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37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96
    • 经验23638
    • 文章663
    • 注册2009-06-29
    [P]     [SIZE=4]本文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思想  理论  教育》2005年9月下半月刊)[/SIZE][/P][P][SIZE=4]        (325014    浙江省温州中学心理咨询室    刘鹏志)[/SIZE][/P][P][SIZE=4]    空椅子技术是格式塔流派常用的一种技术,是使来访者的内射外显的方式之一。此技术运用两张椅子,要求来访者坐在其中一张,扮演一个胜利者,然后再换坐到另一张椅子上扮演失败者,而让来访者所扮演的两方持续对话。空椅子技术本质就是一种角色扮演,让来访者去扮演所有的部分。通过这种方法,可使内射表面化,使来访者充分地体验冲突,而由于来访者角色扮演中能接纳和整合胜利者与失败者,因此冲突可得到解决。同时此技术会协助来访者去接触他们潜藏深处的情感,以及连他们自己都可能否定的一面;藉此他们将情感外显化,并充分去体验它,而非仅止于讨论。并且,还可以帮助来访者去了解情感是他们真正的一部份。通过两部分的对话,使人们内在的对立与冲突获得较高层次的整合,即学习去接纳这种对立的存在并使之并存,而不是要去消除一个人的某些人格特质。笔者根据平时的经验,将空椅子技术分为三种形式。一、空椅子技术的三种形式:(一)、倾诉宣泄式这种形式一般只需要一张椅子,把这张椅子放在来访者的面前,假定某人坐在这张椅子上。来访者把自己内心想对她说却没机会或者没来得及说的话,表达出来,从而使内心趋于平和。主要应用于三个方面:1、恋人、亲人或者朋友由于某种原因离开自己或者已经去世,来访者因他们地离去,内心非常悲伤、痛苦,甚至伤痛欲绝,却无法找到合适的途径进行排遣。此时,心理辅导教师可以运用空椅子技术,让来访者向空椅子进行倾诉,表达自己对空椅子所代表人物的情感,从而使自己强烈的情感得以舒缓。静和妈妈在一次外出途中遭遇了车祸,妈妈当场死亡,而静只是受了轻伤。她目睹了惨案发生的整个过程,内心充满了悲伤和恐惧。自从那以后,开朗地她脸上没有了笑容,情绪也变得起伏不定。她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做恶梦,梦见血淋淋的场面,梦见肢体残缺不全的妈妈,因此经常从梦中惊醒,醒来以以后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当她来到心理咨询室的时候,心理辅导教师利用空椅子技术,让她想象自己的母亲正坐在那张椅子上,让她向母亲倾诉。当她倾诉以后,情绪平静了许多。这种形式也可以用于对失恋者的咨询,或者可以应用于危机干预失败后,对相关人员的处理。比如,某个学生自杀后,给班级其他同学带来了阴影,此时,可以采用空椅子技术,让全班同学向他集体告别,以磨平内心的创伤。2、空椅子所代表的人曾经伤害、误解或者责怪过来访者,来访者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又不能直接把负面情绪发泄出来,郁积在内心。此时可以通过对空椅子的宣泄、指责,甚至是谩骂,从而使来访者获得内心的平衡。曾经有位名叫小军的同学,一次他看到几个男生欺负一个男生便打抱不平,上前劝说了几句。没想到那几个男生摩拳擦掌,对他挑衅,最后打起架来。政教主任不问青红皂白地把他批评了一顿,并且根本不听他的辩解。他感到很委屈,但是又无法向政教主任发作。因此,这时利用空椅子技术,假设政教主任正坐在那张椅子上。小军大声地辩解,并且批评政教主任不去了解事情的真相,经过一番宣泄后,他的情绪逐渐平静了下来。3、椅子所代表的人是来访者非常亲密或者值得来访者信赖的人,来访者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或者不便直接向所代表的人物倾诉。此时,可以让他向空椅子倾诉,宣泄出自己的情感,从而获得某种解脱。    小芳非常爱自己的妈妈,也非常信赖她。以前,一有什么烦恼或者不快,她都会向妈妈讲,讲了以后,会得到妈**支持或者安慰,心情就会平静下来。但是,最近妈妈到英国进修,小芳再也无法向妈妈讲这些烦心事了,因此情绪很低落。而小芳对心理辅导教师不太了解,不愿意把自己的小秘密告诉心理辅导教师,此时,选择空椅子技术,让她单独向空椅子进行倾诉,无疑效果是非常好的。(二)、自我对话式也就是自我存在冲突的两个部分展开对话,假如来访者内心有很大的冲突,又不知道如何解决时,放两张椅子在来访者面前,坐在一张椅子上,就扮演自己的某一部分,坐在另外一张椅子上,就扮演自己的另一部分,依次进行对话,从而达到内心的整合。主要应用于两个方面:1、由于种种原因,来访者认为自己本应该做的事情,却没有做,引起了不好或者严重的后果时,产生了强烈的内疚感、罪恶感和自责心理。此时,运用空椅子技术,让来访者自己与自己展开对话,从而降低内疚感。王刚一次看到有个小孩掉进河里,他准备去救,但是自己也不会游泳,于是他就跑出去喊人,等到他把人叫来时,小孩子已经溺水而亡,从此以后,他的情绪极为低落,晚上常常做恶梦,自己也经常责怪自己,活得很不开心。心理辅导教师对他运用了空椅子技术,坐在一张椅子上时,让他想尽一切理由去责怪自己;坐在另外一张椅子上时,让他替自己没有施救的行为进行辩解。自我的两个部分展开了激烈的对话,王刚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最终他明白了,小孩的死责任并不在自己身上:假如自己去施救的话,没准把自己的命搭上,也救不了小孩。从此,他释然了,人也变得开朗起来。2、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很难下定决心或者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将何去何从时,来访者忧心忡忡,不知如何进行选择,因此逃避现实,甚至通过烟酒甚至其他方式来麻醉自己。此时,运用空椅子技术,让来访者自己与自己展开对话,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分析各种选择的利弊,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小云面临着即将到来的文理科分班,感到脑子一片混乱。选择文科吧,文科中历史、政治自己比较擅长,也比较喜欢;但是,她很讨厌地理,并且听说文科以后的就业面也比较窄。选择理科吧,理科中理化成绩比较好,并且父母和班主任也极力劝说她选择理科;但是,她很讨厌生物。她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心理辅导教师让她坐在椅子上展开了心灵的对话,坐在这张椅子上,就把选择理科的好处和做选择文科所有的坏处罗列出来;坐到另外一张时,就把选择文科的好处和选择理科的所有坏处罗列出来。并且罗列完以后,还展开激烈的质询…… (三)、“他人”对话式是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对话,放两张椅子在来访者面前,坐到一张椅子上时,就扮演自己;坐到另外一张椅子上,就扮演别人,两者展开对话,从而可以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然后去理解别人。主要应用于两个方面:1、来访者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或者无法去体谅、理解或者宽容别人,因此存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困难自己却找不到原因。此时,运用空椅子技术,让“自己”和“他人”之间展开对话,让来访者设身处地的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领悟,找到人际交往困难的原因。小娟和好朋友小梅关系非常好,但是最近有了矛盾。小娟认为所有的责任都是小梅引起的,但是听了小娟的叙述后,心理辅导教师发现问题真正的原因在于小娟太以自我为中心。此时,运用空椅子技术,让小娟依次扮演自己和小梅,展开对话,使她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经过一番对话后,她决定向小梅道歉,并主动和好。2、来访者存在社交恐惧,不敢或者害怕和他人交往。此时,运用空椅子技术,模拟人际交往的场景,让来访者在这种类似真实的情境当中减轻恐惧和焦虑,学会或者掌握与人交往的技巧。小刚非常内向,不善于交际。因此,在寝室当中显得非常不合群。他也很想和寝室里其他几位同学打成一片,可是,在寝室,他害怕自己说不好会被别人笑话,或者伤害了别人的自尊心。因此,很多时候到嘴边的话,也说不出来。心理辅导教师就摆放了六张椅子,分别代表小刚自己和其他同学,并且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小刚与他人展开对话,让他揣摩别人的心理,体会对方的心理状态,从而掌握交际技巧。二、运用空椅子技术时,所需注意事项:(一)、运用空椅子技术之前,应该深入的了解来访者的问题所在,看来访者是否适合用空椅子技术或者应该运用何种形式。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用空椅子技术,因此,在运用空椅子技术之前,一定要深入的了解来访者的问题所在,不要轻易对来访者的问题下结论。因为,有的来访者初次进行心理咨询时,对心理辅导教师还不够信任,往往先说出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来试探心理辅导教师值不值得信任或者心理辅导教师水平的高低。只有在充分、深入的了解来访者的基础上,才决定是否采用空椅子技术;并且也应该深入的思考,对来访者运用哪种形式的空椅子技术,效果会更好一点。(二) 、运用空椅子技术前,首先要营造出一种气氛。空椅子是不会说话、不会移动、无血无肉、没有感情的物体,因此,让来访者对它讲话,来访者可能觉得很滑稽,甚至觉得很无聊。如果,没有营造出一种气氛,直接让来访者对空椅子讲话,来访者肯定无法投入,甚至会不知所措。所以,在运用空椅子技术之前,心理辅导教师一定要充分掌握空椅子所代表个体的详细情况。然后,告诉来访者,那个人就坐在这张椅子上,详细的描述他的表情、动作、声音等等。要让来访者感到那个人是真真实实的坐在他面前,从而来访者才有话可说。(三) 、心理辅导教师要诱导来访者全身心的投入。来访者在初次接触空椅子技术时,感觉比较滑稽,甚至无聊,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不愿意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来。此时,心理辅导教师要诱导来访者投入,提醒他要设身处地的站在另外一个角度或者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来访者扮演“他人”的角色,往往会用第三人称的口吻讲话,此时心理辅导教师要求他要用第一人称说话,并且要尽量去模仿“他人”的声音和动作。只有这样,来访者的体验才能够深入,获得的领悟也就比较深刻。 完形疗法:让小勇实现自我综合 作者:苏林(2009-11-24 16:14:43) [/SIZE][/P]
    [ 此贴最后由王教刚在2012-1-9 17:55:03编辑过 ]
    黑龙江省海林市子荣小学  王教刚  邮编:157123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960019907
    在线情况
    38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873
      • 经验90585
      • 文章854
      • 注册2010-04-21
      学习了这些心理学真是有用呀
      博客:[URL=http://www.bzrzy.cn/bbs/a/a.asp?B=201&ID=365881][U]我与2班有个约会[/U][/URL]:[URL=http://www.bzrzy.cn/bbs/a/a.asp?b=205&id=631105][U]老艾叙事[/U][/URL]
      艾升东  湖北省兴山一中  376265319@qq.com
      在线情况
      39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96
        • 经验23638
        • 文章663
        • 注册2009-06-29
                           享受“完形疗法”构建“完型人生”
                          ——学习“完形疗法”小结
                             周月平
            最早接触“完形疗法”是08年在“心海扬帆”网站刘鹏志老师的“空椅子技术”。那时也不知道空椅子技术就是完形疗法的一种表现形式,后来在各种培训中无意间会听到这个名词,不过那是云里雾里的感觉。自从看到刘宣文的书里对完形疗法的系统介绍后,我似乎有些感觉了。
        我这个人向来喜欢尝试,下面的一个案例就是对看书后的实践:
        老师:小艳,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这儿有两条凳子,一条是漂亮的镶有贝壳的小凳子,一条是做工粗糙小凳子,现在有两个小艳,一个是坚强的,要克服困难的小艳,一个是软弱的,碰到困难就想退缩的小艳。这两个小艳分别让她们坐在哪条小凳上好呢?
            小艳:坚强的小艳坐在漂亮的小凳上,还有一个小艳就坐在不好的凳子。
            老师:很好。下面让这两个小艳对话,坐在漂亮小凳的你就代表坚强的小艳,坐在那条烂小凳上的你就代表软弱的小艳,她们两个要开始讲话,你想让哪个小艳先讲呢?
            小艳:(指着漂亮小凳)先由坚强的小艳开始。
            老师:好,坚强的小艳要对软弱的小艳说话了。
            小艳:(坐到漂亮小凳对着烂凳子并向老师笑了一下,感到这样的游戏很好笑吧。)我做个好孩子,上课认真听老师讲,每次考试考九十五分,不要妈妈操心,这样的话,妈妈就会把我接回去,不要住在老师家,妈妈是为我好,想让我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我不能怪妈妈,妈妈也很辛苦的,她为了多赚钱一些可以让我们家过得更好。(情绪稳定多了,已没有抽泣声。)
            停顿了一下,抬起头来看着老师。老师表扬她说得很棒,问她坚强的小艳是不是没有话可说了,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坐到对面的小凳上吧,听听,那个软弱的小艳有什么话要说。
            小艳:我想妈妈,要妈妈把我接回去住……
            没讲两句就觉得没话说了,而且坐在烂凳子上也讲起了代表坚强小艳的话,老师叫她讲这些话时换回到漂亮小凳上。
            小艳:我在老师家要听话,过两天,就是星期五了,妈妈就会来接我,这两天里我会坚强的,今天哭了,明天就不会哭了,我要好好学习来报答爸爸妈妈……(情绪很稳定了,讲话自信从容多了。)
            当她坐在烂小凳时讲的话更少了,老师示意她讲完了,就换到漂亮小凳上,就在她坐上漂亮小凳时又一次抬头并说:“现在我想睡觉了!”
            ……
            小艳好像一下子悟到了什么似的:原来“要不想妈妈”的方法可以这么简单啊,只要让两个“我”讲讲话,坚强的“我”胜利了,就好了。要是碰到其他类似的事,小艳也有办法应对了,如冬天想睡懒觉时就找出两个“我”来讲讲话,让一个“该起床的我”和另一个“想懒床的我”展开唇枪舌战,那个积极的“我”一定会战胜那个消极的“我”。哈哈,这招真好!
            第一次尝试感觉这个所谓的空椅子技术还真神。
        后来,在考二级咨询师时,又一次接触到了完形疗法,加上苏老师面对面对我们进行授课,对完形疗法又有了新的认识,原来一直以为空椅子法就是完形疗法的全部,其实它还有两个非常要紧的概念——觉察力和此时此地。特别是“此时此地”,强调的是当下的感觉。当你换坐在另一个“我”和他的位置中时,要想像另一个“我”此时此地的感觉及穿着打扮。它与换位思考又有一定的区别:换位思考是认知层面的,完形疗法是感受情绪层面。心理问题大都是情绪问题,情绪问题解决了,心理问题也就解决了。
        回来后,我又尝试着做了一个完形疗法的个案。这是一个二年级的孩子,他比较聪明,但不愿做作业,好好做作业能考八九十分,但不愿做时就是考个位分数。老师家长都很着急,可他才不管你们有多着急呢!在接到这个个案时,我也没想过用完形疗法,走到一半,我突然想到运用完形疗法试试。
        师:哦,看起来我们的宋炀是多么希望这个奇迹发生啊!如果说那个不会读书的人我们把他叫做坏宋炀,那么这个会读书的人我们就叫他——
        生:好宋炀。
        师:很好,接下来我们来做游戏,让两个宋炀讲讲话,看谁会胜利。
        师:我搬来一张木凳子,说:现在这张木凳子上坐着一个坏宋炀,沙发上坐着一个好宋炀,想像一下,这个坏宋炀的样子,他穿着——
        生:咖啡色的上衣、牛仔裤。
        师:(开玩笑地)还流着鼻涕呢?
        他微微一笑。
        师:坐在沙发上的好宋炀想对坐在木凳子上的坏宋炀说点什么呢?
        生:坏宋炀,你以后不要躲到厕所里去了,作业呢要做,这样大家都会高兴的。
        师:啊!我们的宋炀说得真好!现在你坐到坏宋炀的木凳子上,代表坏宋炀回答刚才好宋炀的话。
        生:好的,我以后会改的。
        师:嗯,真好,“以后我会改的。”这句话说大声一点。
        生:(大声地)以后我会改的。
        师:好,可以改些什么呢?
        生:不去厕所躲起来、不趴到桌子底下、要做作业。
        师:好。现在回到好宋炀的沙发上坐着。现在感觉怎么样?
        生:嘿嘿,很好!
        师:你觉得做哪个宋炀好呢?
        生:好宋炀。
        师:知道好宋炀该怎么做了吗?
        生:知道了。
        师:再说一次要怎么做才能变成好宋炀。
        生:不去厕所躲起来、不趴到桌子底下、要做作业。
        ……
        做完后,我发现完形疗法对二年级的孩子也是可以用的,而且二年级的孩子有自己的想像力,比我们成人完形要省力多了。他们很有那种动漫色彩,如当我第二次辅导时说到两个宋炀的是怎么面对困难时,他还说,其实有三个宋炀的,因为除了好宋炀和坏宋炀,还有一个真正的宋炀,他在家里。
        师:哦,宋炀什么东西进步了呢?
        生:我昨天的作业做好了。
        师:哦,那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呀!看起来好宋炀胜利了。两个宋炀打过架吗?
        生:打,坏宋炀来了,好宋炀就抡起拳头打他。(他一边说,一边做着动作,好可爱的样子。)
        师:这两天你一直在做一个好宋炀,是吗?
        生:不是的。
        师:我吓了一跳:啊?为什么?
        生:有三个宋炀在一起的。在好和坏以外,还有一个真正的宋炀。
        师:那你喜欢做那个宋炀呢?
        生:真正的宋炀。
        师:真正的宋炀是什么样子呢?
        生:真正的宋炀在家里。
        师:那为什么不把他一起来带来呢?
        生:真正的宋炀也喜欢好宋炀的。
        师:所以把你真正的宋炀放在家里了。
        师:是的。好宋炀被老师和同学表扬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生:很高兴。我其实也可以做好作业的。
        现在我只是模仿着做空椅子技术,只是表面上一些形似,相信自己经过不断努力,一定能有神似的感觉的。
        当我自己有未完成事件时,我可以尝试去做空椅子技术让自己更了解自己;当我自己有未完成情结时,我可以尝试去感受“此时此地”的情绪并接纳自己的各种情绪;当我自己有无法选择时,我可以尝试去觉察自己真正的需要。总之有了这个法宝,我想我的人生从直线型来看会更完美、从立体型来看会更完型。
        黑龙江省海林市子荣小学  王教刚  邮编:157123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960019907
        在线情况
        40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96
          • 经验23638
          • 文章663
          • 注册2009-06-29
                            完形疗法:让小勇实现自我综合 作者:苏林
              完形心理疗法是由德裔美国心理学家皮尔斯首创的。所谓"完形",德文原意是指将事物当作完整的整体看待。完形疗法在欧美心理咨询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众多的求助者在完形疗法的帮助下摆脱痛苦、获得成长。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在我国各类学校心理辅导的书籍中,完形疗法却很少提及。在笔者看来这种空缺是一个不小的缺憾。我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实践中体会到:完形疗法对学生适应不良、人际困扰以及自我冲突等方面的问题都有着良好的功效。在此,笔者将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来谈谈完形疗法在学校心理辅导中的具体运用。
            一、完形疗法的基本理论
            完形学派的治疗者认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是"自我完整"的人,他们往往能敏锐地觉察到自己的情感和需要,从而妥当地组织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情绪得到宣泄,需要得到满足,身心功能得到正常运转。
            与之相反,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则往往是因为心理上未"完形"。他们不能敏锐地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和需要,经常将那些自己不希望面对的心理活动压抑到潜意识中去,形成许多"未完成事件"即未能表达出来的情感(包括:悔恨、愤怒、怨恨、痛苦、焦虑、悲伤、罪恶、遗弃感等)。虽然这些情感并未表达出来,但却与鲜明的记忆及想象联结在一起。由于这些情感在知觉领域里并没有被充分体验,因此就在潜意识中徘徊,在不知不觉中被带入现实生活里,从而妨碍了自己与他人的有效接触。
            根据这一理论设想,完形疗法认为:促进求助者转变的有效方式就是引导其在此时此地体验或再现当时的情景,把潜意识里不明确的联结意识化,在更高的层次上形成统合,即将"未完成的事件"加以"完成"。
            二、完形疗法的具体运用
            1.了解个案,选择疗法
            在学校心理辅导中运用完形疗法,首先要深入了解当事人的问题所在,看求助者是否适合完形疗法。根据笔者的经验,从求助者的特质这一角度来看,具有自我中心、思维缺乏弹性、强调道德信念这些特征的求助者比较适合完形疗法;而从求助者问题内容的角度来看,适应不良、人际冲突、生涯抉择等比较适合完形疗法。
            【案例】小勇,男,初二,刚从另一所学校转入。主动来访,根据他的叙述,他的困惑主要在于对新环境的不适应。他觉得老师和同学似乎都不是很喜欢他,尤其是班里还有一个叫小刚的同学总是欺负他,让他觉得在学校的生活特没意思,甚至不想来学校。
            这种适应不良的案例在学校很常见,但原因却各有不同。在与小勇进一步交流的时候,辅导教师发现其表述中多次提到"我真没用,我讨厌那样的自己"等类似的话,而且从他的言语中还透露出过于追求完美的倾向。可见,其不良情绪的产生虽然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由于其潜意识里对自身胆小、怯弱的表现不满以及自我整合出现失调造成的。
            通过深入了解求助者的情况,辅导教师认为他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在潜意识里存在对自我的不满,而且不知不觉中将这种不满带入现实生活。即存在"未完成的事件",因此决定采用完形疗法。
            2.现场重建,促进体验
            完形疗法的理论表明,只有将潜意识里的联结导入意识层面,进行深层次的整合,才能协助求助者解决问题、获得成长。本案例就需要运用完形疗法中的现场重建技术,包括"心理剧"、"空椅子"技术等。在个案辅导中,"空椅子"技术使用更为广泛一些。此技术是运用两张椅子,让求助者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持续对话。通过这种方法,使求助者充分体验冲突,而由于求助者在角色扮演中能接纳和整合不同的方面,因此冲突有可能得到解决。"空椅子"技术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自己对别人的倾诉,二是自己和自己的对话,三是自己和别人的对话。"两者"展开对话,从而可以促使来访者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进而去理解别人。
            【案例】(接上文)根据小勇的情况,辅导教师决定先采用空椅子技术的第二种方式,即要求其进行自己与自己的对话。
            辅导教师:小勇,经过老师刚刚和你的交谈,发现你好像有的时候不是很喜欢自己,觉得自己没用,是这样吗?
            小勇:嗯!我是很没有用,小刚那样对我,我也不敢把他怎么样。
            辅导教师:小勇,我想我明白你的意思。你的心里好像有两个自己,一个表现得很强,另一个却好像有点弱。我们这样来试一试好不好,这里有两张椅子,当你坐在左边这一张椅子上的时候,你就是那个很强的小勇。很强的小勇遇到小刚会怎么样呢?(请他坐过来,演示)
            小勇:你瞪什么瞪!再瞪我打扁你!(大声地吼出,怒目而视)
            辅导教师:很好,就是这种感觉。停一下,好好地体会一下,这个"小勇"是不是很强呀?现在请你坐到右边的这张椅子上,这时候你就是那个弱的小勇,你想想看,弱的小勇面对小刚又会怎么样呢!
            小勇:没……没什么!(低着头,弯着腰)
            辅导教师:噢!这是弱的"小勇"。我们接着往下想想,如果那个强的小勇今天坐到了弱的小勇对面,他会对弱的小勇说什么呢?来,你现在坐到左边来,现在你是强的小勇,弱的小勇就在你的面前,你会对他说什么呢?
            小勇(强):你,你这个没用的家伙,人家欺负你怎么一点反应也没有!
            辅导教师:噢!现在你是强的"小勇',说话好像还没有把强的感觉体现出来,再来一遍好吗?
            小勇(强):你这个没用的家伙,胆子怎么这么小,真是丢脸!(叉腰、大声)
            辅导教师:很好!那么弱的"小勇"又会怎么回答呢!请坐到右边来,现在你是弱的小勇。
            小勇(弱):我也不想呀,只是,只是他那么高,我怕,我怕他打我。
            ……
            以上案例的辅导过程中,辅导教师为了进一步促使当事人认识自己的体验,运用自我对话方式,将其潜意识里的不满和冲突全部带入"此时此地",使之显性化,从而为问题的解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过程中,辅导教师还可以做一些引导,如帮助求助者进行语言与感觉的停留(如:很好,就是这种感觉。停一下,好好地体会一下,这就是强的感觉),以及肢体与语调的夸张(叉腰、大声),这些方式能进一步加深求助者的体验。
            3.深层统整,实现完形
            明确体验对于问题解决来讲的确是已经迈进了一大步,但是要真正实现问题解决,深层的统整也是不可缺少的。所谓深层统整,即帮助求助者认同和接受已经进入意识层的情感体验,消除压抑,消解冲突,将其看作自己的一部分。完形疗法认为只有实现这一步,求助者的问题才能真正解决。
            【案例】(接上文)小勇充分地进行了自我对话,"弱的小勇"与"强的小勇"都各自表明了自己当时的想法。在此过程中,辅导教师要进行彼此理解、彼此包容的引导。之后便进入统整阶段--
            辅导教师:小勇,刚刚老师看到强的小勇原谅了弱的小勇,而弱的小勇也准备向强的小勇学习,做一些改变。是这样的吗?
            小勇:嗯!
            辅导教师:在这里,老师想特别地提醒你,强的小勇也好,弱的小勇也好,他们都是你,是你心中两种不一样的想法。
            小勇:嗯!我知道,我一方面瞧不起自己的软弱,另一方面又没有变强的信心和行动,所以很不开心。
            辅导教师:那么现在呢?
            小勇:我大概知道我可以怎么做了,我不要去责备自己,而是告诉自己:人都有软弱的时候。我还要对自己有信心,尽力地表现得更强一些。
            辅导教师:很好,老师很高兴听到你的这些想法。来,现在请你站到这两张椅子中间,你的左手是强的小勇,右手是弱的小勇。请你两只手紧紧地拉住他们,因为他们都是你的一部分。现在,你们融为了一体,你们很有力量,你们能够应对这些问题。请好好地体会一下这种感觉。
            ……
            辅导进行到这一部分,辅导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求助者认识到两种不同声音都是自己,并且使之有机地融合起来。如果能够很好地完成这一点,求助者的问题就基本解决了。当然,回到文中这一具体案例,却并非到此为止,他还需要进一步地巩固,辅导教师可以再次采用"空椅子技术",要求其做面对小刚的空椅子练习,使之能够将前面所获得的体验和感悟带入实践,从而实现行为的改变。
            完形疗法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疗法,在很多场合都能发挥良好的作用,但它也并非在任何场合下都一定是有效的。辅导是一个尝试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任何辅导都应该坚持以求助者为中心,方法的选定仅仅是来源于辅导者对求助者情况的一种假设,因而在执行过程中还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当发现自己的方法无效时,辅导教师就需要果断放弃,重新选择。

          黑龙江省海林市子荣小学  王教刚  邮编:157123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960019907
          在线情况
          41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96
            • 经验23638
            • 文章663
            • 注册2009-06-29
            [SIZE=4]                   “完形”还真管用
                                 金慧慧
                自上次学习了完形治疗后,我就一直想自己去试试,到底“完形”有多么神奇。培训时,我一直想当一回来访者,想亲身感受一下“完形”治疗后,给来访者到底有多少作用。由于许多的原因,最后没有当成。培训结束后,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让我亲身经历了“完形”的神奇。
                事情是这样的——
                我班有个女生,父母都是教师,平常酷爱看书,少跟小朋友玩,就是下课也经常一个人坐在位置上看书。语文学习成绩不是很稳定,家作总是有故意拖拉的现象。曾好几次我都发现她故意少做或不做作业。我们每天布置的作业都抄在一个专门的本子上,她有时就是故意少抄一两个作业,有时把已经抄着的作业划掉一部分。尽管好多次没有按要求完成作业,但父母的签名一次都没有少。每次发现她少做,都进行批评教育,讲过道理,也挨过板子,还曾多次与父母沟通过,父母的态度是回家会批评的。每次批评,她都有悔过之意,也会好个那么一两个星期,但没过多久就会重犯。在培训班里,我学习了完形治疗技术,就想试一试,看看这个个案有没有用。
               接下来就是我的操作——
               我:小欣,这样的少做作业的情况你已经不止一次了,这让老师感到非常难过。我班乖巧懂事的小欣,怎么就是这样一个偷懒又不诚实的孩子呢?还好,每次你都能够承认错误。这一点让老师觉得你心中还是有一个想做诚实的孩子的愿望的。这样吧,咱们让你心中诚实的孩子和懒惰的孩子来说说话吧。这里的有两把椅子,一把是老师经常在坐的,它代表着诚实的孩子。一把是我们平时坐的,代表着懒惰的孩子。请你先坐到懒惰的孩子那把椅子上,现在你是那个想偷懒的孩子。当你面对家作,不想做的时候,你会怎么想?
            生:我会想:要写这么多,我少做一点算了。
            师:好转过去,你对诚实的孩子说。
            生:诚实的孩子,我不想写那么多,我少做一点算了。
            师:好,现在请你坐到这把椅子上。现在,你是诚实的孩子。把胸挺起来,像个坦荡诚实的孩子的样子。诚实的孩子,你听到她说少做一点作业。你会怎么想,怎么说呀?
            生:我会想,这样怎么可以呢?少做一点不是偷懒吗?是很不诚实的表现。
            师:好,现在你就这样跟那个想偷懒的孩子说。
            生: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你这样太懒惰,太不诚实了。老师知道了又要批评了。
            师:好,现在请你做回原来的位置。小欣,当你想偷懒时,你听到诚实的孩子这样的批评。你会怎么想?
            生:她说得对。可是,我总是控制不住自己。
            师:哦,是这样。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跟诚实的孩子说一说吗?
            生:诚实的孩子,你说得对。我也想做个诚实的孩子,可是我总是控制不住自己,怎么办呀?
            师:好,请坐到这边来。诚实的孩子,你听到小欣这样说,你有什么办法帮助她吗?
            生:小欣,你管住不自己时,你就请爸爸妈妈监督你呀。
            师:请再坐回到原处。小欣,你听诚实的孩子说请爸爸妈妈监督你,这个办法好吗?
            生:可是,爸爸说,报听写太烦了。
            (我一下子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原来是家长不够重视,为了自己方便,明知她做的不是听写而是抄写,也只管签名,不去追究她是不是按要求完成作业。)
            师:小欣,爸爸真的说过这样的话吗?(她点点头。)爸爸说这话可能是因为当时太忙了。如果爸爸没时间报听写,我们可以有更好的方法,代替听写,而不是抄写。比如,我们先根据字写好拼音,然后根据拼音再写字。在刚才的这两个小欣中,你更想做哪个小欣呢?
            生:我想做诚实的小欣。
            师:老师相信你一定是想做一个诚实的小欣的,也相信你能用自己的诚实和坚强去打败那个不懒惰的小欣的。来,握个手,让老师给你一点力量。
            (以上就是我用完形做的一个个案。对话部分根据当时的情景,写时稍微组织了语言。原话我也记不清了。)
            个案咨询后记——
            后来,我跟她爸爸打了电话。跟她爸爸讲了,孩子曾说起给她报听写太烦了。小欣爸爸不好意思地说:“有一次,我很忙。是说过太烦了,让她自己抄抄好了。想不到问题还是出在我自己这儿。回家后,我会向孩子道歉的。谢谢老师!”
            自那次以后,已经过了三个多星期了,小欣少做作业的情况再没出现过。

                因为时间紧,写得比较匆忙。个案咨询部分,如果有什么问题,请给我指出。不知道,我这样使用完形治疗技术有没有问题。
            [/SIZE]
            黑龙江省海林市子荣小学  王教刚  邮编:157123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960019907
            在线情况
            4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96
              • 经验23638
              • 文章663
              • 注册2009-06-29
              [SIZE=4]合理情绪疗法学习资料(选自第一届研训班学习成果整理稿)

              领略“合理情绪疗法”的神奇
              学员感言
              学习“合理情绪疗法”时,一路追梦老师给我们分享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老师因家长的过激行为而愤怒万分,痛苦万分,后来让他阅读了一篇蕴含着“合理情绪疗法”原理的经典短文。当时这位老师边读边嚷:“精彩!精彩!”多日的不快乐不见了,长久解不开的结消融了……合理情绪疗法竟有如此神奇的功效!我们研训班中的非专业教师带着好奇、向往的心态开始“啃读”那枯燥而美妙的文字,原来已经有一定基础的专业教师忙着给大家出练习题,又一个新的学习高潮在悄然兴起。
              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逐渐懂得了怎样帮助学生和自己战胜非理性认知,建立合理的认知,从而成为情绪的主人。
              (一)什么是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它是认知疗法的一种,因其采用了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因此,又被称为认知行为疗法。
              1.艾利斯怎样看待人性
                 艾利斯认为:人兼有理性和非理性的思想,人既可以是有理性、合理的,也可以是无理性、不合理的。当人们按照理性去思维、去行动时,他们就会产生积极情绪,他们就会是愉快的、富有竞争精神以及行有成效的人。当人们运用非理性去思考、行动时,就会逃避现实,缺乏忍耐,或苛求自己十全十美,或自怨自艾。如果个体陷入该种非理性的取向而不能自拔时,就会产生许多情绪,心理的困扰和适应不良。比如当面对别人的不理解时,若能够按理性去思考(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本来是一桩很难的事情,被人理解是幸运的,不被人理解也是正常的),他就会坦然面对;若按非理性去思考(别人怎么不能理解我?别人应该理解我),就会十分痛苦,怨天忧人。
              2.ABC理论
              ABC理论是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这是艾利斯关于非理性思维导致情绪障碍和神经症的主要理论。这一理论的要点就是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某一外部诱发事件本身引起,而由于个体对该事件的解释、认知的评价所引起。艾利斯常借助古希腊哲学家埃皮克迪特斯的一句名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人不是被事物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物的看法所困扰。”该理论被称之为ABC理论。
              在ABC理论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通常人们都认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ABC理论则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例如:两个人一起在街上闲逛,迎面碰到他们的领导,但对方没有与他们招呼,径直走过去了。第一个人这样想:“他可能正在想别的事情,没有注意到我们。即使是看到我们而没理睬,也可能有什么特殊的原因。”第二个人却有不同的想法:“是不是上次顶撞了他一句,他就故意不理我了,下一步可能就要故意找我的岔子了。”
              两种不同的想法就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前者可能觉得无所谓,该干什么仍继续干自己的;而后者可能忧心忡忡,以至无法冷静下来干好自己的工作。从这个简单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与人们对事物的想法、看法有直接关系。透过两个人的想法和看法,还可以发现他们头脑中可能存在的相关信念。前者可能持有“要设身处地地替他人着想”的信念,后者可能持有“别人绝不能不公正地对待我”的信念。前者称之为合理信念,而后者则被称之为不合理信念。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适当、适度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则相反,往往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当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将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
              3.都是哪些不合理信念惹的祸
                  艾里斯认为,不合逻辑的、不合理的信念是一个人产生情绪困扰的主要原因,对它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就不能快乐、满足地生活。那么,主要是哪些不合理信念给人们带来麻烦呢?艾里斯根据自己的临床观察提出了11种不合理信念,并一一与它们作斗争。
                 (1)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每个人都绝对需要得到其他重要人物的喜爱与赞扬。
                  艾利斯不反对人需要别人的称赞与喜爱,而且认为能够得到生活中重要人物的喜爱与称赞是一件好事。但他认为,如果把这当做是绝对需要的话,就是一个不合理信念了。因为它是不可能实现的。假如一个人相信这个信念,就会花很多的心思与时间刻意取悦他人,以求得对自己的赞赏。这样不但会使人丧失自己,使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追求其他快乐,也会使人丧失安全感(如时时担心能否被别人接纳或接纳的程度如何等),结果只能令自己感到失望、受挫、沮丧。
                 (2)一个人必须能力十足,在各方面至少在某方面有才能、有成就,这样才是有价值的。
                  艾里斯认为,一个有理性的人,凡事会尽力而为,但不会过分计较成败得失,因为重要的是参与过程而不是结果。如果要求自己十全十美,或过分要求自己在某一方面有成就,为自己制定不能达到的目标,只能让自己永远当个失败者,在自己导演的悲剧中徒自悲伤。
              (3)有些人是坏的、卑劣的、邪恶的,他们应该受到严厉的谴责与惩罚。
              艾里斯认为,每个人都会犯错误,责备与惩罚不但于事无补,而且会使事情更糟。所以对犯错误的人,要做的是接纳、帮助他,使之不再犯错误,而不能因此否定他的价值,对其采取极端的排斥与歧视态度。
              (4)事不如意是糟糕可怕的灾难。
              一个有理性的人应该正视不如意的事,寻求改善之法;即使无力改变,也要善于从困境中学习。
                 (5)人的不快乐是外在因素引起的,人不能控制自己的痛苦与困惑。
              艾里斯认为,外在事物并不能伤害我们,倒是我们自己对这些事物的信念与态度让我们自己受到了伤害。所以,只要我们尝试改变自己有关的非理性思维内容,就可以有效地改变自己的情绪状态。
                 (6)对可能(或不一定)发生的危险与可怕的事情,应该牢牢记在心头,随时顾虑到它会发生。
              艾里斯认为,考虑危险事物发生的可能性,计划如何避免,或思虑不幸事件一旦发生如何补救,不失为明智之举。但过分忧虑,反而会扰乱一个人的正常生活,使生活变得沉重而缺乏生气。
              (7)对于困难与责任,逃避比面对要容易得多。
              艾里斯认为,逃避困难与责任,固然可以得到暂时的解脱,但问题并没有解决,而且会因贻误时机而使问题变得越来越难以解决。所以,理性的人会通过实际的行动增加自信,使生活过得更加充实。
              (8)一个人应该依赖他人,而且依赖一个比自己更强的人。
              艾里斯认为,由于社会的分工、个人经历的多寡、闻道的先后等原因,有时我们确实需要他人的帮助,此时,如为了证明自己的所谓价值而拒绝他人的帮助,反而是不明智之举。但这并不是我们时时事事都依赖他人的理由。在生活中,任何人都是具有独特价值的个体,在大多数时候,他需要独立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所以,独立自主能力的发展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9)一个人过去的经历是影响他目前行为的决定因素,而且这种影响是永远不可改变的。
              艾里斯认为,无可否认,过去的经历对人有一定的影响,有的影响还比较大,但这并不是说它们就此决定了一个人的现在与未来。因为人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我们客观地分析过去对现在可能存在的限制,善用自己的能力和机会,就可突破这种限制,使自己的现在与未来充满希望与生机。
              (10)一个人应该关心别人的困难与情绪困扰,并为此感到不安与难过。
              关心别人是人的一种美德,但我们无须为别人的困难与不安感到难过,需要的倒是帮助他们面对自己的困难与情绪困扰,并早日走出阴影。
                 (11)碰到的每个问题都应该有一个正确而完美的解决办法,如果找不到这种完美的解决办法,那是莫大的不幸,真是糟糕透顶。
              艾里斯认为,世界上有些事物根本就没有答案,凡事都要追求完美的解决是不可能的。完美主义只能使自己自寻烦恼。
              以上是艾里斯在1962年总结出来的自认为具有普遍意义的、通常会导致各种各样神经症状的11种主要的不合理信念。20世纪70年代以后,他进一步把这些主要的不合理信念归并为3大类,即人们对自己、对他人、对自己周围环境及事物的绝对化要求和信念。
                  因为情绪是由人的思维、人的信念所引起的,所以艾里斯认为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他认为,当人们陷入情绪障碍之中时,是他们自己使自己感到不快的,是他们自己选择了这样的情绪取向的。不过有一点要强调的是,合理情绪疗法并非一般性地反对人们具有负性情绪。比如一件事失败了,感到懊恼,有受挫感,这是适当的情绪反应。而抑郁寡欢、一蹶不振则是所谓的不适当的情绪反应了。
                  对于人们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韦斯勒(Wessler)等曾总结出下列三个特征: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
                  第一个特征是绝对化要求。这一特征在各种不合理信念中是最常见的。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是指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这种信念通常与“必须如何”“应该如何”这类字眼联系在一起。比如“我必须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很好地对待我”,“生活应该是很容易的”等等。怀有如此绝对化信念的人极易陷入情绪困扰,因为客观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是具有一定规律的,不可能按某一个人的意志去运转。对于某个具体的人来说,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获得成功;而对于某个个体来说,他周围的人和事物的发生和发展也不会以他的意志为转移。当某些事物的发生与他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们就会感到受不了,感到难以接受、难以适应并陷入情绪困扰。合理情绪疗法就是要帮助人们改变这种极端的思维方式,而代之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减少他们陷入情绪障碍的可能性。作为教师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重要理论支柱,合理情绪疗法就是要帮助教师自己认识这些绝对化要求的不合理、不现实之处,并帮助他们学会以合理的方式去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人与事物,以防止情绪障碍的产生。
                  第二个特征是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艾里斯曾说过,过分概括化就如同根据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一本书的好坏一样,是不合逻辑的。过分概括化一方面表现在人们对自身的不合理评价上。一些人当面对失败或是极坏的结果时,往往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一钱不值”,是“废物”等。以自己做的某一件或几件事的结果来评价自己整个人,评价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其结果常常会导致自责自罪、自卑自弃心理的产生以及焦虑和抑郁的情绪。过分概括化的另一方面表现在对他人的不合理评价上,别人稍有差池就认为他很坏,一无是处,这会导致一味地责备他人,进而产生敌意和愤怒等情绪。按艾里斯的观点来看,以一件事的成败来评价整个人是一种理智上的法西斯主义。他认为一个人的价值是不能以他是否聪明、是否取得了成就等来评价的,人的价值就在于他具有人性。因此,他主张不要去评价整体的人,而应该只评价人的行为和表现,即“评价一个人的行为而不是去评价一个人。”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达到完美无缺的境地,所以艾里斯指出,每一个人都应十分清楚,自己和他人都是有可能犯错误的人类中的一员。
              第三个特征是糟糕至极。这种观念认为如果发生了一件不好的事情,那将是非常可怕的、非常糟糕的,是一场灾难。这种想法会导致个体陷入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如耻辱、自责自罪、焦虑、悲观、抑郁)的恶性循环之中而难以自拔。当一个人觉得什么事情糟糕透了的时候,往往意味着对他来说这是最坏的事情,是百分之百甚至百分之一百二十地糟透了,是一种灭顶之灾。艾里斯指出,这是一种不合理的信念,因为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可能有比它更坏的情形发生,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定义为百分之百地糟透了。假如一个人沿着这条思路想下去,他就是自己把自己引向了极端的负性的不良情绪状态之中。糟糕至极的不合理信念常常是与人们对自己、对他人及对自己周围环境的绝对化要求相联系的,当人们绝对化要求中的“必须”和“应该”的事物并未如他们所愿发生时,他们就会感到无法忍受,他们的想法就会走向极端,就会认为事情已经糟到极点了。合理情绪疗法认为,非常不好的事情确实有可能发生,尽管有很多原因使我们希望不要发生这种事情,但没有任何理由说这些事绝对不该发生。我们将努力去接受现实,在可能的情况下去改变这种状况,在不可能时,则学会在这种状况下生活下去。
                  在人们的种种不合理信念中,往往都可以找到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这三种特征。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会具有不合理的思维与信念,而那些具有严重情绪障碍的人,这种不合理思维的倾向则更为明显。情绪障碍一旦形成,他们自己是难以自拔的,那就需要进行治疗了。
              (二)如何应用合理情绪疗法
              咨询的第1步是直接或间接地向来访者介绍ABC理论的基本原理。要向来访者指出,其思维方式、信念是不合理的;帮助他们弄清楚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怎么会发展到目前这样子,讲清楚不合理的信念与他们的情绪困扰之间的关系。
                  咨询的第2步,要向来访者指出,他们的情绪困扰之所以延续至今,不是由于早年生活的影响,而是由于现在他们自身所存在的不合理信念所导致的,对于这一点,他们自己应当负责任。
                  咨询的第3步,是通过以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方法为主的治疗技术,帮助来访者认清其信念的不合理性,进而放弃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帮助来访者产生某种认知方面的改变。这是咨询中最重要的一环。
                 咨询的第4步,不仅要帮助来访者认清并放弃某些特定的不合理信念,而且要从改变他们常见的不合理信念入手,帮助他们学会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避免重新产生不合理信念。
                  这4个步骤一旦完成,不合理信念及由此而引起的情绪困扰和障碍即将消除,来访者就会以较为合理的思维方式代表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从而较少受到不合理信念的困扰了。
                  在应用合理情绪疗法的整个过程中,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的方法一直是咨询者帮助来访者的主要方法。这几乎适用于每一个来访者,而其他方法则视来访者的情况而选用。
                  合理情绪疗法的操作过程中,最常用的技术就是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的技术;其次是合理的情绪想象技术。认知 “家庭作业”以及为促使求治者很好地完成“作业”而提出的相应的自我管理方法。其他一些技术方法一般只作为辅助的方法,或只在咨询的最后阶段如决断训练、社交技能训练等方面使用。
              艾利斯曾指出,合理情绪治疗可以倾向于采用多样的技术方法,只要是将这些方法运用于合理情绪疗法的框架之中,这都是允许的。但在咨询过程中,应强调改变来访者的认知。如果咨询者的工作重点放在改变来访者的情感和行为上,而很少强调认知改变,那就应怀疑这样的咨询是不是合理情绪疗法了。

              流浪的燕子:
              我觉得合理情绪疗法,对大多数人非常适用,可用于减少自己的情绪困扰与自我挫败行为,既能助人又能助己。
              美丽心情11217:
              学生的许多情绪困扰与非理性认知相关,所以我常常用合理情绪疗法帮助学生调整认知,调节情绪。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位学生,她因为与同学相处不好,十分痛苦。问她:与同学交往中哪些具体的事件使你感到痛苦?她说,许多同学喜欢在背后议论人。她脑中存在着一个明显的非理性认知 “不应该在背后议论人”,而现实中却常常发生这类与其主观愿望不相符合的事,所以她感到特别失望和痛苦。辅导时我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帮助学生领悟自己的痛苦根源是绝对化要求“同学不应该背后议论人”,并抛弃了不合理观念。最后高高兴兴地离开了心理辅导室。
              一路追梦:
              美丽讲的故事我也遇到过。我以为“把主观愿望当成客观现实”也是一种常见的非理性认知。在一次考试焦虑心理辅导中,我曾遇到一个初三学生,平时成绩总在班内30名左右,而按往年的情况推算,一个班里会有10—15名学生考进重点高中。可这位学生在考前产生了一个非常强烈的念头:我一定要考上重点中学。同时由于平时成绩不够好,又非常担心。于是内心就产生了剧烈的矛盾冲突,严重的考试焦虑就由此而生。不难看出,这位学生的困惑就来源于“把主观愿望当客观现实”这一非理性认知。如何帮助这位学生摆脱非理性认知?请各位出出主意。
              弯弯路:
              这样引导可以吗?
              “考上重点中学,是主观愿望还是客观现实?” “主观愿望”。
                 “客观现实是什么?” “难考上”。
              “自己出了什么问题?”“把主观愿望当客观现实”。
                 “其结果是什么?”“加重心理负担”。
              “这种不客观不现实的想法,会加重心理压力,导致焦虑,并因此而影响复习,还很可能会影响考试时的正常发挥。抛弃不现实的想法,减轻压力,反而有可能考得更好些,甚至考上,同意吗?”“是的”。
              “换一种较客观的想法:要努力争取考上。感觉怎么样?“轻松多了,心理压力没有以前那样大了。”
              ……
              梦洒芬芳:
              不错,以后我也这样去试试看。不过好象从哪儿看到过。
              弯弯路:
              嘻嘻!我是从蒋老师的文章中看来的。
              神清气爽:
              [/SIZE]
              黑龙江省海林市子荣小学  王教刚  邮编:157123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960019907
              在线情况
              4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96
                • 经验23638
                • 文章663
                • 注册2009-06-29
                我也来讲一个故事。初中生小G,平时可以比较轻松地考出班内前十名的成绩。后因星期六补课事件与学校发生冲突。“开始补课时没有说要收费,为什么期末要收费?说兴趣班是自愿的,要收费的话,我宁可不来,自己可以作更好的安排……”他对学校和老师讲“假话”感到很不理解,也很失望。因为这一冲突,小G不去上学,成天躺在床上,情绪很不稳定……。谁来分析一下小G头脑中的非理性认知?
                美丽心情11217:
                神清气爽提供的案例很有价值。没有人分析就你自己亮剑吧!
                神清气爽:
                这学生所以痛苦和失望,就因为头脑中有一个想法:“老师是绝对不能讲假话的。”(这里还蕴含着“老师绝对不能犯错误”这一认知)老师虽然应该是一个为人师表的人,但他也是一个普通的人,有时也会犯错误。“老师绝对不能犯错误”,希望老师是神,这只是学生的主观愿望并不是客观现实,那学生的困扰正来自“用主观愿望去套客观现实”的非理性认知。
                一路追梦:
                上面分析很好。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把自己的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也是一种非理性认知。我曾经历过这样一件事:有位老师满怀热情地替朋友来求助,说是亲戚的孩子遇到了心理困惑,希望得到我的帮助。当时因学校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就想也没想作了拒绝,而且连“对不起”也忘了说。那以后这位老师见到我总是爱理不理。事后一直在反思:我做的哪一件事伤害了人?想来想去,找不到答案。最后总算明白了原因。可那时还是想不通,帮助外校的学生,是无私奉献,不是应尽义务。因为忙没有提供帮助,应该说得过去。于是我为自己叫屈,同时也怨别人小心眼,甚至怀疑对方的人品和素质。这时内心的感受是很不好的,一时委屈、埋怨、不快充斥在心头。
                后来我问自己:同样在很忙的情况下,要是学校领导来找我帮忙,会不会拒绝?拒绝的可能性肯定会大大减少(当然并不是为巴结讨好领导)。为什么?我深层次地剖析过自己,这主要是因为我工作性质所致,日常与领导打交道的时候多,与教师的联系相对较少。然而不管怎么说,还是有几分私心的,或者说有不一视同仁之嫌。这样一想,觉得是自己有错在先,怨不得别人。再站在别人角度想想,当时人家对我是充满信任和希望的,可竟然给泼了一盆冷水,让这位老师如何向朋友交待?最不该的是连一声“对不起”都没有说。这样一想,我更加觉得,责任不在别人而在自己。别人的心情和态度是可以理解的。是我,真的伤了人,而且伤得不轻。现在想到那曾经令我不很愉快的事,心里已经没有一丝冤屈和怨意。只是想找个机会,诚挚地对人说一声“对不起,请原谅。”
                弯弯路:
                是呀,有时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也是产生情绪困扰的一个根源。当把责任都推在别人身上,说是别人小心眼,素质有问题时,心里是很不痛快的。当认清了自己的责任,并勇敢地承担了自己的责任之后,心中的委屈、不平就消失了,心里就坦然了。
                神清气爽:
                日常中有这样一类现象:所带班级成绩考差了,就找理由,强调客观因素,如领导不公(班级分得不好)、学生基础不好,家长素质太差等等,唯独不反思自己的责任。这样做,当事者试图把失败现象合理化,其实也是有意无意地在追求心理平衡,而实际上这种推卸责任的做法,并不能使自己得到多少心理安慰,相反往往会滋生出满腹牢骚,导致更多的委屈和怨意。如果多找自身的原因,把该是自己那一部分责任勇敢地担当起来,消极心态就往往会被积极心态所取代。
                一路追梦:
                “把责任都推在别人身上”不行,“把别人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也不行!电视连续集《情深深,雨蒙蒙》中有这样一段故事:大上海歌舞厅里,富家小姐陆梦萍与一帮小流氓在酗酒,同父异母的姐姐陆依萍和男友书桓见了就去劝阻,骄横无理的梦萍不但不领情,而且还把依萍羞辱了一顿。书桓怕出事,就拚命去追,被依萍拦住了,结果梦萍被那伙流氓强暴了。书桓得知出事后,懊悔万分,无数次地责怪自己,那天没有保护好梦萍。……
                不难发现,书桓的痛苦根源就在于“把别人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在梦萍受害的事件中,书桓和依萍已尽过劝阻之责,不听就是梦萍自己的事了。再说梦萍行为不检点才是出事的真正原因,要说责任,首先该由梦萍自己来承担。当然依萍和书桓为此事感到难过、内疚、后悔是很正常的。而书桓痛苦、内疚、后悔到如此程度,就有心理健康水平不高之嫌。
                方方老师:
                我也提供一个真实的案例。某县某校一位中年教师(就称其为A吧),与校长(B)的关系不错。同事们发现校长在资料发行上有收回扣之嫌,就联名写信向纪检委揭发,让A教师也签名。A老师觉得校长对他那么好,他实在不应该拆他的台,可是不签吧,又怕在同事中孤立,犹豫之后还是签了。结果,这位校长被开除党籍,撤销行政职务。这一下不得了,A老师觉得自己犯下了弥天大罪,产生了强烈的自责,失眠、厌食,抑郁。同事们与他谈,没用;原校长B与他谈,说绝不是他的责任,只怪自己利令智昏,而且现在也挺好,无官一身轻,叫A不用在意。可是A更难受了,觉得校长宽宏大量,而自己则恩将仇报,是只白眼狼。当时A正值夫妻闹矛盾,缺乏来自亲人的社会支持,竟然喝了农药,长眠在风景秀丽的田野上。这一案例中的A就算有责任,也没有他自己认定的那么严重,。很显然A老师也同样犯了夸大自己责任,把别人过失揽到自己身上的错误。
                lqmy2004:
                看到上面的讨论,我想起了美国治疗专家比尔.利特的一句话:“不要把别人的问题揽到自己身上而自怨自艾,引咎自责。”这也表达出同样一个意思:把别人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一路追梦:
                lqmy2004说得没有错。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生活中总是有那么一类善良的人,他们有着太强的责任感,总是过分地责备自己,常常把本不属于他的责任揽到自己头上。这样的人虽然品德高尚,但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因而会活得很苦很累——他们会经常生活在自责、内疚、痛苦等负性情绪体验之中。请问各位,自己是这样的善良之人吗?如果是。那我得再提醒一下,记住“不要把别人的过失总揽到自己身上”。
                通过上面的讨论,对合理情绪疗法的作用有所理解了吧!合理情绪疗法既可以用于调节自身的情绪,又可以帮助学生摆脱情绪的困扰。

                《合理情绪疗法》复习题1(主要供初学者练习)
                1、当人们按照理性去思维、去行动时,他们就会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使自己在快乐中成长,并最终能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如果个体陷入非理性取向而不能自拔时,就会产生许多情绪,心理的困扰和适应不良。 (     )
                 2、ABC理论是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     )
                3、在ABC理论中,A是指(     ),B为(    ),C则是(      )
                A、对诱发事件的解释和评价   B、诱发事件   C、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结果
                4、合理情绪疗法认为,生气、焦虑等负性情绪是由诱发事件A(如学生打架)直接引起的。(     )
                5、被领导误解了,感到非常委屈,这里面是否有非理性认知在起作用(       )
                有的话,这非理性认知是什么(       )
                6、艾里斯根据自己的临床观察提出了3种不合理信念。(       )
                7、对于人们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韦斯勒(Wessler)等曾总结出哪三个特征(       )(       )(       )。
                8、老师让数学成绩比自己差的同学参加了数学竞赛,小明感到特别委屈,想不通。这里小明的非理性认知是什么(    ),这一非理性认知具有什么特征(     )。
                A、过分概括化   B、绝对化要求    C、糟糕至极
                9、具有概括化特征的信念通常与“必须如何”“应该如何”这类字眼联系在一起。比如“我必须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很好地对待我”,“生活应该是很容易的”等等。(       )
                10、小玲向来数学成绩不错,一次数学考差了,她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认为自己学不好数学。这里有非理性认知在起作用。小玲的非理性认知具有哪些特征(       )
                A、过分概括化   B、绝对化要求    C、糟糕至极
                11、举例说明与过分概括化、绝对化要求、糟糕至极三个特征相关的非理性认知各一例。
                12、任何情绪困扰都可以用合理情绪疗法来调节。(       )
                13、学校评先进不公平,素来工作踏实肯干却从来轮不上先进的小张感到很委屈。这里什么是A、B、C?这里只要帮小张调整认知B就够了吗?作为学校心理辅导老师的你还可以做点什么?
                14、ABCDE模式是心理自助的有效方法之一,请分别找出ABCDE。
                诱发事件(    )。
                对诱发事件的解释、评价和看法,即由它引起的信念(    )。
                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
                个体的情绪及行为反应()
                随着不合理信念的消除,异常的紧张情绪开始减少或消除,并产生出更为合理、积极的行为方式。从根本上树立起合理的思维方式,不再受异常的紧张情绪的困扰()。
                15、合理情绪疗法的治疗步骤如下:
                治疗的第1步,首先要向求治者指出,其思维方式、信念是不合理的;帮助他们弄清楚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怎么会发展到目前这样子,讲清楚不合理的信念与他们的情绪困扰之间的关系。这一步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向求治者介绍ABC理论的基本原理。
                治疗的第2步,要向求治者指出,他们的情绪困扰之所以延续至今,不是由于早年生活的影响,而是由于现在他们自身所存在的不合理信念所导致的,对于这一点,他们自己应当负责任。
                治疗的第3步,是通过以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方法为主的治疗技术,帮助求治者认清其信念的不合理性,进而放弃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帮助求治者产生某种认知层次的改变。这是治疗中最重要的一环。
                治疗的第4步,不仅要帮助求治者认清并放弃某些特定的不合理信念,而且要从改变他们常见的不合理信念入手,帮助他们学会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表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避免再做不合理信念的牺牲品。
                这4个步骤一旦完成,不合理信念及由此而引起的情绪困扰和障碍即将消除,求治者就会以较为合理的思维方式代表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从而较少受到不合理信念的困扰了。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面四步。

                16、合理情绪疗法的治疗过程中,最常用的技术就是(     )
                A、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的技术    B、合理的情绪想象技术。C、家庭作业
                17、理性情绪疗法中,施治者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改变求治者的情感和行为上,而不是认知改变上。()
                18、合理情绪治疗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技术方法。(   )
                19、合理情绪疗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变来访者的认知()
                20、 采用辩论技术时,施治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不断地向求治者发问,对其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质疑。()
                21、提问的方式为质疑式()
                22、 下列提问中哪些是质疑式(   ),哪些是夸张式(    )。
                A、“你有什么证据能证明你自己的这一观点?” B、一个有社交恐怖情绪的求治者说: “别人都看着我。”施治者问:“是否别人不干自己的事情,都围着你看?”对方回答:“没有。”施治者说:“要不要在身上贴张纸写上‘不要看我’的字样?”答:“那人家都要来看我了!”问:“那原来你说别人都看你是否是真的?”答:“……
                C 、“是否别人都应该照你想的那么去做?” D、“是否别人都可以有失败的记录,而你却不能有?”
                23、运用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技术时,找B是个难点()
                24、考试焦虑辅导时,常常让学生把关于考试的想法担忧都写出来,这样做是为了发现什么?
                关于理性情绪疗法,我的题出完了,请大家自己提问题呵!给三天时间。三天后请李老师]把森田疗法部分练习发上来。

                知识要点整理:
                1、      简述艾里斯对人性的看法。
                2、      简述ABC理论及ABCDE模式。
                3、      对于人们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韦斯勒(Wessler)等曾总结出哪三个特征?
                4、      简述合理情绪疗法的治疗步骤。


                黑龙江省海林市子荣小学  王教刚  邮编:157123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960019907
                在线情况
                44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96
                  • 经验23638
                  • 文章663
                  • 注册2009-06-29
                  班长撕了班级奖状,该怎么谈话(谈话演练场)
                  浙江省嵊州市教师进修学校   蒋玉燕  
                  (邮编312400  电话15925879279邮箱qzxjyy@163.com)
                  老师扮演者:一路追梦
                  学生扮演者:小小核桃
                  写在前面:
                  不经意间发现,班主任培训者在QQ上与班主任模拟练习学生谈话过程是一种快速提升班主任谈话技能的途径。在此提供一个模拟练习的整理稿,以期与更多的班主任朋友分享。
                  经验不足的班主任与学生谈话时存在着诸多问题,最主要的是不知谈什么,怎么谈,不知道某次谈话具体要达到怎样一个目标。本文呈现一个“老师”与“学生”谈话的演练过程,旨在就上述诸方面提供一个直观的示范。由于是角色扮演,与真实情境会有一定的距离。特别是“学生”是由成人扮演的,所以整个对话过程可能没有真实情境中那么自然,这是无法避免的问题。但我想,这应该不会影响演练和学习的效果。阅读时请多关注谈话过程中蕴藏的理念和技巧,不要过分地拘泥于具体细节。
                  案例呈现:
                  我班班长小C,在上周五跳兔子舞比赛后,把班级三等奖的奖状给撕了。我问她为什么这么做?她说是觉得成绩太差。她是五年级的学生,平时在班级中威信比较高,班级中成帮的同学都跟随她,有点黑社会大姐的味道!我不知道该怎样分析她的心理,该怎样与她谈话?
                  登高看台:
                      谈话是班主任日常教育手段之一,为了提高谈话教育的有效性,可以在谈话过程中融入一些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技巧。就本个案的实际而言,班主任事后找学生谈话时,特别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表达同理,拉近距离
                  小C撕了奖状后,可能会出现各种复杂的情绪体验:担心老师批评她、后
                  悔不该如此冲动、为班级竞赛失利而生气……总之会被各种负性情绪包裹着,对老师也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戒心。因而找小C谈话时,首先需要运用同理技巧帮助她处理情绪,放下心理防卫。
                  同理是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技巧,其内涵可以表达为:以他人的的眼光看他
                  人的世界,以他人的心情领会他人的心情,感受他人的内心世界。请看下面一个镜头:两个小朋友为争做厨师闹得不可开交,后来大家同意用猜拳的形式决定胜负。结果小朋友查正输了,就大哭起来。老师就安慰查正:“没当上自己想做的厨师,心里很难过,所以忍不住哭出来。对吗?如果是我,我也会很难过的,你想哭就哭吧……” 查正只哭了一会,就不哭了。显然同理既能抚慰学生情绪,又能拉近师生双方的距离。为了按抚心情不好的小C,也为了走近小C,谈话之初,老师应该真诚而恰当地对小C表达同理。
                  第二,深入引导,澄清问题
                  无论学生的语言还是行为,往往包含着显性和隐性两个层次的信息。通常显性的问题可以根据老师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判断,而隐性的问题则蕴藏于“冰山”下面,需要老师运用引导技巧来协助学生澄清问题。
                  本个案从显性层次看,其过激行为与如何对待竞赛、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加强自控能力等方面相关,隐性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尚不明确(或许小C在模仿父亲或黑社会老大的举止,或许小C最近遇到了什么特别的事心情不好……)。那就要通过各种谈话技巧来搜集信息、验证假设或发现新情况。
                  如果通过澄清发现小C模仿偶像的问题比较突出,那就应该引导她走出盲目模仿的误区;如果通过澄清发现,小C是因为心中有一个解不开的结,才籍此大发脾气的,那就应该帮助她解开心结;如果通过澄清发现没有隐性的问题,那只需要在如何对待竞赛、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加强自控能力等方面选择其一加以引导。
                  班主任或许因为忙,或许因为习惯,通常只关注表层的显性信息,而勿视潜在的隐性信息,因而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正因为如此,班主任头脑中应该树立一个“澄清问题”的意识。
                  模拟演练:
                   一路追梦  
                  小C,我知道为了比赛你和全班同学付出了很多,连星期天休息也放弃了。
                  你原以为,比赛可以采取比较好的成绩,想不到出了这样的意外,这令你很痛心,
                  也失望。
                  (一开始,小C可能担心挨批评,因而对老师会有一定戒心,这时表达同理可以消除其担心、戒心,有助于拉近距离。)
                  小小核桃  
                  当时我真的很心疼,我觉得别的班级也没多少好,凭什么他们拿一等奖!
                  一路追梦
                  嗯!你是为班级而心疼,你心中有些不服气。
                  (开头表达同理后,接下去的重点是了解情况,澄清问题,所以对小C情绪化的想法不要急着去引导,只须作简单的感受反应即可)
                  其实你很有集体荣誉感。没有集体荣誉感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小小核桃
                      (听到肯定有点疑惑)老师,您不批评我?不处理我?
                  一路追梦
                  批评、处理的事,得了解情况后再说。你先告诉老师,最近有没有遇到什
                  么不愉快的事。因为凭老师对你的了解,你一向不是这样的人呀。比如家里……
                  (这里开始进入澄清阶段,以挖掘隐性的因素)
                  小小核桃
                  (沉思一会)没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不过现在想来我也觉得自己太冲动
                  了!
                  一路追梦  
                  请你回忆一下,以前在家里或别的地方曾经发生过的这类冲动行为吗?
                  (如果只是偶然行为,盲目模仿他人粗暴行为的可能性不大)
                  小小核桃  
                  (沉默)
                  一路追梦  9:08:09
                  可以回忆一个与某同学或家人发生剧烈冲突的具体情境。
                  (运用具体化技术加以引导)
                  小小核桃
                  (学生面露难色)老师,我可不可以不说?
                  (不愿意暴露深层次的问题,心理辅导中常见的阻抗出现了)
                  一路追梦  
                  你不想说,一定有你的理由,老师会尊重你的选择。如果你说了,老师也会替你保密。
                  (运用同理及承诺保密化解阻抗)
                  小小核桃
                       (继续沉默)
                  一路追梦  
                       你不想说,就不要说了,老师不会怪你的。有的事,我也是把它藏在心里,不对别人说的。
                  (用自我暴露技术化解阻抗,促进学生的自我开放)
                  小小核桃
                      老师,我还是说了吧!不说心里不好受的。只是你要替我保密。
                  一路追梦
                  我一定会保密的。你说出来心里也许会好过些。
                  小小核桃
                  在家里,近段时间我常常发脾气,有时还会摔东西。这都是弟弟害的。
                  (眼泪直往下掉)
                  一路追梦
                  弟弟?怎么以前没有听说过你有一个弟弟?几岁了?
                  (或许小C的过激行为与她的弟弟有关,所以下面要重点探索这一相关性)
                  小小核桃
                  弟弟才三岁。妈妈说,这个弟弟是悄悄地养在外面的,上个月刚刚领回来的。自从弟弟回到家后,爸爸妈妈就再也不管我了。
                  (爸爸妈妈就再也不管我了。这是一个夸大事实的非理性认知,需要在适当地时候加以矫正)
                  一路追梦
                  所以你感到很失落,很委屈,很生气。你特别希望爸爸妈妈象过去一样关心你。
                  (表达同理,按抚情绪,促进开放)
                  小小核桃
                  可爸爸妈妈总是忙着照顾弟弟,没多少时间管我。早上的早餐,连续几天都是面包,我说想吃面条,爸爸却说:“这段时间弟弟生病,我和你妈妈都累坏了,不给你烧了,过些天再吃!”晚上放学回家,爸爸妈妈几乎没有时间搭理她,只对她说一声:“快做作业去,做完作业快吃饭!”……
                  (说到这些,小C呜呜地哭了)
                  一路追梦
                  当父母为弟弟忙碌而顾不上你时,通常你会做些什么呢?
                  小小核桃
                      也不做什么,就是心里难过,很想哭。
                  一路追梦
                  有没有向父母说过自己的想法和心情?
                  小小核桃
                      我不知道怎么向爸爸妈妈说,实在忍不住时,我就会做一些冲动的事,比如把弟弟的衣服、玩具等摔在地上,这样心里就会好受些。可这样做爸爸妈妈要说我不懂事的,所以这样做的次数不多。
                  一路追梦
                      呵!原来是这样的。难怪你近段时间没有以前开朗了。
                  小小核桃
                      其实我在学校里尽量不让人看出来的。
                  一路追梦
                  你在克制自己,这样很累也很苦的,而且情绪积累、压抑到一定程度就可能会爆发。
                  小小核桃
                      我那天撕奖状也与情绪压抑有关?
                  一路追梦
                  你的悟性真好!这段时间来你很不开心,又不好轻易发作,所以很压抑,竞
                  赛事件就是导火线,导火线一点燃,你内心积累已久的生气、委屈就象火山一
                  样爆发了。
                  小小核桃  
                  老师,您说得对!我想,我就是因为心中有火气,才会这样的。以前我很
                  温和的。
                  一路追梦
                  老师也知道,要不然你在班里不会有这样的好人缘。许多同学都喜欢跟着
                  你呢!其实你只要熄灭了心中的那一把“火”,就可以继续做一个“既温柔又可
                  爱”的好女孩。
                  小小核桃
                  真的吗?
                  一路追梦
                  当然真的。你上面说到,自从弟弟回到家后,爸爸妈妈就再也不管你了。事情或许不是你感觉的那样。现在你仔细想想:爸爸妈妈做的哪些事情说明他们还是爱你的,关心你的?
                  小小核桃
                  我想想,嗯,有好多呢!吃晚饭的时候,爸爸常常把我最爱吃的菜夹到碗里;我做完作业,爸爸每次会帮我检查;双休日时,妈妈会买回我喜欢看的课外书……
                  老师,我明白了!爸爸妈妈没有不管我,他们还是关心我,爱我的。
                  一路追梦
                  是啊!爸爸妈妈依然爱你。只是因为弟弟小,爸爸妈妈才会多化些时间关心弟弟,这你怎么看呢?(继续给小C打预防针)
                  小小核桃  
                      现在我已经想通了,我比弟弟大,我有能力照顾自己。再说我也可以照顾弟弟的。
                  一路追梦
                  你真是一个明理的大姐姐,你能够帮着爸爸妈妈照顾弟弟,他们肯定会特别高兴,说不定,爸爸妈妈还会表扬你长大了呢!
                  (可在小C回家前与家长作些沟通,让父母观察并表扬孩子的积极变化)
                       小C,我们现在再来讨论一下,以后心情不好时,可以用哪些方法来帮助
                  自己。(前面帮小C化解了心结,可以说是解决了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接下去还
                  要帮助小C获得人生经验,以促进成长)
                  小小核桃
                     好啊!
                  一路追梦
                     你感觉现在心情如何?
                  小小核桃
                     比原来好多了,比较轻松了。
                  一路追梦
                  你的心情是怎么好起来的呢?
                  小小核桃  
                  我想通了。
                  一路追梦  
                  为什么以前没有想通呢?
                  小小核桃  
                  是啊!为什么以前我没想通?噢!是老师帮助我改变想法的。
                  一路追梦
                  以后遇到不开心的事怎么办呢?
                  小小核桃
                  找老师帮助。
                  一路追梦  
                  其实除了老师,你还可以找爸爸妈妈及信得过的朋友帮助。记住,向人求助
                  是调节情绪的一个有效方法。
                  你看过电视剧《情深深雨濛濛》吗?你觉得里面的杜飞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小核桃  
                  看过的,杜飞是一个很会打架的人。
                  一路追梦
                  杜飞不但打架,有时还会打沙包。你记得他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打沙包的?
                  小小核桃
                      让我想一想,嗯,他是在非常生气的情况下打沙包的。老师您是说,打沙包也可以成为发泄情绪的一种方法,
                  一路追梦  
                      您真的一点就通。如果家里遇上非常生气的事,不发泄很难受,而眼前又没有沙包,可以怎么做呢?
                  小小核桃  
                      老师,我打枕头行不行?
                  一路追梦
                     这一办法不错!摔坏家里的东西,妈妈要骂的,旧的烦恼没有消除,新的烦恼又会缠上你!而打枕头既能发泄情绪,又不会惹麻烦,真是一个很棒的主意!
                     老师还听一位初中同学说过,他生气的时候,就在放学路上背着书包,低着头,踢路上的小石子。回到家时,踢了一路的小石子,把心中的闷气也踢出去了。
                  上面两个办法有一个共同点,想想看,有什么共同点?
                  小小核桃
                  不会有新的麻烦。
                  一路追梦  
                      对!也就是说不会伤害自己和他人。以后你可以按照“无伤害原则”再想一些帮助自己调控情绪的办法。
                  今天我们谈了很多,你回去写一个关于如何调节自己情绪方面的感想,星期三交给我看一下,然后找个机会与全班同学分享。好吗?
                  小小核桃  
                      好,我回去就写,星期三一定交给您。
                  一路追梦
                  今天谈话就到这儿结束,再见!
                  小小核桃  
                  老师再见!
                  写在后面:
                  心理辅导追求“使人开心,助人成长”的价值取向,所谓使人开心,就是解决当下的实际问题,解除情绪困扰。所谓促进成长,就是帮助学生从这次经历中获得人生经验,使其今后有能力独立地面对同类问题。这种价值取向对于班主任工作也具有指导意义。就班主任遇到的学生事件而言,有时确实存在着需要切实解决的具体问题,有时问题本身并不重要,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才是重要的。前者需要直面问题,坚持“解决问题取向”;后者则可绕过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经验,坚持“成长取向”。更多情况下,应该追求双重价值取向——既解决问题,又促进学生成长。本案例的处理,既帮助小C直面“具体事件”背后的深层问题——因弟弟回家所致的情绪困扰,又引导小C思考“人生经验”——今后心情不好时如何帮助自己。可以说充分实现了双重的价值取向——“解决问题取向”和“成长取向”。
                  有人质疑,班主任事情那么多,如此谈话不是太累了吗?所虑有一定的道理,从表面看,确实如此。而从事情的源头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育简单化和表面化,导致教育效率不高,班级问题频发,从而使得班主任总是处于忙碌、劳累之中。如果班主任学会类似于心理辅导的谈话方法,谈话技能得到长足进步,教育效率明显提高,班级问题发生率降低,那深度谈话的时间就会相对从容一些,甚至还有可能突破“忙、累——无法深入谈话——问题发生率难以下降——更忙、更累”的不良循环。时下引发学生问题的原因越来越复杂,班主任如果不改变只关注表层信息的习惯,在日常中继续执着于单纯的“解决问题取向”,甚至“认错取向”,那么必然会面临整日忙碌劳累,疲于奔命的尴尬。当然,班级工作千头万绪,班主任不可能时时处处都象心理辅导老师那样静心与学生交谈,但可以有选择地将心理辅导理念和策略运用于日常谈话教育之中。
                  黑龙江省海林市子荣小学  王教刚  邮编:157123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960019907
                  在线情况
                  45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96
                    • 经验23638
                    • 文章663
                    • 注册2009-06-29
                    自我开放(又称自我暴露,自我表露)

                    1. 定义:是咨询师把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等方面的信息告诉来访者,

                    与来访者共同分担。“咨询师在他的每一道目光,每一个举手投足,每一个表情动作,每一句声音话语中,都在向来访者表达他的性格特征,无法隐满,也无需隐满。”双方的互相开放、双向作用,起到神入、特殊的作用。

                    2. 作用:

                    ⑴增加了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吸引力,提高了来访者的咨询师的认同感,强化了来来访者对心理咨询的兴趣,有利于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建立非常互相信任的开诚布公的咨询关系。

                    ⑵使来访者感到有人分担他的困扰,促进了来访者的自我了解和自我认识。有助于来访者的自我接纳,使自我开放成为心理咨询的必要条件。

                    ⑶使来访者感到咨询师也是个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是来访者更加信赖咨询师,当咨询师向来访者做出一定水平的自我暴露时,常常能引导出来访者相同水平的自我暴露,当来访者做出一定水平“自露”而没有得到咨询师相应的行为,来访者的“自露”受到抑制。

                    ⑷咨询师自露行为的增多,可以给来访者树立一个榜样,使来访者更多的自我开放。

                    ⑸如果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做了与来访者相关/相似的负性信息,会使来访者从咨询师身上感到温暖,信任和通情达理。

                    3. 自我开放的形式

                    ⑴咨询师把自己对来访者的体验感受告诉来访者(正、负性)

                    ⑵正信息――积极、肯定、赞扬的信息――产生愉快、鼓舞――正的

                    “我很高兴,你能坦率,主动谈…”“你这次没让…陪,这很好”――行为更积极,促进良好咨访关系建立和巩固。

                    负信息――消极、反面、批评(注意及时鼓励)“你没有完成作业,我很失望,我想也许你有你的原因”“你迟到了20分钟,我有些不愉快,或许有你的原因,能讲讲吗?”

                    ①自我开放的内容要实事求是,情感反应符合内容并掌握一定的限度,高于/低于都对来访者不利。

                    ②双方的自我开放应遵循“等级相当”的原则,咨询师的态度应是真诚的。

                    ③应掌握合理的时机,时间不可太长,否则就会使来访者感到咨询师也不太健康。掌握来访者此时此地的心情。

                    ④开放程度应恰到好处,开放是手段,不是目的,来访者是中心,重点始终都应放在来访者身上,不可喧宾夺主,更不应以自己的长处来反对来访者的短处。

                    ⑤自我开放的目标是来访者所需的,应时刻揣摩来访者需要什么。

                    现在积极的自我开放,过去消极的自我开放。(消极/积极)咨询师开放与来访者所谈的内容有关的体验/经验,借助于自我开放,咨询师表明理解来访者的情绪,并于来访者一起分担这种情绪,促进来访者更多得自我开放,内容应简明扼要,目的不是表白自己,而是引导来访者开放,如:“你目前的感受我能想象得出,我以前也有类似的经历”

                    4.自我开放的四个层次

                    ⑴咨询师主动疏远,闭口不谈,不暴露。若咨询师提到自己的一些事也只是想达到自己发泄的目的,咨询师谈到自己的事时很过分,滔滔不绝。

                    ⑵咨询师不主动谈到自己的事,只是回答提问/很犹豫,草率。

                    来 :“老师,你也有过…感受吗?”

                    咨:“也有过,自己记不清了”“噢,你说…感觉吗,也有过。”

                    ⑶咨询师真诚的提出来访者有关的态度经验,但很表面的,非内在的,特侏的感觉没有表达。

                    ⑷咨询师自愿真诚的谈到自己的思想、感觉和经验。

                    效果:来访者对等暴露;来访者尚且犹豫,但效果还不错;戒备森严,闭口不谈,甚至嘲弄。

                    5.练习(自我开放功能的练习)

                    ⑴增进彼此的信任感,咨询师应带动开放,通过自我开放给来访者亲密的情感反应和自我开放信心上的表示产生信任感。例:毒瘾康复者成为咨询师帮助他人摆脱毒瘾。“我很理解你,因为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⑵鼓励来访者进一步吐露探求问题的欲望(想说又不愿)如:“你在与我交谈时,我能感觉到你小心翼翼的选字眼,我还发现你也在拖延和你交谈的某些问题,也许是我的想象,你看我想的对吗?”

                    ⑶对来访者产生示范作用,“你这时的感觉让我想起自己…时候,那时感觉…这种感觉与…”

                    ⑷协助来访者集中探讨问题的关键部分。(可抓住重点问题开放)

                    “你刚才说的问题,我很感兴趣,你能谈细点吗?”

                    ⑸协调来访者获得一些启示。

                    例:对丈夫忘恩负义很恼火,又无助,恨!咨:“听了你的谈话,我和我的亲人相处时,经常看不到他们的优点,不知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现象?”

                    ⑹让来访者领悟到咨询师的平凡,消除神秘感。

                    咨:“我在高中时偷东西被开除…,一切都完了…,我家因此搬了家…”来:“对你有影响吗?”

                    咨:“当然,不过我想知道你的事对你有什么影响?”

                    6.自我开放的时机

                    ⑴首先具有良好的咨询关系,一般的说会谈初期不宜用,当到了处理问题时开放已晚,只有当来访者认识情感有了一定的准备以后,再进行自我开放会有好效果。

                    ⑵咨询师相信自我开放所暴露的自我经验有助于来访者使其受到启示,开阔眼界,扩展思路。有利于来访者问题的解决。在性质、程度、时机等方面应注意来访者可接受性和开放后的效果。

                    7. 开放的注意事项

                    ⑴必须建立在良好咨询关系基础上,有一定的谈话背景若过于突如其来,可能超出来访者的心理准备,引起不好的效果。

                    ⑵自我开放的内容、深度广度都要与来访者谈话的主题相关,但要适可而止。

                    ⑶咨询师自我开放是手段,不是目的,始终应将重点放在来访者身上,因为咨询的时间是来访者的,故咨询师自我开放的次数不宜太多,太多会给来访者造成负担。

                    ⑷咨询师不可借助自我开放的机会批评来访者对问题的感受和行为反应。

                    ⑸必须避免咨询师成为咨询的主角,把话题转向咨询师。

                    ⑹咨询师自我开放应协助来访者注意道问题的关键,注意使用的资源。
                     
                     


                    黑龙江省海林市子荣小学  王教刚  邮编:157123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960019907
                    在线情况
                    46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96
                      • 经验23638
                      • 文章663
                      • 注册2009-06-29
                                                    心理咨询技能:共情
                        一、学习目标
                        了解共情的意义,掌握共情的原则与方法。
                        二、学习重点
                        共情(empathy),被人本主义心理咨询家认为是影响咨询进程和效果的最关键的咨询特质。此词有多种中文译法,比如共情、投情、神入、同感心、同理心、通情达理、设身处地等等。按照罗杰斯的观点,共情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它包括三方面的含义:①咨询师借助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②咨询师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③咨询师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
                        共情在咨询中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咨询师能设身处地地理解求助者。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材料。②求助者会感到自己被理解、悦纳,从而会感到愉快、满足,这对咨询关系会有积极的影响。③促进了求助者的自我表达、自我探索,从而达到更多的自我了解和咨询双方更深入的交流。④对于那些迫切需要获得理解、关怀和情感倾诉的求助者,有更明显的咨询效果。
                        缺乏共情容易使咨询过程出现障碍,具体表现为:①求助者感到失望:认为咨询师对自己不理解、不关心,,因而会感到失望,减少甚至停止自我表达。②求助者觉得受到伤害:由于咨询师没有进入求助者的参照框架,而过多地立足于自己,因而他就很难真正理解求助者的问题,有时会表现出不耐烦、反感甚至批评,这会使求助者觉得受到伤害。③影响求助者自我探索:自我探索是求助者成长、进步的必要步骤,但如果缺乏共情,咨询师往往对求助者的自我探索不加注意,影响求助者的自我了解。④影响咨询师对求助者的反应:由于缺乏共情,咨询师就不能真正了解求助者的问题与需要,因而做出的反应也常常缺乏针对性。
                        正确理解和使用共情,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咨询师应走出自己的参照框架而进入求助者的参照框架。咨询师要把自己放在求助者的处境中来尝试感受他的喜怒哀乐。对此感受越准确、越深入,共情的层次就越高。有些初学者往往以自己为参照标准,这样就无法设身处地,也就无共情可言。因此初学者可多提醒自己:“我是否主观性很强?…‘我是否对求助者抱着开放接纳理解的态度?…‘我是否做到了设身处地地进入到求助者的内心世界中去?”
                        2.咨询师必要时要验证自己足否做到共情当咨询师不太肯定自己是否达到了共情时,可使用尝试性、探索性的语气来表达,请求助者检验并做出修正
                        3.表达共情要因人而异
                        比如,一位把述说作为目的的求助者与一位把述说主要作为提供资料手段的求助者比较,前者更需要共情。一般来说,情绪反应强烈的与情绪稳定的,表达比较杂乱的与表达清楚的,寻求理解愿望强的与理解愿望平平的,前者应给予更多的共情。此外,共情应适时适度,不宜在会谈中间随便插入,否则容易破坏情绪。共情反应的程度应与求助者的问题程度、感受程度相适应。过度,会让人感到咨询师小题大做。不足,会让人觉得理解不够。
                        4.表达共情要善于使用躯体语言
                        共情的表达除了言语表达外,还有非言语行为,如目光、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动作变化等等。有时运用非言语行为来表达共情比言语表达更简便而有效,咨询中应重视把两者结合起来。
                        5.表达共情要善于把握角色
                        角色把握在共情时显得特别有意义。咨询师要能进能出,出入自如,恰到好处,才能达到最佳境界。有些咨询师确实做到了设身处地,以致同喜同悲,而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角色,这样就可能失去客观性。咨询师应能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防止完全受求助者情绪的影响。咨询师的共情是指体验求助者的内心“如同”体验自己的内心,但永远不要变成“就是”,这是共情的真谛。
                        6.表达共情应考虑到求助者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比如西方心理咨询师有时可以用拥抱、抚摸甚至亲吻表达自己的共情,但中国的文化不允许这样。一般同性之间可以有某种身体接触,比如咨询过程中咨询师握住求助者的手,以表达共情,这在同性中可以用,异性间则不允许,尤其对年轻异性。女性之间有时会有爱抚的动作,比如女咨询师对一位处于悲痛中的女子可能会搂抱、爱抚,以传达自己的关切和理解.但不可用于异性之间。

                      黑龙江省海林市子荣小学  王教刚  邮编:157123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960019907
                      在线情况
                      47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96
                        • 经验23638
                        • 文章663
                        • 注册2009-06-29
                        意识 :  心理学界对意识(consciousness)的理解分为广义的意识概念和狭义的意识概念两种。广义的意识概念表现了心理学脱胎于哲学的一种特殊的学术现象,而心理学论述中对意识的论述则主要是指狭义的意识概念。

                          广义的意识概念认定意识是赋与现实的心理现象的总体,是作为直接经验的个人的主观现象。表现为知、情、意三者的统一。知:指人类对世界的知识性与理性的追求,它与认识的内涵是统一的;情:指情感,是指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和评价;意:指意志,是指人类追求某种目的和理想时表现出来的自我克制、毅力、信心和顽强不屈等精神状态。从意识活动的各个层次上看,从意识的活动主体看,可分为社会意识、群体意识、个人意识。从意识活动的现实过程来看,可分为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

                          狭义的意识概念则是指人们对外界和自身的觉察与关注程度,或者说是指广义的意识概念中知、情、意相统一中的意志部分。按照小意识在行为中的倾向可分为对外的外在意识和对内的内在意向两种。

                          外在意识是指人们在行为中大脑对外界事物觉察的清醒程度和反应灵敏程度,人们在睡眠时外在意识水平最低,在注意力高度凝聚时外在意识水平最高。

                          意向是指人们对待或处理客观事物的活动,表现为欲望、愿望、希望、意图等。意向是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即行为的准备状态,准备对态度对象作出一定的反应,因而是一种行为倾向,或叫做意图、意动。

                          通过内省和外在表现,可以区别出意识的清晰性的程度。通常意识清晰度最高的状态称为注意,相当于意识的注视点或意识点。意识的注视点周围清晰度低,但又在某一时刻同时被意识到的领域,称为意识野。而意识障碍,可区别为意识野狭窄、意识混浊、朦胧状态。意识混浊又可根据清晰度障碍和轻度不同而区别为嗜眠(sopor)、昏睡(coma)。所谓朦胧状态是意识内容的变化。

                        下意识:即潜意识。

                          心理学上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是有机体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应。先天性行为,没有经过后天学习所作出的本能反应。

                          1、下意识仅从心理学意义上讲,即人的不自觉的行为趋向。而潜意识则是人心理上潜在的行为取向。

                          大家可以发现,除了有个别字眼有区不明显的区别外,这两个名词可说是很相类似的。而在文学领域内的这两个词一般是通用的。

                          2、如果从完全的心理学角度分析,可以参照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对二者进行比较。无论是下意识还是潜意识都是人在长期生活中的经验、心理作用、本能反应以及心理和情感的暗示等不同的精神状态在客观行为上的反映。二者的一般界限是行为的支配力不同,尽管表现相类,但我们可以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下意识行为往往是由本能、性情或其他“人”本身的先天因素引起的,如我们在遇到危险时,总会下意识的产生“趋利避害”的想法,这是人进行自我保护的本能;而潜意识行为一般是有某种心理暗示或是在行为之初产生过有意识的思考而引起的,诸如我们在犯罪分子身边,纵使他被羁押,但我们潜意识中仍会认为“他”是危险的,同样在遇到国家曾经的敌人时,我们心理也会不自然地产生一种排斥情节,并非对其某个人,而是我们受到了长期以来爱国教育的暗示。
                        集体无意识 : 瑞士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用语。指由遗传保留的无数同类型经验在心理最深层积淀的人类普遍性精神。在1922年《论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一文中提出。荣格认为人的无意识有个体的和非个体(或超个体)的两个层面。前者只到达婴儿最早记忆的程度,是由冲动、愿望、模糊的知觉以及经验组成的无意识;后者则包括婴儿实际开始以前的全部时间,即包括祖先生命的残留,它的内容能在一切人的心中找到,带有普遍性,故称“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原始的,包括本能和原型。它只是一种可能,以一种不明确的记忆形式积淀在人的大脑组织结构之中,在一定条件下能被唤醒、激活。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中积淀着的原始意象是艺术创作源泉。一个象征性的作品,其根源只能在“集体无意识”领域中找到,它使人们看到或听到人类原始意识的原始意象或遥远回声,并形成顿悟,产生美感。

                          弗洛伊德以揭示了人的精神结构而享誉于世,他认为:“人的精神生活包含两个主要部分:意识的部分和无意识的部分。意识部分小而不重要,只代表人格的外表方面,而广阔有力的无意识部分则包含着隐藏的种种力量,这些力量乃是在人类行为背后的内力。”他还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说人的精神结构恰如一座冰山,其露出的1/8是意识部分,而淹没在水面以下的7/8是无意识部分。也就是说,无意识属于人的心理结构中更深的层次,是人的心理结构中最真实最本质的部分。他的得意门生荣格继承了他的学说,并对他的无意识的构成内容作了全新的修改。荣格认为,无意识有两个层次:“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对此,他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高出水面的一些小岛代表一些人的个体意识的觉醒部分;由于潮汐运动才露出来的水面下的陆地部分代表个体的个人无意识,所有的岛最终以为基地的海床就是集体无意识。”

                          所谓集体无意识,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沉淀物,而之所以能代代相传,正因为有着相应的社会结构作为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支柱。
                         
                         
                        黑龙江省海林市子荣小学  王教刚  邮编:157123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960019907
                        在线情况
                        48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96
                          • 经验23638
                          • 文章663
                          • 注册2009-06-29
                                              [COLOR=#f70909][SIZE=4][B]  巧用心理策略实施班级学生管理
                          [/B][/SIZE][/COLOR][SIZE=3]                   陈斌  南京江宁中等专业学校   211100
                               一、问题提出
                               对于中职生来说,他们的心理现状不容乐观。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中职生没能升入高中,似乎就沦为了“末等公民”。与同时代的高中生相比,中职生文化基础较差,自主管理的意识不够强,不少学生来自问题家庭,总认为自己能力低,前途渺茫,低人一等,具有较强的自卑感,意志消沉。由于自我评价比较低,在积极进取方面表现差强人意,有时令职校的班主任束手无策。许多教师宁愿多上些课,也不愿意当班主任。面对以上问题,需要我们充分把握中职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用心理学的策略进行管理,我觉得是实现班级管理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拟用心理学技术
                               行为塑造法的目的在于通过强化(奖励)而造成某种期望良好行为出现的一项行为治疗技术。一般采用逐步进阶的作业,并在完成作业时按情况给予奖励(强化),以促使增加出现期望获得的良好行为的次数。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是近年来形成并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崛起的一个短期咨询流派。该理论强调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构建解决问题的历程。该理论认为一个人的思考方向会影响其思考的内容,进而影响其对问题的解决决策及效能。如果个体越把焦点放在正向、已有的成功解决方法并迁移到未来类似的情境中,则越能使改变朝预期的方向发展。
                               登门槛效应也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槛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
                          三、实践操作活动
                               1、初试牛刀——跑操活动由起初的表现一般发展到成为班级的一张名片
                               活动背景:
                               跑操活动是学校常规管理中的一项重点工作,学校每天都会组织检查评比,而班级中总是有部分同学找各种理由来逃避跑操活动,即使是参加的同学也因为服装不整齐等原因导致班级被扣分。在尝试了多种方法效果不显著的情况下,决定尝试应用登门槛效应从正面实施引导。
                               活动目标:
                               提高同学们参加跑操活动的积极性,提升班集体的整体形象
                               活动策略:
                               对照评分标准,从容易做到的地方入手对学生提出一项具体的要求,在一项要求完成的基础上给予及时的肯定与奖励并提出新的要求,如此重复,直至达到最终目标。
                               活动综述:(班级体委执笔)
                               每一次的跑操,我们班同学好多人都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搪塞班主任,以求能不跑操,就是参加跑操的人,校裤不穿校牌不戴,就连身上仅穿着的校服还有人竟然没有拉链,跑操时还有人说话,脚步也不整齐,就连口号也喊得不好,每次老师都把这个事交给我来督促,可是我尝试过,每次都没用,所以我也不想再去管。
                               这个学期事情出现了转机。老师一开始也没有对我们要求太多,没有要我们穿戴整齐,只是叫我们在跑操时注意着步伐整齐,所以每次跑操我都用耳朵去辨别班级的步伐是否整齐。几周下来,我们班级的跑操质量有了显著改观,最为明显的就是我们的步伐越来越整齐了。
                               后来被别的班级夸了我们班步伐整齐后,老班就说,“你们看你们的表现被别人称赞了,如果你们的口号也可以喊的再响亮再有气势一点你们会更好的。”同学们得到鼓励之后,当然满足了老师这个小小的要求了。第二天,我们班人立刻就不一样了,每个人几乎都努力地扯着嗓子喊口号。由于我们跑操是绕学校跑,所以其他班都可以看到,当我们班跑过了别的班级时,我们都听到了别人的赞扬,“这个班的步伐好整齐啊,这个班的口号喊的真响,虽然全是女生组成的班级,但声音一点也不比男生逊色呢!”
                               当我们散队走向班级时大家都很开心,班主任特地跑到班级,当场就表扬了我们,他说:“你们很棒,希望你们继续保持,在即将到来的跑操比赛中好好加油。”
                               在准备全校比赛期间,老师要求我们穿戴整齐。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我们班同学都变得很听话,可能是因为有了竞争的压力吧,我们忽然不把这当作是一场跑操,而是上战场,而且个个都是好战士,因为每个人都想跑,不想缺席,突然大家都喜欢上了跑操,越是有了压力我们越是表现得更好,每个人都卖力地喊着口号,在跑操比赛中,我们班拿到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是什么让原本一个懒懒散散的班级变得像现在这样有着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呢?我想,班主任是聪明的,他得到“得寸进尺”的妙处,他把目标分解为更小的容易达成的目标,然后实现他的终极目标。他知道一下子让我们去接受那么多的要求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从最简单的要求开始,来让我们一步步的去接受更难达到的要求,循序渐进的一步一步达到要求。
                               2、复制成功——写作活动从一种负担变成大家争相参与的乐事
                               活动背景:
                               学校每学期都会有各式各样的征文以及观后感之类的文稿任务。中职生由于文化基础不是很高,普遍没有较高的写作热情,上交这类文章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负担。写作的指导不仅是语文学科的任务,也是班级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管理目标。从写作的素材角度来说,中职生每天在校经历的种种就是一个很好的素材来源。好的写作就是能够把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忠实的记录下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中职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也是切实可行的。写作不但可以提升学生个人的素养,也可以在班级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随着新兴媒体的兴起,学生的写作欲望也被极大地激发了出来。作为老师,我们只要在校园里为学生心中那颗写作的种子营造好适宜的生存环境,我们是可以让这颗种子一点点的长大,直至变成一棵参天大树。
                               活动目标:
                               激发中职生的写作热情,提升中职生写作的品质,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
                               活动策略:
                               从要求全班同学写一句凡人语录、个别同学写班级叙事入手,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人和事。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在该目标得以完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高一层次的目标,直至达到最终目标。在过程中,对其成果以班级周刊为载体予以展示,并以一定的物质和精神鼓励予以强化。
                               活动综述:
                               登门槛效应、焦点技术等心理技术在跑操活动中的应用让我体会到了一份成功的喜悦。与此同时,我想到了要去复制这份成功,要把这个效应应用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当中去。激发中职生的写作热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一次,我参照了跑操活动中的做法来了个循序渐进。首先,我在班级周刊中开设了精彩语录、班级微博、图片新闻、梦杰有话说专栏、每周一星等几个栏目。 其中精彩语录是面向全体同学的,每周征稿一次。每人只需上交一句语录就可以了,可以是自己写的,也可以是摘抄的。这个比较简单,易于完成,所以基本上是人人都能完成。班级微博主要有值日班委完成,主要是把班级每周发生的事情有选择性的做个小结。该部分内容以陈述事实为主,加以简单的点评,也属于易于完成的内容。“梦杰有话说”专栏由专栏作家负责,主要是针对班级中某一现象发表评论。此部分内容教师和专栏作家会做商讨,字数上没有严格的限制,加之该同学有一定文字功底,完成起来困难不是很大。每周一星主要由班级记者团完成采访稿,设计了固定的采访流程和问题,基本是采取实录的形式,亦属于较易完成。由于任务的难度都不是很大,我对班级周刊的要求最初也只限于把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对文采的要求也不是很高,所以班级周刊的活动也就顺利的开展了起来。
                               从2010年10月起至2011年4月,班级周刊共计出版三十期,其中有部分内容被《班主任之友》《职教天地》等杂志录用。在创刊三十期的纪念活动中,我们也收到了全国各地名师的寄语。文章的发表以及三十期的坚持,一点点地燃烧了同学们写作的热情。这份小小的坚持也为后面的突飞猛进做了很好的铺垫工作。
                               其次,由于有了前面半年时间的积淀,后面的工作开展起来就容易多了。在2011年5月份的江苏省学生心理健康小论文征文活动中,我班同学突破性地完成了14篇高质量的征文。在2011年6月份的全国文明风采大赛中,我班同学完成了20篇职业生涯规划设计、12篇党在我心中主题征文、1篇创业方案。此两类征文均获得不错的成绩。2011年6月至今,我们开展“我与母校的那些往事”主题征文,全班同学积极响应。现如今完成“我眼中的班主任”34篇,共计4万多字,“我眼中的同学”160多篇,共计12万多字,“我的三年”38篇,共计5万多字。这次以毕业为主题的征文参与度高,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最后,我又向同学提出了在毕业之前完成一篇题为“我是谁”的主题征文,意在引导同学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赏识自我,以期更好的做好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目前已经收到同学单篇字数达4000字的数篇,其他同学也均在积极的准备之中。
                               这一活动的开始很好的培养了同学们的写作习惯,也通过写作活动进一步的提高了同学对周围人事物的理性思考。
                              四、总结反思
                               1、在跑操活动及写作活动中,我之所以达成了预期的目标,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把总的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的目标,并从易入手的目标开始着手,在前一个目标达成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激励措施,以期启动下个新的目标。
                               2、在提出要求之后,我并不急于提出任务,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来体验变化,并抓住变化所生发的新的价值,比方说班级周刊活动能够坚持半年时间,就生发出了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了的价值意义,所以当任务完成后,整个活动就顺带的增加了很多的内涵,而这些内涵也为提出新的要求做了很好的铺垫。跑操活动中引发的其他班级的竞争就很好的激发了班级同学的斗志,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同时也进一步的激发了学生自身的内在要求,把本来是一种被动的活动变成了一种主动自发的活动。
                               3、我所提出的目标大体上是基于学生的自身发展的需要,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执行过程中减少阻抗。跑操活动中的激发学生斗志、树立起美好形象;写作逐渐培养写作热情都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内在需要,所以当我们的管理目标能够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的话,我们的工作开展起来就会顺利很多。
                               4、中职生的总体素质不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一点无形中就对我们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能期望他们有多高的自觉性,我们不能只是用常规的管理手段来解决他们的问题,我们更不能简单的把他们的问题上升到道德品质的层面去处理,我们更需要从学生行为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去了解学生。心理技术的实践和研究无疑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决他们的问题,进而提升班主任工作的专业化程度。
                               5、学生的可塑性还是很强的,我们要充分的相信我们的学生,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一个新的行为的形成和巩固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做保障的,所以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老师需要给予学生极大的耐心。[/SIZE]
                          黑龙江省海林市子荣小学  王教刚  邮编:157123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960019907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th 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