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25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91
    • 经验230026
    • 文章12402
    • 注册2012-12-04
    [SIZE=4]我觉得,也许应该理清一下“分数”、“知识”、“能力”三者的关系。考试分数高也许并不能说明真正掌握的知识就多,因为现在考察的方式还远远不够科学,某些并不是真正掌握知识的学生也许也可以考出高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进一步研究考察方式的科学性;掌握的知识多如果不会灵活运用也无法转为真正的能力,如何才能把掌握的知识转为真正的能力呢?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问题,应该要联系到很多方面的知识,需要不同领域的科学家来研究。[/SIZE]
    [ 此贴最后由 晨曦中的陈锡 在2015-3-10 10:54:40编辑过 ]
    欢迎关注拙著《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及《做一个幽默的老师:让学生在欢笑中成长》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在线情况
    26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322
      • 经验137306
      • 文章6134
      • 注册2015-01-28
      [P]    中国人的生存是以否定为目的的,他们从来没有试着肯定什么。所以他们永远在探索,没有对的东西,即使有也只是暂时的。教育也一样,高分低能只是中间的特例,因为要寻求突破,所以没办法认可。[/P]
      在教育中,我刚刚开始,请多指教,谢谢!我只想写下去,用自己的执着和爱杜撰一个教育故事,写成一个教育传奇
      在线情况
      27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91
        • 经验230026
        • 文章12402
        • 注册2012-12-04
        [QUOTE][B]下面引用由[@晨曦中的陈锡]发表的内容:[/B]

        “至少说明兴趣对多数学生未必是学习动力的主要因素。” 很认同这个观点,我发现很多努力学习的学生的学习动力已经不是兴趣了,个人感觉,我现在的班上凭兴趣学习的学生也许是寥寥无几,我打算近期在班里做一个调查...[/QUOTE]
        [P][LINE-HEIGHT=24pt][ALIGN=left][B][FACE=Arial][LINE-HEIGHT=2][SIZE=14pt][SIZE=4]关于学习动力:[/SIZE][/LINE-HEIGHT][/ALIGN][/B][/FACE][/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4pt][ALIGN=left][B][SIZE=4][FACE=Arial][LINE-HEIGHT=2][SIZE=14pt]    几天前,对班上5[/LINE-HEIGHT][/ALIGN]名成绩优秀且学习非常勤奋刻苦的学优生进行了访谈调查。他们的学习动力竟然一样:竞争压力。因为家庭、社会等的影响,他们认为现在社会上的竞争压力非常激烈,为了可以让自己以后在社会上更具有竞争力,他们认为只有现在勤奋学习,争取考上好的大学,以后方可出人头地,改善自己及家人的经济条件。当我问在他们的学习动力中是否存有兴趣的成分时,只有两名学生说有,但所占的比例不多。看来,这些学生都是具有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孩子。而班上的那些非常懒惰的学生呢,他们总是显得过于乐观而无所事事,他们也许根本就没有什么学习动力。[/SIZE][/B][/FACE][/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24pt][ALIGN=left][B][FACE=Arial][LINE-HEIGHT=2][SIZE=14pt][SIZE=4]    我觉得,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找到他们的学习动力,作为班主任的我,在想办法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应该想办法激发他们的竞争及忧患意识。[/SIZE][/LINE-HEIGHT][/ALIGN][/B][/FACE][/SIZE][/LINE-HEIGHT][/P]
        欢迎关注拙著《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及《做一个幽默的老师:让学生在欢笑中成长》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在线情况
        28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COLOR=#2222dd]王晓春读后:[/COLOR][/SIZE][/COLOR][/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楷体][SIZE=12pt][COLOR=#2222dd] [/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222dd]学习兴趣问题值得认真讨论,因为关于这个问题,有许多言过其实的观点近些年十分流行。究竟有多少学生是主要凭兴趣学习的?具体到一个学生,兴趣在他的学习动力中有多大的贡献率?教师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引起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各学科的教材是否全能兴趣化游戏化?有没有一些内容注定对多数学生是枯燥的?……我感觉这些问题很少有人进行严肃认真的调查研究,很多关于学习兴趣的文章只是拿出几个例子煽乎,有的连例子都没有,就是叫卖,类似发布电视广告。好像学生厌学只因为没兴趣,好像一有兴趣就能学好,好像学生没有兴趣就都赖老师,好像学习只能轻松,不能严肃。这是教育界的一种浮躁,与文艺界的低俗之风是同一个路子——把什么都弄得轻飘飘的。人们似乎在幻想,如果学生都把课业看成“你是我的小苹果”,那该多好啊!一边唱歌跳舞,一边就把功课学会了。世界上有这么便宜的事情吗?没有。我当然赞成尽可能地(注意“尽可能”几个字)把学习弄得有趣一些,但是除了极少数人之外,学习必然主要(注意“主要”二字)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这一点必须向学生能说清楚,否则你就是个骗子,不管你有多么良好的主观愿望。[/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222dd]由于多年的和平环境,由于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由于我国家长对孩子普遍的溺爱,我们的学生已经越来越娇弱了,怕苦怕累现象很普遍,不但体力劳动怕苦怕累,脑力劳动也怕苦怕累,大家都想不劳而获,越轻省越不嫌轻省,能依赖别人的事情自己就不动手,只有享受当仁不让……在这种风气下,如果过分强调兴趣的作用,不是害人是什么?[/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222dd]陈锡老师的调查说明,兴趣根本不是有些人吹嘘的那样神奇。当然这个调查样本很少,但我相信,调查样本越多,范围越大,结论会越对“兴趣崇拜者”们不利。事情明摆着:看看我们这些成年人,有几个是主要靠兴趣在那里工作的![/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222dd] [/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COLOR=#2222dd][FACE=宋体][SIZE=12pt]                  [/SIZE][/FACE]      2015[FACE=宋体][SIZE=12pt],3[/SIZE][/FACE],9[/COLOR][/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 [/SIZE][/COLOR][/FACE][/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9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91
            • 经验230026
            • 文章12402
            • 注册2012-12-04
            王老师的观点非常客观深刻且具有科学性,值得我们教育者反思。
            欢迎关注拙著《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及《做一个幽默的老师:让学生在欢笑中成长》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在线情况
            30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海蓝蓝6384(k12[/SIZE][/FACE]班风小论坛): [/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我调查的样本是60[/SIZE][/FACE]多人,学生认为他们读书的原因是比较多,大部分都是复合型的动机,总数我估计在250条左右,无论是前边还是中间还是后边的学生,都支持了陈老师的结论。[/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大部分学之所以读书是因为外界的力量,比如说不读书父母会被父母骂,被他人嘲笑,而读书能出人头地,在同学中有地位,还有对未来生存的担心,另有分是随波逐流,习惯了在学校的生活。[/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另外一些学生,人数也不少,觉得在学校生活很好是因为有许多同龄人,虽然说这个动机不是出于父母他人的逼迫,但他们兴趣其实不在读书。至于兴趣,依然是前次的两个学生提到,大概仅占了一百二十五分之一,而且不是列在第一位。[/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这个结论告诉我们,与其投精力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倒不如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3[/SIZE][/FACE],9)[/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1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一段教育可用的材料(k12[/SIZE][/COLOR][/FACE]教育评论) 续12[/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夸克7292: (k12[/SIZE][/FACE]班风小论坛)[/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              [FACE=楷体][SIZE=12pt]分数与能力2[/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  [/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王老师对案例点评,其中提出作者有“有较强的大学自我中心色彩。指出作者的说法:“被动的记忆能力已经上升为了主动的分析能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而这种能力正好是一个合格大学生最本质的特征。”但这并不是大学生与非大学生的主要差别,也不是大学生与中学生(甚至小学生)的主要差别。许多没有上过大学的普通劳动者,其主动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不次于大学生,区别只在于领域不同。而且这种能力并不是到了大学才培养出来的,在中小学,这也应该是教师和家长十分注意的问题。海蓝蓝老师举的例子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人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绝不是上了大学学了“理论”之后才产生的。作者夸大了大学对人的能力的贡献。[/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我到有一些想法:作者的有些观点是可取的,就是说受过系统训练的比没有受过系统训练的在分析问题的能力上会占优势,不管是张小姐对”英国一年需要多少高尔夫球“,还是楼盘容积率的计算,都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没有标准答案。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恰是我们教育所最需要的。我记得王老师说过:判断能力的高低主要是看对陌生情景的适应程度,一个原始人,可能根据一个脚印判断出野兽的种类,体重等很多信息,这是他的领域,可是,[b]在同样都陌生的领域里面,受过系统训练的人比原始人会适应更快。[/b]像海蓝蓝老师,他如此培养儿子,他儿子的思维能力和适应能力应该比没有受过训练的要强。[/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我们要注意:[b]作者讲的是一般情况,我认为,一般情况下,受过训练的还是要占优势,[/b]并且经过训练,养成思维习惯后,适应能力应该会强于一般人,海蓝蓝老师的儿子如果坚持这样训练下去,至少不会变成书呆子,适应能力比一般同龄人会更强。[/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国外为什么小学生就做课题,做课题其实也是训练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思考,如何切入,如何展开,如何获取数据,如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b]没有受过训练的人,就一般情况来说,应该是比不上受过训练的人。[/b][/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夸克7292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分数与能力3[/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见微知著[/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每天都有很多件小事从我们的身边悄悄溜走。看到一则广告,听到一则新闻,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件事情。可是,只要你善于思考身边的这些看上去似乎毫无意义的小事,你会发现,生活就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宝洁公司对于大学生来说绝对不会陌生,大学宿舍里到处可见宝洁公司的产品:舒肤佳、玉兰油、碧浪、汰渍、激爽、佳洁士、护舒宝,等等。而洗发水这一类产品,宝洁公司就推出了6[/SIZE][/FACE]个品牌:飘柔、沙宣、海飞丝、潘婷、伊卡璐和润妍。就算你没有使用这6个品牌中任何一种洗发水,你身边肯定会有人使用,你也肯定看过这些产品的广告。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些问题:宝洁为什么要推出这么多个洗发水品牌呢?这些品牌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或许你会觉得这些问题非常无聊,跟自己的学习和以后的工作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我却因为思考这个无聊的问题而获得了一份工作。[/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大学期间我并没有系统地学过经济学方面的任何理论,但对于身边的经济现象却非常感兴趣。有一次买洗发水的时候我突然产生了一个问题:宝洁公司为什么不集中精力做一个洗发水品牌呢?那样的话不知道可以节省多少广告费用。过了一段时间,我在宿舍里听到同学谈论喜欢什么洗发水,我才恍然大悟:宝洁如果只推出一种洗发水品牌,就算把这个品牌做得无可挑剔也肯定会有些人不喜欢,但如果同时做多个品牌,大部分消费者总能从这些品牌中找到一个中意的。这应该叫做多品牌战略吧?[/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那么,这些品牌之间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开始有意识地观察宝洁的广告。很快,我发现飘柔强调的是发质的柔顺,海飞丝专注于去屑,潘婷突出的是营养,而沙宣给人的印象是专业,走美容院路线。[/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很久以后,在一次面试的时候,主考官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请结合具体案例谈谈多品牌战略在日化行业的应用及其利弊。我几乎不假思索就谈出了我对于宝洁公司多品牌战略的理解,并谈论了这一战略对于创业型公司的价值和挑战,还谈到了品牌的覆盖面问题。[b]这些都是我平时慢慢积累起来的一些想法,没有经过任何学理的论证,但是面试官却非常满意,很快就决定聘用我了。[/b][/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以上摘自《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夸克7292[/SIZE][/FACE]: [/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     [FACE=楷体][SIZE=12pt]分数与能力4[/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后来我又去过一家广告公司应聘高级策划师,策略总监让每个参加面试的人都设计一句中国联通的核心广告词,也就相当于是品牌核心价值。对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这两大品牌,我平时一直留意二者在广告上的差异。中国移动最大的优势是网络的稳定,它的技术明显比联通更胜一筹,所以它的广告词为“移动通信专家”,强调自己的专业性,以此来暗示中国联通在技术上是不够专业的。而中国联通最大的优势是资费便宜,但是对于一个移动通信品牌来说,过于强调自己价格便宜无异于让品牌掉价,使人觉得联通就是“廉通”,这显然不利于品牌的长远发展。所以联通强调自己是后起之秀,一定能够迎来出头之日,于是它的广告词被设计为“一切即将改变”,随后又变成了“引领通信未来”,期望能够在广告受众心中引起共鸣。[/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跟我一起参加应聘的人先后设计出了广告词,有人写着“因为有梦,所以鹰击长空”,也有人写着“连通爱,连通脉搏,联通新世界”,看上去都文采飞扬朗朗上口,但都跟我的思路迥然不同。为了突出联通是年轻的后起之秀这一特质,我设计的广告词是:“让我们享受年轻。”没有任何文采可言,但我还是满怀信心地交了上去。最后,面试我们的总监说,我是这些人当中唯一懂得广告的人。可事实上,我可能是那群人当中唯一没有过广告行业工作经验的人。一个完全没有广告行业工作经验的人,仅仅凭着自己平时看到电视广告或者公交站台广告时习惯性的思考,应聘上了那家大型广告公司的高级策划师。[/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        [/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以上摘自《读大学究竟读什么》[/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以上的这些案例充分说明思维的重要性,作者结合自身的经验,给后来的大学生指路,提出要多发现,多思考。并提出令人思考的乐趣,且看下文:[/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可能你觉得我对身边每件小事如此在乎,生活一定会非常累。可事实却完全相反。当我从超市买了洗发水出来,我可以什么事也不想地回到宿舍,也可以沿路思索洗发水的品牌战略。当我坐在公交车上看到车外的公交站台广告或者其他公交车的车身广告,我可以心不在焉地瞥一眼,然后忘得一干二净,或者只记住广告上全智贤的性感Pose[/SIZE][/FACE]和姚明的憨厚一笑,也可以用接着坐公交车的时间去揣摩那个广告的创意,去尝试着修改那个广告的文案内容。同样是走回宿舍,同样是接着坐车,少想一个问题根本就不会让自己更轻松一些。我想,对于一个喜欢思考的人来说,如果用这些时间来考虑更深层的东西,应该会从这种思考中得到一种快乐和满足吧。[/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我想,以上文字,不享受过思考的乐趣的人,是写不出来的。作者的书可能没有很强的理论,没有很深的思考,可是就是接地气,通过一些活生生的例子来告诉后来人: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作者也没有提到过分数和能力之间有什么关系。[/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海蓝蓝6384[/SIZE][/FACE]: [/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我之前看到一则话大意是这么说的:聪明人能从很小的迹象里看出事情的全貌,而不聪明的人就算是全貌都出现了有时也看不明白——这话用来区分一个人聪明程度是有些刻薄。很小的迹象能看出全貌,当然一定程度上靠的是推理过程。不过,这样的推理过程不是说你号召一下大家就会相应就学会了,我的感觉是如果一个人不能享受这样的推理,那么他就根本不可能对这样的事情感兴趣,兴趣恐怕不能靠号召引发,一个不爱思考的人是不可能去留心那些细微的枝节,因为对这样的人而言,这是一件挺痛苦的事。而一个不经常注意细节的人,他这种见微知著的本领是不可能炼成的,也因此他们的成功的路不是这一条。这样的案例对什么人有好处呢?是对那些本来就有这方面潜能和兴趣的人提了个醒,告诉他们这也是一条路。最近一两天我隐约思考一个问题:王老师的思维也是我们很常见的思维:观察现象,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这基本上属于议论文的常见的结构,大部分的老师思考问题也是这样的。但为什么王老师得出的许多结论为什么让我非常佩服呢?恐怕这还和王老师的丰富的经验有很大的关系,王老师见到的学生类型多,所以他假设就比较多。我前次为什么在山上看到那个拿照相机捕鸟人我没猜测到呢?这主要和我的经验有直接关系,如果我让城市的人和我一道到山上,就算是王老师,恐怕也没办法判断出来哪些人是看坟墓的,哪些人是捕鸟的,因为老王师到山上遇到各种类型的人更少有看坟地和捕鸟——我其实也见过山上捕鸟人,但次数少而且我以前见到的捕鸟人还没先进到使用照相机。[/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所以,当老师的理论和经验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许多老师不学习理论固然不对,而对理论强调过头了也未必就是好事。赵汀阳说的,有的人学了武术之后,反而失去了打斗的本能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这有点是题外话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COLOR=#2222dd]王晓春读后:[/COLOR][/SIZE][/COLOR][/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222dd]   [/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222dd]夸克老师认为“受过系统训练的比没有受过系统训练的在分析问题的能力上会占优势”,这与夸克老师所引用文章的作者原意有差别,那位作者强调的是上大学者与没上过大学者的差异。事实上“训练”不一定要在大学里进行,甚至可以说,社会上与职业相关的大部分训练都不是在大学里进行的。作者所举的案例,多品牌战略在日化行业的应用及其利弊,未必是大学训练的成果,作者自己也说,这是他“平时慢慢积累起来的一些想法,没有经过任何学理的论证”。没上过大学的人就拿不出这样的看法吗?[/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222dd]经过训练的人有优势,这话似乎不错,但要看那是“怎样的训练”,在哪些方面有优势。如果学生在学校里主要进行的是应试训练,那他们恐怕就只是在考试方面有优势,在处理具体问题上反而可能失去原本具备的一些聪明。马云说他的员工学了MBA[/SIZE][/FACE]之后“都变笨了”,指的大概就是此种情况。有大量的证据证明我们的教师培训(这也可以看作一种训练吧)并没有在提高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起多大作用,而这并不是个别现象。[/COLOR][/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222dd]总之,想学点真本领,就不要迷信大学,不要迷信训练。我的感觉是,训练在培养技能方面是比较有效的。比如烹饪技术,比如写作论文的程序、格式,甚至思考问题的常见路数,这些一经训练谁都可以掌握或记住,但真正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的本领,那是训练不出来的,根本没法教。在这一点上,什么大学也没有优势,好的大学无非是给学生发展创造了更好的平台,给他们更多的启发而已。[/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222dd] [/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COLOR=#2222dd][FACE=宋体][SIZE=12pt]                          [/SIZE][/FACE]2015[FACE=宋体][SIZE=12pt],3[/SIZE][/FACE],10[/COLOR][/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 [/SIZE][/COLOR][/FACE][/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一段教育可用的材料(k12[/SIZE][/COLOR][/FACE]教育评论) 续13[/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关注体验 (k12[/SIZE][/FACE]班风小论坛)[/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理论与实践的共通性与相异性[/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为了说清楚前一篇文章中没有说清楚的问题,并谈下对上大学的看法,下面继续做一说明,以就教于大家。[/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首先,我想说明下,按照巴甫洛夫的学说,人的第一信号系统的起点是外界实际事物在人生理神经系统上引起的反应,如各类香味导致人口流哈喇子等,人的第二信号系统的起点是文字或者语言在人生理神经上引起的反应,如各类名词导致人头脑中唤醒某种外界形象等。由此可知,人的第一二信号系统的起点差异是很大的。[/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其次,[b]人的第一信号系统发展下去,形成的就是人实际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就是感知工作和生活,归纳工作和生活,演绎工作和生活,在生活和工作中充分利用各类条件,进行概念判断推理辨析,以致形成某个领域的高度技巧,乃至于达到很高的技巧水平,[/b]这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这类人,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生活经验丰富而头脑又很灵活的人,即某一领域的经验专家。[/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再次,人的第二信号系统发展下去,形成的就是人的理论逻辑工作的能力,就是感知文字逻辑,归纳文字逻辑,演绎文字逻辑,在缤纷万象的文字世界中充分利用各类信息条件,进行判断推理辨析创新,乃至于达到富有独到见解的很高的理论水平。这类人,就是我们常说的富有创见的理论家。[/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问题在于,无论是经验专家还是理论家,虽然他们存在的名称和形态不同,但是,他们发展到高级形态之后,我们可以发现,他们无不是都内在地在灵活运用着感知现象、形成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辨析创新的思维能力。就是说,他们在其高级形态上是相通的,并不是越发展背离越远的。这是其共同点。[/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更大的问题还在于,无论是经验专家还是理论家,尽管他们在一般思维能力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是,不可否认地是,他们感知的对象和领域是如此地不同,以至于大家认为他们从事的工作根本上就是互不兼容的两回事。其产品也一个是感性可用的具体产品,一个是刷新眼界的创新理论观点或体系。[/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可见,因为两者具有共同的一般思维能力而不见其载体和领域上的相异性是荒谬的,因为两者在载体和领域上富有不同而完全不见其共同的一般思维能力上的相通性也是难以服众的。[/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当然,对一些人而言,可能只是在实际生活工作领域里变幻自如,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则可能只是在文字理论领域里游刃有余,这时,我们不能不说,这两拨人的思维能力都很出色很优秀。而一旦互换领域,其结果,则很可能是这两拨人马上都会变得笨手笨脚笑话百出,这时,我们同样不能不说这两类人的思维能力都很低劣、很差劲。问题的严重性在于,这两拨人还是这两拨人啊。可结论却如此天壤差距,这一现象,不能不令人震惊和唏嘘。[/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从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验证性地理解,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两拨人的思维能力具有很大的载体和领域的适用差异,即用对地方是人才,用错地方是蠢才。这也许是唯一可以适用的解释。[/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当然,我们不排除还有种可能就是理论与实践两个领域都很优秀的人存在,如,据我所知的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就是在理论创造和把握社会实际方面具有远远超过常人的高超水平的人。恕不再例证。[/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讨论至此,回看我们分数和能力的话题,[b]高分低能者显然就是擅长文字逻辑感知而低能于实际生活工作能力者,而高能低分者显然是属于擅长感知实际生活工作而低能于文字逻辑类别者[/b]。这应该是明显的道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夸克老师后续提供的材料似乎集中于提高人的思维能力是不是高校培养的问题。我觉得,这是个似是而非的问题。[/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因为,实际生活和工作是完全可以磨练人感知生活工作、形成概念、进行判断、乃至推理辨析、做出决断、推出创新性的产品的;同样的,文字性的理论逻辑工作也是完全可以磨练人感知文字逻辑、形成概念、进行判断、乃至推理辨析、做出决断、推出创新性的著作的。就是说,人的思维能力,既可以在生活中提高,其质量不一定差,也可以在大学里培养,其质量也未必就低。就是说,人的一般思维能力的提高,与大学培养之间没有不可割断的联系。就这一点而言,我认同王老师的说法,没上大学的人照样可以拿出多品牌战略的看法。[/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就验证于我个人的体会而言,当然,这未必有什么普遍性,我觉得,只要人心中存有要急需解决的问题(感性现实的和文字理论的),然后充分利用现有可资借用的各类条件,努力去解释、辨析、设计、验证和总结,此类攻关行为,都可以提高人的整体思维能力。生活如是,理论如是。[/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说到这里,我觉得,还有个差异需要说明下,就是学生考试,它是文字理论逻辑能力的考试,其题目一般是给出足够然而也并不赘余的已知条件,让学生们去解题的,否则,学生就反而束手无策了,就不会解题了;而实际生活工作的现实“考试”,则恰恰是需要面对纷繁复杂没有边际的现实总体的人去主动感知分析归类现实与历史现象,从中找出和辨析哪些是可资利用解决面临问题的因素,然后再设计如何恰当利用这些因素以最终解决自己的问题。单从这一差异点而言,我们也可以有些倾向性地说,生活磨练出来的人,一般来说,其一般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要高于应试学校培养出来的人。就这一点而言,我认同海蓝蓝老师引用的赵汀阳关于学了武术套路的人反而可能失去打斗的本能的观点,也认同王老师所说应试训练后的学生可能会失去原有的一些聪明的观点。大家想想,是不是这么个道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反过来说,也许有人会责问,既然生活磨练出来的人还要有些优秀于应试学校培养的人,那干脆大家都别上大学了,让生活锤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去吧,反正大学还不如生活更见效。一句话,就是,上大学还有什么用?[/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我觉得,上大学的用处,在一些方面,还是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的,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注重经验的国度,培养拓展人们视野的理论思维能力,徜徉于现代高科技魔幻世界,驰骋于前沿理论广博原野,去赶超发达国家,努力地开拓创新出新的境界,是为我国自立于世界前沿所急需的,是标志我国实现中国梦所万万不可缺少的。而这一点,则远远不是仅仅靠日常生活工作磨练以提高思维能力所能够解决的。因为实际生活工作要解决的往往具有具体性和当下性,而理论思维要解决的往往具有抽象性和高远性。所以,我们主张,不仅要上大学,而且要改造大学,淡化其应试行为,涵育其创新氛围,使之更为适合提高孩子们创新理论思维能力的良性发展。[/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我的结论就是,生活主要给人以实际生存技巧的能力,大学主要给人以理论物资储备的能力,而人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实际上主要是靠个人本身在具体分析解决具体问题(实践的和理论的)的过程中来提高其思维能力的。[/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上述看法,敬请批评指正。[/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关注体验: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关于修改结尾的说明[/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晚上一觉醒来,觉得上文结尾一段还是修改为如下较好:[/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我的结论就是,[b]人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实际上主要是靠个人本身在具体分析解决具体问题(实践的和理论的)的过程中来提高其思维能力的。[/b][/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之所以删除掉“生活主要给人以实际生存技巧的能力,大学主要给人以理论物资储备的能力”,是因为这句话带有我个人对他人一些生活认识的片面性,它并不带有普遍适用性。[/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而且,从培养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来说,人完全也可以在生活中或者在大学中通过其个人攻关性的解决问题来获得,不同人可能有不同的经历,以我为例,在大学里,我就曾经为了某些概念问题做出过很艰苦的辨析探索努力,这个过程对培养和提升我自己的思维能力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再说,从文章的总体上来看,这两句话,并不是我所正面谈论的重点,核心性的重点在于我所保留的那句话。[/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为了文理的通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议,少些浪费大家的时间,特作如上说明,并予以致歉。[/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COLOR=#2222dd]王晓春读后:[/COLOR][/SIZE][/COLOR][/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222dd] [/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222dd]“人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实际上主要是靠个人本身在具体分析解决具体问题(实践的和理论的)的过程中来提高其思维能力的。”关注体验老师这个结论很值得注意。[/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COLOR=#2222dd][FACE=宋体][SIZE=12pt]  [/SIZE][/FACE][FACE=宋体][SIZE=12pt]人的核心能力,或者说最高级的能力,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的“问题”,指的是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新问题。这种能力是没有办法传授的,因为凡能够传授的东西,都是可以复制的,有答案的。不但任何学校都无法传授核心能力,就连一个师傅带一个徒弟这样一对一的教育,也没有办法传承核心能力,所以先人很明智地总结出一条真理:[/SIZE][/FACE]“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所谓“关门弟子”,拿到的顶多也就是师傅的一些知识和技能,拿不到师傅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修(实践,磨练,思考)出来的,此事无人能替代,非亲历亲为不可。师傅能教徒弟的,学校能教学生的,只是知识和技能,中小学如此,大学也如此,只不过大学学的知识和技能更专门一些,更高深一些而已。在人整个能力的贡献中,大学与中小学并无本质差别。夸克老师引用的那位作者的失误在于,他以为上过大学的人才能学到核心能力,没上过大学的人就学不到,或者学的很少,他认为这就是大学的高明之处,愚以为这种看法不符合实际。[/COLOR][/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222dd]认识到这一点极为重要,因为作为教育者,我们会本能地夸大自己的作用,如同“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是很自然的心态,完全可以理解的。教师这种盲目的、非理性的自信,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他们误以为只要老师教我的东西我学会了,学好了,就是有本事了。我相信有很多高分上就是带着这种盲目的自信走上社会的,直到碰了钉子,才开始怀疑自己是否“高分低能”。如果我们的教师从中小学到大学都明白自己工作的局限性,则有利于减少应试主义思想,有利于教改(教改几乎都是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修炼的机会),一定会减少很多高分低能者。比如我是个大学毕业生,我明白我只是学了些知识和技能,并没多少真本领,则我走上社会后,我就不会那么轻浮自傲,不会那么脱离实际,这对我自己,对社会,都是很有好处的。教育者关于教育的自卖自夸,对于学生,实际是捧杀,助长了高分低能现象。[/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222dd]对于关注体验老师的上文,我还有些想法,留待下次再说。[/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222dd] [/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COLOR=#2222dd][FACE=宋体][SIZE=12pt]                  [/SIZE][/FACE]2015[FACE=宋体][SIZE=12pt],3[/SIZE][/FACE],11[/COLOR][/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 [/SIZE][/COLOR][/FACE][/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3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91
                    • 经验230026
                    • 文章12402
                    • 注册2012-12-04
                    [P][COLOR=#2222dd][SIZE=3]“比如我是个大学毕业生,我明白我只是学了些知识和技能,并没多少真本领,则我走上社会后,我就不会那么轻浮自傲,不会那么脱离实际,这对我自己,对社会,都是很有好处的。”[/SIZE][/COLOR][/P][P][COLOR=#2222dd][SIZE=3]是啊,的确应该如此。[/SIZE][/COLOR][/P]
                    欢迎关注拙著《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及《做一个幽默的老师:让学生在欢笑中成长》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在线情况
                    34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一段教育可用的材料(k12[/SIZE][/COLOR][/FACE]教育评论) 续14[/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夸克7292 :[/SIZE][/FACE](k12班风小论坛)[/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             [FACE=楷体][SIZE=12pt]分数与能力6[/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关注体验老师说:人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实际上主要是靠个人本身在具体分析解决具体问题(实践的和理论的)的过程中来提高其思维能力的。[/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从培养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来说,人完全也可以在生活中或者在大学中通过其个人攻关性的解决问题来获得,不同人可能有不同的经历,以我为例,在大学里,我就曾经为了某些概念问题做出过很艰苦的辨析探索努力,这个过程对培养和提升我自己的思维能力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我认为:其实从侧面证明了大学的作用。大学里面不管是概念问题的辨析探索,还是科学实验的规律总结,对思维的帮助是巨大的。而这些,没有上过大学的,没有经历这个过程中,很难想象思维能力有这么系统的培养和提升。当然,没有上过大学的,生活也会帮助他提升一些能力,但相比大学的专业与系统培养,效果应该相对要差。(指大部分人的一般情况,不包括极个别现象)[/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我们的谈论时,可以假想一下:如果我自己,不上大学,与现在相比,有没有什么不同?这样其实更有说服力。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333cc] [/COLOR][/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333cc]王晓春读后:[/COLOR][/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333cc] [/COLOR][/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333cc]多上学总比少上学强,我国的多数家长都是这么看的,教师更不用说。然而事情可真的不是这样简单。一味按这样简单的逻辑行事,教育势必蜕化成学历比拼,甚至成为面子工程。这已经不是可能的危险,而是现实的危险了。[/COLOR][/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333cc]  [/COLOR][/SIZE][/FACE][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COLOR=#3333cc]刚好今天《文摘报》上有篇文章——《我国过度教育率超九成》,摘录如下[/COLOR]:[/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所谓教育过度,是指个体所拥有的受教育程度超过了工作所要求的水平。北京城市学院公共管理学部老师刘金菊首次对我国从1990[/SIZE][/FACE]——2010年的教育数据进行测算,结果显示:本科及以上教育过度率超过90%,远远高于美国的51%。1990年我国过度教育率仅为7%,2000年12%,2010年28%。研究显示,过度教育对人们的收入和健康带来不良影响,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也会产生消极影响。[/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COLOR=#2b2bd5]
                      [/COLOR][/SIZE][/COLOR][/FACE][/P][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COLOR=#2b2bd5]
                      [/COLOR][/SIZE][/COLOR][/FACE][/P][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COLOR=#2b2bd5]
                      [/COLOR][/SIZE][/COLOR][/FACE][/P][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COLOR=#2b2bd5]这篇文章的原始材料刊登在3[/SIZE][/COLOR][/FACE]月4 日的《广州日报》,作者杜安娜。[/COLOR][/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b2bd5]这就证明,国人对学历教育几近疯狂,已经失去了理智。在这种社会风气下,如果还宣传大学对人的能力提高如何有利,那就可能误国误民。能力的提高是永远需要的,但这不等于一味提高学历。大学的“系统训练”是双刃剑,它能帮人,也可能害人。承认教育的负面作用会令教育者不快,但是没办法,这是事实,而且这种现象愈演愈烈。[/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b2bd5] [/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COLOR=#2b2bd5][FACE=宋体][SIZE=12pt]                          [/SIZE][/FACE]2015[FACE=宋体][SIZE=12pt],3[/SIZE][/FACE],11[/COLOR][/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 [/SIZE][/COLOR][/FACE][/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5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91
                        • 经验230026
                        • 文章12402
                        • 注册2012-12-04
                        是啊,中国的大学教育太过度了,造成了大量的本科生失业,我觉得真的没有必要制造出那么多大学生。而且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造成了大学教育质量越来越差,很多本科生也许根本就没有本科的水平。也许,理想的大学教育对孩子是有很多好处,但是现在的“理想的大学教育”究竟又有多少?
                        欢迎关注拙著《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及《做一个幽默的老师:让学生在欢笑中成长》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在线情况
                        36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一段教育可用的材料(k12[/SIZE][/COLOR][/FACE]教育评论) 续15[/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星辰1553(k12[/SIZE][/FACE]班风小论坛): [/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人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也可能在游泳中学习和固化了错误泳姿。实践可以决定和判断你有没有学会游泳,而理论则可以帮助你选择方向,以及在现有条件下发展的高度。实践产生理论,理论又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任何一门学科,偏重理论,或偏重实践都可以成为人才。我认为都是核心能力的一种。[/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做题能力,应试能力也是一种能力,尽管目前看,它不太能推动科学发展,经济的发展。具备这种能力的人,不太容易获得诺贝尔奖。但是,这些能力在我们现有国情下,却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实话说,是可以使利益最大化的一种能力。[/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从这点看,高分就是高能。一个人目标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培养了一种适应他的超强能力。你说他没得到诺贝尔奖,不能推动社会进步,属于低能。这种说法有点可笑。[/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COLOR=#3c3cc4]王晓春读后:[/COLOR][/SIZE][/COLOR][/FACE][/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c3cc4] [/COLOR][/SIZE][/FACE][/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c3cc4]星辰老师明明知道应试能力“目前看,它不太能推动科学发展,经济的发展”,却还要说“高分就是高能”,理由是高分可以使一个人的“利益最大化”。这就很清楚地告诉我们,应试教育本不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和发展,而只是为了个人的发达,这正是古代科举考试的宗旨。星辰老师如此坦率地说出了应试教育的真相,可以警醒很多人。国家为什么办教育?我们身为国家聘用的公职人员,为什么干教育?这是基本价值观的问题,一定要想清楚。有些老师属于糊涂,他们以为只要我把学生成绩提高了,他们将来就能多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星辰老师不是这样,他根本就只注意学生个人的“利益最大化”。这是我们办教育的初衷吗?要知道一个人的个人利益最大化了,有可能他人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就被损害了。教育是要帮助学生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这才是既有利于国家,又有利于个人的正确方向,只说什么“利益最大化”,显然不符合德育要求,不符合教育方针。即使单从能力角度看,也不能简单地说高分就是高能,因为有大批高分者做不到星辰老师说的“利益最大化”(有的连高工资工作都找不到),而且这种人越来越多,另有很多能“利益最大化”的人凭的并不是本人的能力,社会上这种人也不少。事实证明星辰老师的“高分就是高能,就能利益最大化”的观点是经不起质疑的。[/COLOR][/SIZE][/FACE][/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c3cc4] [/COLOR][/SIZE][/FACE][/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COLOR=#3c3cc4][FACE=宋体][SIZE=12pt]   [/SIZE][/FACE]                  2015[FACE=宋体][SIZE=12pt],3[/SIZE][/FACE],12[/COLOR][/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273 seconds wi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