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61
  • 头像
  • 级别
    • 积分40
    • 经验355
    • 文章59
    • 注册2012-12-04
    [FACE=Times New Roman][SIZE=10px][FACE=宋体][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SIZE=10][GLOW=255,RED,2] [/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SIZE=10]如果每个人把它自己行动的结果看作和别人所做的事情有关,并考虑他们的行为对他自己的后果,那么他们就有了共同的思想,他们的行为就有了共同的意愿。在各个人之间有一种了解,这种共同的了解控制着每个人的行动。——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之《教育即指导》[/SIZE][/FACE][FACE=宋体][SIZE=10]P37[/SIZE][/FACE] [/FACE][/P][P][/GLOW][/SIZE][/FACE][FACE=Times New Roman] [/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 [/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 [/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10]杜威的这句话让我联想到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合作和共识。联想到班集体的建设、年级组的建设,教研组的建设、备课组的建设等等,杜威所说的“控制每个人的共同的了解”我理解为形成成熟的团队文化。[/SIZE][/FACE] [/P][P][FACE=Times New Roman] [/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10]如果团队成员都能把自己行动的结果看作和其他成员所做的事情有关,能考虑到团队成员的行为对自己的影响,团队文化就开始形成。当一个团队有了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团队成员之间增进了了解并有了共同的思想,这种共同的思想就是成熟的团队文化。[/SIZE][/FACE][FACE=宋体][SIZE=10] [/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 [/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10]相反,在现实中,老师与学生之间,老师与老师之间,领导与老师之间,家长与学校之间等等,很少达到这种共同的理解,于是,最受伤害的就是最弱势的一方,转嫁到最后,都由孩子来承担。[/SIZE][/FACE] [/P][P][FACE=Times New Roman] [/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10]孩子长大了,再由他们的孩子来承担……[/SIZE][/FACE] [/P][P][FACE=Times New Roman] [/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 [/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10]关于团队文化,我还想起心理学上的一个有趣的实验。[/SIZE][/FACE] [/P][P][FACE=Times New Roman] [/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10]把一群猴子放在笼子里关好,然后向笼子里扔香蕉,每当有猴子去抢香蕉时就进行电击,遭到电击的猴子就会迅速跳开。多次电击以后,再向笼子里扔香蕉,猴子就不去抢了,即使不电击,也没有猴子去抢。然后,把笼子里的猴子抓一只出来,放一只新猴子进去。这时,再向笼子里扔香蕉,大家已经猜到了,只有新猴子一个去抢。接着,发生的事情更加有趣,不用工作人员进行电击,原来的猴子会一起冲上去,迅速把那只新猴子抓了回来,这也是团队文化。[/SIZE][/FACE][/SIZE][/P][/FACE][/SIZE][/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6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40
      • 经验355
      • 文章59
      • 注册2012-12-04
      [P][SIZE=3][GLOW=255,RED,2][SIZE=3]所谓适应,既是我们的活动对环境的适应,也是环境对我们活动的适应。[/SIZE]
      [SIZE=3]——[/SIZE][SIZE=3]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之《教育即生长》[/SIZE][SIZE=3]P56
      [/SIZE][/GLOW][/SIZE][/P][P][SIZE=3]杜威在这里提出的适应是双向的,与我们平时理解的适应是不一样的。我们正常理解的适应,往往是单向的被动的,比如人要适应环境适应社会,就像学生教师要适应应试教育一样。[/SIZE]
      [SIZE=3]杜威这段话告诉我们,人类在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的同时,社会和环境也在适应人类。人类在适应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创造条件改变环境和社会,于是就有了文明和发展。[/SIZE]
      [SIZE=3]教育也是如此,经常听到教师把教育种种弊端归罪于体制,叹息自己只能适应大环境。那么如果适应是双向的,作为教师群体一定也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现状的。因为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这样做的人可能要拥有更大的智慧,付出更多的辛劳。[/SIZE][/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6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40
        • 经验355
        • 文章59
        • 注册2012-12-04
        [FACE=宋体][SIZE=12pt][FACE=宋体][GLOW=255,RED,2][FACE=宋体][SIZE=12pt][FACE=宋体]1[/FACE][/SIZE][/FACE][FACE=宋体][SIZE=12pt][FACE=宋体]、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FACE]
        [FACE=宋体]
        2[/FACE][/SIZE][/FACE][FACE=宋体]、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不断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FACE]
        [FACE=宋体][/FACE][FACE=宋体]——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之《教育即生长》P58 P62[/FACE][/SIZE][/FACE][/GLOW][/FACE][FACE=宋体][SIZE=12pt]

        [/SIZE][/FACE][FACE=宋体][SIZE=12pt]遍观周围,无论家长还是老师,没有几人能真正领悟杜威说的这个观点。我们已经习惯地把目的当作一个静止的固有的外在的东西了,如中考成绩,如常规管理,如评优评先、年终奖等种种名利。这些外在的东西使得大家就像被装在一个黑匣子里疲于奔命,左冲右突而不得出路,却往往忽略了生命的成长过程本身才是真正的目的。

        [/SIZE][/FAC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64
        • 头像
        • 级别
          • 积分40
          • 经验355
          • 文章59
          • 注册2012-12-04
          [FACE=宋体][SIZE=12pt][FACE=宋体][GLOW=255,RED,2][FACE=宋体][SIZE=12pt][FACE=宋体]把教育看作为将来作预备,错误不在强调为未来的需要作预备,而在把预备将来作为现在努力的主要动力。为不断发展的生活作预备的需要是巨大的,因此,应该把全副精力一心用在使现在的经验尽量丰富,尽量有意义,这是绝对重要的。于是,随着现在于不知不觉中进入未来,未来也就被照顾到了。[/FACE]
          [FACE=宋体][/FACE][/SIZE][/FACE][FACE=宋体]——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之《教育即预备》P65[/FACE][/SIZE][/FACE][/GLOW][/FACE][FACE=宋体][SIZE=12pt]


          [/SIZE][/FACE][FACE=宋体][SIZE=12pt]杜威的这段话与教育即生长阐述的是一个道理。他想强调的是,教育为未来的需要作预备,绝不是把预备将来作为现在努力的主要动力。而应该是尽力丰富自己现在的经验,你现在的经验积累越丰富,越是有意义,你的将来就在不知不觉中被照顾到了。
          [/SIZE][/FACE]我回望自己走过的路,杜威的这段话是它最好的注脚——《蓦然回首 彩霞满天》。当一名老师秉持“但求耕耘(丰富自己成长学生)不问收获(从没有把名利荣誉作为目标)”的思想,他的未来一定是桃李芬芳的。所以我经常审视自己走过的路,反省真正的专业化成长应该是心灵的成长、生命的成长,其他一切附属的东西都是不知不觉地被照顾到的。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65
          • 头像
          • 级别
            • 积分40
            • 经验355
            • 文章59
            • 注册2012-12-04
            [P][FACE=Times New Roman][FACE=宋体][SIZE=3][/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蓦然回首,彩霞满天[/SIZE][/FACE][/P][P][/SIZE][/FACE][FACE=宋体][SIZE=3][/SIZE][/FACE] [/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1[/SIZE][FACE=Times New Roman]蛰伏[/FACE][/FACE][/P][P][SIZE=3][/SIZ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1990[/SIZE][FACE=Times New Roman]年[/FACE][FACE=Times New Roman]8[/FACE][FACE=Times New Roman]月,[/FACE][FACE=Times New Roman]19[/FACE][FACE=Times New Roman]岁的我大专毕业。踌躇满志的我遭遇了人生第一次重创:作为优秀学生干部,县短跑记录保持者,不仅没能如愿留在苏南工作,而且连县城都没能进。听说上级有规定,我们这届大学生分配全部是一刀切:下乡锻炼。[/FACE][/FACE][/P][P][SIZE=3][/SIZ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我被分配到县里最偏僻的一所完中工作,负责教初三和高三共四个毕业班的体育。那里条件非常艰苦,几排平房,校舍破旧,校园里连一条像样的水泥路都没有。一到雨天,校内校外一片泥泞。学校只有一片空地做操场,隐约有学生跑过步的痕迹就算是跑道了,跑道之外都是杂草丛生。如果仅仅是物质条件的简陋,那自然算不上是最糟糕的。学校没有人在乎我的体育课是否按规范上,因为在我之前,这里几乎就没有过科班出身的体育老师。所以,在更多人眼里,体育课就是把学生放出教室去玩玩,不管什么人都能带体育课。更何况,体育也不算成绩,不参加考试,不影响评比。所以,体育课在当时的评价体系中基本没有分量。[/SIZE][/FACE][/P][P][SIZE=3][/SIZ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那是一段让我轻松得忘乎所以而又郁闷得不知所措的时光。轻松让我没有了方向,没有了追求,似乎浑浑噩噩就是自己一直想要的繁华;但是夜深人静时,那个郁闷的我经常追问自己:难道我就这样一辈子“混”下去了吗?我是不是就要在这个不被人重视的工作中消磨掉自己的一辈子?难道我的生命就不可能出现任何转机了?难道陪伴着我后辈子的注定就是这份荒凉和简陋?[/SIZE][/FACE][/P][P][SIZE=3][/SIZE] [/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在轻松和郁闷的交织中,一年的时光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流逝了。一年之后,母校寄来信函,希望我报考体育本科函授。我想,在这里教体育,我专科水平已经绰绰有余了,还要去读体育本科干嘛!但是,放眼四顾,我的同学大部分都在考本科函授,争取深造的机会,也就是在争取改变生活现状的机会。于是,不甘心就这样被磨没的我似乎找到了些生命寄托,但立足于现实,体育专业显然已经不再是我的首选,如果自己想要在教育路上走得更远,更宽,我必须超越之前所学的专业。经过再三权衡利弊,我决定报考教育管理专业。[/SIZE][/FACE][/P][P][SIZE=3][/SIZ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对新领域的兴趣,对未来的憧憬,以及挑战自己的决心,使我在备考阶段废寝忘食。年轻就是资本,[/FACE][FACE=Times New Roman]1992[/SIZE][FACE=Times New Roman]年[/FACE][FACE=Times New Roman]8[/FACE][FACE=Times New Roman]月,我成功考取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本科函授班。当时的我怎么也无法预料,这一次的专业改变,为我一辈子的教育教学方向奠定了基础。[/FACE][/FACE][/P][P][SIZE=3][/SIZ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闲暇中,是在家长里短、打牌逛街中虚耗,还是在读书写作、钻研思考间充实,极力想改变现状的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当初作出选择的时候并没有预期未来会怎样,只是想通过平时厚实的积累,在机遇到来时,能多一些抓住它的把握。三年的时间,在不经意间飞逝,[/FACE][FACE=Times New Roman]1995[/SIZE][FACE=Times New Roman]年我顺利完成函授学业,拿到了本科**。也就是那年暑假,恰逢全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老师紧缺,学校领导到处张罗找代课教师。于是我主动请缨,要求改教语文。[/FACE][/FACE][/P][P][SIZE=3][/SIZ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可想而知,一名体育老师改教语文面临着怎样的窘境,主动听专业语文老师的课,反复诵读钻研教材,课堂上注意观察学生听课的反应,课后不停询问学生听课的感受,认真分析每一次作业和测试中反映出来的问题,适时调整自己上课的节奏,科学地处理每一篇课文的重难点。一年以后,我所带班级的语文成绩竟然出乎所有人意料地名列前茅。我更没有想到,我竟然就这样以专业语文老师的身份被调到了县城的一所学校,还兼任了班主任,一块新的天地又在我的眼前展开。[/SIZE][/FACE][/P][P][SIZE=3][/SIZ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刚做班主任时,年轻气盛,再加上整个大气候大环境的影响,又辅佐以“严是爱,松是害”的古训,我也曾经将“严”狭隘地理解为“揍”,因为各种原因体罚过学生。我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应该理解自己的这种粗暴的教育方式,接受自己以爱的名义进行的这种惩罚,也固执地认为体罚学生一定强过对学生各种不良习惯的熟视无睹。但是,后来亲见一名已经毕业的学生拿着刀冲进学校找原任班主任“算账”的事件,这给一向信奉棍棒之下出人才的我当头棒喝。我想,如果我让学生只有服从,而不能从心灵深处赢得他们的信服,那么,前面这位遭遇学生“报仇”的班主任就是我的前车之鉴啊。现实让我不得不反思,教育是不是只有一种方式,一条途径?如果真如俗话所说“条条大路通罗马”,那么我所奉行的是不是最科学的,路径最短的?我是不是真如自己所想的那样,能够如此理直气壮、名正言顺地体罚学生?[/SIZE][/FACE][/P][P][SIZE=3][/SIZ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我开始经常光顾学校阅览室、图书馆,从专业报纸杂志中汲取教育教学的最新资讯,向更多的名家名师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慢慢地我明白了,教育不是简单的“老师说,学生听”,而是心与心的走近。于是我开始尝试用自己拙嫩的文字记录班级琐事和自己的思考,利用批改作文的机会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甚至特别喜欢用文字和学生沟通,以解决学生遇到的种种个人问题。我还喜欢去家访,去郊区村子里家访时,我总是带着一群孩子,不,应该是一群孩子带着我。他们一路向我介绍村子里的种种趣事,告诉我他们会做哪些农活。孩子们没有面对老师要来家访时的防备和恐惧,我也没有要去学生家家访时的居高临下和盛气凌人,一路陪伴的是孩子们回家的轻松笑语和我走回自己熟悉生活环境的轻松惬意。到了目的地,家长们都很热情、淳朴,争相邀请我在他们家吃饭,虽然都是农家的粗茶淡饭,但那种亲切和真诚是我至今都无法忘怀的。我在为他们感到欣慰的同时,也深深地感谢他们。是他们让我思考:教育的真谛到底是什么?是分数的较量?是思想的点燃?是心灵的唤醒?还是人生方向的拨正?[/SIZE][/FACE][/P][P][SIZE=3][/SIZ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心灵引导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不仅仅学生要遇上合适的导师,导师也要遇到合适的学生。”如今回想起来,最让我感动的就是这些在我初当班主任时给予了我巨大能量和动力的那些农村的孩子们,是他们让我爱上了班主任这项工作,并且在这条艰辛而幸福的道路上乐此不疲地越走越远。[/SIZE][/FACE][/P][P][SIZE=3][/SIZ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在那个学校,我带了两轮学生,做了六年班主任。虽然我不是中文专业的语文老师,但我带的班级语文成绩总能名列前茅,这不得不归功于我是班主任的原因。为了对得起这些孩子,也为了自己更好地发展,我的寒暑假基本都是在学习和培训中度过。我参加中文本科函授考试,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刻苦复习的过程让我积累了很多专业知识,提升了我的文学素养;我是县里第一批报名参加普通话培训的老师,为了纠正自己的读音,我经常向测试员请教,反复练习;我读于漪、读李镇西、读魏书生,在走近这些教育名家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拓宽拓广自己的教育舞台;我积极主动要求上公开课,不断地磨炼自己,把自己毫无掩饰地亮相在专家和同仁面前,我不放过任何让自己补充营养的机会。[/SIZE][/FACE][/P][P][SIZE=3][/SIZE][/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现在想来,那六年是我蛰伏修炼也是我快速成长的六年,六年的时间让我由一名语文新手成长为骨干教师,成长为一名成熟的班主任。也是在这段时间,我的论文随笔频频获奖和发表,我如愿评上了中学语文一级教师,荣誉鲜花向我涌来,而这满天的彩霞都是我当初没有想到的。[/SIZE][/FACE][/P][P][SIZE=3][/SIZE][/P]
            [ 此贴最后由吴樱花在2013-2-5 18:01:10编辑过 ]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66
            • 头像
            • 级别
              • 积分40
              • 经验355
              • 文章59
              • 注册2012-12-04
              [SIZE=3][/SIZE][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2失重[/SIZE][/FACE][/P][SIZE=3][/SIZE][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2002[/SIZE][FACE=Times New Roman]年[/FACE][FACE=Times New Roman]8[/FACE][FACE=Times New Roman]月,因种种原因,我应聘到了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工作。刚进新学校,我就遇到了时任苏州市副市长的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老师,他正在玉峰实验学校倡导新教育实验。朱市长说,一名教师如果坚持每天写[/FACE][FACE=Times New Roman]1000[/FACE][FACE=Times New Roman]字的教育教学随笔,坚持十年一定成功。如果不成功,他愿意以一赔十。聆听了朱市长的报告,我对朱市长的“成功保险”很感兴趣。这绝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所谓的成功,而是我认为坚持写教育随笔确实能促进教师思考,有利于教师素养的提升,也有利于教育教学资料的积累和提炼。即使不成功,对己也是有益无害的。[/FACE][/FACE][/P][SIZE=3][/SIZE][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初到一个新环境的兴奋和热情,让我开始认真地写随笔,每天每周按学校规定完成随笔任务。在观察记录的同时,我还把随笔发到教育在线网站上。我写随笔的内容有两个方面:班级管理和语文教学。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我发现我的随笔里经常出现一个男孩的名字。于是,不少网友也建议我,把这个孩子的故事专门记录出来,这就是后来我随笔的第三方面内容:档案跟踪记录。很快,这个档案跟踪记录就受到了广大网友的关注。大家都很想知道,这个孩子还会发生哪些事,他的将来会是什么样子的。[/SIZE][/FACE][/P][SIZE=3][/SIZE][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宋小迪,就是我随笔中的男主角。这个被同学称为“天地间第一恶人”的男生,为了惩罚隔壁班的同学,能把牙刷沾上粪便洗干净后再让人家刷牙,能把自己喜欢的女生的名字用刀片刻在自己的胳膊上,能为了打篮球强烈要求退学进[/FACE][FACE=Times New Roman]NBA[/SIZE][FACE=Times New Roman]……三年时间,他几乎每天都要给我制造麻烦。有人对我说,这个孩子简直就是害群之马,要想办法把他整走。也有人说这样的学生不值得老师这样为他付出,最多把他捧三年捧走算了。而我则认为,不管这个学生多么恶劣,作为老师,我们都不可以非人性化地以种种借口把孩子逼出校园,除非孩子有更好更妥当的出路。我认为,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的东西,我们要努力从他们经历的种种事情中提取出教育的积极意义。于是细心观察之后我发现,宋小迪也有集体主义观念,班级提水拖地的任务他常常独自承担;他也有热心善良的一面,他为学习遇到困难的同学细心讲解,为养活一只流浪狗他情愿自己不喝牛奶;他思维积极主动,上课总能看到他高高举起的手;他的发言充满创意,课堂上我总是把最后的难点突破交给他来完成;他的作文立意新颖,语言生动,无论是写给女生的情书,还是抒发自己对韩寒的认同,无论是赋诗填词还是生活随笔亦或考场命题,他的文字都能显示着深刻的思想,流淌着真实的情感……这一切让我无论如何都不舍得放弃这个孩子,我坚持以无条件的接纳和宽容帮助他,一次又一次地找他谈话沟通,耐心地疏导他。在他的日记评语里,我也从不吝啬自己的笔墨,确保交流无障碍。[/FACE][/FACE][/P][SIZE=3][/SIZE][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而我也因此面对着来自各方面的种种压力:宋小迪的表现让我带的班级常规积分总是倒数,听说领导曾因此一度考虑要把我这个班主任给换了;宋小迪与其他老师起冲突后都要我去收场,因我没能按照常人所期望的打压住他,而让其他老师误会我包庇纵容学生;因为网络传播的原因,这个档案记录刚开始一年就引起了媒体的关注,他们对我的宣传也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FACE][FACE=Times New Roman]2003[/SIZE][FACE=Times New Roman]年,我甚至还上了《人民教育》的封面。于是,校园里,一些夹枪带棒的话语也开始不绝于耳。我似乎感到自己被一堵无形的围墙隔离了,我不知道宋小迪三年以后的结果将会怎样,而这坚持的过程已经让我艰于呼吸。就在这样的艰难处境下,绝不放弃那个学生就成为了我唯一能坚持的。[/FACE][/FACE][/P][SIZE=3][/SIZE][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我无暇顾及很多。我不仅要做好班级管理,处理好宋小迪制造的[/FACE][FACE=Times New Roman]N[/SIZE][FACE=Times New Roman]个事端,我还要致力于语文教学,因为我是作为一名优秀语文教师被招聘进来的。又恰逢新课改推行,我首当其冲地承担了各级各类的公开课。学校是新的,学生是新的,教材是新的,教学手段也是新的(学校正在普及多媒体),我就这样昏天黑地地忙碌着。我把所有时间都编织成网,自己就像一只不知疲倦的蜘蛛,在这张巨大的网上勤奋地耕耘着。一年之后,背井离乡非科班毕业的我,在高手云集中竟意外地被评上了昆山市语文学科带头人。[/FACE][/FACE][/P][SIZE=3][/SIZE][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荣誉的获得丝毫没有减少宋小迪给我带来的困扰,我唯有不断地鼓励自己:我不能放弃这个孩子,即使我不能使他更好,但至少不会让他向更坏的方向发展。三年时间,我为他一个人写了[/FACE][FACE=Times New Roman]15[/SIZE][FACE=Times New Roman]万字的成长日记,每年一本装订成册送给他。[/FACE][FACE=Times New Roman]2005[/FACE][FACE=Times New Roman]年中考结束,宋小迪主动要求留在教室,一个人默默地把教室打扫得窗明几净,桌凳摆放得整整齐齐,最后把卖废纸的[/FACE][FACE=Times New Roman]80[/FACE][FACE=Times New Roman]元钱压在我的办公桌上,留言捐给我们班级资助的一名云南小学生。中考成绩揭晓了,宋小迪竟然奇迹般地以[/FACE][FACE=Times New Roman]660[/FACE][FACE=Times New Roman]分名列昆山市第一名。在他拿分数单的那一天,在全班同学面前,他双手接过分数条,恭恭敬敬地对我鞠了一躬,久久不愿起身。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做一名班主任的无限幸福。[/FACE][/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FACE][/SIZE] [/P][SIZE=3][/SIZE][SIZE=3][/SIZE][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国人对状元的情有独钟,也因为一直被媒体关注的宋小迪中考竟然是这样的出色,于是为他写了三年成长记录的班主任,我,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媒体的焦点。从国务院新闻办、央视新闻调查到省、市地方电视台以及《中国日报》《新民周刊》《江南时报》《苏州广播电视报》《姑苏晚报》《昆山日报》及网络等众多媒体都对我的事迹进行了报道。我一下子陷入了新闻媒体宣传的汪洋大海之中,特别是《姑苏晚报》连续四天头版头条的跟踪报道和整整八版浓缩刊载了我的随笔记录以后,很多兄弟学校也争相找我做培训讲座。各种荣誉也接踵而至,我被评上了昆山市课程改革先进个人,昆山市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师德先进个人。[/FACE][FACE=Times New Roman]2005[/SIZE][FACE=Times New Roman]年[/FACE][FACE=Times New Roman]8[/FACE][FACE=Times New Roman]月,我还被评上了当初自己连想都不敢想的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三年的艰难困苦在我的苦苦坚守中终于幻化成了一片耀眼的彩霞。[/FACE][/FACE][/P][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FACE][/SIZE] [/P][SIZE=3][/SIZE][SIZE=3][/SIZE][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同时我也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如果宋小迪不是中考状元,这个班主任将会怎么样?说实话,我给不出答案,因为做这一切的时候,根本就不可能预知他将来的状元结局,所以我当然也不可能首先预设这样一个未来,然后把它作为我努力的目标。那三年,我只是不断地提醒自己,那是一个孩子,那只是一个孩子,他需要的只是我秉着一个教育者的良知,给予他应有的关注和扶持。未来的不可预知让当时的我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但是也正因为我的付出在前,小迪的出色中考在后,所以我可以坦然地面对随后蜂拥而至的质疑。在此过程中,有一点,我始终很清楚,那就是不管宋小迪怎么样,我永远是我,不会因外在的虚浮而改变生命的成长方向。[/SIZE][/FACE][/P][P][FACE=Times New Roman][/FACE] [/P][P][SIZE=3][/SIZE][SIZE=3][/SIZE][FACE=Times New Roman][SIZE=10]但是在这种荣誉和质疑相伴而生的漩涡中,我依旧仿佛在一夜之间被旋风卷入到空中,不知飘落何处,我感觉自己失重了。尚保留着一份清醒的我深知如果不能脱离这个漩涡,那么很快将失去自我,也许就再也找不到脚踩大地的踏实感。我不喜欢这种悬空的漂浮感,我想离开。[/SIZE][/FACE][/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67
              • 头像
              • 级别
                • 积分40
                • 经验355
                • 文章59
                • 注册2012-12-04
                [SIZE=3][/SIZE][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3深呼吸[/SIZE][/FACE][/P][SIZE=3][/SIZE][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2006[/SIZE][FACE=Times New Roman]年[/FACE][FACE=Times New Roman]8[/FACE][FACE=Times New Roman]月,在风口浪尖上的我从玉峰消失了,来到了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每一次工作的变动,都意味着又将和一群更加优秀的群体相遇。[/FACE][/FACE][/P][SIZE=3][/SIZE][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我开始担任七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一个班的班主任,兼七年级语文备课组长。相对来说,我管理班级还有点经验,而团队建设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我领头的这个备课组,共有五名成员——电脑高手张鹰驰老师,勤恳好学的孙志平老师,活泼高效的郭萍老师,还有外表朴实粗犷,却极其迷恋《红楼梦》的高桂萍老师。我很庆幸遇到这四位和我心性相投的伙伴,大家都真心喜欢学生,并且都是真诚直率谦虚好学并渴望成长的人,他们让在外漂泊的我那孤独已久的心一下子找到了共鸣和归宿感。[/SIZE][/FACE][/P][SIZE=3][/SIZE][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一年之后我就做了年级组长,郭萍老师担任备课组长,教研氛围越来越浓郁,这样的延续确保了我们这个年级的语文学科没有了差生。[/SIZE][/FACE][/P][SIZE=3][/SIZE][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在我的倡议下,我们自发每周写不少于[/FACE][FACE=Times New Roman]1000[/SIZE][FACE=Times New Roman]字的教育随笔,定期上交。我们还邀请了年级组内一些年轻的班主任一起写,大家都毫无怨言,自觉自愿地按时完成,我的心里充满了感动和温暖。[/FACE][/FACE][/P][SIZE=3][/SIZE][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在这之间,作为年级组长,我参加了学校的一次中层竞聘活动,竞聘德育处副主任岗位,结果我落选了。那是一段在我看来是人生最黑暗的日子,我感到我之前的所有光环都成了一种讽刺,周围每一个人都在嘲笑或同情着我,我自己也在粉碎着脆弱的信心。后悔参加这次活动,自责没有好好准备,怀疑自己的实际能力……我一下子陷入无底的深渊之中,自感欲哭无泪,颜面全无。[/SIZE][/FACE][/P][SIZE=3][/SIZE][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难道我就不能落选吗?难道我就这样消沉下去了吗?难道我就这样被挫折打倒了吗?我的人生追求到底是什么?还有没有更值得我去做的事情?我开始反省追问着自己。[/SIZE][/FACE][/P][SIZE=3][/SIZE][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或许也是为了救赎自己,我自费参加了上海德瑞姆心理咨询师培训并学完了全部课程。尽管后来因种种原因放弃了考证,但我已经非常清晰地听到了自己的生长拔节的声音,释然的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确定自己在成长。那些曾经的委屈和抱怨都烟消云散,相反,充盈我内心的是对所有给予我鼓励和鞭策的人们的感激。[/SIZE][/FACE][/P][SIZE=3][/SIZE][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三年的时间,我们为提高学生的学科成绩群策群力,加班加点;为提升团队的综合实力互相温暖,并肩前行。[/FACE][FACE=Times New Roman]2009[/SIZE][FACE=Times New Roman]年中考,我们这届学生的语文成绩创造了建校史上的最高记录。这些成绩的取得,也让我越来越坚信:个人只有依赖于团队,才能走得坚实,走得持久。[/FACE][/FACE][/P][SIZE=3][/SIZE][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2010[/SIZE][FACE=Times New Roman]年[/FACE][FACE=Times New Roman]8[/FACE][FACE=Times New Roman]月,我的好友——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的王丽琴老师应邀来星港做报告。[/FACE][/FACE][/P][SIZE=3][/SIZE][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苏州工业园区湖东月光码头,星巴克,两杯红茶,我俩聊了一个傍晚。[/SIZE][/FACE][/P][SIZE=3][/SIZE][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我们各自聊自己目前的生活和工作状态,由家庭、孩子聊到学校、学生。更多的都是她在倾听我的诉说,听我诉说我的努力和困惑。我和她聊我的团队成员,聊我们走过的不平凡的四年光阴以及我们创造的成绩。同时我也告诉她我的迷茫,我不知道这样做的结果会怎样,以后还能怎样行走或者应该如何行走。[/SIZE][/FACE][/P][SIZE=3][/SIZE][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她以一贯的欣赏鼓励着我,她希望我们以前的团队所做的事情能够继续做下去,并且能够有成果面世,成果的内容应该在我们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拓宽和深入,暂定以“双问”(问题少年和问题家教)话题为研究方向,以教师如何矫正问题少年以及如何引导家长矫正家教方式为抓手切入。过程中如果有需要她帮助的地方,她一定会尽力为我们服务。[/SIZE][/FACE][/P][SIZE=3][/SIZE][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在王丽琴老师的指点和参与下,[/FACE][FACE=Times New Roman]2010[/SIZE][FACE=Times New Roman]年[/FACE][FACE=Times New Roman]9[/FACE][FACE=Times New Roman]月,经过一轮教学过后被分到不同年级的原备课组的核心力量,在我的召集下,再一次以团队的名义走到了一起,我们还邀请了小学老师和外县区的老师参加。有了王丽琴的帮助,我对这一次的团队建设有了明确的方向:聚焦课题,搭建成长平台。[/FACE][/FACE][/P][SIZE=3][/SIZE][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为了有一个便于交流的空间,我们很快建立了一个[/FACE][FACE=Times New Roman]QQ[/SIZE][FACE=Times New Roman]群。在王丽琴老师的参与指导下,我们研究的课题开始慢慢聚焦,初步确定为《中小学生“青春期症候群”与家庭教育干预研究》。团队的每个成员,每个星期以教育随笔的方式记录自己在教育现场中的各种体会,每个月再以案例形式还原一个相对集中的教育现场,并进行个人反思。一学期下来,我们就积累了十几万字的研究素材。[/FACE][/FACE][/P][SIZE=3][/SIZE][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为了提高团队的凝聚力,我希望我们这个团队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标志。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说苏州智童科技公司的老总徐巍先生愿意帮助我们。记得那是一个炎热的中午,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顶着火辣辣的太阳,辗转几站公交车去独墅湖会见徐巍总裁。我们交流得非常愉悦,徐总很为我们感动,立即安排公司设计部门负责人把我的想法记录下来,并要求尽快出初稿再和我们商定。快乐充满了我的心房,我觉得自己在做一件很伟大的事情,从没有任何时候,我如此明确自己行走的方式和努力的方向。我希望我这样的努力,能让更多的人的生命意义会和我一样得到提升。虽然我还不知道这条路到底能走多远,但开局如此顺畅,我已浑然忘却了未来还有更多无法预测的困境。[/SIZE][/FACE][/P][SIZE=3][/SIZE][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在[/FACE][FACE=Times New Roman]QQ[/SIZE][FACE=Times New Roman]群里我们热烈地讨论[/FACE][FACE=Times New Roman]Logo[/FACE][FACE=Times New Roman]的名称,也就是我们这个团队的名称,最终确定为:青葵园。青,象征清纯、青涩、青春;葵,象征向师、向日、向善。这个讨论的过程也是一次价值观认同的过程:我们都是渴望成长的青葵,青葵园就是一个见证学生成长、家长成长、教师成长的园子。[/FACE][/FACE][/P][SIZE=3][/SIZE][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就在我们红红火火、自得其乐地对这个课题展开了一年的研究之后,我收到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吴红编辑的来信,他希望我编写一本主题为“遭遇学困生——学困生的教育与转化技巧”的书。说实话,收到这样的信是令人惊喜的,但转念一想,我又顿感压力巨大:我从来没有当过主编,我的团队关注的课题与“学困生”这个更为专业的领域有着一定的距离,我们能承担起这份责任吗?我犹豫着,担心写不好,又不舍得放弃这个机会。于是,我们在群里进行了讨论,结果大家一致认为,要珍惜机会,接受挑战。[/SIZE][/FACE][/P][SIZE=3][/SIZE][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我们在原有的研究成果之上,进行了重新整合,梳理出与“学困生的教育与转化”相关的提纲脉络:如何界定学困生?如何诊断学困生?学困生是如何形成的?学困生转化有哪些具体操作方法?围绕这四个方面的问题——我们一边不断在教育实践中研究,一边归纳总结提炼。[/SIZE][/FACE][/P][SIZE=3][/SIZE][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有了这样的思考,我们在平时治班中,会更加细心地去关注学生的点滴,更加倾心地去走进学生的心灵。从前,也许学生中不会被引起注意的极平常的一言一行,而今却成为我们了解学生的窗口;从前,也许不经意间就被忽略的班级里某种极细微的现象,而今却成为透视班级整体精神风貌的一个亮点。思考的深入迫使我们更加细致地关注学生,更加用心地经营班集体。[/SIZE][/FACE][/P][SIZE=3][/SIZE][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为了弥补我们的“注重行动执行,恐惧理论深入”的缺漏,王丽琴还邀请了华师大的鞠玉翠教授和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的黄建初老师带领他的名师工作室专家成员一起指导青葵园的教育实践,并对书稿形成过程出现的理论元素进行了把关。他们很为青葵园的真诚和热情感动:虽然我们都已不再年轻,但我们都怀揣着教育梦想,洋溢着教育激情,乐此不疲地奋战在教育第一线,并在执著地书写着自己行走的足迹。[/SIZE][/FACE][/P][SIZE=3][/SIZE][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这些专家团队的参与指导,在拓宽团队成员视野的同时,也提升了整个团队的理论研究水平。让我们在感到温暖、鼓舞的同时,又得到了专业的点拨、引领的促动。这样的合作也实现了我多年的心愿:让一线老师团队和理论研究团队零距离对话,让普通老师和名家名师零距离合作。这种对话与合作,就像是架起了一座桥,让理论与实践都焕发生机都灵动起来。[/SIZE][/FACE][/P][SIZE=3][/SIZE][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SIZE=3][FACE=Times New Roman]2012[/SIZE][FACE=Times New Roman]年[/FACE][FACE=Times New Roman]1[/FACE][FACE=Times New Roman]月,我们青葵园的第一本合作成果——《遭遇学困生——学困生的教育与转化技巧》正式出版了。它承载了我们多年努力实践的心血,为我们总结实践成果提供了平台,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考方式。[/FACE][/FACE][/P][SIZE=3][/SIZE][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撰书的过程不仅促进了我们的思考更加深入,而且让我们的行动更加科学,更加智慧。面对学生时,我们不再仅仅是个人,合作的过程让我们从同伴那里充实了更多的方法和技巧;面对同行时,我们不再仅仅是彼此,成书的艰难让我们更加懂得了超越自己的教学现场寻找生命成长的悸动;面对我们自己时,我们不再仅仅是老师,成果的诞生让我们感受到了更多来自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精彩。[/SIZE][/FACE][/P][SIZE=3][/SIZE][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与此同时,我们申报的省级课题《中小学生“青春期症候群”与家庭教育干预研究》也顺利通过了立项审批,“青葵们”受到了莫大的鼓舞,这样先从行动中产生问题,再对问题进行思考,形成课题研究,用理论再来指导实践的过程,应该是我们真正在走的路。而我自己也被评为园区先进工作者,园区优秀共产党员。当成绩再一次被认可的时候,回望来路,曾经经历过的苦痛和艰辛都变成我生命中的漫天霞光。[/SIZE][/FACE][/P][SIZE=3][/SIZE][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 [/SIZE][/FACE][/P][SIZE=3][/SIZE][P][FACE=Times New Roman][SIZE=3]深吸一口气,重新调整自己。面对荣誉不沉迷,面对挫折不跌落。青葵园团队的行走足迹让我越来越清晰地明确自己的成长方向,变得越来越淡定,越来越从容。杜威认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之外,没有别的目的。”从教二十多年以来,我切身感受到大师的智慧和哲理。我经常审视自己走过的路,反省真正的专业化成长,应该是:心灵的成长、生命的成长,其他一切附属的东西都是不知不觉地被照顾到的。[/SIZE][/FACE][/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68
                • 头像
                • 级别
                  • 积分40
                  • 经验355
                  • 文章59
                  • 注册2012-12-04
                  [P][FACE=OfficinaSans-Book][SIZE=12pt][FACE=宋体] [P][ALIGN=left][FACE=OfficinaSans-Book][SIZE=12pt][FACE=宋体][GLOW=255,RED,2][SIZE=12pt][FACE=宋体]
                  [P][ALIGN=left][FACE=OfficinaSans-Book][SIZE=12pt][FACE=宋体]前进中的现在包含过去,条件是它利用过去指导它自己的运动。过去是幻想的伟大源泉;它给生活增加新的方面,但是条件是必须把过去看成现在的过去,而不是另一个和现在没有联系的世界。……对当前现实的需要和机会有适当的敏感的心灵,对现在的背景的兴趣,具有最活跃的动机,决不会后退,因为过去和现在永远不会失去联系。[/FACE][/SIZE][/FACE][/ALIGN][/ALIGN][/P][/FACE][/SIZE]
                  [P][ALIGN=left][FACE=OfficinaSans-Book][SIZE=12pt][FACE=宋体]——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之《教育是复演和追溯》P86[/FACE][/SIZE][/FACE][/ALIGN][/P][/GLOW][/FACE][/SIZE][/FACE][/FACE][/SIZE][/P][P][ALIGN=left] [/ALIGN][/P][/FACE][P][ALIGN=left] [/ALIGN][/P][P][ALIGN=left][FACE=宋体][FACE=OfficinaSans-Book][SIZE=12pt]   [/FACE][/FACE][FACE=OfficinaSans-Book][SIZE=12pt]看到这段文字让我想起一个短语:螺旋形上升,其实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脱离自己的过去而存在于现在。既然过去能成为现在的推动力,那么这种推动力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因此我们就要思考:如何从过去的经历中提炼出正面的积极的意义,如何让自己的现在最大限度地建立在过去汲取的养料和能量的基础之上,持续的茁壮自己。当然,简单的重蹈覆辙或消极的吸收运用,都将是悲哀或危险的,是教育教学和自我成长过程中需要努力避免的。[/FACE][/SIZE][FACE=宋体][/FACE][/SIZE][/ALIGN][/P][P][/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69
                  • 头像
                  • 级别
                    • 积分40
                    • 经验355
                    • 文章59
                    • 注册2012-12-04
                    [SIZE=3][/SIZE][P][FACE=宋体][SIZE=12pt][FACE=宋体][GLOW=255,RED,2]
                    [/P][P][FACE=宋体][SIZE=12pt][FACE=宋体]无论何时,人们在外来的命令下行动,或者按别人的指令行动,没有他们自己的目的,看不到这个行动同其他行动的关系,他们的行动就是任性的行动。……但是,学校很多工作就是制订规则,要求学生照做,甚至在学生做了以后,还不引导他们去发现所用的方法和结果——例如答案——的联系。[/SIZE][/FACE][/FACE][/SIZE][/FACE][/P][P][SIZE=3][/SIZE]
                    [/P][P][ALIGN=right][FACE=宋体][SIZE=12pt][FACE=宋体]——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之《保守的教育和进步的教育》P88[/SIZE][/FACE][/FACE][/ALIGN][/P][P][SIZE=3][/SIZE]
                    [/P][P][FACE=宋体][SIZE=12pt]
                    [/SIZE][/FACE][/P][P][/GLOW][/FACE][FACE=宋体][SIZE=12pt]这段话让我联想到两个场景。[/SIZE][/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SIZE=12pt]第一场景是关于教学。我经常听到办公室老师抱怨错误率高的学生做题目时往往喜欢跳掉步骤,直接写答案,订正很多遍也不奏效。我想这个可能就是学生没有去思考步骤与答案之间的联系的原因,他们也没有去思考订正的积极意义。很多孩子根本就把订正当成惩罚,甚至还仍把错误的内容订正一遍又一遍。从教的角度来说,这是我们老师没有引导学生思考造成的,也是题海战术的典范。[/SIZE][/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SIZE=12pt]第二场景是关于德育。每次接受上级检查,无论是班主任、年级部还是德育处,最头疼的就是学生问卷——[/SIZE][/FACE]如何教孩子说谎。培训骨干学生:课表拿哪一套,辅导书藏起哪几套,问这个问题怎么说,问那个问题怎么答,集体荣誉至上。我们不能引导孩子们去深刻思考这个应对检查的过程与整个社会道德滑坡的严重后果的关系,也“庆幸”这些学生没有这样的思考能力。[/P][SIZE=3][/SIZE][FACE=宋体][SIZE=12pt]于是第一场景与第二场景就成为了悖论。

                    [/SIZE][/FAC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70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声望+4
                      • 积分10318
                      • 经验549910
                      • 文章10207
                      • 注册2008-10-02
                      [QUOTE][b]下面引用由[u]吴樱花[/u]发表的内容:[/b]

                      3深呼吸 2006年8月,在风口浪尖上的我从玉峰消失了,来到了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每一次工作的变动,都意味着又将和一群更加优秀的群体相遇。 我开始担任七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一个班的班主任,兼七年级...[/QUOTE]
                      读着吴老师的经历,让我感觉到经历磨炼其实也是一种幸福!加油!
                      [color=red][B]付义六[/B][/color]欢迎您访问我的博客:[url=http://blog.sina.com.cn/fuyiliu2008][color=red][B]雄鹰展翅[/B][/color][/url]   班刊论坛连载:[url=http://www.bzrzy.cn/bbs/a/a.asp?B=205&ID=225043][color=blue][B]雄鹰展翅的心灵感悟[/B][/color][/url]
                      在线情况
                      71
                      • 头像
                      • 级别
                        • 积分40
                        • 经验355
                        • 文章59
                        • 注册2012-12-04
                        [P][ALIGN=left][FACE=宋体][SIZE=12pt][FACE=宋体]楼上,握手!~[EM33][/FACE][/SIZE][/FACE][/ALIGN][/P][P][ALIGN=left][FACE=宋体][SIZE=12pt][FACE=宋体][/FACE][/SIZE][/FACE] [/ALIGN][/P][P][ALIGN=left][FACE=宋体][SIZE=12pt][FACE=宋体][GLOW=255,RED,2][FACE=宋体][SIZE=12pt][FACE=宋体]对一个社会来说,划分成许多阶级将是致命的。一个社会必须给全体成员以平等和宽厚的条件求得知识的机会,一个划分成阶级的社会,只需特别注意统治者的教育。一个流动的社会,有许多渠道把任何地方发生的变化分布出去,这样的社会,必须教育成员发展个人的首创精神和适应能力。否则,他们将被突然遇到的种种变化所迷惑,看不出这些变化的意义或关联。结果将是一片混乱,人们盲目的、由外部势力指挥的活动的成果将为少数人滥用。[/FACE]
                        [FACE=宋体][/FACE][/SIZE][/FACE][FACE=宋体]——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之《教育中的民主概念》P98[/FACE][/SIZE][/FACE][/GLOW][/FACE][FACE=宋体][SIZE=12pt]

                        [/SIZE][/FACE][FACE=宋体][SIZE=12pt]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特意去网上查了“[/SIZE][/FACE]首创精神”的意思。即主动地提出建议、计划和发明,并加以实施。法约尔的首创精神原则:想出一个计划并保证其成功是一个聪明人最大的快乐之一,也是人类活动最有力的刺激物之一。这种发明和执行的可能性就是首创精神,建议和执行的自主性也都属于首创精神。
                        国人好像很缺乏这种首创精神,如果儿童身上还保留着先天的首创精神的话,在后天的教育中,我们也会一点一点地把这种精神磨灭掉。因为有这种首创精神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尝试错误,这与我们眼中的好孩子和好学生形象是违背的。这样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将不断遭遇挫折,首创精神也一次次遭遇撞击。连教育都不能保护并引导这种精神的健康发展时,他们最终将缩回所有的触角,走向两种极端,要么痛苦的安分守己要么疯狂的违法乱纪。
                        然而,国际化的趋势,民主的呼声越来越高,于是在社会成员首创精神和适应能力都没有发展成熟的情况下,民主就被戏谑了!“人们将被突然遇到的种种变化所迷惑,看不出这些变化的意义或关联。结果将是一片混乱,人们盲目的、由外部势力指挥的活动的成果将为少数人滥用。”特别感触这句话,我们目前的教育现状正好为他的话做反注。我们茫然地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没有了安全感,失去了自我,失去了方向。[/ALIGN][/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7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40
                          • 经验355
                          • 文章59
                          • 注册2012-12-04
                          [SIZE=3][GLOW=255,RED,2][P][ALIGN=left][FACE=宋体][SIZE=12pt][FACE=宋体]所谓目的,就是我们在特定情境下有所行动,能够预见不同行动所产生的不同结果,并利用预料的事情指导观察和实验。[/SIZE]
                          [FACE=宋体]
                          [/FACE][/SIZE][/FACE][FACE=宋体]——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之《教育的目的》P122[/FACE][/ALIGN][/P][/GLOW][/FACE][FACE=宋体][SIZE=12pt]

                          [/SIZE][/FACE][FACE=宋体][SIZE=12pt]前面《教育即生长》里提到过教育即不断地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这章杜威用了很多通俗的事例来阐释外部强加的目的对教育的影响,甚至对教师和学生的成长都是有害的。旨在说明教育目的不应该是一个具体的目标,如教学成绩要达到多少,学科排名要争第几,各项比赛要获多少名次等等,而应该是预见不同的过程会产生的多种结果,并根据实际的具体的情景和预料的事情指导当前的实验。
                          [/SIZE][/FACE]让我特别受益的是“[b][COLOR=blue]能够预见不同行动所产生的不同结果[/COLOR][/b]”,现实中我们往往只有一种结果,达到即所谓成功,没达到即所谓失败,而忽视了无论达到还是没达到,这个过程才是最重要的。也很少反思到底是过程中哪些环节出了差错还是预见的结果本来就是错误的。
                          教师对学生也是这样,好像学生只有考上高一级的学校就实现我们当下的教育目的了。我们很少思考,如果未来孩子做不同的工作,是不一定需要学习成绩如我们期望的这样整齐划一的优秀的。相反,也许他更需要其他方面的品质,而恰恰又是我们现在极力反对(或者是忽视了)去培养的。[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273 seconds with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