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37
  • 头像
  • 级别
    • 积分40
    • 经验355
    • 文章59
    • 注册2012-12-04
    [P][/P][FACE=楷体_GB2312][SIZE=3][P][/P][P][P][P][P][ALIGN=left][FACE=楷体_GB2312][SIZE=3][GLOW=255,RED,2][SIZE=3] [P][P][P][ALIGN=left][FACE=楷体_GB2312][SIZE=3]我们把教与学分离,其结果是:老师只说不听,学生只听不说。(P68)[/FACE][/SIZE][/FACE][/ALIGN][/ALIGN][/P][/P][P][/P][P][/P][P][/P][/GLOW][/SIZE][/SIZE][/FACE][P][/P][P][/P][/SIZE][P][/P][P][/P][FACE=宋体][SIZE=3]老师的“[/FACE]听”,我理解为给自己倾听学生倾听家长倾听种种包括倾听自己的机会,指有思考地听,有反省地听,不仅要学会听有声的语言,而且要学会听无声的语言。[/SIZE][P][/P][P][/P][P][P][P][P][ALIGN=left][FACE=宋体][SIZE=3]学生的“[/FACE]说”,我理解为给学生创造一个能直抒胸臆地表达自己真实情感的空间,允许学生有辨识能力有思想地得体地说,区别于不分场合的没有分寸的油嘴滑舌地接话茬或抗议。[/SIZE][/ALIGN][/P][P][/P][P][/P][P][/P][P][P][P][P][ALIGN=left][FACE=宋体][SIZE=3]实现这样的境界,帕尔默说我们需要“[/FACE]辨证式思考”,既不是“冷眼旁观的现实主义”,也不是“天真的浪漫主义”,“而是两者创造性的综合”。[/SIZE][/ALIGN][/P][P][/P][P][/P][P][/P][P][P][P][P][ALIGN=left][SIZE=3][FACE=宋体]“[/SIZE][FACE=宋体]当我们整体地思考世界,我们在世界中开拓了生命力,也在我们的学生和我们自己身上开拓了生命力。” [/FACE]只有我们老师自己先做到了整体地思考,学会去倾听,才有可能影响学生做到整体性,学生才会学会如何去说。[/FACE][/ALIGN][/P][P][/P][P][/P][P][/P][P][P][P][P][ALIGN=right][FACE=宋体][SIZE=3][/FACE][/SIZE][/ALIGN][/P][P][/P][P][/P][P][/P][P][P][P][P][ALIGN=right][FACE=宋体][SIZE=3][/FACE][/SIZE][/ALIGN][/P][P][/P][P][/P][P][/P][P][FACE=宋体][SIZE=3][GLOW=255,RED,2] [/P][P][FACE=宋体][SIZE=3][GLOW=255,RED,2] [/P][P][FACE=宋体][SIZE=3]一个人拥有的每一种才能都伴随某种缺憾。每一个优点也是自身独具的一个缺点,一种局限。(P74[/FACE])[/SIZE][/FACE][/P][P][/GLOW][/SIZE][FACE=宋体][SIZE=3][/FACE][/SIZE][/P][P][/GLOW][/FACE][/SIZE][FACE=宋体][SIZE=3]读到这句话特别贴心,感觉内心一下子平和了很多。[/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经常拿自己优点与别人缺点相比较的人,真正读懂这句话,可能那种张狂要收敛很多;经常拿自己缺点与别人优点相比的人,读懂了这句话,可能自卑也要减少很多([/FACE]我要反思自己身上还有多少张狂和自卑)。如果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相比,或者拿学生互相对比,结果也是一样的(我是否也会经常这样做)。[/SIZE][/P][P][FACE=宋体][SIZE=3]生命就是一个圆,各种能力各种特质此消彼长地组合成一个圆满的自我,这个圆半径能抻多大,取决于我们自己内心的强大程度。[/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海伦·凯勒的《享受生活》,每教一次,我都要让学生看一遍《奇迹缔造者》。不管上帝塑造我们的时候有没有疏忽,我们都要珍惜生命赠予我们的一切,天分与缺憾,优点与缺点都会发生逆转,关键是我们要真正认清自己,把握好转换的方向。[/FACE][/SIZE][/P]
    [ 此贴最后由吴樱花在2012-12-28 14:36:22编辑过 ]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8
    • 头像
    • 级别
      • 积分40
      • 经验355
      • 文章59
      • 注册2012-12-04
      [P][ALIGN=center][B][FACE=宋体][COLOR=black][SIZE=16pt]流动的书香[/SIZE][/COLOR][/FACE][/B][/ALIGN][/P][P][ALIGN=left][FACE=宋体][COLOR=black][SIZE=12pt] [/SIZE][/COLOR][/FACE][/ALIGN][/P][P][ALIGN=left][FACE=宋体][COLOR=black][SIZE=12pt]经过半个学期的设想、操作,我们班的“流动书屋”终于启动了,第一批次30[/SIZE][/COLOR][/FACE]本书已经发到30个同学的手里了。[/ALIGN][/P][P][ALIGN=left][FACE=宋体][COLOR=black][SIZE=12pt]这个计划源于朱市长发给我的一个学生书目,按照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分别从文学、人文、科学三个方面罗列了学生需要阅读的100[/SIZE][/COLOR][/FACE]本书,其中30本为基础阅读,70本为推荐阅读,连出版社都标注清楚。[/ALIGN][/P][P][ALIGN=left][FACE=宋体][COLOR=black][SIZE=12pt]依据初中生阅读书目,我精心挑选了30[/SIZE][/COLOR][/FACE]本,一本一本从当当网上查阅价格,排成一个信息表,如果买齐每人要花大约500元钱。撇开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买不起不说,即使有的学生买了30本书,一眼看去30本,可能阅读兴趣淡薄的孩子就被吓得不想读了。还是化整为零比较好,一人一本,互换流动阅读。这样不仅经济困难的孩子买得起,手里只有一本书,阅读兴趣和阅读心理也浓厚和积极了很多。[/ALIGN][/P][P][ALIGN=left][FACE=宋体][COLOR=black][SIZE=12pt]先把30[/SIZE][/COLOR][/FACE]本图书包括当当网购价信息表发给学生,马上就有同学出主意:按照学号一人一本,自己学号对应的那本书就是自己要出钱买的。一般都在10—20元之间,难得有几套上下册的超过30元,对应的孩子也都同意购买(当然前期工作是把价钱高的书尽量排给家庭经济比较宽绰的孩子,经济困难的孩子尽量排书价偏低的书)。[/ALIGN][/P][P][ALIGN=left][FACE=宋体][COLOR=black][SIZE=12pt]学生交钱,我下订单。我还去刻了一个椭圆形图章,最上面扇形雕刻“苏州工业园区斜塘学校2012[/SIZE][/COLOR][/FACE]级2班”,中间刻两行,上一行刻“流动书屋 编号【   】”,下一行刻“拥有人(       )”。四天时间,书就到位了。我开始给书敲章编号,每本书敲三个章,封面、封页和书边。[/ALIGN][/P][P][ALIGN=left][FACE=宋体][COLOR=black][SIZE=12pt]当在教室把书按照编号对应学号发给学生时,孩子们一个个激动的神情还是很让我满足的。他们互相看彼此的新书,交流着读完互换的话语,教室里一阵喧腾。我让他们在拥有人后面的括号里签上自己的名字,把设计好的每本一张借阅登记卡发给他们写好自己是自己这本书的第一位借阅人,要求每人要保证自己的书在一年之内让班级里的同学全部看完,也要保证自己看完班级里其他所有同学的书,信息不仅可以在每本书的借阅卡上看到,我还张贴了一张“流动书屋”阅读汇总表,纵坐标是30[/SIZE][/COLOR][/FACE]本书,横坐标是30个学号,每看完一本就在对应的坐标点上打勾,每周看书不少于规定的页数。[/ALIGN][/P][P][ALIGN=left][FACE=宋体][COLOR=black][SIZE=12pt]周三周四中午的语文辅导课,双周三下午的最后一节语文看班课,我全部用来让孩子们读书。坐在寂静无声的教室里,我和孩子们一起读书,我读杜威读范梅南,他们读老舍读海明威……教室里只有翻动书页的声音,窗外不时有身影闪动,无人觉察,流动在教室里的是充盈心田的淡淡的书香[/SIZE][/COLOR][/FACE][/ALIGN][/P][P][ALIGN=left][FACE=宋体][COLOR=black][SIZE=12pt] [/SIZE][/COLOR][/FACE][/ALIGN][/P][P][ALIGN=left][FACE=宋体][COLOR=black][SIZE=12pt] [/SIZE][/COLOR][/FACE][/ALIGN][/P][P][ALIGN=left][FACE=宋体][COLOR=black][SIZE=12pt]附:[/SIZE][/COLOR][/FACE][/ALIGN][/P][P][ALIGN=left][B][FACE=宋体][COLOR=black][SIZE=12pt]学生眼里的流动书屋[/SIZE][/COLOR][/FACE][/B][/ALIGN][/P][P][ALIGN=center][B][FACE=宋体][COLOR=black][SIZE=12pt]流动书屋[/SIZE][/COLOR][/FACE][/B][/ALIGN][/P][P][ALIGN=left][FACE=宋体][COLOR=black][SIZE=12pt]今天,吴老师把大家订的书都发下来了,这是班里“流动书屋”的活动。我们每人买“中学生必读书目”上的一本书,这样做我觉得很好,因为每个同学在初一都有借书和被借书的权利,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所有的书都看完了。如果每人把目录上所有的书都买了的话,不知道要花多少钱,而且也未必能买到。并且我们每人都有关于借书的一张表格,绝对不会出错,在初一结束以后,我们享有自己那本书的自主权。[/SIZE][/COLOR][/FACE][/ALIGN][/P][P][ALIGN=left][FACE=宋体][COLOR=black][SIZE=12pt]这个书目上的书大多都是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但也有少数读起来比较困难的。例如我这本《元素的故事》里面讲得就是各种各样不可分解的元素。不过我在这方面的知识了解得比较多一点,所以读起来倒也没什么困难。反而倒从中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SIZE][/COLOR][/FACE][/ALIGN][/P][P][ALIGN=right][FACE=宋体][COLOR=black][SIZE=12pt](陈苏安)[/SIZE][/COLOR][/FACE][/ALIGN][/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9
      • 头像
      • 级别
        • 积分40
        • 经验355
        • 文章59
        • 注册2012-12-04
        [P][FACE=宋体][SIZE=3][GLOW=255,RED,2] [/P][P][FACE=宋体][SIZE=3]如果一个空间要有利于学习,它必须鼓励学生们找到自己真正的表达机会,无论他们表达意见的方式是否被别人认可。……[/FACE][/SIZE][/FACE][/P][P][FACE=宋体][SIZE=3]但是教学空间应该不只是个人表达意见的论坛,它应该也是一个团体意见被综合、被完善的地方。……[/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如果一个团体意见是通过诚实的对话得来的,团体就会对每一个人声明,让大家既不要随波逐流也不要目中无人,而是仔细地寻求并在深思熟虑后说出我们的真实想法。(P77[/FACE]、78)[/SIZE][/P][P][/GLOW][/SIZE][FACE=宋体][SIZE=3]读这段话,让我想起了之前关于个人和集体的讨论以及星期六我们青葵开会时谈论的一个话题,即:很多好的想法(如去关爱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去家访,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一旦以行政命令的方式传达下去的时候,往往会遭到老师们的抵触。相反,如果是以民间团队的方式进行操作的话,可能会得到更多的拥护。[/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由此我很庆幸我们创建了青葵园。因为在这个园子里,我们每个人都是主人,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空间,而且在观点不同时可以争论可以保留,最终也不会伤害私人感情,更不会因反对或赞同而遭到“政治性”陷害或得到“政治性”荫护。在这个园子里,伙伴们只尊重真理和人品,而不是头衔和名誉。我希望我们的课堂也应该是这样,我们的学生尊重的不仅仅只是权威。[/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而我更希望我们青葵园能够在思辨中形成更多的团体智慧,我们更要学会去倾听新出现的、可能影响到我们观念和信仰的团体智慧。我也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个性是融于共性的,对个人来说要学会在共性中发展个性,对团队来说更要允许个性对共性的冲击。就目前现状来看,后者更难实现。[/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FACE][/SIZE][/P][P][P][P][P][ALIGN=right][FACE=宋体][SIZE=3][/FACE][/SIZE][/ALIGN][/P][P][/P][P][/P][P][/P][P][P][P][P][ALIGN=left][FACE=宋体][SIZE=3][/FACE][/SIZE][/ALIGN][/P][P][/P][P][/P][P][/P][P][P][P][/P][FACE=宋体][SIZE=3][P][/P][P][/P][P][/P][P][P][P][P][ALIGN=left][FACE=宋体][SIZE=3][/FACE][/SIZE][/ALIGN][/P][P][/P][P][/P][P][/P][P][P][P][P][ALIGN=left][SIZE=3][FACE=宋体][GLOW=255,RED,2][SIZE=3] [P][ALIGN=left][SIZE=3][FACE=宋体]每一个好老师、每一对好父母都在某种程度上学习在自由和纪律的悖论中协调平衡。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和学生都成为能够自由地思考和生活的人,然而同时我们也知道,帮助他们成就这种自由需要我们在一定环境下约束他们的自由。(P86[/SIZE])[/FACE][FACE=宋体][SIZE=12pt][/FACE][/SIZE][/FACE][/ALIGN][/ALIGN][/P][/GLOW][/SIZE][/SIZE][/SIZE][P][/P][P][/P][P][/P][P][P][P][/P][/FACE][P][/P][P][/P][P][/P][P][P][P][/P][FACE=宋体][SIZE=3]“[/FACE][/SIZE][FACE=宋体][SIZE=3]在自由和纪律的悖论中协调平衡”[/FACE]也是我个人一辈子修炼的课程,而且经常是不及格的状态。我经常反省我个性中的先天不足以及学识上的后天不足,每每想到一些我认为很重要的东西是因年龄因生理而无法弥补的时候,我也往往会陷入绝望状态。[/SIZE]
        [SIZE=3] [/SIZE][SIZE=3]于是,我联想到我做班主任时所带的一些班级中的学生,好像也很难在自由和纪律中寻求到平衡,不是因为过于强调纪律而处于刻板就是因为过于强调自由而处于散乱,所以曾经有人对我说:你带过的班级的学生别人接手都会感觉累。当时还错误地理解为这是对我的褒扬,现在看来,其实是我自己没有找到自由和纪律的平衡点,因此也很难把这种掌握的尺度很好地过渡给我的学生,问题的根源应该在我自己身上啊。 [/SIZE][FACE=宋体][SIZE=12pt][/FACE][/SIZE][/P][P][/P][P][/P][P][/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0
        • 头像
        • 级别
          • 积分40
          • 经验355
          • 文章59
          • 注册2012-12-04
          [P][SIZE=3][FACE=宋体][GLOW=255,RED,2][SIZE=3][FACE=宋体][GLOW=255,RED,2][SIZE=3][FACE=宋体]一位年轻的诗人向年长的里尔克提出一个接一个迫切的问题时,里尔克用这个忠告回应:[/SIZE][FACE=楷体_GB2312]“[/FACE][FACE=宋体]要耐心地对待心里所有尚未找到答案的问题,要尝试去喜爱这些问题本身[/FACE][FACE=楷体_GB2312]……[/FACE][FACE=宋体]不要急于得到答案,因为你还没有经历过,所以不能给答案。关键在于去体验一切。现在就去体验问题。渐渐地,不知不觉地,体验了一些日子以后,答案就会出现。[/FACE][FACE=楷体_GB2312]”[/FACE][FACE=宋体](P87[/FACE])[/FACE][/SIZE][FACE=宋体][SIZE=12pt]
          [/FACE][/SIZE][/FACE][/GLOW][/SIZE][/GLOW][/FACE][FACE=宋体][SIZE=12pt]    [/FACE][/SIZE][SIZE=3][FACE=宋体]这段话容易让我想起自己年轻时候的状况,那时的自己应该是属于愤世嫉俗、我行我素类型的,即使活到40[/SIZE]多岁了,仍然经常会有走极端的状况。但相比年轻时候,我觉得,经历多了,很多问题也就想通了,处理起来也不纠结尴尬了。比如越是年轻越是觉得别人的想法应该和自己是一样的,遇到让自己难堪的局面,容易记恨在心而以牙还牙,如今想来,会觉得很是好笑。经历多了,很多以前想不明白而不能接受的东西,在现在的我看来也顺理成章多了。曾经很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想不通,不理解怎么就不能有这样纯净的世界呢!经过鼻青脸肿、头破血流的无数次碰撞之后,现在的我是真正明白这是真理了。这也就是帕克帕尔默解读的“怎样更好地整体地把握悖论的张力”,而关键的观念就是“在于体验一切”。[FACE=宋体][/FACE][/FACE][/P][P][SIZE=3][FACE=宋体]于是,回到我们的教室里,面对学生呈现的种种问题,很多时候不是教师有灵丹妙药,而是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耐心让他们尽量去体验生命的丰富,也许这才是矫正的最好的办法。我们教师和家长的任务就是在他们体验的过程中,适时地给予引导,做风筝后面牵线的那双手。[/SIZE][FACE=宋体][SIZE=12pt][/FACE][/FACE][/SIZE][/P][P][P][ALIGN=left][FACE=宋体][SIZE=3][/FACE][/SIZE][/ALIGN][/P][P][/P][P][P][ALIGN=left][FACE=宋体][SIZE=3][/FACE][/SIZE][/ALIGN][/P][P][/P][P][P][ALIGN=left][FACE=方正粗圆简体][SIZE=14pt][FACE=Times New Roman][/FACE][/SIZE][/FACE][/ALIGN][/P][P][/P][P][FACE=宋体][SIZE=3][/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GLOW=255,RED,2] [/P][P][FACE=宋体][SIZE=3][GLOW=255,RED,2][SIZE=3] [/P][P][FACE=宋体][SIZE=3]当我们拒绝必要的疏离时,我们的生命就被贬低了。我们需要坚持一个比亲密更具包容性的标准,来证实与人、与自然,或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更具有意义。(P92)[/FACE][/SIZE][/FACE][/P][P][/GLOW][/SIZE][/SIZE][/FACE][/GLOW][/SIZE][FACE=宋体][SIZE=3]越来越发现保持“必要的疏离”在教育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点。特别是年轻老师,经常会被误导为和学生做朋友就可以带好班级上好课,事实往往是相反的。由于处理问题的经验不足或自身个性原因,年轻老师(包括一些成熟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亲密无间,反而会降低学生对其的敬重感、敬畏感,导致学生不买老师的帐。而那些能适当保持好距离的老师,却能很好地控制课堂保持良好的教学秩序。其实和学生保持亲密关系与保持必要的疏离两者是不矛盾的,能认识到并能纯熟地驾驭时,说明我们已经在成长了。[/FACE][/SIZE][/P]
          [ 此贴最后由吴樱花在2012-12-28 14:36:46编辑过 ]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1
          • 头像
          • 级别
            • 积分40
            • 经验355
            • 文章59
            • 注册2012-12-04
            [P][FACE=宋体][SIZE=3][GLOW=255,RED,2] [/P][P][FACE=宋体][SIZE=3][/FACE][/SIZE][/P][P][SIZE=3][FACE=宋体][GLOW=255,RED,2][SIZE=3] [/P][P][SIZE=3][FACE=宋体]一个大家不愿意也不能互相分享亲密经验的共同体仍然需要分享共同的疆界和共同的资源,解决相互的纷争和问题。在那里人们之间虽然不能够经历亲密,然而可以学习分享共同的领土和资源,解决相互的冲突和问题,这表示共同体的公民期望所追求的是公共的共同利益而并非个人的敏感点。在公民的共同体中,我们不可能了解彼此的内心,但是我们认识到如果我们不团结,人心就会涣散。(P93)[/SIZE][/FACE][FACE=方正粗圆简体][SIZE=12pt][/FACE][/SIZE][/FACE][/P][P][/GLOW][/SIZE][/SIZE][/SIZE][/GLOW][/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方正粗圆简体][SIZE=12pt][/FACE][/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这是帕尔默关于共同体的公民模式的论述,我最感兴趣的是最后一句:在公民的共同体中,我们不可能了解彼此的内心,但是我们认识到如果我们不团结,人心就会涣散。 [/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我们可以把这个共同体上升为更大的群体,以一个学校为例。我自然想起了我曾经呆过的Y[/FACE]学校。如果Y的老师们所追求的是共同的利益而并非个人的敏感点,我想Y学校不会在短短的10年之后就消失了。当然,老师们都可以把责任推给领导,领导再把责任推给制度,就是没有人意识到自己也有一份责任。[/SIZE][/P][P][FACE=宋体][SIZE=3]但是对于共同体的核心成员内部,我想如果大家都不能分享亲密经验,哪怕有一个伙伴带头这样做,其破坏力也是巨大的,很可能导致其他伙伴缺乏安全感的恶劣后果。如高高所言,壁垒就这样被渐渐地竖立起来,直至无法跨越的。 [/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在共同体建设的初期,我非常在乎伙伴之间的亲密经验分享,即使不能分享亲密经验也需要分享共同的疆界和资源,如果有不能这样分享的伙伴,其实是不适合呆在共同体内的。即使勉强呆在里面,时间长了,人的第六感觉自然会产生壁垒,直至发生破坏性分离,这是最坏的结果。于是,我们有了清退的游戏规则,这样做,不仅是出于对团队负责的考虑,也是出于对个人负责的考虑。[/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正好蝈蝈也读到这部分,关于靠感情维系的治疗性共同体并不是优秀的共同体,我们都很认同。共同体应该更具包容性,更具价值观认同性。[/FACE][/SIZE][/P]
            [ 此贴最后由吴樱花在2012-12-28 14:36:59编辑过 ]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40
              • 经验355
              • 文章59
              • 注册2012-12-04
              [P][FACE=宋体][SIZE=3][GLOW=255,RED,2] [/P][P][FACE=宋体][SIZE=3][GLOW=255,RED,2][SIZE=3] [/P][P][FACE=宋体][SIZE=3]当第三事物真实地存在,且生动活泼,有声与色,以至于它能令教师和学生都要为他们所说和所做的一切负责。在这样的教室中,并不存在惰性事物。伟大的物质如此活跃,教师可以当学生,而学生也可以当教师,彼此都可以伟大事物的名义向对方发表其见解。(P118[/FACE])[/SIZE][/FACE][/P][P][/GLOW][/SIZE][/SIZE][/FACE][/GLOW][/SIZE][FACE=宋体][SIZE=3]我们的课堂太缺少第三事物了。[/FACE][/SIZE][/P][P][P][P][P][ALIGN=left][FACE=宋体][SIZE=3]帕尔默所说的主体课堂和我们所说的主体是不一样的。无论是以前我们提倡的“以教师为中心”或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单主体课堂,还是后来提倡的“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的双主体课堂,都会使我们陷入非此即彼的境地:不是教师成为了绝对的权威,就是学生永远不会犯错。于是帕尔默提出:我们必须在教学的核心范围内,加入一件伟大事物——第三事物。[/FACE][/SIZE][/ALIGN][/P][P][/P][P][/P][P][/P][P][P][P][P][ALIGN=left][FACE=宋体][SIZE=3]帕尔默所说的主体课堂是以第三事物即伟大事物为主体的课堂。于是,面对伟大事物,学生直接接触主体,可能会运用他们的知识质疑和挑战我们教师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感到尴尬,而应该为卓越教学而欢庆——“卓越教学就是这样赋予主体和学生他们自己的生命。”[/FACE][/SIZE][/ALIGN][/P][P][/P][P][/P][P][/P][P][P][P][P][ALIGN=left][FACE=宋体][SIZE=3]“激活我们的主体、我们的学生和我们的心灵之间的关联,令我们一次比一次完整。”[/FACE][/SIZE][/ALIGN][/P][P][/P][P][/P][P][/P][P][P][P][P][ALIGN=left][FACE=宋体][SIZE=3]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FACE][/SIZE][/ALIGN][/P][P][/P][P][/P][P][/P][P][P][P][P][ALIGN=left][FACE=宋体][SIZE=3][/FACE][/SIZE][/ALIGN][/P][P][/P][P][/P][P][/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FACE][/SIZE][/P][P][P][P][P][ALIGN=left][FACE=宋体][SIZE=3][/FACE][/SIZE][/ALIGN][/P][P][/P][P][/P][P][/P][P][P][/P]
              [ 此贴最后由吴樱花在2012-12-28 16:21:48编辑过 ]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40
                • 经验355
                • 文章59
                • 注册2012-12-04
                [P][/P][SIZE=3][FACE=宋体][P][/P][P][P][ALIGN=left][SIZE=3][FACE=宋体][GLOW=255,RED,2][FACE=宋体] [P][ALIGN=left][SIZE=3][FACE=宋体]有人说集思广益,我们联合在一起肯定会比我们当中任何一个人单打独斗都要聪明,也许这句格言并不只是我们的主观意愿。……一个以真正共同体为基础的教学法不是浪漫的幻想,而是对于极迫切的教育需要所作出的实际响应。(P129[/SIZE])[/FACE][FACE=方正粗圆简体][SIZE=12pt][/FACE][/SIZE][/SIZE][/ALIGN][/ALIGN][/P][/GLOW][/FACE][/FACE][/SIZE][P][/P][P][/P][/FACE][P][/P][P][FACE=方正粗圆简体][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FACE][/SIZE][/FACE][/P][P][/P][FACE=宋体][SIZE=3]这句话让我想起了鞠玉翠老师来帮助我们讨论书稿提纲时的聚餐交流,当时王丽琴提出了关于共同体的三种类型:A[/FACE]型、B型、AB型。[/SIZE][/P][P][/P][P][P][ALIGN=left][FACE=宋体][SIZE=3]记得当时王丽琴大概是这样表述的,A[/FACE]型共同体呈金字塔形,稳定性强,一般都是由上而下的行政组织构成,学校里大概包括校长室—教务处—教研组—备课组—教师或者校长室—德育处—年级组—班主任等等。B型共同体成不规则形,具有变化多样性,一般都是自由组合的私人的组织,属于非正式团体。可以是以喝酒为共同爱好的小团体、也可以是以打球、玩牌、读书、购物、旅游等为共同爱好的小团体,还有因为孩子而共同组织的妈妈共同体等。AB型共同体应该是最理想的共同体,既有A型共同体的组织性,又有B型共同体的灵活性,既有公开的工作性质,又有私人的隐秘空间。当时王丽琴很是鼓励我们青葵园,说这应该属于AB型的共同体。[/SIZE][/ALIGN][/P][P][/P][P][P][ALIGN=left][FACE=宋体][SIZE=3]回到帕尔默的话:“一个真正的共同体为基础的教学法不是浪漫的幻想,而是对于极迫切的教育需要所作出的实际响应。” 我觉得在青葵园里我们都能够实现这个目标,只要我们有勇气面对真实的自己,如我,不惮暴露自己的弱点和缺陷,不担心受到攻击和出卖,而是寻求共同体的帮助和支援,以满足我自己对解决实际教育问题的迫切需要。[/FACE][/SIZE][/ALIGN][/P][P][/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4
                • 头像
                • 级别
                  • 积分40
                  • 经验355
                  • 文章59
                  • 注册2012-12-04
                  [P][P][ALIGN=left][SIZE=3][FACE=宋体][GLOW=255,RED,2][SIZE=3][FACE=宋体][GLOW=255,RED,2][SIZE=3][FACE=宋体]当我们愿意放弃自我保护的专业自主,让我们像学生依靠我们那样去依靠我们的学生,我们就会更加走近那个真正共同体所需的相互依存关系。当我们因需要我们的学生而说“请”,因我们真诚地感谢他们而说“谢谢”时,通往共同体的障碍就开始消失,教师与学生就会展开更有共识和意义的深层对话,而学习会奇迹般地、生气勃勃地发生在所有人身上。(P140[/SIZE])[/FACE][/SIZE][/GLOW][/FACE][/GLOW][/SIZE][/FACE][/ALIGN][/P][P][/P][P][FACE=Times New Roman][FACE=方正粗圆简体][SIZE=12pt][/FACE][/FACE][FACE=宋体][FACE=Times New Roman][SIZE=3][/FACE][/FACE][/SIZE][/SIZE][/P][P][SIZE=3][FACE=宋体]我们很怕学生小看我们,唯恐在学生面前表现自己的不足和虚弱,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几乎都是封闭性的。老师传授,学生接受,老师灌输、学生消化,我们自以为是地认为学生是多么地需要我们,我们对学生是多么地恩重如山。殊不知,我们所做的这一切只是源于自己内心的恐惧,是为了保护自己而采取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敢把课堂真正地对学生开放。这不仅仅是一个老师一个学校的现象,而是整个社会的现象。因为我们本就是一个最怕面对真相的国家。[/SIZE][FACE=宋体][/FACE][/FACE][/P][P][P][ALIGN=left][FACE=宋体][SIZE=3]所以,我固执地认为,在课堂上或在生活中,当我们对学生或他人说“[/FACE]请”,当我们真诚地对学生或他人说“谢谢”,教育就会在潜移默化地进行。[/SIZE][/ALIGN][/P][P][/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5
                  • 头像
                  • 级别
                    • 积分40
                    • 经验355
                    • 文章59
                    • 注册2012-12-04
                    [P][P][ALIGN=left][SIZE=3][FACE=宋体][/SIZE][/FACE] [/ALIGN][/P][P][ALIGN=left][SIZE=3][FACE=宋体][SIZE=3][FACE=宋体][GLOW=255,RED,2][SIZE=3][FACE=宋体][SIZE=3][FACE=宋体]世上只有一种诚实的方法可以用来精确地评价多元化的优质教学,就是身历其境。(P144[/SIZE])[/FACE][/SIZE][/FACE][/GLOW][/SIZE][/FACE][/SIZE][/FACE][/ALIGN][/P][P][ALIGN=left][SIZE=3][/SIZE] [/ALIGN][/P][P][ALIGN=left][/ALIGN][/P][P][ALIGN=left][FACE=方正粗圆简体][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FACE][/SIZE][/FACE][/ALIGN][/P][P][ALIGN=left][P][ALIGN=left][FACE=宋体][SIZE=3]这句话的关键词是“评价”和“身临其境”。有多少虚假的教学评价啊,没有身历其境的专家或偶听一课的评委,经常把一些经过包装进行表演的一次精彩绽放作为了优质教学的标准,而忽视了一位老师的原生态课堂。或者是把学生考试成绩高作为优质教学的标准,而忽视了成绩背后是否采用了非人道地摧残学生身心健康的手段。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因此,对那些轻易就对一节课一个人一种模式给予吹棒推广的时候,我都是怀有一种玩味的态度的:你真正身历其境了吗?如今浮躁势利的教育市场,还有几个真正的研究者能诚实地深入教学之境,于是一些导向性的东西,往往就变成了一把伤人的利剑。[/FACE][/SIZE][/ALIGN][/P][P][/ALIGN][/P][P][P][ALIGN=left][FACE=宋体][SIZE=3]我个人认为,一名成熟的老师,只有自己才是课堂教学的真正评价者,其他所有人都是雾里看花、隔靴搔痒而已。学生和老师的个性差异决定了:深刻不一定比浅显好,华美不一定比朴素好,精致不一定比粗略好,对学生有效并能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FACE][/SIZE][/ALIGN][/P][P][/P][P][P][ALIGN=left][FACE=宋体][SIZE=3]道听途说没有身历其境而就能说得天花乱坠,是值得我们谨慎的。[/FACE][/SIZE][/ALIGN][/P][P][/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6
                    • 头像
                    • 级别
                      • 积分40
                      • 经验355
                      • 文章59
                      • 注册2012-12-04
                      [P][P][ALIGN=left][FACE=宋体][SIZE=3][FACE=宋体][SIZE=3][GLOW=255,RED,2][FACE=宋体][SIZE=3][FACE=宋体][SIZE=3]那选择不再分离生活的勇气,那凛然面对随之而来的惩罚的胆魄,都来自这样一个简单的信念:[B][I]外部加诸于你的惩罚决不会比你加诸于自己、自我贬低的惩罚更糟。[/I][/B](P170)[/FACE][/SIZE][/FACE][/SIZE][/GLOW][/FACE][/SIZE][/FACE][/SIZE][/ALIGN][/P][P][ALIGN=left] [/ALIGN][/P][P][ALIGN=left][/ALIGN][/P][P][ALIGN=left][FACE=方正粗圆简体][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FACE][/SIZE][/FACE][/ALIGN][/P][P][ALIGN=left][P][ALIGN=left][FACE=Times New Roman][SIZE=3]几乎我们每个人都会陷入这样的漩涡里:一边期待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一边又要屈从体制带给我们的种种困扰。明明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对的,又要屈从这样的做法会给他人带来压力并造成对自己的伤害而缩手缩脚、藏头藏尾。之所以有这样的状况,帕尔默告诉我们,问题仍然出在我们自己身上:因为我们认为外部加诸于自己的惩罚比自我贬低、自我惩罚更可怕。这是一种悖论,我们必须承认。如果我们确信,自我贬低、自我惩罚比外部加诸自己的惩罚更糟糕时,我们就可以有勇气面对外部的惩罚,选择一种不再分离的生活。然而,我们往往是既希望过不再分离的生活,又不想得到任何惩罚。这条路,估计是行不通的。[/FACE][/SIZE][/ALIGN][/P][P][/ALIGN][/P][P][P][ALIGN=left][FACE=Times New Roman][SIZE=3]当我们一如既往地坚持真实的自我,尊重伙伴的真我表达,勇敢地面对我们早就预料的惩罚,不断地修炼提升自己,这种不再分离的生活离我们就不会遥远。[/FACE][/SIZE][/ALIGN][/P][P][/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7
                      • 头像
                      • 级别
                        • 积分40
                        • 经验355
                        • 文章59
                        • 注册2012-12-04
                        [P][P][P][P][P][ALIGN=left][FACE=宋体][SIZE=3][P][P][P][P][ALIGN=left][FACE=宋体][SIZE=3][P][ALIGN=left][FACE=宋体][SIZE=3][P][ALIGN=left][FACE=宋体][SIZE=3][P][P][ALIGN=left][FACE=宋体][SIZE=3][P][P][ALIGN=left][FACE=宋体][SIZE=3][GLOW=255,RED,2][FACE=宋体][SIZE=3]运动更倾向于调整现实,而不是打造一个全新的世界。[/FACE][/SIZE][FACE=宋体][SIZE=3][FACE=宋体][SIZE=3]当一场运动走向公众的时候,参与者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都在公共舞台上活跃的多元价值与愿景中接受考验。……同时我们也要敢于开放自己,面对各种冲突的影响,这样,改革运动和我们自身的完整性就会一起成长。(P178[/FACE])[/SIZE][/FACE][/SIZE][/GLOW][/FACE][/SIZE][/ALIGN][/ALIGN][/ALIGN][/ALIGN][/ALIGN][/ALIGN][/P][/P][/P][/P][/P][/P][P][/P][/FACE][/SIZE][/FACE][/SIZE][/FACE][/SIZE][/FACE][/SIZE][P][/P][P][/P][P][/P][/FACE][/SIZE][P][/P][P][P][P][P][ALIGN=left][/ALIGN][/P][P][/P][P][/P][P][/P][P][P][P][P][ALIGN=left][/ALIGN][/P][P][/P][P][/P][P][/P][P][P][P][P][ALIGN=left][FACE=方正粗圆简体][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FACE][/SIZE][/FACE][/ALIGN][/P][P][/P][P][/P][P][/P][P][P][P][P][ALIGN=left][FACE=方正粗圆简体][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FACE][/SIZE][/FACE][/ALIGN][/P][P][/P][P][/P][P][/P][P][P][P][P][ALIGN=left][P][P][P][P][ALIGN=left][FACE=宋体][SIZE=3][/FACE][/SIZE][/ALIGN][/ALIGN][/P][/P][P][/P][P][/P][P][/P][P][P][P][ALIGN=left][FACE=宋体][SIZE=3]喜欢这句话,更喜欢第一句。我们想努力提高自己,变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状态,不是为了颠覆现有的一切,打造全新的理想的世界,而是倾向于调整现实,让自己更从容、更淡定,这之间的距离还很遥远,我们一直在坚持前行。[/FACE][/SIZE][/ALIGN][/P][P][/P][P][/P][P][/P][P][/P][P][/P][P][/P][P][P][P][P][P][ALIGN=left][FACE=宋体][SIZE=3]其实我们已经隐隐感觉到一种无形的考验了,说实话,想到这些,我有点担心和恐惧:我怕我们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还不足以经受越来越严峻的考验,因此我们尽量缓慢自己、隐藏自己。我们还没有足够的勇气开放自己,在很多冲突扑面而来的时候,我们还会纠结和失措,我甚至经常选择放弃以逃避无法承受的压力。我认为,有了这些省悟,说明我们自身的完整性正在运动中成长着,说明我们已经在调整自己调整现实了。[/FACE][/SIZE][/ALIGN][/P][P][/P][P][/P][P][/P][P][/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8
                        • 头像
                        • 级别
                          • 积分40
                          • 经验355
                          • 文章59
                          • 注册2012-12-04
                          [P][P][ALIGN=left][FACE=宋体][SIZE=3][GLOW=255,RED,2][FACE=宋体][SIZE=3][GLOW=255,RED,2][FACE=宋体][SIZE=3]即使愿景图在手,我们仍可能死抱着组织的途径不放,不只是因为对另一途径无知,而是因为一些更不幸的理由。(P180[/FACE])[/SIZE][/FACE][/GLOW][/SIZE][/GLOW][/FACE][/SIZE][/ALIGN][/P][P][/P][P][FACE=方正粗圆简体][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FACE][/SIZE][/FACE][/P][P][FACE=方正粗圆简体][SIZE=12pt][FACE=Times New Roman][/FACE][/SIZE][/FACE][/P][P][P][ALIGN=left][FACE=宋体][SIZE=3]读到这句话,非常感动。因为觉得自己(也包括更多怀揣理想却屈服权威不得不面对现实的人)被深深地理解了。我们的委屈与挣扎,我们的顽强与软弱,我们的坚持与退缩,我们的不甘与无奈,都被深深理解了。[/FACE][/SIZE][/ALIGN][/P][P][/P][P][P][ALIGN=left][FACE=宋体][SIZE=3]这句话在本书的最后一节,帕尔默在积极鼓励教师要有勇气进行教育变革的同时,也认同了有梦想却妥协现实的教师同样需要勇气,这样的包容的胸怀是温暖的,也是我需要并想惠及我的孩子们的。 [/FACE][/SIZE][/ALIGN][/P][P][/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469 seconds with 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