一切事情,皆源于小敏调 皮捣蛋顶撞而起。虽说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但父母也总不能一味儿地“护”着。小敏在班里可是个“刺儿头”,经常和同学发生矛盾,同学们对他的意见可大了。再后来,小敏又在垃圾房里放了一把火,我借机将其父母寻了来做思想工作,总算让他们认识到了自己的家庭教育方法善待改善。而小敏呢,似乎也有所醒悟了,直至学期末静寂了许多,没再惹事儿犯错。后来,考虑到他的表现有所改进,在班里选举时,一致推选他担任“卫生长”,专门负责班里的卫生检查工作。

                  那件事儿后,着实让我想了许多许多。比如,怎样和家长交往沟通?怎样和科任教师协调沟通?怎样教育诸如此类的孩子?一旦遭遇突发事件,我又该怎样去做?仰天长啸,我看到了高高的蓝天上飘浮着一朵朵白云;举目远眺,我看到了一座座巍峨的高山连绵起伏;开卷有益,我读到了一则则受益无穷的教育艺术——

                  [FACE=楷体_GB2312]“把问题当课题。对于一线老师来说,最好的科研课题来自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如果你在工作中遇到困难,你应该高兴,因为新的科研课题在向你招手了——也许你走向教育专家之路的起点就在这儿呢!”李镇西老师如是说。

                  “有的教师三言两语把学生说得心服口服,有的教师痛心疾首却使学生怒目相视。批评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良药,虽然苦,但是必须。正如不同的病症需要不同的方法治疗,批评没有固定的模式,一定要讲究艺术。在长期与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我逐渐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独特的批评艺术,可以概括成:缓一缓,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避一避,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和隐私;绕一绕,正面冲突不可取,旁敲侧击效果好;冷一冷,冲动容易乱分寸,心平气和情意真。”郑立平老师如是说。[/FACE]

                  捋了捋刚理过的头发,揉了揉刚洗过的老脸,轻轻地长出一口气,我对自己说:“相信自己,因为你已经有了一颗童心。只有童心才能唤醒爱心,只有爱心才能滋润童心。”[/FAC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1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114
                • 经验1326
                • 文章94
                • 注册2009-12-29
                将“四书”坚持下去
                [SIZE=4]
                    窗外,下雨了,这可是2010年里的第一场雨。来得翩翩,去得却快,阴沉沉的天空又变得明亮了起来。尤其是东边的云层,亮得有些刺眼,太阳或许还在里面“捉迷藏”呢。

                    前几天,去了老岳父家,颇有种渡假的感觉。那里的气候,特别温暖,穿一件T恤或衬衣足矣,根本用不着厚厚的毛衣或是保暖内衣。早晨呢,我总是一觉睡到自然醒。拉开窗帘,推开房门,太阳一下子就填满了整间屋子。接着,伸个懒腰,洗洗漱漱,或是写写日志,或是看看书,或是逛逛论坛。中午饭后,看会儿电视,又睡个小觉,舒服得很。再接着,要么看书,要么写日志,要么玩会儿游戏。晚饭后,腆着圆圆的肚子散散步,归来时或者写写日志,或者看看书,或者逛逛论坛……日子一天又一天,就这么过去了。那些日子里,我不用做饭,也不用洗衣,更不用去做家务,这不是渡假又是什么呢?
                [SIZE=4][/SIZE]
                    女儿呢,玩得也忒快乐。只有吃饭的时间,她才会从外面奔回来,否则我是很少见到她的。每次回来的时候,头发丝里脸颊上都渗出了密密的汗珠。有时候,连邻家的小伙伴也邀约着一块儿来吃饭,完了后又一阵风似“咯咯咯”地笑着跑开了。她可倒好,不仅交了几个小伙伴儿,还学会了一项小本领——玩滑板车。

                    至于妻子呢,她可不高兴了。刚回去没两天,就在我耳边叫开了:“好烦呀,我要回去了。”越是到后边几天,越是叫得厉害。有时候,我禁不住在一边乐呵,敢情这是回我的家呀!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妻子没处去,又没事儿做,或者聊天,或者去QQ农场里“偷菜种菜”,再或者就是去牧场里“养鸡收鹅”了。用她的话来说,那就是标准的——睡了吃,吃了玩儿,玩儿了又吃,吃了再睡。这样的日子,不无聊才怪呢?

                    在岳父家的那些日子里,我看了三本书,收获就像南恩瀑布的活水般源源不断地涌来:一是《做最好的老师》——李镇西著;二是《做学生欢迎的班主任》——李迪著;三是《优秀班主任教育艺术66例》——陈海滨 徐丽华主编。也就是那个时候,我终于明白了一些平时根本就不去想或是想都想不到的道理。比如,成功是逼出来的,学生没有为难我,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把童年还给童年,把问题当课题……

                    在岳父家的那些日子里,我写下了13篇日志,约有2万字。这些所思所想,可都是从心田里静静流淌出来的心之物语呀。主要有:《微笑,其实很简单》《给孩子一个微笑》《家访宜从“诚”入手》《草根,也能成为英雄》《成功是“逼”出来的》《让孩子们“触摸知识”》……

                    身体上的放松,心灵上的收获,头脑里的充盈,我怎么会无聊呢?

                    有时,我也在想:今天写点什么呢?没有写的,就不要写了吧?或者,过年就休息几天吧?但很快地,便被我自己否决了。一个习惯的养成,那是相当不容易的。一旦身体有了倦怠之意,心灵和思维也会随着疲倦消沉下去的。请别给自己找借口!

                    当然,我也会有事儿。比如出外旅游,再比如外出学习,但这并不妨碍我的好习惯继续下去,一旦完事儿之后我仍然会坚持下去。有事儿和找借口那是两回儿事!

                    伟大的成功者都是读书者。教书,买书,读书,写书,我想我会坚持下去的。[/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9
                  • 财富2
                  • 积分5797
                  • 经验132171
                  • 文章5520
                  • 注册2006-10-28
                  读书能够让你充满睿智,思考能够让你发现很多新天地,写作能够让你富有成就感地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而具体的工作,那将是你实现草根梦想的最好途径。我完全有理由相信,你必将会超越一个又一个梦想。我们将见证你的成功!
                  做了《班主任工作新视角》《班主任工作招招鲜》《做一个会偷懒的班主任》等31部教育教学书籍,倡导自主教育管理实验,渴望和更多老师、学校交流自主教育话题,大家可实名加自主教育管理群号178772355。手机13874236639
                  在线情况
                  3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580
                    • 经验7528
                    • 文章580
                    • 注册2009-11-10
                    啊。写的真好,值得大家学习啊。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4
                    • 头像
                    • 级别
                      • 积分580
                      • 经验7528
                      • 文章580
                      • 注册2009-11-10
                      仔细的阅读,真觉得有一种坚持在里面,有一种智慧在里面。这就是平时所说的教育机智的源泉。有这样的老师在中国贫瘠的大地上辛勤耕耘,要是教育高官能够对中国的教育制度做些突破性的改革,我想,中国这个泱泱大国60年来没有诺奖得主的耻辱不日会被雪洗啊。中国迄今为止没有诺奖得主并非西方意识形态的歧视啊,是中国教师无能,还是制度的弊病,真是难说啊。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5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财富5
                        • 积分8537
                        • 经验104471
                        • 文章8250
                        • 注册2006-09-11
                        向您致以节日的问候,拜年啦,虽然迟了一些。
                        做得好才能写得好!
                        在线情况
                        36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210
                          • 经验12310
                          • 文章1183
                          • 注册2009-02-15
                          陈老师,一连看了很多篇你的日志,给我很大的震撼,一个草根老师的梦想和追求,由于坚持的力量,散发出无穷的魅力。好样的,您是 我们小学组的榜样。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273 seconds wi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