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1
  • 头像
  • 级别
    • 财富2
    • 积分5561
    • 经验199245
    • 文章5460
    • 注册2007-08-06
    [B][SIZE=4][COLOR=#0909f7] “三方齐动”共同帮助孩子走出心理误区

    [/SIZE]品完徐老师的这篇“孩子,你在想什么”,我的心中有说不出的痛。伟伟一个本该无忧尽情享受童年之乐的男孩,却用如此让老师和同学们不解甚至有些郁闷和头疼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童年生活,让人看后不由得心酸。其实,在我们接触的孩子又岂止伟伟一人,生活中有多少孩子在演绎着跟伟伟相同或相近的故事。[/COLOR][/B]
    [B][SIZE=4]如果我们残忍地用一顶“问题生”的帽子强行戴在这样的孩子头上,那我们就大错而特错了。这个孩子其实本没有问题,从徐老师开始的表述中,我们就可以清楚感知到这一点。五年级以前,可以说孩子的生活是平静的,他一次没有在班集体中上演过砸玻璃、砸黑板、撒墨水的镜头,为什么孩子突然间却变了一个人?这其间最主要的原因,我想应该归结于家庭的变故,归结于父母的离异。[/SIZE][/B]
    [B][SIZE=4]都说家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是孩子避风的港湾。可是一时间,家在伟伟的生活中消失了,亲生母亲的远离,继母的出现,让孩子一时间又怎么能接受!我们都知道,每一个孩子在双亲的抚爱和教育下才会有安全感,从而他的童心才会自然正常发展;相反,如果家庭破裂,势必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学习成绩、品德行为等都产生不利影响,会导致孩子心理、行为发生偏差。[/SIZE][/B]
    [B][SIZE=4]伟伟的心理和行为的偏差恰恰是家庭破裂直接导致的。在这个孩子身上,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他的失落感、冷漠感、消极感以及叛逆反常等等。想想一个尚处于小学阶段,正是躲在母亲怀里撒娇的年龄阶段的孩子却过早了迎来了母亲远离、继母出现的境遇,他怎么不痛?他怎么不失落?所以强烈的失落感和孤独感让他一度连亲妈都不肯认,把情感寄托于网络,以此来麻痹自己。强烈的消极感和叛逆感让他选择了一次又一次以一种特别的不被理解的方式来赢得大家的关注。[/SIZE][/B] [B][SIZE=4]其实在我们眼中,或许这种行为无法理解。但是那一刻,伟伟的心中很可能在想:我这样惹事,爸爸才会不光忙着做生意,才会管我,老师和同学才会注意我。他看似破坏看似逞能的行为,其实是在向人们“示弱”,是想赢得大家的关注,在这种关注中或许孩子可以获得短暂的快感。要帮助这个孩子走出这样的成长误区,不是单凭徐老师一人之力就可以实现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合力,所以徐老师的痛苦和迷茫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且不去过多的考虑孩子在想什么,我觉得当务之急应该思考怎么去帮助他。我个人觉得应该从三方面去努力。[/SIZE][/B]
    [B][SIZE=4][COLOR=#0909f7](一)家庭方面  悉心呵护[/SIZE][/COLOR][/B]
    [B][COLOR=#0909f7][SIZE=4][/COLOR][/SIZE][/B]
    [B][SIZE=4][COLOR=#0909f7][/SIZE]要帮助孩子改变,我觉得徐老师应多和伟伟的亲生母亲、父亲及他的继母取得联系,让他们多关心孩子的成长。尽量有时间多鼓励他参加集体活动,展示他的才华,增强他的自信心。比如:鼓励他多参加游泳、篮球、舞蹈等户外活动,能让孩子感到运动的乐趣,使其变得坚强和乐观。 [/COLOR][/B]
    [B][SIZE=4]其次徐老师可以向他的父母等人推荐一些家庭教育的书籍,让他们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帮助伟伟正确调整自己的情绪和有效地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因为一个孩子常处于情绪化中,主要原因是其对自我情绪缺乏足够的认识。人只有在懂得分析、理解自我情绪的前提下,才能保持心理平衡,维护身心健康,调剂好人际关系。另外,亲生父母要共同关爱,尽可能的为子女撑起完整的情感空间。[/SIZE][/B][B][SIZE=4][/SIZE][/B]
    [B][SIZE=4][COLOR=#0909f7](二)学校教育:竭力弥补[/SIZE][/COLOR][/B][B][SIZE=4] [/SIZE][/B]
    [B][SIZE=4]为了消除像伟伟这样离异家庭孩子的不良心理倾向,矫治异常心理活动与言行,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最大限度地减少离异家庭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作为班主任及他的任课教师应该担负起外围关系的情感补偿和桥梁的作用,要结合他们的特点,开展培养离异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研究。 [/SIZE][/B]
    [B][SIZE=4]    离异家庭子女跟其他孩子一样,求知欲高,可塑性强,不甘寂寞,喜欢探究新事物。然而他们常常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总感觉到有很多一直不协调的地方,因而他们不知道如何是好,不知所措。内心存在许多疑惑不解,造成内心的矛盾与痛苦。这种矛盾与痛苦如果得不到帮助、发泄与解脱,久而久之,长期积淀在心里,会对他们构成危害,因而他们不是找机会发泄,就是寻求机会报复,以求心理的平衡,比如文中的撒墨水等等行为就属于这种情况。但如果学校教育大大超过了家庭教育,产生这种心理的机会就会少得多。[/SIZE][/B][B][SIZE=4][/SIZE][/B]
    [B][SIZE=4][COLOR=#0909f7](三)社会教育:共同关注[/SIZE][/COLOR][/B]
    [B][SIZE=4][/SIZE][/B]
    [B][SIZE=4]   教师和学校要坚持家、校联系,与家长沟通,建立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网络,针对孩子的个性健康所需的环境和教育共同探讨合适的方法。切切实实从孩子的将来出发,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使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共同改变学生异常的心理状态,促进有效的心理活动,提高心理素质。同时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倡导和参加社区教育活动,把离异家庭学生在社会上的情况掌握起来,只有把社区教育与家庭、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形成三者协调配合的教育体系,才能使家庭、学校教育的成效落到实处。[/SIZE][/B]
    [B][SIZE=4]   以上是我品读完徐老师的“孩子,你在想什么”后的点滴不成熟的想法,还请朋友们多指点! [/SIZE][/B]
    [B][SIZE=4][/SIZE][/B]
    [B][SIZE=4][/SIZE][SIZE=3]河北省唐山市安各庄小学      曹建英     063022[/SIZE][/B]
    [B][SIZE=3]通信地址:河北省唐山市贾庵子小学 高晓(转曹建英)[/SIZE][/B]
    [ 此贴最后由快乐相伴在2010-4-13 17:46:57编辑过 ]
    我自信、我快乐、我飞翔!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