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61
  • 头像
  • 风满楼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财富7
    • 积分4424
    • 经验114902
    • 文章4369
    • 注册2009-09-13
    [FACE=楷体_GB2312][COLOR=#0909f7][SIZE=3]“备课,研究学生,提升兴趣,创新教学思路,研究教学模式,那么,你的课堂就会有新的变化”赞成杜老师的观点,对照上面所述,多少有点自己的影子,看来自己做的不够,还需要继续改进。你的观点警醒了我,学习了![/FACE][/COLOR][/SIZE]
    找到自己,做好自己!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url=http://blog.sina.com.cn/wangtao19851110][color=blue][B]风满楼的博客[/B][/color][/url]
    在线情况
    62
    • 头像
    • 级别
      • 财富3
      • 积分4627
      • 经验570152
      • 文章4497
      • 注册2006-12-20
      [P][QUOTE][B]下面引用由[U]明月琴心[/U]发表的内容:[/B]

      呵呵,看了杜校长这篇文章,我对号入座,幸运的是我还算得上一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QUOTE]
      [/P][P]明星的勤学善思,肯定是学生非常欢迎的。不见就能想得到的。[/P]
      个人专著:《做有智慧的校长》、《这样教学最有效》、《教师如何做学生的心理专家》、《触摸教育的美》、《课堂只做简单的事》、《亲近教育——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师爱——教育如此智慧》。(淘宝网有货)
      在线情况
      63
      • 头像
      • 级别
        • 财富3
        • 积分4627
        • 经验570152
        • 文章4497
        • 注册2006-12-20
        [P][QUOTE][B]下面引用由[U]风满楼[/U]发表的内容:[/B]

        “备课,研究学生,提升兴趣,创新教学思路,研究教学模式,那么,你的课堂就会有新的变化”赞成杜老师的观点,对照上面所述,多少有点自己的影子,看来自己做的不够,还需要继续改进。你的观点警醒了我,学习了![/QUOTE]
        [/P][P]欣赏风满楼老师教学的影子,共同努力并进步中。[/P]
        个人专著:《做有智慧的校长》、《这样教学最有效》、《教师如何做学生的心理专家》、《触摸教育的美》、《课堂只做简单的事》、《亲近教育——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师爱——教育如此智慧》。(淘宝网有货)
        在线情况
        64
        • 头像
        • 级别
          • 财富3
          • 积分4627
          • 经验570152
          • 文章4497
          • 注册2006-12-20
          [FACE=楷体_GB2312]        [SIZE=4]常常要用“两分法”评价自己的教学[/FACE][/SIZE][P][FACE=楷体_GB2312][SIZE=3]       -----与大师对话(71)[/FACE][/SIZE][/P][P][FACE=楷体_GB2312][SIZE=3]2012年10月24日晴[/FACE][/SIZE][/P][P][FACE=楷体_GB2312][SIZE=3]  苏霍姆林斯基:还有一个有关脑力劳动的问题,我们全体教师已经对它进行了多年的研究。这就是关于掌握知识的问题。几年前,我们全体老师得到这样一种认识:有的教师动了很多脑筋,力求把自己所讲解的一切东西都变得明白易懂、毫无困难,使得学生往往用不着再进行思考。我在总结学年工作的校务会上,不止一次地举了一些例子,说明对这种课似乎可以用“两分法”来评价,如果就教师的讲课来说,可以说是好课。如果就学生的脑力劳动情况来说,只能说这种课很平庸。既然教师已经把脑力劳动减轻了极限,那就没有掌握知识可言了。只有当知识对学生来说成了一种触动他的思想和情感,激发他去进行探索,使他产生需要而变成自己的东西时,才能说这是掌握知识。掌握-----这个词意味着对事实进行积极的思考,对事物,事实,现象抱研究的态度。当学生能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时候,才开始有积极的思考。[/FACE][/SIZE][/P][P][FACE=楷体_GB2312][SIZE=3]  [/FACE][/SIZE][/P][P][FACE=楷体_GB2312][SIZE=3]  [COLOR=#0909f7]读书人语:这种“两分法”的评价思路,很好地解决了什么样的课是好课,什么样的课是一般课的评价问题。有些课堂,确实给人的感觉是非常的美,说不出有什么缺点。但用两分法来看,这样的课就能给我们新的感觉。如果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很好地融在一起。那么,这样的课,无疑是好课。如果,只有教师的表演,学生只是去欣赏,那么,这样的课很难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好课。至少只能算作启迪课,欣赏课。这样的课,一二节可以,但是如果一个教师的绝大多数课堂都是如此,虽然美感多多,但对学生的发展并不是有多么大的好处。如果长此以往,教师的勤奋与美感创造,只会使教师的表演欲望更强烈,而学生的学的思考力更下降。这无疑是轻视了学生这个真正的主体。而让教学走了样,偏了航向。所以说,“两分法”评价教学理念的提出,有助于我们对上课方式的定位,有助于我们对教学效率的定位,对于上课教师而言,常常这样去想,这节课,是我讲得美,还是学生学得美。如果只有我自己的讲得好,而没有学生的学得好,那就样反思一下自己,在下一节课对自己的讲的方式与时间进行调整。哪些地方可以不讲,由学生讲,哪些地方方要精讲,哪些地方,要学生多练。这样反思,自然会逼迫自己向精讲多练多思方向转变。这样的思考十分有助于课堂教学行为的变化,而促使自己教学效益的变化,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每一位常常走进课堂作课的人们,应该慎而重视之。对于评价者,引领者,管理者而言,常常使用“两分法”之评价,可以帮助我们在花里花哨的课堂表面现象中,不迷失方向,能找到课堂教学的本真。从而更准确地评价教学行为与方式,指导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与改革,从而使教学行为向着学生的学这一真正的课堂行为前行。课堂简单而复杂。简单,在于学习方式以学生的思维活跃为圭臬,复杂在于,只有教师的深思熟虑,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与有效。而此一项,已足足能使教师努力无尽了。我们只有勤学之,善思之,多试之,这种有利于学生思维活跃的局面才能真正习得。[/FACE][/SIZE][/COLOR][/P]
          个人专著:《做有智慧的校长》、《这样教学最有效》、《教师如何做学生的心理专家》、《触摸教育的美》、《课堂只做简单的事》、《亲近教育——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师爱——教育如此智慧》。(淘宝网有货)
          在线情况
          65
          • 头像
          • 级别
            • 声望+2
            • 积分12157
            • 经验389945
            • 文章12089
            • 注册2012-01-11
            不管怎么样,还是要把课堂交给学生当主人。只是大多时候,我们都明白这个道理,可是,实际做起来却不完全是这样的。要努力,要改变。
            做一片最美的叶子
            在线情况
            66
            • 头像
            • 级别
              • 财富3
              • 积分4627
              • 经验570152
              • 文章4497
              • 注册2006-12-20
              [P][QUOTE][B]下面引用由[U]明月琴心[/U]发表的内容:[/B]

              不管怎么样,还是要把课堂交给学生当主人。只是大多时候,我们都明白这个道理,可是,实际做起来却不完全是这样的。要努力,要改变。[/QUOTE]
              [/P][P]是的,明星,特别是低年级,任务并不重,可以尝试改变之。[/P]
              个人专著:《做有智慧的校长》、《这样教学最有效》、《教师如何做学生的心理专家》、《触摸教育的美》、《课堂只做简单的事》、《亲近教育——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师爱——教育如此智慧》。(淘宝网有货)
              在线情况
              67
              • 头像
              • 级别
                • 财富3
                • 积分4627
                • 经验570152
                • 文章4497
                • 注册2006-12-20
                [FACE=楷体_GB2312]            [SIZE=4] 放手学生之畅想[/FACE][/SIZE][P][FACE=楷体_GB2312][SIZE=3]        [/FACE][SIZE=2]-------与大师对话(72)[/SIZE][/SIZE][/P][P][FACE=楷体_GB2312][SIZE=3]2012年10月25日晴[/FACE][/SIZE][/P][P][FACE=楷体_GB2312][SIZE=3]  苏霍姆林斯基: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造一幢大房屋,那么教师应当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建筑材料------砖头、灰浆等,把这一切砌垒起来的工作应当由学生去做。经常看到,正是由于教师不让学生去干这种笨重的建筑工作,才使学生变得不够机灵,理解力下降的,只有让学生去实际地干,他才会开始常握知识。[/FACE][/SIZE][/P][P][FACE=楷体_GB2312][SIZE=3] [COLOR=#3809f7] 读书人语:我联想到了一种意象。这种意象的主体是父母亲和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是家里的一块宝,是公主,是少爷,家里的人都疼着,宠着。这也不让做,那也不让做。结果孩子宠坏了。什么事儿都不会做。家长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晒着。结果呢,到了上大学,家长还要跟着去帮助。想想过去的孩子,弟兄四五个,吃也吃不上,有干不完的活儿。大家平等相待,放牛,割猪草,做农活。各种生存技能与本领,在不停的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成长。长大后,生生地一条硬汉子。在孩子的成长上,过去的教育方式,是成功的。孩子在无意与自然中,学到了生存技能。联想到自己,十四岁上师范,十八岁参加工作。独身一人,扛被包,走远路。自己能行,家长放心。现在的孩子,十八九岁,大多还在上大学。家长基本当孩子看待。两相比较,现在与过去的同龄人比较,确实在生活技能上要差许多。这种现象,迁移到教学上,同样适用。教师为了实现所谓的快教育和有效教育,不自觉地便有了急的思想产生。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便成为课堂教学追求的圭臬。在这种意识的带动下,学生本应用二十分钟自学完成的内容,却由教师用五分钟讲完,让学生再做练习。这样做,从短期效应看,学生确实知道了所以然,并会所以然。但所以然之因,所以然之过程,学生并没有过多的体验。这正如去行车走路,靠导航前行,自然轻松,省时省油,但回过头来,离开了导航,并不认得原来的路径。相反,如果是一路走来,边走边问,边打听,有时还会走回头路,冤枉路,但下次再走回头路,肯定要熟悉许多。世事变换无常,谁能导航不出问题呢?缺电,天气状况不好,都会使目标有误。所以说,识路的能力还是主要的。必须得司机同志们练就。学生用二十分钟完成的课程相较教师用五分钟的讲解而言,是多了些,是慢了些,但学生始终在思考中前行。有峰回路转,也有柳暗花明。其价值在于一份又一份的经历。而经历,是刻在人内心深处的最宝贵的财富。没有经历的感知是浅显的,留在记忆深处的刻印是不牢靠的。虽然,我们身处追求教育效益的无奈与行程中,但,在允许与可能的范围内,我们保持一份责任与警醒,放手学生,放手课堂,放手思维,仍然是我们应尽的职责与理想追求。[/FACE][/SIZE][/COLOR][/P]
                个人专著:《做有智慧的校长》、《这样教学最有效》、《教师如何做学生的心理专家》、《触摸教育的美》、《课堂只做简单的事》、《亲近教育——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师爱——教育如此智慧》。(淘宝网有货)
                在线情况
                68
                • 头像
                • 级别
                  • 声望+2
                  • 积分12157
                  • 经验389945
                  • 文章12089
                  • 注册2012-01-11
                  杜校长说得极是,放手也是一种爱!
                  做一片最美的叶子
                  在线情况
                  69
                  • 头像
                  • 级别
                    • 财富3
                    • 积分4627
                    • 经验570152
                    • 文章4497
                    • 注册2006-12-20
                    [FACE=楷体_GB2312]            [SIZE=4]班级授课以30人为最佳[/FACE][/SIZE][P][FACE=楷体_GB2312][SIZE=3]         -----与大师对话(73)[/FACE][/SIZE][/P][P][FACE=楷体_GB2312][SIZE=3]2012年11月15日大风小雪[/FACE][/SIZE][/P][P][FACE=楷体_GB2312][SIZE=3]  苏霍姆林斯基: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想到所教的学科,而且要注意到学生;注意到学生感知、思维、注意力和脑力劳动的积极性。教师在自己的关于教材的思考上使用的精力越少,则学生的脑力劳动效率越高。如果教师把全副注意力都用在自己的关于教材的思考上,那么学生感知所教的东西就很费力,甚至听不懂教师的讲述。这是因为少年的脑力劳动有一定的特点:抽象思维逐渐成为学生思维的显著特点,学生用心地感知新的信息,同时积极地思考、加工这些已经获得的信息。这就对教师传授的新信息的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应当准确、清晰,不应使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透彻理解和系统化时所进行的积极的脑力劳动发生紊乱。[/FACE][/SIZE][/P][P][FACE=楷体_GB2312][SIZE=3] [COLOR=#0000ff] [/FACE][/SIZE][/COLOR][/P][P][FACE=楷体_GB2312][SIZE=3][COLOR=#0000ff]  读书人语:最近,我在给低年级上课时,发现一个现象。这些班级的学生大都在45人左右。给这些班级的学生上课,总是会有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这些学生,常常被别的学生提醒。可遗憾的是,这些学生的思维紊乱与注意力不集中,并没有被我及时发现。而首先由学生发现来告诉我。这说明一个问题,教师对学生学习进程的关注辐射面不到位。在讲课过程中,我尽量做到自己的讲解,并启发所有学生来思考。但还是有个别学生不思考,不作为。并没有及时反馈到我的信息库里。这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效率的提高,制约了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对这些没有思考的学生而言,显然是不公平的。教师的义务,就是让每一个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平等地得到发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除了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引起学生的兴趣,除了教师更多地关注学习状态之外。我以为,要解决这个根本问题,还是要从学生人数上下功夫。多少人的班级更适合教师授课并关注到所有学生的学习状态,并能及时地提醒、帮助、促使、监督那些好动者、注意力易分散者、懒惰者学习上进呢?据我的观察,以30人左右为宜。控制在这个范围内的学生人数。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自己的思维运行状态,及学生的思维运行状态,都在教师的可控范围之内。学生的点滴思维紊乱,都不会逃过教师的眼睛。教师可以平均地温暖到每一位孩子身上,从而帮助他们克制不足,促使思考与学习。更有利的是,教师的提问可以设及到每一位孩子。教师还可以实现课堂内的面批作业,而达到教学的最优化。[/FACE][/SIZE][/COLOR][/P]
                    个人专著:《做有智慧的校长》、《这样教学最有效》、《教师如何做学生的心理专家》、《触摸教育的美》、《课堂只做简单的事》、《亲近教育——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师爱——教育如此智慧》。(淘宝网有货)
                    在线情况
                    70
                    • 头像
                    • 级别
                      • 声望+2
                      • 积分12157
                      • 经验389945
                      • 文章12089
                      • 注册2012-01-11
                      我也有杜校长的同感,学生多了,真的觉得自己照顾不过来。
                      做一片最美的叶子
                      在线情况
                      71
                      • 头像
                      • 级别
                        • 财富3
                        • 积分4627
                        • 经验570152
                        • 文章4497
                        • 注册2006-12-20
                        [P][QUOTE][B]下面引用由[U]明月琴心[/U]发表的内容:[/B]

                        我也有杜校长的同感,学生多了,真的觉得自己照顾不过来。[/QUOTE]
                        [/P][P]所以说,这值得管理层思考。[/P][P] [/P][P][FACE=楷体_GB2312]          [SIZE=4]  给孩子们思考的机会[/FACE][/SIZE][/P][P][FACE=楷体_GB2312][SIZE=3]         ------与大师对话(74)[/FACE][/SIZE][/P][P][FACE=楷体_GB2312][SIZE=3]2012年11月29日晴[/FACE][/SIZE][/P][P][FACE=楷体_GB2312][SIZE=3]  苏霍姆林斯基:成千上万的教师都遇到这样的困难:许多学生在童年期学习很顺利,而到了少年期——据教师们的鉴定-----却变得愚笨、无能和满不在乎了,学习对他们来说成了一种苦恼和沉重的劳役。想到这些,我们就想找出产生这种可悲现象的原因。这种坏现象的原因在于:正是在这个时期,当学生的头脑需要考虑、深思和研究问题的时候,人们却让它摆脱思考,教师使出教育学上所有的巧妙办法,使自己的教学变得尽可能的容易理解,以便像习惯所说的那样更容易让学生掌握。这样做的结果是很荒谬的:按教师的设想来说,这样做应当使学生的脑力劳动变得很轻松,然而实际上使它变得更艰难了。这就好比给聪明伶俐的头脑做做催眠书术,使它变得迟顿起来。[/FACE][/SIZE][/P][P][FACE=楷体_GB2312][SIZE=3]  [/FACE][/SIZE][/P][P][FACE=楷体_GB2312][SIZE=3]  [COLOR=#0000ff]读书人语:这就好比小孩子上楼梯一样,大人为了省去麻烦,或者让小孩子感到轻松,便扶着上楼,孩子是上去了,可上楼的本领并没有练成。孩子的体质并没有增强。我们追求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情形呢。为了让教学任务较快完成,教师便研究,如何让学生掌握原理定理规则的方法。机械的,游戏的,讲解的,等等。学生对原理及定理掌握的快,练习得快,效率是高了。可重要的是,这些规则,源于何处,产生于什么背景,在什么情况下得到发现。自己能不能有所启发。自己能不能解决,在老师没有讲解的前提下。这就很少在我们的脑海里经过思考并付诸实施。这样的日久习染,使我们的孩子缺乏了独立思考的意识与能动性,遇到问题,总是盼着老师来讲解。讲解过了,便会。不讲解,便不会。反映到考试中,稍微有变通的题目 ,则生搬硬用,画虎不成,反成螃蠏。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到了生活中,总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说,教师在每一个新知出现之前,先放一放,让学生议一议,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办法解决。有,如何解决。不会解决,能提出哪些问题,然后共同探究解决,则孩子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日渐提高。我很赞赏于教学模式中让学生设疑这个环节。我们非常欣赏能在学习过程中提出有价值量的学生。请注意,我这里指的是有价值量的问题,而不是无价值的。如文本的作者是什么,会不会,有几个人等等。有价值的问题,需要孩子们的信息背景去支持。没有知识面与能力面的孩子,是很难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我们发现,现在教学中,孩子们很难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因而,思维很难进入到深层状态。这也是实际情形。教师尽可能地,鼓励学生提问题,并对提问题的方向进行引导与鼓励,则孩子们的问题意识就会日渐加强。同理,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FACE][/SIZE][/COLOR][/P]
                        个人专著:《做有智慧的校长》、《这样教学最有效》、《教师如何做学生的心理专家》、《触摸教育的美》、《课堂只做简单的事》、《亲近教育——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师爱——教育如此智慧》。(淘宝网有货)
                        在线情况
                        72
                        • 头像
                        • 级别
                          • 财富3
                          • 积分4627
                          • 经验570152
                          • 文章4497
                          • 注册2006-12-20
                          [P][FACE=楷体_GB2312][SIZE=12pt]          [B]不要追求过分的兴奋状态[/B][/SIZE][/FACE][/P][P][FACE=楷体_GB2312][SIZE=12pt]            ----与大师对话(75)[/SIZE][/FACE][/P][P][FACE=楷体_GB2312][SIZE=12pt]2013年3月8日晴[/SIZE][/FACE][/P][P][FACE=楷体_GB2312][SIZE=12pt][/SIZE][/FACE] [/P][P][FACE=楷体_GB2312][SIZE=12pt]  苏霍姆林斯基:[/SIZE][/FACE][FACE=楷体_GB2312][SIZE=12pt]经验证明,讲课当中过分地追求激动人心的、鲜明的、形象的东西,会使得少年过度兴奋(喧哗、手舞足蹈),这时教师就不得不提高声音,压倒学生的喧闹声,而这么一来,则使学生更加兴奋。用紧张的、提高声调说出来的话,会使大脑两半球皮层进入某种麻木状态,学生什么也没有听见,这时候教师就非但要大声喊叫,而且有时候还得敲桌子了。在一节课上得到的这种“弹药补给”,会影响好几节课的正常工作气氛。如果这样的课一节跟一节地上下去,那么少年就处于如此高度兴奋的状态之中,以至他很可能对教师做出无礼的表示,当他回家的时候,则感到郁闷、激怒、头疼。这样就根本谈不上从事正常的脑力劳动了。采取很原始的办法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在这件细致的事情上缺乏教育素养,-----[/SIZE][/FACE]这正是使人们感到少年是“最难对付的人群”的严重原因之一。[/P][P][FACE=楷体_GB2312][SIZE=12pt][/SIZE][/FACE] [/P][P][FACE=楷体_GB2312][SIZE=12pt]  [COLOR=#0909f7]读书人语:这也是一个度的问题。教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要掌握好度。过了头,适得其反。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的激趣,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点为主。如果学生由学习的状态,进入到过度兴奋的状态,则打乱了教学的原有秩序,分散了教育教学中的主要轨道,从状态上看是热热闹闹,从效果看,则收效甚微。我们收回学生,则需要更多的举措与时间。这是得不偿失的。特别是在目前课程内容较多,课程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更要做到精当而深慎。比如在三年级的生字教学实践中,对于生字的会意,与形声字的剖析以点到为止,如果展开联想过多,则费时太多。两课时完成一课的教学任务很难实现。目前,我区正在开展“高效课堂推进年”活动。在追求高效课堂的实践中,更加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人,要精心设计上课进行中的每一个环节。何时起,何时兴,何时收,何时落,都要精心谋划,有意落实。这样课堂的高效与精彩相结合,才能达到课程资源的合理应用,实现教学效果与师生教学状态的双赢格局。苏老的精当提示,给我们追求高效课堂又有了新的提示与指点。这是非常及时和有必要的。[/SIZE][/FACE][/COLOR][/P]
                          个人专著:《做有智慧的校长》、《这样教学最有效》、《教师如何做学生的心理专家》、《触摸教育的美》、《课堂只做简单的事》、《亲近教育——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师爱——教育如此智慧》。(淘宝网有货)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781 seconds with 5 queries.