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13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91
    • 经验230026
    • 文章12402
    • 注册2012-12-04
    [P][COLOR=#2222dd][SIZE=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就是我为什么总是劝老师们跳出教育看教育的原因。”[/SIZE][/COLOR][/P][P][COLOR=#2222dd][SIZE=3]跳出教育看教育,这种教育思维值得我们好好领悟。[/SIZE][/COLOR][/P]
    欢迎关注拙著《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及《做一个幽默的老师:让学生在欢笑中成长》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在线情况
    14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一段教育可用的材料(k12[/SIZE][/FACE]教育评论)续7[/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海蓝蓝6384: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我们这儿有一个风俗,过年的时候学生经常组织各种聚会,有时候也会请老师去凑热闹,今年我去参加了三次的学生聚会,[b]还是和以前的一个感觉,当年读的好的学生踪迹皆无,参加同学聚会的大多是当时读书最糟糕的一批,其他的老师总体上也是这样的感觉。[/b][/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大家都觉得当时书读得好的学生,在财富方面比不上这些差的学生是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可能是读得好的学生,他们聚会也会比较多,比如高中大学。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读得好的学生他们得到老师的关心更多,他们未必记得初中的老师,[b]常回家看看老师的基本上都是读得糟糕的学生。[/b][/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另外,一个老师说一件事情可以看出一些来端倪来。他说:“前年,我班上的学生聚会,那些读得好的同学,平常也只是读得好的几个人聚集在一起,他们打电话给我,我说我没车,恐怕去不了,一会儿,读得差的学生也打电话过来,说要请老师去吃饭,并且说,老师就在原地等,他一会儿就会开车过来接老师,结果我就去参加差生的聚会。”[/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这可以看出,读得好的学生,既然说要请老师,当然不会是虚情假意,否则根本没有必要敷衍,那么,他们可能没车——再没车的话想想办法也会有,毕竟车是比较普及了,还有一点,他们在洞察人情世故方面不如哪些读得差的学生——而这些洞察人情世故能力确实是成功者非常重要的能力。[/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海蓝蓝6384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不过,我想想那些经济发展得比较好的学生,当然大多是交际能力比较好的学生,但交际能力比较好的学生,未必都是经济发展得比较好的学生。我隐隐约约感觉到,[b]当时在学校交际比较好,而且是“领导”的学生,他们到社会上大多是吃得开的。这些当时在学校“当领导”的学生,哪怕是靠大家出名的出去也混得比较好,而那些兢兢业业读书的,如果书读不好,生活多是过得不怎么样的。[/b][/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COLOR=#2222dd]王晓春读后:[/COLOR][/SIZE][/COLOR][/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222dd] [/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222dd]海蓝蓝老师提供的材料非常有趣。根据这样的材料得出的结论就是所谓个人经验。个人经验未必全面,但它生动鲜活,比空洞的理论更具生命力。一个人的经验不全面,但把许多人的鲜活经验集中起来,就能得出很有意义的结论,样本越多,结论越接近真理。[/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222dd]我一向认为学生聚会是教师验证自己当年教育水平和预报能力的好机会。教师与学生相处过一段时间,必然对学生有个印象,多年后再见这些学生,你会发现他们的发展有些正如自己所料,有的则在意料之外,这就可以检验自己当年的分析能力。这也是一种个案跟踪方式。我们当然无法准确预报一个个学生的未来,因为影响此事的因素太多,而且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优秀的教师是可以对一定比例的学生做出大致正确的预报的,比例越大,教师水平越高。[/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222dd]好学生毕业以后聚会之时却没有差生对教师热情,不少老师有此反映。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海蓝蓝老师给出了几种解释,我还听说过两种解释:一种是说好学生比较爱面子,同学老师当年对他们的期望值较高,一旦达不到“高人一头”的感觉,不好意思露面。还有一种解释是说好学生往往认为成绩是自己努力得来的,不大懂得感恩,而差生很清楚自己当年给老师添了很多麻烦,倒是很感谢老师的教育。[/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222dd]海蓝蓝老师的经验说明,除非一个学生将来去从事少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否则人际交往能力甚至会比学习成绩更重要,而教师在整个社会中恰恰属于不大善于人际交往的一群人(我们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我想这可能是很多教师不善于识别“高分低能”和“低分高能”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海蓝蓝老师视野宽阔,人际交往面也宽,身上匠气少,所以能发现很多教师注意不到的人情事理。[/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222dd] [/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COLOR=#2222dd][FACE=宋体][SIZE=12pt]                     [/SIZE][/FACE]2015[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2[/SIZE][/COLOR][/FACE],27[/COLOR][/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5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91
        • 经验230026
        • 文章12402
        • 注册2012-12-04
        [P][FACE=宋体][LINE-HEIGHT=2][SIZE=12pt][COLOR=#2222dd]“海蓝蓝老师的经验说明,除非一个学生将来去从事少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否则人际交往能力甚至会比学习成绩更重要,”[/FACE][/SIZE][/LINE-HEIGHT][/COLOR][/P][P][FACE=宋体][LINE-HEIGHT=2][SIZE=12pt][COLOR=#2222dd]去年我参加一个学生的婚礼,见到了很多当年的学生,他们已经出来工作两年。在他们当中发展得最好的竟然是当年学习成绩很差的一位男生,该生的一个最大优点就是交际能力非常强,还逼着从不喝酒的我当众喝了一杯酒。[/FACE][/SIZE][/LINE-HEIGHT][/COLOR][/P]
        欢迎关注拙著《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及《做一个幽默的老师:让学生在欢笑中成长》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在线情况
        16
        • 头像
        • 级别
          • 积分2
          • 经验257
          • 文章3
          • 注册2013-09-04
          [LINE-HEIGHT=28px][FACE=arial][COLOR=rgb(34, 34, 221)][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其实世界上从来就没有过、以后也不会有什么“成熟”的教育,教育永远需要不断改革。不需要改革的“成熟”,意味着停滞和衰落,而只要需要改革,它就谈不到“成熟”。”[/SIZE][/BGCOLOR][/COLOR][/FACE][/LINE-HEIGHT][P][LINE-HEIGHT=28px][FACE=arial][COLOR=rgb(34, 34, 221)][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4px]王老师写的真好。[/SIZE][/BGCOLOR][/COLOR][/FACE][/LINE-HEIGHT][/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7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一段教育可用的材料(k12教育评论) 续8[/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学海无涯116 (k12[/SIZE][/FACE]教育评论):[/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受大家的启发,脑中闪出这样一个问题:人们为什么对所谓的“高分低能”现象如此关注呢?我想这与人们对“分”与“能”的关系的认识有很大关系。[/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所谓的“分”,即考试成绩,亦指知识;所谓的“能”,不妨采用王老师的理解——指的是“作为某人主要谋生手段或者主要工作”的那个方面的能力。[/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首先,“分”与“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体现人的素质的两个方面。现实中,不仅有“高分低能”、“低分高能”的现象存在,同样还存在着“高分高能”、“低分低能”的现象,也就是说“分”与“能”的所有可能的关系在现实中都存在,那么,[b]“分”与“能”也就没有了必然的联系。不过,“分”对“能”的影响还是存在的。[/b]人们努力学习,取得高分,不只是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还为了更多地提高能力,而且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能力也在悄然地提高。(当然,这里的知识与能力都是有局限性的。)这就是人们在用人时,在其它条件相当或不太了解的情况下为什么选择高分者的主要原因。[/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其次,对任何一个人来说,他所掌握的知识都是有限的,而且在所掌握的知识中还存在着深与浅的差异。尽管每个人都具有多方面的能力,但各方面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有些差异是很大的。那么,从知识与能力的多样性来看,出现“高分高能”、“高分低能”、“低分高能”、“低分低能”的现象就在情理之中(很容易出现此“分”与彼“能”相比的情况)。[/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所以,[b]局限于“分”与“能”的关系进行讨论是没有意义的。[/b]之所以大家对该话题有热烈的讨论,关注的当然是与此相关的教育问题。作为教师的,我觉得至少有两点可以思考:[/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1[FACE=楷体][SIZE=12pt]、如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更好地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能力上的差异与先天遗传有关,也与后天教育有关。仅就学校教育而言,一方面要加强抽象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主动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有的课堂,教师包办得太多,这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是不利的。[/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2[FACE=楷体][SIZE=12pt]、如何提高学生判断、选择的能力。[b]之所以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与学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之后职业选择与能力发挥有很大关系。[/b]现在有多少孩子选择职业是自己的兴趣使然、能力使然,有多少孩子有自我选择职业的能力,又有多少孩子对自我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问题出在孩子身上,但根源还在教育上。我们的教育有没有满足孩子的兴趣,有没有给孩子选择的机会。[/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对此,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师,我们的家庭可以有为,应该有为。如果以应对高考为由不为或少为,讨论再热烈都毫无意义。[/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董隆隆: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许多老师其实没有明白一点。学校教什么“知识”,考什么知识的掌握程度。生活需要什么“知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   [FACE=楷体][SIZE=12pt]学校学习和考试其实只是学术“知识”,但生活未必需要这种知识,而需要“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而“[b]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学校是不教的,也是不考的。 [/SIZE][/FACE][/b][/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学海无涯116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尽管学校里学的很多知识是“生活未必需要这种知识”,但对一个人、一个人的生活未必就没有用,[b]我们不能用“对生活有用的知识”来评价学校学的知识。很多能力就是在一些看似对生活无用的知识学习中形成的[/b]。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海蓝蓝6384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学海无涯116 [/SIZE][/FACE]发表于 2015-2-27 21:07 [/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受大家的启发,脑中闪出这样一个问题:人们为什么对所谓的“高分低能”现象如此关注呢?我想这与人们 ...2[/SIZE][/FACE]、如何提高学生判断、选择的能力。之所以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与学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之后职业选择与能力发挥有很大关系。现在有多少孩子选择职业是自己的兴趣使然、能力使然,有多少孩子有自我选择职业的能力,又有多少孩子对自我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问题出在孩子身上,但根源还在教育上。我们的教育有没有满足孩子的兴趣,有没有给孩子选择的机会。[/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我们考虑学校教育和现实生活衔接能力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承认[b]我们现实许多职业和从业者的兴趣是没多少关系,[/b]对很多人来说,所谓的选择的余地是非常小的,我们大多数人从事的只要不是和自己本性非常对着干的事,都得干下去。许多中学生读中专报的是电子专业,他们还以为自己对电子游戏的爱好能够让他们有一口饭吃,结果他们大多在毕业后不得不从事和这种低端的电子技术无关的工作。[/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当然,他们在讨论如何把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搞上去的时候,他们并不会因此而不轻慢,过年的时候,这些人都是在讲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年的工作的安排,当然,前提是他们自己必须是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老板,而那些公务员在工厂里打工自己只是员工的人,他们基本上不谈工作。[/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b][FACE=楷体][SIZE=12pt]在学习中,我们固然要强调兴趣对学习的导引作用,但我们也不得不认识到,我们的学生不可能对所有的学科,甚至说不可能对大部分学科感兴趣,他们做的许多事情是和兴趣无关,就像他们以后从事的职业很大可能是和自己的兴趣无关,有许多兴趣是同这个行业的接触逐渐培养起来,[/SIZE][/FACE][/b][FACE=楷体][SIZE=12pt]之前我看到一则文字说的是某个比较出名的足球运动员他最喜欢的运动是羽毛球,而一个也是很出名的羽毛球运动员他的爱好和兴趣却是足球,恐怕这也是一种适应的能力吧。[/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K12[/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毛毛: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个人观点:[b]人的能力有基础能力和特长能力之分,基础能力管所有事,特长能力只管一件事。做一件事的能力大小是这两种能力总和,学习成绩是基础能力和读书特长能力总和的反映。[/b]这样可以比较好地解释高分低能什么的现象。若我这种观点可行,那么狗狗的用人标准是不错的,成绩好的学生将来做事能力强的概率会高一点,高在基础能力强的概率上。[/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海蓝蓝6384 (k12[/SIZE][/FACE]班风小论坛)[/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说到学生交际能力问题的时候,王老师提到老师自身也不善于打交道,我认为这个结论基本上是可靠的,和校外人交往的时候,我发现许多人说话都极有分寸,尤其知道你是老师的时候。比如说张三知道李四有意今年和我自己合作,但自己实际上并不想和李四合作,就会趁着李四还没开口之前把这件事给黄掉,这样,一点都不给李四难堪。有时候和一些亲戚在一起,其中包括另外一些不大熟或者有些基本就不熟的人,他们聊天的都聊得很是有礼有节,但是,送走客人之后,有一些比较要好的亲戚就会给我分析,刚才客人讲的哪些话是真话,哪些是假话,哪些是夸大的话,相当有意思的。像我们这样的一个老师,不是和他们同一个行业的,一般话不会外传,也不会用这些信息来抢他们的生意,再加上我对其他行业的事情比较感兴趣,虚心一些,有一些熟人就愿意说。就算我只是听话,我也觉得很有趣,我有时候会一边听话一边判断在场的一些人的性格,等有机会的时候问问熟人,这也是学习。[/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b][FACE=楷体][SIZE=12pt]而我看到我们很多老师讲话很缺乏技巧,为什么缺乏技巧,因为说话的对象是学生,很多老师并不把学生的自尊心放在心上,讲话直戳进去,因为在他们心中师生的人格是不对等的。老师和学生之间有时候虽然有对话,但不像是在交流,而像是给学生布置什么任务或者命令干什么,我打你通,没有真正的互动。[/SIZE][/FACE][/b][/P][SIZE=3][/SIZE][P][b][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b][b][FACE=楷体][SIZE=12pt]还有一个原因,我觉得老师讲话很缺乏技巧还和老师对话的对象单一有很大关系,因为不复杂,几个讲话模式就能应付得过来。而外边做事情的人,如果他们工作的对象比较复杂,更要命的是他们收入就是和这些交流对象有直接的关系,自然就对自己交流技巧提出更高的要求了。他们交流得好和交流不好是直接和自己的收入挂钩的,如果我们发工资是由一个一个学生发给我们老师的,我想,老师和学生交流的技巧恐怕会在短时间内提高,老师这个时候可能就会惊讶的发现,原来学生和学生差别是那么大的,因材施话恐怕马上成为必要了。[/SIZE][/FACE][/b][/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我在论坛里讨论也有一段时间,我发现有时候和别人交流的时候带有在论坛讨论的思维:有时候看到别人开始兜圈讲话,我有时就会直接地问:“你今天讲的这些话,目的是什么?”“你刚才说要那样做,有没有偏离了你刚才说的目标了?”,虽然这样讲话有利于把话集中到中心话题很节省时间,但听起来有些硬邦邦的味道。[/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晨曦中的陈锡([/SIZE][/FACE]班主任之友) [/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海蓝蓝老师的经验说明,除非一个学生将来去从事少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否则人际交往能力甚至会比学习成绩更重要,”[/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去年我参加一个学生的婚礼,见到了很多当年的学生,他们已经出来工作两年。在他们当中发展得最好的竟然是当年学习成绩很差的一位男生,该生的一个最大优点就是交际能力非常强,还逼着从不喝酒的我当众喝了一杯酒。[/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海蓝蓝6384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如果我们把讨论的能力限制在“作为某人主要谋生手段或者主要工作”方面。我们可能还要对能力进行细化。一方面的职业的专门技能,比如养殖和种植所需的专业技能是有不同的,还有的就是人际交往的能力。[/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    [FACE=楷体][SIZE=12pt]人际交往的能力则是大部分职业所必须的,我看过我的学生从事的职业变化非常大,这几年从事这个行业,再过几年从事的又是另外一个行业,他们能做的事情就是学习,[b]在这里起比较大作用的恐怕就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b]我也看到有的人甚至同时从事很多个行业,比如有的人同时从事煤矿开采、房地产、金融、金融。[b]当然我并没有看到他们对这个行业了解有多深入,他们做的事情就是统筹安排,也就是说领导能力、交际能力。更让人吃惊的是一个朋友告诉我,他的一个朋友最近几年陷入了大麻烦,原因就在他对建筑专业知识知道得太多了,[/b]因为知道太多了,他知道其中的利润,所以老把建筑这一块拿过来自己搞,弄得自己没时间搞更重要的事情,然后房子销售也不是专业的人去搞,物业管理也自己来,弄得核心生意利润下降以及太多项目上马资金量断掉,现在生存都不容易。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海蓝蓝6384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我们本地有捐资的习惯,比如说村里要修建村路祠堂或者老人会或者给学校修建楼舍,村里就会开展捐资活动,一般说捐资采取这样几种方式,每户比如出几百,一些富裕的人家就要多出了,或者说每户象征性出一两百,一些富裕户就出三五万或者几十万几百万,但无论是你再怎么富裕,如果你不是独资的话,大家都要出钱的话,那么每一户都要出钱,哪怕是出十块钱,不能随便把人家出这个份子钱的资格也给废掉。与之相对,学生聚会出资也差不多是这样。有的班级同学生活水平差不多,那么,大家平均出钱,如果说花的钱不多,每一个人一次聚会就几百元,就不麻烦富裕的同学了,有一些同学自觉,在大家平均出钱上自己自觉地多出一些,大家也欢迎;另外一个形式是大家出一点钱,象征性的,余下的多金的同学包了了;还有一些更富裕的班级,他们活动就比较多了,除了高级宾馆还组织抽奖,一个奖至少也几百元的物品,能请得到的老师也都参加,更需要一些礼品,还组织同学到台湾旅游,这些费用当然不少,不过能组织这么上档次的同学会,当然里边有不少的有钱人,学校的老师估算的我们学校某一届学生的资金,大概有几十亿,他们不仅包下了这些费用,还留一些钱在同学会里,有的十多万,还有的都达到三十多万,有的还承诺,每一个同学可以把钱存在他那儿,每个人也规定的数额,比如三五万,两年后加一倍还给同学。有几个这样的同学当然就不必考虑份子钱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    [FACE=楷体][SIZE=12pt]一个老师说他今年一个晚上参加了两场学生的聚会,只不过都是同一个酒家。一个是好生的班级的学生聚会,还有一个是差生班级聚会。好生班级的学生可能不富裕,大家在家吃饭然后到ktv[/SIZE][/FACE]唱歌,唱完了歌准备就回去,而差生那边先吃饭,然后准备唱歌,一个差生班级的学生过来给老师敬酒,看到好生班级准备唱歌完就走,就找老师问,是不是由他请同学吃饭。老师和好生班级的同学商量了,后来就由差生班级的一个学生买单。本来说一个班级一个班级的事,这样的做法会很让好生班级的学生受伤,但人家的热心过来买单,所以也没什么办法了,除非你站起来说:“我自己买单”,马瘦毛长,人穷气短啊。[/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b][FACE=楷体][SIZE=12pt]有许多老师说学校的教育和学生以后到社会上没关系,不过如果从我们本地大的数据来看,似乎不是没关系,而是成反比,为什么那些勤奋读书的学生出去反而生活越来越糟糕?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不能让学生的将来的生活会因此变得美好一些?这样下去学生不读书理由是很充分的。至少说我们学校老师应该做些什么,让读书的学生不至于如此的颜面扫地。[/SIZE][/FACE][/b][/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    [FACE=楷体][SIZE=12pt]有一次市里的一个领导到我们学校巡视中考,我们站在楼上,他问我,为什么我们当地的学生不读书?我指着学校周围林立的四五层楼说,我敢肯定这些别墅的主人没有的学生,高中生也很少,更多的是初中毕业生。我问他:“在这样的背景下,让学生读书他有什么办法,学生说的都是某某人不读书生活也很好,甚至更好。”他也摇摇头说无法可施。[/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    [FACE=楷体][SIZE=12pt]这教育让人很受伤。[/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yanghaijian[/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海蓝蓝老师,我们这里基本上还是靠读书改变命运,大部分大学毕业生比初中毕业生有前途,生活要好。因为初中毕业生如果家里没什么本事基本上外出进厂打工,或学手艺:理发、厨师、开车,上技校等。我想海蓝蓝老师那里差生之所以有挣钱本事,可能和本地社会环境有绝对关系,如果家家户户经商挣钱,学生从小耳濡目染,长大自然知道经商之道。我们本地农村大部分务农的,经商恐怕有的就不敢试一试,就没那胆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过我觉得海蓝蓝老师本地差生能发大财也是极个别的,好学生生活差的也是个别的,这不是普遍现象,我们这里也是如此。记得多年前我看过一本妇女生活上有一个调查,说北京学历和收入成正比。读了海蓝蓝的帖子,我觉得因材施教是多重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多么重要,用分数作为评价老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是多的愚蠢和无知,我们这的大部分老师目光短浅,太功利了,差生基本不管,领导、老师心里只装着能够升学的,学习好的,为自己争光的,失去做教师的良知。[/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海蓝蓝6384[/SIZE][/FACE]: [/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糟糕的是发大财大多是差生,而好生生活虽然不至于非常差,但和差生比起来还是差得太多太多了。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yanghaijian[/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我觉得这可能是两个极端,还有如果差生是大多数,优秀生是少数,差生发财的自然多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海蓝蓝6384[/SIZE][/FACE]: [/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不会,像我刚才说的差生班级和好生班级,至少也是一比一吧。我们说的差生一般是成绩极差,还有一部分还要加上调皮捣蛋。就按你所说,如果发财不发财和人数比例有很大关系,那么,不也说明了教育在改善我们学生的生活方面没什么作用吗?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海蓝蓝6384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b][FACE=楷体][SIZE=12pt]我们不大歧视差生,有时候批评处罚差生是因为他们做的事情太让老师生气了,而不是因为他们是差生而怎么了。我们当地老师都很明白,能挂念老师的恐怕就是这些人,以后回到母校捐资助学的人就是这一批人,[/SIZE][/FACE][/b][FACE=楷体][SIZE=12pt]杨老师的当地风俗和我们这儿差别较大,我说的可能超出你看到的,所以你很吃惊,我一直认为如果从文化角度说,[b]我们当地的文化和中原文化是非常不一样的,我们当地是海文化,追求财富,冒险,连六七十岁的老大妈都会去投资。[/b]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Yanghaijian[/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沿海和我们这里文化确实不一样,特别是我们这里又是偏僻的农村中学,天天呆在一个地方,大部分老师交际圈也就是老师,面比较窄,比较封闭,海蓝蓝老师文章为我打开了一扇窗,看到外边的世界,呼吸到一些新鲜的空气。此外我校前几年教学质量在本区名列前茅,学生回校看老师的很少,几乎没有,其中有一个何老师,学生大学毕业看他的比较多,这些几乎全是当年优秀学子,个别是捣蛋生,何老师没少修理他,学生比较感激何老师。回来看望何老师的学生好像是96[/SIZE][/FACE]年97年初中毕业的学生,现在的比较少或者没有。 [/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海蓝蓝6384[/SIZE][/FACE]: [/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让人啼笑皆非的是上了高中,这样大款的学生人数急剧减少,像我高中班级虽然有一部分同学生意做得也不错,但和我们当地意义上“有钱”又有很大的差距。我班上同学当时有三四十个吧,据我所知,好像只有一个几千万身价,这个同学还只读到高二,这个同学的同村,当时和我同班的一两个同学,因为没考上高中,辍学得早,其中一个赚的钱就过亿了。比我高一届的,这个班上有一些同学我比较熟悉,也有一些同学做得比较好,有一个可能超过亿了,但总体上这样出类拔萃的不多,像我学校隔壁的一个乡村,算是我们当地比较富裕的乡村,人口两千多,一个晚上和村干部一起吃饭的时候,村干部说,他村子里至少有十个人身价超过一个亿,也就是说千万身价在他村子里根本就排不上名了。还有一个村更是让人啼笑皆非,村子里居然选不出村主任,我问前任村主任,他生气地说,我们村子里人均收入(注意,这里包括走不了路的老人和还没学会走路的小孩子。)达到20[/SIZE][/FACE]万,你让我大活人,一年赚几万钱,还时不时地被镇领导批评,谁干啊?!这个村主任卖什么?他卖的是海边捡来的草,这些草很柔软,可以用来做食物,城里人很喜欢吃,另外居然卖海水,因为城市里有许多海鲜楼,海鲜需要海水,也能赚钱。[/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    [FACE=楷体][SIZE=12pt]大学的同学会更是悲惨,连组织起来都很可能,当然一部分由于大学的同学彼此距离比较远,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学毕业的人大多是吃工资的,没什么钱。[/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   [FACE=楷体][SIZE=12pt]所以说我们当地要想让学生读书,实在有难度,因为现实都摆在那儿。[/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海蓝蓝6384[/SIZE][/FACE]: [/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一个偏僻的同学质量又能上去,学生不被折腾得伤痕累累恐怕不大可能,如果学生因为成绩被老师折腾得太狠,他们不会感恩老师,哪怕是考上大学,[b]我遇到差生,他们基本上都是认为自己当时实在是太调皮,太不肯下功夫读书,他们不会说他成绩不好是因为老师不努力——至少说在我的面前是这样说,背后怎么说就不知道了。 [/SIZE][/FACE][/b][/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COLOR=#3333cc]王晓春读后:[/COLOR][/SIZE][/COLOR][/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333cc] [/COLOR][/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333cc]一个人的能力与学校教育究竟有多大关系?这件事很重要,可是很难说清。能力不等于知识,能力无法传授,能力(除了应试能力)无法用考试分数衡量。这个道理并不复杂,可惜的是有许多老师对此不能心悦诚服,他们总是有意无意地把学生的能力与考试成绩过于密切地联系起来,而且把学生的高能力算在教师自己的账上,这是应试教育一个思想根源,势力相当强大。关于能力与知识的讨论,其意义就在于唤醒这类教师。不是要否定教育的作用,而是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的工作。[/COLOR][/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333cc]海蓝蓝老师的发言提醒我们,不要过高估计兴趣的作用。夸大兴趣的作用,是最近比较流行的思潮。人们动辄把学生学不好归咎于“缺乏兴趣”,好像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兴趣负全责似的。我们的青少年时代,有道是“干一行爱一行”,从未像现在这样强调兴趣的作用,结果绝大部分学生都很努力学习,学风比现在要好。说明什么?至少说明兴趣对多数学生未必是学习动力的主要因素。你当然可以说那个时代太不尊重个人意愿了,是有这个毛病,不过在革命时期,恐怕这也是必要的。但是你现在纠正这种偏向的时候,也不该走向另一个极端呀。过分强调兴趣的作用,可能给一些学生不好好学习提供借口:“我没有兴趣呀!你们要培养我的兴趣呀!”这是在鼓励任性,放纵学生,完全无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意志力。[/COLOR][/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333cc]先说这么多。[/COLOR][/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333cc] [/COLOR][/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COLOR=#3333cc][FACE=宋体][SIZE=12pt]                 [/SIZE][/FACE]2015[FACE=宋体][SIZE=12pt],3[/SIZE][/FACE],1[/COLOR][/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 [/SIZE][/COLOR][/FACE][/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8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91
              • 经验230026
              • 文章12402
              • 注册2012-12-04
              [P][COLOR=#3333cc][SIZE=3]“至少说明兴趣对多数学生未必是学习动力的主要因素。”[/COLOR][/SIZE][/P][P][COLOR=#3333cc][SIZE=3]很认同这个观点,我发现很多努力学习的学生的学习动力已经不是兴趣了,个人感觉,我现在的班上凭兴趣学习的学生也许是寥寥无几,我打算近期在班里做一个调查看看,现在那些努力学习的学生的学习动力究竟是什么?[/COLOR][/SIZE][/P]
              [ 此贴最后由 晨曦中的陈锡 在2015-3-9 13:10:08编辑过 ]
              欢迎关注拙著《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及《做一个幽默的老师:让学生在欢笑中成长》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在线情况
              19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一段教育可用的材料(k12[/SIZE][/COLOR][/FACE]教育评论) 续9[/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小熊9612(K12[/SIZE][/FACE]教育评论): [/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我们总是用实用性来判断某个知识的价值。[/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一个人掌握的知识不具备现时的实用性,我们常常判断这个人就不具备某个能力。[/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有人一辈子研究为什么1+1=2[/SIZE][/FACE],他的知识在生活中没什么用处,他也不会因此生活的很好,我们就会看不起他,我们常常以此判断他没什么能力。[/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能力必须是具体的,他和一定的领域相对应的,知识也是有领域的。[/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一个人具备这个领域的知识,不能用另一个领域的能力标准来判断他。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董隆隆:(k12[/SIZE][/FACE]教育评论) [/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能力必须是具体的,他和一定的领域相对应的,知识也是有领域的。[/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一个人具备这个领域的知识,不能用另一个领域的能力标准来判断他。[/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我们还得回到顶楼的话题。注意红字。[/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Google[/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不仅喜欢招博士,而且特别偏爱名牌大学和考试成绩优异的。……而确确实实有不少不错的候选人因为平均分不够被Google[/SIZE][/FACE]刷掉。Google认为成绩单能说明两点,首先一个人如果能在大学里一直学得很好说明他(她)有责任心,因为他把自己主要的事情做好了;第二,成绩好的学生比成绩差的学生总体来讲更聪明。[/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吴军《浪潮之巅》第二版,下册第181[/SIZE][/FACE]页。[/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1[/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天才和领袖总是少数,而且他们并不是靠教育有意识地培养起来的,世界上没有一种教育能从制度上为天才和领袖提供保障。除非某些学校本来就是作为领袖人才的储备学校,或者本来就招收天才儿童。[/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2[/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教育总是要培养社会的主体和中坚的劳动者。[/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对,小熊老师说得对。知识是有领域的。但学校里学习的只是学术知识,而生活不仅仅是需要学术知识,甚至可以不要学术知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反过来,我们当今社会的确少不了学术知识,但对绝大多数人而言,他们更需要生活的知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有人一辈子研究为什么1+1=2[/SIZE][/FACE],他的知识在生活中没什么用处,他也不会因此生活的很好,我们就会看不起他,我们常常以此判断他没什么能力。[/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这种人才的需求,对我们人类来说,毕竟是极少数。教育的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培养极少数这样的人才。[/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董隆隆(k12[/SIZE][/FACE]教育评论) [/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本帖最后由 dshl515_bbs [/SIZE][/FACE]于 2015-3-3 13:33 编辑 [/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2[/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月26[/SIZE][/FACE]日,全国工商联主席王钦敏表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达6400多万户,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65%,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了80%以上的就业岗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达到7000万人。[/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我们的教育统计中,这部分社会的中坚力量往往是被忽视的一群。[/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yanghaijian(k12[/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班风小论坛)[/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我们这儿老师在外边做一些生意,学校也不会去干涉,可做生意的老师太少.[/SIZE][/FACE]我在初中教书,乡初中老师做生意的很少,小学也不多。我校二中一个老师搞婚纱摄影,发展还不错,至少比我们这些普通老师钱多点,前几年做生意赔了近二十万,现在又搞补习班,也行;有一个体育x老师,现在教化学,十多年前卖散酒,好像不行,早已不干了;有个美术专业老师,一直教数学,六七年前卖化妆品,竞争激烈,生意不好,也不干了;有一个体育y老师,前两年贩卖辣椒,今年因缺少帮手辣椒生意不干了,和别人合作卖核桃苗,这两三年,好像手里有钱了。我乡共两个乡初中,另一个初中一中两位老师卖电车的,一位老师卖电车十多年了,整个乡镇他的生意几乎最好,另一位老师电车生意一般般吧。也许我孤陋寡闻,没听说还有其他老师做生意的并发财的。我觉得老师之所以做生意的少,因为夫妻绝大部分是教师,容易满足,再一个接触的人也几乎都是教师,圈子比较封闭。还有就是海蓝蓝说的一种情况,我校的老师都是当年学校年级前几名的优秀学生,近几年考试选聘的教师,除开后门的也都是成绩好的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一般般,不敢跨越雷池。总之我们乡镇做生意老师是个别的,辞职做生意更没听说过,这和我们的生活的环境有很大关系,我们漯河特别是我们乡镇还是农业大镇,主要种植小麦,花生、玉米、辣椒,父辈们闲事外出打工,农忙时回家种、收庄稼,,没有经商的大环境,经商的大部分是不安分的老师,交际能力强的老师。也和家庭小环境有关,有的家里父母做小生意,也可能受此影响。我教书15年了,中教一级,工资两千七八,由于勤俭,感觉日子还可以,可总感觉钱不宽裕,总想做点什么增加点家庭收入,可又不知门路,有时想辞职,又舍不得这份工作,辞职又没什么技术,能干什么呢?[/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coolcatcafe[/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k12[/SIZE][/FACE]班风小论坛)[/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我们江苏老师的灰色收入就是靠收学生补课。虽然政策上不允许,但是私下里没人举报也就没事了。有些老师一个学期一个学生1500[/SIZE][/FACE]左右,通常也有20来个学生。一个学期就是3万了。差不多赶上一年工资了。他们还有家长送礼的。一年也会收到1,2万。一个班也没几个不送礼的。但是这仅限于市区的学校,乡下没有这样的灰色收入。我们学校老师也会把钱借贷出去。也有的打水漂。 [/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海蓝蓝6384 ([/SIZE][/FACE]班风小论坛)[/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我是一个比较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的人,有一个故事说的是这样,夏娃很陶醉地问亚当:“你为什么爱我啊?”亚当闷闷不乐地说:“在伊甸园里,不爱你还能爱谁?”老师们也是这样,有时候我们很多老师之所以奉献给教育事业,是因为生活里再也其他可以奉献的地方了,学生也是这样,他们之所以热爱“读书”,是因为除了“读书”,他们目前似乎没有什么可以值得做的事情了。如果强调学生学习以兴趣为主导,我们老师呢?很多老师满肚子牢骚,哪有什么教学点兴趣,但他们工作也是很认真的。[/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早上看了王老师的帖子里说到调查兴趣的文字,我就做了一个粗略的调查,现在调查卷子出来了一个班级,学生列出他们之所以读书的理由,一个班级三十多人,罗列的理由大概有一两百多个吧,只有两个学生说到他们读书和兴趣有关系,有一个还直接指明他对数学有兴趣。[/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我没仔细统计,在前边的集中理由是学校里有同学,不让父母伤心,读书能出人头地,能有比较好的职业……这说明有时我们的职业直觉还是很准确,没多少学生读书是因为兴趣,他们不读书大多也不是因为没兴趣。[/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那么他们不读书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让学生使用:当xx[/SIZE][/FACE]的时候,我就会认真读起书来。较多的学生写,当我看完电视的时候……当我觉得没事可做的时候。当我被父母骂的时候,但开始考试的时候……这个结论大体上和我平常观察到一回家就不做作业的结果是一致的。这一类的问题大体上是可以归到“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说一旦学生养成了习惯,他们虽然不会兴趣盎然地完成学习任务,但至少也会完成任务,如果习惯不养成,靠兴趣去推动,我想,老师会先累垮了。[/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
                [/SIZE][/COLOR][/FACE][/P][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
                [/SIZE][/COLOR][/FACE][/P][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
                [/SIZE][/COLOR][/FACE][/P][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COLOR=#3333cc]王晓春读后:[/COLOR][/SIZE][/COLOR][/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333cc] [/COLOR][/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COLOR=#3333cc][FACE=宋体][SIZE=12pt]   [/SIZE][/FACE][FACE=宋体][SIZE=12pt]小熊老师说的研究1+2[/SIZE][/FACE],大概指数学家陈景润。陈景润在数学研究领域当然不属于低能者,但是作为中学教师(陈景润曾在中学当老师,教学效果并不好),说他“低能”也不冤枉。再说陈景润也不是高分生,据他的同学回忆,他小时候成绩很一般,以致他出名之后,当年的同学都很意外。我感觉陈景润并不是很聪明,他之所以成功,主要是因为非智力因素太强大了。可见,我们讨论高分低能问题,引进陈景润的例子,文不对题。[/COLOR][/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333cc]“我们总是用实用性来判断某个知识的价值。”我没发现前面的讨论中哪位老师有这样的观点,我们也没讨论“知识的价值”问题,我们讨论的是分数和能力的关系。记得我对我在此次讨论中“能力”的界定是“‘作为某人主要谋生手段或者主要工作(注意“主要工作”四个字)’的那个方面的能力”,并没有把能力局限于实用。[/COLOR][/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333cc]再说兴趣。仔细想想,你会发现教育这个东西本来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反兴趣”的。就是说我管你有没有兴趣,反正设了这么多学科,你就必须学。教育的出发点并不是学生的兴趣,而是社会的需要。这个需要如果能与某个学生的个人兴趣恰好重合,那当然再好不过了,可惜这种事情很少,因此我们有责任把实话告诉学生:你学习不能光凭兴趣,有兴趣最好,没有对不起你也要学下去。但是这岂不就“专制”了吗?是有点,但没办法,除非你取消义务教育,谁不想上学谁甭来。兴趣和自由一样,最好别过分(注意“过分”二字)强调之,否则提倡者自己肯定会自打嘴巴。什么是“过分”呢?愚以为,如果教师在强调兴趣的重要的同时不告诉学生“学习不能全靠兴趣”,那你就已经过分了,你就是大忽悠。[/COLOR][/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333cc] [/COLOR][/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COLOR=#3333cc][FACE=宋体][SIZE=12pt]       [/SIZE][/FACE]             2015[FACE=宋体][SIZE=12pt],3[/SIZE][/FACE],3[/COLOR][/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 [/SIZE][/COLOR][/FACE][/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0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91
                  • 经验230026
                  • 文章12402
                  • 注册2012-12-04
                  [P][COLOR=#3333cc][SIZE=3]“愚以为,如果教师在强调兴趣的重要的同时不告诉学生“学习不能全靠兴趣”,那你就已经过分了,你就是大忽悠。”[/SIZE][/COLOR][/P][P][COLOR=#3333cc][SIZE=3]非常有道理,学习了。[/SIZE][/COLOR][/P][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 [/P]
                  欢迎关注拙著《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及《做一个幽默的老师:让学生在欢笑中成长》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在线情况
                  21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
                    • 经验51
                    • 文章1
                    • 注册2015-03-05
                    [P]
                    [/P][P]王老师,拜读了您绝大部分著作,最喜欢关于教育诊疗方法那本书,我让我们班一学生也写了,想请您在百忙中分析一下,麻烦您告知邮箱或其它书面联系方式。谢谢!
                    [/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感谢您的关注。我的邮箱:[EMAIL=xiaochunwang@163.com]xiaochunwang@163.com[/EMAIL]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3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一段教育可用的材料(k12[/SIZE][/COLOR][/FACE]教育评论) 续10[/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夸克7292 (k12[/SIZE][/FACE]班风小论坛)[/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     [FACE=楷体][SIZE=12pt]分数与能力[/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看了大家有关分数和能力的讨论,我转发一篇文章,是我几年前引发给家长看的,当时有些家长认为读大学有没有什么意义,他说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在他手下做事,也没有看出一些过人之处。我由此引发了这一份资料给全体家长阅读。现在转发,请大家评论:[/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         [/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大学究竟读什么[/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一个机电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能够操作、维护一台机器,但是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熟练技工也照样可以操作,甚至比大学生操作得更好;一个外语系毕业的大学生能够说一口流利的外语,能够将长篇的外文资料翻译成中文,可是,一个跑到外国卖了几年烤红薯的人也能说外语,甚至比大学生说得更地道;一个医学院的毕业生能够拿起听诊器给病人看病,能够凭借几百万一台的医疗仪器诊断出病人的疾病,可是,很多卫校毕业的中专生在积累若干年经验以后,照样可以拿手术刀,古时候的中医甚至能够悬丝把脉,仅凭一根丝线就能为病人开药方并保证药到病除……[/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所以,大学生和非大学生最主要的区别绝对不在于是否掌握了一门专业技能。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大学跟技校也就没有什么两样了,顶多也只算是一所规模更大的技校。而且就专业技能而言,大学生肯定还比不过技校生的。因为技校厨师专业的学生第一节课可能就要学切菜,而假如大学开设了厨师专业,肯定要用两年来研究厨师的社会使命、职业道德、历史演变、阶级属性和学术分类。[/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那大学生究竟凭什么区别于技校毕业生并进而区别于一切没有读过大学的人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一位张小姐写的关于自己毕业求职经历的文章。[/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大学临近毕业,就业形势相当严峻,而我又属于运气最差的那类。[/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第一次,有家电器公司通知我面试,出门前打扮得太久,加上路上堵车,结果整整迟到了一个小时。工作人员扬起手上一堆报名表对我说:“小姐,你不适合做员工,适合做老总。”[/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第二次,我素面朝天地提前来到一家礼仪公司,可工作人员依然摇着头对我说:“注重仪表是对别人的尊重,你在学校没有学过吗?”[/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几天后,一家英国公司的招聘广告让我重新打起精神。这次的应聘与前两次都不一样,公司对形象也没什么要求,我也很准时地到了应聘现场。所有面试的人都集中在一个大房间里,考官给每个人发了一张试卷,上面只给了一道看起来简单的题目:英国每年买几个高尔夫球。没有其他数据,要求在45[/SIZE][/FACE]分钟内完成。[/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一看到这个无厘头似的题目,我几乎傻眼了。后来仔细一想,发现这道题不是要我答出一个确定的数字,而是需要一个思考的过程。这样的题目对我这个经济系的高才生来说并不算难,中间涉及的很多管理知识对我来说也轻而易举。[/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所谓的“英国买”其实就是英国进口。进口的数量与市场需求有关,市场需求与人口有关。英国有多少人口,这个我脑子里要有数。可以假设16[/SIZE][/FACE]岁至70岁之间有多少英国人,其中最有可能打高尔夫球的30岁至45岁之间有多少人。为了使数据精确,我还在答题纸上写明了如何进行抽样调查。写完步骤后,我再假设50万人口在打高尔夫球,这些人当中经常打的有多少人,这些人估计每年要用多少球,其他的人会多久打一次,需要用多少球。这些数字加起来就是英国总的市场需求。最后我写下一组数字,并满意地交了答卷。[/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一个月后,我收到这家公司的录用通知。[/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张小姐第一次面试因为迟到而失败,第二次又因为仪表而被拒绝。作为一个求职者,她犯了两个很不应该犯的错误,因为守时和注重仪表都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对别人最起码的尊重。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断定张小姐不是一个合格的大学生。虽然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更加应该知道守时和注重仪表,但是,这种做人的常识不但大学生需要知道,而且其他每个人都应该知道。[b]我们不应该用做人的标准来作为衡量一个大学生是否合格的标准,否则就相当于抹煞了大学生和非大学生之间的区别。一个没上过学的农民可能非常守时,而一个著名学者却可能非常邋遢,这都不影响他们继续做农民或者做学者。[/b][/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张小姐第三次面试的时候证明了自己作为一个合格大学生的实力。如果面试时那个问题的答案只是一个确定的数字,那么在答题的时候一个读过大学的人和没读大学的人比较起来丝毫也不占优势,因为大学生没有理由一定会比别人的记忆力更好。很多孩子拥有过目不忘的能力,但他们并不是大学生。既然张小姐面试时那道题目考察的不是一个数字,而是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那么大学生的优势便凸现出来了。[b]张小姐在大学期间经过系统的思维训练,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所以在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不会再单纯从简单记忆或者机械模仿的角度来考虑,她能够站在更高的高度来分析、解决问题。在这种时候,被动的记忆能力已经上升为了主动的分析能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而这种能力正好是一个合格大学生最本质的特征。[/b][/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社会需要的也正是大学生这种系统分析的能力。不管在什么行业工作,所面对的问题都是纷繁复杂而且瞬息万变的,如果没有系统分析、独立思考的能力,就算把所有的书本吞进肚子,就算大学期间每次期末考试得第一名,也绝对不可能在工作中脱颖而出。[/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记得原来在房地产公司工作的时候,我们部门需要做一份关于楼盘容积率的报告。容积率就是整个项目的建筑面积除以占地面积。一般来说,容积率越高,可以拿来卖的房子就越多,但是价格会越低。为了总建筑面积乘以每平方米销售价格的总数达到最高,就需要确定这个项目的最佳容积率。建筑系的毕业生肯定学过这方面的知识,但是全国每一座城市的情况都不相同,同一座城市不同片区的情况也各具特点,如果照搬教材上有限的观点肯定无法解决问题。[/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后来我们仔细挑选了20[/SIZE][/FACE]个与我们项目具有可比性的在售楼盘进行分析,并建立了一个经济学上所谓的理论模型,得出了在深圳房地产市场中容积率与销售价格的内在关系。然后我们针对自己的项目假定了几个可能的容积率,并对这几个容积率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确定了一个最理想的方案。[/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对于我们几个政治、中文、生物等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来说,读大学的时候绝对没有学过关于容积率的知识,但我们通过大学期间系统的思维训练,已经学会了深入分析问题的方法,当这种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应用在上面这项工作当中,我们便能够游刃有余了。而这项工作如果让几个没读过大学的人来做,恐怕再怎么认真也很难做得出来[b]。所以,大学生真正要学的并不是教材上那些知识和理论,而是将这些知识和理论应用于社会实践的能力。[/b][/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为了让自己拥有全面、系统而深入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前提便是需要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要做到怀疑并不难,但是如果怀疑缺乏理性的思考和渊博的知识,怀疑就将堕落成一种玩世不恭。[b]没有专业知识作为基础,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就不会凭空产生,就算拥有了这样的能力,也无法将这种能力付诸现实的工作之中。[/b][/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比如说,某个人知道应该通过社会调查来做出某种判断,但如果他没有掌握社会调查的相关知识,设计调查问卷都会很成问题,调查出来的数据也很可能背离调查的初衷。又如果他思维非常活跃,很善于发现市场空缺,但如果他没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发现的市场空缺可能会毫无市场价值,就算有价值也很难变成一个切实可行的项目。[/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教材上的东西当然要学,但这只是前提和基础,最关键的还是要进行自主性的学习,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独立思考,得到系统的思维训练。自主性学习需要对自己学习的内容有所取舍,并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取舍标准。不能够学校开什么课程就学什么课程,更不能够老师讲什么内容或者考试考什么内容就学什么内容。否则,就会学很多毫无用处的屠龙之术或花拳秀腿,并错过很多真正适合自己而且非常有用的东西。[/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对于教材和其他书籍中的观点应该带着批判的眼光加以学习,不能认为书上说的就一定是对的。比如我这本书中的观点就很可能因为我的知识范围和社会经验的有限性而失之片面或流于表面,很多所谓学术大家的著作也同样不可能是绝对真理,只有经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评价,书中正确的观点你才知道为什么正确,错误的观点也才能被你摒弃。[/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同时,老师在课堂上说的观点也不一定是绝对正确的,要敢于怀疑、善于怀疑。事实上书上的观点或者老师讲授的观点都可能只是学术界对某一问题很多种观点中的一个,在这些有争议的观点中做出何种取舍,必须要经过自己独立的思考过程。[/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在某大学的咖啡馆,一个学生说:“40加7等于47,41加6等于47,31加12加4等于47,25加17加5还是等于47。你们看,这么多个运算的结果都是等于47,所以,47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数字,其余任何数字都是不重要的。你们一定觉得这种思维方式非常荒唐可笑吧?而类似的错误何尝不是比比皆是呢?有些人看到三个河南人很讨厌,于是不假思索地下定结论河南人都是讨厌的;或者是在某个地方挖了三口井却没有找到水,便下定结论那个地方根本没有水。所以,我觉得归纳和演绎都是不可信的,一切归纳和演绎都可能使我们的认识偏离真理。”话音刚落,这个同学便受到了身边人的一致围剿,而他却始终固执己见。最后,其中一位女生质问他:“你有本事就在期末考试的答卷上把你刚才的观点写下来!”[/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我这么说并不是赞同那个“异类学生”的观点,我也相信他期末考试的时候绝对不可能这样天马行空地作答,但是,如果这群年轻人来我的公司面试,我只会聘用他一个人。[b]一个经过独立思考而坚持错误观点的人比一个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确观点的人更值得肯定,因为前者的人格才是独立的,独立的人格理应比一切都更重要。[/b]人格之独立,说起来似乎非常轻巧,可真正能够坚持这一点又谈何容易?在某些特殊时期能像陈寅恪一样独立思考并坚持自己观点的人能有几个呢?更多的人为了迎合现实的需要而放弃了自己学术良心。很多著名的科学家都盲目地去寻找亩产十万斤的科学根据,这样的科学家还能做出什么学术成果呢?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海蓝蓝6384 (k12[/SIZE][/FACE]班风小论坛)[/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夸克老师是说法我基本上是赞同的。[/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不过,大学生能力核心是分析能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我也思考,当然我们并不是否定大学还有技能学习的功能,一些专业是技能也是需要学习,比如书法专业分析和独立思考能力固然需要,但一些写字技巧也是少不了的。[/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中小学和大学是不大一样,主要在于传承先人的文化,为什么,如果缺乏这些必要的知识的积累,创新以及独立思考等都是无源之水,从这个意义说[b]中小学的教育固然包含有创新,但主要还是传承。[/b][/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家长说得不是没有道理,我也遇到一些大学生,确实是没什么,而我们一直讨论的是这些对生活有影响的能力,而夸克老师说的大学,应该是理想的大学,[b]现实生活里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大学我看是不多,许多学生专业能力不行,连生活自理都成问题,还没说到如何应对工作中的问题了,所以你说的是“应该”或者“理想”的大学,[/b]而家长的子女考上的确实,现实的大学,所以家长的话是有其道理之处。[/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在我们生活里夸克老师说的部分能力我们大多叫做知识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些通过训练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做到的。之前我曾经问过我儿子:我早上五六点在公路上遇到了两个人骑着一辆摩托车,他们是什么人?我儿子当然答不出来,我说:“这是关系到概率的事件,不可能有一个准确的猜测,这两个人是男人的可能性很大。因为在街上五六点出发的大多是去打工的农民工,也因此这两个人很有可能只有初中文化水平或者小学,高中大学的可能性很小,这两个人的年龄多数是在四十左右,因为年轻人比较少吃这样的苦。”那么我们据此还可以猜测出他们生活的大致状况。这样的猜测会不会错了,当然会错了,但是相比之下,准确率提高了很多。[/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之后我在一个山上徒步行走,有一条水泥路通向一个水库,这条路平常很少有人来,一次我看到三个人作者两辆摩托车,两个人是年轻人,一个人是老人。我就猜测说:这三个人当然不可能是来徒步行走或者来旅游,他们的衣着都说明了他们不可能是这样的身份,如果是到山上干活,很显然,他们没带什么工具,不像是正常的干活,何况,老人是无法干活的,而且他们一边开车,一边往两边的山上看,最后我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物件,老人手上拿着一个大卷尺形状的东西在手上,我明白了,这个老人是地理先生,那两位年轻人家里有人要过世了,请地理先生到山上看坟地。[/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后来有一次去的时候,我儿子看到两个年轻人又开车从这条路经过然后车停在路边沿着小路到山上去了,就做出判断,这两个年轻人是去修墓,因为他们带着一些挖土的器械,更重要还带着两个标杆,还往杂草丛生的小路上走。[/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再有一次,我在山上看到一个人拿着相机拍摄。我就和我儿子几个人一起猜测,我说,这个人穿着不像是旅行者,他开着摩托车来到这一个都是石头疙瘩的路,而且还是一个人,说明他是来做事情的,那么做什么事情呢?这个人让我感到很好奇的地方,是手上居然还拿着一个照相机,那么,他做的事情肯定是和照相机有关系,什么事情和照相机有关系呢?放牛吗?砍柴吗?种田吗?这些都不需要照相机,而且他们也没这些工具,那么他做的事情只有一种可能,他要的东西不可能移动走的,只能取影像,那么是什么事情呢?我怀疑这个人是到山上挖树木,有一些人到山上挖一些造型比较好看的树去卖,现在先来这里踩点,照下来拿回家去琢磨再挖……后来我回来的时候,终于在小路上和这个人相遇,我问他是干什么,很遗憾的是,我最后一个环节猜得太实,他是一个捕鸟人!他在山上布网,趁着空闲时间去看看有哪些鸟,拍下来带回家看看这个地方有几种鸟,有没有捕捉的价值……[/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在几次猜测过程中,孩子猜测的内容和准确度也增加了,这说明这些分析以及估计能力是可以培养,孩子和我比较大的区别是他的生活经验不如我,[b]而且还未必是必须在大学里才开始培养,这些直接在生活里培养应用在生活里的能力我们最需要,最能接受,如果能也大致能迁移到大学课程里当然更好,不过,不喜欢思考事物之间深层关系的人,就算读大学,也分析不了。[/b][/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这可能是那些调皮捣蛋的领导型的学生经常在经济活动中成功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吧,他们把和老师和同学打交道的经验迁移到他以后生活中去。当然大学生迁移的内容是他们所没办法做到的,不过他们的办法是大学生也没办法做到的,而且像夸克老师说的那样推测高尔夫球的人不多。而那些生活中的能进行技能经验的人迁移更多,事关生存,人的创造力就爆发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一个校长说,当差生有那么容易吗?他们每天都要按时来学校学一些自己不喜欢不知道的知识,还要不时的被老师挖苦被同学嘲笑,还时不时被老师抓起来被学校政教处抓起来训话吃鞭子,像他们这样的人出去的话耐挫能力要高于好的学生……这话是调侃,但也不是都没道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海蓝蓝6384 [/SIZE][/FACE](k12班风小论坛)[/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夸克的文字让我想到能力是可以借用分数来表达(许多复杂的心理现象都可以测试),比如说这个姑娘最后胜出就是一种能力高的表现,如果是这样,那就是说我们首要的问题是测试方向问题了。如果测试方向是能力方面,那么,分数和能力就是有关系,而且可能说是高度相关。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关注体验:(k12[/SIZE][/FACE]班风小论坛) [/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高分低能的症结在迁移梗阻[/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近来,一直关注着大家讨论分数与能力的关系。盘桓在内心里的一个问题是,高分低能的症结到底在哪里?在王老师界定了高分低能的含义后,直到夸克老师和海蓝蓝老师讨论到迁移能力即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时,对我来说,才心有共鸣。[/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下面我想就造成迁移梗阻的因素做一分析,以深入一步来探讨高分低能现象,以就教于大家。[/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b][FACE=楷体][SIZE=12pt]我认为,试卷高分所反映出来的应试高能与实际工作和生活所反映出来的低能,它们都是属于能力范畴,具有共同的本质特征。[/SIZE][/FACE][/b][/P][SIZE=3][/SIZE][P][b][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b][b][FACE=楷体][SIZE=12pt]然而。两者之间在同一人员身上的表现往往落差很大,这样的现实,只能说明,具有共同本质特征的能力在不同载体上或领域里发挥出的水平有所不同。[/SIZE][/FACE][/b][/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 [FACE=楷体][SIZE=12pt]否则,纸质试卷和生活试卷的差异只在载体,仅仅就凭这一载体差异,就从根本上认定同一应试者内在智能水平一会儿高一会儿低的变化,实在说不通。[/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然而,现实又以铁的事实反复告诉我们,这一差异还就是反复出现在同一应试者身上,这一现象不能不让人我们吃惊地瞪大眼睛。[/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下面我们尝试性地对此做一说明。[/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按照巴甫洛夫两个信号系统的理论,我认为,虽然实际生活和工作能力与试卷应试能力均属于能力范畴,它们也的确具有能力的一般结构特征,但是,它们之间还是具有巨大差异的。具体区分是:[b]实际生活和工作能力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高级能力,它不再仅仅是简单的生理神经条件反射,而是善于对实际生活和工作进行经验综合;试卷应试能力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高级能力,它也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和文字的简单生理神经条件反射,而是善于对文字和语言内在逻辑进行经验综合。[/b][/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如果上述区分大致还不错,那么,我们就可以一般地给出实际生活和工作能力同试卷应试能力之间之所以出现巨大反差原因的初步解读。[/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那些试卷应试能力高的孩子一般考试分数较高,是因为他们相对其他孩子而言具有较高的第二信号系统的高级能力,善于对文字和语言内在逻辑进行经验综合;而一些孩子之所以实际工作和生活能力较高,是因为他们具有第一信号系统的高级能力,善于对实际生活和工作进行经验综合。[/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基于上述如果还能说得过去的基本判断,我们自然可以作出如下大致推论。[/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b][FACE=楷体][SIZE=12pt]所谓高分低能者,就应该是第二信号系统发达而第一信号系统发展滞后者;所谓低分高能者,就应该是第一信号系统发达而第二信号系统发展滞后者;所谓低分低能者,就应该是第一二信号系统发展都处于滞后者;所谓高分高能者,就应该是第一二信号系统发展都处于发达者。[/SIZE][/FACE][/b][/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通过上述分类,我们会发现,所谓高分低能,一般说来,是第一二信号系统发展不均衡导致的。而导致这种不均衡的因素显然就应该是阻断两者协调发展的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很多,比如,家族遗传(个人禀赋),个人兴趣,伙伴影响,生活方式,行业特点,社会时尚等等,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导致高分低能的关键原因是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水平无法系统统辖和提升第一信号系统的发展水平,就是说,较高的文字语言理论逻辑能力同其实际生活工作能力之间是两张皮,难以发生交互影响。[/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那么,阻断文字语言理论能力迁移到其实际生活工作能力之中去的因素,就会成为我们考察和解决高分低能者问题的关键。起码,一般性地明白了这些因素,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这些因素有什么呢?[/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一.理论逻辑未学通。就是说,虽然一些高分者考试可以高分,但是,实际上并未真正学通语言理论逻辑。其考试所获高分是假象。那么,他自然难以迁移理论逻辑到生活之中去了。这里,有这样几种情况,比较常见。一是死记条框得高分。就是说,理论要点和条框在实践上的具象化的基础和其现实实践运用的意义在他那里几乎是空白,这就是常说的书橱似的一类人;二是矛盾观点未消化。还是举个例子来说吧,要不太枯燥。比如,王晓春老师说过,要先进行观察分析研究,再对症开药方和出手管理;王晓春老师还说过,要先管住,再进行分析和研究。此类人就晕了。三是思维固定封闭化。还是举个例子吧。王明一类人从俄国学成回来,一说打仗,就是御敌于国门之外,誓死保卫苏维埃,就是机械化集团军大规模作战;否则,就不是能打胜的打法,对他们来说,打仗没有别的形式,其思维完全固定封闭在了在前苏联课堂所学的那点理论圈子里了。他们就属于此类人。[/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二.经验类别未提升。就是说,这些实际工作和生活低能的人一般是咱们生活中所说的没有脑子的人,也往往说他们心理上缺根弦,屡屡在类似的生活和工作问题上栽跟头。这些人,也有几种情况比较常见。一是不会抓特征。可能是这类人虽然文字观察能力比较强一点,但是,对生活和工作的观察能力比较弱,但是,他们心中有一定之规,问题在于他们往往用此一定之规不分对象特点特征地硬套硬用,出现笑话和问题就很正常了,可是往往他们自己还发蒙,不清楚是怎么回事。二是不能类总结。古人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群是有类别的,人类各类活动也是有不同类别的。在不同人群和不同类别的事情上,要办同一件事情,方法往往是不同的。问题在于,在生活和工作低能者那里,往往可能就是一团乱麻,而不是像生活技能高超者眼里自己面对的就是那么几类人而已,所以,这类人往往自己也拎不清。三是不能类扩充。即使有人对此类人做出指导,说人是分类别的,我们周围同样如此,也许,他可以将自己周围人大致做下分类,但是,要知道,人会变化,类别也会变化,还有新成员闯入自己生活之中之后,此类人往往难以应付,所以,虽然别人可以给他出个好点子去办某事,但是,对他而言,还是往往碰钉子,从而显得低能。四是不会活运用。这类人潜意识里可能觉得自己所学理论知识与生活是无关的,起码是不能那么容易运用的,者特别是表现在一些抽象度较高的理科学科上。每每问及他们的生活和工作运用,他们往往以学科固有特点搪塞,的确令人齿冷。为了节省篇幅,不再举例,大家注意观察会有所觉察的。[/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三.理论实践未交融。就是说,在这些高分低能者那里,理论和实践是两条平行不相交的车轨。我学理论记住其要点就可以了,即使联系实际地举例,也往往是课本老师所举之例,很难或从不主动举自己感性实践中的例子。这无形中就导致了所学理论与所面对实践之间无法交融的巨大鸿沟。这种情况在级别越是高的学校里越是严重,据我看,小学和幼儿园最好。我们老师们将自己的专业理论学科与生活和工作联系阻断的也比比皆是。其实,大家有时间可以读下天体理论物理学家霍金的著作(比如时间简史之类),就会发现,面对本来是非专业人员几乎不可能搞懂的奥秘,他所表述出来的也是很妙趣盎然,通俗易懂。为什么?这就是真懂与假懂的区别,这就是理论与实践交融的结果。[/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四.需求难铸迁移功。其实,对此类人来说,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其需求应该说是强烈的。而且,这种实践需求恰恰是促成实践向理论提升的根本动力;反过来说,学习理论的活用需求也恰恰是促成理论向实践迁移的巨大动力。但是,问题在于,此类人为学理论而学理论,为求生活工作而生活工作,两张皮的境遇在他们大脑的经验区里成为两个相分离的常态圈子,从而造成尽管有需求,但是,迁移乏力,理论与实践难以交融,自然出现低能。[/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除了上述四项,阻断理论与实践之间迁移的因素也许还有其他,暂且打住。[/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既然弄明白了阻断迁移的四项因素,那么,相应的,解决高分低能者问题的办法自然也就清楚了。就是:理论逻辑要学通,经验类别能提升,理论实践相交融,需求铸就迁移功。[/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上述看法,请批评指正。[/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COLOR=#2b2bd5]王晓春读后:[/COLOR][/SIZE][/COLOR][/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b2bd5] [/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COLOR=#2b2bd5]夸克老师引用的这些资料是从一本书中选来的。愚以为就这些材料来看,作者没有说清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我们且选几段看看。序号是我加的。[/COLOR][/SIZE][/COLOR][/FACE][/P][SIZE=3][/SIZE][P][b][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 [/SIZE][/COLOR][/FACE][/b][/P][SIZE=3][/SIZE][P][b][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b][/P][SIZE=3][/SIZE][P][b][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b][/P][SIZE=3][/SIZE][P][b][FACE=楷体][SIZE=12pt]1[/SIZE][/FACE][/b][b][FACE=楷体][SIZE=12pt]、张小姐在大学期间经过系统的思维训练,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所以在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不会再单纯从简单记忆或者机械模仿的角度来考虑,她能够站在更高的高度来分析、解决问题。在这种时候,被动的记忆能力已经上升为了主动的分析能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而这种能力正好是一个合格大学生最本质的特征。[/SIZE][/FACE][/b][/P][SIZE=3][/SIZE][P][b][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b][/P][SIZE=3][/SIZE][P][b][FACE=楷体][SIZE=12pt]2[/SIZE][/FACE][/b][b][FACE=楷体][SIZE=12pt]、我们不应该用做人的标准来作为衡量一个大学生是否合格的标准,否则就相当于抹煞了大学生和非大学生之间的区别。[/SIZE][/FACE][/b][/P][SIZE=3][/SIZE][P][b][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b][/P][SIZE=3][/SIZE][P][b][FACE=楷体][SIZE=12pt]3[/SIZE][/FACE][/b][b][FACE=楷体][SIZE=12pt]、一个经过独立思考而坚持错误观点的人比一个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确观点的人更值得肯定,因为前者的人格才是独立的,独立的人格理应比一切都更重要。[/SIZE][/FACE][/b][/P][SIZE=3][/SIZE][P][b][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b][/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COLOR=#2222dd]作者说:“被动的记忆能力已经上升为了主动的分析能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而这种能力正好是一个合格大学生最本质的特征。”但这并不是大学生与非大学生的主要差别,也不是大学生与中学生(甚至小学生)的主要差别。许多没有上过大学的普通劳动者,其主动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不次于大学生,区别只在于领域不同。而且这种能力并不是到了大学才培养出来的,在中小学,这也应该是教师和家长十分注意的问题。海蓝蓝老师举的例子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人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绝不是上了大学学了“理论”之后才产生的。作者夸大了大学对人的能力的贡献。再说,作者所举的张小姐的例子普遍到什么程度,也很难说,说不定这位张小姐的同班同学就有不少人缺乏此种能力,虽然他们也与张小姐学了同样的“理论”知识。大学的学历,大学的理论知识,并不能保证一个人具备“主动的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并不是高学历与低学历的关系、有“理论”与没有“理论”的关系。它们不在一个维度上,作者没想清楚。[/COLOR][/SIZE][/COLOR][/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222dd]引文第2[/SIZE][/FACE]段与第3段矛盾。独立人格并非大学生专有,它应该是每个人努力的方向,属于一般的“做人标准”。作者在讨论“大学究竟读什么”的题目下,把独立人格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却又说“我们不应该用做人的标准来作为衡量一个大学生是否合格的标准”,自己就乱了。[/COLOR][/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222dd]总之这位作者的论述给人的感觉是眼光局限于大学校园,有较强的“大学自我中心”色彩。作者关于知识与能力的论述,没有关注体验老师说得清楚明白[/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222dd]关注体验老师是梳理思路的高手。他关于两个信号系统的论述简洁清晰,但它是否正确,我还没想清楚,感觉可能不是这么简单。但关注体验老师的思考,可以给人启迪。[/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222dd] [/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COLOR=#2222dd][FACE=宋体][SIZE=12pt]                 [/SIZE][/FACE]2015[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3[/SIZE][/COLOR][/FACE],7[/COLOR][/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4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91
                          • 经验230026
                          • 文章12402
                          • 注册2012-12-04
                          [SIZE=3]继续来学习,收获良多。[/SIZE]
                          欢迎关注拙著《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及《做一个幽默的老师:让学生在欢笑中成长》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