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37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一段教育可用的材料(k12[/SIZE][/COLOR][/FACE]教育评论) 续16[/P][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海蓝蓝6384[/SIZE][/FACE]:(k12班风小论坛) [/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大学生涯原是梦[/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我总体上觉得大学的老师教学并不像夸克老师说的那样,对自己的思维有很大的影响,相当程度上,我对大学教育还是很失望的,老师上课讲课连一年级的学生都可以做到,很多的老师一节课就是把他们所谓的上课内容从头讲到尾,学生们做的笔记也是从头记到尾。然后课后去读,好不容易遇到一两个不这样宣告圣旨一般的教法,可惜的是听得又是不大明白。也有一些听得明白的,不过我觉得只是增加了一些见闻,对思维并没有特别大的影响。[/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读大学我受到最大影响应该是自我教育。和高中不一样的地方,大学的闲暇时间多了很多,不过很多同学都在忙一些和学习关系不大而且还挺无聊的事情,我因为自小喜欢看书,可惜生活里也没多少书可以看,但大学里书却是很多,我就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借书看书,或者到图书馆看其他的材料,当时也没说自己要往哪一方面发展,但喜欢看书的我看冥冥之中想必就会围绕着一些类别的书来看吧。所以这些无功利性的看书让我得到的好处远远超出了老师给我的引导——如果老师没讲课,而让我看书我收获会不会更大一些呢?中文这个专业,未必没这个可能。[/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不过,在毕业后参加自考考试论文答辩中有一个老师,我现在还记得他的名字——黄健,一般情况下我是很难记得别人的名字,其实他也是一个研究生,他负责的指导我论文修改,他问我准备写什么论文,我那一段时间不知道为什么会对艺术的虚实有些兴趣,我就说我就写艺术的虚实方面的论文吧。他就问我:“这个题目大着呐,你能说出有关于艺术的虚实的哪些观点?有关于艺术的虚实的书你看了多少,还有哪些书?我一个都没办法回答出来,我感到自己很是轻浮,之后黄老师给我推荐宗白华等人的书,我回去一看,果然很是艰涩,不过我还是啃了一些,也写了一篇论文,在论文答辩中居然在我一队几十人中也能得了第一名,不过这第一名和我的论文似乎是没有关系,老师比较欣赏的是我的另外一些观点,这个观点当然只是我在阅读其他资料时看到的。不过,黄老师对我的提的三个问题影响是相当大的,我从他那儿学到的是思维的方法——思维聚焦、思维清晰化的方法。[/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还有后来影响比较大的人算是王老师了,王老师对我的影响是非常大,我对王老师很是感谢,对我来说王老师是一个亦师亦友的人,在讨论具体问题的时候我一般把王老师当做一个“友”,但在心里是把王老师当做一个老师——不是泛称的老师。我从王老师那儿学到的不仅有分析技术还有思考方法,更重要的是我这几年我观察储藏了一些教育现象以及一些想法,后来受到王老师的思维的影响,许多材料被激活了,而且互相勾连上了——书本,教学工作,生活这几方面的材料开始彼此勾连。[/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当然,对我影响最大的可能是我喜欢看书,而且最近几年看的是理论的书,看的数量不少,虽然是囫囵吞枣,但作用不少,如果没看这些书我就看不大懂王老师说什么,也接不上话了,看书的好处在这里我就不说了,喜欢看书的人都会明白这对我们会有多大影响。[/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还有一个影响似乎会让“多看书”的影响力有所减弱:我父亲虽然是一个农民,但是他喜欢研究技术,所以还是市农协成员;我对教育现象也比较喜欢研究;我儿子也喜欢有挑战的问题,看的书以后恐怕再数量上会超过我的。如果算是这个可能是基因的原因,大学,至少我经历的大学在专业上对我并没有特别大的帮助,说思维提高更是渺远而矫情。[/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还有一个老师不知道对我影响算不算大,我毕业参加工作,学校给我一个指导教师,这个指导教师从来没有指导过我的专业,只要我去问,他总是说:“你们年轻人聪明,想想就明白啦。”结果我没从他那儿得到一句的指导,也因此我只好自己去找资料去阅读,所以得益似乎更大一些。[/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如果再算上这个,大学的影响似乎显得更小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yanghaijian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我也感觉对我影响最大的是自学、自我教育。学校只是提供一个舞台,能否学好关键在自己,考上学只是拿一个学历,给了我一个走上教师岗位的通行证,能否发挥自己的潜能,干好工作,感觉和学校的教育有关,但不是有很大关系,和自己业余干什么有关。[/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关注体验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一个伪问题与一个不合时宜的提问方法[/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一个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成长,无疑是自我实践中获得的。这一点,看来是大家的共同认识。我也认同这个看法。[/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那么,大家为什么还有争论呢?[/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争论的焦点在于,一个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长的时空所在是不是大学更好一些的问题。[/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我认为,对这个问题的考察,如同对我吃得好一点的时空所在是不是在饭店的问题考察一样,是一个让人感觉似是而非的问题。[/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一个人吃得好一点,可以是在饭店,也可以是在家,也可以是在朋友处,就是说,在学理上,它与饭店之间不具有必然性的不可分割的联系。[/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同样,一个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长,同大学之间也无必然性的不可分割的联系。[/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回想自己上大学,好老师好课堂不多,闲暇时间的确多,好的书籍多,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化热期间,各类名词风起云涌扑面而来,的确是把我吹得晕头转向,起码,我个人的感觉确实如此。而要弄明白其中大致情况,还想深入点,就不能不读点书,要不根本分不清楚它们吹得到底是哪股风。这个时期,对我作用很大。虽然这是在大学时期,但是,这不并是大学课堂上的内容,而是当时社会风尚的作用.[/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我上大学时,还没有电脑,各类信息要靠报刊杂志,深入了解要靠阅读大学藏书。这与现在不同,现在电脑已经普及,想了解各类信息、想阅读各类书籍,想找相关人群讨论问题,网络上基本上都可以满足了。因此,就目前发展条件来说,单就要培养一个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点来说,大学不大学的无所谓。[/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另外一种倾向,就是否定大学存在的必要性的问题。大学,还是有其存在必要性的。因为要在某个专业性的学科里掌握其基本来龙去脉,掌握其所需基本技能,把握其未来发展前沿性的问题,传承大学里名师的良好学风传统,对接好社会相关行业需求特点,乃至于上述要点中一些细节问题上的解决,还是需要大学存在的。[/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 [FACE=楷体][SIZE=12pt]作为社会现实教育问题的观察者批判者,王老师针对教育过度问题发出不要迷信大学学历的警告,是有其现实针对性意义的。他的这种警告,不是学理上四平八稳的全面性论述,而是单刀直入性的直指问题病灶所在。[/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作为理解王老师在这一问题上的观点的一个跟读者,我想提醒大家的是,还是站在社会现实问题要怎么解决的立场上来重新审视我们一些一般性的论述,从而可以较少地产生歧义。这也许是增加不同观点之间相互理解的一个可行办法。[/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我的结论是,大学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是否更好一点,在学理上,是个伪问题;在现实教育过度的条件下,则是一个不利于社会聚焦精力解决目前学历过热问题的提问方法。[/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上述看法,敬请批评指正。[/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yanghaijian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转贴:[/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最好的学校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万玮[/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我最近在和一个高二的孩子沟通。他基础很差,学习能力也不强,更重要的,他对自己的学业前景没有任何信心。他的父亲征求我的意见,说有意让他辍学,去外地叔叔的公司打工。我说,好啊。我来帮你说服他。[/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原来,他和本校的一个女生谈恋爱,谈得昏天黑地。我被他爸找去帮忙那会儿,他刚被女孩甩掉,万念俱灰,已经把自己锁在房间里好几天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我和那男孩摆事实,讲道理。我对他说,你一定要证明自己,无论用哪种方式。选择读书,就好好读,用最短的时间,赶上平均水平,我们大家一起帮你。如果不选择读书,也可以。事实上,有很多人,如比尔·盖茨、乔布斯都没读完大学,巴菲特更是连中学都没读过。他们不照样很成功吗?[/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我让男孩自己选择,男孩不愿意回学校,毅然决定去叔叔的公司。他崇拜乔布斯,他对爸爸说,以后,我要带出自己的一支队伍。[/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未来的事情无法确定。但是看着男孩精神振奋的样子,再想想之前相当长时间的萎靡不振,大家都为他高兴。[/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学生的成长并非是学业的积累,而是心灵的完善与强大。如果我们的学校只是传授知识,还不如让孩子进入社会,在工作中摸爬滚打,在实践中磨砺锻炼。人的心灵成长需要的是经历和体验,学校提供不了的,社会可以提供,社会是一所更大的学校。[/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为什么很多学校不愿意学生辍学?也许更多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如果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留在学校当然是一个选择,但未必是最好的选择。那么,为什么不让他作更好的选择呢?[/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我亲戚家的孩子前几年参加高考,成绩极差。他的父亲联系了一个做汽车修理的朋友,打算让他去做学徒,并征求我的意见。我说,学一门技术好。侄子后来收到一所三本民办学校寄来的录取通知书,决定和好朋友一起读。他父亲坳不过他,只能顺从。去年侄子毕业,好几个月了,还窝在家里,做宅男。我对他父亲说,别再让他宅在家里了,随便给他找个实习的工作,让他出去闯闯吧。三年一个轮回,大学,算是白读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我常思考一个问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学校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百分之十,一半,还是至关重要?这个问题似乎没有确定的答案,也不应当一概而论。因此,该不该让学生辍学的问题也不该有明确的答案,一切应当从适合孩子的情况出发。[/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如果不能确定,浙江龙游第二高级中学谭学武老师的做法值得效仿,给希望出去闯一闯的孩子一个试的机会,同时保留他返回课堂读书的可能。孩子如果回来,会更加发奋努力地学习。孩子如果不回来,说明发展得很好,同样值得祝福。[/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话说回来,学校什么时候成了简单灌输书本知识的场所?陶行知先生很早就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的内涵就是学校的内涵,可是我们现在的学校哪有这样丰富的内涵?如果学校没有改变,辍学的学生只会越来越多。学生有选择的权利![/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在义务教育阶段,孩子辍学打工当然是不被允许的。这是违法行为。可是,留住学生的身,更要留住他们的心。让他们喜欢学校,爱上学习,教师的作用至为关键。[/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当家长对孩子束手无策,把孩子交到教师手里,我们可以想象家长对教师期盼的那种眼神。孩子的成长之路,遇到一位好的人生导师,不仅是孩子之幸,更是孩子全家之幸。这样的学校,怎不令人留恋?更何况,如果只看重眼前打工挣的小钱,就放弃在学校提升专业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机会,遇到企业转型,产业升级,还是免不了被淘汰,到时还得回学校读书。[/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最好的学校没有围墙,没有边界。最好的学校可以是一个人,一位老师,他给了孩子一个宽广的世界。最好的学校也可以是一家企业或单位,把一个菜鸟锻造成实现自我价值的人。所谓辍学,只是从一个学校到另一个学校。只要是真的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有利,又何必纠结于在哪里学习呢?(《河南教育》专题约稿)[/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8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星辰1553 :[/SIZE][/FACE](k12班风小论坛)[/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这个利益是宽泛的,包括上好大学(211[/SIZE][/FACE]、985),更容易就业,更容易就好业,这个目标更容易被大家接受,更符合光宗耀祖的标准等等。尤其对广大群众家的孩子,这条路是获得上述利益的唯一选择。[/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就是我自己,一个搞德育的老师,也经常和儿子探讨做题、考试的经验,只不过尽量包装地美观些,无痕些。上好大学,被认为是实现一切的前提。至少在我们这个小城市是如此。[/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当然,我与海蓝蓝老师有相同的感受,回头看自己的成长,大学时代,给予我的并不多。所以,我个人并不羡慕名牌大学的经历。但,我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取。我不是他,我尊重他,我并不尝试改变他,即使他与我想法有不同。我只能了解、猜想他的选择,然后支持他。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星辰155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我坚持认为,高分者就是高能。这个高能可能不是王老师提倡的高能,不是推动国家建设,民族发展,社会进步的高能,不是理想中的高能,当然也不是我向往的高能。但,目前在我国,只要高分,只要不违反法律,就一定能上最好的大学。这是一种标志,一种标签。被大多数人认可,况且还有一代一代的学子们争相获得。这就是现实的高能。[/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如果能把培养高分的教育,改良成培养理想高能的教育,那该多好,我们的民族该多么有希望。这个道理恐怕不止我们搞教育的人懂。真正不懂的很少吧。那些逼着孩子刻苦学习,用游戏时间,锻炼时间,休闲时间,读书时间换做题时间的家长们,也懂得吧。可他们偏偏身在痛苦中,却还要向下一代制造痛苦呢?为什么呢?[/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老师和家长,以及教育主管部门 ,政府谁敢赌呢?[/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我们这有个地区,高考当天,全城比过年还热闹,高三考生乘一辆辆大客车,奔赴考场,经过街道所有商家主动燃放鞭炮,全城的人都在街上为他们祝福,无论家里面有没有考生。已经持续好多年了。他们当中谁都懂大道理,但谁都会对高考状元顶礼膜拜。[/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是众人皆醉我独醒吗?[/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这个现状是怎么来的呢?是制度、是文化,还是互相作用?最后又绕到地理位置上,自然环境上。再无法追下去了。多年来,一直争论,现状不仅一直未改善,有更恶劣的趋势。[/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雪崩来了,每一片雪花都不认为是自己的责任。[/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但如果我们能事先在自己的小环境中尝试改变,如王老师之前所说,大环境要顺应,同时要有自己的自留地(大概意思)。或许,有一天,真的雪崩来了,规模会小些,伤害会小些。这种人多了,真可能在相对大一点的环境,避免雪崩。[/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为什么我们只在这讨论,高分是高能还是不是高能呢?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COLOR=#2b2bd5]王晓春读后:[/COLOR][/SIZE][/COLOR][/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b2bd5] [/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COLOR=#2b2bd5][FACE=宋体][SIZE=12pt]     [/SIZE][/FACE][FACE=宋体][SIZE=12pt]应试教育能提高某些考生的社会地位,这是一回事,应试教育能否真实地提高学生的能力,这是另一回事,星辰老师把这两件事弄混了。有人认为农村孩子只要“跳出农门”就是“高能”(有能耐),据我所知,农村人真的普遍是这样看的,但我们作为教师应该有更准确的看法,因为我们是专业人员。古代某人中了状元,当地普通百姓都引以为豪,谁敢说人家“高分低能”!然而历史事实却是,那些状元们几乎都是高分低能者,他们的能力与他们的状元身份很不相称,这就是应试教育(科举)的负面作用。当然科举也有正面作用,但那是从政治角度,而不是从教育角度看的。星辰老师自己也说“大学时代,给予我的并不多”,可见大学生这个身份本身并没有对星辰老师能力的提高有多大贡献,那我们就应该实事求是地承认,高学历与高能力不是一回事。至于上大学或给星辰老师及家庭带来荣誉,那是另一回事,不应该放到分数与能力的关系这个题目下讨论。星辰老师把专业讨论与发牢骚弄混了。星辰老师所谓“高能”到底是什么含义,我始终没搞清楚。讨论问题,如果不把概念说清楚,发言就成侃大山了。看来星辰老师也是反对应试教育的,那么请星辰老师想一想,“高分低能”的说法和“高分高能”的说法,哪一个会给本来就疯狂的应试教育推波助澜呢?[/SIZE][/FACE][/COLOR][/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b2bd5] [/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COLOR=#2b2bd5][FACE=宋体][SIZE=12pt]                     [/SIZE][/FACE]2015[FACE=宋体][SIZE=12pt],3[/SIZE][/FACE],12[/COLOR][/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9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一段教育可用的材料(k12[/SIZE][/COLOR][/FACE]教育评论) 续17[/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夸克7292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   [FACE=楷体][SIZE=12pt]分数与能力7[/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王老师说:[/SIZE][/FACE]学校能教学生的,只是知识和技能,中小学如此,大学也如此,只不过大学学的知识和技能更专门一些,更高深一些而已。在人整个能力的贡献中,大学与中小学并无本质差别。夸克老师引用的那位作者的失误在于,他以为上过大学的人才能学到核心能力,没上过大学的人就学不到,或者学的很少,他认为这就是大学的高明之处,愚以为这种看法不符合实际。[/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其实目前大家有一个共识:上过大学的肯定好,不能否认高等教育的功能。[/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王老师认为:在人整个能力的贡献中,大学与中小学并无本质差别。这个观点有待商榷。[/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目前讨论分数与能力的问题,不管是高分低能还是低分高能,还是高分高能,低分低能,都是横向比较。横向比较往往不在一个基点比较,所以我之前提出一个纵向比较的思路,同一个人,如果上了大学与不上大学相比,能力是不是会提高?[/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王老师的观点也好,大家的观点也好,只盯着大学的显性教育,没有看到大学的隐性教育。大家谈的自我教育,请问没有大学那个高等教育的气氛,你会有那么深刻的自我教育吗?陈嘉映大学经常逃课去泡图书馆,成就今日的哲学大师,我们不否认他的自我教育,但是没有大学的这个气场,光靠自我教育,是很难的。[/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王老师认为:师傅能教徒弟的,学校能教学生的,只是知识和技能,中小学如此,大学也如此,只不过大学学的知识和技能更专门一些,更高深一些而已。在人整个能力的贡献中,大学与中小学并无本质差别。[/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这个观点,我认为只盯着显性的大学教育。如果思路再开阔一些,看到冰山以下,就知道大学教育并不是指大学课堂。大学的隐性的力量毫无疑问比中小学更大。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夸克7292: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               [FACE=楷体][SIZE=12pt]分数与能力8[/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为什么大家对大学教育不看好?除了扩招和形象工程等负面影响之外,主要是今日大学的气氛。为了说明大学的隐性力量,我引用以下文字,不知是否恰当?[/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在中国,大学学子历来被看作是国家的栋梁、社会改革的先锋、民族振兴的希望。他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宋代的太学生陈东、明代的东林学士、清末的“公车上书”,都曾在中华民族的兴衰史上书写过动人的篇章。“五四”以来,大学生们更是关注天下兴亡,以身作则,成为社会进步的先驱和骄傲,即便是在新中国也敢为天下先,成为社会中不可多得的理想主义者,并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上个世纪80[/SIZE][/FACE]年代末的大学生活是我不曾拥有却无比神往的。那个时候的大学生关心更多的不是自己的就业,而是一些看上去跟自己毫无关系的问题,譬如尼采的哲学,欧洲思想启蒙时期的伟大著述,以及对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反思,等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几乎与任何功利目的无关,但是这种思考却直接影响着文化和社会的未来,所以被称为终极关怀。[/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20世纪90[/SIZE][/FACE]年代以后,中国大学生的这种非功利的历史使命感迅速消退了。大学生面对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被放在了大学生活最重要的位置,对于哲学、历史、社会等问题的思索变得越来越举足轻重,甚至如果有人拿一本尼采或者哈耶克的著作去自习室,宿舍的同学还会觉得他是吃饱了撑的。与此同时,浅薄粗俗的东西开始在大学大行其道。北大百年校庆的时候请来了郭富城,复旦百年校庆的时候请来了刘德华,在演艺圈混出点名堂的人轻而易举就成为了大学特聘教授,而池莉甚至木子美那些矫揉造作的文字也成为了很多大学生心中的文化图腾。于是,一批又一批的思想侏儒从大学的流水线上生产出来。[/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在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任何一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肤浅或者深刻,但是,我觉得大学生有理由让自己更有深度,也有理由承担更多的历史使命。大学生不但应该接受系统的思维训练,具备独立思考、深入分析的能力,而且应该用思想的深度来将自己和非大学生区别开来。虽然大学生越来越普遍,但是,大学生作为一个整体仍然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知识精英阶层,如果这个群体的人集体性地淹没在了肤浅、浮躁和低级趣味里,那谁来思考更深刻更宏观的问题呢?[/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要做一个思想深刻的人,以下两个方面是缺一不可的:第一,多看有思想深度的书;第二,将自己的思想植根于现实的土壤。[/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这里所说的书并不是跟专业知识、毕业求职有直接关系的书,而是说哲学、政治、历史、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书籍。不是只有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才能研读弗洛伊德,也不是只有近现代历史专业的学生才有必要翻看《独秀文存》。这些书籍并不能给你一种直接的工作技巧和专业技能,但是,它们能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社会。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此处的“书”虽然可以做相当宽泛的理解,但是我想应该不是指《ASP[/SIZE][/FACE]网络开发技术》、《微观经济学19讲》之类的书籍吧。[/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在“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的同时,还应该与社会现实为友。读大学的目的不应该只是毕业后能够胜任一份理想的工作,因为走出校门以后将要面对的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整个纷繁复杂的社会。如果没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如果自己的视野只局限于自己的利益范围之内,那他只会被这个社会孤立在非常狭小的空间里。对现实的关注不一定能够让你得到什么,社会也不一定会因为你的关注而发生什么改变,但是,如果谁都不来关注,那到底该由谁来推动社会的进步?[/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星辰155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感谢王老师的指正。[/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我觉得,我们讨论的焦点,考试能力算不算能力?[/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略查了一下,一般的,我们可以把完成一定目标或任务的素质称为能力。基础能力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考高分是一个目标,一项任务,从这点说,实现了,就应该说这个人具备考试的能力。高分是结果,它是由考高分的能力实现的。高分和高能(或低能)不是一组对等的词,前者语义单一,后者涉及的问题很多,很宽泛。如果修正自己的说法,高分高能、高分低能都不合适,不能简单排列组合。这是我的想法。[/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应试教育到今天,我们明白追求高分不是一个好的目标。尽管我们对“好的”定义很多,但如果一个同学只是能做到考试高分,其他能力却很欠缺,我们对他的未来是担忧的。王老师强调的高能,语义是广泛的,作用是正向的,这我能理解。我的想法狭隘了,为辩论而辩论,吹毛求疵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关注体验: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讨论效益基于讨论的同一性[/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弄明白讨论问题的层次定位以保持同一性是不至于产生歧义的前提条件。[/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在我们的讨论中,高分是指考试的高分;高能是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高能。星辰老师则将高能指做考试能力的高超,还问,考试能力是不是一种能力。显然,同是高能一词,所指不同,讨论自然有分歧。[/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提高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个自我修炼与外界条件共同作用的过程。这是句四平八稳的废话。然而,在我们这里却具有了现实意义。[/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首先,提高个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可否认的是,内因起着决定性作用,外因作用再大,也是通过内因在起作用。这是常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然而,如果想通过夸大外因作用以不提内因作用,显然,是有悖常理的。[/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其次,即使是内因,也有不同因素,有不同的层级。比如,对于大学学习来说,有人关注自己的思维,有人关注自己的方法,有人关注自己的技能,有人关注自己的知识,顺此而下,其人在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增长的层级肯定会逐步而下,一个比一个差。这,应该是不难明白的道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再次,再说外因。俗语云,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不可否认,他们都是隐士,但是,同是隐士,环境于之何有哉?死死抓住田野风光对隐士修炼的一点作用,其置朝市于何地?其置自我修炼这一内因于何地?其偏颇之处自然明显。[/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第四。对同一个人来说,上大学与不上大学相比,是不是对其培养思维能力要好点?这个问题,就如同问“对同一个饥饿的人面对酒店去吃是不是比不去吃对其个人身体成长要好点”一样有意思。[/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我的回答是,对于这个饥饿的人,去酒店吃可以满足其身体成长需要;同样的,去回家吃也可以满足其身体成长需要;也同样的,沿街乞讨着吃,也会满足其身体成长需要。外界道路千千万,为什么一定要死死盯住其中一条?在现代多元的社会更是如此。[/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必须承认,大学里的讨论气氛的确有利于理论思辨,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但是,在现代网络社会,在各个学术论坛上,大家看,其中的论争,包括我们这里的论争,是不是毫不次于大学里的论争氛围?可是,有谁认定我们这里是大学了吗?没有。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这里成为思维能力训练场。[/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在这里,为了防止理解偏差,我还是要提示一下:大学有其存在的独特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但是,这一点无补于我们讨论的论题;否则,就会闹出“那就干脆别上大学了”的笑话。)[/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我感觉,将内外因纠缠在一起来论说我们的论题,不容易说清楚。大家是不是将内外因分开来讲,这样,才会更加明白一点,更加减少一点分歧?[/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综上所述,培养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个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一问题的讨论中,保持用语同一性,明晰讨论因素的层次性与相关性,也许是减少分歧的一个可行办法。[/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上述意见,敬请批评指正。[/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关注体验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一个例证[/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我同事讲,你就会大道理一条条地讲,你就不能像他们似的举个例子来说明?[/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那我就举个例子。[/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梁漱溟,民国时期一个顺天中学毕业生,曾应聘一家报社记者。后来,在家研修佛学,著成《印度哲学概论》,受蔡元培之邀,聘为北大印度佛学讲席。这个人,没有上大学,没有电脑,居然成为我国号称“儒学最后一人”的人,是不是可以成为一个不上大学也可以培养人的思维能力的实证?[/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个例,的确特殊,但是,从理论角度来说,内因是主导性的决定因素,是没有错误的。[/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上述看法,也敬请批评指正。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夸克7292: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                                [/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分数和能力9[/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梁漱溟,[/SIZE][/FACE]因为入北大被拒,一气之下,拂袖而去,放言:十年之后,来此讲学.传为佳话.[/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此是个案.[/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 [FACE=楷体][SIZE=12pt]一是受了刺激之后奋发图强.[/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二是本身可能有佛性.[/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纵向来看:[/SIZE][/FACE]如果他上了大学,可能不会有此成就,也可能在其他领域有更突出的表现,这是无法考证的.再比如比尔盖茨退学创业,但是比尔盖茨自己却不鼓励后来人这样做.因为他知道自己算个案。[/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从普遍情况讲:同一个人纵向来看:上过大学,思考问题的高度,层次,切入点肯定要更深一些。这也是很多创业成功者去读MBA[/SIZE][/FACE]的一个原因。我的一个家长去读MBA,我问他;花那么多钱,有没有用?他很肯定的说:很有用。对思维很有帮助,有时候导师讲的内容你会很有共鸣:这不就是发生在我公司活生生的例子吗?[/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从个体来看,[/SIZE][/FACE]上大学所受的思维训练比中小学肯定要强,大学的充裕时间和周遭的学术气场是中小学无法比拟的,这也是我不认同王老师的观点:“师傅能教徒弟的,学校能教学生的,只是知识和技能,中小学如此,大学也如此,只不过大学学的知识和技能更专门一些,更高深一些而已。在人整个能力的贡献中,大学与中小学并无本质差别。”[b]如果只把眼睛盯在大学课堂,认识有时候会有偏差的。我认为:大学对人能力的贡献主要不在大学课堂。正是因为如此,在人整个能力的贡献中,大学比中小学要强许多。[/b]那些没有读过大学的也有强能力,是因为社会实践出他们的强能力,而不是中小学给的。社会与大学对人能力的贡献无法比较,这里暂且不提。 [/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COLOR=#2222dd]王晓春读后:[/COLOR][/SIZE][/COLOR][/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222dd] [/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COLOR=#2222dd][FACE=宋体][SIZE=12pt]     [/SIZE][/FACE][FACE=宋体][SIZE=12pt]下面是我前年写的一则读书笔记。[/SIZE][/FACE][/COLOR][/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222dd] [/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222dd] [/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COLOR=#2222dd][FACE=宋体][SIZE=12pt]105[/SIZE][/FACE][FACE=宋体][SIZE=12pt]、核心竞争力就是让别人干瞪眼的能力[/SIZE][/FACE][/COLOR][/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222dd] [/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222dd] [/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COLOR=#2222dd]在《冬吴相对论·快乐的日本制造(上)》这一期节目里,关于核心竞争力,吴伯凡说得很有趣:[/COLOR][/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Calibri][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本来这个词译成的“核心竞争力”就不大对,应该译成“核心能力”。什么叫核心能力呢?上个月我在杭州碰到丁磊了,跟他一起说起了商业模式,什么核心竞争力之类的话题。他就问我:“什么叫核心竞争力?”我说:“核心竞争力恐怕就是让别人干瞪眼的能力。”什么叫干瞪眼的能力?就是我把所有的那些秘密都告诉你,你还是学不会。王羲之的字放在这儿,我们大家照着学。这没有什么秘密吧?但是你就是写不出来。这种你完全模仿不来的,或者说你想模仿,不是一日之功的,这种能力就叫核心能力,而你拥有了这种能力就是核心竞争力。[/SIZE][/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COLOR=#1111ee]学都没法学,当然更没有没办法教了,你只有“干瞪眼”的份儿。或许有些教育者会觉得吴先生的这种说法打击了他的自尊心吧?我觉得,如果教师认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也是老师教的,那并不是自尊心,而是虚荣心。事实上真正的成功人士,其核心竞争力都不是从老师那儿学来的,而是自己摸索出来的。这并不是说学校没有用,也不是说学校面对学生,只要“干瞪眼”就行了。学校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在学生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过程中起到某种打基础和帮助的作用,起码你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学习能力,而学习能力对于任何人都有决定性的意义。能力是无法传授的,但是可以培育的,作为教育者(包括教师和家长),懂得这个道理太重要了。很多人都误把“传授”当成了“培养”,误把“模仿”当成了全部的“学习”,这么做不但难以培育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而且可能毁坏孩子核心能力的萌芽。模仿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可能成为未来能力的起点和助力,也有可能成为未来核心能力的扼杀者,因为核心能力本质上恰恰是无法模仿的东西,显然,想用模仿的手段造就无法模仿的能力,这在逻辑上就说不通。遗憾的是,我们的学生在校的学习活动多半是模仿,因此教育者一定不要忘记,模仿只在事情的开头有比较正面的作用,越往后,它的负面作用越大。(2012[/SIZE][/COLOR][/FACE],12,30)[/COLOR][/P][COLOR=#1111ee][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1111ee] [/COLOR][/SIZE][/FACE][/P][COLOR=#1111ee][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1111ee]                             [/COLOR][/SIZE][/FACE][/P][COLOR=#1111ee][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1111ee]    [/COLOR][/SIZE][/FACE][/P][COLOR=#1111ee][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1111ee]愚以为一个人的真实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属于“核心能力”,这种能力什么学校都教不了,什么教师都教不了,孔子也教不了。所以我才说,在这一点上,大学并不比中小学高明,甭管隐性教育显性教育,都完不成这个任务。当然大学生知识和技能会比中小学生强,在抽象理论方面一般比没上过大学的人强,但这都不是核心能力。对于一个核心能力特别强的人,上大学与不上大学并没有多大区别,文科在这方面特别明显,理科情况稍有不同。[/COLOR][/SIZE][/FACE][/P][COLOR=#1111ee][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1111ee]这里涉及到一个教育者的职业自觉问题。一个人从事某种职业,只有知道自己能做到什么不能做到什么,他才算有了职业的自觉,也就是自知之明,否则他就容易走两个极端,有时夸大自己对学生的影响,“舍我其谁”,有时又觉得自己是“弱势群体”,无能为力。就我观察,中小学老师普遍有这个问题,大学好像更严重。当今有些大学教师的自负和狂妄令人吃惊,其实他们中许多人真实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很有限,[/SIZE][/FACE]在这种形势下认定上大学一定能使学生能力超过他人,我觉得弊大于利。[/COLOR][/P][COLOR=#1111ee][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1111ee] [/COLOR][/SIZE][/FACE][/P][COLOR=#1111ee][SIZE=3][/SIZE][/COLOR][P][COLOR=#1111ee][FACE=宋体][SIZE=12pt]                       [/SIZE][/FACE]2015[FACE=宋体][SIZE=12pt],3[/SIZE][/FACE],13[/COLOR][/P][COLOR=#1111ee][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 [/SIZE][/COLOR][/FACE][/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0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一段教育可用的材料(k12[/SIZE][/COLOR][/FACE]教育评论) 续18[/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关注体验 (k12[/SIZE][/FACE]班风小论坛)[/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谈论大学与中小学差异的意义何在?[/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问题上,大学与中小学的差异是一种外因之间的差异。这种外因差异作用的大小,不取决于大学和中小学本身,而是取决于被培养的人自身。[/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因为外部因素再好,如果我没有接受其影响的内在机制开口,那么,再好的外部因素于我而言也是浮云。众多富有大学学习的经历者对此应该深有体会。碌碌无为、专注玩乐、无所用心、以之为美的大学生,那时往往对抱书狂读、不分昼夜者是采取敬而远之或者嗤之以鼻之类负面态度的。这一点,我想,大家应该都见过。问题在于,他们也是在大学啊,也是在大学的学习者啊。[/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所以,我说,外部因素无论有多少,其作用之大小,不决定于外在本身,而是决定于被影响者自身。[/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这是一种情况。[/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还有种情况,就是被培养者自己是有主动训练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需求的,在这种情况下,单就大学和中小学这两类外部因素而言,哪个作用大一些呢?[/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首先,我认为,这种问法,必须基于被培养者自己有主动性和可堪造就的基础上,否则,其结论就如刚才的结论一样,无所谓大小的,因为任谁对油盐不进者都没有办法。[/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其次,我认为,这种问法,还必须基于适合现实倾向的需要才会有正面意义。否则,最多是一种空洞的理论结论而已,甚或会起一种负面作用。这一点,在王老师回答星辰老师的高分高能结论在目前学历高热不退条件下的分析中已经表达的很清晰很尖锐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在目前大学教学和氛围充溢着功利性、玩乐性如夸克老师所说的各类肤浅浮躁氛围的条件下,还大谈大学对培养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好处,而不是将其问题脓包撕开给人看以求警醒改进,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虽然大学可以有无干扰的长时段学习,虽然大学可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虽然大学可以有各类报告会和完备的实验室、图书馆以及讨论氛围,等等之类,尽管这些都要比中小学强。[/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再次,在被培养者有内因吸纳机理在,有现实社会忽视大学氛围对培养人能力的鼎沸舆论在,有大众子弟不清楚大学积极作用的现实需求在,在这些都已具备条件下,我们讨论下大学比中小学在培养人方面具有更大的积极作用以对现实纠偏就富有现实意义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可是,问题在于,大学的主阵地在大学课堂,目前这一点令人伤心,大学的副阵地是大学闲暇时光,目前这一方面也并不令人乐观,大学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术讨论氛围在市场经济就业压力冲击的条件下已经七零八落了,想起来更是给人一种现在的大学与之前我们曾经经历而熟悉的大学面目全非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忍心推介大学对培养人能力上的好处么?[/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就算我们所列举的上述现象不存在,单单就大学与中小学这两类外部因素在培养人能力上的作用大小硬性做一区分,这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要解决什么问题呢?何况,即使区分了大学和中小学在培养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上的差异,这个差异又会有多大呢?[/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我敢肯定地说,从来没有上过学的文盲,与上过学的识字的人,可以说,后者比前者多生活在一个层面的世界里。为扫除文盲以鼓励人们上学认字,这时,我们就可以大谈上学的好处与作用,甚至可以大谈学历高的积极作用。我认为,这种谈论的作用意义很大。而在目前,学历泛滥成灾、教学质量低下的大学林立的时代里,我们还想拿过去的上大学的一点好处来谈今天上大学的好处,合适吗?同是谈上大学的好处,过去谈可以说其功不可没;今天谈就可以说不如不谈,虽然我们不能说助纣为虐。[/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何况,按照夸克老所说,“上过大学,思考问题的高度,层次,切入点肯定要更深一些”,这些作用,我认为,从学理上,基本上是其专业知识本身所起作用的结果;未必是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上进步的结果。再说,单就思考问题的高度、层次、切入点、乃至于思维的灵活性、观察的全面性、抓住机会的敏锐性等等之类来说,并不是上大学所独有的,中小学里就不可以培养这些能力吗?大家看,在中小学里的试题里,是不是老师总是在强调要注意用足条件、要注意发现隐含条件、要注意选好做这一道题的思考的突破口、要对这一类题用哪类方法来解决才会高屋建瓴迎刃而解,即使是小学,不是也在教孩子们,该用乘法的地方就不要再用加法了。。。。。。。等等之类,大家看,这些,是不是在考察和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全面性、灵活性、敏锐性、以及思考的高度、层次和切入点?其与大学的差异,仅仅在于知识的深度上和技能的训练上有差异而已,而在思维能力层级进阶上,我以为未必有进步。[/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甚至,没有上过学的人,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未必就比上过学的差。黄埔毕业的楚云飞打不过没有上学的李云龙,症结在哪里?楚云飞总结的好,他说,李云龙不按常理出牌。一句话,道尽了上大学的负面性的框框作用。[/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总之,我以为,目前,谈论中小学与大学的差异,不具有多大的现实意义。[/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上述看法,敬请继续批指正。[/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附:发完本文,才看到王老师在我五分钟前的发的文章,迅速浏览一遍,觉得王老师言简意赅,想的深,而且,正面回答了为师职业自觉的现实意义,不像我这篇车轱辘话,只是追问其差异的现实意义何在。好在角度不同,就暂且放在这里,以供参考吧。特此说明。)[/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COLOR=#2222dd]王晓春读后:[/COLOR][/SIZE][/COLOR][/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222dd] [/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222dd]夸克老师说的有一点我个人也有类似体会:上大学,对你影响最大的可能不是其教学,而是那个环境和氛围,如关注体验老师所说,图书馆,更多的个人支配时间,同学之间的交流等等,在这一方面,大学确有有优势。但是这么说就已经越出我们的讨论题目了,因为我们讨论的是分数与能力的关系问题,而上述情况与分数并无直接关系。再有,请注意年龄。人上大学的时候比中小学要成熟多了,这时候形成较系统的思维方式可能性会更大一些,但你能说这一定是大学“教学”(分数是与教学直接相关的)的作用吗?夸克老师认为,如果纵向比较,一个人上了大学之后会比不上大学能力强,我觉得未必,而且这种假设实难验证。我倒是觉得有些人正因为上了大学反而变脱离实际了,只不过他嘴里的名词多了一些而已。我的证据是前些年在教育界,很多大学本科生能力不如中专生,这种情形我听不少校长说过,可见相当普遍。感觉夸克老师对大学的在培养能力方面的负面作用注意不够。其实问题不在于上不上大学,而在于你是否读了一些真正有深度的书,是否接触了真正的高人(这类高人,大学固然有,但更多的在校外),是否真有实践经验,是否真正进行了独立思考。文科理科有区别,相对说,学理工科上大学收获会更大一些(知识和技能,并非核心能力),而文科很多都是可以自学的,所以作家刘绍棠成名后被送进北大,学了很短时间就难以忍受,弃学了。夸克老师所说的大学的社会作用(领风气之先),也越出我们的讨论题目了,那是政治作用,不是分数与能力的关系问题。还有一点,我感觉随着人们学历的普遍提高和信息流动的深度广度的增加,大学的地位已经没有那么高了,大学生也不是什么“天之骄子”了,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能力与分数的关系会更加疏离。[/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222dd] [/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COLOR=#2222dd][FACE=宋体][SIZE=12pt]                  [/SIZE][/FACE][FACE=宋体][SIZE=12pt]王晓春     [/SIZE][/FACE]15,3,14[/COLOR][/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 [/SIZE][/COLOR][/FACE][/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1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61
            • 经验229337
            • 文章12372
            • 注册2012-12-04
            [P][COLOR=#2222dd][SIZE=3]“其实问题不在于上不上大学,而在于你是否读了一些真正有深度的书,是否接触了真正的高人(这类高人,大学固然有,但更多的在校外),是否真有实践经验,是否真正进行了独立思考。”[/SIZE][/COLOR][/P][P][COLOR=#2222dd][SIZE=3]非常认同,学习了,谢谢![/SIZE][/COLOR][/P]
            本人新书《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源创图书公众号及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在线情况
            4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779
              • 经验11088
              • 文章602
              • 注册2014-11-12
              认可王老师的观点。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91 seconds with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