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445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声望+6
  • 财富2
  • 积分9270
  • 经验4178142
  • 文章8422
  • 注册2006-02-23
                            心理医生看缺点

    某少年认为自己最大的缺点是胆小,为此,他很自卑,觉得前途无望。
  少年去看心理医生。医生听了他的诉说,握住他的手说:“这怎么叫缺点呢,分明是个优点嘛!你只不过非常谨慎罢了,而谨慎的人总是最可靠、很少出乱子。”少年有些疑惑:怎么勇敢反倒成为缺点了。医生摇摇头:“不,谨慎是优点,而勇敢是另一种优点,只不过人们更重视勇敢这种优点罢了,就好像白银跟黄金相比,人们更注重黄金。”
  医生又问:“你讨厌酒鬼吗?”少年说:“当然。”医生说:“李白难道不是酒鬼吗?”少年打断医生的话:“不是。他和陶渊明一样,是爱喝酒的诗人。李白斗酒诗百篇呢!”医生鼓掌笑道:“对!我赞同你的观点,缺点在不同的人身上,会呈现不同的色彩。”
  医生接着说:“如果你是位战士,胆小显然是缺点;如果你是司机,胆小肯定是优点。你与其想办法克服胆小,还不如想办法增长自己的学识、才干。当你拥有较多见识、较宽阔视野的时候,即使你想做个懦夫,也很困难了。”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缺点,对待缺点的最好方法,不仅仅是千方百计地去克服或者改正它,而是要不断努力去增长自己的学识、才干,增长见识,拓宽视野,善于发现和利用自己的缺点,把缺点转化成优点使用,让缺点也能为自己服务。我们的人生或许会因此而更加精彩。教师也要用同样积极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缺点,从学生的缺点里面去发现优点,发现长处,或许学生在我们的视野里会更好更可爱;或许我们的师生关系更能融洽,我们更能把学生教好;或许我们会少掉许多烦恼和无奈。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46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声望+6
  • 财富2
  • 积分9270
  • 经验4178142
  • 文章8422
  • 注册2006-02-23
                          创新思维 让思维转弯
  
    从前,有一位国王有洁癖,他最害怕自己的鞋底会沾上泥土,于是命令大臣,把整个国家的道路都用布覆盖上。大臣开始组织人力丈量全国的道路,之后他做了计算,把全国所有的路都覆盖布,需要20万工匠不停地工作50年,而全国的人口也不过50万。大臣心急如焚,向国王痛陈利弊,说弄不好会亡国。国王一怒,将大臣处死。国王又派另一个大臣来办此事,结果这个大臣用布给国王做了一副鞋套,很容易就解决了此事。
  还有一个故事,说是一个夏天的上午,一个男孩在村边割草时被两只狼围困住了。两狼一前一后,虎视眈眈。男孩很害怕,他想求救,但他知道,此时求救是徒劳的,因为村里的青壮男女都下到田里干活去了,只剩下一些老人和孩子。如果喊狼来了,喊破喉咙他们也不敢出来。孩子危急中开始大声喊道:“耍猴了、耍猴了。”那时候农村没有什么娱乐活动,耍猴是非常盛行的,颇爱村民们喜爱。
  结果,听到喊耍猴,村子里的老人和孩子都向村子边跑过来。两只狼一看这阵势,马上夹着尾巴落荒而逃。
    第一个故事中的第二位大臣运用逆向思维从路转到国王的脚上,天大的难题便迎刃而解。第二个故事中的男孩则运用了求异思维,解决了求同思维不能解决的问题。当教师也一样,常常会遇到各种难题,如果我们只会用求同思维,也就是大家都能想到,都会用的方法去解决,或许我们收不到什么效果,问题根本得不到解决,或者从表面上看解决了,而实际上还出现了新问题。所以很多时候,需要我们的思维转弯,具有创新思维。让思维转弯,让自己永远具有创新思维,是一种大智慧,有了这种智慧,四两可以拨千斤,弱小可以战胜强大,失利可以变为有利。生活在创新思维里的人,最小的成本可以获得最大的成功。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47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声望+6
  • 财富2
  • 积分9270
  • 经验4178142
  • 文章8422
  • 注册2006-02-23
[ALIGN=left]                     [SIZE=3] 拒收神童
   
    2007年10月,年仅8岁的新加坡男孩艾尼,在英国某考试机构的顶级化学考试中,以惊人的成绩顺利通过,并成为通过该考试年龄最小的考生,被收入《新加坡纪录大全》。
    为了让艾尼早日成才,更为了提高自己学校的知名度,各大学府在招生政策上一路大开绿灯,纷纷以各种诱人的条件向艾尼抛出绣球。
    然而,艾尼毕竟是个孩子,还不想背井离乡、远渡重洋去求学。因此,艾尼最终将目标定在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正当艾尼在家人的帮助下准备申请入学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被众多学校热捧的“小神童”艾尼却在这里吃了闭门羹。该校负责招生的一位教授明确表示,拒绝招收这位“令人垂涎”的“神童”入学。
    艾尼的父母对南洋理工大学的做法十分不解:自己的儿子,众多一流大学抢都抢不到,为何在这里遭到拒绝?
    负责招生的教授解释说:“无论艾尼的天赋如何,在我们眼里,他都是一朵骄傲的花骨朵。对于这样一个孩子来说,学校实验室的长椅、架子太高,化学仪器太大,根本不适合他幼小的肢体。”
    他还进一步解释:“更重要的是,我们始终认为,艾尼应该有更适合他成长的阳光雨露和纵横驰骋的空间,我们不能因为学校的荣誉而过早地扼杀他的想象力和他对科学的热情。因为,每一朵花都有自己开放的季节。”
[/SIZE][/ALIGN]
[ 此贴最后由苏丁一在2010-4-15 13:46:01编辑过 ]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48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声望+6
  • 财富2
  • 积分9270
  • 经验4178142
  • 文章8422
  • 注册2006-02-23
                            煮鸡蛋与有效教学

    日本人是这样煮鸡蛋的:用一个长宽高各4厘米的特制容器,放进鸡蛋,加水(估计只能加50毫升左右),盖盖,打火,1分钟左右水开,再过3分钟关火,利用余热煮3分钟。
    再看看我们是怎样干的:打开液化气,坐上锅,添进一瓢凉水(大约250毫升左右),放进鸡蛋,盖锅盖。3分钟左右水开,再煮大约10分钟,关火。
    据专家计算的结果,前者起码能节约4/5的水和2/3以上的热能。
    由节能环保我想到了我们的教育,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有多少付出是必须的?
    我们的教育总是这样:为了煮熟一个鸡蛋,烧开了一大锅水,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浪费在烧开水上面。我们应该更多地反思,应该怎样做,才能集中火力煮熟一个鸡蛋?应该怎样做,才能把我们的教学变成真正的有效教学,把我们的课堂变成真正的有效课堂。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49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声望+6
  • 财富2
  • 积分9270
  • 经验4178142
  • 文章8422
  • 注册2006-02-23
                      送花实验与贝勃定律

    在情人节的前两个月,一位意大利的心理学家曾在两对具有大体相同的成长背景、年龄阶段和交往过程的恋人当中,做了这样一个送玫瑰花的实验:
  心理学家让其中一对恋人中的男孩,每个周末都给自己心爱的姑娘送去一束红玫瑰;而让另一对恋人中的男孩,只在情人节那一天向自己心爱的姑娘送去一束红玫瑰。
  由于两个男孩的送花频率和时机不同,导致了结果的截然不同:
  那个在每个周末都收到红玫瑰的姑娘,表现得相当平静。尽管没有大的不满意,但她还是忍不住说了一句:“我看到别人送给自己女友大把的‘蓝色妖姬’,比这普通的红玫瑰漂亮多了,心里真是很羡慕!”
  而那个从来没有接到过红玫瑰的姑娘,当手捧着男朋友送来的玫瑰花时,表现出了被呵护、被关爱的极度甜蜜,随后竟然旁若无人、欣喜若狂地与男友紧紧拥吻在了一起。
  心理学家在得到了这个实验结果以后,立刻先向两对恋人说明了原委,以消除实验带来的消极影响,同时还向他们讲解了另一个实验:
  当一个人的右手举着300克砝码的时候,在其左手上放305克的砝码,他并不觉得有多少差别;直到左手砝码的重量增加至306克时,他才会觉得有些重。如果右手举着600克的砝码,左手上的重量要达到612克时,他才能感觉到重。这就是说,原来右手的砝码越重,左手就必须增加更大的重量,他才能感觉到差别;或者说,人的感觉与原来的基础密切相关。在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贝勃定律。
  心理学家特别强调说,送花实验和贝勃定律对人们和谐地处理人际关系,至少有两点有益的启示:
  对于给予方来说,要懂得给予应该是平等、及时、急需和适度的。因为给予后效果的好坏,并不完全与给予数量的多少成正比,所以雪中送炭的事情要尽量多做,锦上添花的事情要尽量少做,画蛇添足的事情要尽量不做。
    对于接受方来说,要懂得感恩,避免被错觉所蒙蔽。有了感恩的心灵,才能有感恩的眼睛;有了感恩的眼睛,才能有感恩的世界;有了感恩的世界,才能有感恩的人生;有了感恩的人生,才能更懂得珍惜,更懂得满足,更懂得快乐,更懂得幸福。
    和老师们交流时,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越是当时在中小学校里成绩好表现好的学生,长大了走上社会后越不记得自己原来的老师,倒是那些原来调皮捣蛋的差生,更加尊重老师,大家都百思不得其解。从送花实验和贝勃定律中,我们也许不难找到答案:对那些好学生我们只做了锦上添花的事情,自然容易被他们遗忘;那些所谓的差生,我们也许也做了些雪中送炭的事情,自然容易被他们记住。还有一点就是,我们自己对学生进行的感恩教育,还不十分到位,至少那些好学生对老师感恩的心情还不具备或者不牢固。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50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声望+6
  • 财富2
  • 积分9270
  • 经验4178142
  • 文章8422
  • 注册2006-02-23
                         无人发现

    曾经有一个人问上帝:“我处处都想着把自己的才能发挥出来,可为什么就是无人发现我呢?”
  上帝随地拾起一石块向远处抛去,接着便叫那个人去把刚才那块石头拾回来,那个人说做不到。
  于是上帝又抛出一块金子,然后再叫那人拾回来,结果很快就拾回来了。就在那个人把自己拾回来的金块还给上帝时,他恍然大悟地找到了答案。
  一个人不被别人发现的时候,说明你还是一块很不起眼的石头,一个人开始被人议论的时候,说明你已经变成了一块有用的石头,如果遭到别人嫉妒,说明你已经是一块比较好的石头了,只有被人羡慕的时候,你才真正变成了一块宝石。当一个人总是抱怨为什么自己未被发现时,何不反过来想一下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不是一块石头?若自己真是一块石头,就应该使自己变成一块宝石。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51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声望+6
  • 财富2
  • 积分9270
  • 经验4178142
  • 文章8422
  • 注册2006-02-23
                            先度自己再度别人

    夕阳西下,寺庙里,一群小和尚围着老方丈席地而坐。
  老和尚手持一把扇子悠然自得地摇着,小和尚唧唧喳喳,问老和尚道:
  “师父,什么样的人才能是高僧、是智者啊?我们都想做高僧,做智者呢。”
  老方丈眯着眼,微笑着望着这群小和尚,笑道:
  “达摩祖师有一大群弟子,其中三弟子和小弟子两个人最受尊敬,被你们称为高僧、智者、大师……总之,当时能用的称谓都用上了。忽然有一天,达摩祖师让这两个弟子云游四方,普度众生,两名弟子欣然而应。于是,两个人就一起下山了。
  “后来,两个人都做了不少好事。当然,也都受到了不少赞誉,只是两个人在助人时的性格迥然不同。三弟子一直都是默默无闻地帮助着别人,只要别人有需要,他都绝不吝啬。小弟子就不一样了,他每隔半年就跑到深山里去了。于是,很多人都认为小弟子喜欢偷懒……同样是高僧,对三弟子的评价总远远比小弟子多。
  “二十年过去了,达摩祖师圆寂了。他的弟子们都继承了他的遗愿——行善助人,普度众生。这时,三弟子的名声盖过了小弟子,在所有弟子中最为响亮。
  “又十年过去了,三弟子的身体越来越差了,别说帮助别人,甚至连自己都需要人照顾了。此时,众人忽然发现,身边助人的僧人越来越多了,都十分年轻,且都有一个习惯,每隔半年就跑到深山里去了。于是,众人就想到了那名早年成名的小弟子。
  “不久后,人们果然发现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这些年轻僧人都尊称那名小弟子为师父。”
  说到这,老方丈顿住了,问小和尚们道:“知道最后人们为什么喊达摩祖师的小弟子为高僧、智者了吗?达摩祖师的小弟子跑到深山里又去干什么了呢?”
  “去教弟子啦。因为他教了好多弟子呀,这些弟子都能在他老的时候继续帮助别人呀。”小和尚们唧唧喳喳着。
  “这不是主要原因。”
  “那主要原因是什么呀?”小和尚们眨着眼睛,问老方丈道。
  “达摩祖师的小弟子跑到山上,是去休息了,去快乐了。真正的高僧,真正的智者,应该懂得休息,懂得享受快乐。一个僧人,连自己都快乐不了,休息不好,就是连自己都没有度好。既然连自己都没有度好,又怎么去度人呢?”
  “所以啊!做个真正的高僧,首先应该懂得快乐,先度自己再度别人。”
  做教师不同于做和尚,不是去普度众生,但也有相同的地方,那就是默默无闻地帮助别人,只要别人需要,就绝不吝啬。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充满智慧的教师,也应当像老方丈说的那样,不仅仅只会学习、工作,还应该懂得休息,懂得享受快乐。连自己都快乐不了,休息不好,又怎么能让学生快乐地搞好学习呢?也就是要明白:“做个真正的高僧,首先应该懂得快乐,先度自己再度别人。”的道理,并付之于我们自己的实践。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52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声望+6
  • 财富2
  • 积分9270
  • 经验4178142
  • 文章8422
  • 注册2006-02-23
                        感觉的价值

    一件衬衫,撂在高档精品柜台上,售价1080元。
  做服装生意多年的朋友说,其实这种衬衫的生产成本只有几十元,加上广告和销售费用,最多不过200元。
  但同样是这件衬衫,花高价购得和当便宜货买来,穿在身上,感觉是不同的。
    品质不是穿出来的,而是感觉出来的,事实就是这样。
    感觉是一种处世态度。人生就像一场盛大的多项目的比赛,而感觉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竞技状态。成绩的好坏,当然取决于实力,但是,感觉也举足轻重。
    一所学校,一个班级,一名教师,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也会不由自主地加入到竞争的行列,就连你十分地不愿意也是不行的,总会有人把你推到竞技场上,总会有人把你和别人做比较。我们如果想要取得好的效果,首先是我们自己要有实力,其次我们还要给别人好的感觉。社会、家长、学生等人的好的感觉,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潜意思,提升学生学习的内力。学生的感觉好了,我们的学校,班级,教师在学生眼里的就是“高档精品柜台”,我们的学生要想不成为“精品”怕也很难了。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53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声望+6
  • 财富2
  • 积分9270
  • 经验4178142
  • 文章8422
  • 注册2006-02-23
                          卖辣椒

    一天没事儿,来到小菜市场上一个卖辣椒的三轮车旁,看朋友卖辣椒。没多久,来了一个买主,问道:“辣椒辣吗?”朋友很肯定地告诉他:“颜色深的辣,颜色浅的不辣!”
  买主信以为真,挑好辣椒付过钱,满意地走了。也不知今天是怎么回事儿,大部分人都是买不辣的,不一会儿,颜色浅的辣椒就所剩无几了。我想,你那些颜色深的辣椒怎么办?
    这时,又一个买主来了,问:“辣椒辣吗?”朋友看了一眼自己的辣椒,信口答道:“长的辣,短的不辣!”果然,买主就按照她的分类标准开始挑起来。这一轮的结果是,长辣椒很快告罄。
  看着剩下的都是深颜色的短辣椒,我想:这回看你还有什么说法?
  没想到,当一个买主问“辣椒辣吗”的时候,朋友信心十足地回答:“硬皮的辣,软皮的不辣!”我暗暗佩服,可不是嘛,被太阳晒了半天,确实有很多辣椒因失水变得软绵绵了。
  朋友卖完辣椒,临走时对我说:“你们教书的有教书的办法,我卖辣椒的也有我自己卖辣椒的办法!”
  是啊!教书,我还算是有办法的,可是和卖辣椒的朋友比起来,相差就远了。朋友的办法,根本没费多大力气,把辣椒全部卖完了,而我呢,费了那么大的力气,总难以让所有学生自觉自愿地搞好学习。我得多动脑筋,向朋友学习创新。当我的学生,不愿意学习的时候;当我的学生,想学习又不学习不好的时候;当我的学生,……的时候;我如果能像我卖辣椒的朋友一样,用鲜活而灵动的办法,吸引他们,让他们的所有不愿意刹时变成愿意,我的目标就达成了。我能吗?
[ 此贴最后由苏丁一在2010-5-27 9:53:46编辑过 ]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54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声望+6
  • 财富2
  • 积分9270
  • 经验4178142
  • 文章8422
  • 注册2006-02-23
                               人多力量小

    曾有人设计了一个实验:他把实验参与者分一人组,二人组,三人组和八人组,要求他们用尽全力拉绳,同时用灵敏的测力器来测量拉绳时的力量。如果参与者一起拉绳,或者单独拉绳时所发出的力量是相同的,那么一起拉绳的合力应是他们单独拉绳力量的总和。
  但结果却是:二人组的拉力只是个人单独拉绳时合力的95%;三人组的拉力只是单独拉绳时合力的85%;而八人组却只剩下了49%。
  在生活中也有类似的情况:一次德甲联赛,汉堡对柏林赫塔,在下半场,柏林赫塔队队员巴斯图尔克在距门20米外右脚劲射,球打在立柱上弹进了网窝。在他射门的时候,面前是四名汉堡队的防守队员,可没有一个人去防守这个球。解说员无奈地表示:“多名队员防守时,经常出现这样互相依赖的情况……”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解释——压力分担。当一个人独自面对工作时,产生的所有压力由这一个个体独自承担,这就要求他尽全力来应对;而当有两个以上的人共同面对时,任务的压力便由更多的个体来承担,每个个体分配的压力必然减少了。压力的减少导致了个体投入的降低。
    处于合作中的人常常会不尽全力。纵观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不难发现常常会流于形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总是有人不合作,不是打小讲,做其它事情,就是东张西望看外面或其他小组的活动,汇报合作学习结果时,就是某个好的学生的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呢?其一是尽量将合作学习小组分细,每两个学生为一合作学习小组,二是明确分工,避免责任分担;三是采取强化方法,对合作学习小组采取共同奖励或者共同惩罚。
[ 此贴最后由苏丁一在2010-6-8 16:33:03编辑过 ]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55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声望+6
  • 财富2
  • 积分9270
  • 经验4178142
  • 文章8422
  • 注册2006-02-23
                          分苹果的教育
    有三位母亲是这样分苹果的:
    第一位母亲拿回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各不相同,她的两个儿子看见了,都想要那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弟弟抢先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这位母亲听了很不高兴地瞪了他一眼,责备了他。哥哥明明想要大的苹果,却灵机一动,改口道:“妈妈,我要那个最小的,最大的留给弟弟吧。”母亲听了非常高兴,在哥哥的脸上亲了一下,表扬他是个好孩子,还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给了他。哥哥“悟”出一个“道理”:说谎话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从此,他学会说谎,又学会了偷盗,抢劫,为了想要的东西,哥哥不择手段,直到被送进监狱。
    第二位母亲也拿来几个大小不一的苹果,两个孩子也都急着要大的。这位母亲把那个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上说:“你们谁都想得到它。那么我们现在来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两块,你们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的又好又快,谁就有权得到它。”比赛结束后,哥哥得到了那个最大最红最好吃的苹果。从此,哥哥明白了一个简单而又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取做得最好。你想要什么,就必须为此付出多少努力和代价。”后来,他成了一位成功的企业家。
    第三位母亲拿回来一筐苹果,她每天给儿子`丈夫和自己各分一个。时间一天天过去,筐里的苹果一天天减少了,最后筐里只剩下一个苹果了。吃罢晚饭,这位母亲把苹果交给儿子,说:“孩子,这最后一个苹果就由你来分吧!”儿子接过苹果,拿来水果刀,一分为三,爸爸`妈妈和他自己各一份。这位母亲笑了,说:“孩子,你学会了公平——这正是我希望于你的。”后来,这位孩子成了一名受人尊敬的法官。他就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第一任首席法官约翰.杰伊。
    上述三位母亲分苹果的时候,都是带有教育孩子的目的的。第一位母亲,通过分苹果,教育孩子从小学会“谦让”;第二位母亲,教育孩子从小学会“竞争”;第三位母亲,教育孩子从小要学会“公平”。单从三位母亲的教育目的来看,都不存在如何问题。可是,孩子长大后的人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异呢?我们不难发现,第二、第三位母亲的教育目的达到了,而第一位母亲的教育目的没有达到,得到的是与之相反的结果。所以教育孩子,不仅仅依靠我们有好的教育目的或出发点就行了,特别要重视孩子的主体作用,当弟弟说完自己的看法时,第一位母亲先不做好坏的判断,也让哥哥说出自己的看法,然后母亲再对哥俩进行“谦让”教育,效果我不敢妄言,至少不会让哥哥享受到谎言带来的好处,甚至不出现后面的效果。所以教育孩子时,孩子的主体作用,教育的过程与方法也很重要。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56
  • 头像
  • 级别
    • 财富2
    • 积分5561
    • 经验199245
    • 文章5460
    • 注册2007-08-06
    这几天一直在苏校长这里充电,真的很受益,谢谢!
    我自信、我快乐、我飞翔!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00 seconds wi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