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一段教育可用的材料(k12[/SIZE][/COLOR][/FACE]教育评论) 续10[/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夸克7292 (k12[/SIZE][/FACE]班风小论坛)[/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 [FACE=楷体][SIZE=12pt]分数与能力[/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看了大家有关分数和能力的讨论,我转发一篇文章,是我几年前引发给家长看的,当时有些家长认为读大学有没有什么意义,他说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在他手下做事,也没有看出一些过人之处。我由此引发了这一份资料给全体家长阅读。现在转发,请大家评论:[/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 [/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大学究竟读什么[/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一个机电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能够操作、维护一台机器,但是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熟练技工也照样可以操作,甚至比大学生操作得更好;一个外语系毕业的大学生能够说一口流利的外语,能够将长篇的外文资料翻译成中文,可是,一个跑到外国卖了几年烤红薯的人也能说外语,甚至比大学生说得更地道;一个医学院的毕业生能够拿起听诊器给病人看病,能够凭借几百万一台的医疗仪器诊断出病人的疾病,可是,很多卫校毕业的中专生在积累若干年经验以后,照样可以拿手术刀,古时候的中医甚至能够悬丝把脉,仅凭一根丝线就能为病人开药方并保证药到病除……[/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所以,大学生和非大学生最主要的区别绝对不在于是否掌握了一门专业技能。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大学跟技校也就没有什么两样了,顶多也只算是一所规模更大的技校。而且就专业技能而言,大学生肯定还比不过技校生的。因为技校厨师专业的学生第一节课可能就要学切菜,而假如大学开设了厨师专业,肯定要用两年来研究厨师的社会使命、职业道德、历史演变、阶级属性和学术分类。[/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那大学生究竟凭什么区别于技校毕业生并进而区别于一切没有读过大学的人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一位张小姐写的关于自己毕业求职经历的文章。[/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大学临近毕业,就业形势相当严峻,而我又属于运气最差的那类。[/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第一次,有家电器公司通知我面试,出门前打扮得太久,加上路上堵车,结果整整迟到了一个小时。工作人员扬起手上一堆报名表对我说:“小姐,你不适合做员工,适合做老总。”[/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第二次,我素面朝天地提前来到一家礼仪公司,可工作人员依然摇着头对我说:“注重仪表是对别人的尊重,你在学校没有学过吗?”[/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几天后,一家英国公司的招聘广告让我重新打起精神。这次的应聘与前两次都不一样,公司对形象也没什么要求,我也很准时地到了应聘现场。所有面试的人都集中在一个大房间里,考官给每个人发了一张试卷,上面只给了一道看起来简单的题目:英国每年买几个高尔夫球。没有其他数据,要求在45[/SIZE][/FACE]分钟内完成。[/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一看到这个无厘头似的题目,我几乎傻眼了。后来仔细一想,发现这道题不是要我答出一个确定的数字,而是需要一个思考的过程。这样的题目对我这个经济系的高才生来说并不算难,中间涉及的很多管理知识对我来说也轻而易举。[/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所谓的“英国买”其实就是英国进口。进口的数量与市场需求有关,市场需求与人口有关。英国有多少人口,这个我脑子里要有数。可以假设16[/SIZE][/FACE]岁至70岁之间有多少英国人,其中最有可能打高尔夫球的30岁至45岁之间有多少人。为了使数据精确,我还在答题纸上写明了如何进行抽样调查。写完步骤后,我再假设50万人口在打高尔夫球,这些人当中经常打的有多少人,这些人估计每年要用多少球,其他的人会多久打一次,需要用多少球。这些数字加起来就是英国总的市场需求。最后我写下一组数字,并满意地交了答卷。[/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一个月后,我收到这家公司的录用通知。[/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张小姐第一次面试因为迟到而失败,第二次又因为仪表而被拒绝。作为一个求职者,她犯了两个很不应该犯的错误,因为守时和注重仪表都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对别人最起码的尊重。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断定张小姐不是一个合格的大学生。虽然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更加应该知道守时和注重仪表,但是,这种做人的常识不但大学生需要知道,而且其他每个人都应该知道。[b]我们不应该用做人的标准来作为衡量一个大学生是否合格的标准,否则就相当于抹煞了大学生和非大学生之间的区别。一个没上过学的农民可能非常守时,而一个著名学者却可能非常邋遢,这都不影响他们继续做农民或者做学者。[/b][/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张小姐第三次面试的时候证明了自己作为一个合格大学生的实力。如果面试时那个问题的答案只是一个确定的数字,那么在答题的时候一个读过大学的人和没读大学的人比较起来丝毫也不占优势,因为大学生没有理由一定会比别人的记忆力更好。很多孩子拥有过目不忘的能力,但他们并不是大学生。既然张小姐面试时那道题目考察的不是一个数字,而是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那么大学生的优势便凸现出来了。[b]张小姐在大学期间经过系统的思维训练,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所以在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不会再单纯从简单记忆或者机械模仿的角度来考虑,她能够站在更高的高度来分析、解决问题。在这种时候,被动的记忆能力已经上升为了主动的分析能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而这种能力正好是一个合格大学生最本质的特征。[/b][/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社会需要的也正是大学生这种系统分析的能力。不管在什么行业工作,所面对的问题都是纷繁复杂而且瞬息万变的,如果没有系统分析、独立思考的能力,就算把所有的书本吞进肚子,就算大学期间每次期末考试得第一名,也绝对不可能在工作中脱颖而出。[/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记得原来在房地产公司工作的时候,我们部门需要做一份关于楼盘容积率的报告。容积率就是整个项目的建筑面积除以占地面积。一般来说,容积率越高,可以拿来卖的房子就越多,但是价格会越低。为了总建筑面积乘以每平方米销售价格的总数达到最高,就需要确定这个项目的最佳容积率。建筑系的毕业生肯定学过这方面的知识,但是全国每一座城市的情况都不相同,同一座城市不同片区的情况也各具特点,如果照搬教材上有限的观点肯定无法解决问题。[/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后来我们仔细挑选了20[/SIZE][/FACE]个与我们项目具有可比性的在售楼盘进行分析,并建立了一个经济学上所谓的理论模型,得出了在深圳房地产市场中容积率与销售价格的内在关系。然后我们针对自己的项目假定了几个可能的容积率,并对这几个容积率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确定了一个最理想的方案。[/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对于我们几个政治、中文、生物等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来说,读大学的时候绝对没有学过关于容积率的知识,但我们通过大学期间系统的思维训练,已经学会了深入分析问题的方法,当这种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应用在上面这项工作当中,我们便能够游刃有余了。而这项工作如果让几个没读过大学的人来做,恐怕再怎么认真也很难做得出来[b]。所以,大学生真正要学的并不是教材上那些知识和理论,而是将这些知识和理论应用于社会实践的能力。[/b][/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为了让自己拥有全面、系统而深入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前提便是需要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要做到怀疑并不难,但是如果怀疑缺乏理性的思考和渊博的知识,怀疑就将堕落成一种玩世不恭。[b]没有专业知识作为基础,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就不会凭空产生,就算拥有了这样的能力,也无法将这种能力付诸现实的工作之中。[/b][/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比如说,某个人知道应该通过社会调查来做出某种判断,但如果他没有掌握社会调查的相关知识,设计调查问卷都会很成问题,调查出来的数据也很可能背离调查的初衷。又如果他思维非常活跃,很善于发现市场空缺,但如果他没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发现的市场空缺可能会毫无市场价值,就算有价值也很难变成一个切实可行的项目。[/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教材上的东西当然要学,但这只是前提和基础,最关键的还是要进行自主性的学习,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独立思考,得到系统的思维训练。自主性学习需要对自己学习的内容有所取舍,并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取舍标准。不能够学校开什么课程就学什么课程,更不能够老师讲什么内容或者考试考什么内容就学什么内容。否则,就会学很多毫无用处的屠龙之术或花拳秀腿,并错过很多真正适合自己而且非常有用的东西。[/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对于教材和其他书籍中的观点应该带着批判的眼光加以学习,不能认为书上说的就一定是对的。比如我这本书中的观点就很可能因为我的知识范围和社会经验的有限性而失之片面或流于表面,很多所谓学术大家的著作也同样不可能是绝对真理,只有经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评价,书中正确的观点你才知道为什么正确,错误的观点也才能被你摒弃。[/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同时,老师在课堂上说的观点也不一定是绝对正确的,要敢于怀疑、善于怀疑。事实上书上的观点或者老师讲授的观点都可能只是学术界对某一问题很多种观点中的一个,在这些有争议的观点中做出何种取舍,必须要经过自己独立的思考过程。[/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在某大学的咖啡馆,一个学生说:“40加7等于47,41加6等于47,31加12加4等于47,25加17加5还是等于47。你们看,这么多个运算的结果都是等于47,所以,47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数字,其余任何数字都是不重要的。你们一定觉得这种思维方式非常荒唐可笑吧?而类似的错误何尝不是比比皆是呢?有些人看到三个河南人很讨厌,于是不假思索地下定结论河南人都是讨厌的;或者是在某个地方挖了三口井却没有找到水,便下定结论那个地方根本没有水。所以,我觉得归纳和演绎都是不可信的,一切归纳和演绎都可能使我们的认识偏离真理。”话音刚落,这个同学便受到了身边人的一致围剿,而他却始终固执己见。最后,其中一位女生质问他:“你有本事就在期末考试的答卷上把你刚才的观点写下来!”[/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我这么说并不是赞同那个“异类学生”的观点,我也相信他期末考试的时候绝对不可能这样天马行空地作答,但是,如果这群年轻人来我的公司面试,我只会聘用他一个人。[b]一个经过独立思考而坚持错误观点的人比一个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确观点的人更值得肯定,因为前者的人格才是独立的,独立的人格理应比一切都更重要。[/b]人格之独立,说起来似乎非常轻巧,可真正能够坚持这一点又谈何容易?在某些特殊时期能像陈寅恪一样独立思考并坚持自己观点的人能有几个呢?更多的人为了迎合现实的需要而放弃了自己学术良心。很多著名的科学家都盲目地去寻找亩产十万斤的科学根据,这样的科学家还能做出什么学术成果呢?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海蓝蓝6384 (k12[/SIZE][/FACE]班风小论坛)[/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夸克老师是说法我基本上是赞同的。[/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不过,大学生能力核心是分析能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我也思考,当然我们并不是否定大学还有技能学习的功能,一些专业是技能也是需要学习,比如书法专业分析和独立思考能力固然需要,但一些写字技巧也是少不了的。[/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中小学和大学是不大一样,主要在于传承先人的文化,为什么,如果缺乏这些必要的知识的积累,创新以及独立思考等都是无源之水,从这个意义说[b]中小学的教育固然包含有创新,但主要还是传承。[/b][/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家长说得不是没有道理,我也遇到一些大学生,确实是没什么,而我们一直讨论的是这些对生活有影响的能力,而夸克老师说的大学,应该是理想的大学,[b]现实生活里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大学我看是不多,许多学生专业能力不行,连生活自理都成问题,还没说到如何应对工作中的问题了,所以你说的是“应该”或者“理想”的大学,[/b]而家长的子女考上的确实,现实的大学,所以家长的话是有其道理之处。[/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在我们生活里夸克老师说的部分能力我们大多叫做知识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些通过训练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做到的。之前我曾经问过我儿子:我早上五六点在公路上遇到了两个人骑着一辆摩托车,他们是什么人?我儿子当然答不出来,我说:“这是关系到概率的事件,不可能有一个准确的猜测,这两个人是男人的可能性很大。因为在街上五六点出发的大多是去打工的农民工,也因此这两个人很有可能只有初中文化水平或者小学,高中大学的可能性很小,这两个人的年龄多数是在四十左右,因为年轻人比较少吃这样的苦。”那么我们据此还可以猜测出他们生活的大致状况。这样的猜测会不会错了,当然会错了,但是相比之下,准确率提高了很多。[/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之后我在一个山上徒步行走,有一条水泥路通向一个水库,这条路平常很少有人来,一次我看到三个人作者两辆摩托车,两个人是年轻人,一个人是老人。我就猜测说:这三个人当然不可能是来徒步行走或者来旅游,他们的衣着都说明了他们不可能是这样的身份,如果是到山上干活,很显然,他们没带什么工具,不像是正常的干活,何况,老人是无法干活的,而且他们一边开车,一边往两边的山上看,最后我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物件,老人手上拿着一个大卷尺形状的东西在手上,我明白了,这个老人是地理先生,那两位年轻人家里有人要过世了,请地理先生到山上看坟地。[/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后来有一次去的时候,我儿子看到两个年轻人又开车从这条路经过然后车停在路边沿着小路到山上去了,就做出判断,这两个年轻人是去修墓,因为他们带着一些挖土的器械,更重要还带着两个标杆,还往杂草丛生的小路上走。[/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再有一次,我在山上看到一个人拿着相机拍摄。我就和我儿子几个人一起猜测,我说,这个人穿着不像是旅行者,他开着摩托车来到这一个都是石头疙瘩的路,而且还是一个人,说明他是来做事情的,那么做什么事情呢?这个人让我感到很好奇的地方,是手上居然还拿着一个照相机,那么,他做的事情肯定是和照相机有关系,什么事情和照相机有关系呢?放牛吗?砍柴吗?种田吗?这些都不需要照相机,而且他们也没这些工具,那么他做的事情只有一种可能,他要的东西不可能移动走的,只能取影像,那么是什么事情呢?我怀疑这个人是到山上挖树木,有一些人到山上挖一些造型比较好看的树去卖,现在先来这里踩点,照下来拿回家去琢磨再挖……后来我回来的时候,终于在小路上和这个人相遇,我问他是干什么,很遗憾的是,我最后一个环节猜得太实,他是一个捕鸟人!他在山上布网,趁着空闲时间去看看有哪些鸟,拍下来带回家看看这个地方有几种鸟,有没有捕捉的价值……[/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在几次猜测过程中,孩子猜测的内容和准确度也增加了,这说明这些分析以及估计能力是可以培养,孩子和我比较大的区别是他的生活经验不如我,[b]而且还未必是必须在大学里才开始培养,这些直接在生活里培养应用在生活里的能力我们最需要,最能接受,如果能也大致能迁移到大学课程里当然更好,不过,不喜欢思考事物之间深层关系的人,就算读大学,也分析不了。[/b][/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这可能是那些调皮捣蛋的领导型的学生经常在经济活动中成功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吧,他们把和老师和同学打交道的经验迁移到他以后生活中去。当然大学生迁移的内容是他们所没办法做到的,不过他们的办法是大学生也没办法做到的,而且像夸克老师说的那样推测高尔夫球的人不多。而那些生活中的能进行技能经验的人迁移更多,事关生存,人的创造力就爆发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一个校长说,当差生有那么容易吗?他们每天都要按时来学校学一些自己不喜欢不知道的知识,还要不时的被老师挖苦被同学嘲笑,还时不时被老师抓起来被学校政教处抓起来训话吃鞭子,像他们这样的人出去的话耐挫能力要高于好的学生……这话是调侃,但也不是都没道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海蓝蓝6384 [/SIZE][/FACE](k12班风小论坛)[/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夸克的文字让我想到能力是可以借用分数来表达(许多复杂的心理现象都可以测试),比如说这个姑娘最后胜出就是一种能力高的表现,如果是这样,那就是说我们首要的问题是测试方向问题了。如果测试方向是能力方面,那么,分数和能力就是有关系,而且可能说是高度相关。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关注体验:(k12[/SIZE][/FACE]班风小论坛) [/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高分低能的症结在迁移梗阻[/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近来,一直关注着大家讨论分数与能力的关系。盘桓在内心里的一个问题是,高分低能的症结到底在哪里?在王老师界定了高分低能的含义后,直到夸克老师和海蓝蓝老师讨论到迁移能力即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时,对我来说,才心有共鸣。[/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下面我想就造成迁移梗阻的因素做一分析,以深入一步来探讨高分低能现象,以就教于大家。[/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b][FACE=楷体][SIZE=12pt]我认为,试卷高分所反映出来的应试高能与实际工作和生活所反映出来的低能,它们都是属于能力范畴,具有共同的本质特征。[/SIZE][/FACE][/b][/P][SIZE=3][/SIZE][P][b][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b][b][FACE=楷体][SIZE=12pt]然而。两者之间在同一人员身上的表现往往落差很大,这样的现实,只能说明,具有共同本质特征的能力在不同载体上或领域里发挥出的水平有所不同。[/SIZE][/FACE][/b][/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 [FACE=楷体][SIZE=12pt]否则,纸质试卷和生活试卷的差异只在载体,仅仅就凭这一载体差异,就从根本上认定同一应试者内在智能水平一会儿高一会儿低的变化,实在说不通。[/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然而,现实又以铁的事实反复告诉我们,这一差异还就是反复出现在同一应试者身上,这一现象不能不让人我们吃惊地瞪大眼睛。[/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下面我们尝试性地对此做一说明。[/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按照巴甫洛夫两个信号系统的理论,我认为,虽然实际生活和工作能力与试卷应试能力均属于能力范畴,它们也的确具有能力的一般结构特征,但是,它们之间还是具有巨大差异的。具体区分是:[b]实际生活和工作能力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高级能力,它不再仅仅是简单的生理神经条件反射,而是善于对实际生活和工作进行经验综合;试卷应试能力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高级能力,它也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和文字的简单生理神经条件反射,而是善于对文字和语言内在逻辑进行经验综合。[/b][/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如果上述区分大致还不错,那么,我们就可以一般地给出实际生活和工作能力同试卷应试能力之间之所以出现巨大反差原因的初步解读。[/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那些试卷应试能力高的孩子一般考试分数较高,是因为他们相对其他孩子而言具有较高的第二信号系统的高级能力,善于对文字和语言内在逻辑进行经验综合;而一些孩子之所以实际工作和生活能力较高,是因为他们具有第一信号系统的高级能力,善于对实际生活和工作进行经验综合。[/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基于上述如果还能说得过去的基本判断,我们自然可以作出如下大致推论。[/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b][FACE=楷体][SIZE=12pt]所谓高分低能者,就应该是第二信号系统发达而第一信号系统发展滞后者;所谓低分高能者,就应该是第一信号系统发达而第二信号系统发展滞后者;所谓低分低能者,就应该是第一二信号系统发展都处于滞后者;所谓高分高能者,就应该是第一二信号系统发展都处于发达者。[/SIZE][/FACE][/b][/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通过上述分类,我们会发现,所谓高分低能,一般说来,是第一二信号系统发展不均衡导致的。而导致这种不均衡的因素显然就应该是阻断两者协调发展的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很多,比如,家族遗传(个人禀赋),个人兴趣,伙伴影响,生活方式,行业特点,社会时尚等等,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导致高分低能的关键原因是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水平无法系统统辖和提升第一信号系统的发展水平,就是说,较高的文字语言理论逻辑能力同其实际生活工作能力之间是两张皮,难以发生交互影响。[/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那么,阻断文字语言理论能力迁移到其实际生活工作能力之中去的因素,就会成为我们考察和解决高分低能者问题的关键。起码,一般性地明白了这些因素,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这些因素有什么呢?[/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一.理论逻辑未学通。就是说,虽然一些高分者考试可以高分,但是,实际上并未真正学通语言理论逻辑。其考试所获高分是假象。那么,他自然难以迁移理论逻辑到生活之中去了。这里,有这样几种情况,比较常见。一是死记条框得高分。就是说,理论要点和条框在实践上的具象化的基础和其现实实践运用的意义在他那里几乎是空白,这就是常说的书橱似的一类人;二是矛盾观点未消化。还是举个例子来说吧,要不太枯燥。比如,王晓春老师说过,要先进行观察分析研究,再对症开药方和出手管理;王晓春老师还说过,要先管住,再进行分析和研究。此类人就晕了。三是思维固定封闭化。还是举个例子吧。王明一类人从俄国学成回来,一说打仗,就是御敌于国门之外,誓死保卫苏维埃,就是机械化集团军大规模作战;否则,就不是能打胜的打法,对他们来说,打仗没有别的形式,其思维完全固定封闭在了在前苏联课堂所学的那点理论圈子里了。他们就属于此类人。[/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二.经验类别未提升。就是说,这些实际工作和生活低能的人一般是咱们生活中所说的没有脑子的人,也往往说他们心理上缺根弦,屡屡在类似的生活和工作问题上栽跟头。这些人,也有几种情况比较常见。一是不会抓特征。可能是这类人虽然文字观察能力比较强一点,但是,对生活和工作的观察能力比较弱,但是,他们心中有一定之规,问题在于他们往往用此一定之规不分对象特点特征地硬套硬用,出现笑话和问题就很正常了,可是往往他们自己还发蒙,不清楚是怎么回事。二是不能类总结。古人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群是有类别的,人类各类活动也是有不同类别的。在不同人群和不同类别的事情上,要办同一件事情,方法往往是不同的。问题在于,在生活和工作低能者那里,往往可能就是一团乱麻,而不是像生活技能高超者眼里自己面对的就是那么几类人而已,所以,这类人往往自己也拎不清。三是不能类扩充。即使有人对此类人做出指导,说人是分类别的,我们周围同样如此,也许,他可以将自己周围人大致做下分类,但是,要知道,人会变化,类别也会变化,还有新成员闯入自己生活之中之后,此类人往往难以应付,所以,虽然别人可以给他出个好点子去办某事,但是,对他而言,还是往往碰钉子,从而显得低能。四是不会活运用。这类人潜意识里可能觉得自己所学理论知识与生活是无关的,起码是不能那么容易运用的,者特别是表现在一些抽象度较高的理科学科上。每每问及他们的生活和工作运用,他们往往以学科固有特点搪塞,的确令人齿冷。为了节省篇幅,不再举例,大家注意观察会有所觉察的。[/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三.理论实践未交融。就是说,在这些高分低能者那里,理论和实践是两条平行不相交的车轨。我学理论记住其要点就可以了,即使联系实际地举例,也往往是课本老师所举之例,很难或从不主动举自己感性实践中的例子。这无形中就导致了所学理论与所面对实践之间无法交融的巨大鸿沟。这种情况在级别越是高的学校里越是严重,据我看,小学和幼儿园最好。我们老师们将自己的专业理论学科与生活和工作联系阻断的也比比皆是。其实,大家有时间可以读下天体理论物理学家霍金的著作(比如时间简史之类),就会发现,面对本来是非专业人员几乎不可能搞懂的奥秘,他所表述出来的也是很妙趣盎然,通俗易懂。为什么?这就是真懂与假懂的区别,这就是理论与实践交融的结果。[/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四.需求难铸迁移功。其实,对此类人来说,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其需求应该说是强烈的。而且,这种实践需求恰恰是促成实践向理论提升的根本动力;反过来说,学习理论的活用需求也恰恰是促成理论向实践迁移的巨大动力。但是,问题在于,此类人为学理论而学理论,为求生活工作而生活工作,两张皮的境遇在他们大脑的经验区里成为两个相分离的常态圈子,从而造成尽管有需求,但是,迁移乏力,理论与实践难以交融,自然出现低能。[/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除了上述四项,阻断理论与实践之间迁移的因素也许还有其他,暂且打住。[/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既然弄明白了阻断迁移的四项因素,那么,相应的,解决高分低能者问题的办法自然也就清楚了。就是:理论逻辑要学通,经验类别能提升,理论实践相交融,需求铸就迁移功。[/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上述看法,请批评指正。[/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COLOR=#2b2bd5]王晓春读后:[/COLOR][/SIZE][/COLOR][/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b2bd5] [/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COLOR=#2b2bd5]夸克老师引用的这些资料是从一本书中选来的。愚以为就这些材料来看,作者没有说清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我们且选几段看看。序号是我加的。[/COLOR][/SIZE][/COLOR][/FACE][/P][SIZE=3][/SIZE][P][b][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 [/SIZE][/COLOR][/FACE][/b][/P][SIZE=3][/SIZE][P][b][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b][/P][SIZE=3][/SIZE][P][b][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b][/P][SIZE=3][/SIZE][P][b][FACE=楷体][SIZE=12pt]1[/SIZE][/FACE][/b][b][FACE=楷体][SIZE=12pt]、张小姐在大学期间经过系统的思维训练,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所以在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不会再单纯从简单记忆或者机械模仿的角度来考虑,她能够站在更高的高度来分析、解决问题。在这种时候,被动的记忆能力已经上升为了主动的分析能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而这种能力正好是一个合格大学生最本质的特征。[/SIZE][/FACE][/b][/P][SIZE=3][/SIZE][P][b][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b][/P][SIZE=3][/SIZE][P][b][FACE=楷体][SIZE=12pt]2[/SIZE][/FACE][/b][b][FACE=楷体][SIZE=12pt]、我们不应该用做人的标准来作为衡量一个大学生是否合格的标准,否则就相当于抹煞了大学生和非大学生之间的区别。[/SIZE][/FACE][/b][/P][SIZE=3][/SIZE][P][b][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b][/P][SIZE=3][/SIZE][P][b][FACE=楷体][SIZE=12pt]3[/SIZE][/FACE][/b][b][FACE=楷体][SIZE=12pt]、一个经过独立思考而坚持错误观点的人比一个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确观点的人更值得肯定,因为前者的人格才是独立的,独立的人格理应比一切都更重要。[/SIZE][/FACE][/b][/P][SIZE=3][/SIZE][P][b][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b][/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COLOR=#2222dd]作者说:“被动的记忆能力已经上升为了主动的分析能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而这种能力正好是一个合格大学生最本质的特征。”但这并不是大学生与非大学生的主要差别,也不是大学生与中学生(甚至小学生)的主要差别。许多没有上过大学的普通劳动者,其主动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不次于大学生,区别只在于领域不同。而且这种能力并不是到了大学才培养出来的,在中小学,这也应该是教师和家长十分注意的问题。海蓝蓝老师举的例子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人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绝不是上了大学学了“理论”之后才产生的。作者夸大了大学对人的能力的贡献。再说,作者所举的张小姐的例子普遍到什么程度,也很难说,说不定这位张小姐的同班同学就有不少人缺乏此种能力,虽然他们也与张小姐学了同样的“理论”知识。大学的学历,大学的理论知识,并不能保证一个人具备“主动的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并不是高学历与低学历的关系、有“理论”与没有“理论”的关系。它们不在一个维度上,作者没想清楚。[/COLOR][/SIZE][/COLOR][/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222dd]引文第2[/SIZE][/FACE]段与第3段矛盾。独立人格并非大学生专有,它应该是每个人努力的方向,属于一般的“做人标准”。作者在讨论“大学究竟读什么”的题目下,把独立人格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却又说“我们不应该用做人的标准来作为衡量一个大学生是否合格的标准”,自己就乱了。[/COLOR][/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222dd]总之这位作者的论述给人的感觉是眼光局限于大学校园,有较强的“大学自我中心”色彩。作者关于知识与能力的论述,没有关注体验老师说得清楚明白[/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222dd]关注体验老师是梳理思路的高手。他关于两个信号系统的论述简洁清晰,但它是否正确,我还没想清楚,感觉可能不是这么简单。但关注体验老师的思考,可以给人启迪。[/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222dd] [/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COLOR=#2222dd][FACE=宋体][SIZE=12pt] [/SIZE][/FACE]2015[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3[/SIZE][/COLOR][/FACE],7[/COLOR][/P][SIZE=3][/SIZ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