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37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53
    • 经验3387
    • 文章122
    • 注册2021-11-11
    [P][LINE-HEIGHT=18pt][ALIGN=center][SIZE=9pt][b][FACE=Calibri][SIZE=14][/SIZE][/FACE][/b][/SIZE][/LINE-HEIGHT][/ALIGN][/P][LINE-HEIGHT=1.5][P][ALIGN=center][b][SIZE=4]第四章 帮助学生化解典型的心理困扰[/SIZE][SIZE=9pt][/SIZE][/b][/LINE-HEIGHT][/P][P][ALIGN=center][b][SIZE=4]
    [/SIZE][/b][/ALIGN][/P][P][SIZE=9pt][SIZE=9pt] [/SIZE][/SIZE][/P][P][SIZE=9pt][SIZE=4]一、对“考试综合征”的辅导[/SIZE][SIZE=9pt][/SIZE][/SIZE][/P][P][SIZE=9pt][SIZE=4]
    [/SIZE][/SIZE][/P][P][SIZE=9pt][SIZE=9pt] [/SIZE][/SIZE][/P][P][SIZE=9pt]在重大考试(如中考、高考)的备考冲刺阶段,心理压力大,有些学生会有一些紧张焦虑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调整,会出现一些身心反应,如吃不下,睡不好,疲倦乏力,严重时会出现恶心、心悸、口干、尿频等症状;在心智方面,出现注意力涣散,记忆力、思维能力下降,心情浮躁不安。有专家称其为“考试综合征”。[/SIZE][/P][P][SIZE=9pt] [/SIZE][/P][P][SIZE=9pt](一)原因分析[/SIZE][/P][P]根据专家的分析,引发考试综合征的原因是:过高的期望值与过低的自信心之间的心理冲突。两类学生不存在考试综合征。一类学生对考试结果没有期待,无所谓;另一类学生对考试结果有期待,但他们自信心很强。有考试综合征反应的学生一般介于这两类学生之间。[/P][P] [/P][P](二)身心调整方法[/P][P]1. 调整动机强度[/P][P]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让被试者给绣花针穿针引线,设置不同价值的奖品。结果发现,奖品价值越大,被试者的手抖得越厉害,穿针引线的效果越差。结论是,做事目的性越强,越不容易成功。[/P][P]讲一个卖肉的故事:一个人经营一个肉铺多年,练就了一身剁肉的功夫。不管你要多少,一刀下去,丝毫不差。因此,有了“神一刀”的美名。一个不服气的包工头来了,将3000元钱拍到桌子上,说要3斤3两带骨的,6斤6两全瘦的,9斤9两连瘦带肥的,如果一两不差,这钱全归你了。“神一刀”不紧不慢,磨着刀,思忖着什么。然后抬头对包工头说:这三份肉我给您剁了,你按斤两付钱,多的我一分不收。说话间,他手起刀落,三份肉都剁好了,过秤一称,果然丝毫不差,围观的人赞不绝口。有人问他,你咋不收下那3000元钱呢?他笑道:“见钱眼开,心理就会长草,长草就会心慌,心慌就会手抖。如果我心里想着那3000元钱,十有八九会下刀没了准,那就不仅丢了手艺,还叫人笑话。”[/P][P]心理学家耶基斯和多德森对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相关性做了研究,得出了如右的关系曲线:[/P][P]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有两点结论:1. 凡事都有一个动机最佳水平的问题;2. 比较容易的活动的动机最佳水平高于比较难的活动的动机最佳水平。学生的学习是复杂的脑力劳动,动机强度过大会影响学习效率和效果。[/P][P]那么,面对考试综合征,如何具体指导学生呢?[/P][P]不将这次考试的成败看成为一生的成败,不将这次机会看成一生中唯一的机会,摈弃“一考定终身”的过时观念,在思想上不陷入绝对化,在心理上给自己留有余地,为自己营造“既积极努力,又不怕失败”的积极、宽松的心理氛围。[/P][P]具体来讲,可以将外部动机转变为内部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将短期动机转变为长期动机,变“我今年一定要考取”为“今年能不能考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已树立了勤奋努力,终身进取的人生信念,相信只要我肯付出努力,我的未来终将会好梦成真”。这样,可以心情平静地投入学习,走进考场,反而更有利于自身潜能的发挥[/P][P]当然这儿只是一些结论,有了前面那些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方面的铺垫(详见第三章的相关内容),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消化这些结论。[/P][P]李迪老师辅导过一位学生。她数学常常只考五十几分,她尽管花了很多精力,硬是没法提高,因此他认为自己就是笨,不适合学数学。[/P][P]李老师问:“平时上课能不能听懂?”[/P][P]“能听懂。”[/P][P]“平时作业能不能做出来?”[/P][P]“绝大部分能做出来。”[/P][P]从学生的回答中,李老师知道,她并不是不适合学数学,而是考试时出了问题。[/P][P]李老师又问:“考数学前,你是不是特别想考好?”[/P][P]“当然想考好了。特别是自己老考不好,就更想考好,但每次就是考不好。”她有点丧气地说。[/P][P]李老师明白了,她特别想考好,考试时就会特别紧张,特别害怕有题目做不出来。一旦遇到题目做不出来,就会焦急万分、不知所措,思维就会出现所谓的“卡壳”现象,什么都想不出来了。老师问她是不是这样,她说:“是的,是的。有时明明平时会做的题目,那时就是做不了,真是急人啊!”[/P][P]李老师说:“你的数学能考好,相信不?只要你不想考好就行了。下次数学考试,你准备考50分就行了。考试时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时,就这样想:我只要50分。一道题不会做没有关系,即使几道题不会做,我也能考50分的。”[/P][P]她这样做了,期末考试数学居然考了123分。而且从此以后,她的数学成绩都在100分以上,她再也不怕数学考试了。[/P][P]到了重大考试的备考冲刺阶段要帮助学生做减法,不能让学生压力过大,否则会有负面作用。[/P][P]但是,我看到网上有不少这样的张贴在教室的标语:[/P][P]扛得住给我扛,扛不住给我死扛![/P][P]就算撞得头破血流,也要冲进一本的大楼。[/P][P]要成功先发疯,下定决心往前冲。[/P][P]这样的标语会增加学生考试焦虑情绪,不利于学生潜能的正常发挥,甚至会将学生带人思想情绪的死胡同,增加学生走极端的风险。[/P][P]我曾经选一张大学校园的漂亮图片做底色,并将我写的一首诗打印在上面,张贴在教室里。诗是这样写的:[/P][P] [/P][P][ALIGN=center][b]高三生,你在想什么?[/b][/ALIGN][/P][P] [/P][P]晚风轻轻从耳旁吹过,[/P][P]月儿弯弯洒下清波,[/P][P]好像问号在问我:[/P][P]高三生,你在想什么?[/P][P]你在想什么?[/P][P] [/P][P]报喜的大红花鲜红似火,[/P][P]大红的通知书在眼前闪烁,[/P][P]不远的明天,就戴上校徽,[/P][P]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希冀,[/P][P]昂首阔步地走入大学,[/P][P]在知识的殿堂中继续拼搏![/P][P] [/P][P]成绩不理想的同学,[/P][P]请你别难过,[/P][P]其实只要你肯付出努力,[/P][P]生活将一样的美好,一样的快乐![/P][P]让我们拉响青春的汽笛,[/P][P]乘上时代的列车,[/P][P]洒下辛勤的汗水,[/P][P]迎接金秋的收获![/P][P] [/P][P]这可以营造一种活泼的气氛,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P][P]2. 增强自信心。[/P][P](1)查漏补缺,复习到位[/P][P]到了中高考前的最后一个阶段,要将时间交给学生,进行查漏补缺,老师讲什么,都只有对极少数学生有用,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浪费时间。如果只是反复考试做试卷,其实也不行。这看来是在训练学生的应考能力,其实我们应该知道,应考能力是建立在对学科知识的全面掌握的基础之上。我认为,如果没有安排学生进行查漏补缺的过程(这不是教师进行几轮复习就能全部做到位的,还需要学生自己进行查漏补缺),反复做试卷的效果很有限。[/P][P]每一个学科都有其知识体系,老师要牢牢抓住这些知识体系,不能让学生沉浸在题海之中出不来。这个阶段既要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要将时间交给学生,又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慢无目的的复习。我教化学时编的《中学化学内容纲要》及我教英语时后来整理成的《这样学习英语,高考轻松考高分》,都体现了学科的知识体系。学生以此为蓝本复习,能够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提高复习效率。[/P][P](2)暗示法[/P][P]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我暗示可以产生自我应验预言效应,即你的身心会按你暗示的内容作出反应。因此要指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避免消极的自我暗示。例如:我知道,我能应付这个考试;我已经准备得很充分,可以好好表现一番;这次考试,我很有信心;只要我肯付出努力,我的未来终将会好梦成真!不用不良自我暗示语言,例如:我这段时间状态不好,要是高考时还是这样,可就完了。可以积累一些积极的自我暗示语句让学生练习,这有助于他们养成积极自我暗示的良好习惯,增强对考试的信心。[/P][P](3)行为法[/P][P]大量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状态与其行为表现,不是简单的单相的因果关系,而是互为因果的关系。这就是说,即便自己不怎么自信,在行为上力求表现得自信,也会潜移默化地使自己变得比较自信。比如可以鼓励学生微笑、挺胸抬头、主动打招呼、想开心的事、正视他人、赞扬自己、欣赏音乐、坐在前排、当众发言等,这些都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提高自信心。[/P][P](4)具体放松方法[/P][P]想象过去曾经经历过的快乐时光,可以让自己的身心回复到曾经经历的良好状态。想象天上正下着毛毛细雨,雨水正冲洗着自己的焦虑、疲惫等,这有利于自己放松。静坐放松法(详见P233-234)也有利于进入放松状态。[/P][P](5)身体的调适[/P][P]定时作息,有利于形成生物节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注意煅炼身体,加强营养,多喝牛奶都有好处。[/P][P][LINE-HEIGHT=18pt][SIZE=9pt][FACE=Calibri][/SIZE][/FACE][/LINE-HEIGHT][/P][/ALIGN]
    [ 此贴最后由 皮斯李 在2021/11/27 6:55:58编辑过 ]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8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53
      • 经验3387
      • 文章122
      • 注册2021-11-11
      [P][LINE-HEIGHT=18pt][SIZE=4]二、新生的环境适应辅导[/SIZE][FACE=&quot][SIZE=9pt][/SIZE][/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18pt][FACE=&quot][/FACE][/LINE-HEIGHT][/P][LINE-HEIGHT=1.5][P] [/LINE-HEIGHT][/P][P]据报道,某重点高中的一名高一学生,因不能很好地适应高中生活,于一天深夜跳楼自杀。[/P][P]这位女生平时成绩不错,但中考没考好,刚达到录取分数线,进入这所重点高中。在初中时,由于成绩好,还有良好的身材、姣好的面容和温和的性格,老师和同学没有不喜欢她的,于是她被选为班长。考入这所重点高中后,却未能进入重点班,这对她是个很大打击。过去,她在初中8个班中属佼佼者,如今却连重点班的教室门前都不敢走近,见到重点班的老同学,自己便羞愧地低下头。本来笑口常开、活泼热情的她,变得沉默寡言了,最后在精神上不堪重负,跳楼自杀了。[/P][P]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画上了句号!然而,她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大大的惊叹号和一个大大的问号。我们必须重视新生的环境不适问题,并要思考如何有效地帮助他们顺利地度过适应期。[/P][P]一般高一新生容易出现以下几种不适应,我就如何调整适应提出个人看法,供参考。[/P][P] [/P][P](一)对中考成绩不满意的不适应[/P][P]对于中考没发挥好的同学,我的建议是:[/P][P]1. 换个角度看挫折。跟学习一样,挫折是人成长进步的阶梯,是人生修养的必修课程。经历一次挫折,抗挫折能力得到一次锻炼和提高,这有利于以后的生存和发展。[/P][P]2. 将视野放大,从人一生的发展的角度看问题,人的成功是长期努力的结果,暂时的成败并不影响最终的成功。[/P][P]3. 向周围的人(如父母、老师、同学)倾诉,必要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其实,跨过了心理上的那道坎,也就没事了。父母生养我们不容易,我们没有权力随便结束自己的生命,而给父母等亲人带来痛苦。[/P][P] [/P][P] [/P][P](二)在人际关系上的不适应[/P][P]我的孩子初一时在一所学校读了一段时间后,转到另一所学校就读。走的时候,她与同学之间有些不舍,不少同学送她些小礼物。转到新学校开始的一段时间,她很不适应,回家哭着说要转回原来的学校。我请她说说理由,她说在原来的学校里,她感觉自己是个人物,大家对她很友好,但在新学校里,没有朋友。我跟她讲,你在新学校里呆上一个月看看,如果一个月后你还坚持要转回原来的学校,我照办。结果一个月后,她没提这事。这说明她已适应了新学校里的生活和学习。[/P][P]高一新生面临相同的问题,不少同学会不时怀念起初中时熟悉的校园、老师和同学,感到在新学校里有些孤独。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感觉会逐渐淡化的。为了缩短这种不适应期,我建议同学们见到同学主动打招呼,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多参加集体活动,多跟老师主动交流。这样,会结交许多新朋友,便能很快地融入新的集体。[/P][P] [/P][P](三)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不适应[/P][P]初中课程内容难度小,高中课程难度大。初中老师讲得很细致,手把手地教;高中老师讲得简略一些,许多时候,许多内容要靠自己钻研。因此,有些学生感觉到难以适应。[/P][P]现代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既是促进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手段,又是现代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有句老话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代社会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许多知识、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学习、终身学习。[/P][P]既然要教学生学会学习,老师就不能什么事情都包办代替,学生不要像初中时那样,形成对老师的依赖性。要积极主动地学,带着问题学。[/P][P] [/P][P](四)“尖子不尖”的不适应[/P][P]有些学生在初中时是学习尖子,但升入高中后,尖子生都集中了,反而感觉到相形见绌。对于这类学生,我的建议是,不要被名次所累,不要太看重结果,而要对学习本身、学习的过程培养起热情和兴趣。对于学习,要注意打好基础,做到稳中有进就是了。高中学习三年是一个长跑的过程,只要能以平和的心态,持之以恒地学,尽管目前名次不起眼,但三年以后,一定会有卓越的成绩,回报自己的努力与付出。[/P][P] [/P][P](五)对老师的不适应[/P][P]老师都有各自的教学方法,也都有各自的脾气秉性,进入高中后,有些学生不适应新老师。不妨“亲其师,信其道。”在心理上接纳自己的老师,热爱自己的老师。[/P][P]一般来讲,老师都爱自己的学生,只是不同的老师表达的方式不一样,各自的个人修养也不一样,但是他们对学生的爱是一样的,像对自己的孩子或弟妹一样。老师工作的目标,就是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老师最大的快乐也莫过于学生的成长和进步。爱的情感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学生爱老师,也会收获来自老师的爱的回报。[/P][P]跟老师相处,要认识到,老师是人,不是神,人都会有缺点和不足。所以,要原谅老师的某些缺点和不足。由于高中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要求与初中不同,老师一般没有初中老师教得那么细致,如果学生将新老师的这些方面跟初中老师对比,认为老师不很负责任,这其实很多时候是对老师的误解。[/P]学生在课外时间可以多跟老师沟通交流,汇报自己的思想、学习上的困难和学习体会,老师会及时地提供很多帮助。老师曾经也是学生,当了老师后自然见多识广。他的一句话,可能让学生少走很多弯路,节省不少时间。老师都希望、喜欢学生主动跟自己交流,对勤学肯问的学生自然也比较关注。所以,积极主动地接近老师,就会有多方面的收获。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9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53
        • 经验3387
        • 文章122
        • 注册2021-11-11
        [P][LINE-HEIGHT=18.0p][FACE=&quot][SIZE=4]三、青春期心理辅导[/SIZE][/FACE][FACE=&quot][/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18.0p][FACE=&quot][/FACE][/LINE-HEIGHT][/P][LINE-HEIGHT=1.5][P] [/LINE-HEIGHT][/P][P]    (一)青春期异性同学的正常交往辅导[/P][P]一位读高中的男生长得帅气,学习成绩好,是班主任重点培养目标和关注的对象。那天,班主任发现,一位女生给他传递纸条。班主任找了这两位学生谈话了,并将这一“早恋”迹象及时告知了父母,希望他们提前介入,制止“早恋”行为。[/P][P]男孩母亲听到这个事很生气,但不知道怎么应对,怕跟孩子谈的时候压不住火谈崩了,便向我咨询怎么应对。[/P][P]我跟这位母亲表达这样几个观点:[/P][P]1. 说心里话,我要祝贺你,有女孩子喜欢你儿子,说明你儿子优秀,作为父母首先应该感到高兴才对。[/P][P]2.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青春萌动,相互好感,这很正常,这就是人性。我们作为父母和老师,首先要在理解人性的基础上,教育才是有效的。[/P][P]3. 不要简单告诉孩子不要做什么,而要告诉他怎么做是对的。[/P][P]一名高二女生写信说:“父母一再警告我说,一谈朋友,哪怕学习基础再好、再聪明,学习都完蛋,考不上好大学了。为此我从不与男生交往,但我的学习成绩却一再下降,为了考上好大学,我主动要求在高二留一级。可是,我仍然担心,如果男生追求我怎么办?”她在信中提出了使自己感到困惑的12个问题,并要求举例说明是否可以与男生交往而不影响学习。[/P][P]这位女生父母简单地告诉孩子不要做什么,而没有指导孩子怎么做是对的,于是,孩子陷入更大的困扰之中。[/P][P]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是人生发展的独特时期。这一时期性生理开始成熟,性心理逐渐觉醒和发展。无论是青春期之初两性表现疏远,还是往后渴求接近和爱慕,都是性心理觉醒和发展的表现。许多专家研究表明,青春期性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异性之间释放性心理能量。具体地说,青春期男女之间的正当交往,无论是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单独活动或其他形式的交往,都可以使青少年满足对异性的好奇心。在与异性同龄人的交往中,他们的性心理能量得到自然释放。善于与异性交往的青少年开朗活泼,心理不受压抑,有利于青春期的心理健康及成年后的婚姻生活。许多中学生都有这样的体验:与异性同学一起参加集体活动,比如春游等,心情会格外舒畅。经常与异性同学一起讨论问题,对学习也会有帮助。这应验了“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这句俗话。[/P][P]青春期异性间的正常交往,对每一个步入青春期的青少年来说,非常重要。异性交往既是人的社会化的客观要求,也是个人的主观需求。一个没有足够异性交往的人,往往无法处理好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由于性别差异而引发的各种问题。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异性之间的交往,从一般来往、一般朋友、知心好友到约会、恋爱、结婚等深层次的交往,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我们在青春期,没有学到与异性交往的基本知识与技巧,成年以后,可能会影响到恋爱、婚姻等人生的方方面面。这样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不少。[/P][P]异性同学间的交往,也有助于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一个既善于与同性交往,也善于与异性交往的人,个性往往比较开朗,善于与人沟通。长大进入社会后,人际关系一般比较好,社会适应能力比较强。[/P][P]但是,问题还有另一面。现在的青少年普遍存在生理成熟提前同心理成熟滞后的矛盾。而且,外界环境比过去更加复杂,各种不良信息和诱惑较之以前多得多,这就决定了现在的青少年的青春期更是“多事之秋”。因此,在异性交往的问题上,父母和老师出于关心和爱护,对孩子或学生加强教育、管理和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异性交往,我们应该有鲜明的态度:要交往,不要早恋;要正常交往,不要出格的交往。[/P][P]对于青少年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我们应该持理解、尊重的态度,我们尊重他们那份青春萌动的美好情感。但我们所理解和尊重的是正常的交往,而不是早恋。为什么不能早恋?因为青少年还没有定型,没有责任能力。[/P][P]我们应该明确,交往的目的是培养开朗活泼的个性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而不是早恋。不应该将人生中的这一“必修课程”过早地“选修”了。[/P][P]男女同学之间要正常交往,不要有出格的交往。异性同学间的正常交往体现在两点上:一是不要太专一,二是要保持必要的距离。[/P][P]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如果太专一,难免造成由“友情”发展为“恋情”之嫌疑,同学之间可能议论纷纷,老师、父母可能也有看法,这样也难得使自己心情平静地交往及投入到学业中去。[/P][P]保持必要的距离,既要在心理上,更要在身体上保持距离。异性同学间可以成为好朋友,你可以真诚地赞美对方,但不要用诸如“我爱你”“我喜欢你”“老婆”“老公”等语言。用这类语言,就是出格的交往。异性同学间不要有肌肤之亲,这是正常交往最起码的界限,越过这个界限,就是出格的交往了。发展下去,带给自己的更多的是烦恼,甚至悔恨,而不是快乐。[/P][P]有关机构做的问卷调查显示,认同性行为及承认有过性行为的高中生均有一定比例。《藏在书包里的玫瑰——校园性问题访谈实录》是一本中学生性行为的调查报告。接受调查的孩子如今都已长大。提起当初在中学时发生的第一次性行为,被访者几乎无一例外地表示,如果那件事放在今天,自己的选择可能完全不同。多数被访的女生承认,因为太早地发生了性行为,自己的生活轨迹发生了重大改变,有些人至今仍有心理崩溃之感。[/P][P]一位母亲在女儿16岁生日那天,她郑重其事地送女儿一句话:“爱情是朵美丽的浪花,然而,你生命的航船却要绕开它,因为你稚嫩的双桨,还沉载不起如此神圣的职责。”[/P][P]有次他们一家一起看电影《泰坦尼克号》,回来后他们就“爱情”这个话题展开交流。有时她也向女儿谈起自己的爱情经历,坦露自己的青春情怀。从她自己的经历中,女儿懂得了,爱情的要义在于爱、尊重、忠诚和奉献,家庭的幸福在于创造。[/P][P]我为这位母亲给孩子进行的“恋前教育”点赞!这其实是青春期教育的重要一课。[/P][P]李迪老师在学生的“爱情教育”方面所做的探索(详见《我和学生谈爱情——将爱情教育进行到底》一书),我觉得很有意义。钟杰老师在这个问题上也做得很到位,她为男孩、女孩开了很有意义的课程。[/P][P]爱情是神圣而美好的,但如果一个人缺乏“爱情教育”,没有对爱情含义的真正理解和把握,不知道什么时候该恋,什么时候不该恋,不知道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爱恋对象,只凭原始的冲动去追求异性,那将可能遗恨终身。[/P][P]中学生恋爱,可以说是在错误的时间里,做一件正确的事情,所以称其为“早恋”。青春期的孩子对异性有一种朦胧的依恋之情,这是一种很美好的情感体验,也表明孩子在长大。但是,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可能可能失去对自己的正确把控,发展下去,有可能以不好的结局甚至悲剧收场。[/P][P]我曾看到一则《中学生早恋酿悲剧,17岁男生遭硫酸毁容》的报道。未满18岁的两位学生,高一时就恋上了,发展到后来多次发生性行为。后来男生提出终止恋爱关系,女生误以为他“移情别恋”,绝望的女生在市场上买来浓硫酸装在自己的水杯里。她找到男生,两人发生争执,她手拿装有硫酸的水杯对他说:“真想泼到你脸上,”并拧水杯盖未能拧开,男生误以为杯中为饮用水,他接过水杯,打开杯盖,将水杯中的硫酸倒在自己的头上,致使头、面、颈、躯干及四肢等部位被硫酸严重烧伤。[/P][P]此案经法院一审以故意伤害罪判处女生有期徒刑十年,并附带民事巨额赔偿。此事对两位学生及其家庭带来的伤害可想而知。如果我们对青少年的“恋前教育”或“爱情教育”做到位的话,我相信这样的悲剧不会发生。[/P][P]我们不能否认,青少年中确实存在早恋问题,有些因此影响了学业,有些还发生了性关系等问题。但在我看来,“早恋”这个词多数的情况下,是我们成人扣在青少年学生头上的帽子。我觉得,用“青春期青少年异性交往问题”这种说法更准确,也比较中性。我们作为老师和父母,要关注并指导青春期青少年异性交往,但不要轻易地扣上“早恋”的帽子,那样无益于问题的解决,会让学生更加困扰,甚至造成事实上的早恋。心理学上有个“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说的是,在遇到外力的压力下,早恋的双方更倾向于抱团,更容易发生早恋的行为。[/P][P]李镇西老师在《自己培养自己》一书中谈了一个案例,显示出他是处理此类棘手问题的高手。他写道:[/P][P] [/P][P]那年我教高一。一天晚上我抱着作文本到教室去,准备利用晚自习给学生评讲一下作文。刚走到二楼的拐角处,便看到我班一对男女生在不远处的角落里拥抱。他们很投入,并没察觉老师即将走近。[/P][P]怎么办?当时我的脑子急速地运转。装作没看见?可是我明明看见了呀,如果不阻止显然是失职。但如果我当面批评,会让两个孩子难堪,这也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P][P]我反应还算敏捷。手一松,作文本便哗啦啦地掉了一地,我赶紧蹲下埋头捡作文本。声音惊动了两个孩子,他们跑过来帮我捡作文本,显然一点都没觉察到我刚才已经看到了他们。作文本捡起来了,我说了声“谢谢”,便和他们一起走进了教室。[/P][P]不动声色,似乎一切都没发生过。这事却一直搁在我心里。下一步怎么办呢?不了了之,那我就没尽到教育的责任,这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但如果我找他们来谈话,那会让他们很尴尬:原来老师看见了呀!而且这种直截了当的教育,很难入耳入心。我决定还是不动声色地引导。[/P][P]一周以后的语文课是单元小结。那个单元的课文是女性专题:《项链》《祝福》《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在总结本单元课文时,我谈到了女性的命运,尽管现代科学已经证明男女智力并无明显差异,但古今中外杰出人才中女性所占比例较低,这是事实。原因可在?我和学生一起讨论这个问题。在众多复杂的原因中,有一点不可忽略,就是相比男性,女性过早地关注自我,而且往往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了男性。而所有杰出的女性都能超越自我,视野开阔,胸襟博大,比如居里夫人……那堂课我没有一句涉及早恋,更没有哪怕是含蓄地批评谁,但我内心的目的很明确:我希望那个女生能够很自然地想到自己。[/P][P]在第二天交来的作业中,那个女生说,她听了我的单元总结后触动很大,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这一辈子我究竟应该成为怎样的人”“我现在应该有怎样的精神状态”等等,“希望李老师能找我谈心,我很想对您倾诉。”[/P][P]接下来的交流如行云流水般,在办公室里她跟我说了她和那个男生的感情,以及这份感情给自己带来的愉悦和烦恼。但她现在决定冷冻这份感情,“因为我觉得我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三年后,她在大学里给我写信:“感谢李老师在我人生的关键时刻,给我点燃了一盏明亮的灯!”[/P][P]苏霍姆林斯基在其不朽名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给我们最后的一条建议是“保密”,即教师的教育意图要隐蔽在友好和无拘束的相互关系气氛中,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中,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写道:“假如一个人处处感到和知道别人是在教育他,他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就会迟钝起来……”[/P][P][LINE-HEIGHT=18.0p][FACE=楷体][/FACE][/LINE-HEIGHT][/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0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53
          • 经验3387
          • 文章122
          • 注册2021-11-11
          [P][LINE-HEIGHT=18.0p][FACE=&quot][/FACE][/LINE-HEIGHT][/P][LINE-HEIGHT=1.5][P](二)女生防性侵指导[/LINE-HEIGHT][/P][P]一位17岁的中学生,由于她腹部慢慢地隆起,在家人的陪同下到医院进行B超检查,结果显示她已经怀孕8个月之久,不久便产下一名女婴。[/P][P]“我是被学校的保安强奸的。”在家人的几番询问下,她这才开口。[/P][P]有一天,她的校卡丢了,被保安捡到,他叫她晚自习第一节课下后去找他。下课后她来到保安的办公室,他说校卡在宿舍里,让她跟他一起去拿。进了宿舍,他就随手把门关上,她正准备走时,他一把抱住她,她正准备叫救命,他就威胁说:如果你敢反抗的话,我就杀了你。于是,她不敢反抗。他还时常威胁说,如果她敢告诉他人、父母或者报警的话,他不但会伤害她,而且还会伤害她年幼的妹妹。后来,保安几次以死相威胁逼迫她与他发生关系,导致怀孕。[/P][P]这是一起典型的性侵害案例。未满18岁的未成年人的体力智力发育不成熟,认知能力、辨别能力以及反抗能力都比较差,有的甚至缺乏有效监护,因而容易受到伤害。[/P][P]如何防止性侵害,我对女生提出如下十条忠告:[/P][P]1. 自己的身体任何人都无权抚摸或伤害,受到侵犯应向信赖的成年人和警察求助。[/P][P]2. 女孩子外出,应了解环境,尽量走安全路线,避开荒僻陌生的地方。[/P][P]3. 晚上女孩外出时,应结伴而行。衣着不可过于暴露,不要过于打扮,切忌轻浮张扬。尤其是年幼女孩外出,父母一定要接送。[/P][P]4. 女孩外出要注意周围动静,如有人叮梢或纠缠,尽快向大庭广众之处靠近,必要时可呼叫。[/P][P]5. 女孩外出,随时与父母联系,未得他们许可,不可在别人家夜宿。[/P][P]6. 应该避免单独和男子在家里或是幽暗、封闭的环境中会面,尤其是到男子的家里或寝室里去。[/P][P]7. 在外不可随便享用陌生人给的饮料或食品,谨防有麻醉药物。拒绝男士提供的色情影视录像和书刊图片,预防其图谋不轨。[/P][P]8. 独自在家,注意关门,拒绝陌生人进屋。对自称是服务维修的人员,告知须等父母回来再说。[/P][P]9. 晚上单独在家睡觉,如果觉得屋里有响声,或发觉有陌生人进入室内,不要钻到被窝里蒙着头,应果断开灯呼叫求救。但是当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请记住,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P][P]10. 受到了性侵害,要尽快告诉父母或报警,切不可因害羞、胆怯延误时间、丧失证据,让疑犯逍遥法外。[/P][P]多年前,我看到一则报道,一位女职员被上司以工作为由叫到宾馆,上司欲强奸她,她态度坚决地告诉上司:“你别碰我!你今天要是敢碰我,我就从这15层楼上跳下去,我要让全国的人都知道,你是个什么东西!”听了这话,上司害怕了,不敢有进一步的举动。[/P][P]三个非常简单的办法,可以让自己不受或不进一步受到性侵害,它们是:[/P][P]1.用非常肯定或很重的语气,清楚地说:“不要碰我!”[/P][P]2.尽快地离开。[/P][P]3.尽快报警或告诉你信任的成人你所经历的事情。[/P][P]还有一个问题:网恋。[URL=http://kaoshi.edu.sina.com.cn/college/c/10200.shtml]东北师范大学[/URL]就国内中学生“网恋”的专题调查表明,有两成左右的被调查者有“网恋”经历。[/P][P]网恋是什么?对于还不成熟的中学生来说,网恋是危险的感情游戏,是温柔和甜蜜掩盖下的可怕陷阱。[/P][P]15岁的初二女生章某,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忙于生计,朋友不多,便沉迷于上网。2010年4月初,她在网上认识了王某,聊得投机,一星期之后两人相约见面。于是,章某瞒着家人只身一人从湖北咸宁来到陕西安康,王某开车迎接,并为章某接风。王某将章某带到家中,并将章某控制起来收缴了手机,当晚就将章某强奸。多次强奸后,让章某卖淫,并威胁:“你要是不干,就将你卖了!”这样,章某被迫卖淫,每次王某提成50元。父母在女儿离家后,像发疯一样地到处找,两个月后找到。最后王某被判刑。王某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曾多次盗窃和斗殴被公安机关处罚,还因强奸被判刑。[/P][P]可以想象,这位女孩、她父母和其他亲人心里该多么难受。因此,我们要特别提醒青少年学生,警惕网恋陷阱。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不要轻易地相信别人,不要轻易地将自己的个人信息和联系方式告诉你不太了解的人,尤其不要在父母和老师不知情的情况下与你的“网友”“网上情人”见面,这是很危险的。[/P][P][LINE-HEIGHT=18.0p][FACE=宋体][/FACE][/LINE-HEIGHT][/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1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53
            • 经验3387
            • 文章122
            • 注册2021-11-11
            [P][LINE-HEIGHT=18.0p][/LINE-HEIGHT][/P][LINE-HEIGHT=1.5][P](三)正确面对“性自慰”[/LINE-HEIGHT][/P][P]一位学生来信说:“我是一名高一学生,手淫已经有3年了,每次过后都自责痛苦不止,每次都下决心改正,但就是改不掉。我发过无数次毒誓,还扇自己无数次耳光,但还是无济于事,还好几次把自己的手割伤,以惩罚自己,但还是不能自制。现在住校比以前好些,一星期一次,以前几乎一天一次,自制力极度低下,理想和行动永远都不能一致,我现在几乎都快放弃自己了。中考没考好,让父母掏了两万多,也是自己自制力低下,控制不住自己的缘故。我有着远大的理想,但每个星期回到家都被自己给重重挫伤,我对自己没信心了,再这样下去,我的大学梦也完了。我不知道该这么办,希望能够帮助我摆脱这种生活,我感觉自己无能为力了。”[/P][P]更有甚者,曾经某市一位16岁的独生子服用过量的安眠药,结束了自己本应是美好的青春。他在自杀前写了长达五页的遗书,摘录如下:[/P][P] [/P][P]爸爸、妈妈:您们好![/P][P]我对不起您们!当您们见到这封信时,我已经不在人世了。别为我哭泣!我不值得您们哭泣![/P][P]我是个卑鄙下流的人,我犯手淫已经好几年了。开始我并不知道这是手淫,后来知道了,便很害怕。我找了一些书报看,越看越感觉到自己可耻,该死。我拼命想戒掉,反倒愈演愈烈,有时甚至每天多达三四次……[/P][P]长期以来,我害怕睡觉,害怕一个人待在屋里。您们以为我学习太紧张,患了神经衰弱,带我看病、吃药。可您们哪里知道我真正的痛苦所在。我完了,没有救了,也许死是最好的解脱……[/P][P]原谅我![/P][P]                                        您们不孝的儿子[/P][P] [/P][P]一个瑟瑟颤抖的灵魂和肉体,就这样在巨大的煎熬中结束了。这件事给人们留下的是什么?是震惊、遗憾,还有冷静的思索。[/P][P]“手淫”这个词带有浓重的贬损色彩,人们往往耻于谈论它。根据多数学者的意见,手淫是一种俗称,从性科学意义上,应正确地称作“性自慰”。[/P][P]  医学界和心理学界的研究结论是;手淫之所以成为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流行的错误观念对青少年所造成的巨大精神压力,即对手淫的自责感、犯罪心理和恐惧心理。一方面他们无法摆脱手淫产生性快感的诱惑,另一方面却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使青少年带上了无法解脱的枷锁,形成恶性循环。严格来讲,手淫既不是不正常的,也不是对身体有害的行为。而且适度的手淫,对人们的健康是有益的,是对性能量的释放,只是不要太过度了就行。[/P][P]研究表明,人进入青春期后,性荷尔蒙激增,性器官和副性腺都在增长和分泌,这便产生一定的性生理能量。如果这种性生理能量长期得不到释放,必然在身体和心理上造成紧张状态。对于已婚者来说,可以通过性生活解决。对于未婚者来说,没有这种性接触的机会,这时可以通过性自慰使性生理能量得到释放。按照英国性心理学家霭理士博士的话说:“性自慰可以使烦躁的神经系统得到静谧,解除身体上和心理上的紧张状态。”可见,性自慰是人发育到一定的阶段后的一种自然的现象,并非卑鄙下流,更谈不上不道德。[/P][P]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对异性具有好奇心,他们渴望同异性交往。专家学者认为,这其中存在性心理能量。这种性心理能量可以通过与异性的正常交往得到自然地释放。事实表明,善于与异性交往的青少年开朗、活泼,心理不受压抑,有利于青春期的心理健康。[/P][P]对于因手淫而苦恼的青少年,我们的建议是:[/P][P]1. 不要为其苦恼,手淫原本无害,只要不是过于频繁;[/P][P]2. 手淫并非卑鄙下流,不必为此感到羞耻;[/P][P]3. 过于频繁的手淫,是因为不能正确对待它,心理上戒断的想法太强烈,实际上造成了强化的结果,只要坦然地面对它,会自然弱化的;[/P][P]4. 多同异性同学正常交往,使性心理能量能够得到自然释放;[/P]5. 多参加文体活动,多锻炼身体,多充实提高自己。这也能够部分释放性生理或性心理能量。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53
              • 经验3387
              • 文章122
              • 注册2021-11-11
              [P][LINE-HEIGHT=18.0p][FACE=宋体][SIZE=4]四、人际关系心理辅导[/SIZE][/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18.0p][FACE=宋体][/FACE][/LINE-HEIGHT][/P][LINE-HEIGHT=1.5][P] [/LINE-HEIGHT][/P][P]    (一)我是世界中平等的一员[/P][P]一位学生来信说:“我是一位高中生,原读初中时因成绩好,且我妈在那个学校任教,老师宠着我,同学让着我,我生活得充实而愉快。可升入高中以后,尽管成绩仍然不错,但老师和同学都不买我的账。我的自尊心很强,从来不愿看别人的脸色行事,听到别人说一句不中听的话,我就马上反驳,甚至吵架。现在同寝室的同学联合起来对付我,我恨她们。我该怎么办?”[/P][P]我给这位学生写了这样一封回信:[/P][P] [/P][P]我非常理解你的这种处境,这类问题不少中学生会程度不同地遇到,这是成长中的烦恼。[/P][P]从你来信叙述的情况看,从初中到高中,你还没有很好地学会与人相处。大家上学,除了学习文化知识外,也应该学会与人相处,而这正是在与周围人的磕磕碰碰中学会的。因此,这正好是你学会与人相处的契机。换个角度看问题,这是一件好事。[/P][P]人具有社会属性,离开了社会环境,将无法生存和发展。人的成长是一个逐渐学会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这叫做人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是使每个人成为负责任的、有独立行为能力的社会成员的必经途径。既要掌握社会生活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又要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善于自我调节的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等等。现代社会以工业化、都市化、社会化大生产为主要特征,对人的社会化要求更高。[/P][P]就你来信叙述的情况,提以下几点建议:[/P][P]首先,要正确地认识自我,对自己要有自知之明。可能你会说,认识自我还不容易?其实,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如同身在庐山,看见的只是云山雾罩,难识庐山真面目一样。自尊心较强,原本不是一件坏事。但听不得别人说一句不中听的话,这便是一种性格弱点。人都是生活在群体之中,且都有各自的个性,难免磕磕碰碰。如果一听到不顺心的话就翻脸,那还有好的人缘吗?还会有好的心情吗?因此,要深刻认识到,过于好强是性格弱点,是导致你适应性障碍的原因之一,在以后要逐渐改进自己的性格弱点。[/P][P]其次,要得理让人。与人相处,要尽量对己严,对人宽。人无完人,大家都会有弱点,会有处事不当的时候。即便自己有理,也要主动给别人台阶下,给别人留点面子。给别人台阶实际上也就是给自己台阶。这样,你不但能以理服人,还能以情感人,从而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于是,你的朋友自然会越来越多,在你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别人会主动帮助你。[/P][P]再次,要豁达大度,不斤斤计较。别人冒犯了你,使你受到伤害,的确可恨,但过度的憎恨心理,会给你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会使你处于莫名的烦躁之中,失去轻松的心境和欢快的情绪。此外,憎恨会使你疏远别人,贬低别人,敌视别人。结果人际关系越来越僵,以致处处树敌,严重影响与同学的关系,成为孤家寡人。可以说,憎恨他人,就如同在自己的心灵深处种下了一颗痛苦的种子,不仅伤害了他人,也深深地伤害着自己。因此,要学会豁达大度,学会化解矛盾,冰释前嫌,从而为自己和他人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这样,宽容了他人,受益的是自己。[/P][P]最后,我建议你坦诚地与同学交换意见,主动承认自己的弱点和不足,请同学们原谅。然后,以“待人友善,敞开心扉,给予帮助”的原则与同学交往,你一定会获得真诚的友谊的。[/P][P] [/P][P]学会与人相处,关键是要找准我在世界中的位置,要明白我是世界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我们要让学生明白以下几点:[/P][P]1. 我去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适应我[/P][P]萧伯纳有一句名言:“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不明白事理的人,硬想使世界适应自己。”问题是,使世界适应自己,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持这种观点的人,处处树敌,处处碰壁,弄得别人不舒服,自己也很难受。[/P][P]我曾经接待了一个咨询案例,一位学生从小到大,父母过度保护。他跟别人发生矛盾,父母总是指责别人。后来他每到一个环境,都没办法跟周围的人相处,使自己很困扰,很痛苦。[/P][P]我的孩子读小学时,一天回来哭着说:一个男生在她肚子上踢了一脚。我先安慰她,然后讲,第一,看来没有严重后果;第二,同学间有点矛盾冲突,甚至有些调皮男生欺负女生总是有的;第三,如果我出面跟老师讲一下,这很容易,打个电话便是,但这就失掉了一次锻炼你处事能力的机会。最后,我跟她提了些建议,她自己处理的。[/P][P]2. 换位思考,对人宽,对己严[/P][P]《论语》有段对话,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P][P]有一年我当班主任,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顶撞了老师,老师将情况反馈到我这里来了,我就找学生。首先是倾听,要让学生把话说完;再跟学生一起探讨,事情既已发生,我们该如何面对?我与学生交换这样的观点:第一,做人要注意换角度看问题,想一想,如果我是对方,我的感受会是怎么样的?第二,当矛盾发生时,我们要注意为别人设置台阶。给别人台阶,实际上就是给自己台阶。毕竟他还是你的老师,低头不见抬头见。下一步该如何做,请学生自己思考,并随时将思考的结果跟相关的人沟通。[/P][P]经过一天的思考,这位学生觉得我说的话有道理,并诚恳主动地与老师沟通,得到了老师的谅解。这件事处理好后,我在班上与学生及时沟通,让所有的学生能通过这件事,学到与人相处的技巧——换位思考,对人宽,对己严。学生在一次民意测验中提到,我教给了他们与人相处的技巧。[/P][P]3. 分担忧愁,分享快乐。[/P][P]忧愁与人分担,忧愁便减少一半;快乐与人分享,快乐便翻了一番。你有什么忧愁,不要闷在心里,及时向同学老师倾吐。倾吐的过程本身就能减压,而且同学老师会分担你的忧愁,帮助你。别人有什么忧愁,你也及时地主动地分担。你有什么快乐的事,及时跟同学们分享。同学有什么快乐的事,你也跟他一起快乐。这样,与同学的关系越来越好。[/P][P]4. 帮助他人,收获自己。[/P][P]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你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P][P]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在读大学时,给同寝室的同学打了四年的开水。新东方的班底中有些是他大学时的同学,他们认为跟老俞合作,值![/P][P]有道是,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帮助他人,快乐自己;帮助他人,收获自己;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P][P][LINE-HEIGHT=18.0p][FACE=宋体][/FACE][/LINE-HEIGHT][/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53
                • 经验3387
                • 文章122
                • 注册2021-11-11
                [P][LINE-HEIGHT=18.0p][FACE=宋体][/FACE][/LINE-HEIGHT][/P][LINE-HEIGHT=1.5][P](二)[/LINE-HEIGHT]宽容他人,受益自己[/P][P]这件事情发生在澳大利亚一个岛上的度假村。在大厅里,一个满脸歉意的工作人员,正在安慰一个大约4岁的小孩,饱受惊吓的小孩已经哭得筋疲力尽。原来那天小孩特别多,这个工作人员一时疏忽,在儿童的网球课结束后,少算一个,将这个小孩留在了网球场。[/P][P]  等她发现人数不对时,才赶快跑到网球场,将那个小孩带回来。小孩因为一个人在偏远的网球场,受到惊吓,哭得十分伤心。不久小孩的妈妈来了,看见了自己的哭得惨兮兮的小孩。[/P][P]你估计这个妈妈会怎么做?是痛骂那个工作人员一顿,还是直接向主管提出抗议,或是很生气地将小孩带离,再也不参加“儿童俱乐部”了?[/P][P]都不是!那个妈妈蹲下来安慰自己4岁的小孩,并且很理性地告诉他:“已经没事了,那个姐姐因为找不到你而非常紧张,并且十分难过,她也不是故意的,现在你必须亲亲那个姐姐的脸颊,安慰她一下。”[/P][P]  于是,那个4岁的小孩踮起脚尖,亲了亲蹲在他身旁的工作人员的脸颊,并且轻轻地告诉她:“不要害怕,已经没事了。”[/P][P]  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宽容、体贴的孩子。[/P][P]宽容、体贴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少受许多伤害。宽容体贴别人,别人也会做出类似的行为,因此,很多时候可以将人际间的矛盾和冲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样自然会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伤害。[/P][P]假设某一天,你跟一位同学产生了一点小摩擦,你们还打起来了。事后,那位同学该干什么干什么,忘掉了这次小小的不愉快,但你却耿耿于怀,晚上上自习想着这事,夜晚睡觉想着这事,第二天上课还想着这事,在内心一遍遍地回味打架的情境,越想越气愤。心理生理学的研究表明,皮肤电位、血压、心率、脑电波等都是情绪反应的指标。回味曾经受到伤害的情境,会使自己的身心系统作出当时受到伤害类似的反应。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每天还在继续挨打!从这个意义上讲,宽容他人,其实受益的是自己。[/P][P]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些父母就怕孩子吃亏。有的父母跟孩子说,你到学校去不要欺负人,但如果别人欺负你,你就要勇敢地回击,让别人知道你不是好欺负的。更有甚者,父母直接参与进来。有次我去幼儿园接孩子,一位母亲看到自己的孩子被另一孩子无意中推翻倒地时,当即冲过去对着那孩子扇了一耳光,还怒气冲冲地说,谁让你欺负别人!可怜的孩子挨了这一巴掌,但他没有哭,只是无奈地望望,又玩自己的去了。当时我心里吃了一惊,心想做母亲的怎能这样护自己的孩子呢?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无法养成宽容的心态,最终会害了孩子。[/P][P]有些父母有意无意地将不正确的观念传递给了孩子,导致孩子争强好胜,吃不得一丁点的亏。问题是,处于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并不成熟的青少年,在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他们很难把握合适的度,在激情之下,可能会冲破底线(有的青少年本来就缺乏底线)。于是,这种吃不得亏的不正确观念一经孩子放大,就可能导致严重后果。[/P][P]一位学生因为打开水时跟另一位同学产生了一点小摩擦,便不依不饶,拿着刀子到对方寝室找那位同学斗狠。可想而知,脑子带着情绪,手里拿着刀子,几句话下来便导致一死两伤的严重后果。班主任打电话给动刀子的那位学生的母亲,她在外地打工,说:“你的孩子在学校里出了点事,你赶快回来。”这位母亲的第一反应是:“那我的孩子没吃亏吧?”可想而知,有其母必有其子。小亏是没吃,但最终吃了大亏!要在牢房里度过原本美好的青春年华,父母还要承担一大笔民事赔偿。几个家庭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P][P]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高国民幸福指数已成为政府执政的新目标和国民的新追求。国民幸福指数有一个重要的指标:人际间的友善度和信任度。提高人际间的友善度和信任度有赖于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P][P]我常与学生分享我在《人生感悟点滴》一文中的一段文字:[/P][P]我期盼:人世间多一些宽容与理解,少一点伤害与猜忌;多一些真诚的关怀与帮助,少一点庸俗的客套与虚假;多一些温暖与仁爱,少一点冷漠与残忍;多记别人的好与恩,少记别人的坏与仇。我坚信:只要我能以一颗真诚、仁爱与宽容的心待人,终将会获得他人同样的回报。[/P][P][LINE-HEIGHT=18.0p][FACE=宋体][/FACE][/LINE-HEIGHT][/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4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53
                  • 经验3387
                  • 文章122
                  • 注册2021-11-11
                  [P][LINE-HEIGHT=18.0p][/LINE-HEIGHT][/P][LINE-HEIGHT=1.5][P](三)人生的起点不决定终点[/LINE-HEIGHT][/P][P]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现在贫困家庭不多),面对那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内心感到自卑。对于这样的学生,我常送他们一句话:在泥泞的道理上留下的脚印最深刻,在艰苦中获得的成功最动人!人生的起点和出身我们无法选择,但人生的终点绝对是自己选择的。人生几十年足以将我们与别人在起点上的差别填平,并重新拉开。[/P][P]在写给儿子的第一封信《起点不决定终点》中,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写道:“在多数情况下,父母的位置决定了孩子的人生起点。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的起点不同,其人生结果也不同。在这个世界上,永远没有穷、富世袭之说,也永远没有成、败世袭之说,有的只是‘我奋斗,我成功!’的真理。我坚信,我们的命运由我们的行动决定,而绝非完全由我们的出身决定。在历史上,无论是在政界还是在商界,尤其在商界,白手起家的事例俯拾皆是,他们都曾因贫穷而少有机会,他们却都因奋斗而功成名就。然而,历史上也充斥着富家子弟拥有所有优势,却走向失败的事例。”[/P][P]其实,困难是我们的恩人,愿每个家庭贫困的学生,能够自立自强,努力奋斗,通过自己的不断进取,一点点地积蓄力量,最终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家庭的命运。[/P][P]家庭条件对学生带来问题的另一种情况是家庭条件优越。家庭条件优越,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弄得不好,可能会对他人乃至自己带来伤害。[/P][P]2009年5月19日香港《大公报》刊出署名文章说,“近来接连发生富家子弟开车伤人的事件。这些‘富二代’最终沦为‘纨绔败家子弟’,究其根源罪魁应是道德荒芜,缺少公德底线和没有对生命的起码敬畏之心。‘富二代’肇事后谈笑从容的神情便是资本狂飙的可悲写照。显然,有财无德、恃财傲物是个危险品,切不可等闲视之。”[/P][P]据报道,四川绵阳一位“富二代”杀死亲生父母最后被执行枪决。被枪决者为80后的李某,他年少时,父母对他有求必应。高中毕业后,养成了赌博恶习。在外面欠了很多账,都是父母在还。他没有经济来源,却花钱如流水。渐渐地,父母开始从经济上控制他,并签订协议,要求他经济独立。然而,此时的他怎么独立得了呢?[/P][P]2008年2月的一天深夜,他携带榔头,在其父母经营的休闲庄正欲撬开收银箱偷钱时,突遇回家的父母。他唯恐其计划败露,遂拿起榔头猛击他父母头部,致其死亡,后从父亲身上搜出现金1300余元。可见,这位“富二代”为钱而丧心病狂!可悲!这样来看,在有些情况下,钱是祸害。[/P][P]富二代的问题是怎么出现的呢?首先是富一代出了问题。他们将大把的金钱和奢侈的生活方式给了孩子,其实并没有教会孩子什么是有尊严的生活方式,最终害了孩子。[/P][P]洛克菲勒尽管很富有,在慈善事业上花钱很大方,但在个人消费方面很节约,对子女尤其如此。他有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儿子后来回忆说,他8岁以前都是穿姐姐们的裙子长大的,没穿过新衣服。[/P][P]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但洛克菲勒富过六代。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洛克菲勒家族,仍在续写着辉煌的历史,洛克菲勒的后代们积极地参与文化、卫生与慈善事业,将大量的资金用来建立各种基金,投资大学、医院,让整个社会分享他们的财富。[/P][P]洛克菲勒在写给儿子的信《起点不决定终点》中写道:[/P][P] [/P][P]家族的荣耀与成功的历史,不能保证其子孙后代的未来将会美好。我承认早期的优势的确大有帮助,但它不能保证最后会赢得胜利。我觉得,富家子弟开始承担了优势,却少有机会去学习和发展生存所需要的技能。而出身低贱的人因迫切需要解救自身,便会积极发挥创意和能力,且珍视和抢占各种机会。我还观察到,富家子弟缺乏贫贱之人的那种要拯救自己的野心。[/P][P]所以,在你和你的姐姐们很小的时候,我就有意识地不让你们知道你们的父亲是个富人,我向你们灌输最多的是诸如节俭、个人奋斗等价值观念,因为我知道给人带来伤害最快捷的途径就是给钱,它可以让人腐化堕落、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失去最美好的快乐。我不能用财富埋葬我心爱的孩子,愚蠢地让你们成为不思进取、只知依赖父母的果实的无能者。[/P][P]一个真正快乐的人,是能够享受他的创造的人。那些像海绵一样,只取不予的人,只会失去快乐。[/P][P]在我看来,高贵快乐的生活,不是来自高贵的血统,也不是来自高贵的生活方式,而是来自高贵的品格——自立精神。[/P][P] [/P][P]俞敏洪在《有钱和值钱》一文中谈道,有钱和值钱是两个概念。值钱是个人价值的体现,比如你找一份工作,人家给你开出了高工资,说明你值钱。有钱的人不一定值钱,比如有的“富二代”,除了挥霍什么都不会,这样的人分文不值。值钱的人早晚会有钱,因为值钱的人可以凭自己的能力去挣钱。[/P][P]其实,一个人的钱如果是父母给的,不管有多少钱他都不会有成就感,因为成就感来自于自己付出努力之后得到的收获。一个人与其有钱,不如把自己变得值钱,值钱的人才会有成就感,才会有真正的自尊。[/P][P]除了“富二代”的问题,还有“官二代”的问题。据报道,2009年5月18日傍晚,云南一初二女生小艳(化名),被一副县长之女、同校初三女生小思(化名)带领7名女生拖进厕所,打耳光,用高跟鞋砸头,拳打脚踢,其间被伤害者嘴里被强塞入从厕所里捡起的脏卫生巾,外衣被脱下丢进粪坑,整个过程长达10分钟。施暴者还用手机拍下照片和视频。[/P][P]“问题官二代”虽然是“官二代”中的少数,但还是触动了国人敏感的神经,遭到人们广泛的诟病。[/P][P]“问题官二代”是谁的错?首先是家庭的责任,父母没有教给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但往深里看,这有其社会背景和社会原因。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即便发展到今天的社会,官本位思想仍然根深蒂固。[/P][P]所谓“官本位”,是指社会价值观是以“官”来定位的,官大的社会价值高,官小的身价自然低,与官不相干的职业则比照“官”来定位各自的价值。这种现象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也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缺乏相互尊重。有些“官二代”身上出现的问题,就是这种社会现象的必然反映。[/P][P]但是,我们要认识到,官本位思想及由此而导致的“官二代”问题,将会伤害他人,也终将会伤害自己。2010年10月16日晚,一辆轿车在河北大学校区内撞倒两名女生,一死一伤,司机不但没有停车,反而继续去校内宿舍楼送女友。返回途中被拦下,肇事者不但没有关心伤者,甚至态度冷漠嚣张,说:“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事后证实,该男子父亲为某公安分局副局长。最终法院以交通肇事罪判处肇事者有期徒刑6年,附带民事赔偿死者家属46万元,赔偿伤者9.1万元。几个家庭由此付出的代价可想而知。[/P][P]人人生而平等,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恪守的价值信念;敬畏生命,更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植根于灵魂深处的道德准则。我们绝对不能因为自己或自家有钱或有权,而漠视他人的生命和作为人的尊严,不要认为有钱有权可以摆平一切。认为有钱有权可以摆平一切的想法,是极其错误和极其危险的,不仅会伤害到他人,也终将会伤害到自己的。[/P][P]人生几十年,未来都会发展变化,老爸老妈的庇荫终将有散去的时候,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还得“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这样,我们的生命才更有价值,我们的生活才更有意义。[/P][P]据报道,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有个弟弟,名叫马克·恩德桑乔,在深圳生活。2008年奥巴马当选总统后,其弟显得很低调,记者多次联系他在深圳最好的朋友,试图采访马克,均被婉拒。但记者从各方面获悉,在朋友眼里,马克为人低调和善,在深圳开办了木屋烧烤店,在市福利院当了多年义工,一直免费为福利院的孩子教钢琴,他并没有因为哥哥当了总统而有所改变。马克·恩德桑乔的做法值得我们反思,值得我们学习。[/P][P]《论语》中叙述了一段孔子的学生与他的对话。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P][P]孟子告诫世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P]一位优秀母亲送给女儿一句话:“在人之下,拿己当人;在人之上,拿人当人。”这句很朴实的话与孔孟的思想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5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53
                    • 经验3387
                    • 文章122
                    • 注册2021-11-11
                    [P][LINE-HEIGHT=18.0p][FACE=Calibri][SIZE=4]五、预防青少年自杀[/SIZE][/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18.0p][/LINE-HEIGHT][/P][LINE-HEIGHT=1.5][P] [/LINE-HEIGHT][/P][P]近年来,中小学生自杀或自杀未遂事件屡屡发生,造成家庭巨大创伤,在学生心中留下阴影,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P][P]预防青少年自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P][P]1. 对学生要多些耐心和体谅[/P][P]一位高中生,老师暂扣了他的手机,他留下纸条说,我早就厌倦了,我要让老师后悔,跳楼自杀。[/P][P]按理说,老师暂扣学生的手机,这种做法没有错误,但如果老师能够暂扣手机后,对学生进行细致的思想工作,对他“早就厌倦了”的心理状态有更多的了解,并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很大的可能性悲剧可以避免。[/P][P]自杀案例看起来是在激情状态下实施的,但他们一般都有一个不稳定的、困扰的心理背景。这其实是这个年龄段孩子普遍特征,现在的学生的压力普遍比过去大。因此老师和父母要多些耐心,多些体谅,工作尽量做细致一些,尽量为学生减压,这样会减少很多悲剧的发生。[/P][P]2. 不要让学生带着激烈情绪离开自己的视线[/P][P]教育需要批评和惩戒,但批评和惩戒学生时,常常需要进行必要的安抚,要让学生感到老师或父母的批评、惩戒是有温度的,而不是冷冰冰的。不要让学生带着情绪离开自己的视线,尤其是带着激烈情绪离开自己的视线。老师和父母常常要有高空走钢索的警觉。批评学生的注意事项及一些比批评更有效地教育方法,详见《第三章 建立新型的亲子和师生关系》的相关内容。[/P][P]3. 为学生减轻学业负担[/P][P]“两减”政策发布以前,学业压力是学生心理健康最大的杀手(见P83)。有一位学生在作文里这样写道:“假如有来生,我要做一只猪,我要过最简单的生活,吃了睡,睡了吃,什么也不用想,我现在活得太累了!”我曾亲自听到一位学生说:“我要拿炸药包将那印试卷的地方炸掉!”这些都反映出学生的学业负担的确太重了。“两减”政策出台后,义务教育阶段的作业负担和校外补习负担,整体来讲,减轻了不少,但高中学生的课业负担仍然很重。[/P][P]在现有的条件下,我们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力争减少重复性作业和考试,提高教学效率,踏踏实实打好基础,训练能力,培养习惯。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让他们从内心理解学习的意义,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减小对学习的抵触情绪和心理压力。[/P][P]4. 进行生命教育[/P][P]家庭和学校要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孕育、生命成长知识的传授,使他们对自己和对他人的生命能够采取珍惜和尊重的态度,正确地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危机,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健康发展。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对生命、对生活的热爱,亲近自然,亲近小动物,关爱他人。[/P][P]5. 留意并重视自杀征兆[/P][P]一般地,一个人自杀前会有流露一些征兆,如果能捕捉到这些征兆,及时反馈到学校相关人员,及时干预往往会挽救一个鲜活的生命:[/P][P](1)以前有过自杀;(2)说过要自杀;(3)将自己珍贵的物品送人;(4)浏览与自杀方式有关的资料;(5)流露出绝望、无助的情绪;(6)向人说,如果他走了,不要想念他;(7)性格的急剧变化。[/P][P]2021年5月9日,成都49中一名高二学生跳楼身亡。警方通过查验小林生前使用过的手机发现,就在去年6月,他和QQ好友聊天中说道“天天想着四十九中楼,一跃解千愁”。可惜这条重要信息未能得到及时反映,失去了一次危机干预的机会。[/P][P]6. 创造让孩子或学生倾诉心声的心理氛围[/P][P]在很多情况下,孩子有巨大的心理压力,父母或老师并不知道。父母和老师要反思,力图改善同学生的关系。创造环境和心理氛围,让学生或孩子能够、愿意向老师或父母倾诉心声和心理压力。[/P][P]7. 筛选高危学生,重点关注[/P][P]筛选高危学生,用量表检测筛选,或根据家庭背景情况、学生的性情表现等筛选,重点关注,跟踪辅导。[/P][P]8. 抑郁症尽快就医[/P][P]抑郁症有自杀倾向,内源性抑郁症通过药物治疗,症状可以缓解。因此,要及时甄别出内源性抑郁症,并转介到医疗机构进行及时的治疗。[/P][P]9. 建立危机干预体系[/P][P]建立危机干预体系,对有自杀倾向等高危学生进行及时的危机干预。[/P][P]10. 教育要走进学生的心灵[/P][P]李镇西老师曾说:“教育,只有从学科转向心灵,才是真正的教育。”他在《做最好的班主任》一书中写道,每天都和学生在一起,却不关注因而不知道学生的心灵世界;越是认真负责,学生们越是反感。这是我们现在许多班主任的悲哀之处,甚至是悲剧所在![/P][P]曾经一位叫宁小燕的高一女生自杀了,她品学兼优,连续两届市级三好学生,学校团委干部。当被问及她自杀的原因,得到的回答是“没有原因”。这引起了李镇西老师研究的兴趣。于是,他前往这个女生的学校进行了详尽的调查采访,并得到了她两年的日记和作文作业。经过半年的研究,李老师得出结论:宁小燕之死,就法律而言,只能由她本人负责,因为她的确是“没有原因”的自杀。但如果探究她思想发展的轨迹,是我们的教育把她推向了绝路——脱离心灵的谆谆教诲(她的日记中多次谈到老师的教育和她心灵的隔阂)、无视学生心灵状态的空洞说教(这也可以在她的日记和作文中找到依据)、青春期溢满心灵的苦闷却无处诉说(她曾有很多话想对人倾吐,却始终没有也不愿意找班主任谈心)……[/P][P]于是,李老师写了一篇9000字的报告文学《她给教育者留下什么“遗产”?》。这篇报告文学在《中国青年报》发表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许多人,不仅仅是教育者,也有不少中学生,参与讨论:我们的教育究竟怎么了?[/P][P]一位中学生写了《难道我们的教育真的毫无责任吗?》的文章——[/P][P] [/P][P]我们的师长,当您千方百计地想把一个孩子教育成您心目中的好孩子时,您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青少年身心的成长是一个痛苦而复杂的过程。[/P][P]当他们在黑夜中感到阵阵孤寂之时,当他们在日记中发出莫名的长叹之时,当他们在拥挤的人群里感到恐慌时,当来自内部外部的无形压力向他们慢慢逼来之时……您不要再拿一些硬邦邦的正确的框框去套他们,不要幻想只要他们明辨是非就可万事大吉。[/P][P]可不可以使环境宽松一些,可不可以拿您或别人有益的人生经验去疏导他们壅塞的心灵,可不可以不把学生当作一部接受教育的机器,而是一个正在通过他人帮助,更通过自己不断努力而逐步形成的人……[/P][P]为了不让悲剧重演,请给他们以自信力和直面现实的勇气和胆略,请给他们以一颗健康而有强大生命力的心灵,请给他们以一个清醒而有独立思辨能力的大脑,请给他们以一种积极而富于弹性的生活态度……[/P][P]这期待是给予我们的师长,也是给予我们自己的。[/P][P] [/P][P]把学生当人,而不是当作受教育的机器,这就是他们对我们的呼唤![/P][P]由此我们可以理解苏霍姆林斯基的经典名言:教育,这首先是人学!既然是“人学”,怎么可能不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呢?作为“人学”的实践者——教师,怎么可能不走进学生的心灵呢?[/P][P]在那场讨论中,一位中学生的几句话发人深省:“老师讲的,不是我们想的;我们想的,恰恰没人回答!”[/P][P]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写道:“对于一个有观察力的教师来说,学生的欢乐、兴奋、惊奇、疑惑、恐惧、受窘和其他内心活动的最细微的表现,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一个教师如果对这些表现熟视无睹,他就很难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也很难成为称作‘教师’的人。”[/P][P]教师最该想的是什么?应该是——此刻,我的学生在想什么?[/P][P]一个人的成长是一个自主的过程。换句话说,学生的成长是教师无法替代的。因此,所谓“教育”,就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这里的“服务”,首先是心灵的服务——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许多困惑需要请教生活阅历比他们丰富得多的师长,并获得有效的辅导;他们有许多意想不到的苦闷,需要有人倾听;他们也有许多成长的快乐,需要与人分享……而每天和他们朝夕相处的教师,理应成为他们成长的辅导者、倾听者和被分享者,理应成为最愿意帮助他们的人,成为他们最信任的人。[/P][P]11. 努力培养精神上健全的人[/P][P]青少年自杀,表面看来,是抗挫折能力差,其实,他们精神上发育不全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前面谈到过,精神上健全至少包括情感体系、价值体系、行为规范体系、动力体系及人的终极问题: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究竟有什么意义和价值?(详见P131-132)。预防青少年自杀,根本的方法是,教育回到“人的发展”这个本源上来。[/P][P]如果教育回归到“人的发展”这个本源上来,则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精神上健康丰满,抗挫折能力就强,自然不会轻易走绝路。因此,我们要努力地帮助青少年学生在精神上全面健康发展。我用本书第五章这些内容,开主题班会和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培养精神上健全的人有帮助。还利用我们国家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比如让学生观看红军长征、抗美援朝、建党历史等方面的纪录片、图片,阅读相关的故事等,也介绍一些残疾人自强不息的故事,启发同学们思考生命的意义,给他们进行“精神补钙”,提高抗挫折能力。[/P][P]我曾为学生播放约翰·库提斯的视频故事。约翰·库缇斯1969年8月14日出生于澳大利亚。他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他所经历的逆境与成功,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巨大的个人感召,他天生严重残疾,但他以拒绝死亡来挑战医学观念。他没有腿,也不依靠轮椅生活,但他自尊、自信和自立,成为了世界上著名的残疾演讲大师。[/P][P]中学毕业,约翰开始进入社会寻找工作。无数次被拒绝之后,他被一位杂货铺老板收留,后来又做过销售员、技术工人。一次偶然的演讲改变了约翰的一生。在一次午餐会上,约翰应邀对自己的经历作一个简单介绍。他的痛苦经历和艰难现状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很多人热泪盈眶,一个女士甚至跑到台上,告诉约翰,她非常不幸,正准备自杀,听了他的演讲以后,她觉得那些不幸已经不算什么了。这使约翰突然意识到,讲出自己挣扎生存的经历,可以给别人以启迪,让别人拥有更积极的心态,感觉更快乐。从此,约翰踏上了职业激励大师的道路。他常说:无论你认为自己多么的不幸,在这个世界上永远有比你更不幸的人![/P][P]约翰·库缇斯没有腿,却取得了一系列让正常人惊叹的成就:夺得澳大利亚残疾网球冠军,成为澳大利亚板球队荣誉队员,一直坚持不用轮椅而用手走路,还考取了驾照……[/P][P]约翰·库缇斯的口头禅是:“因为我们能行”。就是因为这种信念,取得许多人认为不可能的成绩。[/P][P][LINE-HEIGHT=18.0p][FACE=宋体][/FACE][/LINE-HEIGHT][/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6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53
                      • 经验3387
                      • 文章122
                      • 注册2021-11-11
                      [P][LINE-HEIGHT=18pt][ALIGN=center][SIZE=4][b][FACE=Calibri]第五章[/SIZE][/b][b] [/b][b][FACE=Calibri]让学生的精神世界健康丰满起来[/FACE][/b][/FACE][b][SIZE=9pt][SIZE=14][/SIZE][/SIZE][/b][/LINE-HEIGHT][/ALIGN][/P][P][LINE-HEIGHT=18pt][ALIGN=center][SIZE=4][b][FACE=Calibri]
                      [/SIZE][/b][/FACE][/LINE-HEIGHT][/ALIGN][/P][P][SIZE=9pt][LINE-HEIGHT=18pt][SIZE=9pt] [/SIZE][/LINE-HEIGHT][/SIZE][/P][LINE-HEIGHT=1.5][SIZE=9pt][P][/P][P]   [SIZE=4] [/SIZE][SIZE=4]一、由“空心病”引发的思考[/SIZE][/P][P] [/P][P]从第一章中,我们了解到青少年学生的教育和心理问题很多,尤其是徐凯文所说的“空心病”令人深感震撼。[/P][P]青少年学生为什么会得“空心病”?原因在于,中小学教育服务于升学,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造成了“考高分上名校”的气氛。于是,一切有利于“考高分上名校”的东西大行其道,其他的都让位于此。最终将学生训练成了“考试机器”,大量的“空心病”就是这样产生的。[/P][P]一位学生说,他的目标都是妈妈定的。小学时的目标是重点中学,中学时的目标是重点高中,高中时的目标是重点大学,大学时的目标是出国,出国了干什么?不知道。[/P][P]“教育要回归到‘人的发展’这个原点。”这句话是中国教育学会前会长、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说的。韩愈有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用现在的话讲,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P][P]教育要关注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要让学生的精神世界健康丰满起来,最终培养出综合素质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精神上健全的、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和合格公民。[/P][P]我的理解是,一个人精神上健全发展,最起码应该包括以下内容:[/P][P]1. 以爱、尊重、友善、感恩等为核心内容的情感体系;[/P][P]2. 以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学习观、金钱观、劳动观、苦乐观等为核心内容的价值体系;[/P][P]3. 以纪律、法律、道德等为核心内容的行为规范体系;[/P][P]4. 以理想、目标、信念、责任感、使命感等为核心内容的动力体系;[/P][P]5. 要思考人的终极问题: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究竟有什么意义和价值?[/P][P]我在教育教学及心理健康课程中,有意识地展开这些内容,这些都是现行教育的短板。现将这些内容辑录于本章中,方便教师们在教育教学、班务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参考。更多内容可以参见我的另两本拙作《过好人生10道坎》和《成功的学生是这样造就的》。因篇幅所限,这里只展现一些观点及素材,要开发成课程,还需要老师们进行再创造的过程。[/P][P]我读了很多优秀班主任和心理教师写的书,书中内容都有很好的应用价值,但总给我一个印象,他们谈论的多半是“方法”,即“术”层面的东西。其实,现行教育必须补充一些“内容”,即“道”层面的东西。没有“道”的支撑,仅靠“术”,无法解决“空心病”等问题。这就是本章用了这么大的篇幅展开这些内容的意义和价值。老师们可以利用这些素材,还可以找出更多的素材,充实到班会、心理健康课和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尽最大努力让学生的内心世界健康丰满起来。[/P][P][LINE-HEIGHT=18pt][FACE=宋体][/FACE][SIZE=9pt][/SIZE][/SIZE][/LINE-HEIGHT][/P][/LINE-HEIGHT]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7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53
                        • 经验3387
                        • 文章122
                        • 注册2021-11-11
                        [P][LINE-HEIGHT=18pt][FACE=宋体][/FACE][/LINE-HEIGHT][/P][LINE-HEIGHT=1.5][P][SIZE=4]二、阅读打开思想的天窗[/SIZE][/LINE-HEIGHT][/P][P] [/P][P]要让学生的内心世界健康丰满起来,使其成为精神上健全的人,我们就要引导学生阅读,而不是除了应试学科的知识之外,他们的大脑空空如也。[/P][P]朱永新老师认为,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形成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的最重要时期,人的精神饥饿感就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其整体阅读水平;一所没有阅读的学校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读什么样的书,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P][P]《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课外阅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高中生课外阅读量达到600万字以上。这是从学习语文的角度看,要有这样的阅读量。如果从人的精神上健全发展的角度看,这样的阅读量还不足。现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考试和课外培训负担都减轻了,可以多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高中学生虽然课业负担仍然很重,但我们还是可以利用班会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课题的阅读。[/P][P]被北京大学资深教授钱理群称为“最具世界眼光”“可以称得上教育家的人”、因病已经离世的深圳中学语文老师马小平,提倡人文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大框架里加入人文教育。为此,他在住院期间编了一本《人文素养读本》,后更名为《叩响命运的门》出版,钱理群教授为本书作序。马老师出院后在深圳中学开设人文素养主题课,受到学生欢迎。[/P][P]马老师为什么要将生命的最后一搏,投身于人文素养教育?这背后有着怎样的理想、理念和忧患?[/P][P]他在书的自序《写在前面的话》里,劈头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当代中学生最缺乏的?为什么有些学生成绩那么好,而思想境界却那样低呢?[/P][P]他自己这样回答:我们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有知识,却没有是非判断力;有技术,却没有良知。有人说,他们有心理疾患或障碍。但从医学的角度讲,他们没有。他们有的是另一种疾病:人类文明缺乏症、人类素质缺乏症、公民素养缺乏症(徐凯文称其为空心病)。[/P][P]马老师编选了爱因斯坦的《论教育》。这位世界科学大师尖锐地提出了教育是要培养“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还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的问题。[/P][P]马老师在书中选编了《人是寻求意义的生物》,文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人之为人,或者说,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有精神追求。而精神追求,说到底,就是对生命、人生意义的追求。而这样的意义追求,不可能自发的产生,而必须通过文化的传承和教育,进行意义的引导,完成从自然人向文化人的转化,由自在的人向自为的人的精神蜕变。[/P][P]那么,怎样实现这样的文化传承呢?阅读是一个关键环节。正是阅读,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成为我们和自身之外的广大世界相连接的重要渠道。每一个阅读的文本,是一个极有魅力的意义世界,经典的文本更是积淀了人类文明的意义成果。正是通过阅读,特别是经典的阅读,我们和无缘谋面的历史巨人或不相识的朋友进行精神的对话,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文化意义的交流与传承。我们每个人,在营造自己的物质世界的同时,还应该营造一个书籍的世界,沉湎于其间,进行精神的修养,享受人的生命的快乐。因此,阅读应该成为我们的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存在方式。[/P][P]引导学生阅读,可以助力学生打开思想的天窗,让他们的思想飞向更广阔的天地。可以说,这是治疗青少年学生“空心病”“人类文明缺乏症”“人类素质缺乏症”和“公民素养缺乏症”的不可或缺的有效方法。[/P][P][LINE-HEIGHT=18pt][FACE=宋体][SIZE=9pt][/FACE][/SIZE][/LINE-HEIGHT][/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8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53
                          • 经验3387
                          • 文章122
                          • 注册2021-11-11
                          [P][LINE-HEIGHT=18.0p][FACE=Calibri][SIZE=4]三、人生的意义和价值[/FACE][/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18.0p][FACE=Calibri][SIZE=4]
                          [/FACE][/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18.0p] [/LINE-HEIGHT][/P][P][LINE-HEIGHT=18.0p][FACE=宋体][/FACE][/LINE-HEIGHT][/P][LINE-HEIGHT=1.5][P]我曾经为青少年学生作了题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国旗下的讲话,全文如下:[/P][P] [/P][P]曾经站在车站,默默地看着,看着母亲把祝福别在我的衣襟上,看着父亲把希冀装在我的衣袋里。北飞的大雁,带来春天的气息。铃响登车,轻轻挥手,告别父老与家乡。[/P][P]理想自顾自地滋长,灵魂紧紧地扣问生命:何处是我精神的家园?何地是我耕耘的乐土?[/P][P]我曾无数次地追问自己:我要追寻的是什么?[/P][P]我步入社会这所大学,还将投入更广阔的天空,人生的地图在渐渐展开,我需要人生意义的确立,使我在以后的人生之路上,穿枝拂叶,脚踏荆棘亦无所悔。我需要一种信念,伴我一步步地迈向生命的纵深。[/P][P]我一直在寻找着……[/P][P]歌德说:“人之不同于动物,在于动物仅仅生存着,而人却在生活着。”生而为人,必须为自己的人生赋予意义。[/P][P]宇宙在不断发展,人类也在不断进步。人类生存的意义就在于求生存、求发展。作为个体的人,要为国家和社会,同时也为自己的美好生活奋斗,要集中精力学习成才,要能合法地发展事业,适当地享受生活。[/P][P]毫无疑问,人生相对于宇宙来讲是很短暂的,与其无所作为,空虚、贫困、痛苦地过一生,倒不如努力创造美好的人生。[/P][P]很多时候,人的行为不一定是为了利益,而是为了意义。无所作为的人生几乎是没有意义的。在历史中、在战争年代和如今的和平年代,很多仁人志士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不惜牺牲生命,他们为了什么?他们就是为了理想,为了信念,为了实现生命的意义![/P][P]同学们,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学习、我们工作究竟为了什么?依我看,我们学习、我们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作为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P][P]对学习、工作的目的和意义理解不一样,便决定了我们对其态度不一样。不同的态度,或消极被动应付,或积极主动进取,我们从中获得的感受也大不一样。前种态度,学习、工作带给我们的是烦恼;后种态度,学习、工作带给我们的是快乐。[/P][P]同学们,一个人能否成功,能否考上名牌大学,能否出色,能否赚大钱,能否成为社会名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给自己的人生赋予意义和价值。倘若如此,我们的生活将会虽苦犹甜,虽累犹乐。[/P][P]衷心祝愿同学们在今后生命中的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有价值,过得充实而愉快![/P][P][LINE-HEIGHT=18.0p][FACE=楷体][/FACE][FACE=宋体][/FACE][/LINE-HEIGHT][/P][/LINE-HEIGHT]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52 seconds with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