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48
    • 经验491
    • 文章145
    • 注册2012-09-20
    独立教育思考研究室
    [P][SIZE=9pt]2012.09.20 [/SIZE][SIZE=9pt]周四 阴[/SIZE][/P][P][P][ALIGN=center][SIZE=9pt]独立教育思考研究室[/SIZE][/ALIGN][/P][P][/P][P][SIZE=9pt]   [/SIZE][SIZE=9pt]今天是个新日子,我要在《班主任之友》的论坛上开始自己新的写作、思考、研究之路。原来在《教育在线》论坛上,可是由于《教育在线》审核系统的升级,我写的许多东西不能发布,让人十分郁闷、生气。加上我们团队都要挪到这里,于是自己今天索性马上开贴。[/SIZE][/P][P][SIZE=9pt]   [/SIZE][SIZE=9pt]之所以将自己帖子命名为“独立教育思考研究室”,是因为我的性格使然。我特别重视独立之精神,认为这是十分宝贵的东西,不迷失,不媚俗,不炒作,不做作,不崇拜,不拘泥,这是独立的基本原则,办教育必须要有独立之精神,否则只能在现实中迷失,在群体里随波逐流。另外,独立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的许多人是缺乏独立思考之能力,没有自己之主张,没有个人原则和思想核心,人云亦云,感觉这也对那也对,别人说什么似乎都有道理,抑或反之,不能深入去思考问题之根源,往往找不到问题的根结,也不能从表象看到本质。所以我崇尚独立思考的精神,努力发展自己的能力。不过只有思考是不够的,还要有研究的习惯和行动,否则只是空想的多,行动的少,那么成就就是有限的,我就有这样的毛病。多研究具体的问题,在问题中找到答案和规律,在思考之后研究其合理性,许多问题,如果带着研究的态度那么很容易就解决了,如果只是思考,格物致知,那么还是一事无成。所以我又加了“研究”二字。[/SIZE][/P][P][SIZE=9pt]   [/SIZE][SIZE=9pt]教育是个大问题,许多中国的问题离开教育是很难根本解决的。我国的教育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回避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所以我们只能研究,找出解决的办法。我本着研究学问的态度,怀着改革教育的心来写自己的东西。我本人知道自己的改革是倾向西方化的,教育主张也算是激烈一些,但都是自己所坚持的态度和主张。我写作和思考有两个特点,一具有批判性,我认为这是好东西,即使有时候批判不能解决问题,但是至少指出了其不合理性,而且帮助找出合理的办法;另一个就是宏观性,我的思维特点就是宏观的,喜欢从大方向、大视野看待问题,虽然有时候小问题可能考虑不周,但是这种宏观思维是很有价值的,可以保障大方向的正确。实话说,我国的教育就是缺乏大教育观的,也就是缺乏教育的宏观考量,缺少长期的教育战略,相比较美国就做得好多了,他们经常制定教育长期战略和改革方向建议。当然,自己也在努力做得更好,比如在批判的同时给出合理性建议,提出具体的改革方案和办法,这是我努力的方向。[/SIZE][/P][P][SIZE=9pt]   [/SIZE][SIZE=9pt]我还是努力凭着自己年轻气盛的勇气,加点独立思考的精神,再掺点研究的方法,希望自己有所收获的。坚持理想很重要!其实我有一个理想,组织一个民间教育研究组织——独立教育研究会,用全新的视野和态度研究中国教育,抛开陈俗烂套,开创教育的新局面,创办理想的教育。这是一个伟大的理想,一个值得我奋斗的理想。[/SIZ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FACE][/SIZE][/P][P] [/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48
      • 经验491
      • 文章145
      • 注册2012-09-20
      中美学生在科学道路发展上巨大差距的原因分析
      [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2012.09.21 [/SIZE][FACE=Calibri]周五[/FACE][FACE=Times New Roman] [/FACE][FACE=Calibri]阴[/FACE][/FACE][/P][P][ALIGN=center][FACE=Calibri][SIZE=3]中美学生在科学道路发展上巨大差距的原因分析[/SIZE][/FACE][/ALIGN][/P][P][FACE=Calibri][SIZE=3]众所周知,中国学生是很好学的,是很刻苦的,而且是很聪明的,中国在国内所谓的“后进生”跑到了美国往往就成为了“优秀生”。但是,客观事实是,在未来科学道路的发展上,美国涌现了大量的科学家和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得者,美国科学技术的先进性是毫无疑问的。即使是数学领域,这个公认的亚洲学生擅长的领域(我国民国也涌现了一批有世界影响力的数学家们),数学似乎是我们天生就比美国学生强势的学科(美国人深信这一点),我们几乎每年都拿到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金奖,可是那些著名的数学家多数还是美国人,中国现在没听说有很著名的数学家。这些都是目前众所周知的事实。那么很多人不禁会问,为什么会这样?中国人真的不行吗?当然不是,因为美国的华人在科学领域就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似乎在中国就不可能取得这些成就。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很明显不是智商的问题,据说美国人中智商最高的除了犹太人就是华人,美国华人经常是美国中的模范人物(据高晓松说的),那么这就指向了中国的两大领域——教育和学术。[/SIZE][/FACE][/P][P][FACE=Calibri][SIZE=3]我还没达到可以随意评论学术界的水平,但是中国大陆的学术界问题多多也是世界知名的。一方面是缺乏足够的学术自由,而且还经常是非学术领域的人管理着学术人士,研究资金受到政府严格控制,另外学术造假(包括编造数据、事实和使用他人论文等)在中国大陆屡见不鲜,从中小学教师、大学教授到大学校长和科学院院士,学术造假在中国大陆是以常态化存在的,大家习以为常。另一方面,中国的学术缺乏足够交流、合作,那些科学家们往往各自为战,缺乏合作,过分保护自己的研究成果,而且一旦有一点成果某些人往往就变成了野蛮人一样争夺学术果实,导致更加不敢合作、交流,最终学术上作为有限。其实国家的学术审核制度也存在着巨大缺陷,理论科学研究上往往远没有实验科学和应用科学受到重视和资金充裕(人文学科整体是受打压和抑制的状态),这都是眼光短浅的表现。这是中国学生学术上的一些具体阻碍。如果我们要深究学生的基本能力、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的话,我们不得不说我们的教育了。[/SIZE][/FACE][/P][P][FACE=Calibri][SIZE=3]在教育界,许多国内人士把中国学生科学不能取得伟大成就归咎于思维的狭隘,反复强调中国学生缺乏发散思维,这是我不能同意的。我原来也是持同样的观点,但是现在,经过我反复的阅读、观察和思考,得出的结论是:兴趣和实践活动(包括实验课程和实验研究类活动)的缺失才是主要原因。下面我就说明一下。[/SIZE][/FACE][/P][P][SIZE=3][FACE=Calibri]我是一名生物教师,我在教学中发现,我们中国学生很聪明,他们有很强的学习、计算甚至是设计实验的能力。他们在中学期间就已经具备了设计一个理想实验的思维能力了,这种能力绝对在美国学生的能力之上,这一点我深信不疑的(中国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很强)。我们的学生在实验题的分数是很不错的,但是,最大的问题是,我没见过学生主动的做过任何实验,即使是课程要求的实验,学校是能不做就不做,一学期能做两三次就不错了。很多学生甚至从未真正的做过实验,没见过显微镜,这在中国大陆再现实不过了,学生的众多试验都只是在脑子里做的、卷纸上做的、理论上做的,这就不难理解为何我们学生的实验成绩都很棒,但是动手能力是那么的差。这其实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我们把学生死死地限制在书本和题海里,学生无暇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无暇做实验,无暇阅读,导致的结果不仅是学生失去了这些实验和活动的机会,而是那份研究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这才是最要命的。兴趣是主动获取知识的根本动力,越是长远看越是如此,我们经常发现国外的许多科学家成就非凡,研究一个领域之后又转到其他领域,纯粹是因为兴趣,而且也取得了巨大成就,比如发现[/FACE][FACE=Times New Roman]DNA[/SIZE][FACE=Calibri]双螺旋结构的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就是物理学家,但是对生物学做出了许多杰出贡献(包括[/FACE][FACE=Times New Roman]DNA[/FACE][FACE=Calibri]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中心法则的提出、三联体密码子的证明等),人们也相信广泛的知识和爱好导致不同领域的交叉,这种交叉更容易提供发现真理的机会。克里克做这一切的基本动力就是兴趣。沃森也是[/FACE][FACE=Times New Roman]DNA[/FACE][FACE=Calibri]双螺旋的发现者,但是现在因为兴趣在研究神经生物学。兴趣在西方教育中拥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保持、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是西方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而学校组织各种实验和研究活动就是具体的手段,很难想象,离开动手和实验,孩子怎么可能保持对科学的兴趣。我们缺少的恰恰就是这一部分,我们很容易发现这种现象:我们的学生以很优秀的成绩升入大学,但是进入大学后开始迷失,因为他们竟然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专业是看热门和就业情况填写而不是主要根据兴趣、爱好,我们大学大量的研究人员和大学生在实验室或课堂没有太大的热情,因为他们没有兴趣,只是为了毕业不得不做,当一个人勉强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是不可能做的很好的,这正是中国大学普遍存在的现象,这就不难理解我们学生在科学道路上的发展不如美国学生了,美国学生的成绩是不如我们,数学不如我们,但是他们有热情,而且更擅长合作、交流,以及对信息的收集、处理,更有了不起的教授热情鼓励和指导,这都是我们所不具备的。[/FACE][/FACE][/P][P][SIZE=3][FACE=Calibri]我现在教[/FACE][FACE=Times New Roman]14[/SIZE][FACE=Calibri]个文科班,每个班约[/FACE][FACE=Times New Roman]60[/FACE][FACE=Calibri]人,共约[/FACE][FACE=Times New Roman]840[/FACE][FACE=Calibri]人,加上高一教过的[/FACE][FACE=Times New Roman]400[/FACE][FACE=Calibri]多人,除去重复人数也有一千人以上,但是我的一年观察发现,他们很少对周围的植物发生兴趣,很少仔细观察过,更加很少思考过某些常见现象的原因。比如,我们学校有很多葱兰和红花酢浆草,这些植物的花都是白天开放、晚上闭合,但是观察到这种现象的每个班没有几个人。当然我们可以指责我们的教育制度剥夺了他们观察自然的时间,但是我觉得这还不是关键原因,最重要的是他们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逐渐失去了对自然的兴趣,对观察的热爱,对动手的热情,学生们不是没有一点时间,只是他们的思想已经转变,兴趣已经消失,眼睛已经失去童真时的明亮。简单地说,学生们没有这种意识,不知道课本上的科学真理就来自自然,学生们普遍认为观察自然是没用的事情,没有意义,因为这不能帮助他们升学。他们缺乏兴趣,因而没有动力,加上功利主义的心理,使得学生没有观察生活的习惯,读书为上的观念仍然深入人心。[/FACE][/FACE][/P][P][FACE=Calibri][SIZE=3]总结来说,我国学生在科学道路上的长期发展不如美国,虽然有着复杂的影响因素,但主要还是由于我国基础教育对学生兴趣、好奇心的忽视,不注意激发、保持、发展这种宝贵的心理,使得在科研长远发展时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因而科学建树有限。虽然我们普遍认为缺少发散思维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但是我认为,在实验、观察、研究中,凭着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这种发散思维是很容易培养的,也就是缺乏发散思维本身就是学生丧失科学兴趣和极少参与科学实验活动的一个结果。[/SIZE][/FACE][/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48
        • 经验491
        • 文章145
        • 注册2012-09-20
        [P]下面几篇是我原来的东西,选出来自以为还是可以的给大家看看,并标上了原有日期。[/P][P] [/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48
          • 经验491
          • 文章145
          • 注册2012-09-20
          [P][LINE-HEIGHT=150%][ALIGN=left][B][LINE-HEIGHT=150%][FACE=Times New Roman][SIZE=15pt]2012.09.10[/SIZE][/FACE][/LINE-HEIGHT][/B][/ALIGN][/LINE-HEIGHT][/P][P][LINE-HEIGHT=150%][ALIGN=center][B][LINE-HEIGHT=150%][FACE=Times New Roman][SIZE=15pt]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SIZE][/FACE][/LINE-HEIGHT][/B][B][LINE-HEIGHT=150%][SIZE=15pt][/SIZE][/LINE-HEIGHT][/B][/ALIGN][/LINE-HEIGHT][/P][P][LINE-HEIGHT=150%][LINE-HEIGHT=150%][FACE=宋体][SIZE=12pt]这是一本被推荐过很多次的书了,到底是什么让它有如此魅力。我断断续续阅读了近三个个月才基本读完,这本书让我感触良多。当读书的时候,自己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那里是我理想的校园,儿童在入学前就被早早的安排集体活动和启发课程,儿童的家长也在孩子入学前就进入家长学校学习,而且这种学习还是持续到儿童中学毕业之后。儿童们在果园、树林、河边、草地上学习优美的语言,感受自然的魅力,发现周围的秘密,观察最细微处的美丽,这样的活动让儿童在随意间就学会了很多的知识、词语及各种语法,还培养了儿童观察、对比、归纳、抽象思维等能力。儿童在学校有很多自己的时间,学校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劳动角落(兴趣团体),有研究粮食改良的,果树嫁接的,机械制造的,土壤改良的,发动机等等,这样几十种小团体,任凭学生自己的爱好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加入,寻找自己的爱好所在,在这里,学生们着迷于某些研究而发现自己的个性和天赋,高年级的学生在研究问题、提高能力的同时也教育着低年级的学生,做着别人的榜样,也就进行着自我教育。就是这样的场景、场面让我感动、感染、感慨、感叹,这不就是我朝思暮想的教育理想吗?这不就是我苦苦追求的教育吗?这可是60[/SIZE][/FACE][/LINE-HEIGHT]多年前前苏联的教育啊!反观今日之中国,又有几个学校可以有这样的教育?有几个学校有如此的追求?所以每次读书完毕,放入书签,仿佛自己又回到了另一个世界,这里只有单调的“学习”生活,只有死扣书本的生活,只有分数万岁的生活,这里只有少数人获得自尊多数人自卑的生活,这里有花草、有美丽却无人有时间好奇、驻足、观察、欣赏的生活,这里是学生没时间阅读的生活(读课外书往往还被当作违纪处理),这里没有兴趣、爱好,只有必须记忆、巩固和练习,这就是我们最现实的中国教育。我出入于这两个世界,对比是那么的强烈,不得不让我感慨良多。[/LINE-HEIGHT][/P][P][LINE-HEIGHT=150%][LINE-HEIGHT=150%][FACE=宋体][SIZE=12pt]先不发那么多的感慨了,还是整理一下大致的思路,看看苏霍姆林斯基到底有哪些方面有过人之处,总结归纳,并论证哪些又是中国现在可以借鉴的,我想这才是读书的收获所在。总结一下几点苏霍姆林斯基做的最出色的:[/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P][P][LINE-HEIGHT=150%][LINE-HEIGHT=150%][FACE=宋体][SIZE=12pt]1.[/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150%][FACE=宋体][SIZE=12pt]苏霍姆林斯基的基本教育理念是很先进的——和谐的、幸福的教育。[/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P][P][LINE-HEIGHT=150%][LINE-HEIGHT=150%][FACE=宋体][SIZE=12pt]就是在现在的世界,他的多数理念都不过时,而且和现在许多的教育理念多有共鸣之处,类似于现代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还涵盖了个性发展、自然教育、活动教育等。我认为苏霍姆林斯基最让我佩服的是教育的最终追求上,没有像我国一样,定位为人才培养(虽然他也达到了这个目标),而是为了儿童的长远发展和幸福。教育是为了追求幸福,这可是现代芬兰的教育目标和追求,而芬兰的教育可是世界上发达国家都争相学习的对象,而苏霍姆林斯基数十年前就坚信这一目标,这是何意的眼光深远。归根到底,他是教育是为了人教育而不是为人才的教育,为了人的发展和幸福,这一点太伟大和先进了。中国现在还是为了人才而不是为了人的教育,这是中国的现实。[/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P][P][LINE-HEIGHT=150%][LINE-HEIGHT=150%][FACE=宋体][SIZE=12pt]2.[/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150%][FACE=宋体][SIZE=12pt]对教育的研究态度和方法。[/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P][P][LINE-HEIGHT=150%][LINE-HEIGHT=150%][FACE=宋体][SIZE=12pt]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成就非凡,并不是因他自己是位圣人,而是因为他是一个爱学习和研究的人。研究儿童,研究教育过程、方法和规律,研究某些教育措施的作用效果,研究儿童的困难所在,以及这些困难的根本来源和原因。他从不把儿童的学习困难简单的归咎于儿童的不自觉和缺乏毅力,他会继续追问儿童自觉性不足的来源以及缺乏毅力的原因。许多教师只是把许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推给学生自身,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研究这些问题,正是他的伟大之处,也是他成就的根本来源。[/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P][P][LINE-HEIGHT=150%][LINE-HEIGHT=150%][FACE=宋体][SIZE=12pt]3.[/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150%][FACE=宋体][SIZE=12pt]他对阅读的重视。[/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P][P][LINE-HEIGHT=150%][LINE-HEIGHT=150%][FACE=宋体][SIZE=12pt]他本人就是爱读书的人,有丰富的藏书,他更能深刻的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他通过大量研究和观察发现,阅读与学生抽象思维、语言学习、记忆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发现儿童期间阅读不足往往是儿童后期发展落后的一大原因,甚至是根本所在。所以他还列出了儿童在小学期间有声阅读时间、默读时间以及书写量的具体下线,鼓励学生读书,想方设法让学生迷上书籍,这往往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基础,不爱阅读的人是谈不上终生学习的。很明显,而对于阅读的重要性,我国至今都没有意识到,看一下中国中小学课程安排中阅读的分量就一目了然了,许多学校根本没有阅读课,这真是莫大的悲剧。[/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P][P][LINE-HEIGHT=150%][LINE-HEIGHT=150%][FACE=宋体][SIZE=12pt]4.[/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150%][FACE=宋体][SIZE=12pt]对于劳动(活动)的重视。[/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P][P][LINE-HEIGHT=150%][LINE-HEIGHT=150%][FACE=宋体][SIZE=12pt]苏霍姆林斯基可能是受到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影响,对于劳动是很重视的,他的劳动其实是指活动。他鼓励、支持学生自己或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各种各样的劳动团体(应该说是研究团体),化学、机械、收音机、发动机、植物、动物、土壤、地理的都可以研究,学生在这些创造性劳动里激发兴趣,并发现自己的特长和个性所在,这也是学生自信和自尊感的源泉,学生总会在某一种劳动中找到自己的骄傲所在,而且劳动中的研究本身就是学习,劳动常是高年级和低年级的合作,也促进了学生的自我教育,大家都想在某一行成为模范和榜样,都乐于帮助低年级的学生,低年级的学生也会沉迷于这些活动的乐趣和魅力。他正是深刻理解这些活动的重要意义,所以他把每一个儿童入学不久就找到自己着迷、热衷的“园地”作为学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儿童只有着迷一件事,在某个“领域”获得自尊感,那么他才是可以教育的,才不会成为“一无是处”的学生。这一点西方发达国家的共识,创造各种团体和活动,比如乐器学习、机械制作和操作、陶瓷制作、美术绘画、舞蹈团体、手工艺团体等等,让学生在不同的活动和团体里最终找到自己的爱好、个性和归属,这才有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的理念起源于西方的早期教育理论就相信人人生而不同,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那么发现儿童的天赋需要儿童多次不同方向的尝试,最终在某些尝试里发现自己的爱好、天赋和个性,所以丰富的活动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这都是发达国家深信不移的教育理念。相比较,我国大多数学校组织的活动是那么少的可怜,学生没有发现、发展自己的机会,没有证明自己的机会,只能在单一智力竞争的情况下,少数人获得认可,绝大多数自尊感受到伤害而不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更是无从谈起,只能肤浅的表现在服装和打扮上,而那不是真正的个性。幼年时期是关键期,某些天赋得不到开发就会失去,失去之后就再也不能恢复了。[/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P][P][LINE-HEIGHT=150%][LINE-HEIGHT=150%][FACE=宋体][SIZE=12pt]5.[/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150%][FACE=宋体][SIZE=12pt]对“思维课”的重视。[/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P][P][LINE-HEIGHT=150%][LINE-HEIGHT=150%][FACE=宋体][SIZE=12pt]“思维课”类似于活动课,多数是外出旅行中进行的,果园、树林、湖泊、草地、农田都可以,因地制宜。但这绝不是随意的活动,而是课程,课程的目标是训练学生的思维,基本的科学素养,如观察的能力,思考的能力,对比的能力,归纳的能力,抽象思维的能力等,还能训练学生对于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对于美的敏感性,教师们尽量用优美的语言和词汇描述周围的一切,让学生感受到美,而且鼓励学生去描述这些美,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惊奇发现和感受,就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收获多多,这常常比只是坐在教室里上课、做练习还要有效。比如,让学生观察活的东西和没生命的东西,让他们分析两者的不同,这本身就是在训练归纳和对比的科学思想。这些兴趣怏然的“思维课”正是中国相当缺乏的课程。我们的活动课要么是名存实亡,要么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效果完全不一样。[/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P][P][LINE-HEIGHT=150%][LINE-HEIGHT=150%][FACE=宋体][SIZE=12pt]6.[/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150%][FACE=宋体][SIZE=12pt]关心每一位儿童。[/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P][P][LINE-HEIGHT=150%][LINE-HEIGHT=150%][FACE=宋体][SIZE=12pt]苏霍姆林斯基是真心地关注每一位儿童,这是发自内心的爱,他也相信这是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他的目标是让每一位儿童找到自己学习的自尊感,找到自己着迷的领域,通过教育获得幸福。面对全体学生也是中国新课改的主题思想,但是中国的传统是说的多、做得少,具体表现在,关注全体学生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小班教学,在发达国家一般的班级不能超过30[/SIZE][/FACE][/LINE-HEIGHT]人,少的只有几人、十几人,即使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当时的班级也只是十多人,最多三十多人。相比之下,中国普通学校的班级也有五六十人之多,我本人也亲身经历过一百人以上的班级。在这样的班级里,再加上中国大陆是班主任负责制,普通教师的教育责任并不多,所以关注全体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我们新课改只是空谈,如果真想达到这种目标,并不难办。前提就是小班制改革,严厉打击大班,建立更多的学校,鼓励私人办学与竞争,加大教育投入,这种投入不是空头支票,而是实实在在的实惠,包括学生餐饮、牛奶补贴,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国家经费上也应部分支持私立学校,鼓励教育改革的尝试。不过,中国之所以没有这么做,只能说明这一点,那就是我们的国家和政府在理论上和实际上的教育目标是不一致,国家、政府实际上只关心教育的最终结果——人才,而不是关心每一位儿童的发展,所以新教育只是一种世界教育潮流下以及中国人才发展不足下被迫提出的,而不是发自内心的需要,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改革那么的缓慢,因为缺乏动力,政府评估风险和必要性时总是犹豫不决,那只能说明我们改革的迫切性还没有足够作用于政府决策部门,而更多的只是普通大众的焦虑,这是中国教育的命门,怎么让政府决策者感到教育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是我们最需要思考和研究的。[/LINE-HEIGHT][/P][P][LINE-HEIGHT=150%][LINE-HEIGHT=150%][FACE=宋体][SIZE=12pt]7.[/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150%][FACE=宋体][SIZE=12pt]留给学生大量的自由时间。[/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P][P][LINE-HEIGHT=150%][LINE-HEIGHT=150%][FACE=宋体][SIZE=12pt]这是中国孩子所不能想象的,也是东西方教育最实际的差异之一。记得美国教育的一个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安排业余生活,而我们是没这样的目标的,原因很简单,中国孩子几乎没有什么业余生活和时间的。学生没有业余时间就谈不上个性的发展。儿童主要是在业余时间培养自己的个性和特长的,因为在学校课程里大家学习的几乎统一的东西,很难产生个性差异,尤其在中国,数千万学生使用着几乎一致的教材,是很难促进个性发展的。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里,学生主要是上午上课,下午以自主性的活动为主,可以阅读,可以参加自己的劳动小组(研究小组),可以出游,可以讨论问题,总之,这是他们自由时间,让学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吧!我国也提倡阅读,也提倡活动,可是都只是口头上而已,因为没有真正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时间,这类似于我国的教育政策,从来没有哪位领导敢说不重视教育的,都说教育为本,可是每年的教育经费少得可怜,也增长的可怜,说法和做法总是不一致的。充足的自由时间是学生自由发展的前提,中国绝大多数学校没有这个前提,有这个前提的学校也很少教给学生如何利用业余时间。[/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P][P][LINE-HEIGHT=150%][LINE-HEIGHT=150%][FACE=宋体][SIZE=12pt]8.[/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150%][FACE=宋体][SIZE=12pt]关心家长的教育。[/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P][P][LINE-HEIGHT=150%][LINE-HEIGHT=150%][FACE=宋体][SIZE=12pt]这是很有前瞻性和深远意义的工作,我本人也一直在设想开办家长学校,没想到60[/SIZE][/FACE][/LINE-HEIGHT]多年前的前苏联就已经建立了这样的学校,并设置了出色的课程。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就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而且是没有教师证的“教师”,所以家庭的整体环境氛围,以及家长的素质、修养对于儿童发展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甚至可能影响人的一生,这样的例子无需多讲,很多人的理解能力低下、偏执性格、扭曲心里、心理疾病往往在儿童期间就初步形成了,儿童早期的学习困难在家庭中常常可以找到原因。学校教育中经常会感受到一种无奈,那就是很多儿童来到学校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一些学习、沟通和心理问题,学校要进行非常多的努力才有可能改善儿童,有些甚至是无法挽回的,而这些问题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家庭背景。家长一般没有专业的教育知识,少数家长也只是通过比较浅显的教育书籍来了解如何教育孩子,许多家长也很期望自己可以更懂教育,以利于孩子的正常健康成长,这个时候如果学校设立家长学校,并且在儿童入学前就让家长参加,平时又不消耗太多的学习时间(每月两次,一次两课时为宜),课程中讲述最实用的教育知识,例如如何与儿童沟通,如何教育儿童劳动,如何让儿童迷上阅读,家长对儿童的具体影响,不同学龄儿童的教育问题等等,这正是家长最需要的,即使家长学校收费,相信也会有很多家长参加的。只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一致,才能更好的促进儿童的成长,避免很多儿童成长中的问题。中国急需这样的家长学校。[/LINE-HEIGHT][/P][P][LINE-HEIGHT=150%][LINE-HEIGHT=150%][FACE=宋体][SIZE=12pt]其实苏霍姆林斯基做了许多方面的研究和尝试,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我只总结了他最重要的几点,我也需要阅读他更多的书籍,来更加全面的了解和把握他的思想,吸收他最杰出的成果,我更需要了解更多的国内外教育家,以丰富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水平。大量的阅读是我接下来计划的首要目标。[/SIZE][/FACE][/LINE-HEIGHT][/LINE-HEIGHT][/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48
            • 经验491
            • 文章145
            • 注册2012-09-20
            [P][ALIGN=left][B][FACE=Times New Roman][SIZE=18pt]2012.09.11[/SIZE][/FACE][/B][/ALIGN][/P][P][ALIGN=center][B][FACE=Times New Roman][SIZE=18pt]教育改革中的西方借鉴[/SIZE][/FACE][/B][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ALIGN][/P][P][ALIGN=left][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实际上是不明确的,甚至算是迷失的,我们自己称作摸着石头过河。其实西方国家有着丰富的教育改革经验和教训,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既然我们国家的经济制度可以学习西方,教育制度又为何不可呢?我们国家一直强调人才战略,并且已经认识到国家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那么如果进步一说,人才是教育培养的产物,那么国家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这样说大体是不为过的。其实西方国家都深刻地认识到教育是强国的根本,所以教育必须走在世界的前头,教育要有长远战略。美国尤其是教育危机感很强的国家,经常处于教育改革尝试之中,并且政府制定长远性的教育战略指导教育方向,如《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SIZE][/FACE][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2061[/FACE][/SIZE][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计划: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美国[/SIZE][/FACE][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2000[/FACE][/SIZE][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年教育战略》、《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教育改革蓝图》等[/SIZE][/FACE][SUP][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1][/FACE][/SIZE][/SUP][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相比之下我们国家很少制定这样的教育战略,只有最近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SIZE][/FACE][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2010[/FACE][/SIZE][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SIZE][/FACE][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2020[/FACE][/SIZE][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年)》,虽然有很多新尝试和提法,不过其指导思想依然保守,看不出政府改革教育的有力决心,很明显我们政府还没有足够地认识到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和改革的迫切性。政府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表现出各种犹豫不决,既想学习西方教育,又怕带来自己所不希望的东西(如价值观),所以总是缩手缩脚,首鼠两端,再这样下去中国的教育只会国家落后,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中国教育部门一直缺乏足够的魄力,或者受制于社会体制,缺乏大力改革的动力,方向摇摆。一个国家的教育事业毫无疑问应该首先站在民族未来的长远发展考虑,而不是局限在的目前的社会现实,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必须明确。如果有些人将某些短期集团利益放在了民族、国家利益之上,那么必定会成为中华民族的罪人。这需要主要领导人的关键决策。[/SIZE][/FACE][FACE=B5+cajcd fntbz][SIZE=12pt][/SIZE][/FACE][/ALIGN][/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两位分别去美国和芬兰考察教育的教师,他们的讲座令我印象深刻,其实我工作的学校也有一位去美国学校交流一年的教师,在那里教美国小学生汉语,也给我们做了相关报告。芬兰是一个很小的国家,容易管理和改革,这和中国相去甚远,美国是一个大国,相比与中国更相似,所以我认为美国的教育经验更适合中国借鉴,不过如果是他们两国都有共同点,不因国家的大小而改变,那么也应该是我们可以借鉴的部分。分析一下两个国家的教育,把两国当成西方国家的代表,那么关于教育改革的西方借鉴,我想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学习。[/SIZE][/FACE][SIZE=12pt][/SIZE][/P][P][B][FACE=Times New Roman][SIZE=15pt][FACE=Times New Roman]1.     [/SIZE][/FACE][/FACE][/B][B][FACE=Times New Roman][SIZE=15pt]校长的聘任制度[/SIZE][/FACE][/B][B][SIZE=15pt][/SIZE][/B][/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这方面我们很有必要学习一下美国。校长是一个学校的核心人物,校长的素质对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理念有着巨大的影响,有时几乎是决定性的,好比没有蔡元培就没有真正的北大,没有张伯苓就没有南开,没有苏霍姆林斯基就没有帕夫雷什中学,没有杜威就没有芝加哥实验学校一样,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美国学校的校长是公开聘任制的,任何人都有资格竞聘,只是各方面要求很高,只有那些对教育工作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人士才会被聘任,这是由学校理事会最终决定,教育部门一般无权直接干涉,一旦学校聘任成功,符合国家标准,那么教育部门发放聘书,允许聘任。这种制度可以有效的利用社会教育人才,让懂教育、爱教育的社会人士办教育,是一种尽可能人尽其才的制度,中国应该尽早借鉴。其实不必说校长,美国学校就是一般的中小学教师的招聘、签约、考核、解聘都有一定的程序和制度的[/SIZE][/FACE][SUP][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2][/FACE][/SIZE][/SUP][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相比之下,中国大陆的校长任命制度就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不完全统计也有四十多万学校,每年需要聘任新校长也有数万人,如果让教育部门直接任命,那么只是任命新校长的事宜就已经是一件繁重的工作,何况这种任命制很容易受利益和关系的影响,甚至是随意性的任命,这最终导致中国大陆学校校长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受到限制,社会上那些热衷教育、懂教育的人士经常得不到任命,而往往那些能力和水平不那么突出的人士由于种种原因得到了任命,左右一个学校的命运,这在中国大陆是经常的事情。校长任命不得其人,学校很难取得进步和发展。中美两国校长的聘任制度的优劣对比明显,好坏分明,那么为什么我们之前没有引进美国的公开聘任制度呢?这与我们国家的教育根本方针有关(党和国家领导教育事业,教育服务于党和国家),也就是怕这种聘任方式导致民国时期学校的情况,学校与政府经常思想不一致,政府无法控制教育,这应该才是根本所在。不过如果一个政府和政党整天只知道盯着自己的那点利害不放,那么人民如何信任这样的政府和政党?这种公开聘任制是世界的主流和方向,我们应当尽早引进。[/SIZE][/FACE][SIZE=12pt][/SIZE][/P][P][B][FACE=Times New Roman][SIZE=15pt][FACE=Times New Roman]2.     [/SIZE][/FACE][/FACE][/B][B][FACE=Times New Roman][SIZE=15pt]学校的决策管理制度——理事会制度[/SIZE][/FACE][/B][B][SIZE=15pt][/SIZE][/B][/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西方国家的学校的决策管理和权力中心一般是学校理事会(有些学校是学校董事会或学区董事会),理事会成员往往由相关教育的各层人士代表组成,一般由学校代表、投资者代表、家长代表、社区代表等组成,有时甚至还有学生代表,利益上具有代表性。这种制度可以让决策更加科学、民主,权利相对分散,不易形成校长独权的情况(除非是影响力和公信力足够大的教育家),有利于学校的长远稳定发展,这种学校理事会管理制度也是西方国家民主管理的缩影。中国实际上不是民主国家,权利较为集中,我们称之为民主集中制,其实往往是独裁的现状,学校也是如此,我国教育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国教育最大特色),初级学校学校往往是校长、党委书记一人兼任,高等学校一般两人负责(只是到底谁负责谁领导说不清楚),权利高度集中,学校之中几乎没有可以与之平衡的力量,这种制度最大的缺陷是决策的科学性降低,一个人即使再英明也不能代表各个阶层的利益,而且学校会因为个人原因导致政策波动很大,学校能否接受各方面的意见往往由校长本人的素质高低决定,某些政策即使反对的人很多,只要校长同意就会实施,这正是中国大多数学校的现状。有些中国学者提出中国建立中国特色的“理事会制度”,如王义全等提出的现代大学的“理事会制度”[/SIZE][/FACE][SUP][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3][/FACE][/SIZE][/SUP][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张彤提出的由学校、家长、社区代表组成的“理事会制度”[/SIZE][/FACE][SUP][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4][/FACE][/SIZE][/SUP][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只是这种“理事会”和真正的西方学校理事会是不一样的,中国学校设立的“理事会”实权有限,他们只是将“理事会”当成一种辅助性的决策机构而不是决策中心提出的,校长和党委书记的决策仍然是决定性的,我宁愿认为这是一种应对中国特殊现状而采取的过渡性建议。中美两国学校的管理决策制度的优劣也是显而易见的。中国民国时期,国家穷困,内忧外患,可是在短短的二三十年的时间里涌现出了大量很有影响力的学校和著名校长、教育家,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那时敢于积极地学习、引进西方最先进的教育制度、学校制度,所以即使当年财力紧张,国弱民穷,教育上仍然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和辉煌。为何蔡元培先生离开了北大,北大依然辉煌而没有堕落?就在于蔡元培先生眼光高远,在任期间就完成了对北大最重要的制度改革,引进了美国大学的管理决策制度——教授治校制度(本质上等同于理事会制度),这种民主决策制度决定了北大不会因为校长一人的去留和个人素质的变化而对学校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不利影响。北大成功之后,国内大学纷纷效仿,中国大学迅速崛起。可惜,新中国建立后不久便废除了这种制度,以至于教育全面落后。现在我们只是在恢复教育之中,论制度我们民国都不如。为何我国学校不实施理事会制度呢?实际上还是执政者担心失去对教育的掌控,而且这种民主决策制度,对于社会的观念冲击和影响也是政府所担心的。不过这种制度我国早晚会学习,只是期望教育部门早学习、早推广。[/SIZE][/FACE][SIZE=12pt][/SIZE][/P][P][B][SIZE=15pt][FACE=Times New Roman]3.[/FACE][/SIZE][/B][B][FACE=Times New Roman][SIZE=15pt]丰富的活动、学习内容及相应的多元化评价机制[/SIZE][/FACE][/B][B][SIZE=15pt][/SIZE][/B][/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我国教育的最大诟病就是严重缺失个性发展,过于强调全面发展,而西方似乎更强调个性的发展。西方教育理论认为,人人虽然生而平等,但是人人生而不同,个性、天赋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天赋,天赋本身属于个性的一部分,那么人开始是不知道自己的天赋的,只有在不断的尝试各种活动中发现自己的天赋。这种独特的天赋的发现、发展对于儿童发展十分重要,常常是儿童自信、兴趣和自尊感的重要来源,那些有自己兴趣、具某方面天赋的学生更容易教育,所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天赋往往是西方学校的一大使命。为了达到使命,学校会组织各种活动,安排内容丰富的课程,鼓励成立各种学习、兴趣协会或研究小组,让每一个学生找到自己的乐趣,并从中发现自己的天赋。只有学生有一项骄傲的事才不会轻易自卑、堕落。苏霍姆林斯基对学校劳动的重视其实就是对活动的重视,让学生在创造性的劳动中找到自己独特的天赋。我们经常看到,美国学校里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并没有受到普通学生特别地羡慕、嫉妒,那些成绩平常的学生也充满自信,原因在于那些成绩不突出的学生往往也有自己骄傲的地方,比如篮球、棒球、舞蹈、音乐、绘画等,成绩只是人的一方面罢了。其实美国也实施标准化考试,只是在[/SIZE][/FACE][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90[/FACE][/SIZE][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年的遭到了猛烈的抨击,很多人认为这种考试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思维能力变弱,甚至被说成是教育质量下降的罪魁祸首,因此各州进行了广泛的考试制度改革,目标就是课程评价模式的多元化[/SIZE][/FACE][SUP][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5][/FACE][/SIZE][/SUP][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中国教育致命的缺陷在于对学生单一的评价机制,成绩几乎是中国学生的一切,而其他的活动只是校园生活的“装饰”罢了,很多学校连这种“装饰”都没有,活动只是副业,玩玩而已,根本不能跟成绩相提并论。因此中国的教育的直接后果是,教育过程中只有少数学生成绩优秀,得到较好发展,成为精英;绝大多数学生体验的是失败、羞辱、自卑,他们被当成教育过程中的废渣而被抛弃,成为二类学生和失败者,不但没得到好的发展,甚至连自尊、自信这些做人最基本的素质都失去了,这都源于评价机制的单一性,因为成绩好只可能是少数人的事。如果换一种思路,球打得好、绘画好、舞蹈好、动手能力强、实验能力强、有责任心、唱歌好都可以得到合理评价,至少是很正规的评价,多方面综合评价一个学生。那么我相信,中国多数的学生不会再自卑、失落,如果加以引导,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得到不错的发展,起码会对自己充满信心。怎么实现学校的多元化评价是我们应该好好研究的课题。多元化评价需要比较完善的信用制度,该制度使得学校和教育部门都可以恪尽职守,不徇私舞弊,不让人有特权操作。中国之所以还没有实施多元化的评价,主要是中国社会缺乏完善的信用制度,国民信用感不强,钻漏洞的极多,虽然教育部门也进行了一些尝试,比如让教师填写、登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可惜实施的很是粗略,学校基本都是应付对待,数据、记录多数是编造的,不可信,这在中国是再正常不过了,缺乏监督,对造假的人也没任何有效的处罚措施。但是如果在美国,有教师编造学生成绩或记录,那么这是违法行为,一旦发现,后果很严重。首先可能受到法律的严格处罚,不仅被学校开除,还会记入信用档案,可能一辈子都不能再从事教育事业,就是贷款、办信用卡都有限制,找工作也没人喜欢要,这就是美国信用制度的巨大影响力,也是中美的差距所在。要想短期内改变中国社会的信用情况,建立起来比较完善的信用制度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不过在小范围内的这种校园评价机制是可以尝试的,比如某些优秀和制度完善的学校可以率先尝试这种多元化评价机制,然后总结经验,进行总结推广。[/SIZE][/FACE][SIZE=12pt][/SIZ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其实西方国家的教育还有许多需要学习和借鉴的,比如法律对于学生权益的特别保障,五分制,选课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等等都是比较先进和科学的。在美国学校集体补课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如果体罚或侮辱学生随时可能被告,那里也不讲究师道尊严,师生人格平等。美国被称作儿童的天堂,与中国儿童相比,美国儿童确实生活在“天堂”。不过考虑到中美的文化和教育基本制度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美国各州地方教育自主性很大,学校本身的自主权也很大,政策影响一般过程是国家建议、州级标准、学区决策、学校实施[/SIZE][/FACE][SUP][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6][/FACE][/SIZE][/SUP][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国家一般不能直接干涉教育具体事务,所以美国教育是很多元化的。这和中国的教育受国家控制并服务于政治的国情完全不同,所以,虽然笔者提出了一些效仿西方的建议,而且自认为是合理的建议,但是这些建议能否采纳,国家的教育走向何方都是那么的不确定。还是用那句笔者并不喜欢的话结尾,中国教育改革的路还很漫长,我们的改革方向和速度多半要寄希望于政府教育部门和领导人的决策,在这种决策中希望可以更多的考虑民族长远未来而不是自身的短期利益。多多学习西方有益的教育经验,不违背教育规律办事,放宽办学自主权,激发全社会办教育的积极性,让关心教育、懂教育的人办教育,我相信,凭着中国人那种特有的坚韧意志和为国奉献的精神,中国重现教育的辉煌,在二三十年内办出世界一流的学校是完全有可能的。[/SIZE][/FACE][SIZE=12pt][/SIZE][/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48
              • 经验491
              • 文章145
              • 注册2012-09-20
              [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2012.09.16  [/SIZE][FACE=Calibri]周日[/FACE][FACE=Times New Roman]  [/FACE][FACE=Calibri]晴[/FACE][/FACE][/P][P][ALIGN=center][FACE=Calibri][SIZE=3]想不通的苏霍姆林斯基[/SIZE][/FACE][/ALIGN][/P][P][FACE=Calibri][SIZE=3]苏霍姆林斯基很明显是个伟大的教育家,他影响是很大的,尤其对于前苏联和中国,甚至西方也有不少研究他的人。他对帕夫雷什中学的改革更是让人敬佩不已,他的许多教育主张至今仍是世界教育的主流思想。可是他的有些思想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尤其是他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那种误解、仇恨和敌视,他似乎是个虔诚的马克思主义者,信仰共产主义,他的许多教育改革措施中可以明显的看出这一点,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公民必须要更加有奉献精神,这就是他的一大教育思想,共产主义学说的核心是劳动,劳动创造了一切的价值,所以让学生爱上劳动、更有效的劳动也是他的一大追求,让学生树立起端正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也是他努力的方向。从他的书籍里可以看出,他对于资本主义国家充满肤浅的理解,甚至是无知,只是通过几本书加上马克思主义的学说,认为资本主义国家是乌黑一片,他对于资本主义的理解不太多余我在中学期间的理解,认为那里到处是剥削和压迫,他们的平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等待我们的解放,他还真是这么想的。虽然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西方国家的,他也读了很多的书籍,但是他的思想似乎并没有转变。他经常教育学生要痛恨资本主义,那是邪恶的所在,要毫不犹豫的仇视资本主义。我难以想象,如果他参与了对西方的战争,那么他是否毫不犹豫的杀掉欧美国家的儿童呢?他是爱儿童的,但是他的信仰是痛恨资本主义的,他也许认为自己是拯救这些儿童的吧。那么事实上,历史已经证明,他的信仰是不怎么靠谱的,资本主义的压迫在变小,剥削也在减少,反而是自己的国家,缺乏民主,充满暴政,人民的生活水平较低,不知道他是否知道这一切。[/SIZE][/FACE][/P][P][FACE=Calibri][SIZE=3]作为伟大的教育家,他思想睿智,而且充满爱心,是个善良的人。可是他的思想是很狭隘的,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他政治思想的狭隘呢?很明显是他那个社会大背景。他生活的时代和国家,只会宣传欧美的坏处,而且无限扩大化,国家高度集权,控制一切信息出入,所以他虽然读了很多书(可能是审核之后的书籍),但是未必看得到客观的政治书籍,他对于世界其他地方发生着什么一无所知,他对于政治理解也不那么深,他似乎从未出国走走看看,对比才能启发思考,只依靠片面的政治宣传做出的思考和解读必然是错误的,他就是如此。我不禁怀疑,即使如此,凭着自己的思考,也可能怀疑一下这些理论,只是不好表达而已,亦或是整个国家的自信或宣传作用吧,毕竟他不知道后来的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否则的话,他会怎么改变他的思想教育主张呢?也就是假设苏霍姆林斯基生活在今天的中国,那么他将怎么教育他的学生们?这是我很感兴趣的。[/SIZE][/FACE][/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48
                • 经验491
                • 文章145
                • 注册2012-09-20
                [P][ALIGN=center][FACE=Times New Roman][SIZE=3][/SIZE][/FACE] [/ALIGN][/P][P][ALIGN=center][FACE=Times New Roman][SIZE=3]人教育过程的基本组成[/SIZE][/FACE][/ALIGN][/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上次论述苏霍姆林斯基的办学方法时,忘记论述其中十分重要的措施,就是办家长学校,这一点我很有共鸣。影响学生发展的三大环节,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个环节都有自己的重要位置,而且相互影响,教育是非常细致的工作,如果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那么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可能会走向错误的道路,所以我们尽量的做好这三个方面的工作。下面我分别论述一下。[/SIZE][/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就是儿童的第一人教师,而且是没有教师证的教师,所以家庭的整体环境氛围,以及家长的素质、修养对于儿童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甚至可能影响儿童的一生,这样的例子不许多讲,很多人的偏执性格、扭曲心里、心理疾病往往在儿童期间就初步形成了。儿童早期的额教育,家长需要注意一下几点:[/FACE][FACE=Times New Roman]1.[/SIZE][FACE=Times New Roman]给自己的孩子做一个好榜样;[/FACE][FACE=Times New Roman]2.[/FACE][FACE=Times New Roman]直接告诉儿童什么对,什么错,什么好,什么坏;[/FACE][FACE=Times New Roman]3.[/FACE][FACE=Times New Roman]努力创造好的家庭氛围;[/FACE][FACE=Times New Roman]4.[/FACE][FACE=Times New Roman]让儿童爱上阅读、劳动;[/FACE][FACE=Times New Roman]5.[/FACE][FACE=Times New Roman]教给孩子分享自己的东西和快乐,关心他人和尊重他人。[/FAC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FACE=Times New Roman][SIZE=3]1.[/FACE]               [/FACE][/SIZE][FACE=Times New Roman][SIZE=3]给自己的孩子做一个好榜样。儿童早期模范行为特别多,这是动物的天性,所以家长的示范作用特别的重要,因此家长在儿童的早期要特别留心自己的行为和语言,提高自己的修养,成为好的榜样,我们常说“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上梁不正下梁歪”、“虎父无犬子”都是对家长影响的鲜明论述。家长热爱读书,那么儿童就会爱读书,家长讲诚信,则孩子也会讲诚信,当然,紧挨着粗俗,儿童也会粗俗,家长偷窃,儿童也会学着偷窃,而且不认为这是不太对的事情(罪恶感很少)。作为母亲的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因为儿童早期与母亲关系更为密切,作为父亲在儿童成长的关键期(学会语言之后)很重要,要注意表现自己的勇敢、责任感、真诚、有好的部分,这对于儿童的性格形成和心理趋向有很巨大的影响。这一点其实多数家长都是知道的,但是多数家长又是忽视的,经常看到有些农村的母亲在自己孩子的面前满口粗话和脏话,这对儿童是极不好的行为,因为儿童会迅速的学会这些粗俗的语言和语气,甚至会学来对付家长,最关键的是这种影响是深远的,一旦学会很难纠正,起码要花费更巨大的代价和时间来修正这些坏习惯。[/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FACE=Times New Roman][SIZE=3]2.[/FACE]               [/FACE][/SIZE][FACE=Times New Roman][SIZE=3]直接告诉儿童什么对,什么错,什么好,什么坏。儿童生来只是一张白纸,早期儿童对于什么是对与错,好与坏,善与恶,丑与美几乎都不能辨别,所以在这个时期家长要明确的告诉孩子什么事对的和错的,好的或坏的,善良的或邪恶的,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这是形成儿童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键阶段,对于儿童性格、心理的形成起着重大作用。当儿童做错事情的时候,必须明确的指出这是错误的,必要的时候要让儿童体验一定的处罚,或者是接受自然的不好结果,比如强要别人东西或偷窃,如果家长知道必须明确指出这是恶劣的行为,必须换给别人,并且道歉,自然处罚就是这样的事情往往会引发儿童打架或争夺,儿童被打,失去朋友,或者损坏自己的玩具都是自然的处罚,让他知道这是不好的事情,后果是糟糕的,如果没有受到自然处罚,那么家长必须干预,增加处罚,不要让儿童这个时候有积极的感受,不要让儿童认为做了这样的事情是很好的,没有处罚还有收获,这种侥幸心理或心理暗示会给儿童指向错误的方向,他还会尝试类似的事情。[/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FACE=Times New Roman][SIZE=3]3.[/FACE]               [/FACE][/SIZE][FACE=Times New Roman][SIZE=3]努力创造好的家庭氛围。分为不和谐的家庭对于儿童的影响是及其糟糕的,这往往是儿童心理问题和学习困难的起源所在。家长经常争吵让儿童有烦躁感,脾气容易暴躁,很少体验到快乐和幽默,所以不容易合群,也不容易体验到别人的善意和幽默,往往造成孤僻、偏激性格,有些是异常的沉默、抑郁,学习存在巨大障碍。儿童体验父母的爱和关怀至关重要,这种和谐的氛围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不可或缺。[/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FACE=Times New Roman][SIZE=3]4.[/FACE]               [/FACE][/SIZE][FACE=Times New Roman][SIZE=3]让儿童爱上阅读、劳动。阅读对于儿童理解、记忆和抽象思维都十分的关键,许多经研究发现许多儿童在后期的学习困难与阅读有很大的关系,要教给儿童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朗读要有感情,感受词语的意义和美感,默读的时候可以找出关键的部分,并且知道内容关键部分的相关性,这是以后解题和抽象思维的基础,让儿童学会边度边思考、理解,以及边听边理解、思考,边说边思考。这都是以后学习的基础所在,儿童以后的学习困难往往源于阅读的不足。故事书本身就是儿童的所爱,家长也可以通过讲故事,让儿童讲故事和编故事,训练儿童的思维,让儿童逐渐理解复杂的依存关系和影响。适宜的劳动也是很必要的,为的是培养儿童最基本的观念,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一切价值,劳动会有收获,懒惰是没收获的,不劳而获是可耻的,懒惰是可耻的。这样儿童才不会过多的乱要求,也才会珍惜得到的东西,最重要的是这种观念对于儿童的未来发展有着巨大影响,让儿童变差勤劳的人、实在的人,反例是,过度的溺爱和满足儿童无理要求会让儿童养成自我为中心,盲目要求的习惯,甚至是不劳而获的习惯,富不过三代就有其中的哲理韵味。必须让儿童理解自己的生活是劳动创造的,自己应该付出劳动才能有所得,想要自己的东西,必须付出代价,所以某些有偿的劳动可以借鉴,要求儿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家务,洗自己的衣物等。这种劳动最好有一些创造性,有一定的吸引力,劳动的成就可以让儿童有一种自豪感、成就感,这种劳动是最有益的。让儿童可以出不意识到,做好一件事没有表面的那么简单,也需要很多努力,因此获得成功必须经过努力,及时这个过程不是那么让人喜欢,但是这是必须经历的阶段。[/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FACE=Times New Roman][SIZE=3]5.[/FACE]               [/FACE][/SIZE][FACE=Times New Roman][SIZE=3]教给孩子分享自己的东西和快乐,关心他人和尊重他人。似乎儿童生来是有些自私的,喜欢要别人的东西,但是往往不太喜欢分享自己的东西,不过这不是绝对的。要让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分享的好处,那就是也得到别人的分享的东西,教给儿童将自己不玩的玩具、读过的故事书或图画书送给朋友,这样往往也会得到朋友的回赠,这种回馈可以增强友谊,也能让孩子真正感受到分享的好处和快乐感,这样孩子以后才不会变得自私自利、刻薄。分享本身就是关心他人的一种方式。让儿童小时候就知道,世界没有那么的完美无缺,许多人是需要帮助的,许多人生活在不幸中,而他们也希望好的生活,他们很多也是儿童,缺乏吃的,喝的水不干净,有病却没有药,而让你的孩子也意识到自己可以帮助改变一下,这方面许多欧美国家做的比较好,鼓励孩子捐些自己的钱(他们一般都有自己较为独立的资金,自己劳动赚来的)以帮助非洲或亚洲的儿童,给乞丐钱的时候不要发出响声(表示尊敬)等等,小时候就引导儿童换位思考,假如你遭受了不幸,你希望什么样的帮助,最好可以通过某些具体的活动让儿童真正体验某些艰难的体验,比如,美国有的博物馆有专门的场地模拟残疾人和盲人的地方,在完全漆黑的地方让儿童自己驾驶轮椅穿过崎岖的路段,这些活动直观而深刻的影响了儿童,经历过这个活动的儿童变得异常尊重和乐于帮助残疾人,我想这类似的活动正是中国所需要的一种教育。[/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学校教育往往是被赋予的期望最大的教育阶段,也是被称为真正的教育阶段,这本身反应的是人们的期望,但不完全是现实。当然学校本身也希望自己真的可以起到期望的那么强的教育效果和影响力,拯救那些起点并不是很好的或家庭不幸的或心理有障碍的儿童,这是许多真正的教育者所追求努力的目标。不过现实中,学校做的并不那么尽如人意,学校教育在许多国家基本是经常被攻击的对象,即使是教育比较先进的国家,各种指责也是难免的。学校教育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如果是很优质的学校教育经常成功的转变了或说拯救了某些不幸的儿童;另一方面,学校教育是人的教育的主体,学生一般在学校呆上十五六年,这期间的影响也是深远而深刻的,这正是学生真正的核心价值和世界观、人生观的时期,也是儿童天赋开发的最重要阶段。如果学校的教育出了问题,那么这个国家的未来都是个问题,即使是一个学校出了问题也至少会影响数百名学生,所以人们对学校有那么多的期望看来是可以理解的,即使是那些比较苛刻的要求和指责也不是那么不能理解。那么学校教育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我列数一下几点:[/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FACE=Times New Roman][SIZE=3]1.[/FACE]               [/FACE][/SIZE][FACE=Times New Roman][SIZE=3]让学生掌握生存、生活和发展所必须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不建议让学生过多的学习复杂而无用的东西(除非学生是自愿的、热衷于此),我们美其名曰“开发智力”,往往会损害智力开发。生存的包括生理卫生常识、灾难避免和逃避知识、营养知识、交际的基本方式、计算的基本能力、计划的基本能力、阅读的能力,表达的能力等。遗憾的是,许多学校的教育正是缺少那些必不可少的教育部分,而只是关注于某个狭隘的部分——知识传授,这是不幸的。[/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FACE=Times New Roman][SIZE=3]2.[/FACE]               [/FACE][/SIZE][FACE=Times New Roman][SIZE=3]开发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发现和发展自己独特的天赋,在这种发展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尊严感和自豪感。这往往需要丰富的活动才可能达到这个目标。人人生而平等,但是人人生而不同,天赋不同,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几乎没有人是一无是处的,都有自己独特的所在,帮助每个儿童找到这个特别的天赋,超越平常人的能力、才能或潜力就是我们教育的一大目标,这是儿童独特发展的关键所在,也往往是儿童学习的动力、自尊感的重要来源。让学生有机会尝试不同的东西、兴趣,才能表现出这种天赋,这时候才能有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我们平时所说的个性只是一个肤浅的概念理解,个性的根本所在应该是天赋的独特性,而不是傲慢的性格或奇装异服。西方国家基本都支持、鼓励学校活动的多样化,日本也鼓励学校办的有自己的特色,包括港台地区都能意识到丰富活动对于儿童发展的重大意义,可惜大陆的教育部门,从教育部完全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真实可悲可叹啊![/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FACE=Times New Roman][SIZE=3]3.[/FACE]               [/FACE][/SIZE][FACE=Times New Roman][SIZE=3]成功的塑造学生合理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是很重要的。这种价值观首先是先进而普遍的,而不是虚伪的说教,自己都不信的价值观教给学生是毫无意义的,他们可以知道这是不对的,是虚伪的。那么普世价值观基本上是世界上最普及和得到认同的价值观,也是客观上对人的发展比较好的价值观,那么应该学生这种价值观,包括基本的自由、民主、人权、博爱(人道)、平等等,我相信学生对这些更感兴趣,让学生脱离庸俗的追求,引导他们追求更高尚的东西,如真、善、美等。[/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FACE=Times New Roman][SIZE=3]4.[/FACE]               [/FACE][/SIZE][FACE=Times New Roman][SIZE=3]给学生开阔的视野。中国教育最大的特色就是狭隘性,视角狭隘、观念狭隘、思想狭隘,只拿自己的那点东西说事,不舍得拿世界的先进的东西与中国的对比,只知道拿老祖宗的那点东西和成就自我麻醉和欺骗,看看中国近代数百年有多少是拿得出手的,对比了才知道,无论是科学还是思想,有必要让学生看清楚这个基本事实,不要培养学生的虚荣心,这虚荣心不能带给中国繁荣和发展,学生们只有看到了真正的差距才知道发奋,才知道我们的真正位置和水平。看到许多人傲慢的以为中国有多强大和发达了,就天天学会趾高气昂、不可一世,以为中国现在可以如何如何,甚至可以搞军事扩张和民族主义,这是十分危险的,这也是我国扭曲的宣传机器教育大众的效果,大多数中国人根本不能客观的了解中国现在的真正水平,只靠国家的宣传机器了解我们的现状,往往让中国人误入歧途,这是很危险的。中国的学生首先可以突破这一点,开阔视野,看看世界,不把思想狭隘的限制在一个范围,用更宽广的心胸和视野看世界,这个世界会变得那么不同。中国的学生,也就是未来的只是分子应当充当中国的思想的中坚力量,让中国的整体思想处在理性水平,这应该是学校的一个基本责任。[/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高等学校应该为社会、国家承担更大的责任和使命,我还没完全的资格论述这一点,所以高等学校的教育我先不论述。[/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社会教育是教育的最后一个大阶段,严格的说不算“真正”的教育,我们说社会即学校就是这个意思,社会可以让人学到很多学校学不到的东西,而且让人迅速成长。当然,在中国说这种话的时候往往是无奈的表情,表示中国的社会现状不理想。中国教育的一大问题就是学校与社会的严重脱离,一个是学习的知识、技能和现实需要严重脱离,一个是思想道德水平,社会与学校的严重脱离。不应该让学生一直生活的象牙塔里面,学生有权利知道和了解社会的基本现实和残酷性,以及不合理的地方,学生越是早知道这一点,那么以后进入社会的失落感就不那么强烈了。中国的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后不久几乎都有很大的失落感,学校里教育的社会现实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会使得许多人迷失,要么是拼命的诅咒社会,要么是骂学校、老师是骗子。理想状态下,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社会教育的关键所在,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下,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只会更好的发展,这里的关键是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是相一贯的、一致的,人毕业后可以在社会上顺利的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且也有基本的生活保障,那么人就会生活的幸福,这正是教育的终极追求。不过反过来,如果是一个价值扭曲的社会,或不那么令人满意的社会,与理想差距太大的社会,不可避免的让人产生失落感,那么我们之前的教育可能会前功尽弃,无论是家长的谆谆教诲还是学校的种种努力都会失败。中国大陆基本上是不是那么令人满意的社会,所以让我们的教育效果打了不少折扣。[/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其实许多国家还有一种很重要的教育方面——社区教育。社区教育美国做的算是不错的,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完全不同,社会教育是指学生毕业后的社会实践中的独自摸索和领悟、理解,而社区教育主要讲的是社区成员(主要是成年人)对儿童、学生的较有影响。社区人员往往是儿童、学生接触的最多和最早的社会人,因此儿童会根据他们来观察和判断社会的情况,因此社区人员的良好行为就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好的、友善社区,让儿童往往充满爱心,对社会充满希望,而糟糕的社区,会让儿童留心阴影,认为社会是一片黑暗,甚至会扭曲儿童的世界观、价值观。所以社区人员应该是很有默契的明了自己在教育上的责任,关心儿童、保护儿童,给儿童做好的榜样,比如在儿童面前不要闯红灯,不要超车,更不要欺骗和谎言,因为当儿童认为别人这样的时候,往往也在想自己可不可以这样,为什么不可以试试,这都是危险的。如果社区人员都是乐于助人的,那么儿童也会学着这样做。不过中国连这个社区教育的概念还很陌生,这种意识更是十分的薄弱,社区人员之间的关系比较淡薄,所以目前社区教育在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似乎开端都还没有,或者是我还不知道某些地区社区教育的尝试,这种尝试必然从大城市和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市开始。当然,农村的区域环境算不算社区,村内的环境(邻居、村民)对教育的影响算不算社区教育还是个很有意思的命题,单从效应上应该属于的,本村的村民和邻居肯定对儿童有很大的影响。可能社区在中国只被认为是大城市里的某个居住区域,也就是小区,我认为两者是不同的,社区包括小区,但概念应该更广。[/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以上是我分析的人的教育的几个主要组成部分,应该算是比较全面的,而且对于家庭教育的注意事项多说了不少内容,当然如果细说会更多。学校教育更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明白的,社会教育和社区教育我都还是比较肤浅的理解,思考也比较浅,所以要通过以后学习和阅读多了解这些陌生区域,比较完整的把握人的普遍教育过程,细致的研究这个过程,以及研究不同过程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我相信有很大的价值。[/SIZE][/FACE][/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8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48
                  • 经验491
                  • 文章145
                  • 注册2012-09-20
                  [P][FACE=Times New Roman][SIZE=14pt][FACE=Times New Roman]2012.07.02           [/SIZE][/FACE][/FACE][FACE=Times New Roman][SIZE=14pt]周一[/SIZE][/FACE][SIZE=14pt][FACE=Times New Roman]  [/FACE][/SIZE][FACE=Times New Roman][SIZE=14pt]阴[/SIZE][/FACE][SIZE=14pt][/SIZE][/P][P][ALIGN=center][FACE=Times New Roman][SIZE=14pt]多研究学生[/SIZE][/FACE][SIZE=14pt][/SIZE][/ALIGN][/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14pt]我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SIZE][/FACE][SIZE=14pt][FACE=Times New Roman]100[/FACE][/SIZE][FACE=Times New Roman][SIZE=14pt]条建议》也懈怠不少,最近的精力放在了读《曾国藩》和美剧《[/SIZE][/FACE][SIZE=14pt][FACE=Times New Roman]V[/FACE][/SIZE][FACE=Times New Roman][SIZE=14pt]星入侵》。昨天偶尔又看了一点,启发很大。我发现,苏霍姆林斯基很会研究教育问题和学生,在我们的眼里,只有大的问题才是问题,才值得研究,比如教育制度问题,教育投资问题,教育公平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学术自由问题,素质教育问题,创新性教育问题等等。而对于非常小的问题、具体的问题往往视而不见,比如学生记忆力的研究,学生注意力的研究,学生读写的研究,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的研究,学习疲倦研究,红笔改错更重的好处,怎样教儿童过马路,怎样培养学生的审美和判断,怎样教学生制定和实施计划,怎样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的问题。我看过日本教育家研究学生用橡皮更重书写错误的弊端,日本教育家研究游戏教育的具体过程,苏霍姆林斯基研究沉闷的课堂等等,这都是很有意义的事情,而且是很了不起的事。反观中国,这种研究非常的少,少到不行。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缺乏科学的精神研究问题,比如对于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在中国,我们往往会怪罪于学生的习惯不好,自制力差,这是学生自己的问题,其实这是把问题推给学生,根本没有多大意义,但是对于西方国家的教育家们,他们会把这个当成一个很严肃的问题研究,寻找深层次的原因,是家庭教育问题,心理问题,习惯养成问题,甚至是病症引起的,而且要研究怎么针对性的治疗这种问题,怎样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具体怎么做,而根本不会简单的把问题推给学生。我发现自己以前也经常这样,看到学生注意力不好,不能静下心来学习[/SIZE][/FACE][SIZE=14pt][FACE=Times New Roman]20[/FACE][/SIZE][FACE=Times New Roman][SIZE=14pt]分钟,办事没有目的,学习缺乏动力等等,总会先把学生批一顿再说,学生自己也很惭愧、自卑,但是,认真的想一下,有些学生是真的做不到,不是他们的问题,是真的做不到而已,批评往往是无效的,老师们都知道的。[/SIZE][/FACE][SIZE=14pt][/SIZ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14pt]所以我也要学习他们的研究方法,认真而具体的研究问题,做些实验,比如下学期打算研究一下制定计划对于后进生的影响。研究班级后[/SIZE][/FACE][SIZE=14pt][FACE=Times New Roman]20[/FACE][/SIZE][FACE=Times New Roman][SIZE=14pt]名学生,分成两组,奇数组、偶数组,成员交叉,指导偶数组制定计划,并督促检查计划的制定和实行,对于奇数组,不予干涉,看看计划对于学生提高成绩有多大的影响。以后应该多做这样的研究,多向教育家们学习。[/SIZE][/FACE][SIZE=14pt][/SIZ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14pt]后进生往往是很多教师心里的病痛,当然有些教师早已废弃了很多后进生,我们的考试制度也促进了教师对于后进生的关注和上心。但是反过来,后进生是很宝贵的教育研究资源,面对后进生,我们不能说学生不好,就像医生看到病人,不能怪病人患病太重一样,如果医生治好了一种难以医治的病症,那是医学的重大突破和成就,那么教师治好了一个难以改变的、毛病多多的学生,那么也是教育上的巨大成就,在研究和治疗过程中,可以发现很多规律和数据,以及许多具体的方法,这都是很有意义的东西,这比单纯的成绩宝贵多了,很明显,很多教师没有发现这个宝藏,只把只局限在教学成绩上,这是多可惜的事啊。[/SIZE][/FACE][SIZE=14pt][/SIZE][/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9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48
                    • 经验491
                    • 文章145
                    • 注册2012-09-20
                    [P][FACE=Times New Roman][FACE=Times New Roman][SIZE=3]2012.06.06[/FACE]       [/FACE][/SIZE][FACE=Times New Roman][SIZE=3]下雨转多云[/SIZE][/FACE][/P][P][ALIGN=center][FACE=Times New Roman][SIZE=3]论教师的生命权与生存状况[/SIZE][/FACE][/ALIGN][/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中国传统是很重视教育的,这种重视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一方面是为了知书达理,提高修养,但是更多的是进入仕途、光宗耀祖,不管怎么说,中国人,即使是很没有文化的人都知道读书是好事,上大学是好事,如果有可能,即使是家庭再困难,父母也会不顾一切的让孩子上学,那么到处借贷、看人脸色,这都是我家实实在在的经历。[/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再看看国家、政府,从实际出发,我们的政府是很不重视教育的,在历史上看也是如此,这是再明确不过了,无论是教育投入上还是对于教育改革的支持上,那是摆明了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态度,政府领导似乎没有一个敢说不重视教育的额,因为谁都知道教育为本,但是世实际上,教育投资是政府最后的考虑,削减预算先考虑教育,而且即使投资教育往往类似于投资固定资产一样,只愿意为学校盖楼、建实验室、种树,就是不愿意为老师们改善生存状况,因为这些都是看不到的,在领导看来,只有那些高高的建筑才是可以看到的实实在在的政绩,其余的都不是。[/SIZE][/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从历史看来,民国是中国教育的黄金时间,也是高峰,新中国之后,教育走了回头路,走向了深远,然后在很长一段时期几乎彻底让中国的教育没有了一点尊严,成为政治赤裸裸的工具和宣传工具,教育完全失去了自己的价值。后来,这点价值也被否定了,高考都取消了。[/FACE][FACE=Times New Roman]1977[/SIZE][FACE=Times New Roman]年,中国高考恢复,大家欢欣鼓舞,但是这也只是恢复正常的教育事态而已啊,好比是中国人一样,本来是面前吃饱的,后来连吃饱也不能保证了,饿的很久很久了,然后终于有一天我们又能吃饱了,大家都高兴地不得了,还自认为政府干得好,盛赞政府,中国的教育差不多也是这个样,教育本来就是政府毁的不成样子,现在终于国家跨不行了,再这样下去非下台不可,所以开始恢复稍微像样的样子,让后大家都高兴得很,毕竟我们好些了,教育那是“进步”了,这“进步”只是因为我们退步的很彻底。自从[/FACE][FACE=Times New Roman]1977[/FACE][FACE=Times New Roman]年恢复高考,中国的教育基本上是停止不前的,再也没有像样的进步过,我们连民国的教育水准还达不到,即使我们有了更好的教学条件,但是教育投入,政府的教育政策,学校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以及实实在在的教育实践上,我们差远了,当时的中国教育是向世界看齐的,尤其是高等教育,初等教育也有很多进步,起码教育思想上是不落后的,即使广大的农村教育没有普及。但是现在的中国教育似乎连追赶世界的信心都没有,因为我们都知道问题出在哪,我们办不到,而最大的阻力往往是政府,政府在阻止教育改革,那么谁又能怎么样呢?一个南方科技大想改改都那么难,我们又能怎么样呢?至于为什么政府要阻止这种教育改革,读读历史书就会明白了。[/FAC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简单地说,中国的教育惨不忍睹,普及教育还算到位了,但是我们已经到了瓶颈期,突破不了了。教育投入比例在全世界也是倒数的,这可是实实在在的事,抵赖不了的,这就是事实,我们一天天羡慕西方的教育,人家学生的创造力,但是我们连人家教育投入比例的一半都没有,我们教育投入里面的水分还多。我们国家是家庭家庭教育投入比例最大的国家之一,也是政府教育投入最少的国家之一,这才是赤裸裸的中国教育国情,问题是这点投入政府还欠教育经费很多个亿呢,很多人不知道吧。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的教师工资那么低,中国的教师那么的累,中国的教师并不是理想的职业,教师似乎成了奉献的代名词,虽然我们并非自愿的无偿奉献,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教师定不住压力,自杀了,因为中国的教师群体本身太辛苦了,为国家做了那么多事,但是没有人真正关心这个群体。在外人看来教师还是公务员,在内部人开来我们可怜的厉害。[/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一个两个教师的自杀是换不回来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和整体态度的,最多是暂时吸引下某些人的眼球,最能理解教师群体的只有我们自己,那么我们是不是也没有任何办法呢?其实,教师只是顺民当久了,不爱抱怨,不爱争取,不爱维权,受惯了欺凌,哪一天,我们不再那么容易受人欺辱,也开始捍卫教师的生存权利(我们也只能从捍卫生存权开始,还远远谈不到生活权利),也开始为自己呐喊,那么相信我们会好过些的。一个不重视教育的国家,早晚会毁在这上面的。[/SIZE][/FACE][/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0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48
                      • 经验491
                      • 文章145
                      • 注册2012-09-20
                      [P][ALIGN=center][B][FACE=Times New Roman][SIZE=16pt]读《教师法》[/SIZE][/FACE][/B][B][SIZE=16pt][/SIZE][/B][/ALIGN][/P][P][ALIGN=center][SIZE=3][FACE=Times New Roman][/FACE][/SIZE][/ALIGN][/P][P][LINE-HEIGHT=18pt][SIZE=3]《教师法》很简单,总共也就约4000字,内容也算涵盖的全面,从权利到义务,从聘任到培训,从考核到待遇,从奖励到法律责任。值得人思考的是,《教师法》的制定目的是“为了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建设具有良好思想品德修养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换一句话说,这部法律的基本精神就是用法律来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保障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加强教师队伍的规范化管理,确保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优化和提高。目的就两点,第一是保护,第二是优化。[/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18pt][SIZE=3]尤其《教师法》的第一目的是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所以更适合教育部门的领导们看,这样在决策的时候,不会轻易的忽视教师们的合法权益,也不会轻易侵犯教师的各项正当的权益了。第二目的是优化,这一点需要广大的教师们认真学习,做好教师应做的事,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可以为学生的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而且要知道,侵害学生的权益也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18pt][SIZE=3]下面结合我的实际和想法,谈谈我的看法。[/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18pt][SIZE=3]首先,教师法作为保护教师的法律,应该更多的谈及对教师合法权益的具体定义,否则很难说怎么侵犯了教师的合法权益,里面不能只规定教师应该做什么,还应该规定教师可以不做什么,比如,教师是否可以拒绝补课?那些算是对教师的无理要求。教师应该有拒绝的权力。里面应该有更多保护教师的具体条文,但实际上,里面的要求还是比较多的,这些要求应该编入《教育法》或《未成年人保护法》。[/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18pt][SIZE=3]其次,里面对教师资格的认定就不怎么样,继续传承原有规则,越是基础教育,对于教师的资格越低,幼师要求对最低,其次是中学校教师次之,再次是高等教育,要求最高,但是教育稍微发达的地方和国家就不是这样,初等教育才是教育的命门,中国的教育最落后的就是初等教育,我们的孩子在小时候就被抹杀了创造力和兴趣,我们起步上就出了要命的问题,可是我们依然不重视。在发达国家,基础教育很受重视,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于此相应是很高的待遇。美国法律规定,注意是法律,小学校长必须是博士以上学历,教师必须是本科以上学历,因为孩子的发展往往在小时候是最重要的,我们称之为关键期。可是我们还是那样的靠一群素质并不高的初等教师来教育我们的下一代,按部就班,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孩子就已经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了,看着幼儿园教孩子练舞蹈,看似漂亮,但是孩子有一个动作不对就批评,把孩子都教成了动作对,但是不敢尝试新动作、新事物的孩子了,我真的感到很悲凉。我们的教师法就像这些可笑的舞蹈一样,依然刻板守旧。[/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18pt][SIZE=3]再次,说一下教师自己的问题,有些教师明显是在做违法的事情,体罚、侮辱有之,但是我们的法律似乎是无效的,因为这样的教师几乎每个学校都有,而且没有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我们的《教师法》没有具体规定如何处罚这些教师,只是教育或警告,前提还是法律追究的话,而更多是法律不去追究。如果一国的法律起不到它的作用,那么这和一纸空文有何区别?就像我们的《宪法》一样。那么,怎么追究不尊重学生的教师,国外有很多好的例子,一般后果严重,要么取消从教资格,纪律档案,一生受影响,可是我们出来没有,所以很多教师颇有些肆无忌惮,根本不关心学生的未来,一心想着自己,这些教师是教育界的耻辱,我们也希望有更实在的制度真正的处罚这些不像样的教师,我们自己也多学习法律,尊重学生。[/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18pt][SIZE=3]最后说一点,中国的法律往往没有效果,更多的是法律制度的问题,诉讼成本很高,三级法院制度,加上缺乏有效的执行机构,法院缺乏实权,往往对于当地政府无效,这都是法律得不到实行的原因。《教师法》已制定多年,可是一些不该出现的现象依然出现,似乎没有起到多大的实际效果,为什么?法律的制定程序,实施程序才是中国最关键的问题。[/SIZE][/LINE-HEIGHT][/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1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48
                        • 经验491
                        • 文章145
                        • 注册2012-09-20
                        [TABLE=transparent,0,0,100%,left,transparent,0,none][TR][TD][P]2012.04.23  周一  11:34  天气转晴[/P][P][ALIGN=center]公厕里的国际文明标准[/ALIGN][/P][P]    这是我很早之前就像说的话题,也作为过班会主题,现在想写出来。[/P][P]    国际文明标准有两个,一个是道德文明标准,一个是科学技术文明标准,而这两方面在公共厕所里有最好的体现,所以我一直以为,一个国家的公厕是最能反映一个国家的整体水平的,不仅仅是道德水平,还有科学技术水平。[/P][P]    看看中国大多数的公厕,尤其是学校里的公厕,很能反映我国的水平。厕所整体脏乱差,许多人如厕之后不主动冲洗,经常没有丢厕所纸的纸篓,厕所纸在中国大陆不能普及就很能说明我们的整体道德素质水平,这应该是大家很容易观察体验到的。在学校,不仅是学生经常如此,有不少老师也是如此,用脚去蹬开关而不是用手,或不冲洗,或者在洗手处乱丢垃圾堵塞下水道,这都是常见的事,反映出我国整体居民素质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确实很大。[/P][P]    再谈谈公厕对国家科技水平的体现,这往往是大家容易忽视的,但是我看的一清二楚。许多厕所设计很不合理,男厕所小便池经常面对厕所门使得大家很少使用,甚至不使用,这是建筑设计者的责任,要是一个两个是这样也就算了,但是我去过的许多公厕,尤其是学校的尤其经常如此,中国的建筑设计水平由此可见一斑。其次是马桶或便池的设计,经常很有问题,很多人不想冲厕所,也不完全是素质不够高,而是在我们的公厕冲厕所是一个高风险的事,一不小心水冲出来,说不定冲自己衣服上,那麻烦就大了,关键这还是经常的事,所以很多人不想冲,冲的人要有很高的水平才好,包括我们的水阀也很有问题,用几次就容易坏,还有,水阀的设计可以是手动的,当然也可以是脚动的,要明确,否则很多人吃亏。中国可以造原子弹,可以造航天飞机和卫星,可以造成绩计算机,但是我们却设计不好一个马桶,造不好便池,还有高质量的窗户,或者是考虑周全的天桥,我们可以很短的时间内造出许多东西,让全世界称奇,但是还有令全世界称奇的是我们够差的质量,我们的长江大桥两年都能建好,但是一两年都要修理以此,还有大城市我们到处可见的天桥,很快造好,但是设计经常很不合理,排水系统都不考虑,还有北方的大雪天气也不考虑,那只是块大铁皮和钢筋而已。难道真的是中国没有这个水平和技术吗?我认为不是,我认为是中国人思想浮躁不踏实,不肯钻研平常的东西,总是好高骛远,都是志向远大,却不肯把身边的小事做好做细做精,我们不肯花力气设计好一个平常的东西,这就是我们致命的问题。德国的家族企业基本是中小企业,但是他们的家族研究一项东西往往几代人努力,并且不断创新,所以成就了德国制造,但是中国基本没有这样的传统,我们以导弹、航母为骄傲,我们以高新技术为骄傲,但是这是虚假的,这离我们大众的生活太远,而真正离我们很近的的厕所、门窗、充电器、雨伞、收音机,我们往往做不好,都是差不多,差不多精神贯穿的大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里,这是很不好的。[/P][P]    以上两个问题虽然是厕所的问题,是国家的问题,但是我看更远一点,是我们交易的问题。我们很少从小教育孩子做好这些事,比如如厕必须冲洗,吃饭自己洗碗,尊敬环卫工人,不要乱丢垃圾,要尊重别人,这些都是稀疏平常的小事,但是我们就是容易忽视这些小事,甚至我们的教育都忽视这些,我们老师具体教过孩子过马路吗?教过他们怎么冲厕所吗?我们更多的只是要求,而不是真正的纳入课程去教,这是我们欠缺的,也是国家欠缺的。[/P][/TD][/TR][/TABL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48
                          • 经验491
                          • 文章145
                          • 注册2012-09-20
                          [P]2012.04.02周日 阴[/P][P][ALIGN=center][FACE=Times New Roman][SIZE=3]读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后感[/SIZE][/FACE][/ALIGN][/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这本书是我的班主任生涯的启蒙之书,所以我很是喜欢,书中内容看似闲语杂谈,而却处处感受到智慧无处不在,他的书就像他本人的讲座一样启发人、震撼人、感动人。我其实在高中就听过魏先生的讲座,那时还是个学生,也从未听说过此人,听他讲座之前还以为是无聊的老先生发言,可是,数语之后就感不同,两三分钟,我已经被俘获。魏先生那时站着讲(很有特色),讲了两个多小时,我们是听得津津有味,佩服之至。如今读他的书也是如此。[/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敢当班主任就读魏先生的书,我感到幸运,因为这里面有很多值得借鉴甚至是模仿的地方,很多事可以通用的。还有就是看到魏先生的治学管班之法,也让人萌生希望,没想到在死气沉沉的中国教育界还可以有这样的奇葩,也看到,原来魏书生可以把教育办成这样,学生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而他们的要是能力还能同时高于普通的应试教育,这正是我思考问题的根节点。[/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我在大学一直很悲观地看待中国基础教育,因为我认为,一般来说,素质教育在中国是很难生存的,几乎是不能生存的,除非有特殊的条件(如特别待遇的直辖市),因为素质教育培养的学生与应试教育培养的学生相比,虽然比较全面的发展,而且想象力和创造力比较强,但是,中国的考试制度会扼杀素质教育,因为素质教育培养的学生在应试能力上是赢不了应试教育培养的考试机器的,这一情况下,没有成绩没有生存,即使是开明家长也不会、也不敢拿孩子的未来开玩笑,宁愿先让孩子考个好大学,而不是听我们空讲让孩子全面发展。也就是说制度上非常的限制素质教育,中国数千万的中学生不得不在考试上一分高下,应试能力是学校最优先培养的能力,其余都是次要的。这让我们的教育早晚无路可走,只能天天逼孩子学习、做题、考试,培养更强的考试机器。[/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但是魏书生在这种情况下,使用了我们比较认同的教育思想(民主、科学),培养出了比较优秀、比较全面发展的学生,而最令人吃惊的是,这些学生的应试能力也是十分的强,这就使得这种较为特殊的教育方式有存在下去、发展下去的理由。也让我看到了希望。[/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这本书相对随意地、多角度地反映了魏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具体的教育方式、教育手段,这些方式充满人性智慧,魏先生的核心思想就是民主和科学,两者兼备,缺一不可,其余的都是依据这两种思想的教育手段和方式,魏书生最大的智慧便是可以创造性的使用各种教育方法,很多方法是独创的,绝无仅有的,只要符合这教育思想,都敢用、敢尝试。而大多数的教师,包括我在内,都是缺乏这两种教育思想,并且缺乏具有创造性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更多的是借鉴周围老师或在有限的教育实践中的经验。比如,我们虽然都知道鼓励性的教育好,但是实践中更多的使用惩罚性教育,自己有时都不能控制自己,而魏先生的教育手段以改造学生的思想为目标,调动学生自己与自己斗争,帮助强化优秀的、好的自己,打击坏的自己,让学生从内心知道,教育是为了改变自己,让自己养成良好习惯,让自己更优秀。如果说,我们大多数人的教育主要是外在的话,他的教育便是内在的,外在强加的东西往往效果有限。[/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具体谈论书上的内容是说不完的,因为每篇文章都给我很多启发,我之前经常边读边写感想,所以一本看下来用了一个多月,如今看下来还是如此,第二遍看来还是收获很大,有些知道的教育思想在盲目的教育实践中会逐渐忘却,甚至是背叛原来的教育思想,这些是很让人痛苦的,每次读来也是对自己的一次教育。唯一遗憾的是,虽然魏先生也是按照几大类编辑的书本内容,内容页比较丰富充实,但是内容并不是他系统的班级管理思想,这并不是他思想的系统化的书籍,只通过这本书就想学好魏书生是不切实际的,很多具体的法式、方法是学不到的,系统思想也是学不到的,如果这本书再结合魏先生的班主任管理讲座,那么才能真正系统而全面地把握其思想,更加好的学习魏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而这正是我现在正在做的。[/SIZE][/FACE][/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