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3][/SIZE][P][FACE=楷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一段教育可用的材料(k12[/SIZE][/COLOR][/FACE]教育评论) 续17[/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夸克7292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 [FACE=楷体][SIZE=12pt]分数与能力7[/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王老师说:[/SIZE][/FACE]学校能教学生的,只是知识和技能,中小学如此,大学也如此,只不过大学学的知识和技能更专门一些,更高深一些而已。在人整个能力的贡献中,大学与中小学并无本质差别。夸克老师引用的那位作者的失误在于,他以为上过大学的人才能学到核心能力,没上过大学的人就学不到,或者学的很少,他认为这就是大学的高明之处,愚以为这种看法不符合实际。[/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其实目前大家有一个共识:上过大学的肯定好,不能否认高等教育的功能。[/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王老师认为:在人整个能力的贡献中,大学与中小学并无本质差别。这个观点有待商榷。[/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目前讨论分数与能力的问题,不管是高分低能还是低分高能,还是高分高能,低分低能,都是横向比较。横向比较往往不在一个基点比较,所以我之前提出一个纵向比较的思路,同一个人,如果上了大学与不上大学相比,能力是不是会提高?[/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王老师的观点也好,大家的观点也好,只盯着大学的显性教育,没有看到大学的隐性教育。大家谈的自我教育,请问没有大学那个高等教育的气氛,你会有那么深刻的自我教育吗?陈嘉映大学经常逃课去泡图书馆,成就今日的哲学大师,我们不否认他的自我教育,但是没有大学的这个气场,光靠自我教育,是很难的。[/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王老师认为:师傅能教徒弟的,学校能教学生的,只是知识和技能,中小学如此,大学也如此,只不过大学学的知识和技能更专门一些,更高深一些而已。在人整个能力的贡献中,大学与中小学并无本质差别。[/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这个观点,我认为只盯着显性的大学教育。如果思路再开阔一些,看到冰山以下,就知道大学教育并不是指大学课堂。大学的隐性的力量毫无疑问比中小学更大。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夸克7292: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 [FACE=楷体][SIZE=12pt]分数与能力8[/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为什么大家对大学教育不看好?除了扩招和形象工程等负面影响之外,主要是今日大学的气氛。为了说明大学的隐性力量,我引用以下文字,不知是否恰当?[/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在中国,大学学子历来被看作是国家的栋梁、社会改革的先锋、民族振兴的希望。他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宋代的太学生陈东、明代的东林学士、清末的“公车上书”,都曾在中华民族的兴衰史上书写过动人的篇章。“五四”以来,大学生们更是关注天下兴亡,以身作则,成为社会进步的先驱和骄傲,即便是在新中国也敢为天下先,成为社会中不可多得的理想主义者,并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上个世纪80[/SIZE][/FACE]年代末的大学生活是我不曾拥有却无比神往的。那个时候的大学生关心更多的不是自己的就业,而是一些看上去跟自己毫无关系的问题,譬如尼采的哲学,欧洲思想启蒙时期的伟大著述,以及对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反思,等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几乎与任何功利目的无关,但是这种思考却直接影响着文化和社会的未来,所以被称为终极关怀。[/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20世纪90[/SIZE][/FACE]年代以后,中国大学生的这种非功利的历史使命感迅速消退了。大学生面对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被放在了大学生活最重要的位置,对于哲学、历史、社会等问题的思索变得越来越举足轻重,甚至如果有人拿一本尼采或者哈耶克的著作去自习室,宿舍的同学还会觉得他是吃饱了撑的。与此同时,浅薄粗俗的东西开始在大学大行其道。北大百年校庆的时候请来了郭富城,复旦百年校庆的时候请来了刘德华,在演艺圈混出点名堂的人轻而易举就成为了大学特聘教授,而池莉甚至木子美那些矫揉造作的文字也成为了很多大学生心中的文化图腾。于是,一批又一批的思想侏儒从大学的流水线上生产出来。[/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在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任何一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肤浅或者深刻,但是,我觉得大学生有理由让自己更有深度,也有理由承担更多的历史使命。大学生不但应该接受系统的思维训练,具备独立思考、深入分析的能力,而且应该用思想的深度来将自己和非大学生区别开来。虽然大学生越来越普遍,但是,大学生作为一个整体仍然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知识精英阶层,如果这个群体的人集体性地淹没在了肤浅、浮躁和低级趣味里,那谁来思考更深刻更宏观的问题呢?[/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要做一个思想深刻的人,以下两个方面是缺一不可的:第一,多看有思想深度的书;第二,将自己的思想植根于现实的土壤。[/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这里所说的书并不是跟专业知识、毕业求职有直接关系的书,而是说哲学、政治、历史、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书籍。不是只有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才能研读弗洛伊德,也不是只有近现代历史专业的学生才有必要翻看《独秀文存》。这些书籍并不能给你一种直接的工作技巧和专业技能,但是,它们能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社会。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此处的“书”虽然可以做相当宽泛的理解,但是我想应该不是指《ASP[/SIZE][/FACE]网络开发技术》、《微观经济学19讲》之类的书籍吧。[/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在“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的同时,还应该与社会现实为友。读大学的目的不应该只是毕业后能够胜任一份理想的工作,因为走出校门以后将要面对的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整个纷繁复杂的社会。如果没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如果自己的视野只局限于自己的利益范围之内,那他只会被这个社会孤立在非常狭小的空间里。对现实的关注不一定能够让你得到什么,社会也不一定会因为你的关注而发生什么改变,但是,如果谁都不来关注,那到底该由谁来推动社会的进步?[/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星辰155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感谢王老师的指正。[/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我觉得,我们讨论的焦点,考试能力算不算能力?[/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略查了一下,一般的,我们可以把完成一定目标或任务的素质称为能力。基础能力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考高分是一个目标,一项任务,从这点说,实现了,就应该说这个人具备考试的能力。高分是结果,它是由考高分的能力实现的。高分和高能(或低能)不是一组对等的词,前者语义单一,后者涉及的问题很多,很宽泛。如果修正自己的说法,高分高能、高分低能都不合适,不能简单排列组合。这是我的想法。[/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应试教育到今天,我们明白追求高分不是一个好的目标。尽管我们对“好的”定义很多,但如果一个同学只是能做到考试高分,其他能力却很欠缺,我们对他的未来是担忧的。王老师强调的高能,语义是广泛的,作用是正向的,这我能理解。我的想法狭隘了,为辩论而辩论,吹毛求疵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关注体验: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讨论效益基于讨论的同一性[/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弄明白讨论问题的层次定位以保持同一性是不至于产生歧义的前提条件。[/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在我们的讨论中,高分是指考试的高分;高能是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高能。星辰老师则将高能指做考试能力的高超,还问,考试能力是不是一种能力。显然,同是高能一词,所指不同,讨论自然有分歧。[/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提高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个自我修炼与外界条件共同作用的过程。这是句四平八稳的废话。然而,在我们这里却具有了现实意义。[/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首先,提高个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可否认的是,内因起着决定性作用,外因作用再大,也是通过内因在起作用。这是常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然而,如果想通过夸大外因作用以不提内因作用,显然,是有悖常理的。[/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其次,即使是内因,也有不同因素,有不同的层级。比如,对于大学学习来说,有人关注自己的思维,有人关注自己的方法,有人关注自己的技能,有人关注自己的知识,顺此而下,其人在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增长的层级肯定会逐步而下,一个比一个差。这,应该是不难明白的道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再次,再说外因。俗语云,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不可否认,他们都是隐士,但是,同是隐士,环境于之何有哉?死死抓住田野风光对隐士修炼的一点作用,其置朝市于何地?其置自我修炼这一内因于何地?其偏颇之处自然明显。[/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第四。对同一个人来说,上大学与不上大学相比,是不是对其培养思维能力要好点?这个问题,就如同问“对同一个饥饿的人面对酒店去吃是不是比不去吃对其个人身体成长要好点”一样有意思。[/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我的回答是,对于这个饥饿的人,去酒店吃可以满足其身体成长需要;同样的,去回家吃也可以满足其身体成长需要;也同样的,沿街乞讨着吃,也会满足其身体成长需要。外界道路千千万,为什么一定要死死盯住其中一条?在现代多元的社会更是如此。[/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必须承认,大学里的讨论气氛的确有利于理论思辨,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但是,在现代网络社会,在各个学术论坛上,大家看,其中的论争,包括我们这里的论争,是不是毫不次于大学里的论争氛围?可是,有谁认定我们这里是大学了吗?没有。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这里成为思维能力训练场。[/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在这里,为了防止理解偏差,我还是要提示一下:大学有其存在的独特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但是,这一点无补于我们讨论的论题;否则,就会闹出“那就干脆别上大学了”的笑话。)[/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我感觉,将内外因纠缠在一起来论说我们的论题,不容易说清楚。大家是不是将内外因分开来讲,这样,才会更加明白一点,更加减少一点分歧?[/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综上所述,培养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个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一问题的讨论中,保持用语同一性,明晰讨论因素的层次性与相关性,也许是减少分歧的一个可行办法。[/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上述意见,敬请批评指正。[/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关注体验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一个例证[/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我同事讲,你就会大道理一条条地讲,你就不能像他们似的举个例子来说明?[/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那我就举个例子。[/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梁漱溟,民国时期一个顺天中学毕业生,曾应聘一家报社记者。后来,在家研修佛学,著成《印度哲学概论》,受蔡元培之邀,聘为北大印度佛学讲席。这个人,没有上大学,没有电脑,居然成为我国号称“儒学最后一人”的人,是不是可以成为一个不上大学也可以培养人的思维能力的实证?[/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个例,的确特殊,但是,从理论角度来说,内因是主导性的决定因素,是没有错误的。[/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上述看法,也敬请批评指正。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夸克7292: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 [/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分数和能力9[/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梁漱溟,[/SIZE][/FACE]因为入北大被拒,一气之下,拂袖而去,放言:十年之后,来此讲学.传为佳话.[/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此是个案.[/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 [FACE=楷体][SIZE=12pt]一是受了刺激之后奋发图强.[/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二是本身可能有佛性.[/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纵向来看:[/SIZE][/FACE]如果他上了大学,可能不会有此成就,也可能在其他领域有更突出的表现,这是无法考证的.再比如比尔盖茨退学创业,但是比尔盖茨自己却不鼓励后来人这样做.因为他知道自己算个案。[/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从普遍情况讲:同一个人纵向来看:上过大学,思考问题的高度,层次,切入点肯定要更深一些。这也是很多创业成功者去读MBA[/SIZE][/FACE]的一个原因。我的一个家长去读MBA,我问他;花那么多钱,有没有用?他很肯定的说:很有用。对思维很有帮助,有时候导师讲的内容你会很有共鸣:这不就是发生在我公司活生生的例子吗?[/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从个体来看,[/SIZE][/FACE]上大学所受的思维训练比中小学肯定要强,大学的充裕时间和周遭的学术气场是中小学无法比拟的,这也是我不认同王老师的观点:“师傅能教徒弟的,学校能教学生的,只是知识和技能,中小学如此,大学也如此,只不过大学学的知识和技能更专门一些,更高深一些而已。在人整个能力的贡献中,大学与中小学并无本质差别。”[b]如果只把眼睛盯在大学课堂,认识有时候会有偏差的。我认为:大学对人能力的贡献主要不在大学课堂。正是因为如此,在人整个能力的贡献中,大学比中小学要强许多。[/b]那些没有读过大学的也有强能力,是因为社会实践出他们的强能力,而不是中小学给的。社会与大学对人能力的贡献无法比较,这里暂且不提。 [/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COLOR=#2222dd]王晓春读后:[/COLOR][/SIZE][/COLOR][/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222dd] [/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COLOR=#2222dd][FACE=宋体][SIZE=12pt] [/SIZE][/FACE][FACE=宋体][SIZE=12pt]下面是我前年写的一则读书笔记。[/SIZE][/FACE][/COLOR][/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222dd] [/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222dd] [/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COLOR=#2222dd][FACE=宋体][SIZE=12pt]105[/SIZE][/FACE][FACE=宋体][SIZE=12pt]、核心竞争力就是让别人干瞪眼的能力[/SIZE][/FACE][/COLOR][/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222dd] [/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222dd] [/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COLOR=#2222dd]在《冬吴相对论·快乐的日本制造(上)》这一期节目里,关于核心竞争力,吴伯凡说得很有趣:[/COLOR][/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Calibri][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本来这个词译成的“核心竞争力”就不大对,应该译成“核心能力”。什么叫核心能力呢?上个月我在杭州碰到丁磊了,跟他一起说起了商业模式,什么核心竞争力之类的话题。他就问我:“什么叫核心竞争力?”我说:“核心竞争力恐怕就是让别人干瞪眼的能力。”什么叫干瞪眼的能力?就是我把所有的那些秘密都告诉你,你还是学不会。王羲之的字放在这儿,我们大家照着学。这没有什么秘密吧?但是你就是写不出来。这种你完全模仿不来的,或者说你想模仿,不是一日之功的,这种能力就叫核心能力,而你拥有了这种能力就是核心竞争力。[/SIZE][/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3]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COLOR=#1111ee]学都没法学,当然更没有没办法教了,你只有“干瞪眼”的份儿。或许有些教育者会觉得吴先生的这种说法打击了他的自尊心吧?我觉得,如果教师认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也是老师教的,那并不是自尊心,而是虚荣心。事实上真正的成功人士,其核心竞争力都不是从老师那儿学来的,而是自己摸索出来的。这并不是说学校没有用,也不是说学校面对学生,只要“干瞪眼”就行了。学校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在学生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过程中起到某种打基础和帮助的作用,起码你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学习能力,而学习能力对于任何人都有决定性的意义。能力是无法传授的,但是可以培育的,作为教育者(包括教师和家长),懂得这个道理太重要了。很多人都误把“传授”当成了“培养”,误把“模仿”当成了全部的“学习”,这么做不但难以培育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而且可能毁坏孩子核心能力的萌芽。模仿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可能成为未来能力的起点和助力,也有可能成为未来核心能力的扼杀者,因为核心能力本质上恰恰是无法模仿的东西,显然,想用模仿的手段造就无法模仿的能力,这在逻辑上就说不通。遗憾的是,我们的学生在校的学习活动多半是模仿,因此教育者一定不要忘记,模仿只在事情的开头有比较正面的作用,越往后,它的负面作用越大。(2012[/SIZE][/COLOR][/FACE],12,30)[/COLOR][/P][COLOR=#1111ee][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1111ee] [/COLOR][/SIZE][/FACE][/P][COLOR=#1111ee][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1111ee] [/COLOR][/SIZE][/FACE][/P][COLOR=#1111ee][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1111ee] [/COLOR][/SIZE][/FACE][/P][COLOR=#1111ee][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1111ee]愚以为一个人的真实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属于“核心能力”,这种能力什么学校都教不了,什么教师都教不了,孔子也教不了。所以我才说,在这一点上,大学并不比中小学高明,甭管隐性教育显性教育,都完不成这个任务。当然大学生知识和技能会比中小学生强,在抽象理论方面一般比没上过大学的人强,但这都不是核心能力。对于一个核心能力特别强的人,上大学与不上大学并没有多大区别,文科在这方面特别明显,理科情况稍有不同。[/COLOR][/SIZE][/FACE][/P][COLOR=#1111ee][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1111ee]这里涉及到一个教育者的职业自觉问题。一个人从事某种职业,只有知道自己能做到什么不能做到什么,他才算有了职业的自觉,也就是自知之明,否则他就容易走两个极端,有时夸大自己对学生的影响,“舍我其谁”,有时又觉得自己是“弱势群体”,无能为力。就我观察,中小学老师普遍有这个问题,大学好像更严重。当今有些大学教师的自负和狂妄令人吃惊,其实他们中许多人真实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很有限,[/SIZE][/FACE]在这种形势下认定上大学一定能使学生能力超过他人,我觉得弊大于利。[/COLOR][/P][COLOR=#1111ee][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1111ee] [/COLOR][/SIZE][/FACE][/P][COLOR=#1111ee][SIZE=3][/SIZE][/COLOR][P][COLOR=#1111ee][FACE=宋体][SIZE=12pt] [/SIZE][/FACE]2015[FACE=宋体][SIZE=12pt],3[/SIZE][/FACE],13[/COLOR][/P][COLOR=#1111ee][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 [/SIZE][/COLOR][/FACE][/P][SIZE=3][/SIZ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