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25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积分584
    • 经验35045
    • 文章567
    • 注册2012-05-09
    [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FACE][SIZE=4]第11节:第一章 教育之困(8)[/SIZE][P][SIZE=4]两个年轻人在偏僻的小山村一起开山。一个年轻人把石头砸成碎石子,运到路边,卖给修房子和铺路的人;另外一个年轻人不把石头敲碎,直接运到码头,卖给花鸟店的商人,因为这里的石头奇形怪状,花鸟店的石头价格很高。三年后,把石头卖给花鸟店的年轻人,成为村里第一个盖瓦房的人。[B][COLOR=blue](第二个年轻人善于发现事物的本质及所拥有的发挥最大价值的求异思维。而第一个青年则是惯性思维。看看我们的孩子,他们身上有哪些特有的擅长的本质需要我们去观察、鼓励与发现。)[/SIZE][/B][/SIZE][/COLOR][SIZE=4][B][COLOR=blue][FACE=Times New Roman]
        [/SIZE][/COLOR][/B][FACE=Times New Roman]后来,国家为了保护植被,不允许开山,只许种树,这儿成了果园。这里产的鸭梨汁浓、肉脆、味甜,人们把成筐成筐的鸭梨运到北京、上海,然后发到韩国、日本,个个都赚了不少钱。[/FACE]
    [FACE=Times New Roman]   [/FACE][FACE=Times New Roman]可是,卖石块给花鸟商人的那个年轻人却把果树卖掉,自己种柳树。大家都笑他:柳树怎么值钱?事实上,他的想法是,大家知道鸭梨好卖,但鸭梨用什么装?大家都卖鸭梨,他就卖装鸭梨的柳条筐,而卖柳条筐的只有他一个人。五年之后,他是第一个在城里面买房子的人。[B][COLOR=blue](了解身边人最需要的才是最重要的[/FACE][/B],[B][COLOR=blue]你知道你所最爱的最在乎的孩子们,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他们特别希望你做什么吗[/COLOR][/B][/COLOR][B][COLOR=blue][FACE=Times New Roman]?[/COLOR][/FACE][/B][B][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抓住了这一点你也会将你的价值最大化,丝毫不亚于柳框男[/FACE][/COLOR][/B][FACE=Times New Roman])[/FACE]
    [FACE=Times New Roman]   [/FACE][FACE=Times New Roman]这个故事被一个具有商业头脑的人听说了,他就想找到这个年轻人,给他投资。找到这个年轻人开的服装店的时候,年轻人正在和街对面一家店的老板吵架,很多人围观。年轻人说:[/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我的西装标价[/FACE][FACE=Times New Roman]1000[/FACE][FACE=Times New Roman]元,同样的西装你就标价[/FACE][FACE=Times New Roman]500[/FACE][FACE=Times New Roman]元,我标价[/FACE][FACE=Times New Roman]450[/FACE][FACE=Times New Roman]元,你就标价[/FACE][FACE=Times New Roman]400[/FACE][FACE=Times New Roman]元,我卖出了[/FACE][FACE=Times New Roman]2[/FACE][FACE=Times New Roman]套,你卖出去[/FACE][FACE=Times New Roman]200[/FACE][FACE=Times New Roman]套,你太可恶了。[/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准备投资给他的人一看,这个人素质太低了,失望地走了。后来他才知道,这两家店都是年轻人一个人开的。[B][COLOR=blue](简直是太厉害了,人们普遍的就是希望那最少的钱买最好的货。把握顾客心理就是把握财富。想象就是财富[/FACE][/B][/COLOR][B][COLOR=blue][FACE=Times New Roman]![/COLOR][/FACE][/B][B][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最重要的是想象加实践。这一点上我们的革命先驱伟大导师毛主席可以说将想象用到无人能敌。最典型的就是《沁园春[/FACE][/COLOR][/B][B][COLOR=blue][FACE=Times New Roman].[/COLOR][/FACE][/B][B][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雪》,大气磅礴,荡气回肠[/FACE][/COLOR][/B][B][COLOR=blue][FACE=Times New Roman]! [/COLOR][/FACE][/B][B][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FACE][/COLOR][/B][/FACE][SIZE=4][B][COLOR=blue]
    [/SIZE][/B][FACE=Times New Roman]   [/FACE][B][FACE=Times New Roman][COLOR=red]作家郑渊洁有一段话很精彩:[/FACE][/COLOR][/B][B][COLOR=red][FACE=Times New Roman]"[/COLOR][/FACE][/B][B][FACE=Times New Roman][COLOR=red]这是禁忌相继崩溃的时代,没人拦着你,只有你自己拦着自己,你的禁忌越多,你的成就就越少,人只应有一种禁忌[/FACE][/COLOR][/B][B][COLOR=red][FACE=Times New Roman]--[/COLOR][/FACE][/B][B][FACE=Times New Roman][COLOR=red]法律,除此之外,越肆无忌惮越好。[/FACE][/COLOR][/B][/COLOR][SIZE=4][FACE=Times New Roman][B][COLOR=red]"
    [/SIZE][/B]   [/FACE][FACE=Times New Roman]可是,中国目前的教育,不善于培养人的想象力。作为教育学者,我关注到这个重大的问题[/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我们的想象力到哪里去了?[/FACE]
    [FACE=Times New Roman]  [B][COLOR=red][/FACE][/B][/COLOR][B][FACE=Times New Roman][COLOR=red]每个孩子都是充满想象力的天才[/FACE][/COLOR][/B]
    [FACE=Times New Roman]  [/FACE][FACE=Times New Roman]一位美国美术教师来到昆明进行教学交流,她发现中国孩子的画技非常高,布置的各项练习都画得栩栩如生。有一次,她出了一个[/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快乐的节日[/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的命题让孩子们去画。结果,她发现很多孩子都在画一个同样的事物[/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圣诞树。[/FACE][/COLOR][SIZE=4][FACE=Times New Roman]
        [/SIZE][FACE=Times New Roman]她觉得很奇怪:怎么大家都在画圣诞树?经过观察,她发现教室后面的黑板上画着一棵圣诞树,孩子们正在照着描。于是,她把黑板上的圣诞树遮起来,要求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创作一幅画来表现这个主题。[/FACE][/FACE][SIZE=4][FACE=Times New Roman]
        [/SIZE][FACE=Times New Roman]没想到,这可令那些画技超群的孩子为了难。他们抓头挠腮、冥思苦想、痛苦万分,就是无从下笔。最后,这位教师只好又把黑板上的圣诞树露了出来,这才使孩子们完成了任务。[/FACE][B][COLOR=blue][FACE=Times New Roman]([/COLOR][/FACE][/B][B][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这个例子让人黯然神伤,这是不争的事实。在这个结果面前,作为家长与教师的双重角色的我们都做了些什么,值得深思[/FACE][/COLOR][/B][B][COLOR=blue][FACE=Times New Roman]!)[/COLOR][/FACE][/B][/FACE][/P][P][B][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SIZE=4]峰言峰语:读到这里心是紧的,当学生时自己受的是极传统的教育,教会了我们严谨与责任。但是无形中也掺杂了循规蹈矩。而现在身为与孩子最贴近的一线教师,在读了林格老师的关于想象命题的论证时想到了什么,又能做些什么呢?[/FACE][/SIZE][/COLOR][COLOR=blue][/COLOR][/B][/P]
    [ 此贴最后由张峰11在2013-2-23 10:36:50编辑过 ]
    坚持梦想,踏实每一天
    欢迎围观新浪博客柔风
    http://blog.sina.com.cn/u/2737504933
    在线情况
    26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积分584
      • 经验35045
      • 文章567
      • 注册2012-05-09
      [SIZE=4]第12节:第一章 教育之困(9)[/SIZE][P][SIZE=4][FACE=Times New Roman]那千篇一律的圣诞树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为什么会这样呢?[/SIZE][FACE=Times New Roman] [/FACE][FACE=Times New Roman]中国的孩子画画喜欢问[/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像不像[/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美国的孩子画画则喜欢问[/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好不好[/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两者的区别在于:[/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像[/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是有样板、有模型的,而[/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好[/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则没有一定的章法。中国的孩子之所以喜欢用[/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像[/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来评价形容自己的画,自然是父母老师给他们灌输了这样的价值标准。[B][COLOR=blue](这是中国的实情,太多的时候标准答案就悬在我们脑海上空,时时指导我们的言行。哪一节课教师在走上讲台之前,心里是不是已经预设好了答案。那要是孩子们节外生枝呢,我们会怎么做。关键是学校的考核老师的方法是平均分差一分就要在教师考核中扣十分,还有执教的老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FACE][/B][/FACE][B][COLOR=blue][FACE=Times New Roman]. [/COLOR][/FACE][/B][B][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那阅卷的老师呢?要知道他手里的评分标准及规定答案就是他的尚方宝剑。数理化课这些客观性极强的课还差些,那文科里面的多少想象的幼芽就在标准答案面前窒息而亡。所以培养学生想象力需要大家来重视,包括家长。更新思维是大家的事。当然从我做起。)[/FACE][/COLOR][/B]
      [FACE=Times New Roman]   [/FACE][B][FACE=Times New Roman][COLOR=red]任何一个孩子都是极具想象力的天才。还未经文明熏染和污染的孩子,其思维模式还没有被纳入社会公认的体系中,他们天马行空、稀奇古怪的想法其实正是可贵的想象力的火花。[/FACE][/COLOR][/B][B][U][FACE=Times New Roman][COLOR=#993300]鲁迅说过:[/FACE][/COLOR][/U][/B][B][U][COLOR=#993300][FACE=Times New Roman]"[/COLOR][/FACE][/U][/B][B][U][FACE=Times New Roman][COLOR=#993300]孩子是可敬佩的,他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到天空,他想潜入蚁穴。[/FACE][/COLOR][/U][/B][B][U][COLOR=#993300][FACE=Times New Roman]"[/COLOR][/FACE][/U][/B][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B]早在多年以前,鲁迅先生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点的如此深刻,但是如今处在比当时发达多的社会的我们呢?)[/B][/FACE][/COLOR][/COLOR][SIZE=4][B][COLOR=blue]
      [/SIZE][/B][FACE=Times New Roman]   [/FACE][FACE=Times New Roman]然而,无数充满奇思妙想的孩子长成了思想贫乏单调的成年人,这里要怪责的,自然不是孩子,而是家长和老师。[/FACE][/COLOR][SIZE=4][FACE=Times New Roman]
          [/SIZE][FACE=Times New Roman]课堂上,老师提问:[/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雪化了变成什么?[/FACE][/FACE][SIZE=4][FACE=Times New Roman]"
          "[/SIZE][FACE=Times New Roman]变成水![/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大家异口同声。[/FACE][/FACE][SIZE=4][FACE=Times New Roman]
          [/SIZE][FACE=Times New Roman]一个小女孩回答:[/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变成了春天![/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这个回答是多么富有想象力,又是多么富有艺术性,可居然被判为零分。因为老师认为,这不是标准答案。[B][COLOR=blue](教育是人文的教育,但是太多的时候我们把它变得冰冷的不近人情。)[/FACE][/B][/FACE][/COLOR][SIZE=4][B][COLOR=blue]
      [/SIZE][/B][FACE=Times New Roman]   [/FACE][FACE=Times New Roman]父母问孩子:[/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树上有五只鸟,被人用枪打死一只之后,树上还剩下几只鸟?[/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当然是想让孩子回答:[/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一只也不剩下,都被枪声吓跑了。[/FACE][/COLOR][SIZE=4][FACE=Times New Roman]"
          [/SIZE][FACE=Times New Roman]孩子回答:[/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还有三只。[/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父母愕然:[/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怎么可能?[/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孩子解释:[/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爸爸被打死了,妈妈吓跑了,剩下三个孩子不会飞。[/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这是一个充满情感又极其现实的回答。可是,父母却大声呵斥:[/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什么乱七八糟的!你脑袋里从来就没想过正经事儿![/FACE][FACE=Times New Roman]" [/FACE][B][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家长的学习也是很重要的,没有一个家长说不爱孩子,但是有多少家长主动为孩子去更新自己的理念与孩子共成长?)[/FACE][/FACE][/B][/COLOR][SIZE=4][B][COLOR=blue]
      [/SIZE][/B][FACE=Times New Roman]   [/FACE][FACE=Times New Roman]孩子们记住了[/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标准答案[/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可谁来计算他们失去的东西?在讲学时,我曾经反复和校长们探讨,[B][COLOR=red]基础教育所要警惕的一个问题是,教育是一把好刀,会用的人进行优质教育,不会用的人,会把刀变成控制人的[/FACE][/B][/COLOR][B][COLOR=red][FACE=Times New Roman]"[/COLOR][/FACE][/B][B][FACE=Times New Roman][COLOR=red]凶器[/FACE][/COLOR][/B][B][COLOR=red][FACE=Times New Roman]"[/COLOR][/FACE][/B][B][FACE=Times New Roman][COLOR=red]。[/FACE][/COLOR][/B][B][COLOR=blue][FACE=Times New Roman]([/COLOR][/FACE][/B][B][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林格老师说的触目惊心,可见教师与家长主动学习的重要性,为了我们的孩子我们要进自己最大努力。就像苏红平老师说的向我们自己开炮,把那些桎梏孩子们的思维的做法挖掘出来剖析并彻底改掉,这样才能奋勇前行。[/FACE][/COLOR][/B][/COLOR][SIZE=4][FACE=Times New Roman][B][COLOR=blue])
      [/SIZE][/B]   [/FACE][FACE=Times New Roman]蒙台梭利女士是一位优秀学者,她的教育法在我国非常盛行,有关著作也不可胜数,而且长销不衰。许多家庭不惜花重金购买蒙台梭利教具,或是把孩子送到[/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蒙台梭利幼儿园[/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去。然而,她的教育法曾受到另外一名教育家斯特娜夫人的质疑,因为蒙台梭利教育法过于现实化,不利于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在斯特娜夫人看来[B],[COLOR=red]蒙台梭利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贡献也不小,但是她的贡献只是对低能儿进行教育的贡献,只对低能儿有效,而对教育普通孩子则没有任何效果。最根本的一点是,她的教育法忽视了对孩子想象力的训练[/FACE][/B]。[B][COLOR=blue](简直不可思议,林格老师竟然这样说。我们这里的幼儿园有花钱昂贵的蒙氏班。人们更看重的是学生的成绩。而如此伟大的想象有多少家长与老师放在心间。)[/COLOR][/B][/COLOR][B][COLOR=blue][/COLOR][/B][/COLOR][/P][P][SIZE=4][FACE=Times New Roman]因此,用她的方法是造就不出伟大人物来的。蒙台梭利把儿歌看成是[/SIZ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无聊的儿歌[/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但是,孩子们决不认为儿歌是无聊的。采用她那样现实的教育法,是不能培养孩子们的创造精神的。[/FACE]
      [B][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峰言峰语[/FACE][/FACE][/B][B][COLOR=blue][FACE=Times New Roman]:[/COLOR][/FACE][/B][/COLOR][B][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SIZE=4]越深入的读林格老师的教育之困,越感到自己理念与行为需要改进的必要性,原来很多的困惑与不解就出在自己身上。曾记得有一个小故事说在海边一个浪花把一些幼小的鱼苗拍在海滩上。一个小男孩一次次低头弯腰把鱼苗抛向大海。旁边的人见了说,这么多的鱼苗,你救得过来吗,还是算了吧。小男孩说,救起一条,大海就少一条无辜夭折的小鱼。是啊,从我做起,先剖析自己,改变自己。哪怕只有一点小小的改变,也是这本书的价值,更是林格老师写书的初衷吧[/FACE][SIZE=3]。[/SIZE][/COLOR][COLOR=blue][/COLOR][/B][/SIZE][/P]
      [ 此贴最后由张峰11在2013-2-23 10:37:09编辑过 ]
      坚持梦想,踏实每一天
      欢迎围观新浪博客柔风
      http://blog.sina.com.cn/u/2737504933
      在线情况
      27
      • 头像
      • yhglll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积分5436
        • 经验81770
        • 文章5073
        • 注册2011-08-17
        挺好的故事
        多读多写,且行且思,天道,毕竟酬勤。勇敢学会拒绝!
        小博链接,欢迎指点 http://blog.sina.com.cn/u/2009694182
        在线情况
        28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5
          • 积分7080
          • 经验221868
          • 文章6513
          • 注册2013-01-18
          [P][SIZE=4][B]有好的教育故事作比,有感悟的读书,这是提高教师自身修养的最好方法。[/B][/SIZE][/P][P][SIZE=4][B]学习了。[/B][/SIZE][/P]
          在班刊,我永远是您的朋友。
          在线情况
          29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积分584
            • 经验35045
            • 文章567
            • 注册2012-05-09
            [QUOTE][B]下面引用由[U]阿荣[/U]发表的内容:[/B]

            有好的教育故事作比,有感悟的读书,这是提高教师自身修养的最好方法。学习了。[/QUOTE]
            谢谢阿荣老师的鼓励,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坚持梦想,踏实每一天
            欢迎围观新浪博客柔风
            http://blog.sina.com.cn/u/2737504933
            在线情况
            30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积分584
              • 经验35045
              • 文章567
              • 注册2012-05-09
              [P][LINE-HEIGHT=36pt][P][ALIGN=center][B][SIZE=4][FACE=宋体][SIZE=24pt]第13[/SIZE][/FACE]节:第一章 教育之困(10)[/SIZE][/B][/ALIGN][/P][/LINE-HEIGHT][P][SIZE=4][/SIZE][/P][P][SIZE=4][/SIZE][LINE-HEIGHT=18pt][P][ALIGN=left][SIZE=4][FACE=宋体]事实上,我们的教育过程中,一味强调教育的"无所不能",把知识当作教学的目的,而忽略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其直接后果就是控制甚至毁坏了孩子的想象力。对于教育来说,这应当也算是一种人文灾难,这决非耸人听闻。[/SIZE]
                  究竟要不要分数?
                 分数是最好的评价手段吗?[/FACE][/ALIGN][/P][/LINE-HEIGHT][P][SIZE=4][/SIZE][/P][P][SIZE=4][/SIZE][LINE-HEIGHT=18pt][P][ALIGN=left][FACE=宋体][SIZE=4]教育者很容易为了分数、为了眼前的教育利益舍本逐末[COLOR=#ff6600]。[B]很多教师和家长,都把阶段性的分数作为评价孩子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比如,为了升到好一些的学校,不惜一切代价。全中国的家长没在一起开过会,但有一句话异口同声:"[/FACE]孩子,只要你有了好分数,其他的一切你都不要管。"这真是一个可怕的国民共识![/SIZE][/B][/COLOR][SIZE=4][B][COLOR=#3366ff]([/SIZE][COLOR=blue]这与国家的体制是分不开的。分数一直是在使用自己独特的数字魅力把每个学生进行精确的排队。把执教的老师也根据教学成绩分的很清楚。而家长对于学校的排名也是以此为基础。而如今分数已经到了被及其崇拜的地步。学生可能因为一分之差要付出几万元的代价,这是作为一个农业家庭多少劳作的收入。难道这是家长的错吗?成绩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学生将来受教育的程度和前途。能让家长不忧心!)[/COLOR]
              [/B]   社会还流行一个观点"[B][COLOR=#ff6600]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COLOR][/B],这个观点误导了很多人。其实终点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道理很简单,[B][COLOR=#ff6600]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起跑快一点还是慢一点,其实不重要。[/COLOR][/B]比如,没能在幼儿园时期进行最有效的智力开发,难道孩子将来就一定没出息吗?小学升初中升不到好学校,就一定失败了吗?
                 这个道理大家都能理解,但很多教师和家长就是做不到。这就将引出另外一个更深层次的话题,那就是:[B][COLOR=#ff6600]除了分数和升学,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孩子的发展?[/COLOR][/B]
                 人的发展需要评价,分数是其中一种手段。分数评价的好处是简单明晰,缺点是"用一把尺子量所有的孩子",把大多数的孩子变为所谓"失败者",如果有更好的评价手段,分数评价方式毫无疑问应当摒弃。
                  客观地说,分数评价方法与人的发展规律是相违背的,因为人的发展是呈模糊状态的,这一点所有人都有共识,而分数评价的逻辑是强行分析的逻辑。([B][COLOR=blue]林格老师的话触目惊心,为自己的传统理念扎上锋利的一刀。问题是用什么来代替分数。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尤其是班主任,每天面临无穷尽的分数。只要是一项活动都要通过打分排出个子丑寅卯。教师的考核也是千分制。每一个细小的工作都是与分数来挂钩。甚至分数思维已经进入教师的每一个思维毛孔。而林格老师竟然对分数提出如此大的质疑,我不免也要深思了。)[/COLOR][/B][/COLOR][SIZE=4][COLOR=blue]
              [/SIZE]   "模糊"的评价之道。[/COLOR][/ALIGN][/P][/LINE-HEIGHT][P][SIZE=4][/SIZE][/P][P][SIZE=4][/SIZE][LINE-HEIGHT=18pt][P][ALIGN=left][SIZE=4][B][FACE=宋体][COLOR=green]有一天,哲学家青蛙遇见了蜈蚣,久久地注视着,心里很纳闷:四条腿走路都那么困难,可蜈蚣居然有成百条腿,它如何行走?这简直是奇迹!蜈蚣是怎么决定先迈哪条腿,然后迈哪条腿,接着再迈哪条腿呢?
                 [/SIZE][/FACE]于是,青蛙拦住了蜈蚣,问道:"我是个哲学家,但是有个问题我解答不了,你有这么多条腿,是怎么走路的?"
                  蜈蚣说:"我一直就这么走的,可谁想过呢?现在既然你问了。那我得想一想才能回答你。"
                  这一念头第一次进入了蜈蚣的意识。事实上,青蛙是对的--该先迈哪条腿呢?蜈蚣站立了几分钟,动弹不得,蹒跚了几步,终于趴下了。它对青蛙说:"请你再也别问其他蜈蚣这个问题了,我一直都在走路,这根本不成问题,现在你把我害苦了!我动不了了,成百条腿要移动,我该怎么办呢?"[/B][FACE=宋体][/FACE][/COLOR][/ALIGN][/P][/LINE-HEIGHT][P][SIZE=4][/SIZE][/P][P][SIZE=4][/SIZE][LINE-HEIGHT=18pt][P][ALIGN=left][SIZE=4][B][FACE=Times New Roman][COLOR=green]《奥修寓言》中的这个故事[/SIZE][/FACE][/B][FACE=Times New Roman]引人深思。人的发展之道也一样,是混沌的、模糊的,说严重一点是不容分析的。[B][COLOR=#ff6600]《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说:[/FACE][/B][/COLOR][B][U][COLOR=#ff6600][FACE=Times New Roman]"[/COLOR][/FACE][/U][/B][B][U][FACE=Times New Roman][COLOR=#ff6600]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FACE][/COLOR][/U][/B][B][U][COLOR=#ff6600][FACE=Times New Roman]"[/COLOR][/FACE][/U][/B][B][FACE=Times New Roman][COLOR=#ff6600]意思是说,道是混沌的,先天地而生,虚空宁静,超然独立,永恒不变,是天地的母亲。万事万物的发展均有其不可言喻的自身规律,人究竟是怎样发展的,其实我们是无法真正做到准确分析的,就像用电饭煲煮米饭,究竟饭是怎样熟的,我们并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只要到了时间打开盖子就是香喷喷的米饭。如果在过程中,我们总是揭盖,最后打开时,米饭一定已经夹生了。[/FACE][/COLOR][/B][/COLOR][SIZE=4][B][FACE=宋体][COLOR=#ff6600]
              [/SIZE][/FACE][/B][B][FACE=宋体][COLOR=blue]【峰言峰语】把自己强行拉到林格老师面前进行理念的交流,这需要多大的勇气。这一节谈到的分数在我心里不免用地震来概括比较贴切。从当学生到当老师可以说分数就是我们生活的空气。但是林格老师却提出了"[/FACE][/COLOR]模糊"的评价之道[/B][FACE=宋体]。[B][COLOR=blue]自己心里也困惑了[/FACE][/COLOR][/COLOR][/B][/ALIGN][/P][/LINE-HEIGHT][P][/P][P][B][COLOR=teal][FACE=Times New Roman][SIZE=3][/COLOR][/FACE][/SIZE][/B][/P][P][B][FACE=宋体][SIZE=24pt][/FACE][/SIZE][/B][/P]
              坚持梦想,踏实每一天
              欢迎围观新浪博客柔风
              http://blog.sina.com.cn/u/2737504933
              在线情况
              31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积分584
                • 经验35045
                • 文章567
                • 注册2012-05-09
                [SIZE=5]           第14、15节:第一章 教育之困(11、12)[/SIZE][P][SIZE=4][FACE=Times New Roman]在东西方文化对比研究中,我们经常会看到[FACE=Times New Roman]"[/SIZE][FACE=Times New Roman]模糊[/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分析[/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综合[/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的概念,东方文化侧重于[/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模糊论[/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的神经细胞主要遍布在大脑皮质上,大脑皮质上神经细胞的数量约有[/FACE][FACE=Times New Roman]150[/FACE][FACE=Times New Roman]亿之多,它们之间形成了极其复杂的联系网络,彼此沟通,相互影响,每个细胞与其他细胞可产生[/FACE][FACE=Times New Roman]2000[/FACE][FACE=Times New Roman]多种联系。神经细胞的不稳定性,正是大脑皮层神经细胞传递的根本特点,这是[/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模糊论[/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SIZE=4]的生理基础。[COLOR=red]李晓明先生在《模糊性[/SIZE][FACE=Times New Roman]--[/FACE]人类认识之谜》一书中指出:[FACE=Times New Roman]"[/FACE]模糊性的本质是宇宙普遍联系和连续运动在人类思维活动中的反映。模糊性并非物质的本质属性,也不是人脑主观产物,而是客体在人类意识中映照下,成为模糊性的栖身寓所[FACE=Times New Roman]……[/FACE]一言以蔽之,明晰兮模糊所伏,模糊兮明晰所倚。[/COLOR][FACE=Times New Roman][SIZE=4]"(
                [/FACE][/SIZE][/FACE][SIZE=4][FACE=Times New Roman]   [/SIZE][FACE=Times New Roman]模糊当然不是[/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糊涂[/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而是一种超然的评价方法,是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的。而人的发展更应当采用模糊的评价方法,模糊的评价,实质上是上升到教育文化意义上的评价,是人性的回归。[/FACE][/FACE]
                [FACE=Times New Roman][SIZE=4]   [/FACE][/SIZE][FACE=Times New Roman][SIZE=4]无法回避的中高考[/FACE][/SIZE]
                [FACE=Times New Roman][SIZE=4]    [/FACE][/SIZE][SIZE=4]很多人会说,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是中高考,这是目前公认的公平方式,我们应当如何把握呢?在这方面,[COLOR=red]我支持郭思乐教授的观点,他认为,我们要长期地在中高考的体制下工作,因此,对基础教育有意义的研究,都不能离开中高考存在的前提,生本教育十年实践证明,[/SIZE][FACE=Times New Roman]"[/FACE]素质好,何愁考(中高考),为了好,偏不考(过程中的统考)[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郭教授认为,当前教育的改革的瓶颈在于区域性或者学校的统考,这样的考试是区别于中高考等社会选拔性评价的教育过程中的评价,在教育还缺少根本性改革的情况下,管理者往往借助这种评价方式来防止教育质量下滑,其目的是实现教育活动主体这之外的人对学习者情况的把握和监控,它广泛地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模式,使所有的教育中人疲于被动应付,失去了激扬生命主动性的教育改革探索热情。[/FACE][/COLOR]
                [FACE=Times New Roman][SIZE=4]    [/FACE][/SIZE][SIZE=4][FACE=Times New Roman]有人把当前面对现实的教育改革方向概括为两句话[/SIZ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光明正大搞应试,旗帜鲜明抓素质。话说得有点夸张,但不无道理。我甚至认为,当前教育的问题,并不需要很多的[/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解答[/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而是要[/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解决[/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只有能解决问题的思路才是可靠的、科学的思路。[/FACE][/FACE]
                [FACE=Times New Roman][SIZE=4] [/FACE][/SIZE][SIZE=4] 本书中[COLOR=red]关于个性化教育的操作系统部分,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思路,变以[/SIZE][FACE=Times New Roman]"[/FACE]知识[FACE=Times New Roman]"[/FACE]为中心的评价体系为以[FACE=Times New Roman]"[/FACE]学习状态[FACE=Times New Roman]"[/FACE]为中心的学习质量阶梯体系,从根本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FACE=Times New Roman]我们的反复实验中,参加实验的孩子不以学习成绩为目标,却都取得了最好的成绩。可以说,[COLOR=red]在新时期的养成教育理论实践体系指引下,成绩和分数应当是人学习成功之后顺带的结果而已。[/FACE]每年到了揭榜季节,都有很多全国养成教育实验学校的校长向我报告学生中高考成功的喜讯。这样,就是[/COLOR][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又好看[/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终端考试成功)、[/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又好吃[/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解放了教育者,学生主动学,素质全面提高)的双效教育。[/FACE][/COLOR]
                [FACE=Times New Roman][SIZE=4]   [/FACE][/SIZE][SIZE=4][FACE=Times New Roman]我预测,大约[/SIZE][FACE=Times New Roman]20[/FACE][FACE=Times New Roman]年以后,在逐步加强中小学职业指导并形成系统和机制后,中高考一定会被其他方式取代。但在未来的[/FACE][FACE=Times New Roman]20[/FACE][FACE=Times New Roman]年时间内,我们须在接纳中高考的前提下,进行教育改革,关键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下决心取消平时的统考,以中高考终端考试为目标,建立新型的教育评价机制。[/FACE][/FACE][/P][P][SIZE=4][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峰言峰语】读完这两节我明白了。林格老师并不排斥分数教育,只是在寻求分数的道路与我们通常所说的道路有很大的不同。这就好比现在的中西医。通常我们身体出现差池通常都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常常治标不治本,还要经受和较大副作用的折磨。而正确的做法应该找起问题根源。从根上去着手问题的解决。而在这方面我们的传统中医功不可没。而教育教学工作异曲同工。这个寒假各个方面大面积的假期孩子补课就是对分数追求的急功近利。家长拿钱买心安。问题是孩子们真正学到了什么。所以以后的工作是通过各方面努力去寻求真正的教育大道。让我们的孩子们真正发出内心深处的微笑。[/SIZE][/FACE][COLOR=blue][/COLOR][/COLOR][/P]
                坚持梦想,踏实每一天
                欢迎围观新浪博客柔风
                http://blog.sina.com.cn/u/2737504933
                在线情况
                32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积分584
                  • 经验35045
                  • 文章567
                  • 注册2012-05-09
                  [P][LINE-HEIGHT=36pt][ALIGN=center][B][FACE=宋体][SIZE=24pt]第16[/SIZE][/FACE]节:第二章 回归教育的纯真(1)[/B][/ALIGN][/LINE-HEIGHT][/P][P][ALIGN=left][SIZE=3][FACE=宋体][COLOR=red]教育的本质是心灵感应([/COLOR][/FACE][B][FACE=宋体][COLOR=blue]什么是心灵感应,当您的身心都在学生身上,您就与学生有了心理感应。通常所说的心灵感应是指亲人、恋人才有的现象,这是因为他们之间的牵挂和在意。而对于学生我们问问自己是不是也这样在意着?)[/COLOR][/FACE][/B][/SIZE][FACE=宋体][COLOR=red]
                  [SIZE=3]    [/SIZE][/COLOR][/FACE][FACE=宋体][COLOR=red][SIZE=3]心是一切经验的基础[/SIZE][/COLOR][/FACE][B][FACE=宋体][COLOR=blue][SIZE=3](心是所有接触世界的感应,他比人的语言与行动都来的真诚。在太多的时候我们都忽视了她的内在的真实。)[/SIZE]
                  [SIZE=3]    [/SIZE][/COLOR][/FACE][/B][FACE=宋体][SIZE=3]经常有人问我,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通常会用四个字来回答--[/FACE]心灵感应。[/SIZE]
                  [SIZE=3]     [/SIZE][SIZE=3]这里所说的心灵感应绝非那些术士的通灵术,而是指两颗心灵之间的高度默契。甲骨文中的"教",右边的"文"中有一个"心"字,现在的汉字经过几次重要的演化后,那个"心"看不见了。从本质上说,[COLOR=red]教育就是"[/COLOR]以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SIZE][B][COLOR=blue][SIZE=3](问题是太多的时候看到很多案例的表面却深入不进去,这反应了自己学识的浅薄,需要用阅读看来修炼内心。用众多思想者的火焰来炙烤自己的火眼金睛。)[/SIZE]
                  [/COLOR][/B][SIZE=3]  其实,对教育本质的解释有很多的说法,只是角度不同而已。我之所以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心灵之间的感应,是从东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角度进行阐发的。相对于西方文化的分析、逻辑、抽象,东方文化则侧重模糊、概括、觉悟,不论东西方文化的区别,仅对"人本身的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进行思考的时候,似乎又都是统一的,并没有根本的差别,性质相同,表现的内容和形式不同而已。[/SIZE]
                  [SIZE=3] [/SIZE][B][SIZE=3] [/SIZE][COLOR=green][SIZE=3]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人的价值源于天,来自于宇宙这个生生不息的总系统,人的生命意义也就在于认识、顺应以至推动这一进化的过程。而心是人类经过千万年进化后唯一能与宇宙沟通的器官,故而"[/COLOR]人因心而知天"。广义上说,人的感觉、思维、言语、行为,都是在"为天地立心(北宋哲学家张载语)"。[/SIZE]
                  [/B][SIZE=3]    [/SIZE][B][COLOR=red][SIZE=3]《二十四孝》中有一个"[/COLOR]齝指心痛"的故事:孔子的学生曾参对母亲很孝顺,有一天他去山里砍柴,家里来了客人,他母亲等了很久,他还没有回来,母亲急得咬自己的手指,这时曾参忽然感到心痛,知道家中有事,于是急忙背着柴回家。[/SIZE]
                  [/B][SIZE=3]   心是一切经验的基础,它创造了快乐,也创造了痛苦;创造了生,也创造了死。[/SIZE][B][COLOR=red][SIZE=3]心的第一个层面是"[/COLOR]凡夫心",这是会思考、谋划、欲求、操纵的心,会暴怒的心,犹疑不定、反复无常的心。但此外,我们还有心的本性,这是永恒的,不被死亡以及任何外界事物触及。说到底,心性就是万事万物的本质。[/SIZE][SIZE=3]
                  [/SIZE][/B][SIZE=3]   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我们过于依赖大脑,依赖心理学技术,依赖知识的传递,就会使我们的心灵失去了感知、感觉、感应的能力。事实上,[/SIZE][B][COLOR=red][SIZE=3]感受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物,才能让生命生动而自由起来。[/SIZE][/COLOR]
                  [/B][SIZE=3]    [COLOR=red]教育,应当回归到心灵深处[/COLOR][/SIZE][B][COLOR=blue][SIZE=3](曾几何时,不敢正视自己的内心,这是怎样的畏惧让自己失去了勇气。作为教育者首先要搞好,自我教育。要不何谈,教育他人?)[/SIZE]
                  [/COLOR][/B][SIZE=3][COLOR=red]    [/COLOR]历史上的圣人先哲,用了不同的词阐述基本的心性。基督教徒称之为"上帝",印度教徒称之为"婆罗门",佛教徒称之为"佛性"。所有的宗教,都有一个基本的核心,并要求它的教徒用一生演化和体悟这个核心,这个核心就是心性。[/SIZE][SIZE=3]
                      我们的日常生活被种种情绪、思想和欲望所主宰,但有些时候,我们依然能极其清晰、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心灵,可能是在欣赏一支美好的曲子时,可能是在宁静的大自然中流连时,可能是品尝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时。当我们看到雪花翩翩飘下,看到太阳缓缓升起,看到一束光线射进屋里,都可能让我们瞥见自己内心深处那无比宁静和美好的地方。这些光明、安祥、喜悦的感觉,都曾出现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SIZE][SIZE=3]
                      欲望使我们存在,而[B][COLOR=red]心灵决定我们存在的品质。[/COLOR][/B]身处陋巷的颜回,只有粗粮清水但快乐无比;宗教的苦行者,可以在极其恶劣的生存条件下感受到常人难以想象的幸福。[/SIZE][B][COLOR=red][SIZE=3]幸福本身不由你获得多少决定,而是决定于你感受到多少。 [/SIZE][/COLOR][COLOR=blue][SIZE=3](现在的我很幸福,独自静静地与林格老师交流,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让林格老师的思想像一股舒缓的温泉轻轻地荡涤心底深处的尘埃,还原他原来的颜色,岂不是一种最大的幸福。)[/SIZE]
                  [/COLOR][/B][SIZE=3]   [B][COLOR=red] [/COLOR][/B][B][COLOR=red]回归心灵深处,说起来简单,其实代表着一种生活态度的彻底改变,[/COLOR][/B]从向外看转为向内看,从关注向外的索取追求到凝神触摸自己的内心生命,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以往我们回避向内看的生活,因为[B][COLOR=red]一般人总有种对自己内心的恐惧[/COLOR][/B],更因为我们认为这不重要,我们留恋刺激热闹、嘈杂忙碌的生活。也许,在这个急功近利的世界,[B][COLOR=red]向内看被认为是一种怯懦和消极的行为,我们埋怨着过于繁忙的生活,但我们继续忙碌着为了能付得起钱去"[/COLOR]休闲"。 [/B][/SIZE]
                  [B][FACE=宋体][COLOR=blue][SIZE=12pt]峰言峰语:[/SIZE][/COLOR][/FACE]这一节回归教育的纯真,我的理解就是 让大家回归原来的自己,看清自己的内心。用内心深处真正的使命感去亲进教育,亲近孩子们。像李镇西老师说的用童心、丁如许老师说的用纯真去爱孩子,自然享受的是孩子们心心相应的心理感应。搞清自己在以后与孩子们的共同岁月如何度过,问问自己的真心。就像昨天晚上听牛瑞峰老师的老四部曲。从牛魔王到牛清醒再到牛部长、牛可爱,再到现在勤奋依旧、坚忍不拔的老牛正是一步步的靠近自己的心灵深处。希望更多地老师与家长真正的触摸心的温度,感受与孩子的心灵感应的温馨与幸福。而这不仅仅是体会更是努力地源泉。[/B][/ALIGN][/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P]
                  坚持梦想,踏实每一天
                  欢迎围观新浪博客柔风
                  http://blog.sina.com.cn/u/2737504933
                  在线情况
                  33
                  • 头像
                  • yhglll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积分5436
                    • 经验81770
                    • 文章5073
                    • 注册2011-08-17
                    [P]张峰老师的每一条峰言峰雨其实都是一则精彩的教育微语,收集起来可以组稿哦[/P]
                    多读多写,且行且思,天道,毕竟酬勤。勇敢学会拒绝!
                    小博链接,欢迎指点 http://blog.sina.com.cn/u/2009694182
                    在线情况
                    34
                    • 头像
                    • yhglll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积分5436
                      • 经验81770
                      • 文章5073
                      • 注册2011-08-17
                      关于模糊定理,我倒是觉得顺气自然的就是好的,所谓知天命而应天命,不知天命一样需要应天命!您觉得呢?
                      多读多写,且行且思,天道,毕竟酬勤。勇敢学会拒绝!
                      小博链接,欢迎指点 http://blog.sina.com.cn/u/2009694182
                      在线情况
                      35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积分584
                        • 经验35045
                        • 文章567
                        • 注册2012-05-09
                        [P][LINE-HEIGHT=36pt][ALIGN=center][B][FACE=宋体][SIZE=24pt]第17[/SIZE][/FACE]节:第二章 回归教育的纯真(2)[/B][/ALIGN][/LINE-HEIGHT][/P][P][LINE-HEIGHT=18pt][ALIGN=left][FACE=宋体][SIZE=3]相对于教育回归心灵深处的真谛,《现代汉语词典》中,"[/FACE]教育"被解释为"把知识或者技能传给人",亦即"传道、授业、解惑"的白话文解释,这种解释是苍白的。[/SIZE][B][COLOR=red][SIZE=3]教育之道,道在心灵,而不是被动的知识传递和技能训练。[/SIZE]
                        [/COLOR][/B][SIZE=3]   过去几十年的教育从未把孩子看作教育的主体[COLOR=red],[B]以知识为中心人为设计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只是把孩子当作知识的接收器,而不是知识的主宰者[/B][/COLOR]。因此,孩子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被教育"的对象,孩子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毫不客气地说,如果他们的心灵没有被教育者感应到,一切的教育是没有用的,教育本真将离我们越来越远。[/SIZE][B][COLOR=blue][SIZE=3](林格老师的语言很好的反应如今的状态。而自己的求学经历是应试教育的真实写照。多少年来听话就是自己头顶最大的光环,更可悲的是自己踏上讲坛,又在教学中听话的把教材传给学生。在班级管理中太多的是反映领导的心声,而忽视了自我的存在。回头望望一路走来,极其缺乏的是工作中的梳理与思考,以及最重要的是因地制宜的创新。其实行行出状元,任何事情都可以去创新。都可以思考更好的解法。而对于学生,保姆式的管理无形中剥夺了学生太多的思考。剥夺了他们发现、创新的乐趣。仔细想来,这是极其可怕的。)[/SIZE]
                        [SIZE=3]    [/SIZE][/COLOR][SIZE=3][COLOR=red]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COLOR][COLOR=blue]好说难做)[/COLOR][/SIZE][COLOR=red]
                        [SIZE=3]    [/SIZE][/COLOR][COLOR=red][SIZE=3]孩子的反叛,往往因为教育者说话太多[/SIZE][/COLOR][/B][SIZE=3]([B][COLOR=blue]多么的犀利又一语中的)[/COLOR][/B][/SIZE]
                        [SIZE=3]    [/SIZE][SIZE=3]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人说出来的效果就不同,很多话都是好话,就是说不到孩子心里去。因为,一句话中,语言只占15%,表情占30%,人的状态占55%。可见,[B][COLOR=red]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状态,一个教育者达到了一种较好的状态后,随意说说,就是最好的教育。[/COLOR][/B][/SIZE][COLOR=red]
                        [/COLOR][SIZE=3]    我们课题组于2007年10月在1000名中学生中做过一个家庭教育问卷调查,其中有一个题目是:你最不喜欢你妈妈的哪种行为?调查结果显示,其中550位中学生首选了"唠叨"。由此推论,"唠叨"很可能是当前中国家庭教育的第一难题,[/SIZE][B][SIZE=3][COLOR=red]解决家长"[/COLOR]唠叨"的问题,说大一点,是解决家庭教育困境的一个突破口。[COLOR=blue]([/COLOR][/SIZE][COLOR=blue][SIZE=3]当妈妈和当老师的双重身份,都要求自己正视这个问题,那改变的途径就是学习、再学习、思考、再思考、实践、再实践,[/COLOR]唯有求己,别我其他。[/SIZE][SIZE=3])
                        [/SIZE][/B][SIZE=3]     毫无疑问,所有家长的"唠叨"出发点一定是好的,"唠叨"的内容也是正确的。值得反思的是,我们的"唠叨"为什么会导致孩子如此强烈的反抗呢?[/SIZE]
                        [SIZE=3]    [/SIZE][SIZE=3]因为有了语言,我们的知识传承变得更加方便、快捷、持久。同时,[/SIZE][B][COLOR=red][SIZE=3]语言在教育过程中,又是一把双刃剑,善用者可以入心入骨,不善用者可能引起反感甚至直接消解了教育的内容与意义。[/SIZE]
                        [/COLOR][/B][SIZE=3]    有位妈妈声带出了一点问题,医生强迫她禁声,至少十天不许说话。[/SIZE]
                        [SIZE=3]     [/SIZE][SIZE=3]这天,儿子放学回家,进门就嚷:"我恨老师!再也不去学校了[/SIZE][SIZE=3]!"
                             如果平时听到儿子这么说,妈妈一定要严厉地训斥他。但是,这一次她没有这样做,因为她不能讲话。[/SIZE]
                        [SIZE=3]    [/SIZE][SIZE=3]气愤的儿子趴在母亲的膝盖上,伤心地哭着说:"妈妈,今天老师叫我们写一篇作文,我写错了一个字,老师就嘲笑了我一番,结果同学们都笑我,真没面子[/SIZE][SIZE=3]!"

                          妈妈依然没有说话,只是搂着伤心的儿子。儿子沉默了几分钟,从妈妈怀中站了起来,平静地说:"我要去公园了,同学们还等着我呢。谢谢你听我说这些事。[/SIZE][SIZE=3]"
                            [/SIZE][SIZE=3][FACE=Times New Roman]由于特殊的原因,这位母亲体会到了[/FACE][FACE=Times New Roman]"[/SIZE][FACE=Times New Roman]沉默[/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闭着嘴说话[/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我们经常说到的[/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沉默是金[/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对教育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FACE][/FACE]
                        [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SIZE=3][B][FACE=Times New Roman][COLOR=red] 嘴巴的品质是耳朵培养出来的。在课堂上,教师如果尽可能闭上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孩子,也是教育行为转变中的一个关键。[/COLOR][/FACE][/B][FACE=Times New Roman]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的场所,但同时也是孩子吸取知识的场所,需要的是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互动,而不是老师在台上高谈阔论,孩子在台下死记硬背。老师说多少、孩子记多少的学习是机械的,[B][COLOR=red]孩子充分思考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是需要时间和空间的。好问、好说是孩子的天性[/FACE][/B],可有些老师却无情地剥夺了孩子说话的权利。学校需要教的是[/COLOR][FACE=Times New Roman]"[/SIZE][FACE=Times New Roman]学问[/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而不是[/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学答[/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B][FACE=Times New Roman][COLOR=red],[U]上课更多的应该引发孩子[/U][/COLOR][/FACE][/B][B][U][COLOR=red][FACE=Times New Roman]"[/FACE][/COLOR][/U][/B][B][U][FACE=Times New Roman][COLOR=red]问[/COLOR][/FACE][/U][/B][B][U][COLOR=red][FACE=Times New Roman]"[/FACE][/COLOR][/U][/B][B][U][FACE=Times New Roman][COLOR=red]、[/COLOR][/FACE][/U][/B][B][U][COLOR=red][FACE=Times New Roman]"[/FACE][/COLOR][/U][/B][B][U][FACE=Times New Roman][COLOR=red]说[/COLOR][/FACE][/U][/B][B][U][COLOR=red][FACE=Times New Roman]"[/FACE][/COLOR][/U][/B][B][U][FACE=Times New Roman][COLOR=red]的兴趣,教给孩子[/COLOR][/FACE][/U][/B][B][U][COLOR=red][FACE=Times New Roman]"[/FACE][/COLOR][/U][/B][B][U][FACE=Times New Roman][COLOR=red]问[/COLOR][/FACE][/U][/B][B][U][COLOR=red][FACE=Times New Roman]"[/FACE][/COLOR][/U][/B][B][U][FACE=Times New Roman][COLOR=red]的方法,而不是一味的灌输,只关注结论,忽视学习的体验过程。[/COLOR][/FACE][/U][/B][B][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近段时间来,回头望望,自己在课堂上又越俎代庖了几次。看到孙主任的课大大的比我超前,心里真的很急。尤其是昨天,学生们对于一个阅读理解题。先学习后运用,前面七个用了十分钟,而这个题竟然用了半个小时。多么宝贵的半个小时呀!到了三班我实在忍不住了于是给她们做了范例,这才顺利解决。其实看了林格老师的的避免唠叨,细想自己实际上又一次做了惯性的俘虏,其实有时无用更有用。)[/COLOR][/FACE][/B][B][COLOR=blue][/COLOR][/B][/FACE][/ALIGN][/LINE-HEIGHT][/P][P][LINE-HEIGHT=18pt][ALIGN=left][B][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SIZE=12pt]【峰言峰语】假如说回归教育的纯真一是真诚,那第二节我的理解是尊重与信任。唠叨的背后的本质是爱,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就是不放心、不信任与不尊重。也说明教师或者是家长方法的单一。课堂上我曾提到的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为零,说了万万遍。孩子们都腻烦了。但是还是出错。说明这种单纯的说教倒了孩子们的胃口。可以用变成故事,与场景游戏来代替这种说教,效果会好得多。所以无论是站在那个角度的教育者要想正确的表达对孩子们的爱,关键是钻研、学习、借鉴、创新。仅靠从父母长辈老师那里继承来的经验已很难适应日新月异的火星娃[/SIZE][/COLOR][/FACE][/B][B][COLOR=blue][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FACE][/SIZE][/COLOR][/B][B][FACE=Times New Roman][COLOR=blue][SIZE=12pt]当今的孩子们。与时俱进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不二法门。而在意与用心则为其永远的保驾护航![/SIZE][/COLOR][/FACE][/B][B][FACE=宋体][COLOR=red][SIZE=12pt][/SIZE][/COLOR][/FACE][/B][/ALIGN][/LINE-HEIGHT][/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P]
                        坚持梦想,踏实每一天
                        欢迎围观新浪博客柔风
                        http://blog.sina.com.cn/u/2737504933
                        在线情况
                        36
                        • 头像
                        • 级别
                          • 声望+1
                          • 积分584
                          • 经验35045
                          • 文章567
                          • 注册2012-05-09
                          [P][LINE-HEIGHT=36pt][/P][/LINE-HEIGHT][P][/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读书的过程就是对自己思维本身的梳理,也是对自己行为的较为可观的评价,感谢林格老师。他的书越来越深入我的思想深处,激起自己更多的思考,更加看清自己。从而达到心灵的安宁。有方向的执着向前。[/FACE][/SIZE][/P]
                          [ 此贴最后由张峰11在2013-3-22 20:22:40编辑过 ]
                          坚持梦想,踏实每一天
                          欢迎围观新浪博客柔风
                          http://blog.sina.com.cn/u/2737504933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