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13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24
    • 经验228915
    • 文章12339
    • 注册2012-12-04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学习知识与他人无关吗?[/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心影自拍(243)[/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王晓春[/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Black][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世间没有所谓必修的科目,也没有什么人人必读之书,甚至莎士比亚的著作也不是必读之书。学校制度中似乎有一个愚蠢的观念,以为我们可以制定一些最低限度的历史知识或地理知识,要做一个受过教育的人,便非念这些东西不可。

    现在的学生是为注册主任而读书的,许多好学生则是为他们的父母,教师,或未来的妻子而读书,使他们对得起出钱给他们读大学的父母,或因为他们要使一个善待他们的教师欢喜,或希望毕业后可以得到较高的薪俸以养家。

    我觉得这一切的思念都是不道德的,知识的追求应该成为一个人自己的事情,与别人无关,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够成为一种积极的、欢乐的事情。

    [/SIZE][/BGCOLOR][/COLOR][/FACE][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这几段话是林语堂先生说的,摘自《为什么现代教育培养不出有见识的人》一文。近年总有些学者教授倡导“读书只为自己”,看来此种理论早就有之,也是一种“民国范”吧?[/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可我就是想不明白,所谓“知识的追求应该成为一个人自己的事情,与别人无关”是什么意思。是说学习知识应完全自愿,自主选择吗?林先生好像有点这个意思。是说学习只为提高自己的见识,不管他人评价,不为他人谋利益吗?好像也有这个意思。[/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然而,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这两种意向,都无法做到“与他人无关”,正相反,都与他人有关。[/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义务教育不是自愿的,你不去不行,父母非送你去不可。学习哪些知识,如何学习,你的选择余地是很有限的。明明有一大堆体制、机构、组织和个人在“关”着你,你却硬说“与他人无关”,就近乎梦呓了。我们身为教师,若居然相信此种你理论,那就不但是自我打脸,而且是自挖墙脚了。对学生说“你学习知识,与老师无关,与学校无关。”学生就会说:“无关您还不赶快走开!学校还不赶快关门!”[/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若说学习知识“只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见识(新词叫“实现自我”),你仍然无法做到“与他人无关”。不但你读的书不是你自己写的,你的老师不是你自己,而且你学了知识长了见识之后,也不可能不服务社会,不可能与社会无关。林语堂先生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还不是要宣传自己的理念、影响他人吗?怎么能说“与他人无关”[/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呢?学生读书为文凭,为父母,为挣钱,林先生都很不屑。这些学习目的自然说不上崇高,但若说“不道德”,显然过分了。为生存发展而读书怎么就不道德了?为报恩父母读书怎么就不道德了?林先生既然认定读书是一个人自己的事情,人家为什么不可以选择自己的学习目的呢?为什么非得按你林先生指的路走才算“道德”的呢?恕我直言,这地方我们就看出林先生蛮横的一面了。这与当今宣扬普世价值的人们姿态很像,是一脉相承吧?我发现林先生列举了多种他不赞成的学习目的,唯独没提有些人是为救国救民而读书的,民国时期这种知识分子并不少,却被林先生选择性地遗忘了。林先生的三观,于此可见一斑。[/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有一篇文章披露,林先生在五十年代曾经主动提出做南洋大学的校长,那是新加坡的一所华人大学。林先生上任,把他女儿、女婿、侄子都带过来了,各任副校长、财务部长、办公室主任等职务。林先生的工资比当时的哈佛、耶鲁的校长都高,后来还因为基金管理问题与校董会打了官司。林先生的实际行动,给自己的理论做了注脚:他学习知识,确实是只为了自己,但又不是只为自己,他为亲属谋利益也挺来劲的。[/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2018,4,30[/SIZE][/BGCOLOR][/COLOR][/FACE]
    本人新书《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源创图书公众号及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在线情况
    14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24
      • 经验228915
      • 文章12339
      • 注册2012-12-04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利己主义的灵魂[/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心影自拍(244)[/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王晓春[/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据说有一位姓赵的“北大才女”写了一首诗,[/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Black][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我钦佩一种父母,
      她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
      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
      照顾和分离
      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
      亲子关系不是一种恒久的占有,
      而是生命中一场深厚的缘分,
      我们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贫瘠,
      又不能让孩子觉得成年窒息。
      经常有人聊起:要孩子是为了什么?
      传宗接代还是养儿防老?
      终于听到一个令人感动的答案:
      为了付出与欣赏。
      不求孩子完美,
      不用替我争脸,
      更不用帮我养老。
      只要这个生命健康存在,
      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走一遍,
      让父母有机会与他/她同行一段…
      这段话很美,
      美到想哭…
      换个方式去爱孩子!
      只要他(她)健康,
      快乐,足矣……
      ——与所有父母共勉。
      [/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有人说此诗“惊呆了多少父母”,我却没有被惊呆的感觉, 这类论调,我见过很多了,一点不新鲜。[/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你会发现这首诗说的全是一面理,其中一点也找不到对父母感恩的意思,一点找不到传统的孝道,完全没有换位思考的打算。[/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如果把这些貌似有多大学问的诗句翻译成大白话,你会发现,现在这种孩子大有人在。[/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你们做父母的,既然生了我,就得给我吃给我喝,就得爱我陪伴我,而我一旦长大,翅膀硬了,你们就要知趣地退出,别管我了,至于我以后是否管你们,是否陪伴你们,那就另说了。” [/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不就是这么回事吗?[/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我需要你时,你要召之即来,我不需要你时,你就别打扰我。这正是主人对仆人的要求,宾馆顾客对服务员的要求。[/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中国古已有之的娇惯溺爱子女的坏毛病与西方个人主义相结合,就产生了中国特色的个人主义,彻底的利己主义。[/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其鲜明特点是:对别人,只说义务;对自己,只说权利。[/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看看《弟子规》,你会发现这位赵才女的观点正好站在另一个极端。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用新的片面代替旧的片面,是如今很流行的思维方式。[/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过去有一句话形容某些挤入精英群体的青年人:“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入木三分。“不认”有两个层次,有的很粗俗,直接跟父母翻脸了;有的则比较文雅:“我们同行了一段,该分手了。啊!多么美丽的一段同行呀!”这首诗的作者,属于后一种。[/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我相信后一种人对民族主义、爱国主义也难免不以为然,因为他觉得自己已经很牛了,国家和民族都该“退出”了。[/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这种人。[/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2018,5,1[/SIZE][/BGCOLOR][/COLOR][/FACE]
      本人新书《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源创图书公众号及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在线情况
      15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24
        • 经验228915
        • 文章12339
        • 注册2012-12-04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关于“国民劣根性”[/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心影自拍(245)[/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把一个现象归因于“民族劣根性、“人性”,只不过增加了一个描述性的定义,并没有解释什么。比如,把目前东北的经济困境归结为东北人的“劣根性”,或者把中国漫长的帝制历史归因于中国人的奴性,并没有增添新的解释内容,只不过用“劣根性”这个概念重新描述了一遍所要解释的现象。如果我们愿意,我们可以把所有不合意的现象都归结为某种民族劣根性。把个现象归因于“民族劣根性”、“人性”,对我们“改变世界”无济于事。既然我们不能(或非常艰难)改变“民族劣根性”,不能改变“人性”,那么我们对那些不合意的现象就无计可施,只能非常消极的等待非常遥远的某天“民族劣根性”、“人性”变好。这自然不能让我们满意。[/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SIZE][/BGCOLOR][/COLOR][/FACE][URL=https://wenku.baidu.com/view/21465e7d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11.html]https://wenku.baidu.com/view/214 ... d8ce2f00666511.html[/URL][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这是我在网上看到的一段话,我没搞清作者,但我很赞成他的意见。许多人一谈到国民劣根性,就把它与鲁迅联系起来,可是在我的印象里 ,鲁迅并未用过“国民劣根性”这个提法,鲁迅的习惯用法是“改造国民性”。到网上查了查,确实没有找到鲁迅使用“劣根性”一词的证据,这个词最早是由谁提出的,也查不到。我怀疑它是外国人造出的词语,有明显的轻蔑意味。[/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因此,我主张作为中国人,最好不用“劣根性”这种说法。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点,也都有自己的缺点,我们很难证明哪个缺点是从“根”上就“劣”了。[/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鲁迅对国民性的缺点进行过最深刻全面的批判,这些批判至今仍有很强的生命力,作为后人,我们感到惭愧。鲁迅的本意是希望自己的批判文章“速朽”,因为那就说明后人已经克服了有关缺陷,可惜,我们没做到,改造国民性还是任重道远。但这不等于我们没有进步,不等于我们应该自轻自贱,更不等于我们应该用不友好的外国人的腔调来骂自己。再过100年,地球上谁更文明,我们的后代能看到。[/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2018,5,3[/SIZE][/BGCOLOR][/COLOR][/FACE]
        本人新书《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源创图书公众号及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在线情况
        16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24
          • 经验228915
          • 文章12339
          • 注册2012-12-04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文学故事的教育专业解读[/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心影自拍(246)[/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王晓春[/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Black][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冲突中的守望
          原创 2018-05-03 刘满钰 教育新视界
          妹妹与哥哥相差整整十岁 。哥哥对妹妹还算友好,高兴的时候,斗陀螺,两个人笑得花枝乱颤,其乐融融;玩滑滑梯的时候,哥哥紧紧拉着妹妹的手;路上遇见沟沟坎坎,哥哥把妹妹抱起放下,再放下,不知疲倦。有相爱就有相杀。哥哥的一条铁律,让我们觉得不近人情: 不许妹妹进他房间。担心翻乱他本来就无比凌乱的书桌;担心在他的书上乱划;担心做作业的时候受到打扰......
          理由如此堂皇,我们干涉无果,只好听之任之。妹妹对哥哥的喜爱却是掩饰不住的,第一时间给放学回来的哥哥脱鞋,拿拖鞋,屁颠屁颠跟着哥哥身后转。上了初中的哥哥,吃过饭,扭身进房间写作业,随手就把房门反锁上了。看来前门是进不了,只好趴后窗了。我们打趣哥哥像喜欢在柱子上做记号的小狗,领地意识太强。妹妹呢 ? 受了冷落,顾不上计较,依然欢喜地爬上高高的凳子,鼻子贴在玻璃上,偏着脑袋,瞧向屋里。
          于是,每天哥哥写作业的时候,妹妹就这样站在窗边默默地看哪,看哪!她看得那么专注:是桌子上如小山一样的书震撼到她了吗,是哥哥新买的水笔很酷炫吗,还是哥哥唰唰做题的速度让她很崇拜呢?
          即便,这样隔着窗子,看的不真切,只要发出哪怕一丁点的声音,依然会受到哥哥严厉的训斥,并立刻遭到驱逐。所以,她已经习惯把自己的小嘴巴闭得紧紧,默不作声,静静守望,像农民守望自己的庄稼,眼巴巴地盼着哥哥快一点写完作业,可以多陪自己玩一会儿。如果,我们在旁边不小心说了一句话,她立刻会把食指放在唇边,做出“嘘”的动作,提醒,警告我们。她是多么害怕,我们会殃及到她,害怕哥哥又有了驱逐的理由!
          卞之琳在《断章》里写到: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多年以后,在窗边默默守望的小女孩儿啊,会怎样装饰我们的梦呢?
          [/SIZE][/BGCOLOR][/COLOR][/FACE][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这个故事很精彩,不过它是一个文学作品。我想从教育科学的角度,把它作为一个案例来讨论一下。[/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照我看来,故事里的事情,正是家长深入了解孩子的契机,可惜家长没有很好地抓住机会。当然,这位家长并没有犯什么家教错误,家长做得很好,但我觉得还可以做得更好一些。[/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妹妹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关注哥哥,粘着哥哥呢?[/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至少有这样几种可能:一种,好奇。哥哥的门关得越紧,妹妹越好奇。第二种,羡慕哥哥的学习生活。妹妹可能觉得哥哥干的事情很酷,自己长大也要这样,这就像青少年热衷模仿明星的言行一样。第三种,崇拜哥哥。兄妹年龄差距较大,容易出现此种崇拜。我感觉泰国的两位前总理他信和英拉就是如此。女孩子有把父亲做崇拜对象的,也有把哥哥做崇拜对象的。[/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有了这样几种假设还不够,还应该想办法检验一下,妹妹的心态究竟属于哪一种。家长可以给妹妹创造一个类似哥哥的学习环境,有桌椅有书本,也写字。如果妹妹很满意,从此对哥哥屋子的好奇明显减弱,那证明妹妹主要是羡慕哥哥的生活方式。如果没有明显变化,可以趁哥哥不在家的时候,带妹妹参观一下哥哥的房间,满足一下她的好奇心。(此事是否需要事先征得哥哥同意,要看具体情况)如果此后妹妹对哥哥房间的关注有所减弱,那说明妹妹主要是好奇。这两招都不起作用,那说明妹妹确实是崇拜哥哥了。这也不是坏事,对兄妹都有好处。哥哥会成为父母教育妹妹的好助手,妹妹也可以成为教育哥哥的好抓手(你要给妹妹做榜样)。[/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为什么要做这些检测呢?为了了解妹妹,看她是个好奇的人,还是一个爱学习的人,还是一个喜欢追星的人,以便因材施教。[/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其实这也是了解哥哥的好机会。家长可以问哥哥:“让妹妹参观一下你的房间,不动你的东西,行吗?”如果他同意,他是一种人,如果不同意,他就是另一种人。家长也可以借此读懂他的一些心理,这对以后的教育大有好处。[/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我想,作为教育者,面对一些文学故事,我们常常需要从专业角度加以解读,不只停留文学欣赏的层面。[/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2018,5,3[/SIZE][/BGCOLOR][/COLOR][/FACE]
          本人新书《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源创图书公众号及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在线情况
          17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24
            • 经验228915
            • 文章12339
            • 注册2012-12-04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中国式停车与美国式停车[/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心影自拍(247)[/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王晓春[/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网上说,中国人停车总是倒车入车位,而美国人则是一头扎进去。为什么会这样?有人解释说,这是因为中国车位小而美国车位大。我觉得这事很有趣,我猜测这与文化有关。[/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实际上无论倒车入位还是一头扎进去,费力是一样的,只不过中国式停车,停时麻烦再启动容易,美国式停车相反,是停车简单再启动麻烦。也就是说,中国式停车是把麻烦放在前面,美国式停车是把麻烦留在后面。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中国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美国则是“活在当下”。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干什么事都留后手,留退路,美国人就常常不管不顾,这与他们历史短暂有关。还有一个证据是:中国人爱储蓄,美国人不爱存钱,他们有一个钱花一个钱,甚至有一个钱花两个钱,借一屁股债也要花天酒地,花子孙后代的钱也要自己痛快。特朗普先生已经把美国人“只顾眼前,不计长远”的思维方式体现得惊艳无比,其行为殊难预测。[/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中国人有根深蒂固的“计长远”的思维方式。为什么?至少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中国自古以来自然灾害多,乱世也不少,近代又备受侵略,所以百姓备战备荒意识很强,遇事总是多想困难,留退路。第二个原因是,中国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不是个人,而是家庭,中国人习惯于把个人的行为看作家族历史的长链条的一环,宁可牺牲一些眼前的享受也要为后代造福,愚公移山是最典型的例子。经几千年积淀,就形成了思维定势,或者说“集体无意识”,宁可麻烦在前面,也不给后面增加麻烦。我们的前辈勒紧裤带造两弹一星,就是这种思路。[/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中国现在还是发展中国家,我们还没到该歇一口气的时候,但和平时间久了,社会风气难免有萎靡的一面。很多人以为再也不会打仗了,我不这么看。世界上的矛盾到了实在无法调和的时候,只能动武。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摧毁。古人云:好战必亡,忘战必危。中国不好战,但要时刻提醒国民,忘战必危。有人已经认定我们是威胁了,你怎么说和平崛起人家也不信。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我们只好丢掉幻想,准备斗争。            [/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2018,5,6[/SIZE][/BGCOLOR][/COLOR][/FACE]
            本人新书《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源创图书公众号及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在线情况
            18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24
              • 经验228915
              • 文章12339
              • 注册2012-12-04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追问流行语言[/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心影自拍(248)[/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王晓春[/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教育,就是帮助孩子找到他自己,成为他自己,做最好的自己。而教师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就在这个相伴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得到显现,得到升华。[/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不管有没有人欣赏,我们都要开出自己的花,是教育者应有的心态;做学生的榜样,是最好的教育方法,也是教育者最好的修养;在发展学生的同时,也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是教育者打造幸福人生的必然之路。[/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这是网上一位老师的发言。这类的话,到处都是,我见过多次了。推敲起来,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帮学生“找到”自己,到哪儿去找?我通常说“找”一个什么东西,前提是那个东西应该已经存在,在某个地方呆着,才能“找”到它。请问学生的“自己”是否已经存在?是生来就存在,还是到某个年龄才有?某位教师接了一个班,他如何判断学生们哪个已经找到了“自己”,哪个还没“找到”自己?有可操作的判断标准码?如果没有,这岂不是一笔糊涂账?[/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一个学生(比如高中生),若向老师宣布“我已经找到了自己”,他是不是从此可以不上学了?你教育的目标不就是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吗?他已功德圆满,还念什么书?如果教师不承认这个学生的自我判断,你如何反驳他?[/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教师如何帮学生找到自己?做学生的榜样。可是,学生若以别人为榜样,那就是改变自己了(要知道学习他人就是改变自己,而不是保持自己原有状态),“改变自己”与“找到自己”是相互矛盾的。教师将何以自处?[/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可见,把教育的任务说成是“帮助学生找到自己”,不但是很片面的,而且是很模糊的,事实上根本说不清楚。[/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请问教育者?您找到自己了吗?恐怕您自己也说不清楚,而且您无论做肯定的还是否定的答复,别人都很难认可,也很难拒绝,因为到底什么是您的“自己”,别人无从知晓。[/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如果您都尚未找到“自己”,您有何资格帮学生找?如果您已经找到自己了,您如何证实这一点,让别人相信呢?[/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总而言之,教育帮助学生找到自己(自我),这种口号和理念,只能作为浪漫主义的文学语言,作为心理学的努力方向而存在,不可以把它看作确定的教育方针和方法,否则只能把师生弄得更糊涂,云山雾罩。[/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恕我直言,我看一些老师的时尚发言,总觉得他们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似乎很高大上,似乎很深刻,似乎很新颖,却经不起推敲,更难以实践。这类发言,源头都是某些故弄玄虚的所谓专家学者。这些话也不是全无道理,问题在于片面和模糊,脱离实际。这种东西如果不加追问,不去质疑,大家一味欣欣然跟着白活,最后的结果是只能得到一些似是而非的满足(似乎自己深刻了),把自己忽悠了,反而妨碍了专业水平的真实提高。[/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2018,5,6[/SIZE][/BGCOLOR][/COLOR][/FACE]
              本人新书《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源创图书公众号及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在线情况
              19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24
                • 经验228915
                • 文章12339
                • 注册2012-12-04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一个有趣的问题[/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心影自拍(249)[/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王晓春[/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我们“教育诊疗群”里有老师谈到了一种现象:驾校教练最头疼的学员是教师和医生。别的学员让怎么做怎么做,教师医生学员却老是问“为什么”,使教练心烦。[/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于是就有老师指出:说明教师具有探究意识,至少教师探究意识的平均值较其他行业人员为高。[/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另有人立刻发出疑问:然而事实上教师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很少有问“为什么”的,一般都是问“怎么办”(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为什么教师在工作中不喜探究,去驾校就爱刨根问底了?此种矛盾如何解释?[/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海蓝蓝老师发言道:这是因为教育乃教师之专业,开车不是专业,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容易麻木,在非专业领域还保持着好奇心、探究欲。[/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有道理。[/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夸克老师发言道:学车问为什么,是为了自己省心;工作中不问为什么只问怎么办,也是为了省心。[/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也有道理。不过,连为什么也不问,教练怎么说我怎么做,不是更省心吗?[/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而且老师们的解释都忽略了一点,要知道不光教师和医生是专业人员,去驾校学习的人,各种专业的都有,为什么独独这两种人给驾校教练的印象最深?这里面可能还有别的原因。[/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我想了半天,没整明白。[/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不过我想出了点线索。要知道,教师和医生有些共同的职业特点:在服务对象面前,有优势地位,病人要听大夫的,学生要听老师师的,而且医生和教师最擅长的都是挑别人的毛病,他们把这种思维习惯带到驾校学习中,就会不自觉地以质疑的方式保护自己的心理优势。我听不只一个导游说,最不爱带教师团,可能也有类似的原因。[/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可能还有一个原因。教师在驾校爱问为什么,确实是想探究,这是一种获得“知识安全感”的思维习惯,寻找“标准答案”的习惯。那为什么他们在工作中不爱探究呢?据我搞教师培训的经验,他们是觉得自己“已经明白了”,“已经知道为什么了”,无须再探究了。这是一种“职业自负”。我给教师讲课,首要的任务往往是提醒各位:“您的现成答案值得怀疑,您的一贯做法未必正确。”[/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当然,这都是初步看法,就连问题的提出,也没有统计数据,只是个别教练的反映。但是我觉得这种讨论有意义,可以启发我们反思。[/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2018,5,10[/SIZE][/BGCOLOR][/COLOR][/FACE]
                本人新书《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源创图书公众号及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在线情况
                20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24
                  • 经验228915
                  • 文章12339
                  • 注册2012-12-04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于丹与郭德纲[/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心影自拍(250)[/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王晓春[/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于丹把孔学熬成了一锅心灵鸡汤,从央视《百家讲坛》泼出去,圈粉无数。但在有些学术根底的人和正统的孔门学子看来,她是很肤浅的,甚至有不少曲解和谬说。孔子本人大概也不会认同于女士的这种解说方式。夫子说过:“巧言令色者,鲜以仁。”后来,后来于丹到了北大讲堂,被轰下去了。于丹其实不该去北大伸一脑袋。北大是什么地方?那里有大批自视极高的挑错专业户,去那儿不是找死吗?甭说你于于丹了,旷世奇才毛泽东又如何?当年毛泽东经李大钊介绍去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谁都看不起他。今年新上任的林校长,刚进门就把鼻子碰歪了。足见北大风气之强悍。不过,愚以为,才子们把人家轰下台去,也是对人不尊重。人家是请来的,不是自己跳上去的,怎么也得让人把话说完吧?缺乏风度。[/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于丹对于普及儒学,张扬传统文化,是有贡献的。李泽厚先生就有这种看法。你可能会说,这哪是普及儒学,这不是糟蹋孔子吗?要知道,任何理论,只要一大规模普及,必定会走味变形,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单纯由学者在书斋里演绎,或许更接近孔子本意,但对社会影响就很小。这也是一种两难。要想原汁原味完整深刻地把某种学说普及到妇孺皆知,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也未必有这种必要。所以,对于普及工作者,不可苛求,要承认他们的功劳。[/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于是说到了郭德纲。在郭德纲“横空出世”之前,相声有点式微的样子。郭德纲一来,爱听相声的人骤然增加,不说起死回生,起码也是给相声打了一针强心剂。我听过一些郭先生的作品。感觉其特色是不重情节的完整性,也不注重故事整体的幽默感,他把相声“侃大山”(聊天)化了,把包袱碎片化了,隔几句就逗你一笑,一浪高过一浪。郭先生的相声我没听出什么思想深度,可是很受欢迎,有接地气的一面。有买的才有卖的,于此可见一般观众的欣赏趣味。[/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有人批评郭德纲低俗,我认为这批评有一定道理。郭德纲的相声确实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观众的某些低级趣味。比如充大辈,占便宜(我小时候北京话称之为“搂{一声}人”);比如拿对方的生理特点或生理缺陷开玩笑;比如露骨的色情暗示;比如不带脏字的骂人、互相侮辱人格。等等。这些东西应该逐渐去掉。上世纪60年代我上大学的时候,逛过天桥。摔跤、拉洋片、循环电影,我都看过。也有相声,撂地场子,一男一女两个演员,男的光头,女的手里拿把扇子,说几句就用扇子打光头一下,观众哈哈一笑。我看得很不舒服,赶快离开了。可见相声低俗是有传统的,一些低级趣味的观众就吃这个。新时代的演员不能一味迎合观众,不能光顾挣钱,你有逐步提高观众欣赏趣味的任务。[/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郭德纲和他的团队对于相声振兴是有贡献的,马季先生有类似看法。郭德纲给相声打了鸡血,闹腾起来了。虽然有些毛病,总比逐渐萎缩强,有毛病慢慢纠正就是了,相声这种形式,百姓喜闻乐见,这是事实。[/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郭德纲是相声界的于丹,于丹是孔门的郭德纲。[/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2018,5,12[/SIZE][/BGCOLOR][/COLOR][/FACE]
                  本人新书《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源创图书公众号及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在线情况
                  21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24
                    • 经验228915
                    • 文章12339
                    • 注册2012-12-04
                    [FACE=Tahoma, "][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教师的四种应试观[/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王晓春[/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班级诊疗既然躲不开学习成绩和应试问题,我们就有必要研究一下教师的不同应试观,以便有区别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据我看,教师的应试观,大致可以分为四种。[/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第一种,坚定的应试教育[/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这种人认定升学率是根本,学生有好分数才有好前途,教师教出高考状元才是真本事,其他都是瞎掰。他们有的公然反对素质教育的理念,但多数比较讲策略,公开场合并不正面批评素质教育,有时还跟着说几句,但显然心口不一。这种人还可以细分为两类,有一类是为了追求自己的业绩完全不顾学生死活的,拿学生当工具,这属于师德问题。更多的则是认识问题,他们认定了师生改变自身命运只有这一条路。[/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我的印象,这第一种老师是少数。这种教师一般不会申请班级诊疗,他们对各种专家都嗤之以鼻。万一申请了,也是只求你给他一些马上能把学生成绩搞上去的招数,其他都不感兴趣。遇到这种老师,千万不要急于转变其观念,最好帮他出点主意,若能见效,取得其好感,下一步才可试着转变其观念和某些做法,但期望值不要太高。[/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第二种,动摇的应试教育[/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这种老师比较困惑。他们真心承认素质教育有道理,应试教育确有摧残学生的问题,许多人从自己孩子上学的经历中对此有切身体会。但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现实,应试成绩是业绩评估的硬指标,家长们也往往只认能抓成绩的老师,于是他们不得给孩子加压,一边又于心不忍。这类老师会热心地搞一些素质教育的课内课外“活动”,以安慰自己:我不是应试主义者。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没有办法使这些活动与应试有机融合,结果就是两张皮。但这不是虚伪,而是他没有打通二者的能力。[/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我感觉,这种老师可能是多数甚至大多数。这种老师如果申请班级诊疗,应该欢迎。不过要注意,也不要对他们大谈正确的理念,这些他们都知道,可能比你还会说。要把重点放在“着眼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应试”上。帮他们搞“灵巧的应试”,“科技含量更高的应试”,“有温度的应试”,“减法应试”,“有探究色彩的应试”。总之,要帮助他们找到一些可操作的方法,把应试与素质教育打通,融合,避免两张皮。这是班级诊疗的难点,也是最有希望的增长点。[/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以上两种应试观,都是“以学习成绩为本”的。下面两种则不同,其出发点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第三种,书生气的素质教育[/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这种老师差不多都是青年人,接受了一些新思想,满嘴新词,理想化,热情高涨。若受过学院派的师范教育,就更是自我感觉良好了。但他们走上讲台,立刻就会发现满不是那么回事,碰很多钉子,收获一大堆挫败感。然后他们就开始分化,多数人变现实了,承认自己原来的想法不切实际,向老教师学习,逐渐变成了上面说的第二种人。还有一些人拒绝妥协,坚持自认为正确的理念,悲壮地与现实作斗争,或头破血流,或转行走人。这些青年人的的问题并不在于理论错误,而在于理论脱离实际,他们没有能力把理论与实践打通。教他们的师范院校教授们,多数人也没这个本事。[/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这些书生很可爱。如果他们申请诊疗,我们一定要支持他们的正确理念,保护他们可贵的热情,教他们一些具体的办法,帮他们学会因地制宜地、圆融地、有妥协地、有技巧地、有梯度地、有长远打算地、甚至韬光养晦地实现自己正确的教育理想。这其中有的人,就可能是未来真正优秀的教师,教育潮流的引领者。[/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第四种,本色素质教育[/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这种人很少。这是一些真懂素质教育的人。他们明白应试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他们也善于尽量减少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他们有本事提高成绩,却不把分数看得那么重。他们既努力提高学生成绩,又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促使学生社会化,又注意培养学生良好个性;支持学生实现自我,又鼓励他们奉献国家。这些老师视野更开阔,目标更远大,真正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分为本。[/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希望这种教师多起来。教育诊疗力争催生更多的这种老师。[/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2018,5,15[/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SIZE][/BGCOLOR][/COLOR][/FACE]
                    本人新书《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源创图书公众号及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在线情况
                    22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24
                      • 经验228915
                      • 文章12339
                      • 注册2012-12-04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避免这样的悲剧,很难吗?[/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心影自拍(251)[/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王晓春[/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一个初三男生上课玩手机,被班主任没收。班主任给家长打电话,孩子父亲来了。据说手机是孩子私自买的,父亲并不知情。在办公室,老师和家长对学生进行了教育。班主任都说了些什么,不清楚,但据披露,班主任对家长提到了这个孩子有轻生的念头。这位父亲的教育方法就是当场打骂,而且逼孩子下跪。然后孩子就走了,然后就不见了,然后就从五楼跳下来了,抢救无效。[/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又一个悲剧。我不想讨论责任问题,我想说的是,从教师的角度考虑,这个悲剧可以避免吗?我觉得可以。很难吗?我觉得不难。[/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这样的孩子,教师明知道他有轻生的念头,按说起码应该留个心眼——这可能是一颗定时炸弹,要多加小心。对不对?我不是说这种学生就不能管了,我也不是说教师应该放弃责任,我是说,班主任遇到此种情况,完全可以在职责范围处理灵活一点,尽量避免激化矛盾。[/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如果学校有规定,班主任可以没收手机,但也可以告诉学生:“我会还给你,不会看里面的内容。”还可以询问学生:“你有什么要求吗?”这个学生可能会告诉班主任(如果他对班主任还有点信任的话),我买这个手机家里不知道,您能不能不告诉家长?要是这样,班主任就可以说,我可以暂时(时间二人商量)不告诉家长,但你必须保证以后自己把手机交给家长,而且以后不能在学校玩了。如果非通知家长不可,也可以避开孩子,单独找家长谈,让家长等孩子回家之后进攻教育,而且提醒家长不要动粗。班主任在学校也可以单独跟孩子谈,避开其他教师,尤其是同学。因为当众出丑青春期的孩子是很难忍受的,容易冲动。这都是常识呀![/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很可惜,不知道为什么,这些策略班主任都没有采用,班主任采用的恰恰是最危险的策略——三头对案,把矛盾激化到了极点。孩子被揭穿,挨打挨骂,还被要求下跪(不知跪了没有)。最重要的是,班主任事先明明知道孩子有轻生的念头!我真不知道这位班主任怎么想的,思维至于如此简单吗?套路至于如此固陋吗?[/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一个鲜活的、如此年轻的生命,没了![/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全是输家!这位班主任,主管主任,校长,这个学校,以后的日子也好过不了。[/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避免此类悲剧并不太难。[/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我们能不能少唱点德育高调,多给教师一些具体指导?[/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2018,5,17[/SIZE][/BGCOLOR][/COLOR][/FACE]
                      本人新书《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源创图书公众号及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在线情况
                      23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24
                        • 经验228915
                        • 文章12339
                        • 注册2012-12-04
                        [FACE=Tahoma, "][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战战兢兢地摇摆在两个极端之间[/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心影自拍(252)[/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王晓春[/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我说的这两个极端,一个是对学生的一刀切的管控和惩罚,一个是以尊重为借口的放任自流。[/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摇摆在这二者之间的,是很多一线教师和校长。[/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战战兢兢是他们的心态。[/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为什么战战兢兢?因为这两个极端都经常会出现吓人的案例,见于媒体,大家哗然而骇。[/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管控和惩罚,弄不好学生就跳楼了,教师被处分了,校长撤职了。吓人不吓人?[/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放松吧,不管了,那不行。你不管学生,学校的“精细化管理”就要管你,业绩评估就要管你,家长就要控告你不负责任,弄不好你就被“末位淘汰”了。再说,学生不管,蹬鼻子上脸,气也气死你。可怕不可怕?[/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你在这个极端被吓退,慌慌张张往另一个方向跑,还没跑到头,又被另一个极端发生的悲剧吓得扭头往回跑,跑啊跑,又要回头……不断折返式的马拉松……。[/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而且你会发现,不管出什么问题,往往都归结为师德问题。学生跳楼了,那是教师不爱学生,不尊重学生,学生胆大包天胡作非为了,那是教师责任心太差,不敬业。所以每出一件事,紧接着就是一波师德教育。[/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很多校长的表现甚是有趣。他们把严格管理和掌控的压力全都加在教师身上,却做出“对学生要宽松”的姿态。你想,你压教师,教师能不压学生吗?这是最简单的压力传导呀!其实这种领导内心是希望教师给学生加压的,你加压,他默许,你过了火,他也常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然而若出了状况,他可就把责任都推给老师了,“我不是早说过要宽松吗?”这会使教师十分的寒心。[/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愚以为,虽然这里面可能也有师德问题,但主要是专业能力问题。摇摆是因为跟风,跟风不能全怪上级,应该也是由于自己心里没准谱。实践中,重要的是掌握火候和灵活处理,但这需要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需要诊断能力,而校长和教师,还有专家学者们,普遍缺乏的恰恰是此种能力。校长们用制度加压同时以温和的语言减压,这种进可攻退可守的策略,不能简单地看成狡猾和“两面人”,他是没有办法。他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研究能力和诊断能力,想出业绩又怕出事,只好脚踩两只船。可见,以师德教育回应走极端,基本上是开错了药方。如果我们不能切实提高校长和教师的专业水平,不能提高专家学者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他们是“振振有词地摇摆在两个极端之间”,只顾自己“话语创新”),这种忽左忽右来回翻烙饼或茫然徘徊在中间的事情将会反复出现,看不到尽头。[/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2015,5,19[/SIZE][/BGCOLOR][/COLOR][/FACE]
                        本人新书《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源创图书公众号及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在线情况
                        24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24
                          • 经验228915
                          • 文章12339
                          • 注册2012-12-04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关于自我教育的一些想法[/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王晓春[/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自我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我对这个题目没有专门研究过,但一直在关注和思考。下面是我的一些粗浅零碎的想法,请网友批评指正。[/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1、自我教育的范围[/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据我所知,自我教育本来专用于品德方面,其含义与自我修养差不多,现在也有这么界定的。后来有些人把它的应用范围扩大到了智育方面,认为学习文化知识,也适用自我教育原则,其含义和自学差不多。例如周国平先生就说过:“我一直认为一切教育本质上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本质上都是自学。”周先生这里的自学,似乎主要指的是智育。[/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我个人认为,自我教育涵盖德育智育也可以,不过讨论的时候最好说清楚我是在谈哪个方面,因为在我看来,德育的自我教育与智力的自我教育,情况和规律有所不同。德育的自我教育强调的是道德的内化,而智育的自我教育强调的是知识建构。[/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2、自我教育的空间[/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自我教育不只发生在学校。孩子在家庭,在社会,自我教育的机会并不比学校少,其作用也不见得小于学校。品德方面,学校有品德课,有主题班会和各种活动,有各种规章制度,教师有经常的训导,所有这一切都是“他主”的而不是“自主”的,学生的所谓自主,只是“大背景下的小自主”而已。智育方面更是是如此。教材,教法,作业,考试,都是“他主”的,学生可以自我选择自作主张的范围很小。当然,像走班制之类的实验,是在力图扩大学生的自主权,但总起来看,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并不是以自学为主,年级越低“他主”越明显。我们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以便搞清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自主性,防止脱离实际。[/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3、教育的本质是不是自我教育?[/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愚以为可以商榷。如果这里的教育指的是狭义的学校教育,则我认为把学校教育的本质说成自我教育是说不通的。因为很显然,学校教育基本上是外加的,未必是学生自愿的。学生不上学,倒是更符合自我教育的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学校教育是自我教育的对立物,学校学习是自学的对立物。当然,对立中也有相统一、相融合之处,但如果你沿着自我教育的本义一往无前地推进,最后势必否定学校和学校教育。[/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所以我认为,教育(学校教育)的本质并不是自我教育,而是帮助,是创造一个平台,帮助学生朝社会需要的方向成长,当然也帮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是教育,“不需要教”是自我教育。你可以说教育的目标或理想是帮学生达到自我教育的境界,但不可以说教育的本质是自我教育,教育的本质还是“教”。如果学生压根“不需要教”,教师这个职业就失去意义了。(未完待续)[/SIZE][/BGCOLOR][/COLOR][/FACE]

                          [FACE=Tahoma, &quot][COLOR=rgb(0, 0, 255)][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                     2018,5,20[/SIZE][/BGCOLOR][/COLOR][/FACE]
                          本人新书《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源创图书公众号及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91 seconds with 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