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我对《比例》一课的看法
    [SIZE=3][/SIZE][P][FACE=Calibri][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COLOR=#2222dd]我对《比例》一课的看法[/COLOR][/SIZE][/COLOR][/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Calibri][SIZE=14pt][COLOR=#2222dd]——佐藤学教改思想学习笔记(21[/SIZE][/FACE])[/COLOR][/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Calibri][SIZE=14pt][COLOR=#2222dd] [/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Calibri][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COLOR=#2222dd]先来看看关注体验(见点评部分)和王书朋两位老师的意见:[/COLOR][/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Calibri][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关注体验:(k12[/SIZE][/FACE]班风小论坛)[/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辨析小林老师公开课中健治的“不懂”[/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在小林的比例公开课中,健治同学的表现很突出,很典型,很惹眼,属于班级学生听课掌握情况的一个标杆学生,起码,课堂实录文本给人以这样强烈的印象。所以,下面,我就通过分析下健治在课堂上的不懂与懂的关系,来说点看法。[/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小林老师的公开课:《比例》(算数)[/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佐藤学教改思想学习笔记(20[/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年级:小学6[/SIZE][/FACE]年级[/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课题:比例[/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学生讨论内容:有一瓶840[/SIZE][/FACE]毫升稀释的橙汁。水和橙汁的比例是5:2,问水和橙汁各占多少毫升?[/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教学目标:理解“比”的量的意蕴和运算的意涵。[/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教师给本堂课的定位:多样的思考相互交流,充分共同探讨。[/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此前一节课,学生们已经把自己的解题方法写在了海报纸上。[/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教师:请谁解释一下。[/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举了手。教师点名绫子。绫子用了最简单的计算方法,但被点名之后,绫子急忙撤了手,[/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绫子(小声):能够解出来,但我解释不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教师:可以稍微等一等。在纸上写着呢,去拿来看看。[/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佐藤先生在此处说:“这时,别的儿童就不能举手了。这就是这个课堂的精彩之处。”[/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绫子畏畏缩缩站在黑板前,声音小得像说给自己听一样。其他同学频频点头。绫子展示了2[/SIZE][/FACE]:5的线段图,解释了840÷(5+2)=120的含义,又解释了120×5=600(水的量),120×2=240(橙汁的量)的算式与答案。[/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教师:绫子同学,你说不能解释,还是能的嘛。[/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健治(突然):我完全不懂。[/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健治第一次提出不懂,而且是完全不懂,大有同学的解释是白费时间的感觉。】[/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佐藤先生此处评论道:“虽然观摩过众多的课堂,但‘不懂’的时候能够直言不讳的课堂并不多见,如同此景一样,当大家都能够接受,正准备继续推进时,能够直言‘我完全不懂’的健治是好样的。那些能够接纳健治的学生们也是好样的。再有,听了健治的话,决定以健治的疑问为中心展开教学的老师也是好样的。”[/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教师:(对健治)好好听一听。(对同学)谁能代替绫子给健治同学解释一下?[/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和志:(运用了绫子的线段图)因为总体是7[/SIZE][/FACE],是840ml,所以一份是120ml,水是5份,所以是600ml,橙汁是2份,所以是240ml.[/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健治:(又问一遍)840[/SIZE][/FACE]÷(5+2)=120是怎么回事呢?(小声)如果是我来做的话,总是稀里糊涂的,加减乘除不晓得怎么弄。[/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健治第二次表示不懂,即使和志的解释是如此的重点突出,简明扼要。但是,健治在这里给我们明确了完全不懂的具体含义——完全不懂算式怎么来的,核心是为什么要这样使用加减乘除。就是说,他知道怎么切分的事理,但是,不明白怎么使用算理。因为他提出的不是为什么这么切分,而是为什么要这样使用加减乘除。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总体中求出一份要用除法的关键知识点和能力点就显得极为重要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良子:水和橙汁是5[/SIZE][/FACE]:2,总体是7,在这里括弧中是(5+2)。[/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健治:(小声感叹)哎,太复杂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虽然表示了畏难情绪,但是,似乎是明白了些为什么需要(5+2[/SIZE][/FACE])了。接下来就应该是进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总体中如何求一份了吧。】[/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纪:瞧,上面写着总体是840ml[/SIZE][/FACE]呢。[/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健治:这个,我懂。[/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美纪:因为水是5[/SIZE][/FACE]份,橙汁是2份,看一看线段图,总体是7份吧。[/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健治:嗯,还是不懂。[/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健治第三次提出不懂,显然,不是指不懂5+2=7[/SIZE][/FACE],而是另有所指。按照逻辑,他不懂的地方应该是指为什么要用840除以(5+2)了。换句话说,就是到底如何在总体中求一份,从而才能算出水与橙汁的量。】[/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美纪无计可施了。之后,同学们一个接一个,总体或用7[/SIZE][/FACE]或用840ml来解释,健治终究理解不了840ml去除(5+2),其得数(120ml)再乘以5、乘以2的含义。[/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健治:我不懂的是为什么用乘法。用加法的话,加五次不就行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健治第四次提出不懂,令人吃惊的是他没有按照我们的逻辑设想来明确应有问题,反而是非常明确地将自己第一次提出的问题迁移到了120[/SIZE][/FACE]×5=600,120×2=240上,说为什么不用加法,而非要用乘法。怎么回事?显然,这是第二个问题,并非他原来的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了。但是,这样一迁移,本节课在总体中求一份用除法的核心知识点和能力点就滑过去了。是健治本身就会,不值得提出?还是没有注意到这里的除法问题?小林老师在这里是否应该提出来以验证下健治或全班学生的掌握情况?我认为,在为老师,此处是不能大意的。】[/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教师由此确认健治总算明白了。(可是我不懂这怎么算是明白了——王晓春注)调侃道:本来准备花三分钟时间,却花了20[/SIZE][/FACE]分钟。[/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学生都笑了。下面讨论第二种解法。[/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美智子:(在黑板上贴好海报纸)先设X[/SIZE][/FACE]为橙汁的量,列式为X÷840=2/7.X=840×2/7.设水为Y,则列式为Y÷840=5/7,Y=840×5/7=600。许多学生摸不着头脑,他们对代数式的解法一无所知。[/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教师:大概有点不懂吧。[/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健治:不是有点不懂,而是完全不懂。[/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健治第五次提出不懂,而且又是完全不懂。】[/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智子:6[/SIZE][/FACE]÷2=3,2×3=6  ,所以。若X÷840=2/7,则X=840×2/7。[/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同学明白了,健治也不再提问。下面讨论第三种解法。[/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健治由完全不懂到不再提问,中间环节是美智子例举了除法变乘法的例子,似乎健治的完全不懂是不明白除法如何变成乘法的?同学们似乎也是存在这一问题(乘除法之间的转换应该是学习比例知识之前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与能力)。问题是,这里也没有提出和强调在总体中求一份的方法。所以,健治掌握了没有,存疑。因为不提问,不一定没有。】[/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牧子:在线段图上把总体设定为1[/SIZE][/FACE],于是:840×2/7=240,840×5/7=600。[/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半数以上的儿童不能理解,牧子的解释也没有说服大家,没想到这时健治说话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健治:通过线段图就可以明白。这里总体是840ml[/SIZE][/FACE],那么,这是5:2,所以,把分母作为总体的话,就成为5/7和2/7了。这儿是水5/7,这儿是橙汁2/7。这样。用840ml除以分母7,乘以5,就是水的量;乘以2,就是橙汁的量。瞧,更难懂了吧,对不起了。[/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美智子用除法表达,同学们问题不在为什么用除法上,而却在如何变成乘法上;现在用乘法表达,反而还有半数以上不能理解。难道除法比乘法简单?乘法比除法困难?日本不是和我们一样先学乘法再学除法,而是反过来?[/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另外,我们在健治讲解中可以看到,他熟练地掌握了分母总体用加法、什么时候用乘法的技能,这是本节课中他所取得的进步。最为令人震惊的是健治一直不明白的总体中求一份用除法的问题,在这里,居然无师自通而且熟练地正确使用上了“用840ml[/SIZE][/FACE]除以分母7”这一除法方法,怎么做到的?是和志的讲解?若是,那他说完全不懂,就是故意或捣乱;若不是,而现在又会了,也可能是对和志的讲解慢慢想通了,也可能是对教师原来所讲突然顿悟?总而言之,健治的表现出现了逻辑断裂,我认为,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并要弄明白的教学对象。】[/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教师:[/SIZE][/FACE]谁弄懂了?[/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所有人都举起了手。“总算明白了”,“明白了”,“真过瘾”。[/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本课结束,第四种解法放到下堂讨论。[/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课堂结束时,教师或学生作总结吗?在这里,教师要是能够总结一下本节课,顺便强调一下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和能力训练关健点,以及反映出来的算法选用、特别是乘除法转换问题,也许要好些。】[/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佐藤先生对这堂课的评论是:“回顾整堂课,我们可以清清楚楚地体会到这节课的律动。健治面对的最大障碍与其说是对‘比例’意义的理解,不如说是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这是课堂里学生或多或少的共性问题。……正是老师们接受这些‘不懂’的儿童,为这种律动的课堂教学做好了准备。”[/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我没有教过小学,也不是数学老师,上述看法只是我的一点外行浅见,请大家指点。】[/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王书朋 ([/SIZE][/FACE]班主任之友)[/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读有所思:[/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律动的课堂”是一个很好的提法值得我们深思,而对质疑精神的保护和引导是这堂课的亮点,在尊重中使学生意识到数学的一些核心在于探究,思路的学习比知识的学习更加重,围绕共性问题展开教学把课堂引向深入。[/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 [FACE=楷体][SIZE=14pt]绫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这堂课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在学生自主探讨的过程中,展现不同的认识角度所产生的不同解题方法,进而把不同的方法呈现在一起,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当他理解以后,其他学生也就随之完成了教学。[/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COLOR=#2b2bd5]我学习这个课例,最大的困惑是一直没有搞清这位健治同学到底什么地方不明白,后来怎么弄明白了。我搞不清楚健治前后发言之间的逻辑关系,关注体验老师称之为“逻辑断裂”。而且我好像觉得小林老师其实也没搞清楚,最后健治同学的表现出乎意料,证明大家似乎都不知底细。当然,也许这是我的理解能力不够,我很希望有数学老师开导我一下。[/COLOR][/SIZE][/COLOR][/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还有一个问题。本课上来就讨论四种解题方法,而这四种方法是上一堂课学生写出来的。我想知道的是,这四种方法学生是怎么知道的,是在学校学的还是自己早就会的?如果是在学校学会的,我想知道那是怎么学会的,教师是用什么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会的。据我看,观摩这种初始课比观摩讨论课更有意义,因为(恕我直言)讨论课展示作用更明显一些。[/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此课的亮点,如王书朋老师所说,是小林老师“对质疑精神的保护和引导”,这体现了对每一个学生的尊重。不过我想,这里也有一个要掌握的分寸,就是个别学生的问题有些普遍意义,而且发动同学专门为他做解释能得到多数同学的支持,不至过分影响教学进度。也就是说,尊重个别人权利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尊重大多数人的权利。[/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还记得佐藤先生“倾听,串联,反刍”的教学模式吗?你会发现,在《比例》这一课上,教师的“串联”和“反刍”作用都很淡。为什么?因为本课有明确而集中的讨论题目,有了这个东西,讨论发言就很难碎片化了。纲举则目张,此之谓也。数理化与语文的差别就在于此,数理化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在教学中无须花更大的力气掌控学生思维方向,语文课天生地杂乱,如果教师再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尤其是语文知识和能力方面的目标),结果必然形成《魔奇树》和《土笛》那样碎片化的讨论局面。[/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还有一个安全感的问题。夸克老师谈到了这一点。我注意到《比例》这一课的第一个发言者绫子是缺乏安全感的。这种安全感的缺乏原因何在?在多大程度上与小林老师有关?多大程度上与学校教育有关?没有细致的调查研究,我们很难做结论。但是我想说的是,此事比较复杂,不可片面归因。当然,这并不妨碍我们一般性地批评我国课堂上学生缺乏安全感,这种安全感的缺乏,大部分教师难辞其咎。一般判断与具体分析相结合,可能是比较好的讨论问题的态度。[/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 [/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COLOR=#2b2bd5]                  [/SIZE][/COLOR][/FACE]2016.2.24[/COLOR][/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322
      • 经验137281
      • 文章6134
      • 注册2015-01-28
      [P]读有所思:[/P][P]    谢谢王老师的指导,是您的指导让我看到了自己认识问题的片面性,没有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缺乏全方位的关注,连绫子所反映的现象都忘记解读了,对具体课的具体认识能力也不足,请王老师多指导,我希望把我的“读有所思”作为作业交给您,希望您多费心![/P]
      在教育中,我刚刚开始,请多指教,谢谢!我只想写下去,用自己的执着和爱杜撰一个教育故事,写成一个教育传奇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322
        • 经验137281
        • 文章6134
        • 注册2015-01-28
        [P]读有所思:[/P][P]    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状态直接决定这堂课的教育效果,我们教育者只有时刻深入学生的心灵,对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把握,才能平衡教育中的预设和生成,实现对学生的科学引导,达成一堂课的教育目的。我有个疑问,在日本是不是很少谈教育目的?[/P]
        在教育中,我刚刚开始,请多指教,谢谢!我只想写下去,用自己的执着和爱杜撰一个教育故事,写成一个教育传奇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关注体验(k12[/SIZE][/FACE]班风小论坛) [/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小林老师《比例》公开课中的“教师”群像[/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再读小林老师《比例》公开课中各位学生表现,忽发奇想,觉得他们太像现实生活中许多类教师特征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不信,请大家跟着我看过来。[/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首先,凌子,牧子,面对知识内心清楚,也能解题,就是自我感觉讲不好(凌子)、解释不清楚(牧子)。于是,课堂上的表现总是声音低微,怯懦有余(凌子)或者不知所措(牧子)。这类老师一般情况下会受捣乱学生欺负,没准还经常给气哭,工作中很少有成就感和幸福感。他们从事教师行业属于入错行的典型代表。[/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其次,和志,属于头脑清楚,表达清晰,要言不烦,重点突出的一类人。这类人很像带重点班的老师,因为让他们带重点班,一般情况下不会坏到哪里去,加上重点班孩子基础较好,头脑灵活,在这类老师拨云见日地启发下,会成长的很好。[/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第三,良子,美纪,美智子属于知识清楚,分析细致(良子),讲解灵活(美智子)、富有耐心(美纪),不厌琐碎的一类人。这类人很像带普通班的老师,面对知识缺失较多、技能较低的普通班的孩子们,他们会有足够的耐心陪伴扶助这些孩子们慢慢成长。[/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第四,健治,属于知识底子好,深受新课改部分理念影响,坚定站在班内最差学生角度全方位看待授课情况的一类教师(抱歉,请允许我暂定健治同学的课堂表现是故意所为,因为前后分析起来这种可能性很大,或者。。。作者为了推广自己的理念而故意这么写?——哎呦,我的天,请佐藤学先生恕罪,我都被自己的这个联想吓住了)。这类老师是在课堂上有意示弱,从而更为有效激发学生挑战老师的勇气,从而可以取得学生最大自我发展效果。即使最后自己出手解决了全班难以解决的问题,也很注意从情绪和感受角度站在班内最差学生立场上说话。这类老师会主动跟随学生表现出的水平而上下沉浮,游刃有余,适应面相对较大。[/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不知大家以为然否?[/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地梨 :(k12[/SIZE][/FACE]班风小论坛) [/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昨天,看了“关注体验”老师对这堂课的深入分析,我认为很精彩。写了下面的一些体会,先发出来,再看今天各位的高见。[/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我试着从佐藤先生对这堂课的三次评论简单说两句。第一次评论是这样出现的:[/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此前一节课,学生们已经把自己的解题方法写在了海报纸上。[/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教师:请谁解释一下。[/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举了手。教师点名绫子。绫子用了最简单的计算方法,但被点名之后,绫子急忙撤了手,[/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绫子(小声):能够解出来,但我解释不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教师:可以稍微等一等。在纸上写着呢,去拿来看看。[/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佐藤先生在此处说:“这时,别的儿童就不能举手了。这就是这个课堂的精彩之处。”[/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其中,小林老师说:“可以稍微等一等。在纸上写着呢,去拿来看看。”搞不清什么意思。佐藤先生为什么这样说,给如此高的评价,我也不明白。老师的意思是不是说,解释不了没关系,先把计算过程拿来看一看?佐藤先生这样说,是不是小林老师说完话后,其他学生都放下了手,很尊重绫子,没有一个学生抢着说自己能解释自己的算法,让老师叫自己说?但是,假如这时候有一个学生(比如同桌)大胆地站起来发言:“老师,我和绫子的算法一样,我会解释。请让我说吧。”接下来,小林老师怎样的处置才会得到佐藤先生同样的评价呢?[/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在接下来绫子展示线段图,解释算法后,得到老师了肯定,这时突然出现个说自己“完全不懂”的健治。第二次评论出现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佐藤先生此处评论道:“虽然观摩过众多的课堂,但‘不懂’的时候能够直言不讳的课堂并不多见,如同此景一样,当大家都能够接受,正准备继续推进时,能够直言‘我完全不懂’的健治是好样的。那些能够接纳健治的学生们也是好样的。再有,听了健治的话,决定以健治的疑问为中心展开教学的老师也是好样的。”[/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确实,在我国,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递减,在有老师观摩的情况下会更突出些。佐藤先生说“直言‘我完全不懂’的健治是好样的”,看来,日本学生中滥竽充数的情况也很普遍。看起来,像藤田老师那样懂得尊重学生的老师也不占多数,这恐怕让中国的大多数老师稍感心安。另外要说的是,佐藤先生认为“决定以健治的疑问为中心展开教学的老师也是好样的”,这就要看情况了,如果健治的疑问确实很有代表性,值得老师尊重他;如果他的疑问是全班其他同学都觉得非常简单甚至可笑的,那老师这样做就是对其他学生严重的不尊重。[/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最后一次评论是对整堂课的:“健治面对的最大障碍与其说是对‘比例’意义的理解,不如说是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这是课堂里学生或多或少的共性问题。”首先,这说明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不到位,估计主要是前面学习相关内容时老师的问题。而小林老师在本堂课做的就是花出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来完成“补救”工作。这可能也是很多数学老师比较头疼的问题。[/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总之,我觉得小林老师的这堂课,比较尊重学生,尤其是健治,不能准确地说是优点还是缺点。健治应该是一个基础不太好,但比较好学,悟性也还不错的学生。佐藤先生对这堂课的总体评价中,“律动”一词有些高深莫测,不能理解,还想听听各位网友的高见。2016.2.24[/SIZE][/FACE]) [/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322
            • 经验137281
            • 文章6134
            • 注册2015-01-28
            [P]读有所思:[/P][P]    当王老师把这几个学生比作教师,我一下子明白自己的浅陋了,大而不当的言论,缺乏深层次的思考,使我的观察总是显得既主管又没有价值,课堂是立体的,分析也要站得足够全面,学生的表现更多反映出了他们的心理状态,是我们教育的介入点,也是引导学生成长的关键点,自己分析的太少了,应该注意。[/P]
            在教育中,我刚刚开始,请多指教,谢谢!我只想写下去,用自己的执着和爱杜撰一个教育故事,写成一个教育传奇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322
              • 经验137281
              • 文章6134
              • 注册2015-01-28
              [P]读有所思:[/P][P]    我想“律动”应该是指学生课堂的反应吧,不约而同齐头并进,对知识的接受引起的心态变化是有规律有特点有变化的,体现出来也就是一种规律,或者说是有规律地感觉反应,在受到外力牵引下的精彩成长。[/P]
              在教育中,我刚刚开始,请多指教,谢谢!我只想写下去,用自己的执着和爱杜撰一个教育故事,写成一个教育传奇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秦 (k12[/SIZE][/FACE]教育评论)[/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这节算数《比例》的公开课,教学方法是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的对话教学(用佐藤学的对话)。一节课分析了一题的三种解法,第四种解法留在下堂讨论。这一节课的讨论费时费力,学生对不同解法的变化领悟的不快。这节课既然是体验课,若用分组实验加对话的方式,会更容易理解。[/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这个实验不难做。用量杯操作,材料有水和橙汁。学生分组做实验。[/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学生第一种解法,出现了问题之后,就可以做这个实验。(实验和讨论解法,谁先谁后,不是固定的).[/SIZE][/FACE]我觉得,老师之所以要上这节讨论课,是针对学生普遍对“比”的量和运算的不理解进行的探讨,不理解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生活的实际经验,没用过。这个实验必须要做的,在有了切身的体会后,在做这样的题,无论怎么变化,都好理解的。[/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8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322
                  • 经验137281
                  • 文章6134
                  • 注册2015-01-28
                  [P]读有所思:[/P][P]    教育的路径只有深入学生心灵,带来他们生命的律动,用智慧点燃他们的眼睛,方法的教育是知识教育的捷径,而实验教学更是方法教学的形象化展示,在条件允许的时候,通过实践给学生以知识,直观的创设知识的来源,是小学时期最好的教学方法。[/P]
                  在教育中,我刚刚开始,请多指教,谢谢!我只想写下去,用自己的执着和爱杜撰一个教育故事,写成一个教育传奇
                  在线情况
                  9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322
                    • 经验137281
                    • 文章6134
                    • 注册2015-01-28
                    [P]读有所思:[/P][P]    我个人认为教育中的弯路应该是指重复无效的教学,而小林老师的数学课从不同方面阐释了《比例》和《分数除法》的相关知识,把学生的探讨不断引向了深入。王老师我想问一下“[SIZE=5]k12[/SIZE]教育评论”怎么参加?我想去看一下。[/P]
                    在教育中,我刚刚开始,请多指教,谢谢!我只想写下去,用自己的执着和爱杜撰一个教育故事,写成一个教育传奇
                    在线情况
                    10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COLOR=#2b2bd5]到k12网站首页,找教育评论专栏就行了。[/COLOR]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1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COLOR=#3c3cc4]请到这个网址  [/COLOR][URL=http://sq.k12.com.cn/discuz/forum-166-1.html][COLOR=#3c3cc4]http://sq.k12.com.cn/discuz/forum-166-1.html[/COLOR][/URL]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322
                          • 经验137281
                          • 文章6134
                          • 注册2015-01-28
                          [P]谢谢王老师,我会认真学习的,谢谢![/P]
                          在教育中,我刚刚开始,请多指教,谢谢!我只想写下去,用自己的执着和爱杜撰一个教育故事,写成一个教育传奇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th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